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业是一个庞大而多元化的产业,拥有着众多优秀演员。这些演员不仅在中国境内享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赢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他们的演技是实至名归的。本文列举了一些中国演员,他们的演技精湛,深受观众喜爱。
一、巩俐
巩俐是中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女演员之一,她的职业生涯始于1987年,曾获得过威尼斯**节最佳女演员和法国凯撒**节最佳女演员等多项国际奖项。巩俐的演技清新自然,细致入微,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如《红高粱》中的菊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以及《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这些角色都展示了她出色的演技和独特的气质。
二、张艺谋
张艺谋是一位优秀的导演和演员,他曾多次荣获中国**金鸡奖、中国**百花奖和柏林**节金熊奖等多项国内外重要奖项。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全才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导演,还能够出色地担任角色,他的演技细腻而真实,如《红高粱》中的神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赵将军以及《英雄》中的秦始皇等角色都展现了其卓越的演技与深入人心的表演。
三、周涌
周涌是一位中国偶像剧中的演员,他凭借着《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剧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周涌的演技自然真实,在塑造角色时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情感世界,详细描绘出每个角色的人性面貌。如《甄嬛传》中的魏璎珞角色,周涌通过自己精湛的演技成功地演绎了这个复杂角色,他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其对角色的掌控力,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时期的人性面貌。
四、吴君如
吴君如是一位中国港式**的代表演员,其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中国**业的历程。她在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中都有成功的表现,如《神雕侠侣》中的黄蓉、《倩女幽魂》中的小倩等角色。吴君如的演技饱含情感,深入人心,通过她的表演我们可以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感受和变化。
五、彭于晏
彭于晏是中国新晋青年演员代表之一,他曾经出演过多部优秀**和电视作品,包括《前任攻略》、《胡闹厨房》、《湄公河行动》等多部**,在演技方面也备受认可。彭于晏的演技对于人物角色深刻剖析,能够将角色的内心感受展现得十分细腻,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如在**《湄公河行动》中,他扮演的是被绑架人员中唯一一个没有身份的男子,他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表演展现了被绑架者的恐惧、无助和焦虑,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被绑架者的心理状态。
六、张国荣
张国荣堪称中国乐坛和影视界的传奇,他的音乐和**作品都充满了艺术性和创造力。他出演的**《春光乍泄》、《霸王别姬》、《东邪西毒》等都是中国**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他在**《霸王别姬》中扮演的程蝶衣更是他演技的巅峰之作。张国荣的表演独具个性,他善于将内心感受进行外化表达,在角色身上创造出深刻感人的影响。
七、章子怡
章子怡是中国当代最具魅力和实力的女演员之一,多次获得国际大奖。她所扮演的角色都充满了个性和魅力,如在**《卧虎藏龙》中,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风姿卓越的女性武士;在**《逐梦演艺圈》中,她又成功地演绎了一个追梦女孩的故事。章子怡在表演时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角色融合在一起,通过流畅的动作和情感表达让观众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总之,中国**与电视剧这个行业的崛起,离不开这些优秀的演员。他们通过质量和实力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并推动着中国**业的进步与发展。尽管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个人特点,但通过感性和理性的深度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共性:涉猎广泛、技法熟练、感情真挚、形体自然等等,这些是他们演技实至名归的原因。
通过范读、诵读、精读、探究基础上,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语文版高一上册《永远的蝴蝶》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构思方法、写作结构及语言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范读、诵读、精读、探究基础上,提高对小小说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能够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去分析和欣赏小说的构思方法、写作结构及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上,激发学生对人间深情的珍视,进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品及相关知识介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蝴蝶的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4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
1、陈启佑笔名:渡也、江山之助,台湾省嘉义市人,十六岁开始创作,高中时代就与朋友合办《拜灯》诗刊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在彰化师范大学任教
著名作品:新诗《竹》
散文《吃桑叶的哲人》
《永远的蝴蝶》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荣获台湾短篇小说大奖赛第一名
2、扫除字词障碍
①、柏油:
②、骑楼:方言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
③、贱:溅:
④、拔尖:文中指强烈刺耳的刹车声
⑤、煞车:
3、知识积累:同学们喜欢看小说吗?(喜欢)
那我们关于小说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温故一下
①小说按内容可分为哪些?--常见的有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科幻小说,穿越小说,校园小说等等
②小说按其篇幅长短分为哪几类?
