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情感

尽心情感,第1张

针对当代社会面临的情感危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许多情感上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当今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漠视,本文从哲学角度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这些探讨和思考包括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意义、现状、原因、有效实施的建议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做这样一些探讨和思考,主要是希望引起人们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深刻认识,为提高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也希望当今高等教育能够重视大学生情感教育这一教育的重要范畴,为实现大学生的完整人生、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和素质完善的人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本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探讨大学生情感教育这一问题、文献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及本文涉及的相关重要概念这一部分为下文的探讨和阐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部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了探讨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这一部分先从情感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索,然后分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一些特征,最后从本质上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了定位

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范畴,因此这部分的探讨,首先从价值这一概念出发,得出了价值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分,然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第四部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包括情感教育目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方法、情感教育实践、情感教育教师、情感教育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等几个方面这一部分对这些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不容乐观,需要引起人们重视和完善

第五部分:造成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的原因这一部分对造成当代大学生情感现状的原因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主要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过程和社会转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六部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些建议或方法,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重视和理解大学生情感教育 azhzhyjw 2014-09-26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历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教学目标中谈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历史教学中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记得我在讲到“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节内容时,发现了这样一幕:当我讲到“成吉思汗及后继者对欧亚各地的征战”这一内容时,学生都很感兴趣,听得聚精会神。当讲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向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征伐,打到中亚、西亚,打败俄罗斯,震撼了整个欧洲,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空前庞大的横跨欧亚的蒙古大汗国时,学生们脸上显现出非常自豪的表情。我趁着学生的兴致,继续往下讲:“蒙古人也曾向东进攻日本。公元1274年和公元1281年由于日本拒绝向蒙古人称臣纳贡,蒙古军队曾两次征伐日本。”学生来了兴致,听得更加入神,似乎急切的想要知道结果。我知道学生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蒙古人将日本人打得惨败,将日本人变作奴隶,任由我们宰割和驱使,这是一种本能的爱国心理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学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一次是19世纪末的甲午中日战争,另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两次战争中日军都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血腥的大屠杀,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日本的侵略不仅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国人蒙羞,一个泱泱大国,竟被一个小小日本国宰割蹂躏,真是奇耻大辱。因此中国人对日本人向来没有什么好印象,似乎跟日本人都有仇,当日本人倒霉的时候,中国人都很高兴。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当我讲到蒙古人第二次征伐日本,元军遭到了惨败,留在日本的近10万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2万多人作了俘虏时,学生顿时变得十分沮丧,先前的自豪感片刻全无,甚至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怎么没把小日本灭喽”,“不会吧,连小日本都没打过”课堂上顿时一片叹息。我肯定的说:“确实没错,而且是遭到了惨败。”学生们不解,一脸的疑惑,“为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我没有马上回答,学生们陷入了思考。我理解学生出现这样的情感变化的原因,知道学生的本意是好的,是出于民族的自强和自尊,是想通过蒙古人的胜利,以洗刷近代的耻辱,以使我们能够自豪的说:“元朝的时候我们也曾征服过日本。”但这一想法有悖于人类文明的正确价值取向,不利于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意识到这是该我实施情感教育的时候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日本人拿出了不怕死的精神,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有的学生诧异,“老师你怎么替日本人说话呢?”“日本尽管在近代侵略过我们,但这个民族确实有过人之处,狭小的生存空间,有限的资源,却能跻身当今世界二号国家的位置,靠的是什么?——就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与日本相比,作为怏怏大国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呢?”课堂一片沉寂。于是我接着讲述:“蒙古人在征战中据说屠杀了1亿人(大部分欧洲人是死于瘟疫,或者是属于间接的),如果蒙古人征服了日本他们会怎么做?”学生回答:“也是屠杀。”“如果是这样,那么蒙古人和日本人又有什么区别?”学生们沉默了。我于是趁热打铁,“蒙古人的征伐战争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们齐声回答“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这种战争应该肯定吗?”学生们回答“不应该”。“应该完全否定吗?”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机灵的学生反应过来,“客观上有积极作用,火药就是那时候传入欧洲的”。我高兴的回答“对了。这有利于什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中外交流”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学生的思维终于又回到了理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的感受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和引导,是多么的必要。课堂上这样的事件也许会经常出现,教师若能抓住课堂上的这些生成性问题,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也必将是深刻的,这要远胜过硬性的说教。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大力倡导的。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须要考虑整个时代背景的变化,才能使我们的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与时同变。

