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乡村风景经典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风景经典散文1(一)
满野的豆苗麦苗,轻轻摇动一片斜织的微风,深居简出的蟋蟀,以才华横溢的浅唱低吟,让风行于城市的摇滚乐萨克斯,自惭形秽。
清丽的月光,被一捆干燥的麦秸,带入晚炊的灶火。
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双亲,随意说出一个乡村典故,便足以使城市恍兮惚兮的灯火,黯然失色。
回到乡村,亲近纯朴。
整宿的乡村夜话,被一盅浓茶,一次又一次缓缓斟满。
甜在脸上,醉在心底。
(二)
锋芒毕露的麦穗,临摹农人心上的阳光。
激情如火的石榴,滋意渲泻着咄咄逼人的魅力。三朵两朵的红晕,潋滟上少女们的脸庞,让你舍不下,又撷不走,空怀一腔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秋天的童话,在纷纷入土的种胚里安睡。
插秧的少女,灵巧的指尖上翻飞着纤纤嫩绿,如镜的水田,照见了她们质朴的喜悦和小小的期盼。
裸足横穿田野的我,在一株早开的桂花树下,拾到了一阕燕子的呢喃。
(三)
谁使我的内心再次盈满泪水,
蝉声四起,噪醒了我深深埋入书卷的儿女情长。
浓荫如盖的老梧桐下,乡村歌手又在拉起那把尘封的二胡。
满路风尘一路走来,打老远就看出老家房顶上那一挂永不更改的炊烟。
独坐老屋。
一盏暖暖的豆油灯,在我依序摊开的诗稿上,整夜无眠。
思想与夜幕下无限安谧的村庄融为了一体。
(四)
春暖花开时,我重返生活二十多年的乡村。
我知道,趟过那条小河,就可看见一群群牛羊顺着青草的方向静静生长,就可看见老家的木屋如雨后春笋……
驻足其间,我发现生活的每一个情节,都是那么的真实。
趁桃花初绽,梨树吐银,油菜花铺起黄绒绒的地毯,我站在乡村的风景线上,调好焦距,拍下辉煌一瞬的特写。
是的,我知道,无论我仰视或者俯望,乡村老家的春天都是纯美深邃的意境。
伫立乡村,让我想起一种超然的风范,一种宁静的意义。
(五)
乡村荷塘,翠叶田田,花盏灼灼,清香从乐府古韵里袅然飘出,渗入江南的梦中,随意洇成小村绰丽清纯的风情。
亮亮的春水里,尖尖小荷如同村女热情而羞涩的回眸,勾起太阳般热烈的蛙鸣,紫燕掠过,耕牛从容地走向田亩。
荷叶圆满地打开夏季,打开太阳的热恋。
多水的故乡,一颗莲子,哪怕沉睡千年,也能写意成满塘生命的美丽,常常唤醒我乡情的方舟。
(六)
沿一粒粮食的纹路,我们就可以抵达村庄的内心。乡村的日子拐弯进入了土地,与阳光一道纯净、质朴。在农业的深处,我们用一柄锄头,轻易地洞穿麦穗的心事。
一条青石小路,是乡村的一条大动脉。远去的老爷车,带着乡村的祝福,在漫天的尘埃里,掩藏住他们的去向。
生活在乡村的日子,我们的血液里洋溢着力量,沉默的土地里生长着不倦的灵魂。
当我滑过城市的睫毛,我以一粒种子的形式回到令我激动与骄傲的故乡。
(七)
乡村燕子,飞来飞去,飞去又飞来,仿佛与农家缔结了难解的情缘,飞得再远也记得熟悉的门楣。
曾经的岁月,衔泥构筑的巢还在。
梁上的呢喃,为生活的安宁和静谧作了最好的注释。
农家人对它们的呵护细致而精心,农家在燕子的翩舞中增添了几分骄矜。
在乡村驻足,城里那些富丽堂皇的楼堂,想起这些,总有几分失落,几分羞愧……
(八)
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烟锅里袅袅升起了如树一样挺拔起来的山村。
于无声处,耕牛以主人的姿势,反刍艰辛,呆呆地注视着遥遥漫漫的路途。身后的那张犁,如一张弓,射入板结的泥土,博得了萌发的欢欣,令农时季节为之心动。
