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第1张

       如果,这本书早出30年,会不会不一样?

       可是,人生没有如果。

       不如,从自己开始,拥抱现在,拥有未来!

       本书共九章,由于内容太多,一张导图太大,便把导图每一部分都单独截图。

       第一章简述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为什么要培养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门学科。是有证据、有逻辑的一门变化且发展的学问。

       第二章至第九章,每章一个积极品格。

第二章——情绪力(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情绪,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管控好自己的情绪呢?如何更好的处理消极情绪呢?如何激发积极情绪,维持幸福呢?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有消极情绪的产生,如何管理至关重要。

       第一步:注意自己的心跳。当心跳加快时,做深呼吸平和情绪,再去解决问题;

       第二步:认知觉察,采用自言自语的对话系统。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情绪;

       第三步:全然接纳自己和孩子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控制;

       第四步:反驳不合理认知。 “ ABC理论 ” :A表示发生的事件,B表示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C是指基于这种看法而产生的个体情绪和行为反应。“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与评价等。因此,要解决情绪困扰,不应该只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应该改变自己的认知,通过 改变自己 对事件 不合理 的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和行为。

       第五步:选择积极的行动。

       正确对待情绪,正确处理情绪。

第三章——抗逆力(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

       拥有抗逆力便具备了很多优势,尤其是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升抗逆力呢?最主要的还是正确对待错误。不要一有问题就责备,而是带着爱,一起寻找解决方案并实施。

       那什么是真正的“爱”呢?不是一味的“宠”就是“爱”,也不是“打击”就是“爱”。“爱”其实也是有技巧的,它兼容了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ABC模型”提升抗逆力:

       “A”(Acceptance 接受 )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了解事实、接受事实,同时超越、战胜这些事实。

       “B”(Behavior 行为 ),也就是用积极行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要想提升抗逆力,就要培养 “成长型思维”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①a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批评。(表扬一些后天可以改变的特性。比如努力、用心等。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努力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赋。)b合理的因果分析(取自第四章);②a鼓励乐观面对失败(成绩不是唯一标尺,如何解决问题才是关键)。b允许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成长。c对问题合理归因。(b和c取自第四章);③学会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知识再渊博、能力再强大的人也会出错,坦然接受、及时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④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言语,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

       “C”(Cognition 认知 ),怀抱积极的心理预期,集中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从而设法改变现状。当遇到困境或挑战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①接纳这件事带来的所有负面情绪(不要克制,接纳就好);②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当你不关注负面情绪的时候,它们会减弱甚至消失);③制定计划 [ 列出哪些是能控制的(比如制定行动计划、优化目标方案等),哪些是不能控制的(比如别人怎么想)];④立即行动(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投入到能控制的部分,并努力做好这些事)。

第四章——自我效能感(帮孩子确立“我能行”的人生态度)

       自我效能感可以决定人生选择。如果我们从内心深处坚信自己能做成一件事,那么这种信息就会促使我们努力去克服困难,做到最好。相反,认为自己做不成某件事,在做事过程中也容易因为信心不足而失败。

       这里想说一下“ 对事不对人 ”这一点。书中讲到了一个孩子玩踩水的故事。爷爷会对小孩说“不踩水,踩水不是好孩子。”这句话表面上看孩子可能真的不踩水了,但是当用“不踩水=好孩子”和“踩水=坏孩子”来定义孩子时,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也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比如孩子玩水时弄脏了衣服,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很喜欢玩水,但如果下次不弄脏衣服,就更好了。”这样,孩子的消极情绪就不会被放大,并且下次为了不弄脏衣服,他们也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改正自己的错误。也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以及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因为孩子清楚:“虽然我把衣服弄脏了,做错了事情,但这不意味着我就是个坏孩子,我仍然是个好孩子。”

       还要注意下,一定要分清楚激励(激发、勉励,使之振作)、赞赏(赞同、欣赏)和表扬(对好人、好事的公开称赞)的区别,注意把握分寸。多强调过程,少强调结果。

       看到孩子有好的行为时,先把他的行为描述出来,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再把孩子值得激励和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比如:

       ①你今天自己收拾房间啦,真整洁呀!收拾得很用心哦!

