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学(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学中研究人的情感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人类在有外界或自然产生的情绪的紧张和压力的情绪,恢复人们健康健全的人格。 心理学基本概念: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我们一直将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来讨论,但从产生的基础和特征表现上来看,二者有所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们时常把情绪和情感通用。一般来说,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以说,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
理解和表达核心素养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1、保持内涵的一致性;
小学、初中与高中的核心素养不能割裂开来,核心素养应该是从一到终,每一个学习过数学的人都应该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永远达不到的。
2、呈现过程的阶段性;
每一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核心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表现,与身心发展有关、知识储备有关、与经验积累有关。
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3、表述应该有整体性。
在数学教育教学方面,要既有数学的特征,又有数学教育的特征。更具体的说,要具有学科的思维特征,还有心理学的特征与认知的特征。
什么是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 。积极心理健康品质体系包括6大维度,并在以中国中小学生为被试的本土化研究中聚合为6大维度15因素:
1、知识和智慧维度(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2、情感敢维度(真诚、执著)。3、人际维度(爱、友善)。4、公民素质维度(领导力、合作力)。5、节制维度(宽容、谦虚、持重)。6、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幽默风趣、信念与希望)。
心理品质是什么和什么的总称
心理品质,
是精神和意识的质和量的总称。
二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一)心理健康的内容与标准1、什么是亚健康 2.中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标准根据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现代人心理品质的研究,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1)、积极的发展需要:求知欲旺盛,兴趣广泛,上进心强,有积极而又切合实际的理想和抱负。(2)、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能自觉参与教育活动和其它有益的活动,并能独立进行适合自己特点的话动:能独立思考,不易受暗示;有自强意识,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并逐步学会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3)、良好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态度:勤奋,认真,严谨,有竞争精神和创造精神。(4)有较好的群体意识:对同学、同伴有爱心和同情心;对家庭、集体、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感;乐于交往,善于合作,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与群体的关系。(5)有健康的情感:向往真善美,憎厌假恶丑,是非分明,志趣高雅。(6)有积极的情绪:热爱生活,开朗,乐观,活泼,有朝气,情绪稳定,反应适度,语言举止符合年龄特点。(7)有良好的意志:自觉,坚定,勇敢,果断,坚毅,不怕困难和挫折。(8)有健全的认知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善于观察,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创造力,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9)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对学习、生活和人际环境的变化能较快适应,对不良精神 有一定的抵抗能力。(10)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正确认识自己,做到自我悦纳、自尊、自信、自爱;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排除不良情绪和心境,克服不良习惯和嗜好,保持心理健康和行为正常;能超越自己,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说到孩子的健康,很多家长都只着眼于弦子身体方面有没有毛病,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现代健康概念说的是身心健康,它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即人的感觉、思维、情绪、意志、动机、兴趣、工作状态、社会关系都处于正常状态。孩子心理卫生是指保证孩子的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的各种措施和各种活动。孩子的心理卫生包括研究孩子的心理特征,预防精神疾病和各种心身疾病,防止病态人格出现,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等。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社会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就有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的说法;现代 "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更是强调要把健康和疾病的过程置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背景中研究。为此,心身疾病、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心理康复、心理护理等心理保健的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孩子在幼儿期、小学期、中学期和大学期,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都不大相同。因此,要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环境特点,结合学校、家庭、医学等各方面的工作来开展心理卫生保健活动,以保障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心身健康状况关系密切。有些孩子在校学习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是智力的障碍,也不是脑力和体力的生理缺陷,而是没有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或没有及时地解决思想包袱,即由心理原因所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标准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提出来的,因此,各国各时期都应有所区别。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叶广俊总结了专家们的一些看法,认为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1)智力发育正常。智力水平主要用智商来表示,智商指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如果一个孩子的智商明显低于同龄人,属于智力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力在70以上为正常范围。(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心理适应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的问题上。不少
