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看书,不仅仅看其中紧凑吸精的剧情,总有很多句子让你猛然清醒,细细品味。
闲来无事翻了翻P大书,摘录了一些。
“往前走,往前看,哪怕前途一片迷惘,哪怕只是凭着惯性继续往前走——总有一天,会在自己漫长的脚印中找到方向。只是大概需要一点耐心。”——《默读》
俗话说得好,P大专治看文一目十行,虽说剧情真烧脑,人物真繁杂,但全书始终都折射出一点——向阳。错综复杂的案件染上了神秘阴霾的色彩,费渡难以窥探的心理外是满口的甜言蜜语,他说他就是深渊,幼时的经历让他在心间筑起层层高墙,却始终存有善良,他似乎对一切都不那么在意,包括他自己,他会一边看着血腥的视频,一边电击自己,身上的疤痕常常被纹身所覆盖,说实话,我丝毫不怀疑费渡也许下一秒就会毫不犹豫地迈入黑暗,但他有时他却又十分坚定地逃离黑暗。他不是出淤泥而不染,只是他选择去惩罚自己,(嗷——嘟嘟太神仙了吧)他身处于灰色的边缘,渴望又回避着阳光的到来,他迷茫于自己独守于深渊,BUT骆大爷直接脚踹塌了费事儿筑起的伪装,大爷属于看穿了本质却仍热爱生活的正直刑警,并将这份热情以秋裤为代表的一系列形式传递给了费事儿,可歌可泣[泪奔jpg纵使黑暗如墨始终存在,纵然残酷的事情每一天都在发生,可我们仍然不能放弃,仍然要心怀希望,仍然要向前看~
“所有的苦难与背负尽头,都是行云流水般的此时光阴。”——《大哥》
P大的文字还是一如既往的富有神韵,我真的吹爆!这是魏谦的前半生,对于魏谦来说,他的家人是紧锁住他的镣铐,对其母亲既恨又依恋的矛盾情感,在她死后却都化作烟尘一般。血脉至亲的妹妹、强认哥哥的流浪儿和一个死赖着的老婆婆与魏谦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年轻的少年为了生计不得不做打手。大家总说他冷漠,我想他也许只是有些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心,说一不二,还有些混账。但他为了钱打黑拳时害怕吗,他当然怕,可他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魏谦好似不知软弱为何物,是他不想吗,当然想!但是他不能。好在他的身边有一个弟弟小远(二逼),努力追逐着大哥的脚步,他们只是相互陪伴、相互救赎罢了。“当你的双手张开时,你看到的是决定你命运的掌纹,而当你的手握成拳头,你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堪称绝美!酣畅淋漓地接受磨难,切斯底里地渴望活着。哇真的感触颇多
想起你跟我说关于生命的完整性。如果没有做出努力,人不过是随着肉身衰老,灵魂软弱,最终与世间其他物质一起腐败,发出臭味。——《夏摩山谷》
它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记忆与你与时俱进。你到哪里,它们跟到哪里。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要接受。他们需要你接受和承认他们所感受过的伤痛,这样才会平息。/如果我无法接受呢。/这伤痛会一直漂浮,寻找归宿。/那你是否已接受一切记忆。/是。我全部接受。——《夏摩山谷》
人所热衷的现实中繁杂而肤浅的活动都与最本质的问题无关。——《夏摩山谷》
语言带来沟通便利之余,制造许多伤害。背后也许是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极细微情绪,比如嫉妒、蔑视、敌意、怨恨……人们用语言制造许多麻烦。不说话的时候,这些燃烧的火苗自动平息,不会轻率而放任地发起攻击、猜测、评断、指责。——《夏摩山谷》
还不太清楚如何彻底洗去这个印记。就像曾经在墙上敲一枚钉子,把它拔走,即便把墙糊弄平整,心里却很清楚那个坑洞在哪里。——《夏摩山谷》
她说,如果现在的女人自力更生,已能够给自己提供食物,也可以照顾与保护后代,或者甚至觉得有没有后代也没有关系,那么男女相会还剩下什么。/他说,应该是注重能够带给彼此启发、喜悦、提升。即便再怎样独立,人不可能脱离关系。我们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对照到自己的存在。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有对方就有自己。人不能独自生存,需要给予与接受的平衡。——《夏摩山谷》
有时我想,在关系中,如果能够深刻地满足彼此,它是可以恒久的。/但人很难感觉到是满足的。很多人在情感部分有创伤,一直等待被治愈。——《夏摩山谷》
我们抵不过人生无常以及人性复杂。——《夏摩山谷》