步入21世纪,“多元文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等一连串字眼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中的重要词汇。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平日,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巧妙拨动学生的情绪之弦,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的重要方面,当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体验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自身渗透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手段重视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感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让学生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如何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

这个首先需要教学者做好充分的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例如在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萝卜活动中,除了科学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掌握,还有对食物的珍惜,不浪费的,知道食物的来之不易,不是通过物体本身的价值,更有精神层面的价值。不挑食,不偏食的态度和习惯养成。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慢慢的把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融合进去,好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也就会渐渐形成。这里教育者的引导很关键。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肯定也必须重视价值观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生物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方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生物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发布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情感素材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情感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讲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的时候,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后,DNA重组技术迅速兴起,由此一系列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将给人类未来投下隐忧。因此在学习“人的生殖”后,向学生介绍了“克隆技术”与“克隆人”,并请学生讨论克隆人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后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难题。在科技发展使我们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今天,我们呼唤人文精神,我们追求科学与人文的渗透和融合。可以列出我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成绩以及我国科研水平与世界的差异,这样一发面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还需要我们几辈子人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初中生物绪论的教学时也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在讲生物学的发展史时,可以介绍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例如:李时珍,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实例,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生物中,有很多规律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生物活动课和生物主题活动。例如,七年级学过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洗衣粉和清洁剂的数量,然后结合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生物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研究性活动,自己制作一下生态瓶,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一、典型人物选取法

利用典型的人物进行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重要一环,选例要深刻,方法要独到,过程要优化。

1 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学生自小学阶段起,就开始接触历史,再加上经常性的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对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典型人物了解较多,从古代史上岳飞“精忠报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现代史上的黄继光、雷锋等人物及事迹颇为熟悉。因此在中学历史课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尽可避免老调重谈,应注入新内容,赋予新的生命力。典型案例法就是一种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以独特的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讲述林则徐人物形象时,向学生介绍,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并经成千上万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知识卡片)。从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诱发学生系列思考和讨论:英国人了解林则徐吗?林则徐与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在禁烟时期,断了英国人财源,被其视为眼中钉的林则徐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器重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这个例子使学生为之动容且由衷的信服,深深地感受到人格魅力跨国界的大民族气节亘古亘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

对于反面的典型人物事件,也同样可采用典型案例法。如“火烧圆明园”,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评说并没有选取中方的史料,而是采用了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英法的本国国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即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节选,使其事件的罪恶一目了然,真相更具说服力。

2 适当选取中性人物为例

对于历史上功过各半的风云人物,我们暂把他们归属于中性人物。这类人距离我们现实中的人较近,学生对他们特别敏感,从他们思想言行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人非完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分析人物的得失缘由所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成功及悲剧的产生,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去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更有借鉴的意义。在上古代史讲述《秦朝》一课时,补充了秦朝丞相李斯一生得失的例子。丞相李斯在秦朝40年政治舞台上的沉浮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成功与秦朝的统一休戚相关,而他的悲剧也和秦王朝覆亡的历史形影相随。在秦始皇死后立谁为帝的关键时刻,由于私字当头,贪恋权贵,苛刻求全,终于放弃原则被人利用,无可推诿地成为越高和胡亥等人的帮凶,跨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一步。最后这权倾朝野的人物,竞落得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下场。李斯一生的悲剧,使学生们触目惊心。学生讨论说,李斯如果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私利当头,结局不会那么可悲。这位开国功臣由于晚节不慎而造成个人的命运、国家前途的悲剧,永远地成为人们在回顾“秦”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时所应吸取的教训。

除李斯之外,项羽英雄气慨中的旧时代本色,李秀成万字供词留下的遗憾,石达开在逆境考验中的错误抉择,都值得学生们去讨论、探究。这些人物的一生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顶天的壮举、辉煌的历史,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付出了抉择筹码的代价。暂时抛弃时代人物悲剧的原因,就个人因素而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人物一生中的生与死、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令我们永远地警醒!

