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从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第1张

情感主义到后情感主义

 《顽主》(1987)讲述三T公司开展“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业务的“荒唐”故事,在这里连人的情感也可以被替代或虚拟:业务员杨重代替王明水大夫与其女友刘美萍约会,另一业务员马青代替一男士陪伴其妻子,等等。这种替代业务的出现似乎是一个象征性信号:中国当代文化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微妙而深刻的转变,以致人内心最隐秘而本真的情感也可以替代、虚拟或出售了。文艺要表现情感、追求情感真实,本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的几乎无需论证的基本“常识”之一。如今,当着情感已经变得可以随人随地随时随意替代时,这种替代性情感还等同于往昔的本真情感吗?我不得不感叹:洋溢浪漫气息的情感主义已经和正在让位于充满消费文化色彩的后情感主义(参见我的《中国**的后情感时代》,《当代**》2003年第2期)。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情感主义是指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人对现实的真实主体态度的知识假定,它相信文艺中的情感应是真实的。以真实地再现现实为旨归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是浪漫主义式虚构作品也应能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人想起现实中应当如此的真实情感。面对“文革”时期文学理论的过度政治化弊端,文论界学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鼓荡起异乎寻常的情感主义风暴:从马克思的“一切属人的感觉与特性的彻底解放”这一思想的角度,上溯康德的主体性理论,在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把情感或审美情感推向文艺表现的最高层面。不再是政治(思想)而是审美情感(体验)从此成为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有关“主体性”和“向内转”等争论也从不同方面凸显了情感主义的这种中心地位。可以说,情感主义是对于泛政治主义的一种剧烈反弹,为“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开展及阐释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知识型,其标志性作品当有小说《黑骏马》、《北方的河》、《古船》等,影片《青春祭》、《巴山夜雨》、《良家妇女》、《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野山》等。

 这种情感主义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遭遇一连串震荡。从外来影响来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以奇幻情感取代真实情感,“接受美学”以读者自主理解取代对于作者情感的体验,以及杰姆逊等关于情感已经被商品化的后现代主义阐释等,为善于模仿西方的中国人提供了情感主义链条在西方早已脱链的范例。这种外来影响与更根本的内在冲突交织起来:伴随着“寻根文学”热潮的是追寻中国古典文化根基及民族精神的强烈冲动,这种寻根冲动倾向于把个体非理性本能、民族原始巫术根基及边缘奇幻与神秘力量等潜藏的文艺动力源发掘出来。这种包含多重复杂力量的文艺动力源对于已有的简单而朴素的情感主义传统,势必形成剧烈摇撼。文学中除“寻根文学”追求原始的奇幻与神秘情感外,一批“后朦胧”诗人把情感从高雅层面推向日常生活(如于坚和伊沙等);马原、苏童、余华、莫言、刘恪等“先锋小说”作者则借助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外来感召,在新的“间离语言”中重新书写已经变得隔膜的情感;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的“新写实小说”让原本炽热的情感在日常生活琐事的磨蚀中冷却到几乎零度。显然,“主体性”和“向内转”等情感主义思潮竞相激荡的结果,是意料不到地迫使原本统一的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情感主义走向破裂:原始主义、日常主义、先锋主义、后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上述文学新潮的基本情感呈现模式。

 从王朔的辉煌一时的小说写作中,可以见出情感主义的破裂点和后情感主义的生长点之间的交汇。从《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空中**》(1984)开始到随后的《浮出海面》(1985)、《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1986)、《永失我爱》(1989)等,可以见出情感主义原理继续控制的痕迹。但正是在此期间,一种新的情感方式已经在旧的情感主义园地上生长了。从《橡皮人》(1986)开始,主要以《顽主》、《一点正经也没有》(1989)、《你不是一个俗人》(1992)及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1991,与人合作)等为标志,王朔的写作在80年代后期出现重要转折——凭借独特的“调侃”拉开了中国当代后情感主义潮流的闸门。尽管长篇小说《我是你爸爸》(1992)体现回归情感主义的某些迹象,但就在文坛产生的主导性影响而言,在调侃中生成的后情感主义毕竟已成为王朔小说的鲜明特征。后情感,在王朔这里正是可以替代的情感。如《顽主》所示,连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都已成为职业公司的日常商务活动从而可随意替代时,情感的真实性或本真性就被彻底消解了,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话语虚拟,甚至是由商界操纵的商务过程了。这种自觉地替代、虚拟或操纵的情感,显然正是情感主义破裂后兴起的一种新型情感即后情感。根据《顽主》改编的同名影片于1988年上映,宣告这种新兴的后情感主义进入**。而受王朔精神主导的电视连续剧《渴望》(1990)和《编辑部的故事》(1991),则报道了这种新的情感主义向核心媒体电视蔓延的讯息。两剧的出人意料的巨大轰动及其与新的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成功协调,宣告了如下事实:以轻松的游戏态度成批生产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文化产业已经完成转型,并且随即确立其在媒体王国中的霸权。

 但是,后情感主义的真正高潮出现在20世纪与21世纪相交的世纪转折时刻,即冯小刚执导的《甲方乙方》(1997)和张艺谋执导的《英雄》(2002)中。前者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正是在这部直接诠释王朔精神、以当代都市生活为场景的冯氏影片里,那曾经在80年代与文化、历史、传统、沉思等紧密相连的本真情感,在“好梦一日游”活动中被替代、稀释或变形为后情感。这部低成本影片竟然以1000万元一举夺取国产片票房冠军,表明冯氏后情感主义美学在近年都市影片中赢得了最显著的成功。而在这方面张艺谋到底通过《英雄》证明了自己。围绕三男两女而发生的刺秦故事,颇有些类似于《甲方乙方》的三男一女模式及其后情感姿态,只是背景挪到了遥远的战国年代、“好梦一日游”变成了刺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部影片里比包括冯小刚在内的其他任何中国导演都更卖力地标举和演绎视觉凸现性美学,体现了凭借中国视觉流及其后情感主义美学而一举征服国内外观众的勃勃雄心。结果,张艺谋不无道理地暂时赶上并越过冯小刚而成为后情感主义**美学的新的成功者、当今后情感时代“天下第一剑”。可以说,《英雄》凭借其神奇的2亿5千万票房业绩而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醒目路标,标志着中国**的后情感主义美学被推演向一个几乎登峰造极的绝境,蓦然回首间,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早已悄然置身在后情感时代。

