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第1张

利川市长坪民族初级中学 李少辉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不仅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住阅读教学最核心的东西,真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关注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 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名作家在写作之前几乎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后,才有高水平的作品问世的。 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促进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我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一、语文课堂上读中学写,以读促写 因为学语文不仅为了提高人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会运用。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有写的意识,要关注写作,注重读写结合,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学生也要有写的意识,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从中感悟文章的主题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会表达。这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注重语境,理解含义 语境是语用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正确地理解语言的内在含义离不开语境,它是正确理解语言的基础,尤其是对语言深层含义的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人们总是不同的环境下运用不同的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脱离语境的人物语言感悟对于学生来说是困难的、苍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人物语言与语境结合起来,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领悟到不同的语境中,人物的语言也会有各自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人物的形象。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得到“真”发展,这个“真”既是语言感悟的“真”,也是写作表达的“真”。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知的旧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获取相关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教师作为引领者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学习中的研究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解决研究点,获取相关的知识,感受研究的快乐。 四、写作的基础是课本中的课文 现代教育原理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较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就在于“教学相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生一起经历了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并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都是精选名家的经典之作,其语言、格式、表达方法等等都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典范。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当然不应该就课文论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通常大家认为只要掌握了字词,理解了内容,进行了思想教育,这基本上就达到目的了。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到: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把课文的学习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时时受到写作的启示。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 总之,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既要加强学生阅读的指导,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阅读是理解,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表达,又得益于阅读,两者密不可分。

  新课标把语文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无疑是对语文学科认识的一次重大超越。语文学科积淀着太多人类文明的结晶,富有浓郁的人文特色,较之于其它学科,有更多的文学、艺术,有更多的幻想、想象,也有着更多的情和爱。可以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索和总结,让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课本、每一篇文章都能情有独钟,从中获取快乐,体味真情。

一、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应情意相通。语文是最需要倾注情感的一门学科,没有感情的契合和移入,是无法体验到作品的情感之美的。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良好的情感氛围作保证。在课堂上,老师应多对学生进行“激励、“呼唤”、“鼓舞”,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处在一种身心解放、无拘无束的空间下,才会乐于参与,自由表达,才会勇于求知,寻根究底,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流于表面,而会向纵向深入,横向扩展,最终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反之,学生如果处于刻板呆滞或紧张压抑的课堂氛围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及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拨动情弦,创境激趣,精心设计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其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导语的设计,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顺利走进作品,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会在反复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画面的理解揣摩,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精心设计好导语,当好学生的导游。从而使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情境中兴致盎然的去探索、解疑,既从感官形式上,又从内心深处感受“情动而辞发”的各个方面。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总之,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导入,导之入情,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轨道。

三、精心挖掘筛选,多元化设计情感目标

阅读的材料是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在 教学设计 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标。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以外的,它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不囿于读读――议议――说说――想想这个浅层次上,还要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侧重于诵读吟悟,把平铺直叙的文字化作立体的形象,从而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迁移训练中,可构建与作者对话的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材料,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如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本中的《挖荠菜》,可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封书信给作者,表达对老一辈人的理解、感激之情及新一代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新的价值观;学了《两小儿辩日》,可写一篇随感式日记,论述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没有必要嘲笑别人,或者论述人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像两小儿那样向权威挑战等。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教师倾注真情,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多方的对话平台,用心灵去诱导学生,使情感目标能顺利达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中蕴含似的浓浓的母子情(重点)                第1课时 《金色花》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一份甜美的回忆。)有玩过的同学我想衣柜大概是家里捉迷藏的首选之地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找,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找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暖暖地装满了幸福。我将这首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的心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指导     老师配乐朗诵诗歌,引导学生回答:    1徜徉在课文给我们描绘的场景中,看着孩子和妈妈在那里嬉戏,你有哪些感受?你觉得这个场景事要表达什么主题? 感觉十分温馨、幸福。表达了母子间纯洁的爱,孩子依恋着妈妈。妈妈宠爱这孩子。 2如果让你读出这种温馨与幸福,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和语调来朗读课文呢? 喜悦、舒缓、温馨、深情,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学习散文诗一定要诵读,请揣摩下列语句应读出人物怎样的语气、感情?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教学提示‖以读促学,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细致研读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原文地址:http://wwwlspjycom/thread-604915-1-1html