我不需要试图取悦身边的任何人,取悦这个世界。我也不想这样做。换言之,身边的人、身边的世界如何看待我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我需要知道如何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和一切的关系,包括和自我的关系。——《夏摩山谷》
人与人之间需要忍耐、圆滑、客套、虚伪,我却想撕下一切的谄媚与逃避。我的处世之道像个农夫,笨拙而锐利,质朴而暴力。——《夏摩山谷》
有时外境让人内心消极,但让生命寻找到归途是迫切需要。——《夏摩山谷》
如果像这株花枝。单纯地存在着,一心一意开放自己,如实地活着,这是很美的。——《夏摩山谷》
它说,告别之前,我想赠你一段话。古人说过,那些黑白善恶的种子,即使现在秘密地播撒,也掩不住果实的显形,各自成熟后类别分明。所以记得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刻刻,尽力保持正念与觉知。有一年冬天你会来到夏摩山谷。我等你。——《夏摩山谷》
深切的悲伤从身体涌出。她泪流满面,无法自制。同时,这哭泣带来一种空寂与清明的感受。他已启动力量帮她清理积存在灵魂深处的阴影与创痛,每一寸过往。这种清理终将完成。——《夏摩山谷》
他说,如果与你告别,其实我不知道应该去哪里,该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好像只有在你身边的时候,生活才是真实可凭靠的。我们从北到南地旅行,睡之前,知道你在。醒来之后,知道你还在。日日夜夜不曾分离。这使我觉得内心安全。——《夏摩山谷》
如果我们总是在企图改变、强迫对方,或者改变、强迫自己,这是困难的。生活不是想象或是理想。想象、理想,究其本质几乎全都是人的妄想。对关系的前途来说,不是相爱就可以结婚,也不是结婚了就会相爱,更不是相爱了就会永久。也不是不爱了就可以离婚。它们之间没有条件关系。爱与婚姻,是两套迥然不同的系统和体质。——《夏摩山谷》
相会。所有的相会都不是孤立的,是由无法计量和数算的时间和空间所交叠和推动。比如两个人之间的相遇,之前他们经历漫长而不相知的旅途,但在没有任何预知的节点,看见对方,眼神碰触。各自隐藏在躯体之中的灵魂发出光波,识别出对方的频率。为这个等待他们也许已轮回转世无数个世代。——《夏摩山谷》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问题,性格、心理、认知上的,我们用惯性的模式对待彼此。如果自己有问题,即便遇见再好的人也扛不住这份感情。好的感情需要身心干净的容器。——《夏摩山谷》
不回避痛苦,不欺骗别人也不自欺。在一切行经过的痛苦中获得转化。——《夏摩山谷》
新生需要死亡。至少需要在心里、意识里,彻底地死去一次。说出记忆好像一种死去。——《夏摩山谷》
让过往全部通过,放它走。人的一生需要遭遇的事情太多,不能一直背着全部。接受所有发生的事情,如果它们注定要发生。即便在某些时刻有些事情显得很艰难,但最终的结果是正确的。是好的——《夏摩山谷》
他们站在开满白色繁华的大梨树阴影下,屋子里的人看不到他们。他把她拉向他,轻轻拥抱住她。这是一个踏踏实实的温暖的怀抱,发生得如此突然,却又自然而然,理所应当。她的脑袋嗡嗡作响,如同逐渐沉没于幽蓝无边的海底。呵,终于回了家,无尽流浪,无限疲惫,此刻可以安歇。——《夏摩山谷》
我们的相逢,需要彼此做好各种准备。对你来说,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感情的深度需要升级。如果对我们来说,今生比较重要的事情是相遇之后陪伴对方,那么某天,如果我们再次相遇,相爱的使命应该是为帮助对方解脱。这像是爬楼梯,意识需要一级一级往上提升,爱也是如此。——《夏摩山谷》
我们不会与所爱的人告别,但相见的渴念是轮回的种子,悲伤是锁链。人如果在受苦,那是因为有渴求。如果你理解这些,也会明白众生对爱的执着,正如你一般悲伤而无法自知。记得,我们的眼泪不能仅仅只是为自己的悲伤而流。真正珍贵的眼泪应是为众生。——《夏摩山谷》
在我们自利的同时一定也会利他。某个时刻,利他会自动发生。——《夏摩山谷》
我轻声说,师父,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说。/我走过太多的路。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安定下来。/他说,你从哪里来。我愣住,一时不知道说什么。那一刻我的确不清楚自己的来路,在旅途漂泊多年,甚至从不计划下一站要去哪里。/他又说,你还要再往哪里去。/我仍无法作答,神情迷惘立在他的面前。/他温柔而镇定地对我说,现在停下来吧。就是现在。——《夏摩山谷》
