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买书看一看啊!
一百年来,心理学家们探索着研究心理现象的各种途径,试图从各自主张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问题去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的探讨途径主要有:(1)构造主义与实验心理学,(2)格式塔心理学,(3)机能主义心理学,(4)行为主义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6)认知心理学,(7)人本主义心理学,(8)脑的机制研究。心理学现存的许多互相对立的研究途径,还没有哪一个已成为强有力的研究范例,多途径研究反应了心理学的现状。并且这种处于前规范科学阶段的情况还将延续相当长的时期。研究心理学需要多种方法,而在心理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1)实验法,(2)观察法,(3)测验法,(4)模拟法,(5)个案法。
在逻辑层面上,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到底是那一种心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即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是何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宣告了心理的产生? 有现象必有其本质,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在所有心理现象中那一种是最先产生而又最基本心理现象,又能合理推出发展其他心理现象?显然是感觉。只有感觉才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应该是心理诞生的标志。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推理:(1)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和“胚芽”,其他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2)个体心理学表明:刚出生的婴儿就只有无条件反射,只有简单的感觉,而知觉和表象等等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我们不能否认婴儿就没有心理。这样我们在潜意识中实际上承认了只具有感觉的婴儿也具有心理!心理随着感觉的诞生而诞生,一旦有了感觉也就有了心理。单单有了感觉,就标志着心理的诞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以感觉为“胚芽”发展起来,是胚芽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婴儿的发育,其心理也逐渐发展起来,心理现象愈来愈复杂。(3)动物进化史也表明了感觉是心理产生的标志和“胚芽”。感觉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也就是说感觉在动物进化史中是在那种动物身上开始出现的呢?动物进化史中。最开始出现心理现象的动物是腔肠动物。具有网状神经系统的腔肠动物以简单的感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腔肠动物具有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也即有了心理,心理在腔肠动物身上诞生,以后随着动物的进化和发展,心理也在逐渐发展,丰富,渐次出现了知觉、表象、想象和思维等等。心理进化史是动物进化史的附着物,并随着动物的进化而进化的。心理也是从只具有感觉的动物随着生物的进化而发展起来的,心理在感觉的基础上随着生物的进化而纷繁复杂起来,出现了知觉、表象和想象等等,直至出现了意识和思维等高级心理现象。
神经系统
心理并不是人脑特有的。例如:涡虫断头可以再生;蛙与蟾蜍切除大脑半球仍有条件反射;去除大脑的鸽子仍有本能的非条件反射,仍能走和飞。在大脑缺失的情况下,这些动物仍表现出心理现象因此,大脑并不是心理存在的必要条件。 动物进化史表明:心理是动物进化到腔肠动物时产生的,此时的动物产生了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在生物进化链上,神经系统出现之前并无心理现象,心理是与神经系统同时产生的。而后随着神经系统逐渐复杂,心理现象也亦步亦趋的丰富起来。作为心理的外观之一,其行为也日益复杂。不论处于何种阶段的动物,假如抽出或破坏其全部的神经系统,心理必将消失。并且若损坏某部分神经系统,其心理必然会出现若干不正常。 心理是由刺激引起的,是刺激引起的电脉冲在神经系统上传播的结果,是生物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播所引起而产生的,是刺激在细胞膜上引起的电流在神经系统中传导所引起的。是神经系统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因此,神经系统是心理产生的工具。
心理产生的机制
从单一心理产生的起点来看,首先是刺激作用于神经细胞而引起心理的,这个单个刺激是如何引起心理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存在极化现象,细胞膜内侧聚集负电荷,细胞膜外侧聚集正电荷,膜两侧相当于各存在一个极板,膜内侧相当于负极板,膜外侧相当于正极板,这样细胞膜上就相当于存在一个电场,在细胞膜未受到任何刺激时,膜两侧相对静止不动并存在静息电位,一旦膜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静息电位就会变成动作电位,膜两侧的带电粒子又重新组合,形成了膜内聚集正电荷而膜外聚集负电荷的电场,当刺激消失后,细胞膜又进行了调整,又恢复到未受刺激地状态,此时膜内聚集负电荷膜外聚集正电荷,这样在膜两侧电场就发生两次方向性的改变,即电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此时形成了电磁场,这相当于电磁震荡。而这次变化的结果是刺激处的细胞膜又恢复原态,故刺激作用对细胞施加的能量全部传递出去。这些能量是如何传递的呢?这个刺激在细胞膜上引起了细胞膜上电位的变化,产生一个兴奋点,引起邻近未受到刺激的细胞膜电位也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兴奋点,具体过程是:兴奋点的电场与邻近未兴奋点的电场之间出现电势差,带电粒子就会移动,使邻近未兴奋部兴奋,电场发生方向的改变,该处的电位由原来的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产生一个膜内聚集正电荷膜外聚集负电荷的电场,与未兴奋时的电场方向相反,原来兴奋部的能量转移到未兴奋部,使未兴奋部兴奋起来,进行一次电磁震荡,产生了电磁场。同理,这个新的兴奋部又依次向下一个未兴奋部传播电磁场,其机理在于膜两侧带电粒子的流动,但是,若我们比较相距较远的已兴奋过的兴奋点的话,就发现这两点并未有粒子的交流,相同的只是两点都经历了一次电场的连续变化,并产生了电磁场,这是什么引起的呢?究其根源,这实际上是刺激引起的电磁场在膜上进行的传播。神经细胞的细胞膜把刺激“编码”成一定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沿神经纤维传播,从而引起人的感觉,产生了心理,电磁场在神经系统内的活动就是心理活动,电磁场在神经系统内传导与加工所引起的现象就是心理现象(电磁场通过神经牵引肌肉细胞从而表现为体态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体态的变化来推测心理变化)。心理就是这个电磁场,电磁场在神经系统内的有序扩展与运动就是心理活动。 电磁场是人类无法用感官直接感知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这是由人类感官的局限造成的,而且心理只有在刺激下才能产生,故而使人感到神秘莫测,心理难以为人所理解所把握也就不足为怪了,可是,人的心理作为人对刺激反应的产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非常广泛的作用,由于人类对他的无知,对他的巨大作用又无法控制,但人类又必须对心理现象作出看似合理的解释,所以就把他神秘化,产生了种种假想。 植物和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细胞膜上产生的电磁场无法在细胞膜上实现远距离传播,更无法实现定向传播,膜在刺激下所产生的电磁场只是在小范围内近距离扩散,实现不了电磁场的规范有序传播,故而这种电磁场不是心理。只有在神经系统的定向传导与约束下,在膜上产生的电磁场才是心理。离开了神经系统,心理将不会产生和存在。 总之,心理的本质是神经系统在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有序变化的电磁场。
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统一
感觉是刺激物的某种特性进入神经系统的“通道”,它把刺激“编码”成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电磁场在神经系统“周游”,引起相应的体态变化(包括行为和语言)。人的感觉是非常有限的,就种类而言,只有五种感官 ,人类就缺乏鸽子所具有的磁觉。就感受幅度而言,只能感受一定强度范围的刺激,过高过低的刺激都不能直接引起我们的感觉,人类就没有狗的嗅觉灵敏(一定存在一个我们所感觉不到的世界)。 知觉是把通过感觉而“搜集起来”的几种物质特性的综合起来进行的反映,表象则是对物质过去到现在的整体认识的总结,想象是在过去表象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可能形态进行的预测。在四维时空中,到想象阶段就形成对物质的形象化的认识。这在思维上就是形象化思维,抽象思维则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思维。思维就是对事物特征的“加工”。由此可见,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 记忆是把事物的特性“录入”大脑的过程;录入的内容有的建立了与其他原有内容的联系,扎下根来而表现为“长时记忆”,而扎不下根来的记忆,又根据其能回忆起来的时间长短分为短时记忆和暂时记忆。 意识和潜意识是经过记忆过程的事物特征的“存贮库”。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暂存在意识中的内容,不能够回忆起来的内容是存放在潜意识的内容。二者关系如下:(1)意识与潜意识并无明显的界限,但有一个过渡时期和过渡空间。(2)在自然状态下,意识总是向潜意识过渡。(3)在外界的干预下,人也可以把潜意识转化为意识,例如通过心理访谈知道自己的丧父或丧母心结。(4)潜意识虽然难以唤起,但仍然发挥作用,不自觉的改变人的行为。(5)潜意识的库存远远大与意识的库存。表现在当前作用上就是潜意识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意识,意识只是潜意识和意识的“冰山一角”。 