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瓷器活”的不同之处—锔瓷与金缮

中日“瓷器活”的不同之处—锔瓷与金缮,第1张

还记得小时候,当年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锔瓷匠人吗?

这一行当,在民间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跟“鸡毛换糖”、“磨剪刀”等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当。

▲锔瓷作品

随着社会进步,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难以寻觅,伴随着岁月流逝,仿佛成为了时光和记忆里永恒的标本。

街头手艺中有一门叫“锔瓷”的手艺,消失的还要早一些。可以说,它的兴衰跟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锔瓷作品

大家应该知道瓷器坚硬耐磨,但弱点是易碎。以前物资匮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重新买一个又要花不少钱。

于是锔瓷匠人们便应运而生,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锔瓷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锔匠做活的记录,那么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以前,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突然结束了这一切。。。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当瓷器的生产从纯手工转向流水线的那一刻起,当锔瓷的工钱大于新买一个瓷器的价格的时候,锔瓷匠人们哪里还会有生存的空间?锔瓷这一行当也就注定萧条下来了。

所以,如今在民间即便现在有 “金刚钻”也再无人揽“瓷器活”了。庆幸的是这门技艺还是有传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复上还在使用。

可以说国人将“锔瓷”由“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锔瓷成了我们的记忆而类似的日本金缮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锔瓷一样,这种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对待残缺的尊重。

但工艺却大有不同,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

▲锔钉

而金缮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以金修缮”,听起来像是金工艺,其实是中国的漆艺与日本的侘寂美学碰撞融合的修复艺术,属于漆艺的一种,在日语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金缮作品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金缮作品

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

▲金缮茶碗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

在老刘看来金缮的回暖归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金缮作品

不得不说“日本人,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很松弛。”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今,传统式微的原因,大张旗鼓喊行动,冷冷清清做保护。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文化,就这样被我们丢在一旁,成了他国荣耀!

▲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时代发展,技术发展,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总需要有些人,守护这些活化石。

其实金缮修复的美学,就给我们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用最好的形式弥补过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来的完美。

刘哥胡(壶)论

无论是锔瓷还是金缮,这类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如俗话中讲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其实修补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为修补者的用心,才让破损之物瞬间焕发新的生命,得以诉说新的故事。

END

本期关键词:锔瓷、金缮

“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这句俗语来源于传统瓷器修复——锔瓷。

锔瓷

“锔盆、锔碗、锔大缸……”打著令子旗、敲著行令(拨浪鼓)有板有眼地再现了300多年,锔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这一幕早已成为很多人的遥远记忆。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第二步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刚钻打孔。打孔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第四步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著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第五步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锔瓷是一门细致的手工活,有些瓷器很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个人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锔得不结实;用力稍大,杯壁钻透,茶水会渗出。锔瓷除了基本的修补,如何给这些获得新生的器物赋予新的意义,则是更深的学问。“若是简单地修复,那是匠活,修复了还有新的观赏把玩价值,这才是艺术。”每一只破损的物件到了手上,都要仔细琢磨一番,如何进行巧妙修补,再创作。

小时候,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北京的白塔裂了一个大缝,人们都发了愁,不知道该如何修理白塔。一天,街上来了一个锔缸的老汉,逢人便呦喝“锔大家伙!”一个老太太拿出一只破碗让他锔,老汉爱搭不理的,老太太又搬出了一口大缸,老汉还不吱声,仍然喊:“锔大家伙!”老太太生气了,说:“白塔大,你锔得了吗?”老汉闻言没吱声,起身挑挑走了。晚上,人们听见白塔那儿叮叮当当的响,第二天天亮,人们看见白塔的裂缝上排著锔子。事后人们都说是鲁班爷下凡,才让裂了缝的白塔恢复了原貌!这当然是个传说,却说明锔缸锔碗这个行当有著悠久的历史。在建国后的许多年里,仍有许多居民家里用的缸碗锅上锔著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锔子。然而岁月的流逝,时代的进步,让这一古老的手艺失传。

结语

其实现在“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已经不止运用在锔瓷这个行业,已经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

出自我国古代焗瓷手工艺人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没有金钢钻,谁会揽瓷器活。这句谚语是我国古代焗瓷手工艺人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俗语老话,经过口口相传这句就成了谚语,它所表达的意思是,有些事情看着很简单不起眼,担是真去做,如果没有专业的水平也不是谁都能做的,没有这个专业水平就别强出头。

“锔瓷”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

是把破碎的瓷器用铜、铁、锡等金属钉锔起来,使瓷器修复得以再次使用,“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歇后语就是出自锔瓷这个行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追求,一般的瓷器坏了就会随手扔掉,慢慢的这个行业也就没落了,锔瓷工艺渐渐失传。图为陈颖修复的紫砂壶。

那么如此精美高档的瓷器在古代如果破裂了该怎么办呢?扔掉吧,可惜!不扔吧,又用不成,而且还很占地方。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便诞生了一批专业修理瓷器的手艺人。这些手艺人主要的工具有两件,一件是金刚钻,一件是锔钉。

修理瓷器时先用金刚钻在瓷器上钻上小洞,然后用锔钉穿入其中,固定好,最后在打磨补漏。如此一套程序下来,瓷器虽然不能完好如初,但已足以起死回生,可以正常使用了,只是身上多了几个疤痕,不过更显得粗狂、沧桑。

运河巷子里。

1、清明上河图锔瓷匠人在运河巷子里。宋代《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做活的场景,图中锔匠的扁担一头是工具箱,另一头则是用来软化金属的烤炉。

2、伴随着陶瓷文化千百年的历史脉络,锔瓷这门手艺以惜物保福的情感习俗曾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补瓷应即锔瓷。

可以。

非遗技艺“锔瓷”修复破碎的建盏,根据缺口设计一朵小莲花,錾刻出立体的图案,镶嵌在缺口,安全无毒,使用百年。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一件瓷器破碎后,向来惜物的百姓人家觉得弃之可惜,于是,古代匠人们发明了“金刚钻”与“锔钉”,将破碎的瓷器复原,锔瓷这门手艺便产生了。

锔瓷这一行当,民间也被称做锢炉匠,在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瓷场面的出现,可见锔瓷有着悠远的历史。锔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别。三个派别的锔瓷过程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锔瓷从“技术”转向“艺术”。简单说来,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锔钉抓牢修补,再修复起来。锔瓷有极为细致的工序:找茬对缝,固定器物。描点钻孔,安排锔钉位置。打磨锔钉。剪锔钉,上锔钉,检查稳定性。看似简单的步骤,但是要使修补好后的瓷器做到滴水不漏且不再开裂,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极其用心、耐心。

好。环境非常整洁,断残中求长韵,感知残缺之美,非常好,秉承着弘扬传统文化技艺的初心,南山叙文物修复工坊被成立,麻辉老师采用金缮锔瓷的传统工艺修复旧物,在留住岁月的残缺之美的同时也让更多人看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3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