活着时,我们会发生错觉。以为时间无限长,可以拖拉着、半死不活地混蒙过关。以为自己不会死去,身边的人也是不死的。好像置身于一个有弹性的无限封闭的容器里,无法触及到边界,所以麻木不仁,什么都看不见。直到某个时刻降临一切戛然而止,人被无常撕裂的速度快如闪电。——《夏摩山谷》
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炙热之欲望与压抑的矛盾,情感猛兽的占有与现实的落魄与寂寥。一个有知识的积极劳改分子在动荡中漂浮,不安中寻找根基与存在感,女人则更有大地的气息,书中的女人寻求的是稳定感,安全感。男人其实一直处于一个寻找状态,需要找到那个灵魂洞口,那也是男人的归宿。
1、永恒是什么?那其实是感觉,是生命的波动。
稍纵即逝的、把握不住的感觉,无可名状的、不能用任何概念去表达的感觉,在时间的流程中,终于会沉淀下来,凝成一个化不开的内核,深深地埋藏在人的心底。而人却无法去解释它,因为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认识的东西,就有了永恒的意义;永恒,是寓在瞬息中的。我知道,我一刹那间的感觉之中,压缩了人类亘古以来的经验。
至于理智,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凡是感觉中未曾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于理智中。蛾子死去了,谁也不会为它生命如此短促负责,那么,谁又有权利指责它飞旋的弧度和途径?”
2、有时,女人又和能使我愉悦的其他东西融为一体:她是一支窈窕的、富有曲线美的香烟,一个酭得恰到好处的、具有弹性的白暄暄的馒头,一本哗哗作响的、纸张白得象皮肤一般的书籍,一把用得很顺手的、木柄有一种肉质感的铁锹……我就和所有这样的东西一齐坠入深渊,在无边的黑暗中享受到生理上的快感。
3、这时,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红霞;我觉得口干舌燥;有一股力在我身体里剧烈的翻腾,促使我不是向前扑去,便是要往回跑。但是,身体外面似乎也有股力量钳制着我,使我既不能扑上去也不能往回跑。我不断地咽吐沫;恐惧、希冀、畏怯、侈望、突然来临的灾祸感和突然来临的幸运感使我不自禁地颤抖,牙齿不住地打战,头也有点晕眩起来。这是一块肉?还是一个陷阱?是实实在在的?还是一个幻觉?如果我扑上前去,那么是理所当然?还是一次堕落?……一只黑色的狐狸,竖起颈毛,垂着舌头,流着口涎,在苇荡中半蹲着后腿,盯着可疑的猎物…
4、我开始蔑视我过去所受到的全部教育。文明,不过是约束人的绳索,使一切归于人,发自人本性的要求都变得那么复杂,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我象那些普通的农民劳改犯就好了。但我又庆幸自己过去受了教育,是文明使我区别于动物,使我能克制自己,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人,也只有人才能表现出的高尚行为;我有自由意志,我可以选择,因而我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然而,倘若我迎了上去,世界也并不会因此更坏些;我转身逃了开去,世界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5、女人,她的帷幕是在我面前一层一层地揭开的。现在揭到了最后一层。倘若把这最后的帷幕揭开,女人也就不神秘了。而没有神秘色彩的事物都是平淡乏味的事物。
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思考生活,没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本能生活,但本能使人坚强,思考却使人软弱。
6、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思考与不思考全是一样的!
我不停地干着活,一点也不惊奇。我看见、听见的出乎意料的事太多了,到后来,竟没有一件事能出乎我的意料。她不那样生活还能怎样生活?幸福是一种奇迹,不幸才是常规。她对我的坎坷也没有感到惊奇。这样,我们倒是真正地相互理解了。
友谊的关系有各种各样的格局,有的格局是一见面就自然地很亲切,有的是必须在一段时间里逐渐啮合好齿轮,如果啮合不到一起便不能运转,我们都无视对方的痛苦,因为我们各自的遭遇就够自己心烦的了,但我们却能真正地同情对方,因为我们都亲身经历过那种痛苦,虽然在形式上不同——蹲监狱和结婚二者虽有区别,但感觉的实质和程度是一样的。
而现在,她果然又出现在我面前!凡是出现过两次的事物,肯定具有某种意义。那就是命运!