语言与行为都是人的一种“体态”,只不过是高度组织化了。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调控人的外在肌肉就形成了“体态”。(1)语言的解释:语言是通过声带和口舌等相关肌肉的高度组织化,发出有规则的声波,不同的声波被赋予不同含义,就构成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则是把不同含义的声波用符号记录下来,这个符号就是书面语言。(2)行为的解释:行为则是在心理支配下产生的各种动作,这些行为具有一定的含义并发挥一定的作用。体态除了语言和动作之外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最明显的是人的“心灵的窗户”----眼神。人们主要通过体态变化来推测和探知人的心理变化和作用,他是心理运动的外观。 能力是心理功能在行为结果上的反映,行为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表明能力高,心理功能强,反之,则表明能力低和心理弱。 智力是心理功能在思维成果上的反映,有较高思维成果产生就表明智力高。反之,则表明低。 气质是心理状态在人的体态上的反映。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使气质优良,不同的心理状态表象为不同的气质。 需求是生物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心理上的反映。动物总是趋向于保存和完善自我,现实一旦不能立即提供保存和完善自我的条件,心理就会产生要满足这个条件的要求,需求就这样产生了。需求的产生是生物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动机是指心理指引行为要达到的目标。需求是动机产生的前提。 情绪是新认知与已有知识碰撞产生的心理现象,当新认知与已有知识发生冲突乃至矛盾时,心理就会引起负性情绪(通过内分泌系统?),随着强度大小,情绪的强度也相应增减,反之则引起正性情绪。 情感是情绪在某事物上的认知化凝结。一感觉到该事物就会主动认为该事物好或坏,飞快跳过冲突过程而产生固定情绪。这也是可以通过在另一个更高层次调节认知而改变这些情绪或情感的。 学习是主动、系统而专门的记忆过程。 性格是指心理的稳定的倾向性。在待人接物时直观表现出来。 人格是指心理特征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倾向性。与性格相比,人格侧重于人的知识体系和由此决定的价值观,而性格则侧重于心理自身的特征。 心理学的种种过程与现象都是以感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感觉是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逻辑起点,都是从感觉发展出来的。如果把感觉比作“婴儿”,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就是各种类型的“成人”,感觉是心理的“胚芽”。因此心理的一切过程与现象都可以从感觉出发得到合理解释,因此心理学统一的基础在于感觉。感觉心理学的实质就是大统一的心理学。
心理现象的复杂原因
六 、心理现象复杂的原因 (一)、心理的无法直接感知性。心理作为一种电磁场,人类有限的五种感官是无法直接感知的。只能意识到它的最大共性----客观实在性,而其他具体的性质则无法直接把握。 (二)、心理功能的强大及无所不在性。有人的地方必有心理发挥作用,必有心理发挥其难以名状的功能。心理支配人的行为,纷繁复杂的行为都可以从心理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行为,而心理决定这一切,由此可见,心理的功能是多么的强大!而且心理自身又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可是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人是无法直接把握心理这种物质的,现实又要求必须对人的行为作出貌似合理的解释。于是人们就把它“神化”,把“心理”冠名为“灵魂”或“心灵”,把它作为上帝的“杰作”或“旨意”,心理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灵魂”。这种把心理神化的观念使人坠入歧途,在思想是心理更是显得迷雾重重。 (三)、神经系统的强大自组织性。 在心理依靠神经系统发挥其功能时,神经系统自身又可以不断的建构和完善,使心理功能更好的发挥并且更为强大,并使心理现象更加复杂。这实际上是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的一个缩影。常用的手使手的结构发育的更能从事经常的活动,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其手较为宽大且结茧;常跑步的人,其大腿往往发达。这些都是功能促进结构发育的例子,发育起来的结构又能使功能更好的发挥。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这种关系更加突出和明显。神经系统的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神经系统发挥的程度和种类。神经系统发挥的作用越多,发挥作用的种类越多,其结构越完善,越利于其发挥作用(大脑越用越灵)。越高级的动物其神经系统越发达,功能对结构的促进作用越强大。就人而言,刚出生婴儿的大脑重量只有成人的一半,另一半大脑发育如何主要依靠出生后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有利神经系统发挥作用的环境能大大改善大脑的结构并增加其重量,印度“狼孩”的大脑,其重量大大低于常人,更无论其结构了。 脑科学也表明:经常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调节该活动的大脑部位往往越发达;而很少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调节该活动的大脑部位往往萎缩,甚至在人的成长中消失! 记忆心理学表明:长时记忆就是改变了神经突出和轴突的方向、大小乃至连接。暂时和短时记忆只是把神经细胞改变的不明显。 心理本来通过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但在发挥作用的同时,神经系统“变的”更有利于心理作用的发挥。这种相互作用,就如同电流本身不会发光要靠灯泡里的灯丝来使其发光,而灯丝在电流的不断作用会越烧越亮。相互完善和促进的情况使心理现象更为复杂,一如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让人困惑而难辨。 刺激也是一种作用,是一种力的作用,自然界一切作用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力的作用。不同强度和种类刺激能促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使心理的功能强大起来。因此接触较多刺激的儿童就比较聪明。 (四)、五种感官的复杂的交互作用。五种感官何以造成如此复杂的心理现象。这是因为貌似复杂事物的本质原本是单纯而简单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复杂起来。这个规律存在许多事物的发展之中,能够进行复杂计算与变换图形的电脑,是建立在简单的二进制的基础上的;“万经之首”的易经,其产生只是阴爻与阳爻二者的交互作用;自然界千万种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五种碱基对的不同的顺序连接与配对。视觉、痛觉,触觉、味觉与听觉完全可以使心理复杂多变,令人眼花缭乱。
编辑本段分支流派
学科分支
以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为标志,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已脱胎于哲学,形成了一门科学的独立体系。心理学在应用上与社会各实践领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体现了独立的在科学体系上的分类。 中国心理学者学习应用西方心理学结合本土社会学能更好的发展人类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团体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 航空航天心理学 组织管理心理学 临床或医学心理学 司法与犯罪心理学 公关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心理学分类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最一般的理论和规律,建立心理学研究最一般的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的方法。普通心理学既包括过去研究中已经定论的、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并为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和规律,也包括虽不一定为大家所公认,但却有重大影响的学派的理论和学说,还包括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因此,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已形成的理论体系上,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特别由于心理学尚属一门年轻的科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在普通心理学的范围内,按照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视觉、听觉、触摸觉、运动觉、嗅味觉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 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着重探讨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和规律,个体的社会动机与态度的形成,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的形成与影响等方面的一般规律。社会心理学包括民族心理学、家庭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 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按临床精神疾病的表现或症状可分为神经症性障碍、精神病性障碍、人格障碍、药物和酒精依赖、性变态、心理生理障碍、适应障碍、儿童行为障碍、智力落后等。 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一般需从3 方面考察:①从统计学方面考察。处于群体中常态曲线两个极端的个体属于异常。②从个人生活史考察。常把个体当前的心理活动与以往的加以对比,看是否有异于寻常的改变。