 置身在后情感时代而叩探后情感主义,这本身就面临观察距离太近的问题,但话又不能不说,因为此时的言说也许可以抛砖引玉。随着后情感主义的强硬雄起,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情感家族势必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形成新关联域。这一情感家族是在广义上使用的:大凡文艺作品都不得不表现人的情感,无论直接间接强弱浓淡。即便是后情感主义,归根到底也还是情感的一种呈现形态。只是它的出现造成情感家族的结构性转型与重组。具体看,这个广义情感家族内部应当有至少四名成员: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和后情感主义。情感主义是那种有关文艺必须表现主体本真情感的话语,其经典形态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非情感主义则是那种有关文艺只能通过语言而暗示情感的话语,其代表是崇尚语言的暗示效果的象征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隐情感主义则竭力让对象自己展现自己而主体毫不动情,形成冷眼旁观格局,其诠释者为新写实主义(如“新写实小说”)。如果说非情感主义中仍有主体角色、只是这主体被移置于语言系统中,那么,隐情感主义则力图把主体情感移出文本陈述之外、造成所谓无主体的客观“还原”效果(尽管这事实上无法做到)。后情感主义建立在一种新的美学信念基础上:文艺可以替代、虚拟、转让或出售情感。其代表是后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浪潮。情感主义诚然也主张想象或虚拟,但它毕竟认定这种想象或虚拟可以传达人的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的“本质”;而后情感主义则不相信本真情感及人类现实“本质”的存在,洞穿经典情感主义的人为假定实质,转而索性把情感话语碎片用作日常想象、虚拟、戏拟或反讽的原材料,并且成批生产这种替代或虚拟的情感。与非情感主义竭力“逃避”情感、隐情感主义尽量冻结情感不同,后情感主义热衷于成批生产虚拟性情感。在后情感时代,情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只不过这种所谓情感已经成为情感的替代品而不能当真了。

 后情感可以理解为一种替代、虚拟或构拟的情感。继《顽主》的三T公司之后,《甲方乙方》讲述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四个自由职业者开办一项“好梦一日游”新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这本身就意味着,情感在这里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真情实感”,而是一种情感替代品,是可以由商家操纵、虚拟及买卖的虚拟性情感即后情感了。试营业时立刻招来突发奇想的顾客:卖瓜的板儿爷想当一天巴顿将军(英达饰);厨子(李琦饰)因为生在和平年代一直梦想成为宁死不屈的义士,体会一天被捕、严刑拷打、英勇就义的滋味。这就把这三男一女忙得团团转:刚脱下美军伤兵服又换上清兵制服;时而是准备打仗的将领,时而变成讨巧卖乖的卫兵;白天开吉普背电台在坦克土路上颠簸,夜里驾驶老式吉姆车闯入民宅去抓人。由于没经验而闹出很多笑话,漏洞百出。这项“好梦一日游”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先是通过“爱情梦”帮助失恋者恢复自信,接着借助“受气梦”教育大男子主义顾客,再利用大款想做“受苦梦”、明星想做“普通人”的梦幻对社会上某些群体展开嘲弄。上述事件所体现的“情感”都带有明显的后情感成分,而接下来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四个人从开心与好玩中渐渐重新投入并发现自己的“真情”。到最后,为帮助身患癌症的无房夫妇做一个“团圆梦”,他们竟将自己准备结婚的新房真情地贡献出来。于是,观众得以目睹情感如何起初以后情感面目出现、而后又再生为情感。在这个后情感时代,影片如果开初就来结尾那种真情感,观众不大愿意接受,因为他们已经不相信这种“骗人”的人为假定了;而正是在后情感调侃或戏拟语境中,正是在对经典情感主义加以戏拟之后,“劫后余生”的情感才轻易地被观众认可了。这表明,后情感并非不要情感,而是消解后再生的、被再度包装供观赏的情感;同时,后情感中并非没有情感,而是在虚拟的情感中再生的情感残片。冯小刚在精心打造当代市民后情感方面堪称行家里手,在**界是比开创者王朔本人更到位、更有力和更具影响力的后情感主义诠释者。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作为一种虚拟的情感形态,后情感在当前有其适合的表现方式。在媒介上,可以开辟大量休闲与娱乐节目(如“欢乐大本营”、“开心词典”、“幸运52”)的电视无疑是它的核心媒介;可以双向聊天、在虚拟空间里游戏的因特网成为其咄咄逼人的新锐媒介。在语言上,一些文学作品以流畅的语言批量复制都市流行情感,广告和流行歌曲不断移置或打造传统情感主义的如诗语言或言情语言。在这里,经典情感被仿制和转化成消费对象。在艺术形象上,无个性的类型形象和没有原本而可以无限复制的类象很容易就让公众眼花缭乱。而在视点上,公众也似乎早已与过去情感主义时代习惯的深情“注视”告别,转而不停地“闪视”一幅幅快速移动的视觉碎片。