7、人都以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希望别人也来尝一尝。
但是,她的郁郁寡欢,她的不自然的笑容,和她藏在温顺与体贴下的怜悯,却破坏了我的幸福感。我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觉到了我们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不平等。这就是幸福吗?幸福难道仅仅是提高了吃和住的质量?我无心读书。我连在孤独中的安宁心境也失去了。那昏黄的落日,那飘零的晚霞,那在暮色中被晚风吹拂着卷毛的瘦零零的乏羊,那大路上久久不落的尘土,那被车辕和缰绳磨破皮的疲惫的牲口,谱成的仍然是一曲悠长缓慢的《如歌的行板》,在我心中唤起的不但仍然是沉郁而伤感的情调,而且新渗入了一种惶惶不安的心绪。
8、她们成熟了,是的,是成熟了,但也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永远、永远地失去了。
没有获得之前企盼着它,获得以后却要放弃;没有进去的时候渴望进去,进去之后又向往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正是因为自己是跪着的缘故
9、我对她的爱情夹缠着许多杂质;吸引力和排斥力合在一起,内聚力和扩散力也合在一起;既想爱抚她又想折磨她,既心疼她又痛恨她……互相矛盾的情感扭合在一起难解难分。这是一条两头蛇,在啃噬着我的心。
女人的眼泪是小溪的流水,幽幽的,平和的,无力的,却能冲刷掉石头坚硬的棱角。卵石,就是被女人的眼泪磨光的,并且,卵石也只有泡在女人的眼泪里才变得晶莹美丽。
我们的身体贴得这样紧。我的生命偎依着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偎依着我的生命。我的热情和你的热情在一起燃烧才使我们销魂。在一霎时我们甚至都忘记了自己,只有我们,我们!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共有一个生命。这就是爱情的含义,爱情的内容,爱情的欢愉,爱情的唯物主义。但过了这一刹那我们之间却有了缝隙,有了诡计,有了规避,有了离异的念头。你要包围我,我在脱出去。意识要反抗物质。爱情是一张温暖的网,织成它需要你的耐性;而我的心就是那一只麻雀,你看它在那里惶惶不安地跳跃。在空中,乌云正在凶猛地翻滚,我们却在它下面接吻、做爱,难道我们是地狱里逃出的一对鬼魂?
10、啊!我的旷野,我的硝碱地,我的沙化了的田园,我的广阔的黄土高原,我即将和你告别了!你也和她一样,曾经被人摧残,被人蹂躏,但又曾经脱得精光,心甘情愿地躺在别人下面;你曾经对我不贞,曾经把我欺骗过,把我折磨过;你是一片干竭的沼泽,我把多少汗水洒在你上面都留不下痕迹。你是这样的丑陋,恶劣,但又美丽得近乎神奇;我诅咒你,但我又爱你;你这魔鬼般的土地和魔鬼般的女人,你吸干了我的汗水,我的泪水,也吸干了我的爱情,从而,你也就化作了我的精灵。自此以后,我将没有一点爱情能够给予别的土地和别的女人。
夫妻生活就是梦。不是美梦便是恶梦。千万不要清醒!
11、理性不能代替感情,理性更不能分析感情,在心灵相互不能感应的关系中,任何语言都无能为力。而维系我们的,在根子上恰恰是情欲激起的需求,是肉与肉的接触;那份情爱,是由高度的快感所升华出来的。离开了肉与肉的接触,我们便失去了相互了解、互相关怀的依据。
12、 啊!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
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
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
读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读书笔记与日记选,又看了讲述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和她的代表作之一《达洛维夫人》之千丝万缕联系的**《时时刻刻》以后,我看了她的另一部代表作——《到灯塔去》。
这部作品是伍尔夫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
书摘:
第一部:窗
P48她对自己包围保护别人的能力是如此自豪,因而简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个能使她了解自己的躯壳;一切都毫不吝惜给掉了,用尽了。
P63她们都一定得结婚,因为在这整个世界上,无论她得到什么样的荣誉的桂冠,或获得了什么样的胜利,无可争辩的一点是,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女人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部分。
可是,莉莉会说,她还有父亲;她的家;甚至,还有她的画。但这一切和结婚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如此小孩子气。然后,随着夜的过去,她会拼死鼓足勇气,力陈自己属于普遍规律之外;她为之辩护;她喜欢单身的生活;她喜欢按本性生活;她不适于婚姻生活。
P66让任何人看到她(莉莉)三十三年生活的残余,她每一天生活的积淀,混杂着她一生从未吐露从未揭示过的隐秘,实在是太痛苦了。但同时却又令人感到极其兴奋。
P74在这儿建一家模范奶牛场和一家医院——这两件事情她很想亲自去做。但是怎么做?带着这么一大群孩子!等他们大一点,也许那时候她会有时间;等他们都上了学以后。
可是她永远也不希望詹姆斯长大一天,卡姆也一样。她希望这两个孩子永远保持现在这样,是淘气的小鬼,快乐的天使,她永远不想看到他们长成长腿的怪物。
P76生活是某种真实、私密的东西,她既不和儿女也不和丈夫分享。在他们之间进行着一种交易,其中她是一方,生活是另一方,她总想占上风,生活也想占她的上风;有时候他们谈判(当她一人独坐时);她记得有过一些了不起的和解场面;但奇怪的是,她必须承认,大多数时候她感到她叫作生活的这东西很可怕,充满敌意,一有机会就很快向你猛扑过来。还有那些永恒的问题:痛苦、死亡、穷人。即使在这儿,也总有一个女人因患癌症而不久人世。可是她却对所有的孩子说,你们将经历这一切。
P79他们上床以后才能感到轻松。这时她用不着顾忌任何人。她可以独处,可以处于自然状态。这正是现在她常常感到需要的——思考;甚至连思考也不要。只要静默;独自一人。一切外扩的、绚丽的、语言的存在和行为都消失了;人怀着庄严感缩回自我,一个楔形的隐秘的内核,是别人所看不见的。尽管她直挺挺地坐着,仍继续在织袜子,但正是这样她感受到了自我;而这个摆脱了一切身外附属之物的自我可以自由地从事最奇特的冒险。当生活的活跃程度暂时减低时,体验的领域显得无边无涯。她想象,人人都感到具有这种无穷的内心资源,我们的外表现象、人们以此了解我们的东西简直是十分幼稚的。
