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谈恋爱时,你在一心一意对别人,别人却在玩脚踏两条船的事,你能接受吗?估计绝大部分人是没法接受的。谈恋爱虽说没有什么规定和约束,不像婚姻有结婚证,但做人还是要讲诚意的。
既然双方确立恋爱关系了,那就一心一意对人家,如果不满意完全可以分手,谁也没有权利可以绑住对方的。但别人在真诚对待你时,你却周旋在不同的异性之间,自以为是地拿别人当备胎,这叫别人心里怎么想呢?
当然,你会说要比较比较呀,这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事要注意分寸,你今天跟这个约会,明天跟那个约会,都打着谈恋爱的旗号,这样好吗?
谈恋爱不是做生意,是要谈情说爱的,既然是讲感情,那就要真诚对待。别人用心对待你,你也要用心对待别人,人心换人心。如果彼此不合适,那就分手,但不能欺骗和玩弄别人的感情。
02
小刘和女友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两人相亲后,彼此都觉得对方不错,就正式交往了。交往了一个月后,小刘就正式带女友回家见父母了,父母还给了女友见面礼。
这之后,小刘三天两头带女友回家,女友也是以准儿媳的身份去小刘家的。小刘想去拜访未来的岳父母,但女友却推辞着,她说等时候到了,自然会带小刘回家的。
小刘虽然很想去女友家,想把这段感情确定下来。但女友既然这么说,他也不好逼女友的,所以耐心等待着。大约交往了半年后,小刘提到结婚的事了,女友也没有拒绝,只是说先筹备起来。
这时,正好女友过生日了,小刘就盘算着该怎么给女友过生日。生日的前一天,小刘给女友发了信息,想约女友去游乐场玩一天,但女友说白天没空。小刘就决定晚上陪女友去吃饭,女友欣然答应了。
03
第二天上午,小刘去表姐的花店选花,他想晚上去接女友时要带束花的。他到表姐的店里时,正好有个小伙子也在选花,说是他女友今天过生日。因为女友晚上有事,所以他跟女友中午去吃饭,所以他要带一束花去。
两个小伙子为同样的目的而买花,两个人就选了一样的花,表姐还给他们用了相同的包装纸。这些包装纸是表姐找人定做的,上面印着表姐花店的名字和****。
小刘买好花后就回家了,然后预订好晚上吃饭的酒店。到傍晚时,小刘就带着那束花去女友家,准备接女友去吃饭了。他到女友家后,发现女友的房间里放着一束和他手里拿着的一模一样的花,女友和小刘都愣住了。
小刘马上想起上午买花时的情景,女友这束花显然就是上午那小伙子买的。这时,小刘收到了表姐发过来的信息。有一次,表姐到小刘家去时,正好女友在小刘家,所以表姐是见过女友的。
04
表姐发来的信息说,她中午经过一家饭店时,见到女友跟上午到她店里买花的那个小伙子在吃饭。表姐还发来了一家照片,照片是隔着橱窗偷拍的,照片上女友和小伙子的样子非常亲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关系。
小刘马上明白了,难怪女方一直不带他回家见父母,原来女友在玩脚踏两条船的事。小刘就马上质问女友,女友不承认,装作不明白小刘在说什么。
小刘就拿出了表姐发来的照片,女友见瞒不过去了,这才承认。但女友说,她又没有嫁给小刘,她想跟谁在一起就跟谁在一起,小刘没权利限制她的行动。女友还振振有词地说,就是买东西都要货比三家,何况是找对象了!
小刘无话可说,他的确没有权利可以限制女友交朋友,但女友这样的行为,让他的感情很受伤害,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备胎。所以小刘向女友提出了分手,女友没想到会这样,有点意外,但还是同意了。
过了几天后,女友突然又来找小刘,要跟小刘复合。原来那个小伙子也知道了小刘的存在,他的反应跟小刘一样,也很生气,然后就跟女友分手了。女友这才又来找小刘的,但小刘还是拒绝了,他不想跟女友这种人交往了。
05
女友原本周旋在两个男友之间,中午跟那个男友过生日,晚上跟这个男友过生日,她觉得游刃有余,乐在其中。但没想到翻船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像她这样迟早会穿帮的。
两个小伙子都跟女友分手了,女友这才知道要珍惜男友,可惜已经晚了。做人一定要真诚,你真诚待别人,别人才会同样真诚待你。你游戏别人的感情,别人又怎么可能会为你付出真情呢?
谈恋爱时脚踏两条船,或者脚踏多条船的人,十有八九会翻船的。谈恋爱跟做其他事一样,你只有一心一意认真对待,才能收获真正的爱情。
所以还是不要去搞脚踏两条船,或脚踏多条船的事,还是认认真真对待爱情。如果觉得对方不合适,那就分手后另找他人,爱情应该是美好的,感情来得不半点游戏。
又是新的一年,就在前一段时间,随着各明星的吃瓜越来越火,一条有关刘亦菲的热搜火了
标题居然是"刘亦菲好像有采访nb症"
这原来是有网友把她接受采访的很多片段做成了一个合集,并且公布了出来!
以前只知道天仙姐姐刘亦菲是一代颜值天花板。并且当初的dj**姐视频,刘亦菲的打碟视频印在人心
没想到采访也这么犀利好笑。
就有一次在某典礼上,主持人问她和鹅厂是有什么关系?
刘亦菲非常憨厚地说道:“我是会员,”
还有一次刘亦菲被问到有没有起床气?
刘亦菲直言说她并没有起床气:“因为我都睡到不气了才起来”
在采访中还有主持人问她:关于大家都喜欢叫她神仙姐姐有什么看法?
刘亦菲也是一脸的疑惑:“我觉得可能是通稿发太多了?”
