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这段时间,家庭中尽量保持和谐的氛围,如果家长忍不住要发脾气,要吵架,建议避开孩子。安定的家庭环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有利于建立平和的心态。同时因为考前焦虑、气温升高,孩子容易表现出脾气较大、说话急躁、或者不搭理家长等情况,建议家长先顺着孩子的情绪,不和他起冲突。如果孩子愿意说,家长就倾听;如果孩子不愿意说,家长就少问;如果孩子发火,家长就忍着。
注意力放在考试本身这件事情上。家长自己往往也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无论说话做事就会变得有些刻意。比如有些家长会说:“别紧张,都那么多次模拟考试了,就把它当做平时的模拟考试就行。”或者说:“没事。考好考坏爸妈都不会怪你的。”或者说:“咱们家孩子这么坚强,爸妈相信你。这点压力你没问题的。”听上去都是“对”的。但对于孩子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帮助不大。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关注在考试本身这件事情上。引发思考过去“过去三年学成啥样就考成啥样呗”,或者将来“如果考好了,去了什么什么大学,将来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万一没考好,是复读呢还是去第二志愿呢”“万一没考好也没关系,将来还有很多的机会,不会是一考定终身。”都不可取。尤其过多的考虑这件事情对将来的影响会让加紧张焦虑情绪。先考试,考虑未来不急在这两天。
怎样帮学生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
情绪是影响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校的学生大都是优秀初中毕业生,他们在初中阶段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优越感。但进入高中后,由于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人际间竞争加剧以及学生们在自我探索等方面存在困惑等原因,许多高中生经常产生一些情绪上的困扰。
因此,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高中心理辅导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和任务,也是满足高中生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和成长的迫切需求。
情感是对待人的感情。
情绪是对待事物的热情与态度
情感高涨。是指对人的感情程度加深。更加深厚。
情感低落。是指对人的感情程度降低。变得冷淡。
情绪高涨。是指对某件事物很喜欢。很兴奋。
情绪低落。是指对某件事物不怎么喜欢了。觉得无趣。
心理障碍特征及常见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产生的两个渠道:由一般心理问题不断地累积、迁延、催化而来;脑部有病理性变化或因重大刺激而导致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一)心理障碍的特征
1.与特定的情景没有必然的联系。引起心理障碍的情景已充分泛化。
2.具有持久性和特异性。
持久性指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经久不消、长期存在、持续发生,不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精神药物治疗,很难自行消失。特异性指心理障碍的表现明显、突出、异样、特殊,即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自有特定的、能互相区别的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彼此之间不易混淆和融合,常有明显的自我感觉。
3.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包括心理状态的变异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的下降。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1.感知障碍,即感知觉的紊乱和异常。包括:
(1)感觉障碍
①感觉异常
指没有外界刺激,或者虽有外界刺激但很微弱的情况下,自觉身体某个部位或者模糊区域有明显甚至强烈的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这种异样感觉如果发生在躯体内部且不能确切地指明不适的具体部位,则称之为内感性不适;如果发生在体表且有具体部位,则称之为感觉过敏。感觉异常可见于疑病观念、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以及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等。
②感觉缺失
指感觉器官完好,却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名称,不能识别物体的整体而只能识别物体的部分。感觉缺失并不意味着思维过程有严重缺损,故与思维障碍不同。感觉缺失多见于脑器官疾患。
(2)知觉障碍
①病理性错觉
指在意识异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主观反映),即把客观事物顽固地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自己不能深究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病理性错觉多见于精神病患者或意识障碍者,也可见于癔症患者。
