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带来了哪些新疾病?

互联网带来了哪些新疾病?,第1张

近年来,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和快速普及的互联网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新技术有利也有弊,过度依赖新技术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引起一些新的机能失调症状或疾病。那么,新兴的信息技术究竟会引发哪些疾病呢?

错失恐惧症

在社交网络中,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无法拒绝任何邀约,同时担心错过任何有助人际关系的活动?如果你总是因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而焦虑,那么你可能患上了错失恐惧症。错失恐惧症也称“局外人困境”或“脸谱抑郁症”,与过分痴迷于社交网络直接相关,主要症状为当通过社交网络的互动体验失败时出现挫败感、抑郁表现,甚至是焦虑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人们已在不经意间陷入了铺天盖地的信息网络的包围之中。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情绪及情感极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使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方式时,那些不断闪烁的信息提示,实时地反馈着好友们的最新动向,潜伏于心底的惶恐与焦虑开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急剧膨胀。人们总是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害怕自己就时间安排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此刻,平静的心很容易变得犹豫,继而转变成恐惧、焦虑、刺激、茫然、患得患失、烦躁不安等诸多复杂情绪。

互联网络提供的“24小时在线”服务使得人们的活动空间大为开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也在瞬间消弭于无形,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有些人甚至成瘾。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觉自己正沦为他人幸福时光的旁观者或者“总是迟到一步”的局外人。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诱发错失恐惧症的表现。为了限制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避免出现反客为主的局面,人们应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至少学会偶尔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说再见。

视觉紧张

生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电脑、手机、电视机、游戏机、导航仪等显示终端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对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更是如此,上下班途中经常对着手机屏幕,上班时需要整天对着电脑办公。长期注视显示屏,注视点频繁移动,画面闪烁以及长时间保持一种操作姿势,极易导致视觉紧张、视觉疲劳的发生。面对显示屏近距离持久工作,会出现眼及眼眶周围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流泪、复视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头痛、恶心、眩晕等,甚至发生黄斑性脉络视网膜炎和视网膜剥离。这无疑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在眼部的表现。

电子产品依赖症

如果长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正常生活中一些认知能力下降,这种症状被称为电子产品依赖症。儿童由于自制能力不强,最易发生此症状。依据导致此症的电子产品的类型,我们可以将此症分为手机依赖症、聊天工具依赖症和输入法依赖症等。

手机依赖症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一旦离了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情绪烦躁、患得患失,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例如,客户的电话、朋友的号码,都存在手机的通讯录里呢,手机不在,如何跟他们联系?今天要干的事全都存在手机的记事本里,等着手机逐一提醒,现在手机没来上班,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工作该进行到哪一步。

聊天工具依赖症主要表现为,一上网必做的事情就是打开聊天工具跟朋友聊天,不打开聊天工具或者不找朋友聊天就会觉得今天少了点什么,甚至情绪烦躁不安,患得患失。确实,聊天工具有很大的好处,朋友之间无论相距多远都可以面对面聊天,且不用花费额外的电话费。但是,聊天工具给我们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会减少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交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逐渐演变成哪怕面对面也很少动嘴说话,而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了。

输入法依赖症的表现是离开了电脑,很多以往熟悉的字都不会写了,只能依靠电脑等设备上的输入法来书写。这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相似,但该症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是由于过多的依赖电脑输入,而用手写字的机会减少所致。

短信梦游症

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它。与此同时,在睡梦中用手机发短信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他们在醒来后通常不记得先前的举动,这种症状类似梦游,因而被称为“短信梦游症”。

这类人群主要以青少年或年轻人居多。美国纽约大学牙科学院临床学教授迈尔克·盖尔博解释说:“或许,前一秒你还在发短信,下一秒你就睡着了。接着,一声短信提醒又将你吵醒。这慢慢成为一种趋势,因为清醒与睡着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他还认为,这一症状属于一种异常深度睡眠,跟梦游、夜惊、尿床等睡眠障碍症一样。梦游短信通常发生在人入睡后的两小时,在这个关键时刻它会打乱睡眠中眼球的快速眼动,阻碍恢复性睡眠,使大脑无法在长时间的工作后补充所需能量。此外,睡眠不足会引起一些健康问题,包括肥胖症、高血压和心脏病。

除了过度使用手机以外,服用药物也会增加梦游短信发生的概率。尽管一些梦游短信可能是服用药物或其他因素造成的,但对大多数梦游短信者来说,想要治愈,就得改变生活方式。盖尔博建议,人们至少要在睡前30分钟内关掉所有的电子设备,这样才可以让大脑充分地休息。或者,也可以将手机放至远处——这是一种杜绝梦游短信的绝妙方法。