你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1、智力发展正常,且有比较强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学习情绪和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组成。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正常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2、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既能了解自己,又能借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也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3、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适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约拿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他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与集体融为一体,与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4、能控制和合理表达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和肯定情绪总是占优势,虽然有时也会有悲、有忧、有愁、有怒等消极和否定情绪,但一般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通过恰当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败不馁;具有自制力和自控能力,能够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5、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总能却认识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遇事有一定的决断能力,凡事能持之以恒,对冲动有克制能力,对紧急事件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6、人格完整、和谐、统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思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适中和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 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什么是心理素质
Q:?心理素质是什么意思?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包括人们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人们在对心理素质进行概括、分析和评价时常常使用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等概念,这些概念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含义。可以这样认为,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内对心理素质的不同表达方式。其实它们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不能等同或替代。人格、个性这两个概念是 概念,而心理素质是一个非 概念。以往人们总把事业的成败,较单一地归咎智力因素,关注的是,IQ(智力商数)值的高低。近来,人们不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HQ(健康商数)与人生的质量关系,而且越来越明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因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与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那么心理素质都包括些什么呢?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信念理想、气质性性格、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素。合理的信念追求、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是人们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智力与能力因素:这种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其中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思维。在观察、注意、想象,记忆的基础上,发挥思维的核心作用。能力因素主要是创造力,在组织能力、定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创造能力的作用,体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素质。心理现状因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如何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以达到正确接纳自我;不断取得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因素: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双重属性,社会属性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决定了他的人际关系以及能动地适应社会环境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学习心理、竞争心理、责任心理、角色心理、事业心理都可能有所提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能否顺利和成功与心理素质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人和人不一样,有的人容易激动,有的人机智灵活,有的人天生慢性子。其实,这种性格差异就是气质,这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原发性基础。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提出了神经类型说,即:(1)胆汁质,强而不平衡,这样的人情感和情绪发生迅速,爆发力很好,同时情感和情绪消失得很快,情绪趋于外向,智力活动灵敏有力,但理解问题容易粗枝大叶,意志力坚强,不怕挫折勇敢果断,但容易冲动,难以抑制。工作热情高,表现得雷厉风行,顽强有力。(2)多血质,强而平衡,灵活性高,这种人情感和情绪发生迅速,表露于外,极易变化,动作活泼好动,但往往不求甚解,工作适应能力强,讨人喜欢,交际广泛,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见异思迁而显得轻浮。(3)粘液质,强而平衡,灵活性低,这种人情绪比较稳定,兴奋性低,变化缓慢,内向、喜欢沉思,思维和言行稳定而迟缓,冷静而忠实,对工作考虑细致周到,不折不扣,坚定地执行自己已经做出的决定,往往对已经习惯的工作表现出高度热情,而不容易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4)抑郁质,弱性,易抑制,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不易外露,对事物有较高的敏感性,能体察到一般人所觉察不到的东西,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也易于消沉,干工作常常显得信心不足,缺
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 心理品质此三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并体现出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
心理品质(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著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脑在一瞬间,对遇到的事物做出来的反映。而心理特征是基本的精神面貌和意识倾向,表现的是人物内心活动。心理品质是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心理品质。
心理素质是什么意思?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简称,是当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词。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
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对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从总体上作一概括的话,那就是:
其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结构,具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落实性的召唤,因而它是一个召唤性结构。
其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
其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两者融合、互动、支撑。
(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
(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
新课标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房置眼企独律运动能力。基本运动能力是指从事生活、劳动和运动所必需的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则是参与某项运动所需要的能力。
发展体能、运用技能、提高认知。具体表现是: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
2、健康行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对“健康”的定义,“健康”的内容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高中阶段课程培养的重点:锻炼习惯、情绪调控、适应能力具体表现是: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代育菜亮水束维印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
3、体育品德。
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具体表现是:体育精神、体育品格,能够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胜任不同的运动角色,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拓展知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