       ②你把地板擦得很亮,书桌上的书也摆得很整齐。走进你的房间,让人感觉很舒服。

       ③不用大人帮忙,你就把房间整理得这么整洁,这叫主动。

       ④虽然你现在没有做好,但这只是暂时的。通过努力,你一定能够达成目标。

       成长型思维的内容合并在第三章里,这里就不赘述了,这里只讲一下 成长型思维特征:

       不畏挑战,更有勇气挑战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

       迎难而上,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会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足够努力,相信努力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善于反思,失败后会积极寻找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弥补。

       积极学习,会思考别人的成功之道,并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探索。

第五章——自控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不要事事都使用自控力,用在刀刃上。

       有些会消耗自控力的东西,可以有意识的远离它。比如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手机调成静音,远离书桌。

       自控力是可以训练的,从自控5分钟逐步10分钟→20分钟→更长,循序渐进。

       可以让 好习惯 成为惯性思维,这样就可以减少自控力的使用。

       1、设定小而具体的目标,一定要具体,比如不要说多运动,而是说跑3公里;

       2、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写下来看得见;

       3、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扰,比如我之前说的看书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

       4、找到行动的支持者,有同伴更能坚持;

       5、设定视觉化的奖励,比如完成的项目贴个小红花之类的,持续地正向反馈可以加快好习惯的养成。

第六章——天赋优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这一章给我的惊奇最大,这一章告诉我“ 人人都能具备的 24 项优势 ”。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很多天赋优势!

       在教育孩子时,有些父母会把注意放到孩子某个明显的缺点或曾经的错误上,进行指责批评,还用“翻旧账”的方式刺激孩子;有些父母习惯在孩子犯错、调皮、表现不好时,对孩子进行言语攻击——“连这都做不好,以后还能干什么”“你真给我丢人”“是个人就比你强”“你笨得像头猪”;有些父母喜欢“人前教子”,动不动就在长辈面前或朋友家中,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育孩子、批评孩子;有些家长当孩子有成就的时候,会“告诫”孩子:“这点成绩没什么了不起,别太出风头!”这些“告诫”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不够好”“不值得好”“表现优秀是不对的”等。

       孩子本来已经很好,为什么在你们看来,他们总是这样不堪?

       有些管教方式不仅会导致孩子丧失自信,还会使孩子丧失对自我的认知,丧失对价值感的探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 理解与宽容 ,在孩子取得成就时不吝惜自己的 赞美 。

       关注优势更益于成长,我们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要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并发挥优势,以优补劣。

       这里放上“ 人人都能具备的24项优势 ”(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有24项),供大家发现。

智慧和知识:

       创造力:喜欢思考一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好奇心:有很多兴趣爱好,对各种新奇事物充满热情;

       思维开放:经常能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好学:喜欢学习和探索,平时喜欢阅读一些非小说类图书;

       洞察力:理解事物更全面,别人也认为他具有超越当下年龄应有的理解程度和水平。

勇气:

       勇敢:在面对强烈的反对意见时,能够捍卫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

       坚韧:能够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从来不会在任务未完成前就放弃;

       正直: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别人会相信他可以保守秘密;

       活力:经常表现得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并且还会影响身边的人。

人道主义:

       爱:珍惜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能够与他人做到相互关爱、分享;

       善良:愿意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喜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

       人际智力:在社交中举止得体,能够洞悉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

公正:

       公民精神:能为了集体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公平:能以公平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所有人,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尊重;

       领导力:能带动团体成员实现较好的协作,即使他们之间存在分歧。

节制:

       宽恕和慈悲:很少对他人产生怨恨情绪;

       谦卑、谦逊:不认为自己比他人更特殊,待人平等,为人低调;

       审慎:遇到事情后,总是认真思考后再发表意见;

       自我规范:能够控制自己的饮食和情绪。

超越:

       欣赏美:看到美好的事物时,总能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愫;

       感恩:对生活中所有得到的一切充满感激;

       希望: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期待新的一天到来;

       幽默:可爱、风趣,与别人相处总是充满欢笑;

       灵性:相对于物质生活,更关注自己精神方面的满足。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优势,有些是与身俱来的,有些是努力之后可以具有的,有些可能是努力了很久都没法达到的。面对这些占比不同的优势,强化优势,取长补短,利用优势弥补劣势。

       家长们 切记 :不要跟孩子说“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家没XX基因”(这是我补充的。)

第七章——专注力(让孩子在投入中体会幸福)

       专注力也是一种有限资源,使用方法可以参照“自控力——资源”这一分支。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专注力差,只是他们选择了注意哪些他们觉得更有趣、更抓眼球的事情而已。所以判断一个孩子是否专注力出了问题,不用非从他在学习上是否分神得出结论,而要看他是否能在某一个感兴趣的内容上长时间保持专注。