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能够,
将美丽的外表和有趣的灵魂合二为一。
仔细想想,刘亦菲在演艺圈都是一个比较特立独行的。
刘亦菲自从在《仙剑奇侠传》电视剧中扮演“灵儿”,《神雕侠侣》中更是扮演人见人爱的小龙女之后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被广大粉丝都称为“神仙姐姐”。
刘亦菲15岁就已经出道,一出道就担任大制作如《金粉世家》、《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的重要角色。
虽然每次都会引起很多非议,但是年龄还小的她却又总是可以把角色扮演的很好,从不让对经典万分期待的观众们失望。
除此之外,刘亦菲对社交也不并怎么感兴趣。
虽然媒体喜欢给她冠上“女神”的称号,但是她却经常坦诚称为自己就是个实至名归的宅女 。
务实、不炒作,这一点在当下的演艺圈里尤为可贵!
大家可能会刘亦菲太高冷,没有圈内好友?
然而并不是。
古人云,友不在多,在于精。
深挖刘亦菲就会发现,好像看起来略不合群的刘亦菲,其实一直都有着无论是在 娱乐 圈还是现实生活都极为鲜有、也非常令人羡慕的友谊。
11月6日,舒畅在短视频上晒出与蜜友的甜美照。
视频下方配文“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闺蜜小刘,她有点含羞“。
她们还非常甜蜜的互相比了个“耶”,结果下一秒,就都忍不住笑场,纷纷吐槽对方好傻。
这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亲密。
这个视频很快就有了上百万的播放量,评论区里也有着10几万留言。
网友直呼大饱眼福,终于看见神仙姐姐小刘“接地气”了。
两人因拍摄电视剧《金粉世家》而结缘。
刘亦菲饰演女二号“白秀珠”,舒畅饰演金家八**“金梅丽”。
拍摄《金粉世家》时的她们,因相同的年龄很快就熟悉了起来,而她们彼此相似的童年经历更是让她们渐渐成为知己。
很痛苦的是,刘亦菲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
而舒畅母亲在舒畅还很年幼时就因病去世,从此舒畅就一直住在亲戚家里。
单亲家庭出身的她,让刘亦菲和舒畅更加懂得彼此敏感且容易自卑的内心。
尤其她们还都是年少成名,外在的舆论逼着她们只能强作坚强,只能在彼此面前卸下伪装,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刘亦菲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舒畅,会给舒畅买一堆的营养品,怕她长不高,而且经常性的会带着两个小女孩一起去逛街。
毫不夸张地说,她们二人的存在让彼此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减少了彼此很多的痛苦。
而且,这份感情没有掺杂着丝毫的名利。
老人都是演艺圈的演员,她们却从没有在媒体面前炒作彼此的关系。
刘亦菲在被询问时,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最好的朋友是舒畅。
她们知道彼此的情谊从不是活在镜头里,更不需要任何的解释。
年少时的一场相逢,让这两个曾经的小女孩都找到了最美好的感情,不可谓不是一场难得的幸运。
3
当下,很多人对友情的定义都较为苛刻,过于追求完美。
总觉得对方如果没有及时回复自己的消息、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就是懈怠这份感情。
其实,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主观了一些。
就像刘亦菲舒畅二人,她们相识19年,从没有要求彼此时刻在一起,就连一起合作的戏都没有几部。
但她们却始终亲密如初,只要见了面都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友谊存在的意义,更像是前进路上存在的一团篝火,温暖我们被世俗冷却的身心,给予我们治愈力满满的安全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剧:
《请回答1988》
剧中的几个小伙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自的烦恼。
但是当他们聚在一起,哪怕只是吃个泡面、看个**,心里的忧愁都会因为彼此陪伴而少了些许。
就像一味调味剂一样,人生不是没有朋友就继续不下去。
但拥有一份真挚的友情,生活必然也会少些寡味无趣,多些精彩和安心。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份即使到老也不会让感情变质,能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友情。
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其实仪式感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生活里,虽然很多时候,人们忙着赚钱忙着工作忙着带孩子,总会忽略了生活本身,忽略了仪式感,但每一次与仪式感的邂逅,总会唤起你的某种情绪,比如春节无论多难游子都会回家和父母相聚,比如彼此间送花送礼物的小情侣,比如老夫老妻一起相约几年前经常约会的一家餐厅,这些都会成为我们心底的某一缕情愫,牵动着我们的心灵和情感。
比起每一个匆忙的早上,随意的吃上几口面包当作早餐,我们更喜欢早起几分钟,在慵懒的阳光里,喝着鲜榨果汁,伴着热气腾腾的香味吃完早餐,这样的仪式感,会让你感到自己是在生活而不是生存,就像在《蒂凡尼的早餐》里,赫本总是会打扮得精致优雅,在蒂凡尼的橱窗前,从容的将早餐吃完,她让手中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如同盛宴一般,她享受着每一个清晨和每一个瞬间。
仪式感,会让你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
而每一个愿意给你仪式感的人,都是用心爱你的人。