二、价值取向引导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在政治课中,有一课《见义勇为》,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

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有如历史课在讨论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等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懂得爱国情操的价值、浩然正气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伟大。

三、类比对照比较法

类比对照比较法是通过情况相似的两个人物,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同的人格气质、不同的理想走向,导致不同的结局进行对照类比,诱发学生在对照中受到启迪,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如在上《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例子,让学生把“卧薪尝胆”与他们非常熟悉的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的成语也来个类比,引出: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国君,却以不同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需要有坚定不渝的志向、锲而不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才可能达到彼岸;反之,一辈子则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1、透过历史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2、透过历史人物,可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情感经历,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3、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感兴趣的历史,发掘他们的历史情怀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体现情感价值观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自20世纪60年代“情感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教学关爱一直被看成是学校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强调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研究者认为教学关爱是有意义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的核心方面,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学生作为重要内容,师爱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调查也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热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标。

但教学关爱至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探讨教师的教学关爱的涵义与作用对于提升师生关系质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

对关爱的研究始于道德哲学家吉利根(Gilligan)和诺丁斯(Noddings)对伦理关爱(theethic of caring)与女性关爱(feminine caring)的重视。

吉利根的关爱一道德推理是对柯尔伯格(Kohlberg)道德发展的公正一道德推理的进一步发展。而诺丁斯认为女性关爱或伦理关爱是一种重视以女性体验为核心的道德体验。她在后来的研究中认为关爱并不是女性特有的现象,是所有人都存在的一种关系。她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数学、科学或文学感兴趣,但是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会关爱他人、关心世界与关心人类。女性关爱或伦理关爱是因反对柯尔伯格公正伦理为基础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提出的,但随后的研究认为伦理关爱是对柯尔伯格理论的重要补充。

1教学关爱是一种人际关系

吉利根认为女性具有维护关系的需要与责任的特点,关爱倾向/伦理强调的是维护关系。诺丁斯在使用关爱一词时,认为关爱描述的并不是态度或人格特质,而是一种道德关系,伦理关爱以人际关系为中心。诺丁斯还区分了两种关爱类型:自然关爱(natural caring)与伦理关爱(ethical caring)。自然关爱是山对被关爱者的深情所驱动,而伦理关爱是山关爱者试图增强自己的道德理想所驱动,伦理关爱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自然关爱并小需要主动的努力,而伦理关爱则需要个体的意志努力。两者都是从责任感开始的—承诺去满足被关爱者的需要;两者都是极大的喜悦与满意度的源泉。

哈格里大斯(Hargreaves)的观点与诺丁斯提出的自然关爱非常一致,他认为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心,与孩子之问形成富有关爱的关系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源泉。麦克德莫特(McDermott)认为关爱包括了有意义关系的建立、维持联系的能力,以及非常敏感而灵活对他人作出反应的信念,具有关爱性质的课堂环境可以建立起信任的气氛。温泽尔(Wentzel)明确提出,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关爱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业的支持与社交/情感的支持两个方面。而学生对这两个方面的感知成为测量教学关爱的主要指标。洛克伍德(Lockwood)和西片达(Secada)提出关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问建立一种信任的和支持性的关系。都(D o)和斯加勒特(Schaller劝在研究课堂讨论策略中发现,学生报告感知到与教师之问的关系是温暖的、热情的,就感到在课堂上讨论问题是很舒服的、安全的。

2教学关爱是教师主动付出的行为过程

诺丁斯所提出的关爱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是一种有关爱关系的师生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关爱的互动。每一种互动为个体提供了建立关爱关系的机会,关爱就意味着一种选择、责任和义务,它包括了情感与意志。她还认为,接受性(receptivity)、专注(engrossment)与动机移置(motivational displacement)的过程是伦理关爱体系中的核心要索。接受性是指关爱者必须进行努力对他人感同身受,尽最大的努力感受到对方的感受。接受他人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具有二元同在性。 一旦关爱者接受被关爱者,就有义务作出一种反应;通过这种方式,接受性引发了关爱产生。动机移置是接受性的直接结果:当关爱者对被关爱者感同身受、完全接纳的时候,对方的动机就变成了自己的动机。诺丁斯指出,动机移置要求“从自己的参照框架中跳出来并进入对方的参照框架”。为了加强关爱时的互动性,关爱者有必要在接受与动机移置之前就表现出专注。诺丁斯认为,教育领域中,教师的关爱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二类活动:向学生展示关爱的榜样、以民主的方式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及对学生观点采择、对学生有良好的期望以及鼓励学生。

