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观设计原理谈城市公共空间(大空间)的意境如何营造

从景观设计原理谈城市公共空间(大空间)的意境如何营造,第1张

现今, 一些地方的城市广场、公园, 由于设计中忽视景

观使用者的行为需求, 导致许多“尺度巨大, 夏无遮荫之地,

冬无御寒之所, 无人问津”的死空间和废空间产生, 造成了巨

大的社会资源浪费。有一些地段已沦落成为城市犯罪率高

发区, 对社会治安造成巨大危害。要使这样的现象不再发

生, 就必须强调设计结合人的行为需要, 充分运用多种人性

化设计手段来塑造多样化的环境空间,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

求, 最终有效激活环境空间的诸多功能, 形成富有情趣和魅

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1 人性化景观设计

1 1 人性化景观设计的概念人性化景观设计是指在景观

设计活动中, 注重人性需求, 针对使用者对环境景观的各种

需要展开设计, 最终满足使用者“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

多层次的需要,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城市公共空

间人性化景观设计, 可从以下4 个方面来理解:

1 11 物 理层次的关怀。人性化景观设计以功能性和设计

的理性化为前提条件, 注重物质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效功能

的使用。公共空间设计不仅要使人们心理、生理感到舒适,

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 1] 。

1 12 心 理层次的关怀。在建构物质形态空间的同时, 倡

导对使用者心理的积极暗示与情感的关照, 进而使人对场所

形成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

1 13 社 会层次的关怀。强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将

设计地段放到整个城市生态背景下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 力

求做到资源、能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

益三者的统一。

1 14 对 人群细分的关怀。提倡无障碍设计, 尽量满足不

同人群的使用需要, 并确保各群体之间的活动不相互影响,

让儿童、老人、残疾人都能享受户外公共生活的乐趣。

1 2 与人性化景观设计相关的环境行为学知识环 境行

为学是人性化景观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 注重环境与人的外

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力图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

理论、方法研究人在城市与建筑中的活动以及人对这些环境

的反应, 由此反馈的信息可用于指导环境的建设和改造[ 2] 。

西方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

指出, 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 也是空间中活动

成长的区域[ 3] 。比如城市空间中, 树林的边缘, 沿街的柱廊、

雨篷、遮阳棚、回廊建筑的凹处, 都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

处于空间边缘的人, 与他人或团体保持一定距离, 自身却可

以较好地观察眼前的空间而不被人打扰。

“人看人”是人的天性[ 4] 。大量公共空间中均存在着“人

看人”的现象: 观看者有意或无意地观察眼前的行人、空间中

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同时, 一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在公共空间中进行各项活动以吸引他人的注意, 从而达到自