有人说,老一辈的爱情很朴素,哪有费尽心思去注重什么仪式感,不也一直过得很幸福。
其实这种说法是只看到了表面,老一辈其实更加注重仪式感,只是对他们而言可能不是去高档餐厅里吃一顿饭,送一束花那么简单,他们的仪式感,在于逢年过节都要做上丰盛的饭菜,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一次都不会少;他们的仪式感,在于几十年前写给彼此的书信都还珍藏在宝贵的盒子里;他们的仪式感,在于多年来培养的默契,她总会做他爱吃的酱牛肉,而他又总是把肉留给她。
仪式感,是爱的表达形式,也让爱得以寄托。
想起之前的一个报道,伦敦的地铁上总有一位老奶奶,头发已花白,她每天都会坐在月台的长椅上,静静的看着一辆辆地铁进站又出站,却从来只是看着,后来,人们才知道,她的丈夫去世了,她来这里只是为了听到丈夫生前录制的那句“小心间隙”,这也是相识时他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这句“小心间隙”,这熟悉的声音,成为了老奶奶心里最好的仪式感。
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断的得到又失去,但失去的那一瞬间我们是不会感到难过的,真正让我们感到难过的是,当我们捡起那曾经完好无损而如今已散落一地的碎片时,那种再也回不去的痛苦才涌上心头,正如那句话所说,"亲人离去的那一瞬间往往不会令人感到悲伤,真正会让你感到悲伤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窗台上随风摇曳的绿箩、那安静整齐的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
很多时候我们的感觉也会欺骗我们,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一个人的重要性时,往往是在某个瞬间,某个被仪式感唤起的瞬间,才会真正的体会到那种强烈的情感。
有一门叫做“存在主义”的学科,里面有一段对“仪式感”的诠释很到位,
人生于世就像在一条漫长的暗黑河流里漂泊不知去向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撞上暗流 被一卷而走而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就是人 甚至于人类于这河流上建造的闪闪烁烁的小灯塔吧靠这些灯塔我们才能标定我们的存在虽然说 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一阵风 就能把这些灯塔全部吹熄这些灯塔 说穿了 也是毫无意义但我们还是在创造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 标定它背后的精神内涵这就是人类极为卑微但又感人的地方吧
在婚姻感情里亦是如此,仪式感也许就是将美好赋予生活和另一半的最好方式。如果对方愿意为你费尽心思去营造一次浪漫的约会,去用心烹饪一份可口的早餐,或者说精心的准备一份礼物,可能东西并不是贵重的,但是这小小的仪式感会拉近两个人的距离,让本来平淡的感情生活熠熠生辉。
悠悠和小刘结婚已经两年多了,小刘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总是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妻子,而悠悠是一个生性敏感多疑的人,她不能理解也不能接收丈夫的早出晚归,她说,以前还总是互道晚安,现在他一回来就像死猪一样睡着了,早上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出门了,两个人几乎零交流,这种状态让她很苦恼,她甚至觉得丈夫不爱她了,想趁着还没有孩子和他离婚。
小刘也很苦恼,他坦言并不是不爱她了,只是人的精力有限,当工作已经占据了全部的生活,就算是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像以前那样维系感情,恋爱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花大把的时间腻在一起,但是一旦结婚,生活的重担压在身上,根本无力去思量别的事情。
其实他们的烦恼是很多情侣夫妻之间都存在的,既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系感情,又不想因为忙于工作而失去了生活而失去爱人,这个时候仪式感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其实双方都明白,一个需要空间,一个需要关怀,仪式感是感情表达的最好方式,可能你们只需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去一家心仪已久的餐厅约个会,看场**,或者经常性的互赠一些小礼物,通过小的仪式感,来表达你们的爱意,让对方知道,你是爱TA的,不论多忙多累,都有对方的位置留在心底,感情也会因此而平稳甜蜜。而缺乏了仪式感,爱情就像是没有养分的花朵,时间久了,总会枯萎。
想起赫本在病重的时候,纪梵希用自己的私人飞机送她回瑞士修养,飞机里铺满了鲜花,赫本感动的说,“只有你还记得我的喜好,把我当小女孩来宠”。
是啊,那些愿意花心思给你仪式感的人,都是在用心爱着你的人。
心理咨询进行中(15)——“无话婚姻”出轨的前奏
今儿下午,咱睡眠心理中心,我接待了一对年轻夫妇来访者小张和小刘,其中妻子小张是好友的死党闺蜜。
妻子小张28岁,刚从一家私企辞职,丈夫希望她能去国企或者事业单位,但对于这个年纪来说并非易事,因此暂时待业。
丈夫小刘30岁,在某地产公司做小主管,收入丰厚,就是平日里忙了点,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结婚4年,膝下无子,备孕中,压力尚小,“生完孩子压力怕是就很大了”,过来之前,今儿上午小刘偷偷发语音给我。
我们是通过微信联系的,所谈内容对双方均保密。
简简单单寒暄了几句之后,小张就跟我坦白,“其实我出轨了”。
她告诉我,辞职之前,她和一起搭档两年的同事擦出了几点火花,对方比她小,93年生人,有着这个年纪正旺盛的表达欲。
