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
人物简介:
贝聿铭,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扩展资料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
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投资达339亿元,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建筑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参考资料:
贝聿铭_苏州博物馆—该博物馆面对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和景物配置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苏州博物馆采用传统南方园林的设计手法,使得整体建筑环境舒适宜人,但建筑顶端矗立着正方体的构筑,使室内采光受到影响。
2、该馆植物配置缺乏,整体空间环境缺乏灵动,植物不仅沟通人与自然,也沟通室内与室外,是联系生命的脉络,缺乏植被会使博物馆缺乏生机活力。
博物馆建筑代表一个时期、一个地区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现代博物馆建筑实例的剖析,在前人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注重的因素,研究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理念,探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和观赏为目的,通过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相关物品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为社会和
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永久机构。
”而与之相适应的博物馆建筑是服务于博物馆的目的、功能、作用和性质的专门建筑。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地区、城
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是现代人的精神殿堂。
现代博物馆建筑常常是一个地区、城市标志性建筑,代表一个地区、城市建筑和建筑设计的水平。
博物馆建筑由于功能
的复杂性和形式的独创性要求,以及社会对它超乎寻常的期待,其建筑设计是各类建筑中最难而又最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
步、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提出更多、更高要求,这为现代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博物
馆建筑设计理念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发展。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根据设计项目的性质、功能、环境和要求等因素所确定的设计基本思想和概念,是充分完善的设计意
图,是建筑创作的纲领。
建筑设计理念是建筑师在设计前期通过对设计项目的建筑性质、使用功能、所处环境及设计要求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判断、总结和提炼
逐步明晰而确定的。
确立了设计理念,创意就有了思想,构思就有了依据,设计就有了目标。
因而设计理念对于建筑设计十分重要和关键。
建筑设计理念反映建筑师
对于影响建筑因素的关注重点。
在建筑创作中,对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因素的强调便形成几类建筑创作理念,即注重环境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功能因素
的建筑设计理念、注重艺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注重技术因素的建筑设计理念。
同样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也存在这几类建筑创作理念。
1 注重环境因素的设计理
念博物馆同其它建筑一样存在于建造环境中,建筑设计是在客观存在的环境中进行的,设计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环境对
于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筑环境的范围大到建筑所在的地域、城市,小到建筑周边、建筑基地之内。
建筑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
不同的博物
馆、不同的建造环境,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程度不同,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程度不同。
对于特定的博物馆或特定的环境,注重博物馆的环境因素,重点处理建筑与环境
的关系,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
11 与自然地理环境融合的理念现代博物馆由于其文化、娱乐的特性,经常选择建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
随着对人类赖以
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逐步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注重博物馆与环境的融合、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愈来愈得到建筑师的重视,在现代博物馆
建筑设计作品中常常得以体现。
瑞士拜尔勒博物馆就是体现这一设计理念的实例。
这是一座位于巴塞尔的小型艺术博物馆,建筑基地环境优美,周围是茂密葱郁的树
林,还邻近一处别墅古迹。
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的设计,使博物馆和周边环境十分和谐。
博物馆设计形态开放,建筑与环境之间过渡自然而没有割
断,建筑形象也比较单纯,不刻意引人注目,给人平静和严谨之感,使其完全融入自然环境,体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
丹麦哥本哈根“方舟”现代美术馆建于南部伊
舍吉地区的海湾边,基地周围是湖泊、海滩、草坪构成的环境,远离城市,自然野趣,处于诗境般的大自然中。
为了这片绿色的草地和宁静的海滩不受人造建筑的破
坏,当时还是建筑系学生的瑟伦·罗伯特·伦德将博物馆外观设计为一艘自然停泊在海边的船,博物馆成为海湾一座地景建筑,成为海岛的一部分。
建筑与海滩、水
