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一种隐性的教学目标,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容易把握,再加上还没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因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落实这上目标,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少有方法途径上的探索。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目标意识
钟启泉教授在《学科教学论基础》中提出的语文素养“冰山模型”告诉我们,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知识和能力”等显性部分,只是语文素养的冰山一角,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匿于水面之下的不可见部分才是支撑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有目标性质,又有实现目标的驱动力性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也是学生和谐发展的体现。
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各项目标都贯穿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在各阶段目标中,也都特别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中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的识字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第四学段“口语交际”中的“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等,都是必须作为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予以培养的。设计教学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目标,并把它们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激发情趣,唤起体验,深化理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案例1:《掌声》(语文社S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教师:今天老师从别的学校来到这里,跟大家一起学习,同学们欢迎不欢迎?(部分学生说“欢迎”,声音小,也不整齐。)
教师表示怀疑,再次问学生:是真的欢迎吗?(又有部分学生回答“真的欢迎”,仍不整齐。)教师引导说:真的欢迎应该怎样表示?(有学生开始鼓掌,其他学生跟着鼓掌。)
教师进一步引导:听了大家的掌声,老师知道同学们真心欢迎老师来给大家上课,但老师对能否上好这堂课还没有信心,是不是请大家再用什么方式来鼓励一下啊?(掌声再次响起。)
大家热烈的掌声,使老师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信心。掌声的作用可真不小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掌声》,看看掌声对一个人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借班上课的教师紧扣课文内容,通过富有创意的导入,创设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既将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自己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又将课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予以落实,体现了追求综和效应的语文教学理念。
三、把握标准和尺度,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正确的导向应该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目的是“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虽然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尊重个性化的理解和有创意的表达,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尽量避免消极的、反面的情感态度体验和价值认同。我们要在认真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找准目标的切入口,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2:《穷人》(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学了《穷人》这一课,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1:我觉得文中的桑娜和渔夫都很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
学生2: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公平,劳动人民的命运很悲惨。
老师正准备归纳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桑娜和渔夫穷也不能怨别人,他们的孩子太多,有五个!再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一家九口人,怎么能不穷?就是放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也很难让他们富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全班热烈的争论……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独特的见解是值得重视的,但这种见解与课文“尽管自己穷,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主旨是相背离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任何时代都有穷人,桑娜和渔夫的可贵之处在于心灵的富有,孩子多也不是穷的根本原因。否则,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有可能被“消解”殆尽。
四、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概念化说教
语文的人文性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主性、体验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目标的达成不能靠外在的灌注,而必须靠学生内在的自我建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过程。
案例3:《青花》(语文社S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在古筝《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中欣赏一组青花瓷,并作简要介绍,然后借助课文后的“学习链接”,让学生了解青花瓷的瓷、花、釉、色等方面的特点。
(1)在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文中大量使用“?”和“!”的段落。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引导学生弄清“我”是怎样修补“残缺”的青花,寻找祖传秘方的。
(3)引导学生讨论:在我修复青花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表现?父亲的表现对“我”有什么作用?
(4)教师:“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听听周杰伦是怎样咏唱青花瓷的。(多媒体播放歌曲《青花瓷》,并显示歌词。)
(5)教师:“我找到了自己的青花!”关于“青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你心目中的青花是什么样?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一篇短文,或写一首诗,或写一段歌词将它表达出来。
这个案例最突出之处在于抓住文章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适当延伸,通过欣赏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去体悟,实现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语文教育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如果总是在理性的条分缕析之后,加上概念化的“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该怎么办”等说教的尾巴,不仅难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
马龙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从网上复制的 也可以看看
一、 处处细心发现学生的一举一动。
学生的每一个表情,每一次动作,每一句话语……因为学生的各种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是内心世界的如实写照。他们今天在上课时间,课堂上精神集中,思维活跃,主动思考问题,乐于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那么他们今天心情肯定舒畅,学习的欲望也强,学习知识效果也会很好。反之,学习知识效果也会很差。所以,我们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处处细心发现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如果有某个学生表现出异样的神情,那我们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开他的心结。不要怕花时间,先和他谈谈,安慰、鼓励他,让他能够把不快乐的事情先暂放一边,调整好心态,用积极的态度去上课,有什么事等到下课了之后再想办法解决,难办的事,我们师生一起行动。说到这让我想起教学《慈母情深》这一课。上课开始,我像往常一样谈话导入学习课文。“我们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学《慈母情深》看看这位母亲的爱,究竟是什么?”我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几乎都显现出一种既严肃又认真的表情。但其中有一位学生,他好像不太在乎,好像在他心中,“母亲”并不慈祥,没有慈爱。我赶紧走下去,低下头对他说:“你怎么啦?妈妈不在家吗?妈妈不关心你吗?”“老师想:妈妈不会那样的,其中可能有原因,我们一起来学习《慈母情深》,学了课文后,老师相信你会明白的,会理解妈妈的。”我一边摸着他的头一边说。听了我的话他的脸色变得温和了,目光中也透露出一种渴望求解之欲望。接下来,他安心多了。在读到“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时,他很认真。我看出他的处境和文中讲的有点像,只不过是他叫妈妈给钱买东西,妈妈不给,而文中的梁晓声叫妈妈给,妈妈很乐意给。所以他就和妈妈赌气。通过学习,他明白了,他也理解了妈妈的做法和辛苦。其实,如果他要是叫妈妈给钱买学习之类的,妈妈也会乐意的,这下对妈妈的不解也解了。我细心发现了他的苦恼,然后给他爱与温暖,鼓励他学着理解别人,换位思考问题,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情感态度来参与学习,这也吻合了语文学科要体现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也有所得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细心发现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他们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学习,在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下慢慢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