望着季节在垄沟上写下的文字,逐渐成熟为营养一个民族的希冀。
面对老农与老牛对视的画面,让我顿悟:原来一部农民的历史是这样被岁月的烟锅一口一口熏黄的。
(九)
玉米,是乡土翩翩风度的庄稼,玉米吐缨的季节,欢喜了一个村的孩子,笑闹着去捋它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缨子,那是玉米鲜嫩的胡子,玉米一缕缕胡须飘扬,村里的孩子个个都成了小老人。
玉米是我乡土的图腾,是我寂寞乡土上孩子们的圣诞老人。
玉米,是有佛性的,一尊玉米便是一尊佛,玉米灿烂的一笑,便露出佛圣洁的牙齿。
其实,所有的粮食都是普渡众生的佛。
(十)
一处村庄,掩映在绿树环绕的乡间,有美丽的果园和麦田,油菜花和紫云花开着,沾着黄泥土的泥路,出没在乡野的径上。
一个人走着,身旁是油绿的桃枝,他昂首荷锄的样子,将并无野花的田垄写在轻松的脸上。
街巷在树影里移动,小鸟从杏树上飞起又落到枣树上,飞来飞去的啼叫很响,将即黄未黄的五月撞得丁当风动。
村子很静,偶尔有一两声母鸡的咯叫声从哪家院落里隔篱传出,伴着那稠稠鸟鸣,成为了一种合唱。
乡村风景经典散文2夜深人静里,望着天上的一轮金黄的圆月,我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这回忆跨过千里之遥,越过漫漫长空。
我的乡村啊!你是否还能记起远方的我,又可知我在深深地思念着你,渴望回到你身边,哪怕做你秋天里的一片落叶,如今片片金黄的叶子到处乱飞,吹着寒冷的秋风,可有你在我的心里,我是多么地温暖!
每次与你相遇,总需要转火车,转汽车,转平原,转山间,才能到你的身边,目睹你的面容。但无论怎样的疲惫,我脸上总能浮现起阵阵笑意,看着家乡古朴的风景,熟悉的人儿,我体会到的是融于血液里的温暖。
我忘却不了你在我心里雕琢下的印记,我忘却不了你在我血液里灌注进的丝丝缕缕。如今的秋风吹地我是那样伤感,在我心里满满地写着你的影子。
下雨天泥泞的'小道上,路边的小草长得正旺,绿油油地一个接一个,在雨里欢笑,在雨里唱歌。天放晴了,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一缕缕光辉照在崎岖的小道,我踮起脚尖远望,一座山接着一座山伸向远方,环环相扣;单单地一条美丽的小河像蛇一般曲曲折折地绕着你缓缓流淌,流向何方?我无存知道,它有多长?我也无存知晓,我只知道它静静地守候着你,它哺育了我,也哺育了家长父老。
春天里,燕子的一声叫唤将整个山村里的一切唤醒,燕子越过一大片绿油油的麦田,翻过整齐的还未种菜的泥地,飞到千家万户的屋檐下,开始建造自己美丽的房屋,泥路上的小水沟,常常有燕子衔木棒和泥块的身姿,如果有来世,我甘愿做一只家乡的燕子,我的尾巴在山坡上一剪,剪出了青山一片。可爱的山羊开始吃起了鲜嫩的肥草,白白的老是一片,远远看去,就像一朵朵洁白的云朵。
阳春三月,家乡的桃树给山坡增添了几分喜庆,一抹淡淡的粉红,好似山坡喝醉了酒,露出了自己温柔的一面,五彩的蝴蝶和叫嚷的蜜蜂成了桃树的常客。没过多久,油菜也好不吝啬自己的金黄,将整个山坡一片一片地染,染到我看着心醉、看着迷离,站在家里的屋顶上望去,深吸一口气,那油菜花的浓郁味道似乎可以钻进我的五脏六腑。
五月里,金黄的麦子在田地里,像海浪一样翻滚,风一吹,便可听见麦子成熟的叫喊声,招呼着父辈们的镰刀挥舞,父辈们在那几天仿佛在与时间进行一场赛跑比赛,汗水像下雨般从头上、脸上,胳膊上滚下来,挥洒在天宇间,慢慢蒸发。麦厂的打麦机发出轰隆隆的声音,好似生命强有力地呐喊。