③从社会适应状况考察。可根据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缺陷的程度,分析其是否属于异常。此外,在评定心理现象是否异常时,不可忽略参考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 对变态心理的矫治,可区分为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两大类。心理治疗如言语和非言语的心理疗法、催眠疗法、暗示疗法、行为疗法等。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此外,采用一些综合性疗法也可取得显著效果。预防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因而需要各个方面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奏效。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病人的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又称病理心理学。它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异常心理或病态行为的表现形式、发生原因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探讨鉴别评定的方法及矫治与预防的措施。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发展中的个体,无论处于发展的哪一阶段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既包括心理的各个过程及各个特征,又分别有着主要的发展方面和主要的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每一阶段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即将向下一阶段过渡。发展心理学就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各个阶段各方面的矛盾与变化。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发展中的人进行教育、教养的理论根据。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主要涉及掌握各科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心理活动特点及规律,研究智能的发展与智力测查方法,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以及家庭、学校、团体、社会意识形态等对学生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它可包括德育心理、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智力缺陷与补偿、智力测量与教师心理等分支。 教育心理学最新教材
劳动心理学 劳动心理学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所需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研究操作程序、操作条件与操作者的心理特点适应等问题。劳动心理学可包括工程心理学与工业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主要研究在生产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条件下人与机器的相互作用问题。工业心理学研究生产者选拔和操作合理化等问题。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在各种艺术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对于绘画艺术,着重研究光感觉、视色学、视知觉的规律,如光觉与色觉的感受性,视知觉的参照、透视规律。对于音乐艺术,着重研究发音和听觉特性,如发声机制及发声规律,听觉的音高、音强、音色、节奏感和旋律感。对于舞台艺术体现的是完整的人物角色,需研究个性的全面特征、情绪体验和表现、人格结构和行为;探讨各类角色的典型特征并在舞台上再现的规律。艺术心理学还要研究艺术家独特的心理素质,如形象思维能力、情绪情感体验特征等。人的艺术特长属于特殊才能,不是人人所具备的。因此,对艺术工作者的心理特长、个性差异的鉴别及测量方法的制订,是重要的研究方面。 体育运动心理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特点。在一般的体育运动中,研究各种体育运动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特点和器官活动的灵敏度与感受性以及受意识支配的能力,研究运动技能和技巧形成的一般规律。在运动竞赛中,研究竞赛条件下应具备的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和人格特点,竞赛中的动机水平、情绪状态对运动技能发生的影响。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生物课堂教学也就突破不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不落实,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是制约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瓶颈”。因此,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生物学教学效果的角度考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目前,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认知内驱力的作用,越来越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目的有关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对生物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即对生物知识感兴趣,有好奇心,对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感觉到奥秘无穷、富有探索性,对生物知识感到与人类的生活、生老病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现代文明紧密相连,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感到会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总之,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去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主动学习,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呢?
11生物知识要密切联系社会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高度,让学生明确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生物教学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而不是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接触到与生物学相关的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使他们树立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学的雄心壮志。在每一节生物课里,应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引入课堂,并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国际粮食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当今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人口增殖到2030年的估计数字及粮食要求数,预计尚需增加粮食产量30℅。让学生感到光合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探究光合作用机理的积极性。在“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到遗传育种的研究、新植物品种的开发等对解决粮食短缺的重要作用。在植物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及所需的生活条件,更应指出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应向学生介绍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等。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优生学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生物资源的问题等。总之,从世界到我国到地区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都可以和学习特定内容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价值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自然和社会的考察及调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12生物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课堂里还应尽可能地寻找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体会的结合点,渗透他们关心和苦恼并期求解决的问题。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要。”例如膳食的合理营养问题、烦人的“青春痘”问题、提高用脑效率问题、与性有关的困惑和烦恼问题、为朋友或亲人的疾病忧虑的问题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和生物课的内容有关,应成为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素材。例如讲食物和营养一类的课,可以让学生计算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讨论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膳食标准,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不仅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13教学过程中要有科学史的分析