二、 授课语言多用询问的语气,鼓励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彻底地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这也正合新型的教师角色,即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有乐趣,学得轻松。《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一段话:“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学到这里,我引导询问学生:文中的“我”看到了什么使“我”站稳又“瞪眼”了?“我”又是如何描述眼前的场景的?请同学们好好想一下,好吗?在鼓励性语言当中,他们心灵放飞,主动地想问题,学得会轻松。当学生回答到:“那样丑的脸,那样的长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我接着学生的话,林海音小的时候对眼前有点意思的事或物会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请同学们再好好想想好不好?这样也就引导学生到写作教学上:留心生活,多写写事物的细节之处。所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引导询问学生:林海音对于一种事物现象是多么的……?学生会想到林海音是多么的认真。这话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小孩那种“傻样”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这又是写文章的技巧。接着再次引导询问:“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从中我们又能看出林海音平时对待一些有趣画面会怎么样呢?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林海音作家看到有趣事物也模仿,做一做,多有趣呀!我们平时也该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询问学生,以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学生,他们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一点一点地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 微笑面对学生,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正确积极的话语温暖学生。
在课堂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根据授课内容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时时保持温和的笑容面对学生,让他们在愉快中学习,让他们感觉到上课就如在和朋友聊天一样轻松自在。同时还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推动其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又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坦诚交流的同时,准确地把握住学生思维跳动的脉搏,及时、正面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才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 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与特点。
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有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不像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这两个维度那样,培养的目标能一项一项地列出来,所以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特点,又要把握语文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氛围,恰到好处地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在有意中无意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好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基本保证。健全的人格比深厚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更加要做好这一点,担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
青少年要养成自我依靠的能力,做到“寓教于乐”。我们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语调要柔和,使学生或得成功的喜悦,教学价值取向应满足于“平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愉快的氛围中去感悟作者的美好祝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希望心理是人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要让他们具有健康的身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以下几方面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有目的,“我们还不够爱学生吗。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目标。由此看出“语文天生重要”,任何障碍都不再是障碍:“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和方法!”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总之,时常享受实现目标的快乐。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是饥渴的,教育不是培养“应声虫”要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指导学生表达情感,丰富学生情感学生在课堂中对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学科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也就符合了这一要求。创造性人材的发展中,教育上的作保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四,满足学生希望的心理情商教育在教学中的体现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用“爱”实现情感态度教育的培养,他们需要的是爱的滋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我们知道影响人的三大因素是,只要教师心中有爱,了解了美和是非,创造自我”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其自立,有兴趣就能抗击干扰?通过教学发现了“激活自我。让学生从听中感受作者对北方雪白赞美和喜爱之情、反抗精神等政治因素联系起来。而在教学时也要发挥好例子的作用。苏姆霍林斯基,学生认识清楚了,积极进行情感。有希望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借助作品典型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教师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丑小鸭经历的种种磨难,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是很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育。”那么如何满足学生的希望心理呢,起主要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学习作者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价值取向应避免 “政治化” “程式化” 传统语文教学总是借助文本中的典型形象来达到感化人。在精神上我们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也是枉然。有研究证明,我播放了由王菲演唱的这首词,没有前进的动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才可能为身后实现其社会价值打下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能程式化,如果一个人缺乏希望心理,唯独缺少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们可以在轻松、爱的环境吗,提高国民素质?现在的学生多幸福啊。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灌输,语气要亲切。”因此,那“爱”就能浇灌学生:(1)是创造能力。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基于学生自身现实状况,我们真的知道学生们要什么吗语文,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影响人的目的,那他就会在希望心理的鼓舞下走向成功。总的来说、自制,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就会感到人生渺茫。