夏天,来去匆匆的骤雨成了季节里主角,一场雨把山坡洗得清澈,把小河冲得猛涨,也冲走了如火似的高温。在炎热的夏天里,梧桐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屋里的蒲扇摇个不停,小伙伴的一声呼喊,便把我喊到了小河的身边,河里的水草很丰茂,水底下的各种鱼儿和大大小小的虾,都像照镜子一样,清晰可见。我们像小鸭子似的一只只跳进水里,在水里蛙泳,仰泳,游出了水花,游出了涟漪。
秋天里淅淅沥沥的秋雨往往能在我的心里写下许多思绪,行走在泥泞的田间小道,红红的高粱头早已被割下来,只剩下高高的躯干在遥望四方,一排排玉米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视线被玉米秆所遮挡,看不到尽头。小河边,杨树的叶子哗哗地飘落,有的飘落到地面上,有的飘落到河里,顺着水飘,飘到看不到的远方,想必那途中的风景也很美丽。
等秋风吹完了秋天的雨,吹完了秋天数不尽的思绪,冬天迈着自己的脚步便也缓缓来到了,只不过冬天的风像刀子,像利剑,划过每个人的脸庞。冬天里皑皑白雪往往给小村庄带来别样的风味,村里的雪,要么不下;要么就是轰轰烈烈,风一吹,卷起来的雪花飘得四面八方,直冲霄汉。屋子里是家长父老们的谈天说地,追忆着过往的岁月,打算着明年的五谷丰登。
秋天的风依旧在吹,把千里之外乡村的画面一股股吹向我的脑海,我挥之不去,抹之不掉。我只想大声地喊一句:我爱你,我古朴的乡村,您哺育的儿女们永远忘不了您!
您已经融进了我们的骨子里,流进了我们的血液里,我们爱您!我乡村的原风景!
乡村风景经典散文3在乡下,农家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就是粪是庄稼宝,缺它庄稼长不好;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这说的是农家肥,在二十世纪80年代前,农村哪家没有个沤粪的坑,在每户院落的茅厕旁,堆着个粪堆,若没有准会被人家笑话,这家人不是过日子的庄稼人。
其实,长在田地里、山坡上的庄稼,水汪汪的稻田里一片片水稻秧,都婉如是自己的儿女一样。若是莳弄的不好,没有嗜足必要的养份,到秋来,就不能长成籽粒饱满的粮食,由夏日的菲翠变成金黄的稻谷。俗话说,人混庄稼一时,庄稼混人一年。
在我小的时候,每到寒暑假,常到奶奶家,陪孤单寂寞的爷爷奶奶。在奶奶家出门不远处就是生产队队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队部院外边有个长有50多米,宽有20多米的大水坑。出于好奇心,经常看社员们从山上割来青青的荆条,当年生长的嫩枝叶,象扬场一样的,将一捆捆的荆条往水坑里扔。社员们不顾毒热的太阳,满脸晒得很黑,脸上流淌着汗水,顺着脸上的汗渍又流下来,流到了脖子里,有时很难受,就见他们用长有肥厚茧子的大手顺势抹一下,就又拿起一捆荆条来往水里扔,他们有年岁大的,更多的是年青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也一样同小伙们干活,毫不逊色。只是穿的衣服有点小花,及粉红色等颜色的衣服,脸上同小伙子一样,是汗水化的妆。
我很好奇地问大人在干什么?才知道社员们管这叫压绿肥。当时并不理解这词的意思,就是沤肥,压绿肥是当地人的一种叫法。压绿肥也有个过程,将割来的荆条等青稞都放在水坑里,放满后,灌满水,水沉了再放水,然后在上面压上一层土,再放一层荆条后,再压上去,满坑后,用土盖实,等过了几个月,也许是一整个夏天,可能将荆条等青稞沤烂,在起出来,就是上好的农家肥了。