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分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探究的兴趣,并认识到生物世界的奥秘无穷。例如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立,有长达293年的历史,许多学者的贡献。从1648年荷兰的范•赫尔蒙特柳树生长实验证明植物生长要以水为原料,到1772年约瑟夫•普里斯特著名的绿色植物放氧的实验,继之以塞尼比尔的绿色植物吸收CO2,到范•尼尔的紫硫细菌光合作用的研究得出生成的硫来自于H2S,因此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源于H2O。一直到1941年,由于原子能的研究而能够制造出同位素,以含18O的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才确证光合作用是从水光解开始的,放出的O2确实来源于水。让学生投入科学史的分析中,将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以及生物学和化学、物理学的相互关系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细胞学说的建立历史及其发展,进化论的确立及其发展,发育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学的曲折历史等还有许多具体发明、发现,都是课堂教学设计可运用的素材。这些内容既可以教师介绍或设计出简约的探究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来介绍,这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
1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
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在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学生适当介绍生命科学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世界上新的生物科技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向学生介绍离子泵的研究进展;在学习显微镜时,向学生介绍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学习新陈代谢时,向学生介绍酶工程技术;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向学生介绍分子分类技术。另外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技术(分子农场,转基因技术、癌病的攻克等)、细胞融合、HGP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动力,了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好素材。只有学生充分认识了生物学科的真正价值,他们才会感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自觉的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如果仅靠着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来维持,那么,学习内容稍一枯燥,理论性较强一些,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很难真正主动、持久、深入的进行下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21注意课堂导入,创造兴趣氛围
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好的课堂导入在新课一开始就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
(1)问题导入,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设问“有人说:大米和面粉中的有机物分别由水稻和小麦的叶制造出来的,对吗?”经过学生议论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叶是怎样制造出有机物的呢?”再如讲伴性遗传时设问“通过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色盲,这是为什么呢?”用这些使学生觉得新奇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情境导入,如在学习生态平衡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人造生态系统——养着鱼的玻璃缸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出“这是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你们看这些生物能在一定时期内生存下去吗?为什么?如果鱼缸中的水遭到营养物的有机污染,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的导言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较快的进入分析思维状态。再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然后设问“我们吸入的是含氧丰富的空气,呼出的却是含二氧化碳比较多的气体,那么,我们吸入的氧到哪儿去了?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从何而来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当学习内容枯燥或抽象时,若不能及时消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减,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也会产生怀疑。此时直观手段能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克服学习难点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幻灯、录像以及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变抽象为直观,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生命过程等尽可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看得见,摸得着。经常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颖和变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知识从多途径刺激大脑,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如讲授“花的形态和生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解剖观察桃花、油菜花等,然后让学生讨论,我再通过挂图总结,最后结合录像来学习花的生理。在学习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遗传和变异等抽象内容时,则不仅要利用好常规直观手段,还要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模拟、动画等功能来展示微观生命世界。声图动画并茂,不仅趣味性、直观性强,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以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生命发育过程,而且能创造良好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情境的创设,能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它是诱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3做好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兴趣等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尽可能采用探索实验的方法。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即可采取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来获取知识。实验采取两人一组,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新鲜洋葱根尖置于解离液中(问题:解离液有什么作用?),解离后进行漂洗(为什么要漂洗?)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机,染色过程中提出:我们所用染料是一种什么样的染色剂?在联系“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这个知识点获得答案后,进一步提示学生解决上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浯的感觉。在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并思考、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所做的实验现象较明显,有的却不成功,培养学生养成反思实验过程乃至一般学习过程的习惯。通过实验过程和提出问题建立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情感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情感性是指通过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前提。
