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关于雪的诗句(词),细读起来可以理解作者是通过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去描写雪的。不仅描写的手法不同,而且抒发的情感也各有不同。在描写上,有的作者对雪的性格进行了深刻的刻画;有的作者对雪的状态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写;有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手法使雪更加形象化,有的作者则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寄托与雪之中。这些诗句千古流传,我们在日常的积累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尽可能更加丰富的积累,才能运用自如,不然引用起来必然要出现牵强附会的现象,造成引用不得体。今天来老师把这一组诗句奉献给你,希望你能收录在自己的文件夹中。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感人。)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这两句诗是作者运用雪去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这是典型的借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是借助对自然景色渲染,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雪与春天,这是我们对诸多写雪的诗句最熟悉的。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饱满的热情和乐观的人生观。作者利用诗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画卷,提示我们联想春天的美丽,正是文学作品对人思想的启迪。
燕上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入手(李白)
这是李白直接描写大片雪花的诗句,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来描写雪。我们要学习诗人通过细致观察、进行形象刻画的创作品质。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作)
这是作者经过大胆的想象,把雪写成是天上一场激战而飘下的龙鳞,赋予雪以侠客的性格。在环境氛围和心理感觉与之相适应时,可引用这比较独特诗句。
柳絮因风起(谢道蕴)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
这是雪与人的静思之情的很好结合,是封建社会才女的寂寥,窗内窗外人与雪的情景交融,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这是文学作品与一定的社会背景有联系的典型例子。
年代:宋
作者:吴潜
作品:暗香
内容:
雪来比色。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回首,往事寂。正雨暗雾昏,万种愁积。锦江路悄,媒聘音沈两空忆。终是茅檐竹户,难指望、凌烟金碧。憔悴了、羌管里,怨谁始得。
---------------------
年代:元
作者:元无名氏
作品:八声甘州
内容:
一团春雪,抛在玉炉中煎。炎炎进火不住添。要晓得通红无焰烟。须管莫亏折,斤两依然。如此三千。锻炼待不摇不动,方可为禅。全真养命,只在恁么之间。家园自有甘露泉。要浇灌黄芽长瑞莲。
-------------------
年代:唐
作者:朱湾
作品:长安喜雪
内容:
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全似玉尘消更积,
半成冰片结还流。光含晓色清天苑,轻逐微风绕御楼。
平地已沾盈尺润,年丰须荷富人侯。
-----------------------
年代:唐
作者:卢纶
作品:出山逢耿湋
内容:
云雪离披山万里,别来曾住最高峰。
暂到人间归不得,长安陌上又相逢。
---------------
年代:唐
作者:焦郁
作品:春雪
内容:
散漫天涯色,乘春四望平。不分残照影,何处断鸿声。
缭绕先经塞,霏微近过城。因风低未敛,带雨重还轻。
干吕知时泰,如膏候岁成。小儒同品物,无以答皇明。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这是一本朗诵诗选。用以纪念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从1949年10月1日起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60年。神州大地,山河更新;人民生活,日渐富裕;更重要的是,人们的精神面貌,更为自由和昂扬。60年的不凡历程,值得文学家以巨笔饱蘸浓情大书高歌。
为此,安徽文艺出版社决定出版这一本朗诵诗选。