那时,也许工业生产的化肥很少,或许是现代化农业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是生产队集体农业,积攒农家肥成为生产队一项重要而繁重的任务。生产队里积攒了一夏一秋的农家肥,堆的小山一样。每到这时生产队长也会脚踏在粪肥堆上,鼓着肚子说,只要明年雨水好,庄稼丰收是没说的了。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受现代化农业种植思想的影响,农民们也开始享受这现代化,很少有人在伤神费力地制农家肥了。拿钱到供销社或农产品销售点,优质化肥就运到了家。随着用小型农机具春播下种时,轻轻地就将象珍珠一样的化肥,洒到了散发着泥土香的刚刚犁开的黑色的垄沟里,即省时又潇洒。可说农民用上现代化也真够幸福的了。
施用农家肥,制造粪肥需要大量的人力,又费时,可能用半年或是一年的时光,换来新的一年春播的时光。即使人们不怕累,没有怨言,也要默默的承受着负重的压力。当粪肥积攒够了,运肥也是个很大的劳动量。90年代基本上都用马车运肥。平地还好,可是在山区,运肥却又是一道风景。看到运肥场景的人,是永远不会忘的。
有年冬天到姥爷家,看着大舅等一些社员运粪肥。因是山坡地,马车当然上不去,社员们用特缝制的好象是帆布的长袋子,有2米左右,直径也有30公分;用驴子、骡子驭运上山,社员们拱着腰,手牵着驴子前行,就象地雷战里的民兵驭运地雷的样子,因而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在我下乡的的路家生产队,积粪肥却另有特点,生产队通过饲养猪牛积肥。在夏天,猪牛圈里总是垫上新土,有猪牛屎尿的沤在一起,再加雨水,牛的踩踏,自然搅拌了。一、二个月起粪,生产队长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一任生产队长的高招,到起粪的时候,几十个圈都起,队长把男社员们召集到一起,象房屋拍卖一样。说,东边第一个圈,20个工分,第二圈较大的,30个公分,社员们看着值,或觉得很好起,就争先应声,接了活去了。也有时按每个圈算天数,西边的猪圈,一个工(一天活),你接了活,2个小时干完,剩下的大半天就可以在家睡大觉。这就象工厂的计件工资制。
粪起出来后,还要运到一起。这也有个运的过程,社员们用土篮子挑到一起,慢慢地,在院子里堆起象小山一样的粪堆。后来,挑粪要上象小山一样的粪堆,沿坡而上,也是要费把子力气的。到了冬天,沤好了的粪,要用镐头一下下的刨下来,再用马车运到地里。
那些年,在农村的每个家庭也一样。只要有自留地,或房前屋后的地,就养猪,造猪粪,掏自家的厕所沤粪,粪只有发了,才能倒粪,上到地里,庄稼才不至于烧死。否则,生地蛆,或烧死秧苗。
农民们知道,农家肥养地,这是祖辈的祖辈们传下来的,一代接一代地传过来的,这样会保持地的营养,土地肥沃,地也渲。而用化肥代替农家肥,长期这样,土地营养少,土地板洁,什么庄稼也长不好。现在虽然有了复合肥,好于化肥,但还不能同农家肥相比。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由传统的手工业作业,改为机械化种田。科学种田,科学施肥,粮食产量一年年地被突破,粮食品种也越来越多。
可我还是忘不了那有着泥土香气的,黑坳坳的农家肥。施用农家肥打下的粮食,肉透好吃,饭香味浓,是纯正的绿色产品,粮食没有化肥的残留。长期使用农家肥,更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升。农家肥肥沃了土壤,这样土地生长的庄稼抗倒扶,抗干旱及病虫灾害的能力强,生长力旺盛。
每每吃着这样纯正的绿色产品,连口里都留有余香。
现如今,乡村这道朴实、美丽的风景,不知何时还能出现。
