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和情感是一对矛盾

理智和情感是一对矛盾,第1张

我们很多时候是情感驱动型的,正如有些人所说的,某某人是性情中人。所谓的性情中人就是情感驱动型的。

被情感驱动的人多数情况下都是冲动的,他很少会三思而行。

而理智的人时时刻刻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学到的标准来衡量,来判断来抉择。他们会判断因果。

学习佛法以后,更多的理智,更少的情感。更少的情感不意味着冷酷无情,而是把情感变为理智。冲动的情感是一来一去飘忽不定的,而理智的情感是坚定长久、永不转移的。

情感的爱是容易丢失的,而理智的大爱就是慈悲,就是亘古不移、舍生忘死的利他。

情感的爱是在嘴皮子上的,是容易表达的,而理智的大爱是不用在嘴上说的。是在行动中坚定的表现出来的。

——弘安居士

202146

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疑问:理智和情感哪一个更重要?完全的理性,完全地感性可以不可以呢?他们两者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太少,如干涸的河床,那么他会变得冷漠麻木,如果一个人的情感太强烈,如的击溃大坝的洪水,那么他容易喜怒无常,在如烈日炽阳般热烈和如冰雪般尖锐冰冷间交替。

情感最好的状态是饱和的状态,就像一杯刚刚好满的水,不缺乏不漫溢。然而“情感”像一个小姑娘,总是任性而为。而唯一能控制住她的就是如父亲般严肃的“理智”。理智被认为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品质,起着调控人的心理从而影响行为的作用。两者相互合作,人才能达到一个平和进取的状态。远离人群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怜。不愿意做事不愿意和人交往,蜷缩在自己的壳里,当一只乌龟。一个人情感匮乏的时候,对世界是没有留恋的。朋友、家人、从前喜爱的玩具,在他心里都变得黯淡无光。内部动力不足,人就会显得萎靡不振,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情感极其丰富的人们,则是另一番景象。转瞬之间,他们的情绪变化的幅度很大,比如他们可能和朋友们玩乐了一天后,一回到家中就感到强烈的寂寞感和空虚感。他们对事物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但同时他们的行为又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其实情感太过平淡的时候和情感太过丰富的时候,我们都或多或少经历过。有时,情绪会给我们带来特别的回忆,但情感的不稳定性让我们有时不得不被情绪所捆绑,忘记了应该做的事。这个时候,严父般的“理智”就该出场了。他头脑清晰,条理分明地教育小女孩“情感”,和她说什么时候的表现是对的,什么时候的表现是不合适的。他鼓励好的情感的表露,批评阻碍不好的情感的蔓延。“理智”和“情感”搭档,人就既有喜怒哀乐,有共情力,也有理性,有专业性,在生活和工作间可以随意切换。情感和理智同样重要,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不可或缺。但理智需要比情感多一份清醒,情感注定会起伏,但理智一定要在线,而对理智的培养,则需要学习和历练。

遇见无声的文字,遇见有温度的你!

周末恰逢有空,把《理智与情感》又重新看了一遍,随着两位女主的喜怒哀乐,我的心情也不断的跌宕起伏。

合上书本,脑海中盘旋着一句话: 好的爱情,总是需要理智去平衡情感。

在18世纪的英国,家庭财产的继承权是传男不传女。这种财富继承方式,使女性在婚恋上一直处于弱势,倘若父亲去世,她们只能拿着微薄的抚养费寄人篱下,而嫁给一个“有钱人”成为女性改变拮据生活的唯一方式。

但无论社会现实是多么不公,简·奥斯汀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种姑娘。

她们美好,善良,或许性格各有千秋,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渴望爱情并相信爱情,她们看重一个男子的内涵,更胜过他所能继承的财产。

《理智与情感》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段故事。

父亲去世了,姐姐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只能得到最基本生活费,遗产全都归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包括她们住的房子,也要让出来交给哥哥。