谷歌效应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资讯。搜索成本的低廉以及反应时间的迅速让人们能轻而易举地找到所要的资讯以及各种问题的答案。人们已经逐渐把互联网看作自己记忆的一部分——存储量丰富的数据库,这个现象被称为谷歌(Google)效应。而这种创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正在改变着人们大脑的思考方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贝齐·斯帕罗和同事对谷歌效应给人们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遇到难题时,人们更倾向于找电脑;当人们觉得可以以后再找回这些信息的时候,他们会更难回忆起信息本身,而会加强对如何再获取这些信息的记忆。科学家指出,过度频繁地使用网络搜索,可能会降低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并习惯将信息上传,而非与亲人或朋友分享。另外,若倾向将各种数据存放在网络,也会降低人们将重要事实存放在大脑的冲动。虽然这一现象是心理认知造成的行为改变,不代表生理记忆能力变差,但在行为上,不再刻意“记忆”的反射心理,却会影响大脑记忆区的运作。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大脑记忆区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但互联网在短时间内巨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法都不一样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已经被谷歌效应所改变了,再也回不去了。 (作者: 李雪丽、张斌)

为什么看着孩子开心我不高兴?

这是读书会上一个朋友A提出的问题,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共鸣。似乎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的发现,当看到孩子开心的时候,自己真的是不高兴的。

提出这个问题的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她的10岁的女儿特别喜欢小动物,一位熟人送了一只小狗给她,她向妈妈保证自己可以处理关于小狗的一切事情。学习了很多的朋友A虽然不怎么情愿但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则和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期望同意了。女儿果然信守承诺,无论是打扫卫生、遛狗、还是给狗洗澡都很尽心尽力,可是鉴于一个10岁孩子的能力,朋友A觉得女儿做过的卫生不干净需要重新做,给狗洗澡洗的不感激需要她重新去洗,还有A发现孩子花在狗身上的时间太多了还是影响了女儿的正常学习,就狠狠心把狗还给人家了。

隔了几个礼拜,女儿有带了只小猫回来。A联想到送走狗女儿的伤心,在看到女二看着猫咪开心的笑容及哀求的双眼,心一软就答应了女儿,虽然她还是很担心。之后的事情似乎验证了朋友A的担心,女儿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跟猫玩,看跟猫有关的书例如《笑猫日记》,这样写作业的时间就显得局促匆忙,朋友A又陷入了矛盾和焦虑。

“你们说,为什么我看到女儿那么开心我就不开心呢?”她问。

“是啊,为什么呢?”我问。

“我想是因为我没有处理好,我跟女儿关于这些事,在之前没有具体约定得很清楚,之后有没有严格执行我们约定得那些事情。”她说。

是的,家长的界限不清,通常是让亲子关系陷入混乱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没有约定清楚的事情、还是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都会让你陷入困境。

这让我想起了正面管教上说的尊重的三层含义: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当时的情形。没有清晰的界限,也很难谈及尊重。

在这个朋友的故事里,这种界限模糊的事情,让她陷入焦虑中:到底我该让孩子做到什么程度孩子才能高兴我️不焦虑呢?这种界限模糊的事情也让孩子陷入焦虑中:到底我要如何做妈妈才允许我做我想做的事情?

无独有偶,下午的正面管教育儿沙龙结束的时候,朋友B告我的一个测试结果让我想起了朋友C的故事。

朋友B用正面管教的情感脸谱图测试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说话时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去试试看),她和奇怪还她的孩子说感觉妈妈对我发脾气时充满了忌妒。她很奇怪,发脾气时不是因为愤怒吗?为什么两个孩子给她的反馈是嫉妒呢?她说她仔细感受了一下自己发脾气时的感受,还真是嫉妒。

正式她的故事唤起了我对C的故事的回忆。

C是我的个案。她曾经因为这样一件事求助我:

一个周末的晚上,他们一家四口在外面吃了晚饭,又去超市买了东西,其乐融融的回到家里。大宝去自己的房间看书,先生帮小儿子洗澡,她自己躺在床上歇息,多么幸福美满的画面。此刻她听着大宝读书的声音,卫生间洗澡哗哗流动的声音,先生逗小宝的声音、小宝咯咯笑的声音,她忽然间控制不住自己的大哭起来,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伤。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她说,“我就是非常的生气和很深很深的悲伤,甚至内心充满了恨。”

“你是不是觉得这一切跟你一点关系也没有?”我问,“甚者内心有一个声音:凭什么?”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感受,我就是想说这些话。”