一次部门聚会之后两人开始有了私下接触,大约持续了两个月。开始时多通过手机抱怨工作什么的,后来蔓延到一些生活的琐碎,再后来就有了“约会”,包括一些身体上的磕磕碰碰。
她讲得很收敛,我听得稀里糊涂。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迟到约半小时的小刘,停车时在车上发消息说,“其实我出轨了”。
他承认,自己刚刚把“情人”送回去,对方是之前通过他买房子的客户,和他年纪差不多,认识他之前刚刚离婚不久。
也许是时间仓促的缘故,对于出轨详细小刘并没有做出过多解释。
不过,当我问到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给出了几乎和妻子一模一样的答案:
“得有个人跟我说话啊,不然我就要被憋死了”。
原来,他们看似风平浪静的婚姻关系之下,实则早已暗流涌动。
追源起来,这种局面大概从一年前逐渐形成的。
那时小刘刚升上主管,妻子说,他一下子就忙了起来,没时间讲话,往后,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久而久之,两人之间的话匣子被彻底关上了。
另外,据小刘跟我讲,备孕是她提出来的,一者是“出轨”之后的某种负罪感,二者,也是想着家里能多一个声音,孩子未尝不是一个共同话题。
很难想象,两个看上去并不算冷漠、也不大沉默的年轻人,会在婚姻当中,成了不爱说话也不会说话的“哑巴”。
很早之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隆为这种婚姻关系起了个名字,叫作“失语式婚姻”,后来我们也叫“无话婚姻”。
讲的便是,夫妻二人同处一个屋檐,却好像对彼此视而不见;生活起居的缝隙间全无沟通语言,更别提一些心理活动了;即使到了夜里,狭窄一张床的两侧,也会默契地背对着彼此
说白了,就是两口子之间,没话了。
到了快节奏的当下,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
由于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家庭所承担的对于组成人员的压力分解效力是逐渐压缩的,许多人回到家更多是找一点儿私人空间,因此,夫妻间的沟通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种状况形成不久,许多夫妻中间会有一方去尝试改善,结果却常常是无疾而终,不了了之。
罢了,在夫妻间的意识里,这种无话便成了婚姻关系中的一种相处模式,已经没有精神,或者说不值得花费精力再去试图解决了。
一位丈夫甚至告诉我:沟通?那还不如吵架来的有劲。
在我看来,用再多语言去描述这种婚姻状态都是苍白无力的。
它如同一团巨大的迷雾,横亘在人生苦旅之上,或多或少,我们都会身处其中,想完全摆脱是很奢侈的事情。
考虑到人生漫长,以后彼此作伴的日子就得靠说话聊天撑过去,作为一个追求平凡幸福的普通人,我想,正视“无话婚姻”,迫在眉睫。
有人把婚姻里的失语现象视作平常,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云淡风轻,但更多人以为洪水猛兽。
在长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接待了很多对这种模式的夫妻,倾听了大量关于“无话婚姻”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事业上的不对等,是“无话婚姻”的重灾区所在。
在成就事业的路途之上,一个跑步前进,一个原地踏步,久了,一方便对另一方无话可讲,这不仅是共同话题的缺失,更是一种源自人格上的疏离,例如,“我忙成这样,跟你有什么好说的”。
@冷雨夜
——“我不好跟他讲话的啦,这人一天天忙的,给打个电话吧没人接,发了微信呢,别指望能收到三个字以上的回复,有时候我甚至想着他有个野女人也好,那样我还好能闹闹”
——“但我知道,他就是忙”
已经做了8年家庭主妇的陈姐,跟我交流的时候喋喋不休,有着说不完的话。
她跟丈夫结婚差不多有14年之久,孩子两岁大的时候,她辞去了印刷社的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两口子都是80后,世纪初谈的恋爱,感情基础牢靠。而且丈夫又比较能干,20岁开慧眼入了软件行业,如今公司开得风生水起。
陈姐没有想到,正是这个“该死”的公司,给两人婚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问号。
——“他底下人越来越多之后,整天里手机就响个不停,回家越来越晚,有时天快亮了才回来,休息不一会儿又出门,你说说,他哪里有得时间跟我讲话”
——“而且我跟你讲,他现在都不乐意跟我讲话。回到家跟小豆丁(女儿)亲的啊,有时候抱女儿看电视,我给人家递个水果还嫌我挡着电视了,不知道这女儿是我生的啊。”
对生活的期许不同,是另一个导致“无话婚姻”的原因所在。
两个人缺乏一个共通的目标,那么体现在行为模式上,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少,成了各自忙各自的尴尬局面。
@魏华
——“看着他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我就懒得跟他讲话”
——“让他去加个夜班,他不,宁可躺床上玩整宿的斗地主;去跑个长途吧,也不,说太远了,是车在跑又不是要你走路,远又怎么了”
聊起丈夫,25岁的小魏忍不住抱怨起来。
丈夫袁大华是去年家里人介绍相亲的,是个司机,打小就跑出来社会上混了,人脉不错,给自己置换下了一间两居室,看上去是个还不错的小伙子。
结完婚了,当初的勤快劲儿倒减了不少,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妻子,“我把够花的钱赚了,你把我伺候好了,这日子就够了”。
在一所初中做英语老师的小魏,对这句话可以说是“深恶痛绝”。
上学那会儿,她就好出去旅行,毕业旅行去了趟日本之后,她便决心多出几趟国,看看国外的大千世界。
显然,这与丈夫的想法是有所出入的,没办法,他不想多挣点儿,小魏只好自己多想办法,去做家教啊,周末给人家补课等等。
令她难受的是,丈夫自己不赚也就罢了,有次她在别人家做家教,他非赶上门来,说她在外边“偷情”。