她们无家可归,只能找最便宜的小屋租住。

姐姐埃莉诺有一种对事物的理解和冷静的判断力量,她有一副极好的心肠,性格柔和而又感情坚强,她知道如何控制它们。

埃莉诺遇到了诚实善良的爱德华。在她眼中,他和善,可敬。

但是爱德华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太年轻了,就鲁莽地和史露茜**私定婚约。

当他遇见了埃莉诺,他才知道自己多么爱她。

两人散步时,爱德华告诉埃莉诺 ,他恨伦敦,相反,他喜欢住在乡下,想做一个神职人员,在小教区行善,养养鸡,讲道而不废话。他并不想要那种出入都是豪华马车的生活,他要的是朴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这样的爱德华,更让埃莉诺倾心。

然而,爱德华是一个守信的绅士,他依然愿意遵守诺言,宁愿放弃家族继承权,也要兑现对史露茜**的承诺。

埃莉诺知道了这一切,伤心不已。

她面对爱情是理智大过情感的,她不去追问爱德华为什么,就这样放手了,她以为他们之间结束了。

偶然的一次遇见,她才知道史露茜**后来喜欢上了爱德华的弟弟,已经嫁为人妻,而爱德华依然是单身。知道这一切的她,终于不再克制自己的情感,在爱德华的面前泣不成声。

埃莉诺并非她所表现的那般无情,相反,她深爱着爱德华。只是,她的理智一直控制着她的情感。

爱德华对埃莉诺表白;

埃莉诺,我认识露茜时,还很年轻,我初初遇见你时的行为很不恰当,但我以为你对我只有友谊,是我在拿良心来冒险。我今天来并不抱任何期望,我只想告诉你,我···我的心,而且将永远只属于你。

面对爱德华的深情表白,她隐忍太久的感情如决堤的洪水爆发,在桌边泣不成声的那一刻,爱的克制与疏离被情感击溃,她的理智终于得到了深情的回应。

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比得上埃莉诺。她聪明灵巧,对每一件事情都充满热情。她的忧愁、她的快乐,都无法节制。她慷慨大方,和蔼可亲,招人喜欢,除了不够谨慎以外,什么都好。

玛丽安喜欢读诗,尤其是莎士比亚的诗:

爱情是梦幻还是感觉?

不,它跟真理一样永恒,

不似花朵自然凋落。

爱能生于无水荒漠,

不怕缺乏阳光滋润。

在玛丽安眼里,爱情就应该是热情似火的,是不顾一切的。这就是玛丽安的爱情观。

忠厚稳重的布上校第一次遇见玛丽安的时候,她正在钢琴面前边弹边唱,琴声如行云流水,歌声亦是婉转悠扬,布上校被深深地吸引。

然而,玛丽安觉得布上校有点老,而且无趣,虽然布上校是单身汉,但那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对于布上校的示好,玛丽安视而不见。

当玛丽安在雨中摔倒,遇到英雄救美的卫乐比。在卫乐比将她从雨中抱起的那一刻,玛丽安看卫乐比的眼神中都带着光,她觉得那才是她想要的爱情。

事后,玛丽安激动又兴奋地告诉姐姐:

卫乐比抱我的时候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他风度真好,很有礼貌,人品不错。

有活力,又机智富有同情心,

话不多,但句句重点。

是啊,情窦初开的姑娘大多想要这样的爱情,就像罗曼蒂克一样:希望他有精壮的体格,希望他礼貌绅士,希望他有风度,品性好,或是阳光开朗,或是成熟稳重。

姑娘们对爱情有这样的期盼并不为过,但若托非人,这样的单纯和热情,只会成为她们的灾难,就像玛丽安一样。

卫乐比曾经是真心爱过玛丽安,他有说不尽的甜言蜜语,他知道怎样逗姑娘开心。

玛丽安养伤期间,他送她一束新摘的花,并赠言:你无法接近大自然,大自然就得来接近你。

他和玛丽安有同样的爱好,都喜欢读莎士比亚的诗。

卫乐比读了开头:心灵契合,突破阻碍。

玛丽安就能接下去:说变心就变心,哪能算是爱,或者任凭抹灭?不,爱是永不褪色的印记,纵有狂风暴雨。

卫乐比的才华更让玛丽安倾心于他,深觉这才是她的良人。

卫乐比经常驾着马车,载着玛丽安到处游玩,即便人们对玛丽安议论纷纷。她对爱情的定义,往往使她忘了礼仪。

卫乐比给了玛丽安各种暗示,让玛丽安知道他喜欢她。但是,他从不直接说爱。

路遥知马力,后来,卫乐比为了财产,娶了家世更好的一位**,并回信给玛丽安,如果他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让玛丽安误会了,他愿意为此道歉。

