要,要,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不光要给领导倒水,还要给同事倒水,给客户倒水,给伴侣倒水,给父母倒水,甚至给陌生人倒水。一个不需要付出什么时间、精力、财力就能温暖他人的行为,这么高的回报率为什么不做呢?
有人会想倒水又不是我的工作,我凭什么给领导倒水啊?我又不是服务员,为什么要伺候他?在家我都是什么家务活都不干的。 倒水这么一件简简单单,顺便的事情就不要上升到主子和仆人那样的高度。倒水和帮忙丢个垃圾都是小事情,如果公司规定你必须给领导倒水,那可能不合理。但是没有规定的事情我们去做,是出于我们个人的礼貌和修养。所以不要觉得倒个水就是被剥削了,降低了身份,或者是拍马屁等等,不要想象力那么丰富。员工和领导直接接触的时间并不多,在小事情上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如果你是刚入职的新人,对老员工也要能随便做的事情就帮助一下。学校里学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是些假把式,真正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学习,研究。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里面的门道,想要做好,不是你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那么简单。所以和老员工搞好关系没错的。平时多帮大家倒水,倒垃圾,打印复印文件。其实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情,却可以给他人留下很好的影响。 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去打听别人的隐私,少说话多做事,作为老员工都清楚每个领导,员工之间的关系怎样,所以学会观察而不是随便瞎打听,否则不利于建立和同事之间的信任感。你去请教别人的事情,别人如果和你的想法一下,认为不是他们的职责,那你是什么感受呢? 处理好和同事领导之间的关系你才有机会展现工作上的实力。
做一个有眼力见的员工,是在任何公司和行业都不会混的太差的。
精神操控
奴化驯化是怎样一个过程,奴化最终是为了操控他人。
斯坦福监狱实验
斯坦福找了十几名没有任何精神问题和犯罪前科的普通大学生,让他们一部分扮演狱警、一部分扮演犯人,在一个实景监狱中,开始了犯人与狱警的模拟游戏。一开始,两方在实验中相敬如宾,循规蹈矩的完成监狱中应做的工作。但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扮演狱警的部分学生开始使用谩骂、殴打等方式折磨犯人。也是因此,斯坦福监狱实验不得不停止。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这个实验的主要流程为,米尔格拉姆作为主试,让被试按下按键去电击另一名被试(其中,电击设备并没有电击功能,而另一名被试是主试找来的演员),大多数被试在较小电击量时都服从了主试的要求,随着电击量逐步增加,被试显得十分痛苦,但依旧按照要求进行电击。
试验中只有少部分被试在致死量电击的情况下选择放弃,大部分虽然痛苦,但仍坚持电击到结束。
1、PUA
这个原指为搭讪艺术的名词,现在已经泛化到各个场景。网上经常说的“他CPU你”、“他KFC你”都是pua的变化版。
pua是通过不断贬低、引导,把人代入到一个错误认知当中,并使人困在其中走出不出。总的来说,是一种思维操控。
最基础的方式就是:不断降低你的自我认知。就像登门槛效应,每次只提出不高的要求然后让人下一次不好拒绝。pua就是这样,每次在你能接受的范围降低认知,之后不断打压引导,到最后不用他再去强化,你的思维就已经被困在怪圈当中。
2服从性测试
这个在上学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比如说班上要组织一个集体活动,自愿参加,结果全班除了你都参加了,这时候老师就会过来跟你讲,别人都参加了你怎么不去?
你就很纳闷啊?不是采取自愿原则吗?
你要是答应了,老师可能不会说啥;但你不答应,就有被说成没有集体荣誉感的可能。
这种服从性测试生活中还有很多,劝酒、干非职能范围的工作、相亲等等,服从了就好驱使,不服从则弃置。
3、跟风、从众
到不能说跟风和从众是一种奴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是自愿跟随群体的。但重点就在于,社会风气导致的,你不跟随群体,就有被抛弃的风险,这样的认知在人心中根深蒂固。为了能和社会相融入,或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从众行为就很容易发生。此外,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有两个社会环境背景下与驯化相关的实验:
1斯坦福监狱实验。
2米尔格拉姆的服从研究
这两个研究的初始目的,都在于为什么平日充满善良的普通公民会在特殊情境下做出伤害、控制他人的行为。
通过两个实验,我们会发现驯化其实是具有社会性质的,即社会地位、社会身份致使人在行动的过程中产生不同分歧。
斯坦福实验中,狱警作为上位者、管理者,在看待犯人的时候,心理上会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当学生真的把自己投入到狱警的角色中,他们虐待、管控、辱骂犯人的行为就会变得合理化,突破道德的管控,行为就变得没有下限。
而米尔格拉姆服从测验中,被试即使痛苦也要选择电击,这就是一个被驯化的过程。这种驯化来源于人本身对于上位者的一种屈服。这类似于,当我们看到某些广告中出现白大褂带名片在实验室中发表意见的专家时,你会对这个产品更信任,即使这个人不一定真的是专家。人类心理埋藏的慕强、慕权心理,也是奴化和驯化的原因之一。
《灯下漫笔》导学案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
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
1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的字音
兑现( ) 钦定( ) 不肖( ) 累赘( )
2正确释义:
厘定: 发祥: 执迷:
先儒: 降格以求: 皇恩浩荡:
一治一乱: 莫名其妙: 心悦诚服:
蒸蒸日上: 朝三暮四: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写到的事件。(方法:以小见大,明确矛头指向)
1小组讨论后事件列为以下几件:
2师生探讨上述事件的矛头指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
2 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会杂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
1三读课文,品味下面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明确本文主旨。
(方法指津: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眀题旨,理枝叶,眀深意;③抓句子所用的辞格,体味句子的深意;④联系内外语境进行揣摩。)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现在入了哪一样时代,我也不了然。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本文主旨(学生总结):
2四读课文,从语言角度分析下列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2)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3)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作者情感(学生总结):
自我总结
1我的收获:
2我的困惑:
《灯下漫笔》导学案2课文指要
鲁迅原名树人,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疏通课文
1选出下列加粗的词注音
A 累 坠( ) 服 役 ( ) 磕 头( ) 国 粹 ( )
B 颁 布( ) 复 辟 ( ) 措 辞( ) 编 纂 ( )
C钦 差 ( ) 宝 藏 ( ) 杀 掠 ( ) 行 市( )
D避 难 ( ) 兑 现( ) 直 捷 ( ) 便 当 ( )
2选出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行使 钞票 发详 朝三幕四
B崇奉 脾气 铺张 心悦诚服
C烦重 羡慕 执迷 数见不鲜
D赔尝 灾泱 厘定 恭颂太平
3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嗜 好 (喜爱) 勒 令(强制) 诚 然(确定)