二
“朗诵”,从字面看,就是朗声高诵。
之所以要“朗声”,要“高诵”,是因为需要把这些诗篇传播开去,让他们从平面的书本上站起来,飞出去,借功语言的艺术魅力,推开千百万人的情感之门。让诗歌找到它终极的归宿,回到人民大众中去;亦让广大的读者和听众,能更有效地享受诗歌的艺术。
优秀的诗歌,应该活在人民的口中,而不应尘封在浑黄的纸张里。这是诗人和读者共同的念望。
三
其实,自有诗以来,口语传播就不曾间断过。
《诗经》“国风”始于民歌;纸质的书只是被动的记录。是民歌歇息的巢,而非埋葬的坟。
“雅”,虽为士人之作,但多数是以歌唱而传扬。
“颂”,是为庙堂祭祀和朝廷记史之用,高声诵读是基本的形式。
《风》《雅》《颂》,多和音乐结合;脱离了音乐的,曰“徒歌”,即谣歌,亦是流传于口头。
自汉以后,古风多有牌曲,可吟可唱。
及至晋隋之后,五言,而后七言,都是可以吟唱之作。陶渊明虽不谙音乐,每吟五言,仍要手抚七弦之琴。
词、曲,更把诗歌推至勾栏瓦舍,让它深深扎根民间,得以传扬和广播。
新诗的出现,极大地吸收了散文的自由与口语的特点。话剧的风起,为现代诗歌朗诵奠定了基础。
胡适的白话诗,郭沫若狂飙式的诗篇,更适合于在舞台和群众中朗诵。
在整个革命时期,诗歌朗诵几乎成了宣传革命、动员人民的重要手段。诗歌带着诗人的悲愤、欢欣、意志、理念和情感,深入到生活的底层,唤醒了整个神州大地。
四
其实,诗歌朗诵,并非中国之国粹,在国外,诗歌朗诵是很普通的事情。
当年的马雅可夫斯基,几乎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朗诵自己的诗篇。
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诗人叶夫图什柯到中国访问时,就举行过个人朗诵会。他说自己所写的几千行诗,全能背得出,可以拿来朗诵。
诗人的朗诵,使平滞的文字鲜活了起来,那些在阅读时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会因为朗诵的语气加重和语音抑扬顿挫而意味盎然。
美的声音和美的诗句完美的结合,会刷新诗篇的灵魂,产生新的魅力。
五
编选一本60年诗选,并非易事。在浩如烟海的各种诗集和选本里徜徉,取舍之难,不亚于一位**导演挑选演员。
当然,首先着眼的是主题、题材,这是必须的。因为,这是一份献给祖国60华诞的圣礼。歌颂祖国、歌颂山河、歌颂人民、歌颂新生活、歌颂发展变化着的世界,自应特别着重。
因此,我们开篇的第一首诗是胡风先生的《时间开始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三个月内,胡风一气呵成4600行的自由体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其中包括《欢乐颂》《光荣赞》《青年曲》《英雄谱》《胜利颂》五个乐篇。被认为是“气魄宏大地写出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对中国人民胜利的歌颂和人民英雄的礼赞”(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我们所选《时间开始了》,节选了《欢乐颂》一章。诗人让我们重温了在天安门广场那一个沸腾的海洋里,情感燃烧所引发的高亢歌唱。
诗歌可以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情感见证。在胡风先生的诗篇里,得到了又一次验证。
也许,是因为狂欢和情感的激荡,这首诗还带着共和国初期文学所有的时代烙印以及文字的粗放。
随着社会生活的安静以及人民生活的进步与发展,诗歌进入了建设时期的沉稳与平和。但这个时期是短促的。随之而来的是混乱的政治斗争,严重地妨碍了诗歌的发展,挫伤了诗人的激情。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以“四人帮”的倒台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给新诗的发展打开了闸门。
艾青的《光的赞歌》是一个高峰。当年,这首诗被朗诵时,几乎成了文坛的一件盛事。
我还记得我的《小草在歌唱》在1979年被演员朗诵时,所引起的巨大反响。青年朗诵演员瞿弦和连续六次谢幕,才平息了海浪般的掌声。
朗诵,可以成为一条道路,使诗歌顺畅地通向读者;
朗诵,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使诗人走进自己的人民。
六
朗诵诗除了与一般诗歌相同的诗意要求之外,还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主题应该相对明朗和积极;二、情绪或悲或喜应该鲜明而饱满,平朴而亲切;三、语言,应该更顺畅,通晓,易于为大众接受;四、诗歌的节奏,或抑扬顿挫,构成一种内在的音乐性。
孔子说到诗的功用,四个字:“兴、观、群、怨”。“兴”,是诗的缘起和在读者心中引起的情感波动。“观”,是读者从诗里认识的真实与虚幻世界。“群”,是以诗的内在力量组织和团结读者,让人们的精神凝结在一起。“怨”,则是宣泄功能。既是对诗人的,亦是对社会的。“兴、观”主要讲的是读者的接受;“群、怨”则是讲诗人的主观意图。
朗诵,则是沟通诗人与读者的最好方式。