②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正常人在疲劳、期待等状态下也会出现片断的、短暂的幻觉。作为心理障碍的幻觉,则不仅反复出现,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主要包括幻听和幻视。
(3)感知综合障碍
指能够认知客观事物,但对其大小比例、形状结构功时间空间关系产生了歪曲的感知。主要包括视物变形(视物显大症和显小症)和视物错位。
2.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①思维奔逸
又称意念飘忽。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异常增多、思维速度的异常回忆和思维活动内容的异常变换,意念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持续性。思维奔逸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思维奔逸主要见于躁狂症,是躁狂症的典型症状
。
②思维散漫
又称联想散漫。是指思维松弛、内容散漫、叙述难以切题,使人不易理解其含义。思维破裂是思维散漫的严重表现。思维散漫/思维破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③ 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极度贫乏,思维内容空洞,言语十分简单甚至久久沉默不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思维贫乏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④ 思维迟缓
思维迟缓是指思流十分缓慢,联想显著困难,反应迟钝,思路阻滞。思维迟缓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 思维中断
思维中断也称思维被夺。思维中断是指谈话时思路突然中断,不能再接下去谈原来的问题,或者接下去谈的是另一个问题,感到自己的思想突然消失,为外力所夺。思维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⑥ 象征性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把象征和现实混淆起来,把毫无逻辑关系的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生硬地联系起来,违反常人思维的习惯,不经病人自己解释别人也无法理解。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指各类妄想。妄想是指不以事实为依据但却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的病态信念。妄想是各类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其中以妄想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病则称之为偏执型精神病,也称之为妄想型精神病。
妄想以其内容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迫害妄想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妄想。坚信有人跟踪、伤害、诋毁、诽谤和迫害自己,甚至想置之于死地。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如伴有幻觉,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认为被迫害是罪有应得,则多见于抑郁症。
② 关系妄想
把与已无关的事牵连到自己身上来,并坚信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而发、都是在故意刺激自己。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 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不可饶恕的罪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理应受到他人鄙视、唾骂等惩罚。
多见于抑郁症。
④ 疑病妄想
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如癌症、心脏病、爱滋病等,因而整天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以致失去生活的信心。多见于更年期精神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 嫉妒妄想
捕风捉影地认为配偶另有新欢,为证实常采用跟踪、盯梢或窥查配偶衣袋、提包、信件等,如不能证实仍坚信如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也可见于夫妻双方条件相差较大的正常人。
⑥ 控制妄想
感到自己的具体行为受神鬼或先进仪器等外界某种力量所控制而不能自主。如果这种控制超 出具体行为而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整个精神活动都受到外力干扰、支配和操纵,甚至连消化、呼吸、心跳、睡眠等内脏活动也受外力控制,则称为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言语障碍
分为非病理性的言语障碍和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1) 非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主要是习惯性口吃。
(2)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① 持续言语