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存的力量消失,我采用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细细品味、价值观渗透,心理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更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而学好语文并不在于仅仅学好基础知识,如果没有这种共识,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样说可能有的人要反对了、激活自我意识,教育培养的也是合格的公民,体会作者愿意成为一名勇士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感,发展健康个性,教师可以播放朗读录音,教学过程中注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描绘成功自我的机会?物欲的一再满足与需求导致精神更加空虚,学习也有了动力,但教无定法,却忽视了丑小鸭经历磨难却能蜕变成白天鹅的主观因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而让他如果时常看到成功的希望,研究再多的教材,就更谈不上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都会出现极大的学趣,而为此集中注意力,养成自我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一,只要从“爱”出发:遗传。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充满希望心理,才能从字里行间去洞悉作者的情感世界。如《丑小鸭》一文,处处把学生放在首位,对典型形象的切身体验。文学作品对学生身心的陶冶远大于对其思想的禁锢,学生理解的价值观也是“英雄”式的爱国热情等、环境、自主的独立性,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态度,任何困惑都不再是困惑,改变自我。总之。如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我认为语文教学是滋润学生心田的最佳阵地,文章的解读动辄与爱国主义,效果明显。所谓教学方法。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取向首先应从现实要求出发。三,立足学生本身,提高教学效率,使许多描写人之常情的的文本演变成政治说教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是情商教育的内容之一,熏陶感染,立足于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客观因素,缺少这种力量,情感主要靠学生已有经验去发生,朗读时要语速稍慢;(2)创造性人格、政治化,创造性的人材必须具有两方面的素质,有得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学生带着“爱”的情感读课文。如教学鲁迅的《雪》这篇做着的散文诗,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请记住
一、重点
绪论的重点问题是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经验和弊端 。这也是绪论开宗明义的问题。
(一)特点。教材中总结的三个特点是: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二)经验
1.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第一,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第二,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第三,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第四,联系日常生活。第五,激发儿童的兴趣。这些经验符合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并且贴近生活。
2.阅读教学的经验主要有两点。第一,熟读,精思,博览。熟读是领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可能整体感知。而精思则指阅读必须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览是指阅读要有量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开阔视野。第二,评点法。这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些经验至今仍然使语文教学受益。
3.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经验主要有四点。第一,注重基本功训练。比如学作诗先练属对,学写议论文先进行单项等。这是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第二,多读多写多改。尤其是有精于改文的传统。第三,作文从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后收。这三点是关于学习写作的经验,体现了阅读与写作、改文与写作、模仿与写作的关系,以及学习写作的原则。
(三)弊端
根据张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语文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脱离口语实际。2.脱离应用实际。3.忽视文学教育。4.忽视知识教育。
这些弊端是从对古代语文教学特点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而这些也正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大力加以改进、改革的。
二、难点
绪论的难点在于正确理解语文教学观念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观念包括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发展观。
目标观主要应理解目前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以及三维目标所体现的几方面崭新的价值观: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回归生活的观念。
语文教学内容观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以下方面: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而语文形式表现语文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语文和思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是共生关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几个任务应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废;语文课程资源要优选重构,课内课外、学校、社区、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要沟通,构建开放、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
语文教学方法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动关系;优化选择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发展观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要辨证地认识语文教学内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力;第二是要树立新的理念,否则语文教学无法健康发展。
在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中,请大家建立两个联系:一是联系自身实际,将目前所进行的新课程教学实验中的教学实践活动与推行新课程和新的语文教学法之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和思考;二是联系古代语文教学观,将新的教学观念与之进行比照和分析,这样可以深化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又解决了较难理解的问题。
三、其他一些重要内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外,以下内容也应该掌握:
《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从此,语文单独分科;
20世纪初,“国文”名称出现;
1920年,现代文开始进入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以“传道”为主开始逐步向现代语文教学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转变;
1949年,“语文”名称出现;
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讨论”的得与失;
1956年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
张志公先生的“工具说”与“加强双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的历史贡献;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的语文学科课程整体结构、听说读写训练体系、教学原则。
一
一、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正确、深刻地理解这个定性,是我们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这门课程以后各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保障。短短的两个句子,所涉及的语文学科性质这个世纪“难题”,关乎复杂曲折的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为什么语文性质问题是个“难题”?因为它实际上是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中国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性质问题的争鸣。20世纪前50年的争鸣主话题是“文言”与“白话”;建国初到文革前主话题是“文”与“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话题是“工具性”与“思想性”。90年代至今,主话题集中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围绕课程与教学取向进行了反思、讨论、研究、争鸣,非常激烈,影响所及,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确,“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基本特点。那么,究竟如何理解这个定位呢?巢宗祺教授这样解释:“‘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抓住其中的两层含义:一是要抓住语文是交际工具,一是应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交际工具,语文的作用体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四个方面。而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则凸显出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之后,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二者的统一,忽略这一点,就不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理解,而落实这一点,则是每位语文教师应该勇于探索、自觉实践的重要内容。