       “福流” 是一种最佳的投入状态,一种高度专注、浑然忘我的巅峰体验。

       怎样才能获得这种体验呢?研究发现一般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挑战与技能相平衡。太难会沮丧、焦虑乃至放弃;太简单会索然无味甚至苦涩。最好是,任务难度稍稍高于现有能力。

       ②明确每一步的目标。目标不能太大,或者是把大目标切割,分解成具体、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确保行动时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

       ③家长及时反馈。及时了解完成到哪一步。如果完成顺利,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继续努力的信心;若不理想,及时引导纠正错误,提高能力,以便在下一步的行动中能更顺畅地完成目标。

用 SMART原则 专注于目标。

       ①具体性。无论设立什么目标都必须是具体可行的。当能专注于小的具体目标时,就会逐渐进入福流体验,同时专注力也会一步步获得提升;

       ②可衡量性。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达到目标;

       ③可实现性。这一点与挑战和能力相匹配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时要内心坚信自己可以达成这个目标(因为坚信才会在过程中更加专注、用心,目标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④相关性。是指某个目标与其它目标的相关情况;

       ⑤时限性。设定一个时间范围完成相应目标。这一点是去抗衡拖延习惯的。

       专注力是一种有限资源,所以除了使用它,我们还需要为他充电蓄能。其实很简单,就是好好休息、真正的休息。

第八章——善良(锻造孩子真正的竞争力)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良的人更具幸福感、更懂爱,帮助他人能带来快乐。

       但是善良 不是有求必应 ,若不加评判的善良,不仅会成为坏人作恶的机会,还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一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告诉善良的孩子们,毕竟也是有因为善行而给自己带来噩梦的情况,比如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韩国**《素媛》)。

所以善良要把握三个 原则 :

       ①教孩子 保持警惕 。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助人方法,哪些人可以帮,哪些人不要帮。

       ②教孩子 辨别是否值得帮 。要教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分清什么人、哪些行为值得帮助。对于劣迹斑斑的人,不但不应该帮,还应该在适当的情况下予以惩罚。同时正义需要坚守,但智慧地维护正义也是必要的;

       ③教孩子 保护好自己的利益 。不能为了帮助别人而让自己蒙受巨大的损失,比如看见有人落水,孩子不要自己入水救人,因为孩子可能不但救不上来别人,自己还可能有危险。正确的方法是赶紧请求大人帮助;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其他人的利益,比如不要搞小团体冷落甚至欺负没有恶行的孩子;有时还要对别人的请求说“不”,如果你能力不够或者十分勉强,不愿做某事,还不得不去帮别人,很可能会害了对方,也害了自己。我们不需要一直都做好事,永远只为别人而活。(这里我还想说一句不要被道德绑架)

       与人为善应坚守自己的 底线和原则 。对于那些不值得帮助的人要坚决拒绝。否则,孩子的善行就是在纵容对方的恶行。

       任何一件 极小 的事情都可以是善举,比如乘电梯时,看见有人手里提着东西,主动问他去几楼,帮他按下电梯按钮;看见公共卫生间里水龙头没关,顺手把它关上;看到小伙伴伤心,可以让孩子去安慰一下。孩子总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来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要培养一个善良的孩子,父母首先要 以身作则 ,自己成为有爱心、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让孩子模仿。而且这种影响力在孩子身上也会更持久。

第九章——“王者之力”(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ACE+”理论:Aesthetic(审美感)、Creative(创造力)、Empathy(同理心),首字母拼一起是英文单词ACE,也就是“王牌、王者”的意思。其中,审美感是根,创造力是茎,同理心是叶,而“+”则代表着以“ACE”为基础的人类其他品格优势与美德的补充。

       审美感: 美的体验成就健康人格。培养:①引导孩子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②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真正的美源于内心,真正的强大是接纳自己的任何模样);③鼓励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人(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事物,不要只看事物表象)。

       创造力: 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概念、新事物,想象未来、计划未来。创造力的生产需要把新颖性和适宜性结合起来,缺一不可。培养孩子的敏感力、流畅力、变通力、精进力和想象力来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

       同理心: 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产生认知性的觉知与理解。同理心对于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幸福感的感知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①引导孩子关注他人的感受(例:我知道你们都想要那个玩具,但你推倒了小明。小明摔了一跤,多疼啊!他受伤了,玩具也被你拿走了。如果是你,你会不会很伤心?);②在生活中激发孩子的分享与奉献意识;③保护孩子的好奇心;④和孩子一起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

后记:

       收到书的那一刻,我有一丝丝的后悔,毕竟我还没小孩呢,看了又能有什么用呢?