科林斯(Collins)指出,关爱就是指个人化的表达、情感性关注和共情,这些都是伦理关爱的核心。罗杰斯(Rogers)和韦伯(Webb)认为,课堂教学上的关爱可以具体化为鼓励性的对话,对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表现出敏感性,以及提供吸引人的、丰富的和有意义的材料和活动。温泽尔提出了有爱心教师的四个主要特征:榜样(modeling)民主互动(democratic interaction)、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期望(expectationbased on individuality)、培养(nurturance)等。榜样关注的指标是教师努力教学。民主互动关注的指标是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注意倾听、信任、提问、反馈、表扬等。而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期望关注的指标是把学生看成在学业与社交上有不同追求的个体,看成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上有差异的学习者。培养关注的指标是检查学生的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在此基础上,温泽尔提出了教学关爱的基本特征,包括对学生学习的关爱和情感的关爱两个主要方面。劳尔森(Laursen) 和伯明翰(Birmingham)通过一项人种志的研究概括出了关爱关系中的七个特征: 转载教师的教学关爱:涵义及其作用

信任(trust)、关注(atteT1t10T1)、共情(empathy)可依性(availability)、肯定(affirmation)、尊重(respect)和美德((virtue)。沃克(Walker)和享宁(HeTlTllg)调查了805名被试,对公正、勇敢与关爱进行区别研究,结果发现关爱与温暖、宜人、教养(支持)和同情倾向存在积极相关。在聚类分析中发现,关爱最主要的内容是:爱一共情、利他性、诚实一可靠。爱一共情反映了他人本位的积极情感,表现出的反应是温暖、关注、可依性等。利他性指的是助人性、慷慨大方、分享与无私。而诚实一可靠与真诚有关,反映了诚挚、正直等特点,最后有可能走向自我牺牲的关爱。

3教师教学关爱的主要涵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美德的主要成分,它既是一种关系,又是一种行动过程。具体地说,教师教学关爱是指教师通过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等行为,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的信任的、支持的关系。

而教师对学生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的行动过程,代表了教学关爱的主要特征以及可测量的基本维度,根据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劳尔森和伯明翰的不开究结果之问的语义分析,我们对每个教学关爱特征所代表的教师行为与信念进行了整理,结果见上页表。

二、教师教学关爱的作用

研究表明,教学关爱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表现都会有直接或问接的积极影响,并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只对学生非学业领域才有积极作用;教学关爱对教师自身的工作满意度与投入程度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也并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就是一种无偿付出直至情绪衰竭或“自我牺牲”。还有研究表明,教学关爱对基础教育各个层而的学生都会有积极作用,也不像传统观点那样认为教学关爱只对年幼的青少年才产生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问建立起来的关爱关系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也可以成为教师应对挑战的保护因子。

1教学关爱是学生心理弹性的一项保护因子

心理弹性(Resiliency)是指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它能使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调整过来。心理弹性由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个组成部分构成。所谓内在保护因子就是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特质。而学校的保护因子是心理弹性外在保护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们经常提到的学校保护因子有教师提供的各种支持。师生问的关爱关系、高期望和参与机会都是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的保护性因子。劳尔森和伯明翰对23名处境小利青年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感知到与成人之问的关爱关系在他们而对困境时起了帮助作用。充满教学关爱的教师会给子处境小利的学生更多的支持性指导,如果他们必须要批评学生时也会提供更多认知性的和情感性的训练。研究者在高中学校教师对学生作弊行为的态度进行研究时,发现教学关爱低的教师更有可能责备学生,而教学关爱高的教师更有可能提供更安全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工读学校会实施教师顾问计划(Teacher Advisor Program, TAP)这样一种具体化教师教学关爱的方法,从而更有可能使处境小利的青少年取得令人惊喜的成就。教师的行为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营造受欢迎的学习气氛的关键。当一个人感到归属于某一个团体或者在团体中感受到他人的关爱,他们在团体中就会切身感到是团体的一分子、是安全的。学生感知到来自教师的支持,与学生的亲社会目标和价值观、公民义务感、自我概念,以及寻求帮助都有积极相关。学生感知到了教师的关心,就会更加符介教师的期望,减少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如减少辍学行为。