1 什么是读写绘

“读写绘”简单说主要指低年级师生共读绘本、儿歌、童诗、**等,使孩子在美好的事物中心灵得到浸润,在幸福中不知不觉地成长。低年级孩子识字少,语言表达还不够精确,但是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活跃,绘本中的图画能帮助孩子读懂故事。选择绘本使他们能快乐的走进阅读。 “读写绘”的核心是“读”(而不是画),通过大量阅读人类最优秀的读物,为学生学习构建丰厚的智力背景,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儿童产生对学习、学校、教师的喜爱,改善师生、亲子、家校关系。通过读物的主题,以最佳的方式熏陶孩子心灵。同时孩子也在愉快的阅读中一遍遍的学习汉字,学习语言。

“写绘”是指孩子在阅读之后借助图画和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生命在这个特定阶段的完整讲述。一句话,因为“读写绘”在培养低年级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想象和观察力,丰富学生语言表达,陶冶学生心灵方面的魅力,我们选择了这项实验。

2 语文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在读与写,是读与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深深地感到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读好课本是前提,写好作文是关键。

什么是读写结合?根据课文设计“写”的内容,达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目的。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阅读教学不仅让学生读起来,还要让学生写起来。是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读写结合作文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以读为基础,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并进一步在教学中发展它,完善它,使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更好。

立足在课堂,放眼到课外,得法于课内,用法于作文。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一条被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也是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树立的一个观念,必须牢记的一个要求。否则就不能说是用好文本,教活学生。读写如何有效结合,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

3 什么是作文(100个字)

作文(position)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小学作文分为,一般3年级的作文字数大约有200字左右。

4、5年级的作文350~450左右,6年级的作文500~550左右。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一)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1)从内容及表达方式分: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1、说明文[1]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2、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2)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3)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三)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的实用文体。 1、应用文[1]的种类: (1)书信类: 一般书信、专用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电报、汇款。

(2)笔记类: 日记、读书笔记。 (3)公文类: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

(4)宣传类: 广告稿、演讲稿、板报、新闻、通信、产品说明书。 (5)告示类: 启示、海报。

(6)礼仪类: 请柬、祝辞(贺信、贺电)、唁电、唁函。 (7)契据类: 条据(收条、借条、领条、欠条、请假条、留言条等)、合同(协议书)、公约。

(8)传志类: 传记、地方志、家史(校史、村史)。 (四)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1)、议论文的分类: 按内容目的分: ①一般性议论文。 ②评论。

③杂文(随笔、杂谈、笔记)。 ④读后感。

按论证方式分: ①立论文。 ②驳论文。

编辑本段要素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多为记述文) 作文六要素歌 你拍一,我拍一,写清时间记在心; 你拍二,我拍二,要写地点莫忘记; 你拍三,我拍三,写活人物是关键; 你拍四,我拍四,事情经过写具体; 你拍五,我拍五,开头原因要写清; 你拍六,我拍六,结果一定不能丢; 好词好句多积累,写作文时好运用; 记牢作文六要素。 记叙文的真正要素: 故事主题点 素材侧重面 情节串联线(含起因,经过,结局事件) 说明文要素: 客观 清晰 鲜活 议论文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的堆砌原则 编辑本段分类 从作文的写作时限来分 从作文的写作时限来分,作文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限时作文又可以分为课堂作文和考试作文两类。 从作文的写作字数来分 从作文的写作字数来分,作文可以分为限字作文和非限字作文。