在那个温暖的下午,我带她做了一次童年的回溯,带她拥抱了童年那个被父母指责、委屈求全的自己。

“我嫉妒我的孩子。”她含着眼泪说,“因我我自己渴望而没有得到的幸福和爱,我和先生都给了我的孩子。”

是的,你嫉妒你的孩子,或许你嫉妒孩子得到爱人更多的爱和陪伴,或许你嫉妒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幸福的童年,或许你嫉妒其他。

这些嫉妒,让你在看到孩子开心的时候自己开心不起来。

很有意思的是,晚上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一个家长D给我讲了第三个“看见孩子开心我就不开心”的故事:

D的孩子和我们家Leo一样面临小升初,这个孩子天性活泼,是一个纯真度很高的孩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平时和同学关系很好。

D说她一直觉得这样的孩子很好,快乐、无忧无虑,可是近一年了,她却时常处于焦虑,因为她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开始念各种辅导班,他们家的孩子还像个小小孩一样无忧无虑,尤其是最近,当她想到别人家的孩子有的被别的学校录取,在学校直升的孩子也努力想要进一个好的班级,抬眼看到她家的孩子却依然无忧无虑,满面笑容的玩耍,没有丝毫想要多学习一会儿的意思,她说她就气不打一出来。

我听了不知道说什么。

是,这算是“看到孩子开心我就不高兴”的一个普遍的理由吧。孩子天性爱玩,至今我还很少看见谁家孩子学习学的不亦乐乎的,有,也很少是在我们家长认为的语数外学习上。

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很开心,写作业或者说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时候就会有点小抱怨。作为家长的我们,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开心,一方面又必须面对现实状况的压力,当面对外界的现实有压力或者无能为力时,孩子的笑脸带来的往往不是电视剧中你看到的“看见孩子的笑脸劳累全消”的状况,你的真实感受可能是更加焦虑,甚至是抱怨:“我在外面如此的劳累和奔波,你还不知道好好学习”。

我没有跟家长说这些,我觉得我也没必要说这些,这些年的心理咨询的经验告诉我,除非别人愿意付费寻求帮助,就别自以为是,否则就是自己找不痛快。

但是无论如何“为什么看着孩子开心我不高兴”都是个好问题。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带着觉知去看一下自己。无论结果是什么,都不要因此自责,那会引发更糟糕的亲子关系。

我是美凤,3个孩子的妈妈,这是我的第232篇文章,希望我的每篇文章能带给你一点点力量、一点点启发。因为养育孩子,所以特别喜欢探索女性自我成长和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养育困扰,喜欢分享对生活的觉察、思考及育儿的体会。

7年前学完正面管教以后,发现很多方法都超级好,有些时候我可以用得很好,可是有些时候怎么就不管用了呢,尤其是自己情绪一上来什么方法都用不上。

有些时候我是一个温柔有爱的妈妈,有些时候我就变成了那个河东撕吼的后妈,有时候在镜子中撇见了一下自己生气的模样,连自己看了都怕呢,在这样的2级分化中,我感觉自己都快得了神经分裂症了。

我也不明白,我明明这么爱孩子,可是我为什么又对孩子有这么多的情绪,烦躁、愤怒、焦虑。。。

就像我之前非常困扰的一些事,比如二女儿一摸我奶奶,我就非常的烦躁,这个事情都困扰我3年了;比如我大女儿,情绪来临时总是特别激烈,我根本HOLD住我自己呀,我也会被激起,然后被她拉下水,和她一起在水深火热里。

我也知道这样无济于事,对孩子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可是我也不知道那些情绪来临时该怎么办?

我也想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我也知道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

昨天还和朋友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我发现家里有一个放松的妈妈是多么重要的事。

妈妈放松了,孩子才敢自由的表达,轻松的做自己;

妻子放松了,伴侣才敢靠近你,与你分享,你也能成为伴侣那个最亲密的人;

媳妇放松了,公婆才能自在的待在这个家里帮你照顾孩子们;

借用素凤家宝宝说的:妈妈是家庭心情的风向标,妈妈好了,全家都好了。

大家有听说过情绪管理、控制情绪这些吗?

对于情绪又是如何认知的呢?

当我们小时候哭的时候,父母们都是如何回应我们的?还记得吗?