——“当初觉得他敢打敢拼,心里肯定是憋着一股劲儿,我觉得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会有许多新鲜的感受可以一起体会,哪曾想,他娶我是要我来照顾他的啊”
——“离!肯定得离!大不了12个小时的飞机,我一个人坐(年底她会出发去趟美国,这个计划她婚前就在准备了)”
就像**《万箭穿心》里表现的那样,知识层次的不同,很容易便让一段婚礼开启静音模式。
@等待春露
——“说不着,说不着,他压根听不懂啊”
41岁的王露在说起这种事情时,显得很不以为然。
5年前,离婚近4年的她经人介绍,带着8岁的女儿,嫁给了现在的丈夫老蔡。老蔡是名酒店大厨,之前也经历过了一段失败的婚姻。
许多迹象表明,这段婚姻就是场阅尽千帆的“凑合过”。
王露是位作家,精神世界过分丰富,对现实的要求就会放低,家庭在她心里,就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而满屋子的烟火气,是她需要又是她避之不及的。
当初选择嫁给老蔡,就是看中了他那一手好菜,和会照顾人。
但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打算跟他进行更多的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
她同他聊黑格尔、叔本华,聊语言陌生化,说难听一点,完全是对牛弹琴;而他把宽油和明油讲得再妙趣横生,她也全无兴趣。
一对夫妻两个人,之于彼此完全就是两口深斤,连点儿回音都听不得。
——“我没想过去做菜,也没打算让他能改变什么,平日里他看菜谱我看书,我觉得挺好的,没什么差”
——“上次女儿问我,你怎么不和爸爸说话啊?她也13了,很多事该懂了,但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只好说,爸爸不爱听我讲话”
以上,关于婚姻里的失语现象,更多还要归咎于庸常生活的损耗。
事实上,这世间的感情大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一推敲便会发现,每一件都藏着委屈与悲哀,往往这种委屈和悲哀,就藏在日常生活的褶皱里。
31岁的徐超告诉我,一次他撞见了妻子出轨。
对方是一个年轻的男生,隔着橱窗,他看着妻子握着男生的手,男生的手指不停摩挲着妻子的手背。
瞬间火从心起,他恨不得冲进咖啡馆,把这对狗男女揍上一顿。
但马上,他便冷静了下来,他看到,平日里沉默的妻子,此刻却像换了个人一般,嘴巴动个不停。
“我就这样看着他们,站了有半个小时,而那半个小时里,她说的话比跟我一年说的还要多”。
回去之后,他沉默着把衣娄里换下的衣服洗了,把妻子喜欢了很久的手镯下单,然后做了顿她最喜欢的排骨。
结婚3年多,他好像从来没有这样帮妻子做过什么。
有姑娘曾告诉我,“一个女人出轨,出轨之前,总有句话打动了她。”
在听徐超讲他的“遭遇”之时,莫名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这句话。
如果问他这段感情里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想他也回答不上,可能是某一次的忽略,某一次的冷漠,某一次的视而不见,等等,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不断堆积,终于压垮了一个妻子所该有的忠诚和责任感。
时间就是这么可恶的东西,它会偷偷把所有的小细节攒起来,等到它日益庞大之后,再一股脑儿地还回来。
那时候,你便会发现,当初的满不在乎,如今已经无力再去承受。
对于徐超来说,他的无力感在于,岁月已经偷偷带走了两口子该有的琐碎言语——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就没话了”。
在他看来,这种茫然与未知,才是失语婚姻中的常态。
日复一日的面对同一张脸,终于所有的话都被说完了,多余一句可供交流和分享的都没有,如果非要对彼此的沉默做一个解释的话,徐超说:
“婚姻都是这么过来的,熬得住的,我们才称为合适的伴侣好的婚姻”。
当我试着去问徐超的妻子高蕾——“是否对这段婚姻有过失望”——的时候,那些徐超无从解释的事情,她解释得头头是道。
据她跟我讲,所有的失望都来自于,自己的热情得不到回应。
“他总是对着手机,要不就是破电脑,有点闲时间全在球赛和游戏上了,哪知道我这一天做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他整天又发生了啥”。
高蕾把失望的源头对准了手机,在中国式婚姻里,这种情景其实并不少见:
妻子挖空心思找话题,丈夫却只知道低头玩手机。
这是“无话婚姻”的果,也是因。
没有神的世界里,人只能一辈子都在寻找,寻找一个人,和他说一句知心的话,一个人内心的洪流,其实已经足够淹没整个世界。
因此,我愿意相信,某天,在又一次没有得到回应之后,她决心给所有无处安放的话和情绪找一个别的出口。
我没有问她关于出轨的事,只问了句,“如果能重新选择,你还会嫁吗?”
她沉寂了好一会儿,对我说——
“也许所有的婚姻都会经历这些,我和他,总是要熬过去的吧。”
瞧,这点上,她与丈夫的观点又出现了奇妙的统一。
我们常常说,能不能在一起,看的是感觉;而能不能把日子过下来,看的是交流和沟通。
但是,往往,项链成了钥匙链,面纱成了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之后,日子成了琐碎,被岁月的洪流最先冲刷走的,却是那些琐碎的言语。
一次得不到回应,两次得不到回应,次数多了,不讲话的人习惯了,还愿意讲话的人也就习惯了,随后双双闭上了嘴巴。
于是,岁月流年之中,两个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男人以为这是时间的过错,但这中间的委屈和疼痛,没有谁比一个沉默的已婚女人更能感同身受。
徐超跟我讲,在亲眼见过了她的出轨之后,他才理解了这个与他朝暮为伴的女人,也有着自己的感情需求。
——“这种需求,本该是一个丈夫最基本的职责”。
我无意去给一个女人的“出轨”做出辩解,只透露给他:
“已婚女人的生活里,有着太多你根本想象不来的心酸和不易,别总是拿日子说事,这日子不就是你们两个人一起过过来的吗?”