 上面一直在使用的关键词“后情感”(postemotion)与“后情感主义”(postemotionalism),来自社会学者梅斯特罗维奇(Stjepan CMetrovic)的《后情感社会》(postemotional society,1997)。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其中合成的和拟想的情感成为被自我、他者和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普遍地操作的基础。”他认为西方社会已进入“后情感社会”。这种“后情感社会”的明显标志之一,是全社会已经和正在导向“一种新的束缚形式,在现时代走向精心制作的情感。”也就是说,人们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文化产业普遍地操纵了,“不仅认知性内容被人操纵了,而且情感也被文化产业操纵了,并且由此转换成为后情感。”(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8页)。在后情感社会,后情感主义成了人们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后情感主义是一种情感操纵,是指情感被自我和他者操纵成为柔和的、机械性的、大量生产的然而又是压抑性的快适伦理(ethic of Niceness)。”(梅斯特罗维奇:《后情感社会》,伦敦:塞奇出版公司,1997,44页)。快适伦理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凸现出后情感社会的日常生活的伦理状况。它追求的不再是美、审美、本真、纯粹等情感主义时代的“伦理”,而是强调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舒适,即使是虚拟和包装的情感,只要快适就好。快适伦理堪称后情感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前我国社会状况与西方社会并不相同,是否进入“后情感社会”有待考察,但是,我国文艺和文化中已经形成后情感与后情感主义潮流,从而呈现出一种后情感文化现象,却应是不争的事实。以小说和**《顽主》为先声,以《甲方乙方》和《英雄》为典范标志,后情感主义借助强劲的票房势头和社会影响力俨然已成当今中国社会审美时尚流的新霸主,并且打造出以“快适伦理”为核心的审美新时尚。这既是一种后情感文艺,也是一种更宽泛意义上的后情感文化。后情感文化一词比社会学家乐意采用的“后情感社会”涵盖范围略小,主要是指与文学、**、电视、广告、音乐等符号表意系统的建构作用密不可分的、以后情感现象为主要标志的新生活方式或新生活时尚流。当初由《顽主》、《你不是一个俗人》、《编辑部的故事》和《甲方乙方》等文艺作品创造的三T公司、“好梦一日游”、《人间指南》编辑部等虚拟生活景观,如今早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过程与文化时尚的实际组成部分;而你如果不跟随公众涌进**院欣赏张艺谋《英雄》视觉盛宴,就可能自觉大大落后于这股奔腾而来的时尚生活流。后情感文化注定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可以说,以后情感主义为核心的后情感文化,已经在以通俗消闲为宗旨的大众文化(如通俗诗歌、畅销书、流行歌曲、**、电视、网络文学等)中奔涌成浩荡主流,同时,即便是在崇尚个性创造和形式实验的高雅文化领域也已暴露出自身的斑斑踪迹。当然,后情感主义在当前文艺界不可能一统江湖,而是与情感主义、非情感主义、隐情感主义等形成碎片共存格局。我们不得不置身在以后情感为主流的多元情感共存的文化状况中。

 在当前多元情感状况中考察后情感主义和后情感文化对于新世纪文艺理论的挑战,涉及许多方面,而这里只是初步提出问题。1、就情感在文艺中的性质而言,传统的本真情感不得不面对替代情感、虚拟情感、情感操控、情感兜售等新问题,与此相连的是有关后情感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产业学、商学等话题。2、就情感在文艺中的表现来看,作家艺术家似乎可以不必追求情感表现的真实,而只需要按都市公众的娱乐需要而成批模拟、复制和生产“情感”就是了。此情与往昔之情还能同日而语吗?它们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可能成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兴奋点之一。3、在情感与媒介的关系上,随着电视和网络这两种大众媒介分别充当核心媒介和新锐媒介,情感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产业及相应的社会情境所操控,变异为传统情感的替代或虚拟品即后情感。4、在情感与语言问题上,在以流畅和有趣为特色的语言中表现的情感,尤其投合于浮浅的感官快适满足。5、在情感与真实问题上,情感已不必指向以往至高无上的客观真实,而只需满足公众的快感欲求就是了。6、在情感与善的问题上,动情的可以不必是善的,而完全可以表现为恶的形式,如大量生产供公众欣赏的恐怖、暴力或凶杀等娱乐节目或产品。同时,动情的也可以不对人们的共同体伦理建构与调整发生任何实际的有益影响。7、相应地,在情感与美的问题上,感动人的常常是仅仅投合即时感官快适的审美对象;而且,这种令人感动的东西可以不必是美的或审美的,而完全可能是“丑”的。这种“丑”当然不再是经典美学确立的那种“化丑为美”的审美之“丑”,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丑本身。如今的文化产业部门相信,公众安全地观赏被尽情地展示或陈列的丑,本身就可以获得一种情感愉悦,而真正的美应当是什么则完全不需要考虑。对这样一些后情感话题展开积极的批判性思考,应当可以为新世纪文艺理论的进展提供新的空间。

形容极度伤心。

意思是被自己的爱的人伤透了心,所有的爱都被撕成碎片。

爱,可以说是一种衍生自亲人之间的强烈关爱、忠诚及善意的情感与心理状态,爱的最高境界是无私的付出,一句话诠释爱的最高境界,我们很难定义爱情,所以我们会不断错过、遗憾甚至后悔,爱是学习的能力。

感情很微秒,既让人欢欣鼓舞,又令人黯然忧伤。由于男人和女人的生理差别,导致男人与女人情感上不尽相同。于是,生活中男人与女人们也有了太多的为什么?为什么相爱的人要赌气、争吵来互相折磨与伤害?为什么女人总是喜欢听甜言蜜语,而男人说了女人又怀疑不是真心的?为什么女人不开心、生闷气的时候,男人却不在意、也不愿多说一句哄人的话?为什么男人爱的时候可以爱得死去活来,不爱了就绝情地说没有感觉了,而女人却能给男人一句简单的甜蜜感动得昏头转向,默默付出,甚至为了那些不经意的诺言飞蛾扑火?为什么女人为了爱可以牺牲一切,而男人却能很快地忘记,潇洒地去爱别的女人?

大多数男人和女人不知道对方有不同的感情需要,结果双方都感到不满意。他们双方都付出了真情,却都不是对方想要的那种。因为无论在头脑中还是在身体里,男人和女人在情感上是以不同的方式盛开,而且是大相径庭的。