教育部的新课程标准在学生作文的字数上有了一定的要求,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写出非同寻常的好作文,必须要在“想”上下功夫。 从作文的写作命题来分 从作文的写作命题来分,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 编辑本段写作方法 1开头的写法 开头的写法:万事开头难,写作文也是如此,但文章的开头很重要。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背景法: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等背景。 (2) 人物法:交代文章所要描述的主要人物或有关人物。

(3) 主题句法:提出一个观点或论据作为文章要阐明或论述的主题。 (4) 问题法: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文章的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

(5) 惊语法:用令人感到惊奇的句子开头,激起读者的兴趣。 (6) 故事法:以讲故事的形式作为文章的开头,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

多用于记叙文,也可用于议论文。 (7) 数据法:引用已经被证实的数字来引起话题。

(8) 引语法:引用名人名言或常见习语、谚语等作为文章的开头。 (9) 定义法:常见于对标题下定义,然后通过举例、逻辑推理等方法加以详细说明。

(10)夸张法:以一个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为前提,吸引读者 (11)侧面转折描写:从另一个方面来烘托文章主题,引出下文。 (12)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兴趣,文章格调升华。

2 正文的写法 (1) 演绎法: 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句子放在段首,段落中其他的句子就是对主题句的具体化,是对主题句的具体说明。

(2)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具体、个别的事例出发,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3结尾的写法 (1) 简要评价或作结论:文章的最后几句概括全文内容,并进一步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观点。 (2) 首尾照应句: 回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上,达到再次肯定或强调的效果。