主体性教学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从这一意义上看,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氛围,一般用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1)师生皆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无情感障碍;(2)教师发出的信号能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反应,无抵触情绪;(3)教学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的信息,无强制感;(4)师生之间的情感互相促进,不是消极制约。教学中教师应对照以上指标,不断强化师生情感交流,以期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
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必须注意:(1)相互尊重。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以同样态度尊重教师,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教师决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将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3)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4)以美激情。教师要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坚定自信的神态、庄重大方的举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师生情感。(5)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等,都能使学生深切的体验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激发出学生爱师的情感,创设师生互爱的富于人情味的教学情境。
4、教师活动应具激励性
所谓教师活动的激励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能动、活跃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与需要,然而参与意识的水平和参与的主动性程度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活动的激励性,要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与发展,内在动力的形成。为此,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式。(1)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习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其认知内驱力即学习的认知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与学习成功有关。因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可以使其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更多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二是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2)评价激励。就是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教学评价在正确判断教学状态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舞,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迈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同时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优生,要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要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总之,课堂上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当教师通过激励措施,使学生树立了一定要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时,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学习活动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
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
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
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
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
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
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
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
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
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
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
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
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
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
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
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
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
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
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
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
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
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
某种程度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
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
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局限: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冯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内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内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内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时代精神:
科学界百家争鸣。德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当时世界心理学研究的中心。
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中只有铁钦纳始终坚持明显的传统,他是一个性格坚毅、好争辩的学者,1927年铁钦纳因脑瘤去世,争论逐渐平息下来。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在他们的示范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理论基础为纯粹经验论。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内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所以极为狭隘。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时代精神: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出现,宗教和神学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观唯心主义、功利主义哲学和经验批判主义理论合并,并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制造出一套实用主义哲学。它的基本观点即“存在就是有用”,没有真理的客观尺度,唯一的标准就是成功。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精神分析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垄断资产阶级残酷掠夺;中小资产阶级面临着破产;整个社会尔虞我诈,互相倾轧;道德沦丧,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便自然地导致人们精神病和神经病发病率日益增高。精神分析就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精神抚慰成为一种需要。)
时代精神:
唯意志论。享乐主义的动机学说。
旧精神分析学派
前期的正统派(强调生物学因素3为人精神生活的基础):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荣格:
阿德勒:
