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短歌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1、短歌行表达了作者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原文

短歌行

作者曹操 朝代魏晋

译文对照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3、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短歌行·对酒当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

  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沈同沉)

  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

  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来吧朋友!越过那田间小道,别管他阡陌纵横。有劳你枉驾前来,让我们永远相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讌”同“宴”)

  月光如此明亮,星光也显得暗淡了,一群乌鸦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找不到它们的栖身之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雄伟,海再深也不自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若如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天下人心皆归向于我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主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诗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赏析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现在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所以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积极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表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所以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通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所以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这八句诗中,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就用他的名字来作酒的代称)。“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甚至反动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目的而愁,那就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在这里所表达的愁绪就是属于后者,应该得到恰当的历史评价。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这可以说基本上懂得了曹操发愁的含意;不过所谓“并建圣哲,以贻后嗣”还未免说得迂远。曹操当时考虑的是要在他自己这一生中结束战乱,统一全中国。与汉高祖唱《大风歌》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了。“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的表现方法。同时,“但为君故”这个“君”字,在曹操的诗中也具有典型意义。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沈吟《子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这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天上的明月常在运行,不会停止(“掇”通“辍”,“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这说明他看出了这四句是比喻,但光说“客子”未免空泛;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亦见《诗比兴笺》)这些话是很有助于说明本诗的背景、主题以及最后各句之意的。

回答如下: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 感叹人生。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 思念贤才。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 渴盼贤才。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 诚心纳士。

《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

两诗珠联璧合,庄重典雅,内容深厚,感情充沛,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于浓郁的抒情意境中,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全诗赏析:

曹操的四言诗,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他的四言诗,句式整齐,有明显的节奏感。而这第二首《短歌行》不同,诗中主要主要用四言句式,但又有变化,如有少量的五言、六言句式,还有不少散文句式。这说明曹操在诗歌形式上,并不拘泥,而能灵活地根据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随时变化。

曹操的《短歌行二首》,《对酒当歌》是咏怀,在对酒当歌的燕礼现场,就事兴感,即景抒情,心苞天下,思接千载,在沉郁悠长的忧思中,激荡着抗志任事的慷慨之气,抒发了为重建大汉王业而求贤若渴的情怀。

《周西伯昌》是咏史,文笔质直,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以大事小而造福天下的大德,申明自己只有殚精竭虑扶佐汉室之志,而决无代汉自立之心。两诗珠联璧合,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雄深雅健为其诗品。

短歌行表达了诗人个人理想的豪迈对汉室衰落的悲伤对命运无常的无奈和痛心以及枭雄和忠臣之间抉择的情感。

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其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全面展现了曹操的人格、学养、抱负和理想,充分显示了其雄深雅健的诗品。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蘸,心念旧恩。”前两句明显是在表达内心深处的迷茫和惶恐,同时旧恩不能理解为过去恩情,而是他的三观,即汉室为正统,我应该行正道,那就是维护它的存在。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

结合史实,曹操有了汉献帝之后一直没有称帝篡位。一方面汉室很难恢复,另一方面曹操扶起来的汉室朝堂都是曹操的基本盘在把控,这些人和曹操的利益紧密捆绑而不是和汉室,因此曹操依靠自己去恢复汉室是不可能的。

  《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诗歌的教学方法大体上都是按照朗读、讲解、分析等教法来授课,而我希望能在这些教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语文课虽然很注重课堂上形式的创新,讲究新颖的教学方式,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语文,所以,我把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

  在对《短歌行》层次的划分上,我把全诗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之间的层递关系;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解析时,我帮助学生理顺全诗的线索,这首诗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忧和思贯穿其中,暗线则是诗人对人才的层层递进的暗示与召唤。尤其是对忧和思分开进行分析,使全诗具有了一唱三叹,反复吟诵的效果。

  要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关键是观察他们是否懂得学以致用,能不能触类旁通。这是一种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自觉引导之。我认为最大限度地对文本进行开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而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的扩展,就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青青子衿》、《蒿里行》等课外知识的补充,大大丰富了这堂课的内容。

  这些创新是我在课前早已构思好的,所以尽管上起来很顺手也不足以让自己觉得很满意。最感到自豪的是发现应变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即很漂亮地处理了非预设情况。在我把认为所该讲的内容全部结束之后,时间还有2到3分钟,我拟处理为释疑。有学生提出该如何对曹操其人进行评价,我建议他们从政治和文学角度进行结合,不要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就否定了曹操不可估量的历史地位。课前一直在犹豫是否介绍“建安风骨”这个名词,刚好由此穿插进去,“曹操是个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古文重在累积,而最好的方法便是熟读以及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我没有把握好的是自己唱主角的时间太长,没有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或许,我的分析如果点到为止,那么,学生在这堂课上完全可以完成背诵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有待改进。

  如何敏锐地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适度地开拓教学范围,都是我应该继续下大力气钻研的问题。“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应先有一桶水。”以此自勉

契(qiè),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希望贤才到来,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诉说治国的道理的场面。

全文为:

短 歌 行 

作者: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难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二首》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