(3) 用反问句结尾:虽然形式是疑问句,但意义是肯定的,具有很明。

4 快乐读写作文200子字

[写快乐的事的作文] 一、生活与体验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体验是真实的基础,厚积而勃发,学生胸中积蓄越多,写起作文来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文内容就越丰富多彩,写快乐的事的作文大千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有声有色的,学校、家庭、社会无不折射着生活的光芒和色彩,而且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只有对生活充满挚爱和关注的人,才能从中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存在与变化教学生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去摄取镜头,用耳朵去听声音,用嘴去说话,用手去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如马佳吉同学写的《借笔》: 在第二节数学课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鲍马苗的笔又出毛病了 ……于是鲍马苗对我说:马佳吉,请你借支笔给我?我也没有理睬他,继续做作业,可是当我再次拿起笔写字的时候,却怎么也写不快因为我在写字,眼前就出现刚才他向我借笔的神情我再次停下笔来,看看自己手上拿着的笔,又瞧瞧铅笔盒里三支多余的自动笔,真不知如何是好借吧,我怕自己的笔又成了他手下的牺牲品,因为他自己的五六支笔,再加上我同桌的一支笔,都是他弄破的不借吧,我看他那焦急的样子,是要急着用,就连眼睛也快湿润了我这还算是他的好朋友吗? 怎么办?怎么办?我又为他的事感到忐忑不安 看着他那可怜而又焦急的样子,实在于心不忍何况,我有三支多余的笔!为什么不做一件好事呢? 可是,当我想借笔给他的一刹那,同桌又连连劝我别借给他于是,我又犹豫不决 到底借不借呢?我问自己我看着鲍马苗,回头又看看同桌,终于把笔借给了他 看到他拿到笔那高兴的样子,我这才安心地写作业,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借笔是小事,是同学间常发生的事,但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真实细致地描写出借笔的心理过程,刻画于心不忍的心态,生动细致如果没有作者的真实的生活与体验就不会写出那么精致的文章来 二、阅读与吟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平时有许多老师都注重读写结合我们的语文课本是阅读的好材料,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文质兼美、情景交融,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反复吟咏,就会获得语感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春》一文中描写春风的句子,通过反复吟咏,使读者感受春风特有的气息与魅力,无不被春所陶醉这种语感只有反复吟咏,才能获得,加以积累,将彼言转化为已言,以丰富自己的言语底蕴学了后,一位学生写了一段描写春天树的话: 春到人间草木知,不错的,春临大地时,蜿蜒曲折的小径两旁的大树,有的已长出了小芽,探出头望着这个美丽新奇的世界,嫩嫩的、绿绿的,有深有浅枝丫间,几只小鸟来凑热闹,高兴起来了,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快乐的嬉戏也许这就是诗人白居易所说的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如果学生除了课本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在写作时也难左右逢源,甚至有时想表达却感到山穷水尽,欲言难语的窘态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与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拓展性阅读,到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一般地说,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好奇,喜欢读童话故事与神话故事;由于渴望生活,喜欢读儿童小说与科幻小说……教师应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我一直从事高段的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名著与诗词学了《景阳冈》让学生读《水浒传》;学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了李白的诗,让学生搜集李白的诗并吟诵……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还扎下了文学的种子,小学生优秀作文《写快乐的事的作文》另外,每天二十分钟的课外阅读(包括天文、地理等各类知识的阅读)是我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的重要作业,故有的学生看课外书成了生活的必修课 三、求真与想象 童言无忌,童心,本应该是纯洁无瑕的但由于教师指导不当,或为了应付考试等原因,许多学生学会了编造,明明不是亲身经历的事,可以用第一人称出现在他的作文本上;明明不是亲眼看到的事,他可以写得感慨万分;甚至在高考中有部分考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他能写得催人泪下,博取阅卷老师的同情分这种虚假现象是对真实的一种背叛久而久之,虚假成为他们作文的一种习惯,他们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说自己的真心话,却深深掩埋起那个与众不同的自己的作文个性古人说言为心声,学生习作尤其强调 事,抒真情叶圣陶老先生说: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因此,我们不必刻意地去追求严谨的结构,深刻的中心,逼着学生逐日老成世故因为空话、大话、套话或是些用华丽词藻堆砌起来的作品都是毫无生命活力的教师要相信,凭着孩子们的青春活力,凭着孩子们的轻松自在,凭着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写出的文章才显得清新亮丽,生动感人于是,我就从点滴开始引导我提倡我手写我口,抒我情,多写大胆文,不要给学生的作文加框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主要形式有:日记日记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内容与形式也不限,甚至是对我的批评也不加控制与指责,但要求必须是真情实感,不许虚假;随笔主要是结合课文的空白处或虚处进行练笔,如学。

5 读写第二单元作文题目是什么

喻:《父爱是座山》《五月榴花红似火》《我是一只快乐的小狐狸》《父爱将我举过命运的栏杆》 夸张:《世界不大是个家》《一张煎饼包天下》《贪心不足蛇吞象》《胆大包天》 对比:《小人物的大故事》《红与黑》《为了忘却的记忆》《城里人,乡下人》 设问:《你有一颗柔弱的心吗?》《谁是阿Q?》《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拟人:《冬天的诉说》《蚊子的自白》《螳螂的秘密》《诚信漂流记》 反问:《雷锋真的没户口?》《我是差生,我容易吗?》《阿斗扶不起来,怪谁?》 反语:《我是一个傻女孩》《我想当个差生》《其实我很笨》《爸爸,我不想做你的女儿》 仿词:《牛教师的“牛脾气”》《槐花村的槐花情》《 对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排比:《那山·那人·那狗》《小桥·流水·人家》《枣树·父亲和我》《雨珠·露珠·泪珠》 移觉:《晶莹的铅球》《给心灵吃点冰激凌》 呼告:《请给我松绑》《渴望被爱》《老师,请您听我说》《救救我吧》 二、故弄玄虚法 故意用使人迷惑和误会的手段,引人注意 例如:《我和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毛毛虫小传》《怀念狼》。

6 如何利用语文主题学习进行读写训练

一、教师要有“读写结合”的理念 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以前的语文课,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只需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背诵的背下来就行了。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写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能够关注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的方法,诸如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遣词造句等,要在读的同时读明白: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以后写这类文章要怎样才能写好。