长篇小说:篇幅长、情节复杂、人物多,反映广阔的社会画面的作品,字数在10万字以上例如:四大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恩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中篇小说: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字数一般在2万至10万字左右如鲁迅的《阿Q正传》,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张艺谋改编为**《大红灯笼高高挂》)
短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字数一般在2千至2万字左右例如:张爱玲《倾城之恋》,矛盾《春蚕》
通过阅读《课文导读》我们知道这篇《永远的蝴蝶》属于哪一种文体呢?(小小说)
小小说:又称“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微观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等等,是小说文体的一种分支,它是随着时代节奏加快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样式美国作家罗伯特奥弗斯特给它下的定义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有小说的一切要素”
③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三、学生带着“小说三要素”线索听读课文,回答问题:
1、故事情节:--课后练习题一1
答案:樱子雨中帮我寄信而遭遇夺命车祸(课文导读有借鉴)
2、人物形象:(人物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樱子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能够反应樱子人物形象的句子,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外秒描写(分析归纳樱子的人物形象)
①、语言描写--“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善良、热情、体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本是关心,但反作嗔怪
--有着普通女孩子的活泼和俏皮
②、神态描写和行动描写--“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温柔善良
③、外貌描写--“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虚写白色代表着纯洁(圣洁,雪、武当弟子的衣着),同时也代表着不幸(红白喜事、医院墙壁的颜色)加强悲剧色彩--纯洁、恬静、年轻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的描写,一个温柔、体贴、善良的姑娘就栩栩如在眼前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文正是一出这样的悲剧
⑶、环境描写(看上)--天气: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关于雨的描写
1、文章开头写“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交待天气(自然之雨),地点(骑楼下),周围环境(柏油路面、交通灯、邮筒)(提示:这些含情的景语给了读者这样的审美感受: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犹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
文章一开始的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凄清、阴冷的氛围,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伤感的基调,并暗示了后面的不幸
2、在作者的笔下,“雨”有什么变化?它的变化与作者情感有什么关系?“那时候刚好下着雨”--它是自然的春雨
“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为樱子的离去感到
不安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是灾难和不
幸的象征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雨还是泪
水和痛苦的象征
整个情节以“雨”开篇,并以“雨”贯串始终“雨”是故事的起因因为天下着雨,而两人又只带了一把雨伞,才有樱子独自过马路的行动;也正是因为雨天路滑且视线迷蒙,才有樱子丧身于车轮之下的惨剧;“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雨点微妙的表达出“我”的心灵感应,足见“我”爱樱子的深度和细致;“雨点溅到我的生命里来”感情急遽变化,痛彻心扉!“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失去樱子是“我”生命中的最大一次劫难这时,情雨交融,悲之切、悔之痛,悲剧气氛愈加浓烈情之深、爱之重,使每位读者都为之动容
四、精读课文
1、作者为什么把“樱子”比做“蝴蝶”?如果把樱子比作花如玫瑰,牡丹,好吗?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永远的蝴蝶》?
文中有两个句子提到了“蝴蝶”:“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在大自然里,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给人们的印象是美丽的它色彩斑斓,轻盈可爱所以,蝴蝶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蝴蝶在我们民族文化中除了象征着美好以外还象征着爱情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两人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梁祝二人的爱情在蝴蝶身上得以延续在庄周梦蝶中,蝴蝶又象征着虚幻和梦想,象征着一种魂魄精神,以及进化升华的心理,又表示再生和复活蝴蝶也象征了深深的眷恋,流行歌曲《思念》中唱道:“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作者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
“蝴蝶”其实就象征着樱子“永远的蝴蝶”这个标题蕴涵着永远的爱恋与无尽的思念
如果把樱子比作花如玫瑰,牡丹,好吗?