第一大差异:男人像“橡皮筋”,女人像“水波”。男人像橡皮筋是指男人爱一个女人会有亲近与疏远的循环,这是因为男人有独立自主的需要。追女人时,男人的橡皮筋强有力地全部伸开着,弹力十足地接近她、打动她、满足她。成功了,亲密得太近了,男人会像橡皮筋一样没有了力量和弹性,与女人疏远。从某种程度上说,拉开与女人的距离会让男人重新建立自己,从而满足他自主的需要。聪明的男人懂得自己的正常循环,在他疏远时告诉女人仍对她感兴趣,仍关心她。聪明的女人在男人疏远时不追随他,不惩罚他,给他想要的空间,不轻易放弃,相信他会回来的。而女人的情感看起来却像“水波”,在波峰时她会付出许多爱,对得到的爱也心存感激。但她的情绪会突然一下子降到波谷,内心空虚,需要用爱来充满。一旦击到谷底,她的感觉又开始变好,情绪会自动上升。男人常以为,女人情绪的突然变化是因为他的缘故,所以当她突然不高兴起来,而他又不知道做错了什么,感动非常迷惑不解。当女人往谷底降时,这是她最需要男人的时候,需要男人给她无条件的爱,需要男人跟她一起朝下走,听她的絮叨,分担她的感情。女人情绪开始上升后,她又变得可爱悦人。

第二大差异:男人犹如“火山”,女人好似“煲靓汤”。男人的情感犹如火山,蕴藏着极大的能量,一旦爆发惊天动地,火辣辣的情感会让多情女子万分感动、坠入爱河。男人的情感爆发的快,消失的也快,具有很大杀伤力,能令女人意乱情迷,也能令女人悲伤心碎,能让女人焕发青春,也能将女人的心撕成碎片。相比之下,女人的情感就好象煲汤,文火慢炖,细腻而丰富,渐入佳境后,会煲出一碗滋补又味美的靓汤。女人的情感很专注,一旦锁定非常执着,一旦付出将覆水难收。即使感情出现裂痕也尽力补救,已经无法挽回还梦想破镜重圆,涛声依旧。

第三大差异:男人是拙劣撰稿人,女人是精品诗人。男人像一个拙劣的撰稿人,情感象一篇文章的草稿,未经修改,便急于寄出,退稿则是家常便饭,男人一辈子也成不了言情作家的。而女人则是一个精品诗人,情感是一首抒情诗,总要精雕细琢,反复推敲,不容丝毫马虎,一旦投出,就是惊世之作。由于本性的差异,男人大都表现出见异思迁,审美疲劳,追求新鲜,满嘴海誓山盟,心里却满园春色关不住,数枝红杏已出墙。而女人一旦喜欢上一个人,就会成为生活中的习惯,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一往情深,深陷不能自拔。同时,女人喜欢浪漫,喜欢看浪漫色彩的爱情小说,情绪会随着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变化,一部小说、一部影视作品都能引起女人的情感体验,也会让女人幻想与心爱的人演绎浪漫的故事。

第四大差异:男人想看见,而女人想听到。男性的情感唤起首先通过视觉完成,这也是男人们上街喜欢看女人和热衷色情**的原因。男人之间区别只是视觉的标准不同,有的喜欢看胸部,有人喜欢看臀部,或者女人的内衣……要想吸引男人的眼光,勾动他们的欲火,只要穿件低领开胸的上衣,超短的或曲线毕露的裙子就够了。对女性快感的视觉直观是唤起男人欲望的主要动力之一,所以男人可以和任何一个他能看得上眼的女人上床。而女人却大不相同,她们喜欢听甜言蜜语,女人的性情唤起首先通过听觉,其次是触觉,最后才是视觉。所以能言善辩的男人容易博得女人欢心……因为男人的言语和爱抚让女人确信,他要的是自己,而不是别的女。一般情况下,女人只和自己喜欢的男人上床,喜欢男性身上所散发出的如能力、仪表、力量等。

第五大差异:男人想征服,女人想被人爱。男人重视力量,能力,效率和成就,他们的自我价值是通过所获得的成就来定义的,能否实现预定的目标或独立完成要做的事情是他们能力的表现,所以表通常有主见,征服欲强,喜欢与众不同。相比之下,女人喜欢被爱,容易随波逐流,对流行很敏感,喜欢攀比,崇尚自然,却是处世不惊。女人想念男人,是因为她因为觉得被真爱了,而男人想念女人,是因为他要征服女人了。最新研究表明,激发或抑制女人情欲的因素是爱情、亲密的情感,而在男人身上起作用的则直接是身体和性的因素。男人更愿意做那个主动选择的人,并且会尽力让自己处于中心地位。

第六大差异:男人要空间,女人要相伴。男人看到心仪的女人就想占有,通常比较花心,所以对性而言更具有“空间性”,男人关心的是性事本身,是欲望的满足。而女人的自我价值是通过感觉和相处的好坏来定义的,只有分享和交流才使她们感到满足,她们会花很多时间在相互帮助和相互安慰上,表面在性上则更有“时间性”,需要与爱的人长久相伴。这是因为女人的性欲无法量化,界限模糊,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只会想到一生相伴的愉悦、温柔的感觉。对女人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性行为本身,而是她处在什么样的氛围下,有多少时间来慢慢点燃自己的欲望。所以,女人觉得是关心和爱护男人,且不知却恰恰触动了男人的那个敏感点,结果在无意中又伤害和冒犯了她所爱的男人。

又到情人节,“爱与亲密”的话题兜兜转转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年复一年借节日之名获得数不胜数的叙事关注。尽管2月14日的圣瓦伦丁节源自基督教传统,爱情的感召力及其极富煽 彩的特质却能够跨越不同的文化语境,使其从私领域中出走至大众视野。爱是命定的天赋,在亲密爱、 、人 、公共爱的交迭对话中丰富其内涵;爱亦背负了历史和文化的重担,它之所以成为人们创作与研究的重要母题之一,正是因为它以内在于语言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验绑定在了一起。

人们对于爱情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希望这里呈现一些谈论爱的另类视角:博物馆与艺术馆中的展品如何能够成为凝结的爱的意象?艺术家们对当代爱情有哪些观察与思考?爱情能否与更具公共性的社会关怀相联系?