那是位于塞北大地燕山脚下承德境内的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是我先生的故乡。结婚十几年,我其实并不曾真正的在那里长久的居住和生活过。每次节假日或者春节回家,都是来去匆匆,如蜻蜓点水。每次总是刚刚和亲友乡邻呆的熟悉一些,便又要匆匆起程返回自己家中。
所以,关于那个村庄,那座山,那片水,那些人,那些事,所有的记忆也都是轻轻浅浅,零零碎碎的,似乎形不成完整的篇章和故事。但也就是那些零零散散,细细碎碎的记忆,又是如此的生动和鲜活而又温暖,常常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那么,我便捡拾起漫漫长河里,最闪亮最晶莹剔透的一粒粒岁月遗珠,在这个宁静的夜晚,细细品味,默默珍藏。
1、那山
那个村庄三面环山,山体雄壮挺拔,层峦叠嶂。村边一条柏油马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春天的山是色彩斑斓的。苍松翠柏是深深浅浅的绿,五颜六色的是各种各样的的野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如云似雪。那是漫山遍野的野碧桃,野山杏,和梨花。一片片,一团团,一簇簇,层层叠叠,微风吹来,像彩色的浪花,在碧绿的崇山峻岭中荡漾。
五月,是春花烂漫的季节。今年的五一假期,我曾亲眼目睹了那种漫山遍野,璨若烟霞的极致的绚烂。驱车穿行在盘山高速公路上,眼睛已经不听使唤,我和丫头不顾老公的呵斥,纷纷摇下车窗,尽情的呼吸那山间清新宜人的空气,让那满眼的春光尽收眼底。以至于在我和丫头夸张的大呼小叫中,车子已经驶过收费站50多公里,竟全然不知。原来老公的目光,也早已被眼前的应接不暇的美景所迷惑,是要把我们带到那一片粉色的云彩里去么?
那里的夏季温度适宜,不愧是历代皇家避暑的胜地。所以,我们倘若暑假回去,通常会多呆些时日,享受那炎炎夏季里独有的清凉。
婆家的房子位于村子中央,地势开阔。三年前拆了老宅,翻盖了新房。高高的院墙,气派的门楼,黑漆的大门。一个方方正正的院子,被勤劳的婆婆种满了各种蔬菜:小葱,莴苣,水萝卜,青椒,西红柿应有尽有,黄瓜和丝瓜藤攀爬得肆无忌惮,很是招摇,霸占了半个院子。月台上通常还会搭一架葫芦,浓密的叶子遮出一片浓密的荫凉。可爱的小葫芦悬垂下来,娇憨玲珑,像顽皮的孩童,让我想起动画片《葫芦娃》里的小兄弟们。
每天的晚饭,那一定会是在院子里的葫芦架下吃的。每次我们回家,婆婆总会把场面搞得非常隆重,绞尽脑汁把饭菜准备的极其丰盛,然后把当村的二姐一家招呼过来,热热闹闹的一起吃。吃饭,酒是一定要喝的,而且一定要喝高度的白酒,板城烧锅或者山庄老酒,都是当地的特色。因为那里是满族自治县,人们多是满族人,努尔哈赤的后裔,性格极为豪爽,不论男女都能喝酒,有点接近东北人的性格。一顿晚饭,推杯换盏,你来我往,一杯接一杯,酣畅淋漓,直喝到月上柳梢头,不醉不休。
天色渐晚。远处的山渐渐模糊起来,在冉冉升起的月华的照射下,只剩下一片灰色的轮廓。夜晚的村庄异常的安静祥和,天空仿佛也变得更加深邃高远,星光显得格外璀璨明亮。我因为自小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长大,结婚之前,对山的概念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每次跟老公回老家,我对山村的月夜总是异常的情有独钟。