就这样,他抛弃了玛丽安。

玛丽安受了情伤,淋雨重病,几近一命呜呼。布上校一直陪着玛丽安,忙前忙后,将玛丽安的母亲从乡下接过来,希望能帮助到玛丽安。

当玛丽安从鬼门关走了一遭后,她终于看到了布上校的好,发现了布上校的善良,稳重,优雅,以及他宽广的心胸。她接受了布上校的爱。

她在爱情里长大了,她和姐姐散步时,能够释怀的看待卫乐比和她之间的曾经:但娶了我他就会满足吗?纵然有心爱的人但身无分文,可能很快会先考虑钱,然后才是爱情。

窗外草坪上,布上校为大病初愈的玛丽安朗诵诗歌:

大地毫无改变,依然如故,

不论何物,落入海中,

终为潮水,流至他处,

有所失,就有所得,只要追求。

所幸,无论是姐姐还是妹妹,她们最终都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面对爱情,姑娘们大致也就是两种情形: 理智与情感 。

这从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争执中就能看出来。

当她们的爱情都受到挫折时,她们有一场争吵。

埃莉诺说:娶了史露茜**,爱德华或许有些后悔,但他会很高兴自己信守承诺,我们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到幸福,,却未必能够找到,认命吧。

而妹妹玛丽安却完全不这样认为,她说:你总是听天由命,总是百般顾虑,埃莉诺,你的心在哪里?

重理智的姑娘 ,即便自己再受伤,也会给自己立一个限度,她们不允许自己卑微到尘埃里,更不能容许自己在爱情里丢盔弃甲。她们对爱情,有克制,有疏离。

她们的爱,深沉却又高傲。

重情感的姑娘 ,即便明知结果让人大失所望,也有破釜沉舟的倔强,。哪怕是自取其辱,也要问清楚;哪怕飞蛾扑火,也要得到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她们对爱情,是毫不掩饰,是忘乎所以。

她们的爱,热情奔放,却又缺少了一抹保护色。

幸福本身并无标准可循,你曾为此徘徊挣扎,你曾为此竭尽全力,所失所得,都是生命的馈赠。

在爱情里,所有的经历都是上帝洒落的珍珠,唯有用理智平衡过的情感才可以将其连成光彩熠熠的珠链。

爱情的模样有千万种,但好的爱情,总是需要理智取平衡情感。

 

理智是土壤,情感是鲜花。

 

土壤够肥沃,才能长久的开出那朵名叫“爱情”的鲜花。

-END-

1小说的影响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它的出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资料得知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头十年,菲尔丁等大师开拓的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几乎完全中断,英国小说被淹没在一派家浪漫主义的感伤泪水之中,几十年间没有产生任何重要作品。而18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无疑打破了这种沉闷的局面。

2关于作者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她于1775年12月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共有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是一名学识渊博的牧师,担任了数年的教区长。母亲出生于比较富有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虽然简·奥斯汀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优越的教庭教育和环境,无疑给她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她从十三四岁便开始写东西,具有卓越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各种原因,简·奥斯汀及家人曾几次改变住址。这些经历无疑给她的写作创作了条件,也为之后几部经典小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关于书名

这本小说最初名为《埃莉诺与玛丽安》,数年后才改为以第三人称叙述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从小说的书名不难察觉这部小说主角是埃莉诺和玛丽安,小说是围绕她们姐妹俩的感情线缓缓展开的。小说中出现了多个人物,个性鲜明,引人深思。其中埃莉诺和玛丽安面对感情的表现也形成了鲜明对比,理智是用来形容埃莉诺的,而情感无疑说的是玛丽安。