亲密是爱。云图映画联合今日美术馆推出了“爱的艺术:亲密”全球影像艺术大展,展览于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今日美术馆2号馆展出,以视觉媒介的形式呈现当代艺术家对亲密关系的热切思考与积极探索。展览既涵盖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草间弥生、小野洋子等颇负盛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她们从女性体验情感的角度出发,以大胆创新的行为表演与艺术装置探索“爱”的多元表达形式。同时,该展览也展出了一组实验性与未来感十足的影像作品,旨在讨论社交网络、虚拟空间与消费主义对亲密关系的形塑,作为对当代无数新型亲密形式的回应与反思。

心碎亦是爱。2018年6月,世界第一家、也是最负盛名的克罗地亚心碎博物馆在上海迎来了它的第50场全球巡展,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慕名前去,这也是它首次来到中国办展。坐落于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市上城的这家心碎博物馆诞生于2006年,拥有世界各地失恋者捐赠的1000多件展品,并在2011年被授予“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心碎博物馆的联合创始人奥林卡·维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鲁比希奇原是一对情侣,在分手之际萌生了一个“安放曾经亲密无间、千金难买的记忆”的想法。以更富有诗意的解决方法来处理已然结束的恋情,这是他们创办心碎博物馆的初衷。

克罗地亚的心碎博物馆

2011年,心碎博物馆的同名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馆》上市,书中收录了200件藏品,每一件藏品的旁都附有捐赠者的说明文字,讲述此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去年10月《心碎博物馆》中译本面世,将200个“人类失恋心理学研究标本”呈现到中国读者面前。

亲密关系的当代形式:情欲碎片与心碎物品

情书、情诗、当面告白,人们习惯于且偏爱以文字和语言传情,这是因为它能较为直观地传达表白者的心意,也是人们默认的正统交流方式。而将抽象暧昧的情感转译为声形俱备的语言也并非一件容易的工活,更何况情感的曼妙之处往往在于其难以诉之于口的特性,不过这番劳累也是恋爱者乐意承受的甜蜜负担。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承载情感的媒介也因时代的变迁、地域的区隔、风俗的流变等变换不同的面目,就算是最基本的文字传播,也不再仅限于在纸笔之间做文章。在当代,数字媒体技术、社交网络与人工智能都参与了这场情爱的转译活动,也使得现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更为多元立体。“爱的艺术:亲密”中的诸多展品都展现了这份裹挟在亲密关系中的现代性。

独白剧场(Monologue Theater)展出了翠西·艾敏的作品系列《承诺爱你》。将霓虹灯作为表达媒介是翠西·艾敏典型的创作风格,这也造就了她对情爱语句的另类书写。《承诺爱你》由数块电子屏幕组成,每一块屏幕上都有一句经典的表白话语,比如“When I hold you, I hold your heart”,“Love is what you want”,“I listen to the ocean and all I hear is you”。霓虹灯管被弯曲成手写字体的模样,拼接出了这些与爱相关的感受和思想。与《承诺爱你》有着相似呈现方式的,还有刘诗园的视频装置作品《情诗》。该作品将九首来自各个国家的古今爱情诗歌的诗句打乱,再重新拼接为一首高度抽象的冗长诗歌。这首长诗被翻译为十三种语言,以视频滚动播放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这首被重组的诗歌读来并没有连贯的叙事与深刻的含义,但所有人都能够明白它在述说关于爱的故事。

翠西·艾敏的作品《承诺爱你》

刘诗园的视频装置作品《情诗》

这些告白的话语和情诗就像爱一样,就其本质而言,既令人困惑,又有一种凝聚的力量,正如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中反复剖析的爱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我爱你,这一具体情境不是指爱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爱的反复呼唤本身。”作为结构主义者的巴特将恋爱体验与恋人之间的情绪故事演绎为语言的蒙太奇游戏,用极富象征意味的符号描绘了诸多经典的恋爱情境。而当语言负荷了过载的情绪能量之时,它也导向了模糊不清的情爱路途。

《恋人絮语》

[法]罗兰·巴特 著 汪耀进 武佩荣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程然的录像装置作品《信》在未来剧场(Future Theater)展出。该作品由刘嘉玲演绎,呈现了一个艳丽女子的心事独白,她穿梭在灯红酒绿的都市中,向观众诉说一些朦胧的心迹与真假参半的回忆。刘嘉玲独白内容的灵感来自于程然收到的一封包装成 邀请函的欺诈邮件,其中充斥着挑逗的语句和暧昧的邀约。图像强化了文字的表现力,借由演员的自述表演,杂乱无序的文字自然地拼接为一个立体的女人影像——寂寞、神秘又充满诱惑力。她既是都市人对于情欲形象的惯性想象,又映射了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复杂联系。

程然的录像装置作品《信》

除了语言文字,物品也是承载感情的重要媒介。《心碎博物馆》的藏品就展现了人们将抽象的亲密关系实体化的诸多尝试。比如一张写着“Pay attention to me”的纸条、一双不合脚的红色运动鞋、一款同时送给妻子与外遇对象的海龟挂坠。奥林卡·维斯蒂卡在《心碎博物馆》的引言中写到,他们希望心碎博物馆成为所有逝去的、痛苦的爱情记忆的保险柜。尽管有形之物终会消散,但总比人转瞬即逝的感情与似是而非的回忆靠谱,这也是为何许多人会在恋爱时互赠物品、将它们视作感情的确证和依托的原因。物品作为感情的能指而拥有了意义,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它甚至扮演或替代了感情本身。

《白色绅士鞋》:“我很开心,再也不用时不时穿上这双白色绅士鞋来取悦她了。”

因此,维斯蒂卡与格鲁比希奇试图通过“展示”这些物品,帮人们完成“告别这段感情”的仪式。但心碎博物馆的别出心裁之处,或者说颇具当代性之处,在于创始人将所有物品统一在了“失恋”、“心碎”的主题之下,以一种庄严的方式来纪念一段不完美、痛苦甚至是毁灭性的人生体验。对“大团圆”故事与完美叙事体的破除,也映射了我们所处时代的某种思潮:以直面的姿态对待残缺但真实的生活图景。作为构筑对特定群体有意义的生活秩序和集体身份的文化性机构,博物馆对“心碎”面向的选择和参与者的积极反馈,也反映了“肯定苦难”与“重新开始”在当代价值观念中的重要性。

《心碎博物馆:人类失恋心理学研究标本》

[克]奥林卡·维斯蒂卡 德拉任·格鲁比希奇 著 王绍祥 译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0