这样,读文章就仔细认真多了。平时,我还经常提醒孩子们,你看到一篇文章,自己先想一想: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也就是学习审题。

如果让你来写,应从何入手?读文章的过程中,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立意谋篇的。读完后再想想,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鼓励孩子养成一边读一边提笔在手,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这样琢磨咀嚼,会收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而逐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要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首先要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孩子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1读写结合,先从课文的仿写做起 仿写是写作的一个单项训练,扎扎实实地练好写作基本功,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如遣词造句,小的片段练习等,这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基础。

如我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让同学们学习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运用总分总的写法,围绕一个意思,从不同方面来写,并用上“总之”一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结合季节写花儿盛开的情景,有的联系品德课上学到的知识,从不同方面写了祖国的变化……效果相当好。

2读写结合,还应为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在阅读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

巴金老人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孩子们融入了情感,在脑海里产生了作品中所描写的景象,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会、感受。

孩子把阅读的体会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裁,独树一帜。如我教《渔歌子》一词时,针对这首词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抓住词中描写到的景物及色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还会有怎样的美景,然后把自己想象中的情景写下来,注意动静结合。

时值春节,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再加上平时的积累,很快,一篇篇如诗般的美景从学生笔下流淌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想象,不仅发展了语言,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也检测到了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情况。

三、及时地评讲必不可少 读写结合,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写了,还差得很多。要想真正提高效率,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还要注重及时评讲。

评讲宜及时。在学生动笔习作的时候,教师要在巡视过程中寻找写得好的、有代表性的练笔作为范例。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时,开始交流、点评。除了学生积极主动交流、点评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进行细致评讲,让学生在评讲中或开阔思路,或积累语言,或学会修改…… 总之,只有教师心中有“读写结合”的理念,定能够想出更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高招,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定能在逐日的训练中得到提升。

7 6年级第五组《主题读写》上的500字作文

有一天陈明到我家来做作业,我们做完作业就玩起我们手工小组做的小木船。

陈明见我的小木船又漂亮又精致,就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我见她这么喜欢我的小木船,便开口:“你喜欢就拿起来玩吧!”陈明向我笑了笑,于是拿起了我的小木船,翻来覆去地看来看去。

忽然,陈明一失手,“啪”,我的小木船掉在了地上,木片撒了一地。我见我的小木船成了这样,“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陈明一时不知所措,向后退了几步,一不小心踩在了我的小木船上,把我的小木船踩得稀巴烂。这时我哭得更响了,陈明抓了抓脑袋,吞吞吐吐地说:“对不…起啊…我…我不是故意的。”

“说一声对不起有什么用,你要赔我一只小木船!”我说着一把夺过她的小木船,用力地摔在了地上,还在她的小木船上踩了几脚。陈明这时没有说话,只是慢慢地整理她的书包和已被我踩烂的她的小木船,默默地走了。

  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阅读实效性,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课文整体进行感知,抓住重点段落细读品味外,我们还应细心解读文本,及时发现并挖掘其中的语言生长点。这些生长点可能是语言的闪亮点、文本的空白点,也可能是师生的动情点,理解的争议点、读写的结合点。当学生在尽情阅读文本的同时,驻足于一个个“生长点”,不断地咀嚼品味、推敲琢磨、想象延伸,从而让学生丰富阅读感受,发散阅读思维,激发阅读情感,培养读写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

一、聚焦“闪亮”点,丰盈阅读感受

新课改以后的教材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富含哲理、清新隽永的美文,不少课文里有精彩的字词语句,它们就像撒落在文本中的颗颗珍珠,熠熠生辉,成了师生阅读感悟的“闪亮”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看似寻常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玩味品析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培养语感,滋养心灵。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第12课《荷花》时,学生自读感悟第2自然段后,抓住精彩字--“冒”展开教学:

师:这个自然段中,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生动传神,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冒”用得妙,因为“冒”写出了荷花从下面长出来的迫不及待。

生:我也觉得“冒”好,因为“冒”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写出了荷花的活力旺盛。

师:“冒”用得确实传神。但如果让你做小作家和作者比一比,会用上哪些字来形容此时的白荷花呢?