面、海鸟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表达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12 与人文历史环境协调的理念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现代博物馆因其涉及人文、历史的特性,建设用地宜选择在与人文历史相关的环境
中,建筑师往往采取尊重人文和历史因素的态度,设计表现博物馆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理念。
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就建在旧城中心的一所老教堂附近,用
地是街道中间的一块不规则三角形地段。
奥地利建筑师汉斯·霍莱因用一个完整简洁的三角形体块布满整个地段,被称之为“一块蛋糕”。
在建筑外形塑造上运用后
现代的建筑手法,增加一些历史建筑的片段,并且博物馆的材料、色彩都与周围建筑相近,设计强调与附近的老教堂等传统街区环境协调。
苏州博物馆新馆也是建在
历史建筑环境中,紧邻苏州古城内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和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由于这座博物馆独特的环境位置,处理好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的关系将成
为整个博物馆设计的关键。
著名华裔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尊重和维护忠王府、拙政园以及周边环境历史文化风貌,运用“中而新,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
突出”的理念,将现代与传统融合,采用苏州传统建筑的空间和色彩,使新馆与原有忠王府、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同时以简洁的线条、体块突显现代建筑的
个性。
埃及在建的吉萨大埃及博物馆方案是由华裔建筑师彭士佛设计,它解决了大埃及博物馆的最大难题:如何在作为建筑学诞生地之一的吉萨金字塔群边上,建一
座与它匹配的新建筑。
博物馆外墙上饰以一种来自意大利的透明石材,这种透明石材既能吸收自然光,又可隔绝户外高温。
如此透亮的外墙,与周围的金字塔浑然一
体。
博物馆的屋顶也用透明的金属材质建造,兼具节省能源和遮阳的功效。
白天,博物馆内部可直接采光;晚上,室内因外墙被照亮而整屋生辉。
同时,在博物馆中
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外面的胡夫、麦瑟瑞那斯和齐普芬三大金字塔设计师并不强调博物馆的建筑外形,而试图让它与金字塔对话,用建筑巧妙地表达对周边环境
的尊重。
2 注重功能因素的设计理念建筑功能主要是指人们对建筑内部空间的使用与安全的要求,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
博物馆建筑的基本功能即是为藏品的搜集、
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提供适用、安全的内部空间和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不断增加和提高。
重视博物馆建筑功能的多样化、现代
化、人性化的要求,是现代博物馆设计的基本理念。
21 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理念现代博物馆除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
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等基本功能外,建设和设计愈来愈重视博物馆的教育、交流、旅游、休闲、商业、娱乐等多功能性,体现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理念。
位于日本金泽市中心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出于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之手。
这座美术馆建于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结束期,很多已有的艺术场馆受到严峻
的生存考验,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走进美术馆成为该馆设计考虑重点之一。
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不仅设计成艺术展览场所,而且是集展览、演出、交流、教育、商业等
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美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迈耶设计的盖蒂中心,是一个多功能的博物馆综合体,除作为博物馆中心的展览馆外,还设有艺术与教育学院、艺术
与人文研究所、信息中心、餐饮中心和行政办公等建筑体,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
由于功能的多元化,盖蒂中心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洛杉矶,除了参观
博物馆,还把它作为旅游景点观景,使得一个综合博物馆成为文化旅游活动中心。
22 注重功能现代化、人性化的理念由法国AREP公司让·玛丽·
迪蒂耶尔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设计的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理念上除了以建筑的形式和材料来表达“博物馆是联系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场所”外,在博物馆
的功能、设备和技术方面,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服务社会”。
新馆建筑设计注重丰富展陈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创造优雅的参观环境,体现功能现代
化、服务人性化。
新馆实现了成为一座全面展示北京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精美文物和当代建设成就及社会城市风貌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的目标。
3 注
重艺术因素的设计理念建筑的艺术性是指建筑形态和环境空间所体验的某种审美特征和审美观念。
建筑作品的艺术性体现出建筑的文化价值,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建
筑可以促进社会、城市文化的发展,可以影响人的审美观、价值观。
建筑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实质意义是以建筑的具体形态来表现。
博物馆基本功能是收藏和展览人
类文化和艺术,博物馆建筑是最能体现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类型。
博物馆建筑的艺术性是设计者最为看重的设计因素,注重艺术性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尤为突出