我实现的愉悦。看似简单的“人看人”现象, 却可以促进空间

中更多活动的产生。比如, 散步的行人可能被热闹的街头表

演吸引而加入表演的行列, 同是观众的陌生行人由于眼前精

彩的活动而进行简短的交谈, 美术爱好者受环境气氛的感染

现场开始速写活动。

环境设计中, 利用环境行为学相关知识, 积极创造边界

空间提供人们逗留、休息、交谈的场所, 从而促使空间中更多

活动的产生, 丰富游人的感官体验。

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2 1 城市公共空间这里的城市公共空间主要指城市公共

生活空间, 即包括了大量人的行为参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场

所, 比如广场、街道、公园等城市地段。《建筑心理学》的作者

格·罗·李姆认为, 空间是人们生活的容器, 是人们一切行动

的支持结构。设计城市空间需要了解人们在空间中的瞬间

体验和持久感受。而公共空间的好坏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

人们交往的可能性和深度。

2 2 关于“活力”概念的相关研究“活力”一词在生物学及

生态学上, 是指生物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 其引申含义在

表述具体事物时, 较为抽象且具有表征差异性。在城市设计

领域, 美国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 将“活力”理解为, 城市

具有自我完善的机能并有效支持人类生存活动, 同时注重城

市生态建设[ 5] 。美国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认为, 由人与人

之间的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 形成了城市生活的

多样性, 使城市获得了活力。而英国建筑师伊恩·本特利认

为,“一个既定场所, 容纳不同功能使用的多样化程度, 具有

一种我们称为活力的特征”[

6] 。我国城市规划学者蒋涤非认

为,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 是指城市提供市民人性

化生存的能力。

2 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含义是 指环境空间不但满足使

用者生理及心理需求, 而且还能促使空间中更多活动的产

生, 达到环境空间高效率使用, 增强公众的场所归属感, 进而

展现出独具魅力的场所环境并富含诸多积极的社会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

只有空间的使用者与其参与开展的活动, 才是决定城市公共

空间活力的根本因素。

3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

3 1 强 调功能使用, 创造良好的景观可达性景观可达性

是指景观使用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场地并使用的能力。可达

性的好坏, 主要依赖于场地周边的交通状况。这就要求场地

交通设计, 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综合考虑, 最终形成完善的

交通系统, 使公众方便地到达, 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另外,

“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

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 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

准”[

6] 。允许一定的过路人流使用场地, 可以增加场地的人

气, 诱发更多活动的产生。

3 2 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形成多元功能的城市公共空间

人 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 是创造城市公

共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

多样的空间形式, 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

目的而来, 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

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 这是空间活力的

重要表现。

3 3 加 强景观的可参与性, 创造丰富多彩的空间体验公

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 并做有效

的引导, 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 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萌

发更高层次的活动。如果能亲身体验公共空间中的精彩生

活, 空间使用者就可能形成独特的感观刺激与激情感受, 进

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 就是要增强游

人的空间体验。另外, 还要促使形成空间使用的稳定群体,

维护公共空间活力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3 4 对人群细分的关怀, 完善细部设计完善的细部设计可

以使景观更适于多种人群, 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

如铺装的防滑处理, 透明玻璃材料的标识, 合理尺度的台阶以

及残疾人通道的设计, 足够数量的座椅设计, 空间色彩的合理

搭配等。另外, 从增加人的逗留机会来讲, 应该使空间形态具

有较长的柔性边界, 充分发挥“边界效应”的作用。

  (1)大中见小,以小见大。

  在整体环境打造上,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让绿意不经意问渗入每处坡地、每处花园、每幢建筑的房前屋后。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与自然的融合,而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注重于整个环境的空间感,注重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在不大的面积中结合地形地势,运用堆土成坡、地面高差、植物配置等等手段进行高差的创造,丰富空间,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园的植物随季节变换造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平视鸟瞰,都能令人获得愉悦的立体视觉效果。通过景观设计与营造,塑造一个显著的文化主题,使之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情境空间。

  细节上从小处着眼,将园林绿化纳入整体布置中。沿道路布置景观节点,并通过道路空间收放将其串联起来。设计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运用植物的多样性及各种形态、形式,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提高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绿地对居住环境的改善作用,以文化精粹背景,展现精致细节,体现精细服务,形成景观―文化搭建的主题空间结构中鲜明的情感背景。

  (2)尊重自然环境,强调天人互动。

  注重交往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活动需求,提供不同性质、功能、尺度的交往空间,强调公共活动区,强调游憩、娱乐,强调游客与游客、游客与环境的沟通,提高户外绿地的利用率。

  采用现代的造园手法突出园林景观的主题,遵循因地制宜、因境制宜、因景制宜的原则,兼具观赏性和休闲参与性。不一味追求花哨与复杂,而是采用适用与美观的原则,在尊重现实环境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立体绿化,创造宜人的、有亲和力的居住和游览环境,体现人与景观的亲近互动,营造相融相忘于自然的诗意家居。

  (3)培育特色,突出差异。

  结合当地物种和环境要素,引进各种适宜耕种与保养的优秀植物种类,在原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上精益求精,对当地环境进行改造和提升强调差异与特色。