生:钻。

师:你觉得“钻”和“冒”,哪个更好?

生(思索后):还是“冒”好,因为“冒”既展示荷花的生命力,也展示它的活泼可爱。

师:就请同学们美美地读出白荷花“冒”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吧!

(学生美美地朗读,尽情体会白荷花的美丽和活力。)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你们简直变成白荷花了!现在如果你就是这些白荷花,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早一点出来跟我的好朋友比高矮,看谁长得高,长得快。

生:我想早一点看到美丽的世界,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

上述教学环节,教者组织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闪亮点――“冒”,感受“冒”的生动,读出“冒”的活力,在换字中品味“冒”的精彩,想象“冒”出后的神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感悟充实饱满。

二、巧用“空白”点,激活阅读思维

“空白”点,就是作者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有意在字里行间或文章的结尾处留下许多有发挥想象余地的情节、情感或思维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延伸扩展,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力,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1扩展情节略写处。课文中有一些略写的情节,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中心合理推想,进行扩充训练。如苏教版第4册23课《会走路的树》中的“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句中略写了去过的“许多地方”和看见“许多有趣的东西”,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小鸟跟着小树去过的地方和看到有趣的东西,从而让学生的表达和想象潜能得到有效挖掘。

2想象标点省略处。课文中的省略号,大多是列举或内容的省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立足教材,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省略内容。如《二泉映月》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句中省略了阿炳听到的内容。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出了“痛苦的呻吟、绝望的央求、沮丧的追悔”等特殊感受。

3补充课文结尾处。有些课文结尾意犹未尽,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余地。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填补文尾空白。如苏教版第十册第13课《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最后一段中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这看出老人是多么的乐观豁达,给作者、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讨论:30年以后,老人真的能和作者相遇吗?假如他们相遇,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想象中升华了文章主题。

三、捕捉“动情”点,唤起阅读共鸣

所谓“动情点”,是文本主题的升华点,作者感情的爆发点,读者情为所动的落泪点,文中人物精神的闪亮点。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动情”点反复品味打磨,以情动情,以读传情,以情感人,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升华,达到学生、教师及文本产生共鸣的理想境界。

人教版第十册《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语言平实,笔触细腻,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不顾别人劝阻毅然拿钱给“我”买书的故事,字里行间吐露着一份深厚的慈母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敬爱之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这一课时,紧紧抓住课文中的情感浓缩点“鼻子一酸”,组织学生阅读感悟母亲勤劳、瘦弱、开明、慈爱的伟大形象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崇敬之情。王老师在教学时,从“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感到“鼻子一酸”出发,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使作者“鼻子一酸”,并在特别有感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学生在一段时间的潜心会文后,老师引领学生运用反复朗读、反问设问、激情理答、角色体验等策略使“鼻子一酸”成为一个全篇文章的情感爆发点和主题升华点。学生在品读表现母亲工作环境艰苦的细节中“鼻子一酸”,在体会母亲瘦弱外貌、工作辛苦的句子中“鼻子一酸”;在感悟母亲给我买书钱时的“塞”中而“鼻子一酸”;学生在浓浓的深情中以作者的角色对母亲真情告白而“鼻子一酸”。整节课堂沸腾着对母亲感激崇敬之情,课上的学生、听课的老师无不深受感染,甚至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不正是王老师抓住“动情”点所产生的独特效果吗?