离过婚的李梦告诉我,再结婚,宁找一个性无能,也不想要一个闷瓶子。
她还没有25,刚刚结束了一段仅仅持续了三个月的婚姻。
公务员笔试时,两人相识,一个月后,笔试通过,他们的感情也获得了双方的肯定,于是闪婚。
但婚姻的棉花糖,只够他们吃两个月的。
婚前她以为的“内敛、稳重、高深莫测”——这些男方的优点,婚后成了她一句恶狠狠的粗话,“三棍子打不出个屁来”。
不管是谈论工作中的困惑,还是假期计划,或者是朋友之间的一些小八卦,得到的回复永远是“嗯”、“哦”、“啊”。
明明就坐在对面,李梦却感觉与他隔了千万里,永远走不到心里去。
沉默就像一把钝刀,磨啊磨啊,她受不了了,在她的坚持下,两人离了婚。
“我相信他是爱我,我愿意相信他是爱我的,但那又怎样呢,这种默不作声的相处模式,真的,我受不了。”
如今她一个人,在跟我聊了会儿之后她告诉我,要出门去了,和朋友起约了狼人杀。
她这么年轻,又这么热闹,那一刻,我好像理解了她开头的那句,无话不说也许不是一场翻云覆雨的高潮,但它是这平淡日子里必不可少的前戏。
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像李梦这般果敢,对于李梦来说,离婚是亡羊补牢,对于其它人而言,很可能是破釜沉舟。
在和来访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体会最多的是这些女人的无奈。
她们程度不同地经历着“无话婚姻”的折磨,有人选择默默接受,然后负重前行;也有人面对了这一事实,然后试图寻找其他的情感出口;却鲜有人把自己从这种糟糕的状况中抽离出来。
她们说的最多的仍是那句,“换个人过,这种状况就会好一点吗?”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
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但这种幸运哪能轮得到每一个人。
另一方面,常常我们滔滔不绝的几千句里,基本上都是废话,真想说一句自己内心的话,确实很困难的,我们遇到了爱人,便决心他是那个能听这句话,并且能听懂这句话的独一无二的人。
然而,生活就是一个提醒你没有这个人的过程,这很残忍,但不可逆。
用一句被说了千万遍的话就是,“孤独才是生活的常态”。
**《一句顶一万句》里说,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婚姻便是这种孤独的纠结体。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结婚之前,我们之于彼此的信任,就是我需要跟他讲话时他都在;
结婚之后,你以为有了伴儿,事实却是,以前的烦恼是没人听,现在的烦恼不只是没人听,还包括没听进去、没听懂和没做出回应。
对于孤独的体会也在这个过程中愈发沉重。
就像**里,出轨的妻子哭着告诉丈夫,“我不敢跟你说话了,多说一句,都怕你看出我有多孤独”。
我想,同样的感受一样降临于这些在“无话婚姻”中负重前行的女人们。
对于她们来讲,也许终究是解释不清“孤独”到底是个啥东西,但她们清楚得很,换一个人,未必就可以盛放这些想讲但没人听的话。
刘震云的原版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国内的《百年孤独》。
此前我一直没能理解,一个关于“绿帽子”的故事,怎么就能同世界上最伟大的探究人性本质的作品相提并论呢。
现在我懂了。
故事里女人的出轨,不为钱也不为性,就是为了几句话,为了说得着。
而这种暗戳戳停驻在灵魂深处的“出走”和“寻找”,事实上,是我们每个人此生皆要遭受的劫难。
祖祖辈辈就在时间的旷野之上不断奔走,随后被削薄了身子,成了一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
那么,婚姻到底是覆盖住了这种孤独,还是不过找了个人陪你一起掩饰这种孤独,我更倾向于后者。
而在**里,这质朴的道理其实就已经被直接抖落了出来。
——“为什么结婚?”
——“话还没说,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啥”
——“为什么离婚?”
——“说不着”
曾经的来访者,结婚23年的田氏夫妇一起回访。
现在的状况,丈夫每天给妻子削苹果皮。
丈夫说,“每天两人依偎在一起说会儿话,比我爱你重要多了”。
经过曾经的不愉快后,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给对方写一条备忘录,可以是一句牢骚,一句情话,哪怕是一句无聊至极的歌词,都可以。
以前手写,后来就用手机。
到回访时,纸笺已经塞满了一整箱子,手机上也保存了好几十页。
当我提出能否瞅一眼具体内容时,丈夫害羞地摆摆手,“别了,都是些破烂话”。
听了这话,旁边妻子瞪了他一眼,“你的才是破烂话呢,我写得可走心了”。
真好啊,不论是否走心,能为对方把一个习惯坚持下来,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解释“爱情”的吗?
妻子谢谢我启迪了她的爱情保鲜秘籍,那就是沟通——
不停地沟通,不停地分享,有话别憋着,认定了就不会放手,有问题了就当场解决,千万别藏着掖着。
“话这种东西,憋久了,是会发霉的,到时候臭的可是两个人。”
是啊,这世上从来没有完美的婚姻,也没有百分百契合的爱人,那些你眼中难得的“天长地久”,不过是一个始终愿说、一个永远愿听罢了。
有人问婚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在你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你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他托起你的下巴,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
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刻骨铭心的恩情。
幸福的婚姻从来都是相似的,它就像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中间,我们学习尊重,学习包容,学习理解,学习感恩,学习接纳生活,学习善待自己。
而不幸的婚姻却是形态各异的。
它给予女人的感受就是一场剥削和压榨,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年华,也榨干了我们血液中最原始、最纯真也最自由的那些对于爱的向往。
因此,婚姻终究是双方两人的事,哪怕这是一场苦难,也希望是你与我共往。
两个人把岁月的风雪炎光一起渡尽了,然后共同抵达理想的彼岸。
行笔至此,我就无比悲伤地想着,我们可以找个人把话说了,但曲终人散、一切寂静下来之后,骨子里的那份孤独又该怎么对付?