身体与在场:爱与艺术成为艺术家的生命本身

爱将人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要求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与专注,在“爱”自身的话语框架中保持“在场”状态。但现代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使得“爱”的时间成本显得如此高昂,与此同时,正如程然的作品《信》所揭示的,虚拟经验与真实情感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且难以分辨,“爱”似乎也成为了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闪烁存在。“将时间与爱可视化,”这是塞尔维亚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面对这场“爱的危机”所给出的回应,通过这场活动,她也在探寻爱之于自身的意义。

2010年春夏之交,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了大型回顾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她本人也亲自参与了“艺术家在场”行为艺术项目的表演。在展览进行的三个月里,阿布拉莫维奇每日都会坐在一把木质椅上,等待观众轮流坐到她的对面。双方都被禁止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交流,只能够通过对视的方式接触。报名参加这场行为艺术实验的人不计其数,还有无数特地从大洋彼岸赶来的参与者,围观的人也总是把场地堵得水泄不通,许多观众在短暂的沉默对视中感动落泪。此次展览的 莫过于阿布拉莫维奇与其前情人兼艺术搭档乌雷的重逢,二十余年未联络的两人在木桌的两端以泪水与紧握的双手达成了和解。纪录片《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跟随记录了此次展览的全过程,并回顾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之间的爱恨故事。

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艺术家在场”的表演上重逢

“爱的艺术:亲密”永恒剧场(Eternity Theater)为观众们呈现了这部纪录片,同时该展览也收录了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年轻时共同制作的两部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剩余能量》与《恋人:长城徒步》。两人相遇所带来的火花和艺术能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作品中的情感张力,并使得“爱与亲密”的母题与他们一生的艺术创作紧密缠绕。《剩余能量》以身体对抗的方式展示了亲密关系的脆弱、不确定性和关系给双方带来的恐惧与创伤;《恋人:长城徒步》则更像是一场告别仪式——两人分别从山海关与嘉峪关出发,花了三个月走向对方,在陕西二郎山相遇后,两人拥抱挥别,从此不再联络。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共同创作的作品《剩余能量》

对于阿布拉莫维奇而言,爱既是艺术表达的话题,也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她在纪录片中表示,她的身体是她工作的主题、对象和媒介。她不仅以挑战生理极限的行为探索两性关系的边界,还以“身体在场”的方式创造了一个“爱的空间”。在她看来,“艺术家在场”的意义在于任何坐在她对面的人都能够和她产生直接、独特且紧密的联结并得到关注和尊重,这是对一个速度太快的世界的抵抗,她要求人们慢下来。阿布拉莫维奇和参与者在沉默注视中互相给予的无条件的爱与注意力,给她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轻盈与和谐的神圣感”。在这些冒险式、实验式的创作实践中,爱与艺术都成为了艺术家的生命本身。

宏大之爱:超越私密情感的社会力量

爱之于个人的意义纷繁变幻,对于《心碎博物馆》展品的捐赠者而言,爱是一场回味无穷的情欲体验或一份稳定熨帖的精神支持;在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眼里,爱与艺术相伴常在。但爱是否是独属于私密领域的个人体验?它是否拥有更为普世的意义?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发明了“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一词,强调未定型的社会意识与过程中的鲜活经验——我们所体验的人类感情不全然是“主观感性”的结果,也受到具体社会经验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不同于严谨的学术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的人们与艺术家们以一种更直观、更具美感的方式阐释了爱的社会性意义。

狗项圈灯、弹簧床垫、从胫骨里取出的螺丝钉、伽利略温度计、填字游戏……《心碎博物馆》中的展品既有平淡无奇的,也有荒诞怪异的,但每一件展品都有着共通的特性:不事修饰地讲述某次极其私密的感情体验。它们展现了过去一百年里世界各地的人们真实生活的瞬间,也反映了这些人们所处时代的政治、伦理和社会问题。

怀着“无私的爱能够改变世界”的想法,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曾将1969年的蜜月旅行转化为一场反战行动。彼时越战已持续14年。两人先后在阿姆斯特丹的希尔顿酒店和蒙特利尔的伊丽莎白女皇酒店举行了“在床上”(Bed-in)行动,旨在宣传“ 不作战”(Make love, no war)。这是一场空前未有的行为艺术表演,行动持续期间,这对夫妇穿着睡衣在床上与媒体、政客、粉丝等各类人群会面,谈论人权与战争等议题。

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的“在床上”反战行为艺术表演

这场行动的影像记录《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也在“爱的艺术:亲密”行动剧场(Action Theater)展出,展览还重现了这场表演发生的场景——一间贴满反战标语的酒店房间内,一张摆放着乐器与鲜花的大床。纪录片中,列侬将他们看似偏激的行动定义为一次日常性的尝试:“就像卖肥皂,会有人说这没有用,那么你也可以去做一些你能做的有用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尝试过和平,所以默认暴力是唯一的途径。总有一天,人们会知道,和平和暴力是不一样的。”48年后,小野洋子再度回忆起她与约翰·列侬共同发起的“在床上”行动,坦诚承认“1969年,约翰和我都太天真了”,但她同时也相信, “这个影片是有力量的,我们当时说的话,现在也可以被听见。”这封独白信同样也作为一件展品被收藏展出。对和平与善意的信仰和追求使得爱情不再局限于一份私密情感,而转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力量。与上世纪六十年代反战的社会潮流相结合的爱,拥有了更为多元的公共面向。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阴阳师2019春节绘卷碎片怎么获得呢?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阴阳师春节绘卷碎片获得方法,希望大家满意哦。

阴阳师2019春节绘卷碎片怎么获得?