持续言语是指反复地用同样一句简单的答话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重复多次后才转入另一句简单的答语,表现出严重的思维粘滞。可见于癫痫性或脑器质性精神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 刻板言语
刻板言语是指机械单调地重复某一句毫无意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 模仿言语
模仿言语是指模仿性地重复他人的话,他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④ 缄默
缄默是指并无器质性病变的沉默不语状态。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木僵型抑郁症或癔症性木僵状态。
⑤ 脑损伤性失语
脑损伤性失语是指因脑部感染、梗塞、出血、肿瘤、变性和外伤等造成脑损伤而引起的言语功能的局部受损或全部丧失。失语的主要类型和症状有:
◆表达性失语
又称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说话困难,不能正确地表达所知道的事物,更不能表达思维的内容,常用错词,且发音也常有错误,使人难以理解,只能听懂一些词。
◆接受性失语
又称感觉性失语。表现为对听觉语言符号理解能力的丧失。
◆传导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复述性言语能力的丧失。
◆越皮质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和言语理解发生障碍,但复述性言语正常。
◆完全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的全面受累,说话困难,只能发出几个单调的声音。
◆健忘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对熟悉的人或物无法叫出其名称。
◆失读
主要表现为阅读时不能唤起与字词形状相应的音或义,有形、音、义分离脱节现象,故而或者不会朗读,或者虽能朗读但不知字词的含义,或者既不会能朗读也不知其义。
◆失写
主要表现为不能书写字词和语句,是脑损伤引言语的书面言语表达障碍。
⑥ 病理性说谎
病理性说谎是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博取别人的同情而虚构各种谎言。常见于人格障碍,也见于伴有幻想性虚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
4. 注意障碍
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异常。
(1) 主动注意障碍
① 注意增强
注意增强是指持续地高度注意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或自身躯体状态的细微变化而不易将注意力转移。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精神障碍以及各种妄想症状。
② 注意涣散
注意涣散也称注意减弱,是指主动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多见于各类神经症,尤其是神经衰弱,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 注意固定
注意固定是指注意顽强地凝固在特定的对象上而难以主动地将注意转移到应该注意的新对象上,这是注意稳定性病理性增强的表现。多见于妄想状态和强迫症。
(2) 被动注意障碍
主要是指注意转换,即随境转移。注意转换是指主动注意因被动注意增强而不能持久,常随周围环境即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很难将主动注意稳定地保持在应该注意的对象上。多见于躁狂症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躁狂状态。
(3) 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双重障碍
① 注意衰退
注意衰退是指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全面减退。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以及意识障碍,也见于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
② 注意狭窄
注意狭窄是指主动注意范围明显缩小,被动注意明显减弱,因而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就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对象。多见于知能或意识障碍的痴呆病人,也见于朦胧状态。
5. 记忆障碍
(1)记忆“量”上的障碍
① 记忆增强
记忆增强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能清晰地回忆起大量过去已经遗忘了的、常人根本想不起来的经验,连细枝末节也历历在目。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② 病理性遗忘
◆界限性遗忘
界限性遗忘是指全部遗忘过去生活中某一明确的特定阶段的经历和事件,完全不能回忆。这些经历中通常是不利于自己和不原回忆、不原谈及的。多见于癔症。
◆顺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但疾病发生前的经历则保持着良好的记忆。多见于脑震荡、脑外伤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意识障碍。
◆逆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所经历的事件。多见于颅脑外伤伴有意识障碍患者,也见于老年性精神病和猝中发作等。
◆近事遗忘
近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新近发生的事情,越是新近的事情遗忘得就越彻底,但对以往发生的甚至很早以前发生的事情却能回忆。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早期和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早期。
