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西落,晚霞使半边天变得红彤彤的,就像一个害羞在撒娇的小女孩。云彩在晚霞的印衬下如火烧一般,整个天空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时间过得飞快,如流水一般,我们不得不跟蒙古人依依惜别,我们双方都十分舍不得离去,我们和蒙古的男女老少紧紧握着手,大家的心都是紧系在一起,总的是民族团结融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吐露着心扉,畅所欲言,都舍不得离开。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再见,我们会再相聚的。”然后首先上了车,其他人也就不知怎的都上了车,说了类似的一句话。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好像在为我们不得不离去而感慨和伤心,空气也凝滞了,天底下也静寂极了,除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时,大家默契极了,谁都没再说一句话,而是静静地凝望着对方,眼中尽是不舍。最后我们终于选择打破寂静,开车离去,蒙古的男女老少们骑马相送几十里,这才挥手停下,出神地望着车子远远离去的方向。经过这一次的友好相聚,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离别情景:自古以来,蒙古与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出自:老舍的《草原》: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句意: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扩展资料《草原》是现代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
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在现代作者老舍的《草原》中的作用是点明中心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老舍的《草原》是他1961年夏天去内蒙古后写下的游记中的一个片段,原游记包括了一段引语和“林海”“草原”“渔场”“农产”“风景区”“呼和浩特”“工业基地”七个片段。后统编语文教材时选出其中的“草原”片段。
赏析:
《草原》记叙的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心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迎着斜阳,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该句出自现代老舍的散文《草原》。
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自古以来,蒙古与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起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蒙汉情深的表现:
1、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4、热情地款待我们:端来羊肉、向我们敬酒、唱起民歌、表演套马摔跤、跳起来民族舞蹈。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读出蒙古族和汉族的关系融洽。句中内容可以看出描绘了汉族人民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了,不想离开草原。
原文选段: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了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此文出自现代·老舍《草原》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部编人教版的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944年,创作并由良友复兴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1949年,接文艺界三十余位友人信后决定回国,10月离美,12月抵达天津。
1950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成立,任副理事长。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3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作协副主席。1957年,《茶馆》发表于《收获》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1930年冬天,老舍回到北平。在罗的安排之下,老舍到处被朋友们拉去吃饭,而饭桌上总有胡絜青。在频繁的相见之后,胡与舒产生了情愫。直到1931年夏天,胡絜青毕业,两人举行了婚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