的理念。
31 追求标志性建筑形象的理念标志性几乎是所有特别重要建筑的设计追求。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区和城市文化和艺术的圣地,最具理由被要求
设计成标志性的建筑。
瑞士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设计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处于三座摩天大楼之间,无法在高度上和周围建筑相比。
为了在复杂的都市景观
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设计者运用对称的几何形体和红色的传统砖石材料塑造了一个具有标志性的艺术博物馆形象,最突出的特征是一个高38m的圆柱形斑马纹大天
窗,光线可直接由楼顶照射到底楼。
它标新立异的外形,彰显旧金山的艺术精神,体现旧金山城市的文化气质。
32 追求雕塑感建筑造型的理念建筑具
有艺术属性。
作为造型艺术,建筑形态常常追求雕塑感,追求雕塑的神韵。
在博物馆设计中以追求雕塑感造型的设计理念,不乏成功案例。
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
馆的形体,以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简洁的几何体构成,西立面切割成巨大的H形,与其西侧对称布局、严谨有序的新古典风格的国家美术馆老馆呼应。
贝聿铭以一条与老馆重合的轴线和对称的西立面,以及与原馆相同的饰面材料,求得与老馆的协调;同时以富有雕塑感的几何形体,突出东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获
得强烈的艺术效果,被称之为现代主义建筑“成就的最高峰”。
2001年由美国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德设计的英国曼彻斯特战争博物馆,是由分别代表水陆空
的三个体块组成的博物馆,传达战争对地球的破坏的思想。
博物馆造型最大的特色是以极具雕塑感的三个巨大曲面板块构成,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看到三个组成部
分,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表现力。
33 以建筑艺术表达情感、思想的理念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丹尼尔·里伯斯金德设计的又一座著名博物馆建筑。
该博物馆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建筑以反复连续的锐角转折和到处布满的狭窄裂缝形成的艺术效果,来表达犹太人走过的坎坷历程和经历种种苦难。
作为出生于大屠杀幸
存者家庭的犹太裔建筑师,里伯斯金德对于
犹太人遭遇的那场浩劫有着更为深刻的体悟,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其设计理念是以强烈的建筑艺术形式表达对犹太人的情感和理解。
34 追
求独特建筑形象的理念1997年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幢造型奇特、怪异、浪漫、优美而充满 的建筑。
它如同
火焰在燃烧,宛若开在水面迎着太阳怒放的花朵,又像水中长出的海洋生物。
这个建筑作品充满着那种暗含于西班牙文化的、既激扬又沉静的诗意,倾倒了全世界的
万千民众。
它的落成吸引众多游客蜂拥而至,给这个濒临沉寂的城市带来活力与生机。
它独特的建筑形象,使其成为与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齐名的标志性建
筑。
美国建筑界的领袖菲利普·约翰逊宣称:“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
”被称为建筑“女巫”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撒丁古代建筑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成
为撒丁岛一座光怪陆离的地标建筑,其独特的建筑造型,给意大利过于沉闷的撒丁岛注入活力。
哈迪德天马行空艺术风格的博物馆与撒丁岛周围特有的古代塔状建筑
交相辉映,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交融的纽带。
4 注重技术因素的设计理念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建筑从功能、形式、环境到服务对象各方面都变得更
加复杂,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重,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发展使建筑形态千变万化。
博物馆建筑也是建筑科技发展最具代表性、最为突出的类型,注重运
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成为现代博物馆设计新的理念。
41 表现结构、设备等技术特性的理念意大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设计
的法国蓬皮杜文化中心,完全是一座反传统的建筑,外观上像一台巨大机器,它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博物馆——一个巨大的空间容器,在一个结构与设备外露的巨大骨
架中提供弹性使用的均质空间。
技术设备的外露,一方面体现技术美学,另一方面带来室内空间划分的灵活性,成为高科技建筑流派的典型代表。
42 仿
生学建筑形态的理念2000年由圣地亚哥·可拉特拉瓦设计的美国密尔沃基博物馆,就是一座利用自然生物形态的建筑实例。
博物馆建于密歇根湖边,湖滨景色优
美,水鸟自由翱翔。
建筑模拟飞鸟的形象,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启或闭合,富于动感与生动性,使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富有个性。
43 高科技
生态建筑的理念日本山梨水果博物馆是日本女建筑师长谷川逸子高科技生态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这座水果博物馆运用现代建筑材料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将博物馆分
解为三个独立的建筑体,三个建筑体分别模仿种子萌芽的三个不同阶段,表现万物不断繁衍、更新发展。
博物馆室内运用现代技术,建立适合生物生长的人工生态系
统。
建筑师以高科技的建筑手段和生态技术,创造出极具现代感的建筑造型和生态化的室内环境
结 语
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不仅是
注重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某一方面因素,而且常常是注重建筑设计原则涉及的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的设计既注重博物馆功能的多样性,又
强调表现建筑结构和设备的特性,是功能性与技术性的结合。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筑理念既体现在追求建筑的标志性和独特造型,又表现在突出的高科技建筑