4故事梗概

事情源于达什伍德家族,位于萨塞克斯郡的诺兰庄园,因为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所以遗产给了亡故妹妹的儿子亨利·达什伍德。亨利同前妻生了一个儿子约翰,同现任妻子生了三个女儿,即埃莉诺,玛丽安及玛格丽特。亨利亡故后,便涉及到财产分配。虽然亨利让约翰好好照顾三个妹妹,但在约翰妻子范妮的劝说下,约翰把本来打算给妹妹的财产抛之脑后。居住在诺兰庄园的这段期间,埃莉诺结识了范尼的弟弟爱德华·费拉斯并互生情愫,妹妹还经常打趣他们。

后来因为无法忍受范妮的冷嘲热讽,又在达什伍德太太的一个亲戚的介绍下,他们搬到了位于德文郡的巴顿乡舍。条件虽不如诺兰庄园,但他们过得很开心。也是在这里玛丽安结识了威尔逊,他英俊潇洒且浪漫。很快他们两便坠入了爱河,并且不懂节制,高调。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很多人怀疑他们已私定终身,步入婚姻是迟早的事情。机缘巧合,他们两姐妹到邻居家做客,无意间认识了单身的布兰登上校,三十五岁左右。布兰登对玛丽安一见钟情,大家有目共睹。但对于布兰登上校对自己的迷恋,玛丽安却快言快语,和姐姐表达了对布兰登上校的厌恶,并表示自己绝不会看上他。这期间,爱德华也短暂地拜访过他们,但却显得心事重重。

不久之后,威洛比便匆忙地向他们告别,去了伦敦。很快,布兰登上校也慌忙地离开了。威洛比离开的这段期间,玛丽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她们一如既往地去邻居家做客,接连认识了邻居的朋友詹宁斯太太及她的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帕尔默太太还邀请他们姐妹两到她位于伦敦的克利夫兰庄园做客,但她们婉拒了。

不久之后,玛丽安和埃莉诺也结识了斯蒂尔姐妹两。虽然不太喜欢她们,但出于礼貌和善意,埃莉诺常听露西向她分享心事。也因此,她得知自己的心上人爱德华四年前便与露西私定终身,而且他们互相通信。对此,她感到怀疑加震惊,但他努力克制自己动荡的心,保持平静。之后詹宁斯太太邀请埃莉诺和玛丽安到自己位于伦敦波特曼广场附近的住所做客,埃莉诺本想拒绝,但妹妹急切想知道威洛比的事情,所以便欣然答应了。后面包括斯蒂尔**姐妹两也去了伦敦。

到达伦敦后,玛丽安迫不及待地给威洛比写信,但却音讯全无。对此,她焦灼不安,无心他事。这段期间威洛比来过一次,但他们碰巧外出。为此玛丽安遗憾不已,以后便不再外出以免错过威洛比。后再舞会上巧遇威威洛比,她欣喜若狂,但威尔逊却对他冷漠淡然。她百思不得其解,闷闷不乐。不久之后,玛丽安便收到了威洛比的信以及自己的发丝及之前写给她的书信,得知他即将和富家女成婚的消息。她痛苦不堪,将自己封闭于卧室,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只想赶紧回家。

在这段期间,布兰登上校时不时地前来看望他们姐妹两,关心备至。在聊天中埃莉诺得知布兰登上校是一个负责任却专一的人,他与初恋心心相惜,但因为家人的阻挠,将初恋嫁给了自己的哥哥。他悲痛不已,离开了一段时间。待回来时,发现初恋过着悲苦的生活,待产女之后,便去世了。布兰登上校受初恋之托,收养了这个孩子。谁料这个孩子同她母亲有着一样悲惨的命运。偶遇威洛比,生下一女,却惨遭抛弃,这也是他之前急忙回伦敦的原因。

这期间约翰曾邀请埃莉诺姐妹去他们那里暂住一段时间,但遭到范妮的说服,最终邀请了斯蒂尔姐妹二人。对此,露西欣喜不已并将这份欣喜和埃莉诺分享了。因为露西自身的条件,她觉得会遭到爱德华家人的反对。但这件事之后,她认为她与爱德华成婚的信心便足了些。住在那里时,露西姐妹无意间将露西与爱德华私定终身的事告诉了范妮。范妮一气之下,将斯蒂尔姐妹赶出了他们的住处。