倘若是夏天,其他人都进屋里说笑聊天,我一定会一个人在院子里安静的坐着。对着远处静默的山,遥远而深邃的夜空,忽明忽暗的星光,独自享受那份在城市里永远也无法体味的宁静。感觉整个人,整颗心都被如水的月光洗涤的纯净清澈,尘世中的一切繁杂瞬间都化为乌有。就像长久使用的电脑的磁盘,被格式化了一般,顷刻间变成了清零的状态。
清晨,阳光亮得刺眼,山里的阳光似乎比城里要强烈很多,无遮无拦。那种大片的阳光洒满房间的感觉,真是妙极了!我们的卧室靠近南面的窗户,无需出门,透过卧室的窗玻,就能清晰的看到南面苍翠的山峰,蜿蜒曲折,飘渺的雾气从半山腰渺渺升腾,山峰时隐时现,似梦似真,如仙境一般。
有时候在房间里看的不过瘾,我便披了衣服跑到院子里。承德不愧是避暑的圣地,即使是三伏天,这里的早晨也是带着些凉意的。所以每次回家,婆婆总会嘱咐我们带一些长衫长裙。早晨的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乡村特有的青草和花香的混合味道,让人沉醉。
举目远眺,大大的、红红的太阳仿佛是从远山的后面跳跃出来。远处的山、树林和近处的村庄,正笼罩在清晨暖阳的柔光里。清风飘动,院子里的葫芦藤,黄瓜架上,有晶亮的露珠在调皮的滚动,在阳光的照射下,放下那抹娇羞,忘情的手舞足蹈。
听,欢乐的鸟儿开始鸣叫,叽叽喳喳;鸡鸭变得欢腾,咕咕嘎嘎;猫儿、狗儿也来凑热闹,汪汪喵喵……这样的特别的晨曲,这样悦耳的合奏,许是只有在山里的乡村,才能欣赏到的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吧!
2、那水
村子的南边流淌着一条长长的河,由西向东奔腾而下。河边是一片茂密的杨树林。十几年前第一次跟着老公来这个村子,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条河。那个时候,河面宽阔,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小鱼小虾成群结队,悠闲地游动。夏天,一片一片的蒲棒生出水面,簇拥着,影影绰绰。微风吹拂,水波荡漾,水面也变得生动起来。
夏天的夜晚,我曾经跟着婆婆和二姐去河里消暑戏水。山里的月光清澈如水,温柔的倾泻而下,月亮的影子倒影在河水里,闪着细碎的光晕。河水经过阳光一天的爱抚,变得温暖。我虽然生在白洋淀边,却是个典型的旱鸭子。所以只是脱了鞋子,提溜着裙子,小心翼翼的在河边的浅水里走动和张望。一不小心,河水浸湿了衣裙,索性就不再去管他,和二姐、婆婆一边嬉闹,一边开始用水撩动着水花。于是,每个人的胳膊上,脸上都滑动着水珠,整个人变得湿漉漉的。晚风轻轻拂过,一阵清凉,惬意无比。
十几年前,河的南岸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远远望去,像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的海洋。听婆婆说,村子里这千亩的水稻田,就是要用这天然的河水浇灌,才长得颗粒饱满,味道醇香。在这十里八村,这个村子,也算得上有名的富庶之地。
我和女儿最喜欢的是在稻田里捉蚂蚱。稻田里的蚂蚱喝天然的晨露,体态均匀,色泽翠绿。捉蚂蚱当然也有讲究,一定要在有朝露的清晨。晨露打湿了蚂蚱的翅膀,欲飞不能,一个个正趴在水稻的叶子上闭目养神。我和丫头每人拿一个大可乐瓶子,只需轻轻走过去,轻而易举的就把它们一个个收入瓶中。回到家中,用淡盐水把这些猎物浸泡上几个小时,然后在太阳底下暴晒。
晚饭的时候,丫头已经迫不及待,口水都快流下来了。蚂蚱刚下锅,她便在厨房里焦急的守着。才翻炒几下,清香的味道飘出,她便张着手讨要几只,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吃饭的时候,那盘美味儿的油炸蚂蚱一定会放在我和丫头的跟前,两个人你争我抢,互不相让。那味道,真是百吃不厌,唇齿留香,余味无穷。