技术和建筑材料,是建筑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
新近设计的吉萨大埃及博物馆,墙体透明石材既能吸收自然光又可隔绝户外高温,透明屋顶兼具节能和遮阳的功
效;同时,透明的建筑巧妙地表达对周边金字塔环境的尊重,其设计理念强调功能效益与环境因素的综合。
注重环境、功能、艺术和技术等综合因素是未来博物馆建
筑设计理念的趋向。
社会功能需求的提高,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公众文化艺术的追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都不断推动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发展。
研
究博物馆建筑设计理念,对提高博物馆建筑设计水平,促进博物馆建设的进步、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
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在狮子林,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贝氏祠堂,而民俗博物馆里,还完好保存着贝氏家族历代祠牌。
贝聿铭的童年记忆中,狮子林分量不轻。当年,贝氏家族是苏沪名门,诞生了“颜料大王”贝润生、“金融巨子”贝祖诒等名人。贝聿铭出生后,在香港度过童年,10岁时全家迁往上海,从那时起,几乎每年寒暑假,贝聿铭都是回苏州过的。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直到去世时,一直住在苏州的西花桥巷,那儿离狮子林很近。狮子林当时是贝氏的家族产业,贝聿铭经常在里面嬉戏,玩耍。直到1935年他离开上海去美国求学,一走就是半个多世纪。
狮子林管理处园管科科长钱培兴还记得贝老首度回乡时的景象。1996年,80岁的贝聿铭应家乡政府的邀请回到苏州。对乡情的思念,使得贝聿铭冒雨赶到西花巷去拜访老宅和故人。此时,老宅已不再,只留给贝老无尽的回忆。贝老80岁大寿当天,生日晚会安排在狮子林,晚会上,他接受苏州市政府的聘书,从此担任苏州城市建设高级顾问。是夜,贝聿铭徜徉在族叔公贝仁元修造的、现为世人公有的狮子林里,感慨世事沧桑巨变之余,挥笔写下七个字:“云林画本旧无双”。这位世界建筑界的巨子,那夜想必难寐。
接受挑战
2001年夏天,在中银大厦竣工酒会上,苏州市政府首次向贝聿铭提出设计苏博新馆的邀请,当时贝老并未表态。次年春节,陈嵘与市相关领导一起,奔赴美国贝氏公司游说,这一回,面对家乡父老的殷切期待,老人表示“要去看看”。
陈嵘印象深刻地告诉记者,在美国她切身感受了贝老的名望:在法国餐馆共进晚餐时,一位来自荷兰的年轻学生当场向贝老赠送自带的名贵红酒,并索取签名;参观贝老设计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时,一行人发现大理石墙上“贝聿铭”的名字,已因千万人的摩挲而变得闪闪发亮……
因此次拜访,贝聿铭对设计苏博新馆陡生兴趣。虽然他的小儿子、著名建筑师贝礼中,对新馆设计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但贝老严肃表示:“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因为他们的中文已经生疏了,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寥寥数语,自信心与使命感溢于言表。
随后,贝聿铭要求有关部门向他提供各种资料,从苏州水文情况、历史掌故到拙政园、忠王府沿革,甚至包括了东北街上每一棵树木的位置。直到亲临现场考察后,于2002年4月30日与有关部门正式签订协议,决心把此生最后一座作品留给故乡。
灵感闪现
决心设计苏博新馆后,2002年5月,贝聿铭开始了新馆的概念性设计。4个月后,当苏州专家再次来到美国时,贝老自豪地拿出新馆图纸说:“你们看,哪儿是新馆,哪儿是旧馆?”当年冬天,贝聿铭带着夫人再次来到苏州博物馆实地考察。苏州市文广局领导特地安排一出昆剧演出《游园惊梦》——贝家与昆曲渊源颇深,贝聿铭的堂叔贝晋眉,还教过“传”字辈,是一代昆曲大师。当晚的主要演员王芳回忆说,那天演出,地点就在忠王府古戏台,演出从下午开始,持续一个多小时。当天天气很冷,贝老身穿深灰色西服,一直兴致勃勃。演出结束后,考虑到贝老夫妇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演员们要主动下台与贝老合影,但贝老坚决不同意,主动上台与演员们握手。
或许是这场演出触动了贝聿铭的灵感
2006年,由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江南一隅的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读者shuangying1228在来信中自称已去过苏博9次,每次都是一趟心灵的震撼和涤荡,他说,“苏博首先是一座数字化博物馆的精品之作,她的风格、气派、内部功能的先进、运作程序的完善、布局安排的科学,都闪烁着现代建筑的光辉;同时她又是一座扩大了的中国庭院,一座别具一格的苏州园林。就连馆中两丛藤蔓,都专选江南四杰文征明手植紫籐的根来嫁接,中华文明的信息无不在其间流淌传承。”
随着苏博新馆揭开面纱,那些曾因选址问题而引发的争议很快消散,“非但没有对那些历史遗迹造成伤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成了游客们最普遍的观感。正如苏州读者刘先生在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偌大一个博物馆,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依名胜极品拙政园,西南面对千年古城的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院落。其风韵,其神采,其姿色浑然一体。现代流派的苏州博物馆,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奇迹,也是一种人性关怀和民族亲情的彰显。
苏州博物馆设计时面对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和场地条件: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中心区域,场地狭小,周围环境复杂,因此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的限制和环境条件。
2、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筑文化遗产众多,因此博物馆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周围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在设计中融入苏州传统文化元素。
3、展陈空间设计: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场馆,展陈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展示、交流和互动的功能要求,同时要根据展品特点和文化内涵,科学合理地安排展陈空间,使展品得到最佳的呈现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