P82人,总是抓着一些零星事物不情愿地把自己从孤独中摆脱出来,如某种声音、某种景象。
P86要是安德鲁拿到奖学金,他会为他感到非常骄傲,他说。要是他拿不到她也同样为他感到骄傲,她回答说。
P91有许许多多的画她还没有看到过;不过,也许不看更好:看了只能使你对自己的作品感到不满绝望。班克斯先生认为这种想法可不能过了头。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提香,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达尔文,如果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会不会有你的达尔文和提香。
P140有一天你会和她一样幸福的。你会比她幸福得多,她补充道,因为你是我的女儿,这是她话的含义;她的女儿一定要比别人的女儿幸福。
第二部:岁月流逝
P186彼此分开却又似乎亲密共属;一高一低,却神秘地相互关联。
P188为什么不接受这一切,满足于这一切,默许并顺从于这一切呢?
第三部 灯塔
P195这才是悲剧——不是灵柩、遗骸和寿衣;而是孩子受到强制,精神受到压抑。
P221使人无法忍受的是他那极度的盲目和专横,它破坏了她的童年,引起了痛苦的风暴,以至于知道现在她还会在半夜惊醒过来,气得浑身发抖地记起他的某个命令或蛮横无理的态度:“干这个”,“干那个”;他的主宰一切:他的“服从我”。
P228你不得不对她说,事情的发展全都违背了她的意愿。他们那样很幸福;我这样很幸福。生活完全变了。她总结了雷勒夫妇的生活、感到自己胜过了拉姆齐夫人,她永远也不会知道保罗如何到咖啡厅去,并且有个情妇;不会知道他如何坐在地上,明塔给他递工具;不会知道她如何站在那里画画,没有嫁人,甚至连威廉·班克斯也没有嫁。
P259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多半都是荒唐的。这是为了服从于自己的个人目的。
P268但是他的父亲从不夸奖他,詹姆斯冷冷地想。
P270他非常高兴,不愿任何人分走一点点他的喜悦。他的父亲夸奖了他。
01
把生命比喻为春夏秋冬轮回更替都是太过慷慨了。它更像是朝生暮死的蜉蝣,像太阳一照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朝露。想到这里,马上会产生失重感,好像一百多斤的肉身瞬间变成一粒微尘,完全没有了重量。人的一切变得无足轻重、荒诞不经。我这是在干什么?我吃饭,睡觉,恋爱,行走,可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我开始迷恋克尔恺郭尔,迷恋叔本华,迷恋萨特,迷恋加缪,其他的人的话全都听不进去,只有这些人的话才能听进去,才能看进去,才能不断萦绕在心头,才能猛烈地撼动我的灵魂。
02
人之所以无法参透,还是因为没有真正的宏观视野。只要能够让灵魂之眼站在空中俯瞰大地,就能将天大的事情看小看轻,就能够让心中的千钧重压变作鸿毛。因为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看,人类不过是宇宙尘埃。而一旦能够设身处地,就能感同身受。一旦将自己真正定位为一粒宇宙尘埃,就没有任何的尘世事情还有一点点的重量,因此可以释怀。
03
有些佛家子弟终身修行,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只是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哲学,避开了所有的尘世烦恼,进入空无的境界,在冥想和哲思中度过一生。至于顿悟与参透,其实倒并非难事。一个有中等智商的人,认真地想这件事十分钟,就可以参透了。重要的是让这参透的境界从占据自己的小部分生活,过渡到占据自己的大部分生活,进而过渡到占据自己的全部生活。一旦达到这个境界,就摆脱了一切尘世烦恼,是不出家的出家人,是肉身不出家的灵魂出家人。
04
如果说世间还有哪一件事是最令人痛苦莫名、最无法正视的,那就是存在之无意义了。尽管人人都可以直观地感觉到,人在浩瀚的宇宙中不过是一粒尘埃,从宏观角度看是根本无意义的,但是这个事实太过刺激,太过痛苦,太过难以接受,所以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问题。将这一问题诉诸神是回避问题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很渺小、没有意义,但是神很伟大,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的事业是有意义的,它的神殿是巍峨雄伟的,我只要投入它的怀抱,我的存在就有了意义。
05
无神论的想透之后,对于生命却采取尽情享用的态度。并不是放下或者压抑所有的欲望,以达到无我的境界,而是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世界的空无之后,选择将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的生活方式,尽情尽兴地享用这段三万天的短暂生命,用美与爱的感觉将其充满。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人的一生就像花开花落,绚烂一时,转瞬即逝。一切听其自然,不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压抑内心的自然冲动,就把自己的人生按照花开花落的节奏去安排去接受。也就是说,并不刻意地压抑生命的冲动和欲望,而是去满足它,尽情地享用这条生命,让它尽兴,让它乘兴而来,兴灭而逝。
06
最近就这一点写了首诗,题目就是《我不用写诗》: 我不用写诗 我的心境就是诗 如白云苍狗 如深海游鱼 如春江花月夜 如大漠孤烟直 我不用写诗我的生命就是诗 如清风拂面 如白驹过隙 如泣如诉 如醉如痴
诗意首先是一种心境。在烦恼、平庸和琐碎的心境中是没有诗意的。诗意的心境是纯粹的,不是芜杂的;是清澈的,不是浑浊的;是明亮的,不是晦暗的;是平静的,不是烦躁的;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诗意其次是一种关系。在庸俗、猥琐和丑陋的关系中是没有诗意的。诗意的关系是柔软的,不是生硬的;是关爱的,不是仇恨的;是情感交换的,不是利益交换的;是激情澎湃的,不是冷淡疏远的。
07