新派(着重于社会的精神文化):
霍妮:
弗洛姆:
沙利文: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毁誉参半。
无意识和潜意识的研究领域。
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学是关于身心之间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或依存关系的严密科学。这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独立学科。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这个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的感觉的强度。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上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时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运动。对社会不满。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认知心理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
与冯特心理学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受格式塔心理学思想影响。是行为主义的反作用。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
提出短时记忆中有三种编码:
①听觉编码即声码;
②视觉编码即形码;
③语义编码即意码。
认为人是按事物的各种性状将其分成三种编码分别贮存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而后可以用
声、形、意三种不同的途径来检索这一记忆。
时代精神:
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电脑智能的研究。
日内瓦心理学派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心理学派,是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杰出的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创建和领导的。
受康德的影响。
时代精神:
开放的理念。兼容并需的精神。
日内瓦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心理学流派的融合和发展。儿童心理学。
西方学者把皮亚杰、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为当代心理学的三大巨人。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学术背景: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实质是将意识和行为绝对地对立起来。
理论上的先行者:
迪卡儿:动物仅是占有空间的机械,它的动作只是机械作用;人也是机器,只不过在身体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识的灵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时代精神:
客观主义潮流。18世纪以来科学的极大发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当然的或迷信的东西。神秘主义受到挑战。实证主义空前具有市场。强调实证的、具有社会性的可用作客观观察的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促进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对行为的突出强调,不仅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而且使人们看到新的希望。
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x0d\1动态性维度\x0d\11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x0d\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x0d\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x0d\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x0d\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x0d\12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x0d\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x0d\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x0d\2意识\x0d\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x0d\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x0d\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x0d\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心理学 ( 英语Psychology,词源 希腊语: psyche = "灵魂" 或者"心智"+logos="……的研究" ) 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现代心理学研究精神与大脑的相互影响,采取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透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假设。也指将在各种人类活动场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包括解决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但它也与各种社会科学有关,因为在研究个人的同时,心理学也会考虑到这些个人所处的社会;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另外,心理学还与哲学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心理过程指的是认识、情绪、意志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而心理特征则为不同的心理的特征诸如能力、气质与性格等。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流派
3 心理学的分支
4 其他与心理学有关的主题
5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主条目:心理学史
心理学早期一直是属于哲学的范畴,有人认为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最早的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正如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一般认为,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冯特也是第一个把自己称为心理学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学家包括艾宾浩斯、弗洛伊德等。
[编辑] 流派
由于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而存在许多分支。以下为这些分支的详列: ◆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注:一直以来心理学界都很难对“心理学”下一个准确的该概念,这是本人在心理学多年的研究中综合前辈的解释得的认识,如有不当之请各位斧正)
◆ 心理学研究学科的分类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只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
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振动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学校有关的问题。
变态心理学:研究各种病态心理,以精神并中的心理病态的人为研究对象,适用于心理医生。
青年心理学:研究青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内容包括青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现、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市场心理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包括购买动机的分析、购买行为的特点等。
广告心理学:研究商标、包装、广告的设计,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
媒体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把人类的心理属性看作是进化的结果,即人类所拥有的许多心理属性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选择出来以解决特定的适应问题的。
应用心理学:包括了心理学的诸多分支领域,它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管理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目的为如何达到对人的适当约束和激励。
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法。
◆ 心理学史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中国现代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 苏联心理学史 日本心理学史