       等到看完,我有些后悔,后悔我拿到书的时候为什么有后悔的想法。

       接着是一丝丝的遗憾,遗憾这本书没能早三十年出版。

       最后是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遇上一本“赞赏”我的书。书中很多案例也能引起我的共鸣,加强了我读下去的兴趣。

       我们无法改变父母,但我们可以 改变自己 。

       这本书不仅适合有孩子的父母,也适合没有孩子的成年人。(或许也适合能看懂的未成年人。)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优化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小学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挖掘现有的题材。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作文教学难题之一是小学生总觉得没有素材可以写,而教师认为,学生看过那么多的图书、影视,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体验和实践,怎么会没有素材可以写呢实际上学生不是没有题材可写,而是不会挖掘身边的素材。思维导图是一种能优化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小学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挖掘现有的题材。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方法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思维导图软体,实际上接近于一块画板,学生可以在电子画板上随手涂鸦,记录自己的想法。有些人会认为,那不就是让学生在图纸上打草稿、写提纲吗 为什么要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呢 思维导图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发挥联想,这种方法没有特殊的格式,学生在画思维导图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记录下联想的关键词。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写《我的妈妈》,如果学生用打草稿的方式去写作文,学生可能根本就想不出来有哪些题材可以写自己的妈妈。而如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学生就可以以“妈妈”这个词展开联想。比如学生记录下妈妈这个词后,联想到的是笑脸,妈妈有一张爱笑的脸; 联想到一个苹果,因妈妈喜欢吃苹果; 联想姨妈,因为妈妈有一个妹妹等。学生只需要尽情联想,然后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表情符号记录自己的联想。等到学生联想完毕以后,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记录下这么多的素材。如果教师长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会变得越来越丰富。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方法二、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拥有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以后,就要学会组织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文时,会发现很多学生不会整理素材。他们写作文时,有时一会儿正述著写文章、一会儿倒述著写文章、一会儿用第一人称写文章、一会儿用第三人称写文章。学生自己觉得自己写了很多的东西,应该会得到好评,而实际上读者却觉得这文章写得素材混乱、没有重点。教师要在学生找到写作素材以后,引导学生用逻辑思维整理素材,学生只有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才能把事物表达得准确明晰。

以教师引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优秀的作文范文。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描写自己的妈妈,学生如果用这种写作方式描写妈妈,可以一开始简要描写自己妈妈的长相、作风、性格等,然后列举一件事例说明妈妈的性格特征,最后简要强调妈妈的性格特征,使文章结构前后呼应。也可以使用主题—归纳式的结构描写妈妈,比如学生可以一开始用几件鲜明的事例说明妈妈的个性,然后用归纳式的方法总结妈妈的个性。

学生如果能从写作模式如手整理现有的素材,就能从套写作模式的方式开始学会写作文。等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以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作出一种新的写作模板。这种以让学生从套写作模式开始,引导学生理解写作模板应用原理,最后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写作模板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当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时,他们就能用巨集观的角度看待作文创作,写作能力也会因此提高。

思维导图作文教学方法三、运用思维导图丰富学生的情感能力

小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一种困惑,他们觉得,为什么自己读课本上的文章时,就觉得课本上的文章写得特别好,自己阅读课本上的文章有时会开心地哭,有时会伤心地笑,而自己的文章却写得干巴巴的,一点说服力和感染力都没有呢 学生的文章没有感染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经常以应付作业的态度去写文章,他们想的是该如何找出一件事情来当写作的题材、该怎么凑满教师要求的字数完成写作任务等。学生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文章,就不能感染他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去培养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教师引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联想与妈妈有关的关键词,一边思考妈妈每天做了哪些事 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 有些学生表示,平时根本没有仔细去思考妈妈做了哪些事,但是经过联想,却发现妈妈每天都在为全家人做早餐,只要不生病就没有间断过,这是多大的爱心和耐心。妈妈平时会在家里打扫房间、给家人洗衣烫衣,这些貌似琐碎的小事全都都透露著妈妈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当这位学生把妈妈做过的事一桩桩、一件件想起来的时候,就能对妈妈的爱有更深的理解,她将这份爱渗透到文章中就能感染读者。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

 小学思维导图作文技巧

六岁的孩子画一个简单的写作思维导图,写出了一段更生动的话来,而且自然地运用了环境衬托描写、动态描写、拟人修辞手法、直接抒情、语气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写作表现手法,把自己先前写的一段话修改为更具体、更能抒发心中感受的一段话了。