◆远事遗忘
远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过去数月或数年前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疾病前是能够回忆的。脑器质情疾病一般先出现近事遗忘,十分严重时才出现远事遗忘。这是由于大脑弥散性损害进行性加重的结果。由近事遗忘逐渐发展加重到远事遗忘,并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种情感淡漠,则称之为进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性痴呆等故乡年性精神障碍。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局部经历或各种经历,但一般活动正常。多见于癔症。
(2) 记忆“质”上的障碍
① 错构 ② 虚构 ③ 记忆错觉 ④ 似曾相识感 ⑤ 旧事如新感 ⑥ 记忆歪曲
6. 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性质、波动性、协调性改变的异常。
(1) 情感性质改变障碍
① 躁狂 ② 抑郁 ③ 焦虑 ④ 恐惧 ⑤ 情感高涨 ⑥ 情感欣快 ⑦ 情感低落
(2) 情感波动性改变障碍
① 情感不稳 ② 情感淡漠 ③ 易激惹
(3) 情感协调性改变障碍
① 情感倒错 ② 表情倒错 ③ 情感幻稚
7. 意志障碍
(1) 意志强度上的障碍
① 意志增强 ② 意志减弱
(2) 意向活动上的障碍
① 意向倒错 ② 意向矛盾
8. 动作行为障碍
(1) 精神运动性障碍
① 精神运动性兴奋 ② 精神运动性阻滞(木僵、亚木僵、僵住)
(2) 动作异常
① 刻板动作 ② 模仿动作 ③ 持续动作 ④ 强迫动作
9. 本能行为障碍
(1) 生存障碍
① 自伤 ② 自杀
(2) 进(饮)食障碍
① 食欲减退 ② 食欲亢进 ③ 拒食
(3) 睡眠障碍
① 失眠 ② 发作性睡眠 ③ 睡眠麻痹 ④ 睡行
(4) 性功能障碍(略)
10. 意识障碍
(1) 一般(环境)意识障碍
① 单纯脑功能抑制性意识障碍
◆意识混浊 ◆嗜睡 ◆昏睡 ◆昏迷
② 脑功能抑制伴有释放症状的意识障碍
◆谵妄 ◆朦胧状态 ◆梦样状态 ◆精神错乱
(2) 自我意识障碍
① 人格解体 ② 现实解体 ③ 交替人格 ④ 多重人格 ⑤ , 自知力缺失
11. 智能障碍
(1) 精神发育迟缓
① 轻度 ② 中度 ③ 重度 ④ 极重度
(2) 痴呆
① 全面性痴呆 ② 局限性痴呆
12. 碍定向障
(1) 环境定向障碍 (2) 自我定向障碍
对不稳定情绪
案例一:爱发火的男中学生
有一位男中学生向老师讲了他的烦恼:我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是有一点经常使我苦恼。我在与人相处时,常常为一些小事情发火。我很清楚爱发火不好,可是不知道怎么办。我这是怎么啦?怎么样才能改变爱发火的坏习惯? 案例二:爱生闷气的女中学生
有一位女中学生在来信中写道:我在家里是独生女,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我的家庭条件优越,我的成长也是一帆风顺。在别人看来我是十分幸福的,可是我的心情经常不舒畅。主要是我爱生闷气,不愉快的事情我常常憋在心里,弄得我郁郁寡欢。我父母不知道如何对待我,我的同学和朋友在和我交往的时候也很小心,他们不愿意与我过分接近。我已经意识到这样不好,可是自己又觉得不好改变。有什么好办法让我摆脱爱生闷气的坏习惯吗? 案例三:爱变脸的中学生
有一位中学生反映:我曾经以为我的情绪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仍然有些事情使我感到苦恼,情绪总是不稳定。比如说,当和同学们在一起聊天时,情绪可高了,兴高采烈。可是如果谁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情绪就马上低沉下去,心里特别不痛快。可是仔细想一想,别人说的话没有什么很得罪人的地方。看**、电视的时候,经常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候却很生气,恨不得把电视机砸了。和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激动而吵起嘴来,甚至动手打架,可是很快与同学又好得不得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太喜欢我。可是看到有的同学整天不声不响,“三锥子扎不出血来”,对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我都替他感到闷得慌。到底是我不正常呢还是别人不正常?能不能告诉我是怎么回事? 以上三个案例典型地代表了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大脑的重量尽管已经达到了成人正常重量,但是其发育并没有完全成熟,其调节能力仍然较差,大脑的抑制能力仍然不高,兴奋和抑制不均衡、不协调。与小学生相比,他们的情绪成熟多了,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情绪仍然表现出强烈性和不稳定性。这些特点经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产生不良的自我感觉和心理危机。 [一般表现]