另一边爱德华也拒绝了家人给她安排的和富家女的婚事,决定遵循之前与露西的约定。此事激怒了爱德华的母亲,她狠心的将给爱德华的财产给了他游手好闲但却深受母亲爱戴的弟弟罗伯特,并将他逐出了家门。埃莉诺虽然伤心,但面对爱德华的做法,她却对他表示同情及赞赏。而爱德华的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好多人的赞赏,而布兰登上校便是其中之一。

布兰登上校决定将空出来牧师的职位赠予爱德华,以缓解一下爱德华的燃眉之急。对此,埃莉诺对上校感激不尽。因为上校与爱德华尚未熟悉,所以此事便落到了埃莉诺的肩上,由他将此事转告爱德华。埃莉诺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欣然接受了。碰巧爱德华来访,她便借机将此事告知。爱德华感激不尽,尴尬聊了一会儿便离开了,面对爱德华与露西的婚事,埃莉诺表示了衷心的祝福。

在此,爱德华对此类事情的处理方式无疑与威洛比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后埃莉诺也接到了她曾写给母亲的回信,不久之后,她们便要回家。面对姐姐的遭遇,玛丽安心痛不已,表示自己忽视了姐姐的感受,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了,对此表示深深的歉意,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了反思。很快他们开始启程,应詹宁斯太太的请求,他们先绕道去了位于伦敦的克利夫兰庄园,帕尔默太太的家。不幸的是,在那里玛丽安病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埃莉诺细心照料妹妹。最终布兰登上校前去接达什伍德夫人,好在这段时间玛丽安病情好转。

而此时威洛比突如其来,表明了之后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对玛丽安态度转变的前因后果。埃莉诺起初很是抗拒,但看到他对妹妹的担忧,便决定接受他的诉说。说完之后,埃莉诺对他的厌恶少了几分而且生出了同情。想着威尔逊即将和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度过一生,这或许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威尔逊希望埃莉诺能将这些告诉玛丽安以减轻玛丽安对自己的憎恨,求得宽恕,埃莉诺同意了他的请求,然后他便匆匆离开了。

不久之后,布兰登上校和母亲就来了。听到玛丽安病情好转的消息,大家如释重负。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对布兰登上校也有了一个好印象。再加上她了解的情况生出了撮合玛丽安和上校的想法。随着玛丽安病情的日渐好转,他们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一切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玛丽安和埃莉诺都有着各自的心事。

机缘巧合,埃莉诺仆人偶遇爱德华和露西,猜测他们已经结婚,并将此事告诉了埃莉诺。埃莉诺当头一棒,觉得最后的希望都破灭了。但她克制住内心的动荡,尽力表现平静。对此母亲和玛丽安表现出了应有的愤怒。不久之后,爱德华前来拜访,场面有些尴尬,但大家还是保持着应有的礼貌。后面交谈中才得知爱德华与露西并未结婚,而露西嫁给了自己的弟弟罗伯特。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先是一震,但都表示很开心。

很快爱德华向埃莉诺表明了心意,终于开心的走到了一起,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久之后,布兰登上校也来到了埃莉诺家,对埃莉诺和爱德华表示了中心的祝福。除此之外,也传来了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随着玛丽安心情见好,埃莉诺也将威尔逊的部分话语转告给了玛丽安。倾听之后,玛丽安心中的疑问也解开了,慢慢地也放下了她与威洛比的那段感情。

很快他们随姐姐埃莉诺去了爱德华任职的牧师寓所,这里离布兰登上校的住处很近。为此,他们也欣赏了布兰登上校的住所,埃莉诺忙着筹备自己的婚房,大家其乐融融。另一边,在埃莉诺的劝说下,爱德华和母亲的关系也得到了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家人和朋友的撮合下,玛丽安和上校最终也终成眷属,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到此,小说也到了尾声。面对这样的结局,书中人其乐融融,读者也为此兴高采烈。

5一点点小感言

实际上这是第二次读这本小说了,最吸引自己的莫过于刚翻开书页的那句英文句子:It is not what we say or feel that makes us what we are It is what we do or fail to do对应的中文翻译是成就我们的不是我们的所言所感,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或未成之事。

小说中无论是埃莉诺还是玛丽安面对感情的态度,表现及处理方式都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一方面威洛比和爱德华面对出现的问题及自己的感情的处理方式及态度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布兰登上校也是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8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