新诗发展到今天,歌词随着职业演员的演唱需要被谱曲,另立了门户;散文式的诗歌,又被谣曲排斥,难以传播。这样,新诗就剩下“阅”与“诵”。
七
从浩如烟海的诗篇中,选一部适合朗诵的诗,挺难。
依我们所说的标准去选,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适于朗诵的较多。因为那是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呐喊、启蒙、砺志、申斥、倾诉,往往多是直抒胸臆;加之,新时期对文学性的开放及文学理念的变化,使这些诗迥异于此前的那些呆滞的教化诗和虚妄的颂扬诗,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再后来,诗歌更自由了,诗人更个性化、个人化的创作,使诗歌的主题变得晦暗或狭窄,诗歌的意象变得繁复,诗歌的语言变得洋化或绕口,诗歌的题材和细节变得琐碎或卑微。这些诗如果只限于文本解读,反复推敲,或仔细咀嚼,很能品出些诗味来。但要拿给演员,到大庭广众中去朗诵,就难有好的效果。因为,正如作家老舍所言:“耳朵比眼睛更不耐烦。”不耐烦,就听不进去,就坐不住。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遗憾于另一类作品。诗人选中了一些宏大的主题,或歌颂领袖,或吟唱山河,或介入某些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改革开放30年纪念、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等等,但却极为简单和随意地使用了一些新闻或政策语言入诗。看似站得很高、调子很响,却十分空洞概念。许多诗几近分行书写的学习文件心得。这种缺乏诗意的概念诗,常被喻以“政治抒情诗”,动辄数百行、数千行,甚至上万行。极为败坏读者口味。
政治抒情诗当然比较适合在公众场合朗诵。但政治抒情诗,首先得是诗,政治只是写诗的诗兴缘起和情感背景。以为新闻语言、空洞呼喊便是“政治抒情”实在是一个错觉。
早在1939年抗战期间,胡风先生对当时的诗歌创作就进行了两方面的批评:一方面是“无内容而有‘新’的形式,以形式来挽救内容的空虚,使人见了似懂非懂,好像非常玄妙似的”。另一方面,则是“概念的倾向”,“只是概念式或观念式的东西,只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见《胡风论诗》)
这种写作,比较省事。因为那种语言不是从生活中来的;那些写作也不是诗人的写作。更可怕的是这种写作,还引起负面效应,让年轻读者以为“政治抒情诗”就是这种狰狞嘴脸,敬而远之;相反,一些别有意图的写作者,则可以利用权力,或金钱,随意生产这类作品,恶化诗歌环境。
“诗不是分析、说理,也不是新闻纪事,应该是具体的生活意象在诗人的感动里面所搅起的波纹,所凝成的结晶。”胡风先生的这些论断,在今天依然有教益。
八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有了一部从新中国成立伊始至今的一本朗诵诗选。我们希望它可以供读者“读”,在伏案默读中体味诗意;更希望他捧而诵之,或为朗诵艺术家们提供一本演绎的“文本”,让他们以自己美妙的朗诵,使这些诗更臻完美。
新中国成立60年了。60华诞,对于一个国家如同对于一个人,是值得庆祝、值得颂扬的。
我们谨以诗人的声音,纵情歌唱,祝祖国母亲明天更繁荣,更美好
长安十二时辰的十二集全面播出以后,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喜爱,当然也有人觉得电视剧有很多的不足,那么到底看这部电视剧的十二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呢?估计很多都有自己的一些感觉,我只能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其实长安十二时辰这十二集的内容明显有些空洞,特别是前面的几集,有些改编的令人不可思议,所以感觉心情有些失望。
我们知道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里面有很多的场景都是唯美的场景,让我们有一种十分惬意的畅想,可是电视剧版的长安十二时辰失去了这个魅力,仅仅追求的就是一种画面的刺激,这点是我不能够接受的一个事情,而且主角的表演有些生疏,对白方面感觉总是有些不搭调,所以这部电视剧似乎颜值和演技都不怎么样,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感触!
前面的十二集里面个人觉得后面的六集还算不错,演员似乎也开始进入状态,不过有些本该最后出现的一些角色,却提前在电视剧里面出现,而且直接告诉你这些角色的具体情况,这样就导致悬念少了很多,而且电视剧的布局,也出现了原来小说的区别,这是一个败笔!
总体来说长安十二时辰这个电视剧,整体来说还是不错,起码在画质方面,确实取得了电视剧的突破,这一点值得我们表扬,另外电视剧的后六集感觉开始紧凑起来,所以还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视剧!看完十二集之后,心情是失望夹杂一些期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