当你凝神观看,亿万像自己一样的人静静生活一段时间,然后静静消失了。这情形既恐怖,又美丽;既壮观,又无奈。当年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看到的一定就是这一情景。 每个人都万分看重自己的生命,而且对这个生命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会消失、它的存在有没有意义这些问题,终身孜孜以求、不能释怀。但是无数的哲思、无数的冥想、无数的修行,都不能真正为生命赋予意义,因为从宏观看,从生命在宇宙间的位置来看,人无论如何都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让人感到无力、无奈。人唯一自我安慰的办法是为自己的存在自赋意义,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价值,去追求,去享用,将这些价值赋予自己的生命,确定为自己这一个体存在的价值。
08
正因为生命之空无,所以一切的美好只存在于虚幻之中、想象之中。现实生活永远是琐碎的、无聊的、沉闷的,而所有的美好只是被人刻意想象出来,以便浸*其中。 就连生命本身都是空无的,爱情又怎能不是想象的产物呢?所有的美好又怎能不是想象的产物呢?难道它们真的能够在这个平庸无趣的俗世上存在吗?即使真的存在了一刹那,难道能够持久吗?不会很快消失吗? 尽管如此,我仍宁愿沉浸在爱与美之中,享受每一个日子。尽管明知一切只在想象之中,尽管明知一切终将逝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09
人只要脱离周边的具体环境,让灵魂在宇宙遨游,就可以立即进入那空旷的空间和无尽的时间,不知自己的存在目标是什么,有何意义。事实上,存在完全没有目标,也无意义可言。这是一个极其简单极其直观的事实。人在不能正视这一事实之时,心存恐惧;一旦能够正视,其实也没什么。 正视存在的真实状况有一个坏处和一个好处。坏处是丧失生活动力,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于事无补,丧失了对生活的兴致和兴趣,只想偶然地无所事事地存在一下,就此离去。好处是没有什么事能够真正打扰到人,所有在微观世界引人烦恼的事情都变得微不足道,不值得烦恼。
10
荣格曾表达过这样一个想法: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人不能常想万事皆空的道理,想得太多了容易出心理问题。这显然是一位搞心理咨询的临床心理医师的经验之谈。因为如果人能够具体而微地想一下生命在浩瀚宇宙间存活的细节,只要稍稍认真地想象一下,立即就会陷入失重状态。一切生存的欲望都会消失。后果的确有这么严重,除非人对这件事并没有仔细想,并没有定睛看。 所有能够对人生做理性思维的人,只要仔细想,定睛看,就一定能够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的结论:人生是空无的。换言之,是无意义的。尽管人从感性上对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愿接受、不能接受,但是人从理性上不可能做出其他的结论。
这是我读关东野客《我有故事,你有酒吗》的第二部情感故事书。书中用13个故事道尽了人间的情感冷暖。本部书更多呈现的是悲欢离合,无疾而终、念而不得的感情。因为它们从未消失过,总会在某个瞬间再次涌现,不论是曾经的欢笑与哭泣,所有的一切似你似他也似我。
只要你读过这本书,其中深入骨髓引起情感共鸣的人一定不在少数。
我有一杯酒,相思寂寞愁;每每饮酌时,忘却忧与苦。有些人有些事,能够遇见就足以,它静静地见证了曾经独一无二的岁月,足以慰籍茫茫人海中的你我。
我们曾小心翼翼地爱过一个人,可是等在终点的有时并非彼此。无论是谁离开了谁,别忘了在彼此没来之前,我们本来就是一个人生活。
不管我们在深夜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别忘了早晨醒来生活还是要继续。
无所谓失去,既然只是经过,即便再美好,终究只会成为记忆。得到的好好珍惜,逝去的坦然告别。
有些事输了就别再为难自己;有些事没了终究无法再继续;有些人其实原来就不属于自己。在无常中聚散,人生本是如此。
有些事想开了,我们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那又能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得靠你自己。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修行。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就像作者在结尾处写到:希望遇见这本书的你,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得偿所愿,夜里有酒,白日有歌,有自由的心,也有踏实的家,东暖,春不寒,此生不离笑。人间事或多有遗憾,但更愿你能四季无忧……
书摘:《我有一杯酒,可以慰风尘》关东野客 阅读时长:4小时50分
>> 人总得有个念想,甭管是得不到的人,还是已经失去的人,这念想足以支撑你在以后的岁月里提醒自己,你见过爱情的样子。
>> 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冷漠,变得不近人情,变得不再觉得非爱不可,变得对你失去好感,这真遗憾,我曾经那么爱你。
>> 多年以后,你在一个陌生又温暖的城市结婚、生子,渐渐老去,会不会想另一个城市里的那个人过得好不好?
>> “生活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掉,然后让你成长。”爱情是这样,友情也是这样,不经历深夜痛哭、雨里前行、夜里独醉这些事情,你永远都会天真如向阳花,不懂何为人生。
>> 但人生总是充满遗憾,你要的故事情节没有按照原来的方向发展,爱情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你在地上看着它飞速往下掉,你无能为力,线断了,你拽不回来了。
>> 其实每个人在单身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再也遇不到自己所爱的人了,好像自己会一直这样孤单下去,其实不会的,只是时间会晚一些,该来的人总会来。
>> 其实错过一个人,并不太令人难受。令人难受的是,错过那个人以后,再没有对的人来了。
>> 有些人就是这样,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对方有多好,在一起的时候都会觉得理所当然,觉得自己本就应该这样被对待,好像全世界都是自己的,其实怎么可能呢,你不过是他爱的人而已,离开这个人之后,你什么也不是。
>> 两个人的相遇也许都是注定,就像不同的星系,彼此不同的引力最终会把两个人拉近,然后在既定轨道上,永远地旋转注视。
>> 我们都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并且为曾经的选择持有应有的态度。
>>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我觉得好的爱情应该是让人奋不顾身的。