是不是说不许哭,小孩子有什么开心不开心的,再哭就揍你。。。

你是男孩你不能哭。。。。

所以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情绪基本上不被允许的,于是我们就形成了一种认知,有情绪是不好的,有情绪是不被喜欢的。

于是长大以后有些人是想哭反而哭不出来的,或者只能陌陌的哭。

现在的人要哭还要花钱去上课,在安全的课堂里才能大胆的、放松的释放出来呢。

而事实上,

1、情绪是一股能量,会来也会去;

大家有看到一直在生气的人吗?或者一直在高兴的人吗?没有对吧,生气迟早会过去,开心兴奋也会过去。

2、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无论是开心、快乐、喜悦还是愤怒、悲伤、沮丧等只是一种情绪而已,没有什么说开心、快乐、喜悦才是好的,愤怒、悲伤、沮丧就是不好的。

这让我想起我们家奶奶总是和孩子们说,人呀要开心,吃饭要开心,出来玩要开心。。。我心里就在想,为什么不允许不开心呢?

3、情绪不能被控制,但可以选择适合的方式去释放

控制情绪就像是不允许情绪出来一样,比如你很伤心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能哭,有什么好哭的。。。你很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有什么好生气,这么屁点大事。。。

情绪宜梳不宜堵,但是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环境、对象。。。

比如前几天看到的那个17岁的男孩跳桥的新闻,看了真是痛心呀,在车里、在桥上都不是安全的地方。。。

比如对一个婴儿、孩子发泄情绪显然是不行的;

比如在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是不适合发泄情绪的;

4、情绪需要被看见,需要被满足;

每一份情绪背后其实都是有一份需要,而且这个需要都和对方没有太大的关系,都是自己的需要,当这份需要能被自己看见后,并且被自己200%满足后,我们就不太容易对别人有情绪了。

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它的意义,都是一份提醒,都是一份礼物。

这些年的学习当中,让我越来越珍惜每一次情绪的来临,我知道这又是一次突破自己的机会啦。

1、大脑盖子原理

正面管教体系借用脑神经博士丹尼尔西格的研究,用手掌代表大脑的不同部位。

从掌心到手肘代表人的 脑干 , 脑干主要负责管理人类生命基本的本能,如心跳、呼吸、消化、睡眠。

拇指弯向手掌,拇指代表中脑, 中脑 是人进行情感存储、记忆和情感触发的指挥器,也是在人类胚胎发育时最早发育的 爬行动物脑 。

举个例子,当我们受到攻击时会有什么反应?逃跑或反击。

再接下来,我们把四个手指弯曲聚拢,握成一个权头。拳头的外部就是大脑皮层。前方的部分(指甲盖区域)就是 前额叶皮层 , 是人唯一能进行理智思考的部分 ,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灵活应对、直觉、社会认知、自我意识、消除恐惧、道德等,也叫理智脑。 这四个指头,我们叫它“大脑盖子”。

举个例子:当我们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看到孩子把家里搞得一片狼藉,还哭着喊着闹人,猜猜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我们的大脑盖子会打开。当我们大脑盖子打开,这时我们的前额叶皮层也就是理智脑就会失去作用,我们的行为由中脑也就是动物脑主导,我们有可能会对孩子吼叫、发脾气等。

现在咱们想一想,当我们的孩子有挑战性行为时,我们的行为是由“动物脑” 控制,还是由“理智脑”控制?

那大家觉得大脑盖子打开是解决问题的时候吗?

2、镜像神经元理论

大家觉得妈妈和孩子大脑盖子都打开的时候,谁先合上呢?是妈妈还是孩子?

是的,是妈妈。

因为科学家发现,人脑中有一种叫做 镜像神经元 的细胞在起作用,这种特性让我们在看到别人进行某种动作时,自身也能做出相同的动作。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们看到其他人 打哈欠 时,自己也会被感染,而当别人大笑时,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发出笑声。

刚刚出生仅几分钟的婴儿,在看到大人伸出舌头时,就能做出同样的动作。

人类儿童都喜欢模仿。

敲重点

人们会不时打开、合上大脑盖子,这都是正常现象。

学习并不是要让我们永远不打开大脑盖子,最重要的是先有意识。当我们大脑盖子打开的时候,能意识到。当我们意识到了,就会想办法冷静,让大脑盖子合起来。

3、有时候不愿意撤离情绪是为什么呢?

正面管教里有一句话叫: 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孩子如此,我们成人更是如此。

身为妈妈,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每天都会很多的挑战,尤其是和孩子相处的越多,冲突的机会自然也就越多,有情绪实在是太正常了。

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时候我们有了情绪,但不愿意从情绪中撤离,就想和孩子杠到底,就觉得现在我非要休理你、教训你不可,不然你还不得无法无天了。

我记得有一次晚上很晚了,我好不容易把老三弄睡了,结果老大过来又把老三吵醒了,当时我愤怒得哟,就是想找老大算帐,可是我心里知道老三已经醒了,我找老大河东狮吼,只会让老三更清醒,老三还可能会害怕那么大的声音。可是我心里的那股愤怒无处可去啊,停在自己身体多难受呀,于是还是去找老大算帐,当然结果如之前所料,老三更清醒,也有点不知所措。

所以这里有一个点,大家要共同来思考,为什么那个当下,我们就是要把情绪发泄出去,那个当下, 为什么明知道情绪来临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偏要去解决问题呢?