重要心理学体系及流派:联想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符兹堡学派,意动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巴甫洛夫学说,联结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新行为主义,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拓扑心理学,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颅相学等。
机构: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国际应用心理学会,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等。
◆ 心理学人物:孔子,墨子,孟子,告子,荀子,韩非,董仲舒,王充,刘劭,范缜,王安石,二程,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王廷相,李贽,王夫之,颜元,刘智,戴震,王清任,龚自珍,陈大齐,艾伟,唐钺,张耀翔,汪敬熙,陆志韦,郭一岑,高觉敷,萧孝嵘,潘菽,郭任远,孙国华,陈立,周先庚,黄翼,阮镜清,胡寄南,左任侠,朱智贤,丁瓒,曹日昌,张述祖,刘兆吉,陈元晖,林传鼎,刘范,荆其诚,刘英茂,杨国枢,亚里士多德,霍布斯,T 笛卡尔,R 洛克,J 贝克莱,G 赫尔巴特,JF 韦伯,EH 缪勒,JP 费希纳,GT 达尔文,C 斯宾塞,H 赫尔姆霍茨,Hvon 高尔顿,F 谢切诺夫 冯特,W 布伦塔诺,F 里博,T-A 詹姆斯,W 霍尔,S 巴甫洛夫 艾宾浩斯,H 缪勒,GE 弗洛伊德,S 别赫捷列夫,BM 比奈,A 元良勇次郎 雅内,P 卡特尔,JM 屈尔佩,O 米德,GH 斯皮尔曼,CE 松本亦太郎 铁钦纳,EB 伍德沃思,RS 阿德勒,A 麦独孤,W 坎农,WB 桑代克,EL 荣格,CG 华生,JB 科尔尼洛夫,KH 瓦隆,HPH 比勒,K 韦特海默,M 皮埃隆,H 赫尔,C 科夫卡,K 巴特利特,FC 波林,EG 克勒,W 鲁宾斯坦 莫雷诺,JL 拉什利,KS 勒温,K 奥尔波特,FH 沙利文,HS 维戈茨基 皮亚杰,J 奥尔波特,G 墨菲,G 弗罗姆,E 鲁利亚,AP 罗杰斯,C 埃里克森,E 列昂节夫,AH 斯金纳,BF 吉布森,JJ 马斯洛,A 艾森克,HJ 西蒙,HA 费斯廷格,L 班杜拉,A 等。
◆ 心理学著作:《学记》,《乐记》,《人物志》,《神灭论》,《关尹子》,《心理物理学纲要》,《生理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原理》,《梦的释义》,《心理学教科书》,《动物智慧》,《精神分析引论》,《心理学大纲》,《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心理类型》,《人类的行为》,《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心理之研究》,《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人的能力》,《实验心理学史》,《格式塔心理学》,《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文艺心理学》,《第二次订正比奈-西蒙测验说明书》,《实验心理学》,《有机体的行为》,《精神分析新途径》,《逃出自由》,《普通心理学原理》,《从行动到思想》,《行为的原理:行为理论导论》,《汉字问题》,《发生认识论原理》,《实验心理学手册》,《科学和人类行为》,《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人格的模式和成长》,《论人的成长:一个治疗者的心理治疗观》,《普通心理学》,《科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同一性:青少年和危机》,《人类问题解决》,《神经心理学原理》,《活动 意识 个性》,《色度学》,《教育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大纲》,《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问题》,《中国心理学史》,《儿童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等。
◆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实验室实验
心理物理法:自然实验
观察法:自我观察法
内省法 口语记录 问卷法 语义差别法 访谈法
档案法:传记法
模拟法
心理统计学:多元分析,因素分析等。
心理测量
信度 效度
能力测验
智力测验:智商,智龄,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韦克斯勒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丹佛发展筛选测验,墨跋量表,画人测验,雷特国际操作量表,班德视觉完形测验,皮博迪词汇测验,平佩操作量表,军队团体智力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西肖尔音乐才能测量,梅耶艺术判断测验等。
人格测验:儿童个性调查表,加利福尼亚个性调查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爱德华兹个人爱好量表,显相焦虑量表,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渍测验,品德教育研究测验等。
霍尔斯特德-雷坦神经心理成套测验
社会测量 个案研究 发展研究 跨文化研究
心理学仪器:速示器,实体镜,色轮,闪光融合器,棒框调节器,深度知觉仪,测听器,测痛仪,记忆鼓,测谎器,斯金纳箱,迷津,拉什利跳台等。
◆ 理论心理学
心理:心理活动范畴
意识:意识起源,意识流,无意识,心身关系,心身等同论,心物同形论,心身平行论,心身交互作用论,副现象论等。
理论流派:经验论,反映论,还原论,拟人论,反射学,反应学,定势理论,心理主义,唯心理观,生物学化,社会学化,黑箱理论,形神论,人贵论,知行论,习与性成等。
行为科学
◆ 普通心理学
感觉
感觉性 感觉阈限
心理物理定律:韦伯定律
信号觉察论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视觉:明视觉与暗视觉,视敏度,马赫带,侧抑制,特征觉察器,空间频率,闪烁临界频率,颜色视觉,色觉,色觉理论,自然颜色系统,孟塞尔颜色系统等。
听觉:听觉理论,听觉空间定位等。
嗅觉 味觉
肤觉:触觉,两点阈等。
痛觉 振动觉 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注意: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注意广度,注意分配,注意稳定性,分心等。
知觉:知觉选择性,知觉恒常性,图形知觉,图形掩蔽,图形后效(倾斜后效,麦科洛后效,动觉后效),空间知觉(深度知觉-随机点立体图,大小知觉),生态光学,运动知觉(似动),时间知觉,言语知觉,可懂度,知觉学习,错觉,统觉,直觉等。
表征:表象,遗觉象等。
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意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识记(无意义音节),保持,再认,再现,回忆,追忆,遗忘(保持曲线,遗忘曲线),记忆恢复,记忆的系列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蔡戈尼克效应,记忆术等。
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类似联想等。
学习
想象:纪想
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无意象思维等。
问题解决:问题空间,启发式方法,尝试错误,顿悟等。
决策
概念:概念形成,人工概念等。
理解
信息加工心理学:物理符号系统假设,ACT模型,平行分布加工等。
人工智能:
图像识别:模板匹配模型,原型匹配模型,“泛魔”识别模型等。
GPS程序 EPAM程序
情绪和情感:情绪理论,情感两极性,情操,表情,心境,热情,激情,厌烦,恐惧,愤怒,应激等。
意志 意向 兴趣
动机:动机理论
需要:需要层次论
行为:刺激,反应,诱因,内驱力,定势,本能,运动(运动协调),动作(反应时,念动动作),习惯,行动,作业,操作,技能,活动等。
语言
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言语交往等。
阅读 理想 人格
个性:素质,能力(智力,智能-智力结构理论),认知方式,元认知,内化与外化,天才等。
气质:
性格:外倾,内倾,自卑感,思维型,艺术型,遗觉型等。
心灵学:超感官知觉(遥视),心理致动等。
◆ 生理心理学:功能系统理论,大脑皮层功能等势说,大脑皮层功能定位说,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大脑皮层联合区,丘脑-皮层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皮层非特异投射系统,基底神经节,小脑,网状激活系统,边缘系统,神经递质,反响回路,自发电位,诱发电位,感受野,割裂脑,自我刺激,昼夜节律,近日节律,利手,巴甫洛夫学说(条件反射学说,分析器学说,高级神经活动规律,两种信号系统学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动力定型),摄食调节,饮水调节,性行为的生理基础,学习和记忆的脑机制,情绪的生理机制,运动的生理机制,睡眠,觉醒,遗传与行为,激素与行为等。
◆ 动物心理学:习性学(固定动作模式,印刻),行为的个体发生,社会生物学,动物交往,动物的智力等。
◆ 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研究与理论: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成熟、学习与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动力,教育与发展,认知发展阶段论,发生认识论,表象模式发展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复演学说,儿童学,游戏,模仿,印刻,关键期,自我中心主义,早期经验,亲子关系等。
个体发展阶段: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儿童心理学:
动作发展: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抓捏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认知发展:注意发展,感知觉发展,记忆发展,智力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等。
个性发展 独生儿童 超常儿童 低常儿童 问题儿童 缺陷儿童 狼孩
少年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 成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毕生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实验社会心理学 应用社会心理学 教育社会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法律心理学