四、辨析“争议”点,加深阅读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个性化的见解,有些见解还是对立的、矛盾的,这就形成了教学中的“争议”点。这些“争议”点,有的是文本自身艺术化表达需要所产生的,有的是学生个性化解读的结果。我们可以紧扣这些“争议”点,让学生来思考讨论、争辩解疑,最后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得到答案。当然,选择的争议点要有一定的价值,争议也不一定就要最终形成统一的答案,有些争议是没有结局的,但在争议的过程中学生却加深了理解,磨砺了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教师让学生谈对爱因斯坦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说爱因斯坦是热爱科学、和蔼亲切的人,有几个学生竟然说爱因斯坦是一个不讲卫生、生活拖拉的人,根本不值得去敬佩,他们还拿出课文中有关爱因斯坦衣着不整、房屋摆设凌乱的句子加以证明。面对这样相互抵触的观点,教师没有轻下结论,而是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后,让学生进行辩论,说出各自理由。学生经过一番争论,原本说爱因斯坦不讲卫生、生活拖拉的学生,最后终于明白爱因斯坦生活不拘小节是因为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学生对爱因斯坦就有了更准确深入的认识。

五、找准“结合”点,提高读写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择机进行写作训练,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相互迁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现在的语文教材,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课文句段优美,构思精巧,内涵丰富,这不仅为学生阅读搭建了广阔平台,而且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和契机。我们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在一次次读写训练中得到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课文中许多精彩的句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这些句段后,进行仿写训练。如苏教版第十二册19课《夹竹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知句子优美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仿写,学生笔下流淌出“我幻想它是树林,我眼前就真的出现许多树木。夜蛾飞过,这就是林中飞起的鸟儿。我幻想它是一群乐师,它居然就是一个乐团,微风乍起,夜影吹动,发出悦耳的沙沙声,乐师也跟着音乐摇晃起了身子”等活泼生动、富有新意的句子。另外,我们还可以抓住结构独特的段落、新颖别致的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2在形式上变写。钱梦龙先生说过:“变写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我们可以对内容、叙述形式比较特殊的课文进行变写,包括缩写、扩写、改写等。可以对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缩写,缩写时保留主要情节,保持原文的体裁、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删除一些修饰性的语句。扩写主要是将较短的课文或片段扩展为内容充实具体、语言丰满生动的长文,在扩写时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加上具体场景或人物描写。改写,主要是根据要求,在不改变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改动原文的表达方式,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改变人称叙述方式,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可以改变课文体裁,如把诗歌改为记叙文;也可以改变叙述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序或把顺序改为倒叙等。

3抓住感发点写 读后感 。学生在读完那些情节感人、蕴含哲理的课文后,大多有一些感想需要表达,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写读后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读”和“感”的关系,读是基础,要读得全面透彻,在此基础上有感而发;二是选准感发点,可以在课文的中心处、感动处、启发处等写感受,写的感受要突出重点,真实独到,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言生长点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并激活文本中的闪亮点、空白点、动情点、争议点、结合点,让这些生长点不断增大、放光、出彩,变成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个“泉眼”,喷涌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殷开林,响水县实验小学,224600)