>> 人就是这样,天长地久的陪伴不觉得什么,一旦要失去了,就会觉得世界开始坍塌。总觉得在身边的都是天经地义的,其实怎么可能呢?那些最后让我们难以割舍的情感,早就在平淡日子里深入骨髓了。
>> 不是所有的久别重逢都会痛哭流涕,也不是所有的朝思暮想都会拥抱倾诉,那些隐忍克制的感情更让人难以承受,但又不得不承受。
>> 以前我也总认为,那些重要的人在分别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告别,可事实是,哪里需要告别呢?都是突然就不联系了,然后断绝了一切来往,就像从来都没认识过一样。
>> 年少时的喜欢就是这样,认定了喜欢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付出。在那个年纪是不会去衡量自己付出了多少,以及对方付出了多少的。一切都是由内而外的感觉,不掺任何杂质,干净得有些可爱。
>> 所以人不要奢求别人的感同身受,世界上本就没有感同身受这种事,所有的安慰不过是道德层面的关心,你的伤口最后还得自己愈合。
>> 有些遗憾和错过就像是注定的一样,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它已经有一个结果了,哪怕多年以后你想重写结局,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 曾有人说过,当你开始回忆时,你就已经变老了。年轻人,是没时间停下来回忆的。新鲜的事太多了,今天的还没消化,明天的又来了,事实确实如此,但每个人生命里都会有那么几段回忆,像旧**一样回闪。
>> 生活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的直白,它没有任何遮掩,也没有任何善心,好像所有的痛苦都与它无关,它只负责把苦难带给你。
>> 故事的开头,多是惊鸿一瞥,然后一眼万年,故事的结尾,总是渐行渐远,江湖不见。也许相逢都很美好,但结果大多都不尽如人意,可生活就是如此,美好在于,我们无法预估它。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人生是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当然,也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所有的人都是“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把孩子既不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但实际上,别人真的会那么关注你吗?会24小时监视着你,虎视眈眈地寻找攻击你的机会吗?恐怕并非如此。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一旦从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与他人形成“伙伴”的存在。
关键在于下面这一点,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人际关系的烦恼也会大大减少。
因私愤而流露的发怒只不过是为了让别人屈服的一种工具而已。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否则,一旦进入权力之争,败下阵来的对方会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复仇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因为,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暗含对方是“错误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试图让对方屈服。正因为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共处。
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
①“我有能力”的意识。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人生三大课题: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什么是真正的爱?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勇气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
这一点需要注意,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当然,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个要求。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因为你还不会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
请你想想前面那位老婆婆说的“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那句话。她的话一语道破了课题分离的核心。看到你的脸的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故事: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他在远征波斯领地吕底亚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格尔迪奥斯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这是一个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解开的绳结。
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
据传,当时他接着说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
后来他成了统治自中东至西亚全域的帝王。而“格尔迪奥斯绳结”也成了一段有名的逸闻。
像这样盘综错节的绳结也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我在说明“课题分离”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格尔迪奥斯绳结。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羁绊的本质其实是回报思想?