(1)、现状(红绿黄青色)意象往往是人类某一方面情感和命运的象征
(2)、蝴蝶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出了象征美好之外,还象征着什么呢?宋词中有一个词牌名叫做《蝶恋花》,内容以描写男女间的情感为主;梁祝故事的结局是二人化作一双蝴蝶,在花丛间联翩起舞,梁祝二人的爱情在蝴蝶身上得以延续这些都表明在中国文化中蝶还是爱情的象征
(3)、可是,蝴蝶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止于此,在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论著中也提到过蝴蝶,就是很有名的庄周梦蝶在这里,蝴蝶象征着虚幻和梦想,象征着一种魂魄精神、以及进化升华的心理又表示再生、复活和喜乐因为蝴蝶需要经过变身的过程才能蜕变为美丽的身躯,故又有成长、跃进、成功及转变的意思在作家眼里,也许正是要借蝴蝶的这个意象意义,幻想着樱子能生命轮回,爱情永留
2、“信”是小说的情节线索,为什么小说开始只字不提信的内容,而在最后才点出信的内容?
小说的结尾:“妈:我打算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点明了两人的恋人关系,一下子将痛、悔、恋的情感波澜推向了高潮,大大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年轻、温柔、冰雪聪明的樱子死了,在新婚前夕如蝴蝶般飘落了,使作者痛悔不已,令读者唏嘘不绝前面营造的浓厚的悲剧气氛与结尾的幸福感的急遽转换造成了读者的心理落差,也使读者获得了审美愉悦,即所谓的悲剧美
小说于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篇末的这句补叙可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独具艺术匠心,这就是小小说构思精巧的魅力!
3、文章还善于运用反复,三次反复写到“站在骑楼下”,为的是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状态第一次写“我们”“站在骑楼下”,是恬然“躲雨”,心绪平静;第二次是写樱子只是过马路帮“我”寄信,就突然死在车轮下,刻画出在这出乎意外的残酷打击,无限悲痛的强烈刺激下,“我”“站在骑楼下”,是“眼裹热泪”,一片“茫然”,且神情呆滞的状态第三次写,表现出陷入深沉悲痛的“我”,在眷恋情人和残酷现实的痛苦矛盾中,仍是一片“茫然”,甚至知觉虚幻,突出了“我”对失去情人的永远的痛苦,对造成车祸悲剧的永远的悔恨,对情人的永远的眷恋这样抓住了人物心理的变化,运用感情凝重、深沉的语言作真切的描写,不仅渲染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且更能突出作品的主题
4、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话,找出来,说一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作者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话来反映人物在极度悲痛时那种精神恍惚的心态作品正是通过矛盾来反映人物悲痛欲绝的心情的
5品读下面的句子,揣摩作者的心理情感
A、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一个“飞”字,一个“飘”字,使惨烈的车祸像**里的慢镜头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没有了血肉横飞的可怕,只有一种凄艳之美)
B、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连续两个问句,将“我”失去恋人那极端悲伤、痛悔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C、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这里描写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幻觉,表达了“我”对樱子深深的怀念和眷恋樱子永远活在了“我”的心中,也永远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樱子的死给“我”的打击是刻骨铭心的但全文没有一个“痛”字,一个“悔”字,却让读者深深地感到了“我”的锥心滴血之痛,痛不欲生之悔
五、总结小小说的特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镜头)、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生活,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思想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
小:篇幅短小、取材小、选题角度小--451个字、寄信一事
新:立意新颖,风格清新,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
巧:指结构精巧、严密,力求使时间、场所、人物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两个人物一个场所一小段时间事情的发展(寄信、车祸)
奇::指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结尾
六、拓展思考
1、如若没有这声车祸,文中的两人会怎样?