可见,写作思维导图可以引发对最初、最真切感受的回忆和思考,让事情的经过和情感、思绪毫无保留地、快捷地通过图的形式直观地记下来,让思想的火花一旦闪现,就立即得到捕捉,并不断生发下去。思维导图不必画得太整齐,太仔细,因为太精雕细琢只会抑制那最天真和最率直的真情实感。

写作思维导图往往是从写作的中心主题入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层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写作思维导图。不论是放射模式、线性模式、环状模式,还是聚敛模式的写作思维导图,一般都只有一个中心,而且写作内容的展开大都是先从主题开始生发开去,合理地新增更多新的内容。当然,写作不只是简单的好词好句子的搬用,画写作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孩子整理写作思路、突出写作重点,把写作构思中多余的无用的分枝在动笔写作前就删除掉,重要的方面在下笔写作前就尽量丰富,让作文起步阶段事半功倍。

要经常鼓励孩子们:不必害怕写作思维导图画得不好看,因为只要自己能看明白所用的色彩或所画的形状是代表什么,就已足够了。有时候,可能画得实在不像样,甚至未能想象到要写的东西是什么样子时,那还可以用某色彩或用某图形或代号表示。重要的在于:让自己一看见画的这些符号就能记起所思考过、观察过或想到过的事物,提醒自己把这一切想起来,并在直接可观的思维导图中把文章构思好,再照导图的指引,把文章写下来就可以了。

孩子手绘思维导图的过程,不脱离孩子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不会因为把学习目标定得太高或太低,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孩子完全能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经过思维导图直观的构图作导航,帮助轻松进行写作构思,尽可能引领孩子达到更高的写作水平,让孩子拥有完成写作任务的信心、勇气与能力,最终实现孩子的写作水平总趋向于不断提高的势态。

绘制和完善写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促进孩子写作能力形成的过程。以思维导图的直观形象,为写作导航,更能触发孩子的发散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让孩子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 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基于对人脑的模拟, 为突出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而发明的。它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思考和创作过程: 首先根据内容的多少确定纸张大小, 将中心思想、主体内容的关键词画于白纸的中心位置作为中心影象。然后再向周边放射出粗线条连线主要分支, 在每一条分支上注明一个关键词, 在每一个关键词旁边加一个能够代表和解释它的图形或注释, 从而形成了一种醒目、清晰的固定组合。

 思维导图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 护士长管理工作导图。取A3 白纸一张, 将护理部年护理工作计划及护理管理总目标内容的关键词, 用大号字以目录形式标在白纸的中心, 这样就形成了导图的主干。如果将规章制度作为关键词, 就在这4 个字左侧, 将临床管理制度的种类如岗位责任制→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工作制度等醒目地标识出来。而在右侧则将制度→执行→督查→反馈形成一条小的封闭回路, 在督查二字的下面再下拉一个分支注明督查小组成员, 在反馈二字的下面也下拉一个分支说明资讯时间和效果评价等, 这样又形成了二、三级分支, 依次类推。

将护士长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和工作职责都融进这幅图画里, 使思维清晰, 层次分明, 便于把握全域性不疏漏。当总结和检查工作时, 从这张导图上就能做到全面分析、一目了然, 容易集中注意力消除大脑疲劳, 也节省了翻阅若干记录本查询资料资讯的时间。因此, 护士长管理工作导图起到了帮助管理者有效的实施和实现各项管理目标的作用。

2 护理岗位职责导图。2002 年, 我们根据病房护理工作的实际,对护理岗位4 种班次职责进行了量化、细化, 制订了护理工作100 条,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呈线形按顺序说明的组织方式。如以小夜班工作职责作为中心主干, 而交接班、校对处理执行医嘱、四测、时间性常规治疗护理、巡视病房、观察病情、晚间护理、安全管理、卫生、消毒、书写交班报告、护理记录等则列为主要分支, 然后再根据每天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而不断加添新内容。