B 治 乱(稳定) 固 有(本来) 反 顾 (回头看)
C不 肖 (骨肉相像) 降 格 (标准) 折 价(折扣)
D审 察 (仔细看) 排 场(铺张) 神 往(高超的)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实际上______是群盗如麻,______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______了天下。
A大约 纷乱 收拾 B大约 变乱 统治
C大概 纷乱 收拾 D大概 变乱 统治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______避入教堂里去了,______那些地方______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______不得。
A则 因为 都 而 B则 由于 都 而
C就 因为 都 却 D就 由于 却 却
答案:1(略) 2B3D 4C5A
理解赏析
6试析《灯下漫笔》的结构特点。
答案: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解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7文章论述了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来的。“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解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8鲁迅将中国历史哪两样时代它们有什么特征其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共同点:始终是奴隶(牛马)。
9“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对这种奴隶相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留情面的加以暴露和批判、讽刺和鞭挞。
10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天下大乱是“强盗”“作乱人物”争主子的宝座抢夺天下。
(解析:在作者看来,历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开国元勋不过是强盗罢了,开国皇帝是群盗之中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人物,那些开国元勋则是帮他打天下的作乱人物。)
11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
答案:因为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对于百姓来说,也不过是“暂时做稳了的奴隶时代”,中国革命的理想是人民当家作主,自由平等。
12“第三样时代”应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答案:“第三样时代”即: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的新时代。
(解析:文中所说“人”的价格是指“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
拓展练习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
郁达夫(1935年4月)
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发达到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注]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日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之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从文章的本体来看,当然是以后人分类为合理的简明;但有些散文,是既说明而又抒情,或再兼以描写记叙的,到这时候,你若想把它们来分类合并,当然又觉得困难百出了,所以我们来论散文的内容,就打算选避掉分类细叙的方法。
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大约就是这“散文的心”了。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就是如何能把这心尽情地表现出来的最适当的排列与方法。到了这里,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方始出现。
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壳的三大厚柱,叫做尊君、卫道和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我们不说话不行事则已,若欲说话行事,就不能离反这三种教条,做文章的时候,自然更加要严守着这些古圣者贤的明训了。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的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
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行文必崇尚古雅,模范取诸六经;不是前人用过的字,用过的句,绝对不能任意造作,甚至于之乎也者等一个虚字,也要用得确有出典,呜呼嗟夫等一声浩叹,也须古人叹过才能启口。此外的起承转合,优句提句结句等种种法规,更加可以不必说了,一行违反,就不成文,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
[注]《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
(1)第一段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答:①和②________②和③________①和③________
(2)第三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出散文的体”。他所说的“心”,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________,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________;至于他所说的“文字的新旧等工具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________的问题。
(3)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第一重指________ (不超过8个字)
第二重指________ (不超过14个字)
(4)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类书的看法是:(不超过48个字)
(5)关于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答案:1点拨:内容①指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②指内部实质意义③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答:①和②不同 ②和③不同 ①和③不同 2答:主题(或主题思想) 表现形式(或方法)白话与文言 3答:封建正统思想(封建三大厚柱)陈旧死板的表现形式(或行文方法) 4点拨:考查归纳观点的能力。答:虽然材料丰富,但它思想是严守教条的,虽然它能分门别类,但它的分类不够合理明确。 5答:A、C
因为人生来就有排异心理,同时又容易受到言论的蛊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都教导人们要顺从、顺应天理,因此排异心理在中国会更加明显些。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的认知也会逐渐深刻,从而更理性的思考,而常被称为异类的“精神病”患者,说不定在思想领域和哲学方面会有更独到的见解。在我看来,大家不应该排异,而是努力求异,而所谓的“异”也可以解释为“创新思维”“创造新事物”,显然,在抄袭、剽窃、照搬现象普遍的本国,求异是非常重要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