也许,从来困囿着我们的不是孤独本身,而是我们之于孤独的紧张和茫然。
生活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倾诉,孤独的终点也并非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说得着”的人,既然孤独是种如影随形的常态,那么接受它并且心怀希望为之努力,才是良药。
关于无话婚姻,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对或者错来判定,推倒然后重建的方式自然不是最佳。
好的婚姻终究是两个三观契合的人经营出来的,只当它是一场竞赛,“无话可说”不过其中一段大比分的落后,输掉的是时间,赢了,收获的则是余生无上的幸福。
刘震云在书里说,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时间是一条吞掉自己尾巴的蛇,我们身处其中,永不知何谓始,何谓终,要在时间的肚皮里学会久处不厌、相得益彰,很辛苦,真的。
好在我们已经有了抽刀断水的力气,和逆流而上的底气,以及永远不失重新来过的勇气。
余生尚早,我不要什么轰轰烈烈、光芒万丈。
只希望你能与我讲许多话,吃很多饭,做很多事,多相互陪伴,一直“耗”下来。
丁俊贵
2018年9月2日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中,会有很多心理问题出现,下面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高中生身心发育任务开始趋向于过渡走向成年人的成熟,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文化氛围的缘故,中国高中生往往因为成熟心理准备不充分、而形成对自身过渡走向成年人人际关系以及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学习相处结交朋友方面的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自己的发自潜能的身心需要,这会削弱了高中生在愉快胜任中健康成长以及肩负学习任务的能力,一下是一个案例:
小刘是一位踏入高中的男生,学习压力之下,伴随着出现了与同学之间处理关系的内心烦恼与现实人际困扰,学习不好的时候常常感到自己像一只丑小鸭,平时说话的时候低声下气,这样导致了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与之相处,而且还有点看不起他,仿佛小刘成了“差生”代名词。而小刘,平时讨好地跟别的同学搭话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喜欢和他聊天,但是背地里还是很看不起他。就这样,成绩一直低迷的小刘,似乎也越来越不聪明,平时就像一个被别人表面上客气背地里笑话的学生,渐渐地就到了高三,在高三竞争越来越激烈、高三的考试成绩更加具有“命运预测性”的色彩的这样高压力氛围之下,小刘同学越来越不能适应,为了自己内心能够好受一点,他开始厌学、开始比起之前更加不愿意上学,常常上街玩游戏机,一到自习课就偷偷溜出学校,似乎也开始自暴自弃了。
然而,他内心的自尊并没有因此而找到合适的替代,和比尔盖茨之类的、似乎的确不一样。一次,小刘在段考结束收取试卷的时候,忽然与对一位一向看不起他的同学打起架来,把试卷都撕了,接下来当然是受到教务处的处罚,虽然没有取消成绩,但那次考试小刘的成绩仍然不理想,接下来,小刘比之前更少上学、常常处于半逃学状态。
一般来说,因为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氛围的缘故,中国的高中生身心成熟比起西方高中生要弱一些,中国高中生们评价同学能力的价值标准、还没能像大学生那样丰富多元;另一方面,高中生开始步入成熟,与玩性尚存、稚气尚在的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的心理情感思想世界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他们的思想世界也开始接近成人、接近现实,变得认识现实学习考试本身在人生过程中的价值,不再像初中生和小学生那样相对单纯地以自身的情感好恶和环境奖励作为学习和价值感的动力与胜任。思维上,高中生更多倾向于运用抽象思维,更多整合、更多整合性现实检验的思维应对,不那么依赖着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情感态度充当价值评价,从而对自身和他人的价值评价,更多地摆脱过去具体的表扬、共情,而更多运用具有整合各种心智评价能力的抽象思维,但是这种独立性毕竟受社会功利现实和文化现实的束缚,并未能真正获得解放,处于一种正在萌芽、但这种萌芽受到现实限制的状态中,使得高中生即容易感受现实、用更抽象的思维去评价自我和评价别人,因此获得超越直接具体刺激的思维间接性考量自己人生体验和综合思想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挥和表现领域,却受到了现实环境太多的局促,这些因素就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具体地说,这种独立性的正在萌芽以及受到束缚,表现在高中生相比较而言比较单一的价值评价,这种单一的能力价值评价即影响着高中生群体对他人的评价、也影响着高中生自身对自身的评价,这种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有一个由比较清晰的内心联想思维过程的词汇语句概括性的自我评价,也就是内心将自己默读自己的评论、自己的长长的结构清晰词汇丰富的词句那样,系统地概括关于自己和别人的价值评价,构成一个与具体学习生活压力感受相联系的内心抽象认知概括思想情感认识的抽象认知系统,但是这种内心抽象认知过程,却受到了高中“考试价值”的限制,似乎就局限在这个领域了。
一般而言,成绩优秀、应对繁剧的功课和考试时具有胜任的智力,这样的同学在同学们当中便容易具有光辉的形象,这方面的能力和价值、似乎紧密关联着高中生开始检验到的现实生活压力的时候这些生活压力能被应对,因此许多光辉的理想、个人的才华心智形象、譬如并非小学生心目中的“是不是个好孩子”而是“是不是一个有能力有出息值得敬服的人”的心智情感,会更多地伴随着成绩的好坏以及对功课胜任的能力高低、在高中同学的内心情感里被投射。
反过来,如果这方面能力欠缺、仿佛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连同高中学生自己,也是会常常感到自暴自弃,即便有时想勉力用功,潜意识里应对功课的能力发挥也受到潜在的并没有清晰意识化的内心情感的自我限制,潜意识里按照自己所依循的模式、限制了自己的才能去努力胜任地表达,只是“自己应付自己给自己下的任务”那样在时间上用功,内心却无法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而这往往是潜意识的,同学自身和老师、家长的心理学知识和水平一般来说还不够,因为“潜意识”在知识分子中普及很大,但在高考功利性非常强的高中,这显然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