但主要分支的内容不能更改, 因为它明确地提示了每天工作的条目, 避免了遗漏工作内容, 而且重要专案线条用红线标识, 以突出重点。如夜间治疗, 接班时不仅要仔细检视医嘱, 治疗单、护理单, 还要清楚白天的处理情况以及对夜间继续治疗的要求, 并标识到版面上, 此时仅注明床号和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足以起到了提醒护理人员独立值班时、工作繁忙时不遗漏工作内容的作用。而下班前对本班职责逐条检查, 不仅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还起到了交班者和接班者都放心、安心的效果。同时对新护士、实习护士尽快了解熟悉护理工作职责,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护理教育管理导图。2005 年10 月, 我们举办了心电监护识图能力系列讲座。由于学习内容繁多, 加之各层次护理人员程度不同, 尤其是高年资护士记忆力差更加重了学习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试用了思维导图的学习形式, 在完成了全部授课内容后体会到: 思维导图利用了关键词、图画、曲线、颜色, 使学习内容层次清晰、概括性强, 还具有连续性和联想性等特点, 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 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针对心电监护培训的需要, 将基础理论、正常心电图、异常心电图、监护须知4 部分内容作为整个学习的主干部分, 再从这个主干发出二、三级分支。如, 在正常心电图主干中, 将P 波、QRS 波群、T 波、U波、P- R 间期、S T 段、Q- T 间期4 波形、3 段及其正常值作为二级分支的主干。然后再将各波、段临床意义的关键词作为三级分支标识。制作完成后, 根据条件既能用计算机大萤幕投影观看, 也能用电子幻灯片演示, 还可用板书的方式发挥出最佳学习效果。

对新护士、转科护士、实习护士的教育, 则以三基训练作为主题, 同时辅以护士行为规范、岗位纪律、规章制度的教育。如以基础护理中密闭式静脉输液法为中心主干, 那么准备、查对、操作6 个关键词可列为二级分支, 在准备专案中分出患者、护士、物品、药品4 种准备内容, 作为三级分支, 再在护士准备专案中将着装、洗手、戴口罩注明。在操作专案中,从选血管、置小枕到穿刺成功、调速, 仅用了14 个关键词共34 个字, 使整个教育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 便于掌握。因此, 不仅提高了三基训练水平, 提高了学习、工作效率, 也使学生在感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  

   当代写作学将“写作”定义为:“写作是人类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创生生命生存的自由秩序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所谓“生命生存的自由秩序”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语言结构秩序”,二是指“情感思想秩序”。写作原理第一个层面关心的问题就是“语言结构秩序”和“情感思想秩序”的形成和生成机制。当代写作学认为这二者都是通过写作思维来生成的。正是因为思维与写作的最密切的联系,顾振彪先生指出:“启动思维操作,是牵住了作文训练的牛鼻子。”

作文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时下,“模板作文”、“万能作文”、“兔尾巴作文”屡见不鲜,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思绪混乱,不会想,或者思维浅显,想不出。如何突破写作思维的缺陷这一瓶颈,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依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思维导图能反映普遍思维过程,也就必然能够反映写作这一特定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训练中,通过对写作思维过程的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规律,发散思维,理清思路,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环节一:课前自由创作思维导图

作文题: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能传达关爱、喜悦、温暖、鼓励、感恩……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我们都曾微笑过,我们都曾看到过……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创作步骤:

草拟:以主题词为中心,把思维向四周放射,将所有环绕主题的意念(关键词)都写下来,不要理会对或错。预计用时3分钟。

第一次重构和修正:将意念(关键词)组织合并、归类建立起层次,画出思维导图。预计用时5分钟。

沉思:脑科学研究表明,灵感经常出现在大脑处于松弛、祥和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会让放射性思维扩大到整个大脑,有利于产生新的想法。预计用时5分钟。

第二次重构和修正:可能会产生一些想法,全面考虑先前得到的所有信息,然后将思维导图重新修正。预计用时2分钟。

完成:整理思路,将各种元素合并起来,以期新的发现和突破。预计用时5分钟。

2.自我评价:

(此量表源于汤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思维导图教学研究》)

环节二:课堂交流创作成果

尤其是“层次分明”和“个人风格”这两项糟糕,简直是惨不忍睹。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角度单一,思维方向无序,要么在“莲子、莲花、莲藕”这样一条狭窄胡同打转,要么就像几只无头苍蝇东游西荡到处乱撞……

原本想不加任何限制,让学生思维充分放射开去,结果如黑格尔所说,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我得寻求新办法。