2019春节追忆绘卷活动开启

活动时间:2019年1月30日维护后

活动期间,参与游戏内各项玩法,即可获得绘卷碎片道具。

捐献绘卷碎片即可修复追忆绘卷,每次修复绘卷都可获得随机奖励。

绘卷修复后,可查看对应的式神剧情,同时根据捐献贡献排行,发放全服奖励。

每章绘卷每个服务器前200名可获得SP式神SP御馔津、SP一目连契约书碎片奖励,前500名可获得双神降临头像框奖励。

绘卷全部修复后仅能查看剧情,无法再获得绘卷碎片和进行绘卷修复。

试胆大会中达到100勇气值可获得的绘卷碎片奖励只能在维护后点击领取才能获得。

这个签名的含义可能是想要表达自己曾经经历过心灵上的创伤,就像玻璃碎片一样,心里的伤口可能会像碎片一样刺痛,让人感到痛苦和脆弱。这可能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也可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人感到悲伤和沮丧,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帮助并采取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世界中,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构成了“人生”,这些事件就宛如一个个碎片,将这些所有的零零散散的碎片拼起来就会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而这图画就代表着我们的一生。每一小张碎片都是缺一不可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碎片 作文 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碎片作文800字1

凌晨,我悄悄打开台灯。日光灯漂白了四壁,散出细碎的声响。我坐在房间一隅,读一本小说。

闹钟准时响起,惊碎了一池旧梦,我揉揉眼睛,放下书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清晨的空气总是极为清新,我走在上学的路上,匆匆吞咽着早点。

在抬头的间隙中,我看到迎面走来的同学。“嗨!”我们互相打着招呼,相视而笑,随后跨过时间碎片无意间碰撞而成的相遇,擦肩而过。踩着细小间隙中的阳光,我带着一天的好心情走进校园,为一天的生活拼上一块与同学相遇的碎皮。

午休,我从作业中暂时抬头,将完成的部分放进书包,满意地抿一口水,和同学嬉闹几句,又在 日记 本上匆匆补下一行字。在学习悄悄拼出一日午前的时光时,我在碎片间写下一天的趣事。

放学,我与朋友挥别,戴上耳机,点开一首常听的乐曲,听着一个人的音乐,为自己留下一片天地。在公交车上的熙攘被安静的音乐隔绝,我享受着被高速发展的时代碎片化的生活中难得的安然。下车后走到楼前,不忘打开书包,为小区里流浪的猫儿添上些猫粮和清水。腾出握了一天笔的双手,抚摸猫儿的颈窝,我悄然离去,为漫长的一日留下猫儿幸福的咪呜声。

我打开作业,在不经意间发现桌角上温热的牛奶。即使天气尚未转凉,唇齿间的温度依旧消除了一天的疲惫。我发现,我亲爱的家人为我补上了带着温馨的一片碎片。

晚饭时,我趁奶奶与母亲打趣,向她碗里夹了一只大虾。父亲对我眨眨眼,露出赞许的笑容。我作势与父亲笑闹,掩盖着奶奶讶异的疑问。不多时,我的碗中也多了一筷青菜。打眼一看,奶奶正对着我笑。点滴的碎片时光中,我又为我的回忆添上了带着饭菜香气的一笔。

终于完成了一日的作业,我靠在爷爷的躺椅上,继续我晨间未读完的书本。暖黄的灯光打在书页细腻的纸张上,映出我身边的身影。“怎么又在这么暗的地方看书快回房间去看!”爷爷的声音一向严厉,我却感受到他言语间的关心。拾起书本,吐了下舌,做着鬼脸跑开,身后追来爷爷的喊声。“在家里就别跑这么快!”……

夜里,我躺在床上,看着窗帘合上后透出的微光。小小的房间被夜色占据,我陷在不大的小床里,慢慢拼凑勾勒着一天的生活。它平淡,充满被碎片化的小事,也被快节奏的时代带得飞快旋转,一片片细碎的回忆却惊人地完整。

我闭上眼,想到读完的书本中的语句。“生活由细小的碎片组成,其中却有温暖的情感,因而完整。”

关于碎片作文800字2

在如今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生活逐渐碎片化。

碎片化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数便利,例如购物,想什么时候买就可以什么时候买,想聊天了,就可以在任意时间聊天,可谓是想做什么事,都可以随时随地在移动设备上完成。

但与此同时,碎片化的生活也使得我们的心态和认知改变了。

首先是我们对于要完成的事情的看法,不将它当成一次能做完的事情,总是想着,今天一点,明天一点,不能连贯,久而久之,应对所有的事都是断断续续的,甚至会出现不能坚持的情况,没有了坚持,也不会有毅力。缺少这两样,成功的希望也随之渺茫起来。

其次便是我们的生活习惯,随着碎片化的生活,日常生活也被改变。许多的外卖软件带来的不只便利,还有危害,吃饭一天一顿,两顿的人有,但比起吃饭不规律的人来说,他们所受的危害便小多了,这里的吃饭不规律包括了暴饮暴食,无固定吃饭时间的人,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三高,脂肪肝等问题,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碎片化生活带来的没毅力,连食欲都控制不了的程度,一定要吃到涨,无固定吃饭时间的原因也来源于此。最后便是认知障碍。互联网发达导致的认知障碍,真真假假碎片化的知识,导致逻辑混乱,不能良好地整理自己所得到的信息,由此便会被误导,导致认知错误。

正如椅子对中国 文化 的影响,互联网也在慢慢影响我们。

我们要运用互联网,而不是被互联网所奴役。

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将碎片化与完整相融合,最本质的是完整。一个完整的人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心灵的完整,灵魂的完整才是最重要的。

心灵的完整,不会因为生活碎片化,而使他的心理认知改变,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被互联网所奴役,成为互联网的使用者。

互联网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用来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工具,是无意识的,是冷冰冰的死物,沉溺于其中,被它所改变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做的是运用互联网,提高做事效率,而不是降低,是运用,而不是沉溺,将碎片化生活与完整的生活结合起来,提高生活质量。

关于碎片作文800字3

手提长剑,缓缓举起,直指他的心头,食指用力抵着长剑,抿着唇,右手握拳,关节泛白,指甲插进肉中也毫无感觉,目中决然,仿佛没有了人之常情,全世界,只剩下的,是仇恨。身后是之前走过的路上的碎片,但,真的,要刺下去吗头疼欲裂,一阵眩晕。