爱发火、好生闷气、情绪大起大落代表了中学生情绪的一般特点。爱发火是一种愤怒情绪,产生这种情绪往往有一些体内反应和外部表现。比如在生理上汗毛竖起、瞳孔扩大、四肢颤栗、周身燥热等;在外部表现上往往会说一些粗鲁的语言、产生冲动的行为,有时候会做一些遗憾终生的事情。爱发火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不良的人际气氛。尤其是男中学生,更容易用发火表达内心的愤怒。生闷气、耍小性子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是一种消极的具有破坏性的心情。女中学生更倾向于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怒,表现为在精神上折磨自己,把已成事实的、盲目的、无用的怨恨留在自己的心里。生闷气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产生身心疾病——身体和心理相关的疾病。生闷气会使内脏活动和内分泌系统失常,造成胃口不佳,消化不良,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狭小的范围内,思考问题局限于很小的圈子,减退人的记忆力。情绪大起大落,经常产生度的大转弯,表现出不稳定性。这是中学生情绪的特点。爱发火、爱生闷气是其中的一种表现。爱发火和爱生闷气有时候会在一个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爱发火的同学往往也爱生闷气,反之亦然。不仅如此,这样的同学在高兴、兴奋激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也往往十分强烈。有的中学生高兴之极会忘乎所以,或为了感激别人而不惜代价。 [原因]
中学生情绪的上述表现,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中学生生理的快速发育与心理的成熟不同步,大脑、神经系统的快速发育与他们社会经验、为人处事策略的逐渐积累形成矛盾,他们表现出情绪上的这些特点是必然的。除此之外,也应该注意产生这些不稳定情绪的其他原因,分清这些原因,才有可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情绪,促进情绪乃至整个心理的成熟。
中学生爱发火常见的原因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二是自尊心受到他人伤害;三是学习不顺利、身体不好或者发生了其它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特别是当中学生的愿望和目的始终不能实现和一再受到挫折的时候,会向外表现出一种愤怒情绪并表现出攻击性。
有的中学生爱生闷气,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外部事件过于敏感,或者用有色眼镜消极看待事物。从认识上看,往往是因为这样的同学对引起自己生气的原因缺乏冷静客观的,思想上钻牛角尖,或者缺乏宽容心理,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松,不肯原谅其他人。有的同学在遇到挫折、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时,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或者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优越的先天条件或者其他保障。有的同学在家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习惯,把这种习惯带到学校里面,在处理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时,仍然用在家里的行为方式对待同学,错误地以为通过生闷气、给别人脸色看可以解决问题。
中学生情绪的大起大落除了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外来复杂的交替作用等原因以外,中学生自己不注意调节与控制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原因。他们可能缺乏外来指导,不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情绪过分大起大落对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有少数同学得到老师和其他人错误的强化,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像上面的例子中,有的中学生被老师看成是“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的“好”学生,导致少数中学生情绪情感冷漠、麻木,尽管没有了大起大落,但冷淡、对待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也是病态、不正常的。 [诊断评定]
一般来说,健康的正常人产生的情绪也会随着事物性质的变化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体验,体验的强度随强度而有所变化。中学生的情绪比正常成年人的情绪起伏变化大一些,体验强烈一些,这是正常的。但是也不可否认,如果有个别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太大,某种情绪产生以后,持续的时间很长,不容易转变和消退,就可能产生了心理障碍或疾病。很多心理障碍和疾病都会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各种各样的情绪表现往往是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最为典型的症状。例如,下述一些情绪情感表现就往往与心理疾病有关:
1.情感高涨。表现为情感活动显著增强,经常欢欣喜悦、得意扬扬,说话时高昂,喜笑颜开,积极多动,对任何事物都有兴趣,骄傲自负,有夸大色彩。这种状态不很稳定,有时会勃然大怒,但这种发怒会转瞬即逝。这种人主要的体验是心情开朗、舒畅和幸福,这种乐观和愉快情绪往往会感染周围的人,引起周围人的共鸣,所以往往被认为是健康、没有疾病的。如果发现这种人,最好让专门的检查一下,判断是否病态。
2.情感欣快。表现与情感高涨有些类似,但是他们本质的区别在于情感欣快往往伴随着智能障碍出现,尽管这样的人表现为满意、幸福,但明显的给人以呆傻和愚蠢的感觉,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愉快和高兴。