如果能帮助学生建立BOI(Base Order Ideas的缩写),也就是基本顺序思想,这样会有助于思维自然有序地运行。

我问学生:看到这个微笑,你首先想到谁?学生回答:妈妈,老师,同学,还有学生回答是今天早餐店的老板,公交车上的售票员,蒙娜丽莎……我又问,能不能让思维想开去,比如花,这是怎样的微笑?经过讨论,大家答道,花的微笑是绽放,天空的微笑是灿烂,湖水的微笑是波澜,狗的微笑是亲切信赖,春天的微笑是繁花盛开……我又启发学生,身边的这些微笑都蕴含在哪些情境中?有学生说道,妈妈总是做好早餐微笑着看我吃完,然后微笑着送我上学,并每天微笑着迎我回家。还有学生说,在吃早点时不小心把豆浆碰倒了,老板微笑着再送来一碗。我让学生慢慢归纳,在我们身边,充溢着亲情、友情、师情等等,这些微笑构成了幸福生活的画卷。接下来我问大家,微笑与大笑、奸笑、冷笑有何不同?微笑有什么作用?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笑一笑,十年少;微笑是灿烂的晴天;微笑是最绚丽的花朵,盛开在人们的心里;微笑是世间最美的风景,让人难忘;微笑是成功的力量之源;微笑是内在力量强大的象征;流着汗水的微笑最感动人;失意时的微笑最震撼人;微笑是医治失败的良方,驱走烦恼,释放压力。还有学生结合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说,微笑是我们民族最好的名片。

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这样的方法:以“人(物)、事、情、理、言”五字分析法来建立基本顺序思想,从这五方面发散思维,想深想透想开去。

当然,对于叙事类题目,我们也可用“5W2H提问法”,即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Why (何因),How do(怎样做),How much(做得怎样)等七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第一个基本顺序思想是“Who”。把这个词大写,连接着中央图的弯曲线条上,一连串的联想和想象就由它喷发出来――亲人、朋友、名著里的人物、甚至包括外星人!

让我们的大脑闪耀着思维的火花进人另一个BOI――“When”。这个词同样大写,也连线在中央图上,接着又是联想与想象的喷发――“晨曦初露”、“烈日当空”、“夕阳西下”、“明月朗照”、“春光明媚”、“秋风萧瑟”等。

后面的几个BOI:Where(何地)、What(何事)、Why (何因)、How do(怎样做)、How much(做得怎样),在思维导图上也给它们安排合适位置。

接下来是立意分析。小组内将各人的思维导图合并在一起讨论,从“能不能写”、“想不想写”、“可不可写”三个维度来分析。“能不能写”是指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积淀厚不厚实;“想不想写”是指对这个立意点的兴趣有多大,热情有多高;“可不可写”是从读者角度去分析,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有多少价值,能唤起多少共鸣。经过讨论,学生认为最佳立意有:含泪的微笑,挂着汗珠的微笑,永恒的微笑,严厉的爸爸露出的微笑……至此,我们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且叙事的要素也大多浮出水面,逐渐清晰起来。

环节三:小组合作创作思维导图

接下来是“怎么写”。

四川师范大学马正平教授提出了赋形思维。

所谓赋形思维,就是对文章的主题、立意的渲染化、造势化、清晰化写作行为中所运用的思维操作技术。赋形思维操作的唯一目的就是积累、增强艺术感染的程度。其基本的思维操作模型是“重复”与“对比”。在赋形思维中,“对比”的效果与重复的效果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突出、加强写作主题、立意的印象、感觉。不同的是,运用“重复”的赋形思维,是对主题、立意的累积、强化,而运用“对比”则是对主题、立意的反差、比较、反衬,从而清晰,最终加深主题、立意的印象、感受。

这两种思维模型在课文中我们常常见到:比如朱自清的《春》就是“重复”的赋形思维模型的典型运用。文章开篇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重叠反复,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急切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是把春天拟人化,描绘春天似乎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对春的憧憬之情油然而生。再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从“山”到“水”到“太阳”,通过景物描摹的重复,将春的生机表现得蓬勃鲜活,也为全文定下强烈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作者推出五组特写镜头: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季里人的活动,文章主体就由五大板块形成。通过五个意蕴、情调、感情色彩相同而形象不同的物象,多方面、多角度的重复渲染,使文章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抒情氛围和审美意境。没有这种重复性、渲染性的思维操作,这种抒情气氛和审美意境是不大容易产生出来的。

作品最后是春之赞歌,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一咏三叹,将春的“新、美、力”渲染得淋漓尽致,极富艺术张力。

再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点明在文人墨客的眼里,秋是悲凉,是寂寥,是悲的象征,是孤独、惆怅的载体,但承句却别出心裁――“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于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极其乐观的心态,这就是“对比”的赋形思维,这样一来,便极大地强化了诗人对秋的颂扬之意,与先前的郁闷忧愁的心境产生巨大反差,使后者得到更清晰强烈的印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再次重复强化秋的特色,演绎成一首高亢的秋歌,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如果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我们就不难体会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但仍励志高歌,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乐观、大度豁达的胸怀与担当。

我们以赋形思维模型为支撑,小组合作,一人执笔,众人运思,创作思维导图。

例1: 例2:

环节四:小组代表讲解思维导图

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个代表上台讲解小组合作创作的思维导图。这是最精彩的一幕,有思维的闪光,有言语的精彩,也有合作的快乐。

如例1的描述:我们小组的立意是含泪的微笑。我们的思维导图总体构想是一颗爱之心,主题是一串脚印,上面写着:含泪的微笑,寓意是妈妈的微笑激励我也微笑着走好人生路。我们主要运用“对比”思维操作模型。妈妈每天做好早餐,微笑着看我吃完,微笑着送我出门,而我在学校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这次考试只得了54分,而且还要让家长签字,我沮丧到极点,把试卷塞在书包底角。第二天,妈妈像往常一样,微笑着看我吃早餐,微笑着送我出门。我到课室才发现,试卷已平平整整地折好,妈妈还用红笔写了一行字“相信自己,一定行”。然后我们运用“重复”渲染――我努力学习,结果却更差了,期末考试只得了36分。回家路上,我不由自主地走进网吧,直到肚子咕咕叫了我才意识到要回家,街上已是灯火辉煌。妈妈立在家门口,还是那样的微笑,她接过我的书包,问我是不是找老师补习了。回到屋里,看着满桌的饭菜,我的眼泪下来了。这里我要特地提一下我们组的小Z同学,他提出说,写一写妈妈切菜弄伤的手指,更能体现妈妈为我付出的代价,更能增强对比的作用。接下来是妈妈拥抱着我,说:“没事,只要努力就好。”我含泪地点点头。妈妈说:“笑一个给妈看看,相信自己,一定行。”我含泪地笑了。

例2的描述:我们小组的立意是永恒的微笑。主题是一本相册,寓意是所有的微笑永存在记忆这本相册里。我们主要运用“重复”思维操作模型。我们的思维导图包括四个分支。第一部分:大自然里的微笑。里面有花儿的微笑,天空的微笑,湖水的微笑。第二部分:生活的微笑。里面记录着妈妈的微笑,老师的微笑,同学的微笑,公交车上的微笑。第三部分:内心的微笑。包含流着汗水的微笑,挂着泪花的微笑,这是成长的象征。第四部分:世界的微笑。有2008奥运会上的微笑,上海世博会的微笑,广州亚运会的微笑,这是民族强大的力量。

罗文君,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

心理作用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人的一种感性认识。比如说你买了一件衣服,自己觉得很好看。但是周围一圈人都说这件衣服不好看,说了这件衣服的种种缺点,你听了以后便也认同了觉得这件衣服不好看了,这就是心理作用。

像这样的心理感觉是心理学中潜意识反映的表象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慢慢就会没有了,属于正常现象。

心理作用可以理解为心理对个体的影响,这和个体的以往经验、认知有关。心理作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暗示之所以起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作用,在暗示的要素里,认可暗示者的暗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我自己亲身经历过这种心理作用,是因为压力和焦虑引起的胸闷气短。当时我们公司经营上出现了问题,拖欠了两三个月的工资。正好那段时间房贷压力大、试图跳槽失败,还有其他的棘手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导致那段时间经常焦虑到失眠。然后就是感觉胸闷人的状态很糟糕,当时心里就想不会这么倒霉吧,是不是心脏出现了什么问题。

因为老是想着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身体上的不舒服持续了有一周。禁不住内心的煎熬便去医院挂了心内科,医生当时跟我说了句:“你这么年轻,心脏不会有什么毛病的,可能是最近压力大导致的焦虑。”然后便给我开了一些中药调理,我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显示工资到账,一直未到账的房款银行也打电话说月底可以到。一瞬间感觉自己神清气爽,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居然不治而愈。

我当时就把这段经历理解成神奇的心理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作用,让自己就认为身体出了毛病,从而加强了自己对于身体方面的感知。

心理作用其实对我们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面是积极的影响,一面是消极的影响,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利用。

一、心理作用对个体积极的影响:

这个用暗示就好理解,就是:在某方面很有权威或者自己很崇拜的人,说,自己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以后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事业。自己因此备受鼓舞,自己也相信自己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出一番事业,就这样自己每天都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之后就真的成功了。这就是个体的心理作用产生的积极作用,使个体每天朝着暗示目标前行。

二、心理作用对个体消极的影响:

很多人,在网上喜欢做心理测试,喜欢把一些心理问题的症状放到自己身上,其实这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做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有问题,原因就是心理作用导致的。

因为事情繁多,而一件接着一件没得到彻底解决,在心里越积越多,容易形成压力,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最好心里别装太多事,多找朋友聊聊,事情不宜在心里放太久,忘不了就要彻底解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59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