  重点采用多种彩叶植物和开花植物,丰富色彩体系,体现文化与艺术,传递音乐符号,结合各类景观节点和景观小品,形成与周边项目不同的风情。

  (4)景观成为价值提升点。

  通过景观设计和建设,提升项目的整体环境和旅游品质,并对区域整体打造吸引力和对外宣传形成积极支持,提升区域总体价值。

  植物

  采用海南常用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特别是在湖边选择一些耐风吹、耐低温、耐盐碱的植物,以提高成活率,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采用彩叶植物和花期不同植物,集中于各个节点,作为主要的景观表达手段,形成四季多彩、层次分明、聚散适宜的空间。每个区域采用不同的彩色植物、区域内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彩色及其它植物品种,搭配各个功能区不同的铺装,形成指示和分隔效果,促进高档度假酒店的氛围。

  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层次,配合建筑、塑造庭院、打造环境、丰富水系。

  水系利用

  湖面与水系,是本项目景观设计重点利用的目标。对现在的水面和水体进行改造,形成多种自然曲折驳岸,如坡岸、堤岸等,并采用木桥、原石等材料进行点缀,形成原始自然的风貌。采用多种方式,如洄水、跌瀑、石坝、泉涌、围池等营造流动的河流与宁静的湖面。动静结合,让居住在这里的人如同置身水乡画卷,同时使区域充满灵气。

  水体与多变的地形相互交织渗透,形成多种类型的水体景观。

  铺装及景观建筑材料选择及表现手法

  将大型乔木做酒店及主要交通道路、公共广场等的围合背景,景观小品或景观建筑全部采用天然材质如木头、石头和灰泥。岩石与灰泥戏剧性的表现光与影的关系、喷泉、壁饰、铁艺、百叶窗和阳台,爬满藤蔓的墙等都是作为景观符号出现。

  使用火山石及当地其他石材、使用天然材质木料作为主要的铺装材料,采用不同的色调色彩、不同的纹饰纹路、不同的材质与材质搭配,分别满足车行、步行、赤足及各种活动的需要。

  每个区域的铺装不同,每个区域内部的铺装相同或相近,与植物搭配,形成高档度假酒店的氛围,并起到指示和分隔的功能。

  庭院景观

  项目庭院景观重视露与透的关系,在满足安全、消防等功能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住户或租户的隐私及生活需要,采用全围合或半围合的基本原则,将庭院、建筑与外界公共部分进行区分。庭院内部则强调建筑空间与室外空间的无缝连接,按照动静分区、项目分区,通过植物、铺装、内部步行线串联等,形成“家外之家”的感觉,提供例如游泳池、泡池、前后花园、躺椅、烧烤场地、家庭聚会等功能的合理布局。

  摘 要:本文通过对居住区绿地中高频率使用人群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及需求特点的研究,概括这部分人群对绿地使用的要求和特点,为今后的居住区设计提供依据。从而指导今后的居住区绿地设计朝更宜人化,更情感化方向发展,同时有效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城市小区 绿地 使用人群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42-01居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漫长的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有中国特色的居住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的日益加快,人们的设计理念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因此,结合当前我国的建设实际,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些适合人居的外部环境,对居住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做一深入了解,探求他们对社区环境的要求,是设计师共同的责任。

1 居住区绿地使用人群情况分析

城市社区居住人群往往因年龄阶段的不用而分为四类: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人。其中对绿地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儿童、青少年和老人。成年人因为大多是迫于工作压力,在绿地中活动时间较少,因此,相对来说,另外三类是社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行为能力、活动倾向,可以帮助了解社区居民绿地使用特点,设计出刚高效、合理的,符合居民需求的绿地。

11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是社区绿地使用频率相对最高的使用人群,这类人群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身体机能逐渐变弱、变差。具体的外在表现则体现在:各种感觉器官的退化,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能力的逐步下降;运动机能的退化:肢体动作会越来越缓慢,对危险运动的反射神经及平衡能力降低;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记忆力衰退等。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疾病增加,致使在情绪上出现易伤感易激怒、忧郁悲观的现象。