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
审判心理 作证心理
咨询心理学 跨文化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
理论学说
角色理论:性别角色,两性差异等。
归因理论:归因偏向
场论
认知相符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一致性理论
相互作用论:符号相互作用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
平衡理论 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概念及过程:社会适应,社会化(内部化),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理论,合群,孤独),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自我(自我知觉),态度(态度理论,态度形成和改变,态度测量),信念,价值观,定型,宣传,交往,沟通(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网络),竞争与合作,利他行为,顺从,侵犯,旁观者介入与冷漠,替代体验,模仿,感染,时尚,暗示,偏见,流言等。
群体心理学:群体理论,群体思维,群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社会心理气氛,小团体意识,群众行为,群际关系,参照群体,集体,集体成员自决,价值定向一致,舆论,民意测验,领导,领导风格,个性消失等。
◆ 教育心理学
学习心理
学习理论:联想反射理论,联结理论,认知理论,联结-认知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等。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学习模型 学习分类学说 学习准备 学习动机 学习定势 学习的强化 学习测量与评定
学习迁移:经验泛化说,分析概括说,相同要素说等。
学习的方式方法: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指导学习,掌握学习,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学习竞赛,潜伏学习,过度学习等。
学习差异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习的心理卫生
学科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心理学,自然学科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科教学心理学等。
教育工艺学:视听教学,程序教学,机器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学辅导等。
智育心理学:知识掌握,智力技能,操作技能,能力差异等。
德育心理学:品德,品德结构,品德形成,品德发展理论,品德差异等。
体育心理学 美育心理学 教师心理
◆ 医学心理学
意识障碍 睡眠障碍 梦游症 感觉障碍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等。
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遗忘症,错构症和虚构症,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等。
智力障碍:智力落后,痴呆等。
情感障碍:焦虑
意志障碍
思维障碍:违拗症,妄想等。
强迫状态
言语和语言障碍:口吃,缄默症,失语症等。
人格障碍:精神病态
性行为异常:同性恋
心理防御机制 紧张状态
心理治疗:暗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代币奖励,生物反馈,催眠疗法,气功疗法等。
康复心理学
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儿童期心理卫生,青年期心理卫生,成年期心理卫生,老年期心理卫生,群体心理卫生等。
健康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病理心理学 心理生理医学 心身医学 护理心理学 临床神经心理学 针刺镇痛的心理学研究
缺陷心理学:盲人心理学,聋哑心理学等。
◆ 工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人性理论,目标设置,层峰结构,人事心理学(工作分析,人员选拔,职业指导),组织开发,组织变革,行动研究,领导,参与管理,权变理论,霍桑实验,组织水平决策,期望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等。
劳动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工效学:模拟,工作时制,工作负荷,心理负荷,追踪,绩效评估,动作与时间研究,照明效应,噪声效应,温度效应,振动效应等。
人机系统:显示器,控制器,视觉显示终端,人-计算机相互作用等。
安全心理学:疲劳
航空与航天心理学
◆ 文艺心理学
审美心理学 实验美学
美感:艺术直觉,联觉等。
音乐心理学:音乐想象,音高辨别,听觉节奏感,音乐表演心理等。
文艺才能
文艺创作:灵感,具象等。
文艺欣赏
◆ 运动心理学
运动员心理:运动员的知觉,运动员的特殊感觉,运动员的心理选拔,运动员心理训练等。
裁判心理 竞赛心理 观众心理
◆ 其他专门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物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言心理学,汉字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数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动物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心灵学。
[编辑] 心理学的分支
基础理论
实验心理学
心理统计学
常态心理学(即普通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即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毕生发展心理学
婴幼儿心理学 - 儿童心理学 - 少年心理学 - 青年心理学 - 成年心理学 - 老年心理学
应用
人工智能
环境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家庭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学科心理学
教师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
心理咨询
工业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
市场心理学
消费者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
法律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侦察心理学
审判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感知觉心理学
记忆心理学
思维心理学
言语心理学
情感心理学
个性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色度学
其他与心理学有关的主题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列表
精神病学
病理学
医学
中国心理学会 (CPS)
美国心理学会 (APA)
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x0d\1动态性维度\x0d\11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反映正常个体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一面。\x0d\认识过程即认知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认知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提取和适用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觉、思维、记忆等。\x0d\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x0d\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x0d\以上三种过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个体有机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x0d\12个性心理(individualmind)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合。包括个性倾向、个性特征和个性调控等方面,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x0d\个性倾向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它反映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趋向和追求。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x0d\个性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x0d\2意识\x0d\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现时正被个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例如,我们在进行记忆活动时,能觉知记忆活动的目的、记忆的对象、采用的记忆方法、达到的记忆效果,甚至能觉知自己的记忆特点、改变记忆策略等,这样的记忆活动处于意识状态。从意识对象上可以把其分为:\x0d\客体意识,指个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意识。\x0d\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意识。\x0d\在记忆心理学中,前者为记忆现象,后者为元记忆(matememory)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