2教学关爱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量

教学关爱对学生的非学习领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领域也会有显著的作用。学生感知到教师是关爱的、公平的和尊重的,与学习动机有积极相关;学生更有可能激发内部动机;强调掌握目标。而与学习投入程度也有积极相关,这种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校里更加投入,当学生感到在情感上受到教师的支持,他们更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任务之中,包括更加努力。这种关系和学业成绩有积极相关,促使学生更可能使用自我调整的学习策略,更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许多研究都关注在课堂情境中学生与成年人、特别是与教师关系的影响。不开究者都非常重视师生关系中的关爱与亲密情况。在幼儿园中,教师自我报告的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可以较好地预测孩子在校成绩、对学校的喜欢程度以及自我发展方向。在小学里,学生报告的与教师的关系质量也能预测他们感知的控制感、积极应对、相对自主性和在校投入程度。在较小的青少年中,他们感知到教师的支持能够预测成绩与价值观以及在学校的努力程度、投入程度和表现。而在初中学校里,在控制了学生先前学业成绩与控制感的前提下,学生报告的教学关爱能预测到在两年多时问里动机的变化。研究认为与教师的关系和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同时扮演了多种角色,如一个可依恋的人、一个教学者、一个纪律维持者,以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判定者。

3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精神回报”

尽管有研究认为关爱在某些教师身上显得特别困难,但对教师教学关爱持乐观态度的研究人员认为,具有关爱的教学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而且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莱维特((Leavitt)指出,有时候有许多教师感到爱心的付出却使自己筋疲力尽。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一学生关爱之问固有的不平等性。山于学生对教师维持这种关爱关系不能很好理解,这可能导致教师情绪紧张、愤怒并随后发生改变。当教师对这种方式小堪重负的时候,他们就会把关爱转化为情感衰竭。出于强烈的关爱信念与责任,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问与精力去关爱学生,教师可能会在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时产生挫折感和内疚感,进而可能极易受伤直至职业倦怠。

但是,更多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关爱持更为乐观的态度。洛蒂(Lortie)发现小学生具有关爱关系是教师职业满意度的显著预测源,在教育中的关爱是职业中的一种“精神回报”。妮亚斯(Nias)和哈格里大斯都提出了充分的证据证明,教师发现自己深深地卷入到学生中去的时候会感到很满意、很有好处;与学生相互关爱的教师就会认为“小要以为我只是一个付出的人,我知道会有一天有许多人都深深地爱着我”。哈格里大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许多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就是因为对孩子的爱心,与孩子之问形成富有关爱的关系是他们职业生涯中工作满意感的重要源泉。教学关爱并小只是一种温暖而模糊的情感,它可以使人更加善良更加可亲。关爱意味着小断追求能力的成长。一名有责任的高明的教师会用心去理解青年人在社会、情感、生理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在而对教师生涯中的各种挑战时具有坚韧的心理弹性(自我复原力),满腔热情的从事教学工作。