120~12岁的儿童

经对绿地使用人群的研究,在居民区活动的儿童多处于0~12岁这一年龄段,有不能独立行走的乳儿、婴儿和蹒跚学步、四处奔跑的幼儿和少儿,0~1岁的乳儿在成人的影响下,通过和外界的接触,感觉有比较迅速的发展;知觉开始出现;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注意和初步的记忆能力。1~3岁的婴儿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了,活动能力也日益提高了,独立性开始有了明显的表现;3~12学前期、学龄初期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表现为多动、自主能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

1314~20岁青少年

从心理、心智来看年龄段在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人属于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经历了从儿童到青年的心理的变化,行为上也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渴望独立,希望摆脱外界的压力成为独立的自我,他们的群体活动表现为更强的自我依靠、主动性、对同伴压力的抗拒力、对自己的决定和活动的责任感。

2 适应上述三类人群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21适应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根据老人在社区中的日常活动,可概括为三种类型的场所设计:健身锻炼的场所、观赏景物的场所、社交活动的场所。

22适应儿童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在以儿童为主的活动场地中,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场所。对于要时刻处于监管状态的婴幼儿,要为他们设计较为便捷的婴儿车通道,对可能被婴幼儿所触及的树木、花草要特别注意摆放位置。另外,婴儿车通道两旁和停放地点周围的设备和设施,也应注意高度和进深尺寸。

23适应青少年的居住环境绿地设计要点

青少年处在成长发育的高峰,他们情感较为丰富,参加的活动也较为剧烈,对场地的要求也更思想性,对活动类别的要求也更为宽广。因此,如果社区的场地较为宽裕,可以为他们开辟较为大型的运动场地,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活动强度较为剧烈,机械的碰撞和青少年的行为特点导致他们在运动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就会对其它居民的活动休息产生较大干扰,因此在设置场地时要因地制宜,均衡处理好各类人群的活动要求。

3 针对高频率使用人群的居住区绿地设计对策

在在分析了社区高频率使用人群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后,在实例调查发现现有城市社区很多绿地设计、使用现状与居民使用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把居住区绿地设计成符合人们要求的场地,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31以人为本,从科学分析中实现对居民情感的准确把握

人们的情感变化是复杂的,不用年龄段的人群对绿地的使用有不同的情感需求,绿地的设计牵涉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城市居住区绿地设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理解居民的需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一切以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场地,这样才能创造出使用率高的场所和空间。其次,设计者要科学分析社区的居住人群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要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以及人们建立其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需要,帮助人们从小区绿地设计布局中感受到这个场所针对的受众群体。

32有效调研,从公众参与中达到与居民需求的一致性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住宅的关注和选择不再仅仅是房间的朝向、内部结构和价位,而已将更多的关注焦点放在了社区的环境和人文氛围。由于不同的居住空间中不同的人群或社会阶层会对环境的理解和要求不同。因此在设计之初,设计者就要开展有效的调研,通过与居民的交流,充分理解居民的意愿和利益,制定出最为合适的设计方案,创造出符合民意的作品。

33关注特殊人群,从合理设计中达到“一般与特殊”的自然融合

在社区绿地高频使用人群和常规使用人群之外,还存在一类群体,这就是存在人体不变的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设计师在居住区设计时应考虑使绿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使用需要,不应因某人由于自身的条件限制而被剥夺了这种权利,使他不能和其它居民平等地参加社会活动,也就是要做到“无障碍设计”这个标准。

4 结语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现代社会,经历了人口爆炸、城市膨胀、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后,人们开始反思对自然环境的掠夺性开发所导致的恶果,居住方式也渐渐过渡到注重居住品质和细节上,居住区已不仅仅是简单满足人们居住的要求,人们更多的注重创造居住区的步行、休息、社交等生活空间,对居住区的空间营造和文化理念也更为重视。因此从使用人群的分析中,更多地考虑人群的心理和行为,创造出符合大众需要的居住区设计,也是符合居住区的发展趋势的做法。

参考文献

[1] 金涛,杨永胜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营建[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1~24

[2] 胡仁禄,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77~101

[3] 唐学山,李雄,曹礼昆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300~306

[4] 徐雁南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多元化与城市特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64~68

[5] 刘海龙,李迪华居住区绿地规划现状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规划,2011(9):69~7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14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