一直发福,有了皱纹的手拿着一个快过时的摄像机,相机里记录的是我刚学会走路的那天,爸爸妈妈和我都发自内心的笑着,为这个猝不及防的惊喜而雀跃,照片里的爸爸妈妈意气风发。翻过这张照片,是一个视频,也是那一天,两条小短腿不厌其烦地来回走,只听妈妈的声音:“宝贝,在给妈妈抽张纸。”,我兴致勃勃地转身,用力从纸盒里抽了纸,两手张开,迫不及待地将纸递到妈妈伸出的纤细的手中,再转身……

一只黝黑的手,缓缓翻阅着相册,一张上飞机前妈妈背着我的照片。当时身处外地,脚突然受伤,当地所有医院不开门,情急之下,妈妈直接定了一小时内的飞机,赶回上海。时间紧急,我又腿脚不便,妈妈因此背着我奔过了整个机场,从喘气声中,可想而知妈妈很累,晶莹的汗珠从妈妈额上滚下,脚步沉重,但一直坚持着,直到飞机上。照片里的妈妈头发凌乱却笑着,又似在为赶上飞机满意,又像是在安慰女儿,让她不要怕,有妈妈在……

白嫩的手指不小心点进了健身的记录,划在屏幕上,一页一页,见证了一次次在妈妈的陪伴下的进步。是初三,为中考,连耐力,跑八百米,我不愿一个人跑,因为那样会感到孤独,于是妈妈义不容辞地每天陪我去体育场跑步,自己咬紧牙关,在我的身后陪伴着,鼓励我坚持下去。手机中的记录一条一条增加,不知不觉的,那么多时间过去了……

思路有些混乱,生活被碎片化,记忆也随之碎片化,但一个个碎片中离不开的是亲情,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人。而今天怎能因为他们对我的关爱而拔剑相向,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梦醒,呼吸着早晨的清新,既安心,庆幸,又震惊。

遇上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的生活点滴,打乱了规矩的生活,帮助我拼凑起生活中碎片化的记忆,感受爱……

关于碎片作文800字4

在信息化的现代世界,人们的一切都被碎片化了,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生活中那一点点的空闲时间,抓住一切机会把它利用起来。——题记

碎片时间

一个秋高气爽的周五,地铁上,每个人都没有一点的空闲,有的人专心致志地看着手机,有些人有说有笑的聊着天,每个人都充分利用了在地铁上这一点微不足道的时间。

碎片记忆

在过去,人们除了纸和笔,没有什么可以用来记录的工具,所以每个人都把事情记得牢牢的,可现在不一样了,手机、电脑、平板比比皆是,人们有了无数种记录的 方法 ,备忘录、视频、相机……虽然这些事物让人不再专注于记得某件事,可是这对一种思维形式有了重大的影响——发散性思维。这可以让人们对于一件事有很多的猜想,可以一一记录,不用再怕遗忘。

碎片社交

在现代社会中,有了太多种社交工具,人们可以用QQ、微信、微博……这些数不胜数的社交工具实现了人们碎片化社交。现在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和天南海北的朋友、亲戚甚至是陌生人聊天,并且可以一会聊聊这个,一会聊聊那个,一会和这个人说话,一会和那个人交流,这些都不在话下。最重要的是一点: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别人聊天,不必再去空出大段时间专门为了和一个或者几个人见面。

碎片购物

中国,恐怕是网上购物平台最多的地方了吧,每年都有无数网商进行一次次的促销活动,送货上门,立即发货,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现在的购物模式实在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网上购物,百货商场,自主售卖机以及马云提出的新零售等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壮大,人们也有了更多的购物选择,货比三家、网站优惠、会员卡是现在人们购物的准则。现在的购物和以前可大不相同,以前某些物品只在一部分区域流传,而其他区域的人想要买,就只能靠一些在世界各地往来的商人,还不一定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可现在物流发达,想要什么只需轻轻移动手指,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了。不过这样也是有弊端的,人们很有可能被欺骗或者物品在运输的过程中损坏,碰上了这些问题也只能自认倒霉了。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类碎片化的生活缩影!

关于碎片作文800字5

科技的急速前进,给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它被人们诟病“碎片化”,人们也被“碎片化”所裹挟……

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然而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必然走向——这一走向,将要贯穿我们的学习、生活、社交和工作。例如,老师帮我们圈划要看的关键语句,新闻网站帮我们播放每天的重要新闻,品牌帮我们筛选要穿的漂亮衣服。这一切看起来都越来越便捷,但是生活开始被碾压成一块块碎片,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应不止是方便……

我们的阅读变得碎片化。说起阅读,不少人都追捧着世界名著,许多人都能够脱口而出几十甚至几百篇名著的名字,但是我们真的读过吗也许读过,通过教科书、文学读本、经典摘抄等方式,零零碎碎的读过,但更多的时候,你也许知道《老人与海》讲的是一个老人永不服输,奋斗着与命运对抗的精神,但你并不知道老人曾经也像每一个可怜、可敬又可笑的小人物一样,有着复杂的人性底色。这就是碎片化阅读。

我们的学习变得碎片化。如果我们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或以上的时间来学习,大多数人并不会把它完整地投入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来自外界或自身的干扰。譬如喜欢的主播开播了;好友发了朋友圈;最近玩的游戏出限时活动了;微博发来爱豆的新动态……又譬如你想喝水、上厕所、吃饭、发呆……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拿出手机看上那么两眼,学习就这样被我们碎片化了。

我们的社交变得碎片化。从以前的刷微博,到现在的刷微信朋友圈,每天看似获得了比以前多的信息,但回过头来,发现自己并没有记得多少,甚至一些信息都不知道其真伪,只是为博眼球的噱头罢了。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各种软件上,到头来还是在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本写满字的白纸,白纸被撕成了碎片,每个碎片上都有字,但是这些字很难重新拼成一个完整的 故事 。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进步,但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有主导自己、不迷失自我的权力……

关于碎片作文800字5篇相关 文章 :

★ 有关遇见碎片化的生活作文800字集锦5篇

★ 关于碎片化生活作文800字

★ 外公的作文800字5篇

★ 关于极致的作文800字5篇

★ 关于生活的作文800字5篇

★ 外公作文800字5篇

★ 描写进步的作文800字合集5篇

★ 关于爱的作文800字5篇

★ 关于充实作文800字5篇

★ 关于美的话题作文800字5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8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