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寄托人们渴望阖家团圆、愿君平安、思乡思亲、以及渴望飞天的情感。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特殊的情感:

亲友间馈赠月饼是中秋佳节的习俗,以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然而,据说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从注重情感“异化”为注重形式,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甚至成为送礼的“道具”,中秋节成了送月饼的时间符号。中秋节正慢慢丧失其文化内涵和魅力,变得越来越商业化。

现在也怪,每到一个传统节日,总有专家说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正在丧失。然而,人们总是有滋有味、热热闹闹地过着传统节日。社会也总是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进步。

传统节日送礼,不独中秋节有,其他传统节日也有。并且丝毫不逊于中秋节。这种节日送节令食品并非始于今日,而是一种传统。“礼尚往来”就是确证。我就不明白,难道过去亲朋好友之间在中秋佳节时馈赠月饼注重的就是情感,现在中秋节亲朋好友之间馈赠月饼就只是形式?难道在中秋节给父母、老师、叔叔、伯伯等亲人送份月饼就不该吗?而且送高档一点的月饼就没有了感情的成分?就只是礼品的功能?当然,现在馈赠月饼确有异化的,但那只是“公关”式的送月饼,借送月饼之名行谋不当利益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断定馈赠月饼的含义异化了,月饼成了送礼的“道具”,丢失了中秋节和月饼的“本真面目”。

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商人利用传统节日营造出传统节日经济,这是非常正常的。商人言商是没有错的。商人不言商言什么呢?传统节日商业化与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非水火不容。如果说像中秋节成了月饼节,赏月的习俗渐渐地在丢弃,那也不是商业化的罪过。京剧、皮影戏等传统文化,商人并没有将它们作为赚钱的工具,并没有商业化它们,但是它们为什么渐渐地在衰落和消亡呢?

只要人们还记得农历8月15日吃月饼,只要人们在这一日给亲人好友送份月饼,就不会忘记中秋节,就不会忘记借月饼表达“饼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祝福。中秋文化在哪里?就在这里。一个中秋节有多深多大的文化!容我说句浅薄的话,当时人们在农历8月15日吃月饼只不过是为了祭月罢了,哪里赋予了它什么文化。难道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想嫦娥奔月、月是故乡明(其实这与中秋节根本不搭界)的故事,那就体现了中秋节的文化,那吃月饼就有了传统文化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传统文化在中秋节诞生的那天起就丢掉了。当时的人们除了读书人、除了官宦人家,普通的老百姓哪有这份闲情雅致!我始终认为,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弄得很文化,那只能是在知识阶层。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将如今的中秋节 (还有其它传统节日)扯上什么传统文化的悲哀。不要一谈到传统节日的文化,就搞得神神秘秘,搞得深不可测。好像传统节日承载着汪洋大海般的文化。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出自明代徐有贞的《中秋月·中秋月》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重聚又要分别的忧伤感慨与不舍之情。

中秋月是指,月亮到中秋佳节时期左右才最皎洁,最明亮,只是陪伴在身旁的人不在所以称得上是阴晴圆缺。况且中秋为人间的美好时节。诗人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虽少伤纤巧,但亦颇见匠心。

在内容上,全词以“中秋月”贯穿全文。主要论述了中秋月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二是: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诗人悲凉孤寂的情感。然而诗人却又继续写道“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再次转折,言月缺月圆是自然之理,为月缺而悲伤,实在无济于事,还不如为月圆人亦圆而欢喜呢。

同时也说出了天下所有人的共同心愿: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平安健康,在每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欣赏这明亮皎洁的月色。也同时说出诗人为月圆人不圆的感慨与感叹,也是诗人对自己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对未来的每个中秋佳节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迫切心愿。

也是诗人怀念当初年少时的中秋心愿是最盼望的是和恋人在一起。提前很长时间就安排节目,只等月圆之夜和自己的爱人在月下漫步、享受静谧舒适的二人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01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