三、启示

尽管对教师的教学关爱有不同的声音,许多研究者还是强调教师教学关爱的必要性。科尔((Koh 1)就指出,“一名教师有责任关爱每一名学生”。罗杰斯和为伯强调,“好教师的关爱和好的教学与具体的关爱行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之一,教学关爱的发展也被看成是教师生涯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厘清教师教学关爱的涵义与作用对加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结构、分层与细化。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虽然一直强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具体的道德要求,但却不能回答这些道德要求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还是奋斗目标的问题。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以公正为基础的,而吉利根与诺丁斯等人的道德发展强调了关爱。作为伦理道德层而的关爱和和是以公正为前提的,但无论是公正还是关爱都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所幸,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一直是从公正与关爱两个基本层而入手建构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内容结构,但在逻辑上需要更加明晰的表达。在此基础上,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层次可以根据社会规范结合公正与关爱的发展阶段进行理论建构,区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就关爱而言,可以从师生关系与教师的行为表现,诸如共情、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的行动过程进行分层与细化,从而在可测量、可操作的层而回答“师爱”的具体内容这个我国教师职业道德领域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其次,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生涯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一直强调教师专业领域的素质要求,但对教师道德领域的素质要求并不明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认识不清,另一方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认识不足。就教师的教学关爱而言,已有研究表明它是学生心理弹性的一项保护因子,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的投入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都具有推动作用,它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项“精神回报”,激励教师充满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在遇到各种压力的过程中也能自我复原。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移的视角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与生涯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进行操作化,从而成为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对待知识,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层面上把握知识的分类及本质(见附文)。其实,这个问题也涉及到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 长期以来,无论在思想政治新授课教学,还是在高考复习课中,一直存在着对待知识的极端化倾向:过分注重知识在课堂中的地位,甚至把知识掌握的多少作为衡量课堂教学容量大小和成效高低的主要标准。具体表现在,教师讲课(备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知识(比如,在复习课中首要的环节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点,最后还是通过做练习题看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教师讲课的关注点主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掌握了多少知识(比如,在复习课中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检查学生是否把知识点记住了、记住了多少);教师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注重知识(比如,在复习课中教师还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纯知识点试题的考查练习)等等。 我始终坚持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夸大知识的作用,思想政治课就丧失其生命力。也是与新课程的理念不相一致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五条基本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我认为,这一条突出强调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我认为,这一条是在上一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保证思想政治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我认为,这一条强调学科知识的价值,但同时尤其强调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我认为,这一条突出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包括在掌握知识方面);(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我认为,这一条明确强调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 从以上各条基本理念的精神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避免过分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才能切实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也才能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作为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规定)。 再看看,我们的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是如何体现这一精神的:今年山东省首次自主命题的高考思想政治试题,所有的试题都是以生活中的情境为素材,来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一道试题是单纯从知识到知识。这无疑给我们一个信号: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不能再进行那种从知识到知识的抽象乏味的教学方式了!那样的话,只能是引导学生在死记硬背!只能是把思想政治课变成单纯理论知识传授的课程!!只能是把思想政治课引向死胡同!!! 我这里,决没有轻视忽视知识作用的意思。知识无论如何也是一项重要目标的。问题的症结是:我们教师把知识放在课堂教学中的什么样的位置?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掌握知识?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掌握这样的知识? 我的看法是:知识只是能力的载体,要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服务。凡是让学生下气力掌握的知识,必定是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旺盛生命力的。凡是需要学生深刻理解的知识,绝不能靠死记硬背! 具体说来,在高考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对知识方面的把握,应该在“优化情境”上下功夫!应该在“把握线索、揭示联系、突出主干”上下功夫! 这里的“优化情境”,也就是指要把课堂的出发点转到学生的关注点上来,转到联系实际上来,转到知识的应用上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实际问题,并且学会用教育智慧选取教学资源。——这不正是高考试题的结合点吗?所以说,这样做与取得好的高考成绩正好是吻合的。 附文:关于知识的分类及相应的学习过程 如何思考知识,如何对知识作出划分,如何给知识定位,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教学过程的思考与分析,形成了对学习理论或教学理论的重大问题的不同见解。 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关于知识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对人们学习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结果而提出来的,正因为如此,这种观点的提出尽管只有十几年,但是它已经被教育与心理学界广泛接受,并对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们认为,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大类的分类模式,对于学习与教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重大意义,我们应该注重吸收。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从知识的心理性质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知识,它的基本形式是命题,许多命题相互联系形成的命题集合成为命题网络。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系列操作程序,它的基本形式类似计算机“如果……那么……”的条件操作,每个程序都包括条件部分(if……)与操作部分( then……),个体掌握了这种程序性知识后,一旦认知了条件,就能产生相应的操作。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条件是不同的。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在工作记忆中把几个激活了的节点联结起来形成新命题的过程。例如,一个过去不知道“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的人,当他听到这句话时,首先激活了头脑中长时记忆的“中国”、“北京”、“首都”等几个节点(假定他头脑中已存在着这几个节点),把它们提取到工作记忆中去,然后这几个节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命题,再存放回长时记忆的命题网络相应的位置中去,该个体便获得了这个新的经验或新的命题。总的来看,陈述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三个环节:1联结。随着命题的物理形式的刺激(声音刺激或视觉刺激)进入工作记忆中,激活了长时记忆中相应的节点,同时也激活了与这些节点有关的若干旧命题,这若干节点在工作记忆中被联结起来构成了新的命题。2 精加工。将新形成的命题与所激活的旧命题进行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局部命题网络。3组织。将精加工过程形成的局部命题网络组织进宏观的知识结构中去,也就是将工作记忆加工处理的结果放到长时记忆相应的位置中去。这就是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则不相同,在这种学习中,个体要学习的是在某种条件下要采取的某项操作或某系列操作程序,并能按程序完成整个操作。因此,这类学习包括两步,一步是条件认知,即学会确定“if……”;另一步是操作步骤,即学会进行“then……”。条件认知的学习是学会辨别出刺激是否符合该产生式的条件,也就是学会按一定的规则(或步骤)去辨别或识别某种对象或情境,看它是否与该产生式的条件模式相匹配;操作步骤的学习是学会完成某活动的一系列步骤,即学会按一定的程序与规则进行一系列操作以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总的来看,程序性知识获得的一般过程也包括三个环节:1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表征行为序列;2程序化练习,经实际练习由命题表征控制下的行为序列过渡到由程序表征控制下的行为序列;3合成,各孤立的、小的产生式合成大的产生式系统,这个产生式系统的运作自动化、简约化。 由此可见,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有不同的过程与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不同知识的学习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指出,我国教育界一贯将学习的内容分为知识与技能,也注意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不同规律。但是,我们认为,我国传统关于知识技能的划分还是不够科学的,因为,我们提出的“技能” 范畴仅仅是大致相当于程序性知识中的行动序列方面,而将程序性知识相当大的一个部分模式辨别方面归为“ 知识”范畴,这实际上是不恰当的。现代认知派心理学家经大量的研究表明,模式辨别(包括概念行为)知识的获得、保持、激活过程的规律与行动序列知识是相同的,这表明模式辨别与行为序列实际上是同类知识,而与语言信息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则有很大区别。以学习概念为例,掌握概念定义的知识的学习过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概念行为的知识(亦即模式辨别,能辨别出属于该概念的实例)的学习过程(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就有很大不同。