在孩子与父母感觉都不好的时候,做出来的决定、行为肯定也是不好的。

4、在情绪当下如何快速撤离情绪呢?

1、深吸呼几次

2、倒计时10秒

3、去洗把脸

4、听个歌

5、去走一下

除了以上这些办法,我今天还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冷静角,这个方法既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孩子。

在家里找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可以是阳台、书房、客厅的一角等),把它布置成你想要的样子(放上你喜欢的东西,比如书、娃娃、花等),然后给她取个你喜欢的名字(可能各种异想天开)。

也可以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做哦,然后告诉孩子:

每个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这是正常的,这时候我需要点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我建了一个特殊的地方,不是惩罚我的地方,而是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我在那儿能冷静下来,能感觉更好。因为通常人感觉好才能做得更好。这个地方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以后我生气了,就会去那儿呆一会儿,情绪就会平复。

以下这些是学员们分享的他们的冷静角。

大家还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读这本绘本,小朋友会很喜欢很喜欢的,也会更加懂得冷静角是什么意思。

在情绪管理这件事上,我们是孩子的榜样,行大于言,不是我们和孩子说了什么,而是孩子看着我们做,如果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情绪平和,我们自己就先要学会情绪管理,情绪来临时不是任由情绪爆发,而是学会从情绪中走出来。

当然也许我们现在知道了,可是在那个当下的时候,还是不小心又爆发了,那也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爆发的次数在下降就好了。

哪怕是现在的我,也一样会有情绪的时候,尤其是当我压力很大、人很疲劳的时候。

第一步:识别情绪

表达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那表达情绪之前呢,我们要懂得识别情绪,识别情绪也是需要学习的,大家能说出多少种情绪呢?

我记得以前我就只会说不开心,开心,有点不舒服。。。因为我记得我们的父母也都是这样问我们的,你不开心吗?你开心吗?好像除了这些就没有其它的。

而事实上,人的情绪是细分到很多的,在正面管教课堂里,每个家长会获得一张《正面管教情感脸谱图》,也可以购买情感脸谱抱枕,都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识别我们的情绪。

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家里的墙壁上会挂着脸谱图,在床上会放一个情绪脸谱抱枕。

每当有情绪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一起走到情绪脸谱面前去识别,看看,我们现在的感觉和哪个比较像?

孩子特别感兴趣哦,你看我们家老三亮亮每次看到这个抱枕,都会表现出一些兴奋的动作来,好像看懂了那些孩子一样,好可爱的。

慢慢的,就能对情绪越来越敏感,你就能区分得越来越详细,也能表达得越来越精准了。

第二步:表达情绪

对情绪有了一个了解后,接下来就是要学会表达情绪了,有句话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呀。

所以一定要去表达出来,不然身边的人不知道。

孩子们回到家看到妈妈就是很开心,就是想和妈妈玩,抱抱,可是你可能是很疲劳,需要休息一会。

先生回到家就是想看到香喷喷的饭,可是你今天可能因为身体不舒服,没有做好饭,可能你需要支持的是叫外卖。

我句式:我感觉(情绪)。。。。是因为(事件)。。。。我希望(得到的支持,自己可以做到的)

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可能会觉得,听起来是在示弱,这是不是代表了这样说话的人会很软弱呢?

其实不然,我句式是个很有力量的工具,有力量的人才敢表达自己,我句式是我们主动敞开心,让别人理解 我们,而不是要引起别人内疚自开发责或者情感绑架,成为变相控制的工具。我句式的本质是情绪诚实,是情绪连接。

这让我想起昨天一个学员找我,她说了她和她先生的事,她说当年她生完宝宝时,先生不在身边,而是带着宝宝先离开产房,留下她独自一个人。她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她总是各种借机讥疯她先生,像是报复当年的她一样。

当时我就给她建议,找一个机会去如实的表达你的感受。

你可以和先生说,你当时感觉到非常的难过、孤单,因为你多么希望你生完孩子的时候,先生能在身边。

我现在也经常和我的孩子们说:妈妈现在感觉非常的疲劳,有些烦躁,是因为我今天处理了很多的工作,我需要安静的休息一会。

真实表达是很有力量的,反而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05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