譬如小刘,其实那次打架之前,就长期地断断续续地逃课,高中一入学,本来没有考上高中线的他本来想着依靠自己的努力,勉力改变学习落后的状态,四处补课,但是成效始终不明显,与其他同学的距离越拉越大,在补课的时候,因为是小班,比起在正式课堂上老师更多忙于传授解题技巧不同,老师有机会更注重学生应试素质,常常提问前来不可的同学们一些应试技巧性、或者课堂讲授的知识的延伸性意义的内容,这时候小刘在补课的时候就往往答不上来,看着别的同学都能答上来,或者有自己的创举,小刘就感到很吃力,渐渐地小刘也越来越厌学,越来越感到在学习中没法有什么聪明,干脆天天在家睡觉,父母安排好的家教,小刘也想着法翘课,越来越顺着别人对他的不好的印象方向,越滑越远,成了在同学眼中“没有价值”的人,也正因为这样的态度,在那次考试收取试卷的时候,小刘就和一位平常很看不起他的同学打了起来。
其实,这种高中生的打架事情与小学生和初中生打架是很不一样的,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发育,如果不是有严重混乱冲动性人格障碍的话,很少像小学生聚集在一起嘲笑某个同学、或者初中生还比较容易有互相“打着玩”的冲动其动手动脚欺负同学,因为大脑的发育,高中生在过去的心理发育中逐渐得以获取良好的在自我行为控制群体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良好合作地和谐相处,而小刘在考试结束时忽然对其他同学大打出手,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这位小刘同学力图进入高中生同学们的“群体世界”,但是似乎在里面感到没有价值感,他内心里面,还是保存着他作为一个人较为被周围同龄人所接纳为“同类”的初中和小学时期,并且这时候他感到自己不至于太过没有尊严和价值、不至于感到想要获得尊严和价值就需要驾驭在他看来那么困难所以那么挫败胜任感的沉重的学习负担,似乎在不那么讲究学习、更多讲究孩子们聚在一起讲点游戏中谁当头头或者讲究哥们义气、且群体相处容易冲动打架互相欺负也不当那是很严重的事情——这样的初中和小学时代的“世界”里,他更能感到这是真实的自己,尽管这样的“真实的自己”是以一种歪曲了的心理发育过程去歪曲地获得,就像一个腿受到伤的不幸的人,用一根拐杖支持起自己腿伤的身体那样。所以这位小刘内心就保持着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体验水平以及相应的关系方式,表面上适应高中同学群体相处的同时,却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无法忍受学习,当他不得不忍受学习的时候、譬如那次收试卷时不得不面对高中考试氛围所以不得不在内心直面考试的价值的时候,他表面上的与同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只好不要了,而被看不起、被蔑视的长期的怒火,在一个有点像初中小学学校的“收试卷”的环境里出现,就像一些初中生在课堂打架那样,高中较为少见的课堂打架的行动就在小刘那里发生,他就这样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了。
点评:
从心理学的教育和医学的角度看来,小刘其实适合于选择他所擅长的领域、去发展自己,如果他实在不愿意面对课堂课业,其实总有些好的发展途径是适合他、他也能够在别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发挥的。现在我们相处的环境,虽然要达到这样理想的环境不太可能,一般的高中同学只能去面对现实压力、必须把现实压力扛下来,即便不情愿。但是,怎么才能更好一点、减少一点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呢这时候需要家长尤其老师不要太过排他地强调考试的价值,不应该将“考好试基本上就是唯一对人生有重要性有出路的价值”这种东西强调成为氛围,即便学生们都必须面对考试、必须应对考试而且最好能够考好试学好习,但是这样的价值不应该成为排他性的东西、去堵死了学生通过其他表现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方式获得内心心理情感和谐整合的可能性,许多老师反过来、正好将考试强调成排他性的东西,去逼迫学生学得更好,其实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是不利的,因为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真正的善于思考、独立而胜任地发挥自己才能的人格品质,在一个价值感“非此即彼”的环境里,学生怎么能够做到独立的思考呢成绩不好就意味着这个人整体上降低成为一个没有价值没有重量的人,这样“非此即彼”的唯一而且功利的价值取向是不容许学生对它感到质疑、也就不利于培养一个并非完全听命于压力的独立人格的,这样,对于学习能力而言,也并没有起到健康培养的作用。
度过初中的反叛期之后,高中生更多受到社会、同伴尤其是老师的影响,因为他们在走向社会、在社会化,小时候家庭是最重要的心理成长价值形成的基地,而渐渐地在过去小时候打下的基础上、以初中作为过渡,成年之后高中生就更多地将价值感放在学校,对老师和同学认同,或者希望老师和同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合,老师和同学比起家庭才更像是自己内心世界价值感认同与存放的所在,因此老师这时候比家长重要。
青少年常见的学业问题心理专家给出的建议,如前文小刘的情形,小刘必须应付高中学业的话,尽可能保持一种“我可以争取、尽量争取、但如果最后还是不成功,依然有别的出路,有别的出路但我也在努力争取学习更好一些更积极一些”,不一定要强求学习结果,更关键的是、学习过程中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态度,但这不是凭老师家长那种功利说教来做到的。小刘的情形,在高中生中不属于大多数、却在“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中属于常见类型中的其中一种,也就是惰性的持续,厌学退缩,以及随之而来的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的不能适应,一般来说,高中生差生还能像小学生差生或者大学生当中学校课业方面不好的学生那样在同学当中很有尊严很有价值地彼此交往,是不太多的。
如果在心理分析中,心理师除了调节小刘的内心自我认知的认知系统、比如重新评估自己对自己进行概括的句子和词汇及其含义之外,还可以持续地释放一种和谐的过渡性地弹性的情感氛围,让小刘在自己那种学习压力不能胜任而懒惰退缩、否则就感到垂头丧气不可承受的内心情感得以表达,这种表达得到心理师的接纳,让他感到、自己的这些感受可以“放置”在心理咨询的环境中,心理师在这种触及他的内心真实情感的过程中、用一些认知调整的方式调整小刘被迫接受单一价值观的自我抽象认知的自我描述的内心语言系统,然后再将一种更具有开放性、更为自由也更能整合各种价值与感情的心理情感传达给他,让小刘得到一种不同的体验、在单一的学习考试之外,还有别的自我价值和能力发挥的途径可以塑造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健康活泼充满关于自己的真实而奋发积极的健康体验。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关学习、人际交往、自我混乱等,如果孩子无法调节自身的问题建议去做心理咨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