一、读的能力培养

传统意义上的读是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所传递的浅表信息,这就必然会导致学生“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现象,并且也使学生逐步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现在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陷入此误区,使语文课堂的读处于一种形式状态,学生通过读获得信息是茫然的。而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信息高速发达,知识渺如烟海,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的阅读能力,不可能适应终身教育的需要,尽可能多的获得知识。故在处理好这个问题上,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养成“三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根本。很多学生读书就只是摆在面前一本书,没有一支笔。造成读一遍后,头脑却空空如也。好的习惯,才有好的开端与好的结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个高素质的人,一定是一个个体品质、习惯优秀的人。针对这种情况,本人自学生入初中来,就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培养:⑴、养成做好课前充分准备的习惯。人人课前摆放好课本、笔记本、笔。这样做到有备无患,不显得手忙脚乱。⑵、读的过程中,养成用笔做记号的习惯。标注生难字词、时间语句、精彩语段,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自己注意力的集中方向,而不显得无所事事。⑶、读的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好处是什么,假如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并在全班交流。从而养成一个能思考问题的习惯。⑷、听讲过程中,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常言说得好,“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在课堂上,重要的和需要学生做笔记的地方,教师要注意语气与速度,让学生有时间和意识做笔记。通过读的过程中这些习惯因素的强化,学生能够做到“三勤”: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从而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养成有目的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科学证明:有目的阅读,最容易获得信息。所以在学生读之前,教师应有精心设计的问题导向,使学生能够明确读什么,怎么读,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让学生在读后能心中有所得,树立学生读的信心,获得读的成效感。如在教学记叙文上, 一般首先设计好问题:⑴ 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件?⑵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这些事件的?⑶ 作者选取这些素材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导向,学生通过第一次粗读,能够基本上把握这些问题,在通过合作探究分组交流,肯定学生的成功,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活跃班级学习气氛。各种体材的课文预设相应的问题,持之以恒让学生养成有目的阅读的良好习惯,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养成“推敲”的良好思维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保证。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注重推敲标题、句子、语段、选材、篇章特点的能力的训练。这是一种较高要求的学习,现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就越俎代庖,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体现于何处呢?故本人在处理这方面的教学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自我或集体研究中,学到知识,形成能力。具体做到:⑴、对题目的推敲。主要从题目的语法,文中出处,由具体到抽象去思考。如对《背影>的学习⑵、根据语境对词义推敲。给出相应的近义词,让学生体味作者所用词语的妙处,从而达到玩味的目的。⑶、选材的推敲。抓住作者对材料处理的详略、典型性方面入手。让学生试着替换材料,从对比分析中体会作者选材的好处。⑷、感情曲线的推敲。感受作者在行文中所渗透的情感,找出感情变化的曲线,进行精神熏陶。⑸、篇章结构的推敲。纵观作品的篇章结构特点,如开篇设置的悬念、前后呼应、言尽而义无穷等写法体验,理解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充分做到小组合作人人发言,全班交流畅所欲言,鼓励倾听后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做到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推敲思维习惯,便能促进对这些典型的材料的理解,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 写的能力培养

写作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形象的展示出来,是创造的实践。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只有把读的信息转换为文字材料,我们才说读是有效果的,是成功的 ,初中学生,有着底子薄的缺点,但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故本人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探索。

1、注重写的意识的培养。写不光是思索,也是形诸于笔端的实际过程。有许多学生不会写,或者写不出来,或缺乏表达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初一伊始,就有意安排学生进行小作文训练。写一件小事,写一次小小的心灵触动,写一次景物描写,并且强调字迹工整,字数达到要求,记事要准确、生动,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我依照四人学习小组的模式,将小组成员按不同的写作基础搭配。先让他们走出教室在校园、在田野或在屋内调动所有感官全方位的观察。然后小组成员在课堂中集中展开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场景,此环节应让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地说,大约需要15分钟。随后学生在30—40分钟内成文。写成文后,小组成员再集中坐在一起品读赏析,要求每个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文章,在读中欣赏自己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谈听后的感受,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这一环节约需用30分钟。这期间,教师直接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习作实际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抽阅不同程度的习作,当堂给予客观性评价,尽量为习作水平低的学生找优点,以夸张表扬的方式鼓励他们。学生开始做得较差,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发觉自己能写了,原来不能写那么多字的学生也能达到一定的字数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写的乐趣,从而使写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事,增强了愿写乐写的意识。

2、注重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符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读写关系的最好说明。学生有了写的习惯和兴趣,于是就苦恼写不好,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时机,搞好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本质做一些有益的训练,并明了只有创新才是写作生命力的源泉。这样,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将会有显著的效果。

总之,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必须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必须激发写的意识搞好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在语文教学中抓好读写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应时代对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描写方法:

1、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按特征分类有:  白描和细描,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并以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事物形象的一种写法;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远近、通感、白描、 绘声绘色、对比、设置悬念、联想、想象等。

扩展资料:

情感表达

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表现手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67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