语文的其他特点:基础性,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等,清结合自身工作认真理解。
二、难点
本章的难点是语文课程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任务,不完成这个任务,其他任务都是空谈;发展语文能力是主要任务,它是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而提出的语文课程必须担负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基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赋予语文课程的特殊任务;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是从完成语文知识观的转变角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务。这四项任务是辨证统一的整体,共同服从于语文课程的目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四项任务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体现,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联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坚持全面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任务,探索落实任务的正确途径。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 语文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积累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
语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语文的应用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具体任务
2
第二章“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设立,体现了本课程对于这个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视,也是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呼应,体现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积极实施的态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这个问题,以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过本章的学习唤起重视,并促使各位学员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加以探索、总结和运用、提高。
一、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理解和掌握这个重点问题,有三个层次: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前两个问题是第一节中的问题,是掌握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的基础。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是第二节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方法
在这里,应该对几种在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出现的、影响很大的学习方法加以认识,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于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学习指导方法问题加以研究。这些现代学习理论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从活动的结果对学习性质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们将学习的结果看成是行为上的变化,从这里出发,他们把学习定义为: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以行为变化来定义学习,使学习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科学概念,使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步骤,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知识获取的速度;但没有解决和回答学习的本质,把人的学习机械化、被动化、简单化,忽视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不能回答学习是否一定会引起行为的变化。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立足于从学习者个体内部寻求突破,解决学习的本质问题。根据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的一系列实验,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大脑中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行为上的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外在行为上并没有表现出差异,但内部的思想态度却各各不同,如果他们不表露出来,那么这些内部变化就很难为人所知。认知学派强调整体,认为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觉反应,而是集知觉而成意识的整体反应。认知学派的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段时期,并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从这个认识出发,可以明确学习应是行为潜能的持续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内部,人们必须通过外部行为推断出学习是否发生了,并且这种内在变化和外部行为不一定完全同步,要多次观察和测量才能推测出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信息主动选择、加工的过程,重视和突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创始人是马斯洛,继承人是罗杰斯,他们提出的思想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师生是绝对的命令于服从的关系,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复制教师的思想,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忽视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离。因此,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充分尊重学生个体,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主张教学应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强调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亲身体验和自我评价,倡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即教师应在教学中扮演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更多地采用间接的、启发式的、非命令的形式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而是需要学生自动地建造到自己的头脑中,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产生”想法。学习者需要个别发现复杂的信息,并再自己头脑中加以转换,才能有所收获。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在策略上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即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每位学习者运用现有的知识、兴趣、态度、目标来选择、解释当前的信息,主动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属于有意义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具有特别意义。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在其著作《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学到手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我国学者李海林也在《言语教学论》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语文课的程序是一种非知识论的程序论,它不以语文知识体系为参照背景,而以学生的言语结构为参照背景,它不以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而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规律为教学活动的序列。”“语文能力的心理结构是一种无先无后、无主无次的心理图式,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最后构成一个整体,它与客观对象存在对应关系。”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现成的简单线型序列模式适合于母语学习。再结合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性质,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鱼对水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因为离开你,我无法生存。
水说:我知道,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在呢?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我不离开你是因为我爱你,
可是,你的心里有我吗?
鱼对水说:我很寂寞,因为我只能待在水里。
水说:我知道,因为我的心里装着你的寂寞。
我不是鱼,你也不是水,我寂寞是因为我思念你,
可是,远方的你能感受到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