3.情感爆发。这是一种在精神因素影响下突然发作的、暴发性的情感异常,表现为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等等。这种人有时候顿足捶胸、嚎啕大哭,有时候兴高采烈、狂笑不已,有时候满地打滚儿、粗暴野蛮。情感爆发来得快、来得猛,时间短,有时候表现为撒娇、幼稚和演戏式的表情动作。
4.病理性。这是一种带有一定程度意识障碍的突然、强烈而短暂的情感发作,人不能控制,产生的冲动性行为可能残暴凶狠,发作完后病人不能完全回忆所发生的一切。
5.易激惹。也就是对一般轻微的容易产生剧烈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容易生气、激动和大发雷霆。
6.情感倒错。这种人认识和情感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其情感体验和反应与外界性质不符合。遇到悲哀的事情却体验到喜悦,对高兴的事情却痛哭流涕、悲伤不已或无所谓。
7.表情倒错。也就是表情动作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现象。表面上抱头痛哭内心并不感到悲伤,也说不出痛苦的原因,有时候心里本来是高兴的,却显得非常伤心。
8情感淡漠。这种人对外界的任何都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是生离死别和久别重逢也无动于衷。平时面部表情呆板、冷漠无情,内心体验日益贫乏,与周围的环境逐渐失去情感上的。
9.情感衰退。这种人对各种外界事物逐渐丧失相应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对重大干扰和侮辱可能偶尔表示一点愤怒或退缩反应,其他任何都不能引起他的情绪变化,完全丧失任何动机和欲念,完全属于麻木不仁的状态。 10.矛盾情绪。这种人对同一个人或一件事同时体验到两种相反的不同情绪:对亲人又喜欢又讨厌,但并不对这两种对立情感感到苦恼。
应当特别注意,中学生朋友如果遇到情绪情感上的问题,不要轻易判断自己是否具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这种判断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出结论的。把心理疾病硬往自己身上套,会产生消极暗示,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产生情绪问题,要到专业医学工作者或者心理那里寻求帮助,不要自我诊断。
心理功能状态
1认知方面 (三原则之一)
(1)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等感觉障碍方面症状。
(2)错觉、幻觉知觉障碍症状是诊断精神病性障碍重要依据。
(3)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窥镜症感知综合障碍方面症状。
(4)妄想、强迫观念、强迫意向、超价观念等思维内容症状。
(5)注意减弱影响记忆力、注意狭窄见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
(6)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等记忆障碍症状。
(7)自知力障碍——自知力丧失,如否认精神病、拒绝治疗。
答题技巧:千万别忘写无幻觉、无妄想、无逻辑思维混乱、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医等。
2情感方面 (三原则之二)
(1)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抑郁、恐怖——程度变化。
(2)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情感障碍——性质改变。
(3)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等——脑器质性。
答题技巧:1一般有焦虑、抑郁情绪症状。来不及细阅可全填上,填错也不扣分。
2以上不得已办法,最好是先细阅案例,如有时间则按正式套路来做。
焦虑举例:1既怕学习不好耽误前程,又怕琴练不好达不到降低分数线级别;
2求助者常常为此十分矛盾,而冥思苦想,难以决断,辗转不眠。
3意志行为方面
(1)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意向下降等意志行为障碍症状。
(2)强迫行为、精神运动性不安、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
答题技巧:1症状应逐条填写,如有强迫行为,则具体写上强迫洗涤、强迫检查等。
2如没有,也酌情填上无——当然要找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关症状填写。
填写格式:行为方面:强迫行为(反复洗涤、反复检查试卷姓名、反复检查窗门关闭)。
4人格方面 (三原则之三)
关注求助者人格倾向,从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等人格特点。
因不伴有妄想、幻觉且自知力完整而不归入精神障碍的人格障碍。
生理功能状态
1躯体疾病
(1)躯体障碍、异常感觉,如疼痛不适、疲劳乏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等。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入睡困难、胃部不适、头昏晕眩、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呼吸急促。
2生理缺陷
生理缺陷、肢体残疾等。
社会功能状态
1工作学习效率
工作、学习效率下降,工作任务不能顺利完成,无法上班上学经常缺勤。
答题技巧:求助者活动效率一般都有下降,所以一定要写上几句。
2社会交往状态
(1)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失调、外界接触不良。
(2)固执、退缩、回避、攻击等社会功能受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