假如没有车祸,他们会怎样的幸福快乐,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而如今即使步入婚姻殿堂的樱子永远的走了,而“我”孤独的留守在这世上,这一切只因为生命中的一次偶然的不幸
2、同学设想一下,如果文中的男主人公生日,樱子会怎样为他庆生呢?要体现出樱子的性格特点
七、音乐欣赏
张迈《永远的蝴蝶》
八、课堂小结:
《永远的蝴蝶》的这个爱情悲剧可以用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这句诗来描述樱子的一生就像蝴蝶一样短暂,又如蝴蝶一样美丽,消逝在那场永不停歇的大雨中,我则在一瞬间失去了挚爱的恋人,任凭那雨水和泪水敲打着心扉
朗诵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配乐)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明明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明明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丝毫不在意,没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而是填平沟渠后才发现,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解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在深潜海底
八、板书设计:
永远的蝴蝶
雨樱子蝴蝶
清冷伤感温柔纯洁凄美眷念
“做中国人很累”,程度不一的抑制性的感情总是常常伴随着我们,类似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生命的欢悦感从来都是他人世界的东西。它作为一种民族性的共同的感觉习惯不仅时常被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而且它所具有的情感性结构就与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文本的压抑性对立结构是共构的,其最早的文本呈现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这个篇幅短小的作品奠定了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压抑性对立结构的两个基本版本:第一个版本是“抽象”的众人的目光所聚成的整体性控制欲望——集体的看,与竭力逃避这种控制的个体欲念——个体的被看所构成的看与被看的对立性结构关系,它是现代压抑性情感结构的坯基,或曰深层“无意识机制”。这一版本以悖论的形式既展现了压抑性对立结构对个体存在的抑制,又突兀了生命个体对这一机制的超越性欲望的疯狂[4]。另一个版本则是由第一个版本转化而来的更富社会具像的版本,即作品的结尾部分所呈现的吃人的社会性原罪之发现与个人对吃人罪责的逃避。第二个版本强调的是“具体”的先在的社会审判和个体的被审关系;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一种看与被看的紧张关系,一种由个体无意识层面向社会意识层面的转换,这种转换一方面使个体的非理性冲突得以以理性的形式向社会呈现,给非理性以理性解释,帮助个体摆脱疯狂的结局;可是另一方面,被理性化治愈了的个体,又将自己交付出去,置于一个更大的亦是不由自主的对立性结构中,开始了作为理性-社会人的痛苦与紧张。也就是说由个体无意识层面向社会意识层面的转变,不过是后者对前者的一种外化和变形,而看与被看的对立性紧张结构依然存在。后人对鲁迅的各种解释,基本是从第二个层面着眼的。实际上,在鲁迅那里则同时表现了两个层面的紧张和强烈的宁愿停留于第一层面受非理性煎熬,也不愿把生命交付和给社会他人摆布的冲动。如果说,在鲁迅的中后期(即《野草》之后)对第一个层面的紧张的表现日渐隐晦的话,那么那种摆脱社会束缚的冲动,则一次次顽强地表现出来。在以后的演变中,鲜有人像鲁迅那样去突出第一个版本,相反,第二个版本则不断得到强化和突出,而且由第一个版本向第二个版本转化的紧张之表现也日益稀薄。最后终于导致1949年以后的一系列高强度性对立结构的全面固化。我们只要想想从《沉沦》、《莎菲女士的日记》,经过茅盾的《蚀》三部曲和巴金的《家·春·秋》、《寒夜》,到《青春之歌》,最后到各种“文革”类作品,就会多少对此结构的历史演变有所体悟①。随着这一演变,具体的文本世界日益收缩和单一化,人物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日益萎缩和固定化,最终导致一整套刚性对立结构表现模式的产生:组织(国家、人民、集体)/个人,工农大众/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反革命。在这些性质相同的二元对立中,前者对后者具有完全的控制与支配权,而后者则纯粹处于被支配、被控制、被审视的境遇。而“文革”以后的文学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上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反转,这在不少有影响的作品中得到不同形式的戏剧性表现。如《伤痕》、《绿化树》、《血色黄昏》和《上海生死劫》②以及被拍成**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③。至于我已分析过的主流知青文学文本的愤闷性叙述,更是直接从属于社会性历史定罪与个体无罪辩诘的对立性冲突结构[5]。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种长达近百年的压抑性对立结构的束缚下,惟一真正主动性的存在是那套看与被看、捕捉与逃避、定罪与辩罪的游戏规则,而千千万万的个体生命不过是这一游戏规则的被玩者、牺牲者。尽管到了先锋小说那里,实验性的叙述表现出了对于陈规的极端反叛,欲以所指的喧哗、非情感的语言游戏击碎传统的压抑性对立结构的世界,但是它们只不过是把整体性的往往具有实体表现的压抑情感结构,分解为碎片式的漂浮性存在,它们通过牺牲人、意义、作品所换来的不过是一大堆无主体的发霉的罪恶的情感余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