哲学并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符号,而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这也就是"人生哲学"这个词的由来,在这个方面它与成功心理学很相似

哲学当然可以解决感情的问题,但是必须是你心中的哲学,而不是从书本上死记硬背的哲学!

最后,哲学家的感情生活不和不足以支持哲学是无法解决感情问题的请试想,爱情的基础是相似的人生观与相互的理解,但哲学家们曲高和寡,很少有人能和他们做到真正心灵上的沟通,更不要说是在极端男权主义社会时期的女人们了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

  进入佳缘后,感觉就像进了大超市,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当推着感情的推车闲逛时,总能找到喜欢的,可惜只能挑一件,别忘摸摸自己的口袋。

  有时候你总觉得找到相见恨晚的对方时,却总是铩羽而归,但只能暂时挫败你的自信,永远都要保持一颗勇敢的心,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天道酬勤,因为在冥冥众生中总能找到属于你的,逃也逃不掉。

  对于感情来说最大的敌人是完美,其实每个人有优点有缺点,关键看怎么平衡,所谓的缘份是找到把对方缺点当成优点的对方。

  有时候爱是一种不经意的感动,是无声胜有声,或许很多人一生都不能遇到。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拥抱就让人心动。曾经有个女孩在我离开的时候,帮我把羽绒服拉链拉起来的那一瞬间,那最珍贵的感觉尽在不言中

  感情不总是享受幸福的快感,而是不断妥协的过程。人总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当彼此有误会,有矛盾的时候,不要轻易的否定,给对方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胜有情。多一些等待,多一份执着,或许感情能够升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83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