哲人:是的。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这是指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要去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这一点请不要误解。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摘录一段第三夜对话:
假如因果律发生了逆转,用先生的情况来讲就是可以自我剖析为“不是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而是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具体会有什么变化呢?孩童时代被打的事实不会改变吧?
哲人:这一点可以从“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青年:真的能解决吗?
哲人:当然。
青年:真能发自内心地那样认为吗?虽然作为道理能够明白,但感觉上还是无法接受。
哲人:还是课题分离。的确,父亲和我的关系很复杂。实际上,父亲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他的心不会轻易发生变化;不止如此,很可能就连对我动过手的事情都忘记了。
但是,当我下定修复关系之“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我、对我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我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我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青年: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哲人:是的。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青年:那么,实际上通过先生的改变,您父亲也发生变化了吗?
哲人:我的变化不是“为了改变父亲”。那是一种想要操纵别人的错误想法。
我改变了,发生变化的只是“我”。作为结果,对方会怎样我不知道,也无法左右,这也是课题分离。当然,随着我的变化——不是通过我的变化——对方也会发生改变。也许很多情况下对方不得不改变,但那不是目的,而且也可能不会发生。总之,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青年:既不可以去操纵他人,也不能操纵他人。
哲人: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之卡”就会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是把这张卡托付于他人,还是由自己掌握?课题分离,还有自由,关于这些请你回去后好好整理一下。下一次我还在这里等你。
青年:知道了。我会一个人好好考虑。
哲人:那么……
青年:最后我还想问您一个、就一个问题。
哲人:什么?
青年:您和您父亲的关系最终和好了吗?
哲人:是的,当然,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父亲晚年患了病,最后几年需要我和家人的照顾。
有一天,父亲对像往常一样照顾他的我说“谢谢”。从不知道父亲的词典里还会有这个词的我非常震惊,同时也对之前的日子满怀感激。我认为通过长期的看护生活,自己做到了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把父亲带到水边。而且,最终父亲喝了水。我是这么认为的。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青年: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哲人: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需要记住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杯中风暴还是跳出杯子?)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阿德勒心理学把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是从属于纵向关系的。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还是“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另一方面,“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究竟怎样才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答案。
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前讨论到的“共同体感觉”或“鼓励”的话题也与此紧密相关。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关于共同体感觉问题,也有人向阿德勒本人提出过疑问。当时,阿德勒的回答是这样的:“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
获得贡献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认可”,最终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通过认可欲求获得的贡献感没有自由。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幸福得以自由为前提。
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小结: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并且,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
- [ 未完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