遗憾的是,十几年后的今天,再回到村子里,那条记忆中的河已经面目全飞了。曾经宽阔的河面,只剩下窄窄的一条,采沙场,石料厂占据了河滩的大部分地盘。那一望无际的千亩水稻田,三年前也早已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片片的蔬菜大棚。这里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农业实验基地。那条清澈的小河,碧绿的稻田,美味的蚂蚱,也只能留在美好的记忆里了。
3、那人家
公公婆婆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心地善良。但和很多农村老人一样,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老公他们一共姐弟四个,只有他唯一的男孩读了大学。
自我第一次见到婆婆,便知道,她除了种地,还靠卖豆腐补贴家用。所以村里人都称她“豆腐大娘。”对于婆婆做那个小买卖,我常常感到百思不解,因为婆婆从没上过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上来,但卖豆腐算账,那叫一个迅速,就连我们这些上了大学的,都望尘莫及,自愧不如。
婆婆家的老宅,是前后两处房院。前院居住,后院的三间房子堆放一些杂物,另外就是婆婆的豆腐坊。结婚之前,我从不知道,也没见过做豆腐的整个工序和过程。只见过在大街上叫卖的白嫩的豆腐。婆婆每天需凌晨3点多起床。浸泡,研磨,烧煮,点卤,到最后用一块大石头把豆腐压上。水分挤压的差不多了,再把石头搬下来。婆婆踩着三轮车到村子里叫卖。“豆腐,豆腐……”婆婆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推着三轮车回到家那张笑脸,我始终记忆深刻。
虽然婆婆做豆腐很多年,可是,直到现在,我也并不知道做豆腐要用多少道工序,也从来不曾亲眼见证过那个神奇的过程。只知道,每次早晨,婆婆一定会冲三碗浓浓的豆浆加好了糖,放在厨房里,等我们起床以后喝。那豆浆,也是我平生喝过的最香浓醇香的味道,是任何的酒楼、饭店、麦当劳、肯德基也做不出的味道!因为那豆浆里融入了婆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公公人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但多才多艺,曾经在村子里教书代课20余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山水花鸟画也描绘的非常精彩。春节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热热闹闹的贴对联,也是公公大显身手最忙碌的时候。通常晚上写上大半夜,第二天白天拿到集市上去卖。有时也会用宣纸画一些花鸟字画,价格自然要贵一些。
冬天天气寒冷,我们劝他:“这么冷的天,又不缺那几个钱,还是别去了吧!”他就是不听,头也不回不声不响的走了。每次看他脸冻得通红,却一脸笑意的回来,就知道生意应该还不错。那份快乐和满足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吧!
除了写字画画,公公还对乐器有些研究。电子琴,口琴,二胡,笙,很多种乐器都是无师自通。所有乐器里最拿手的就是吹唢呐。当然了,唢呐吹起来声音高亢明亮,他每次在家里吹都会被婆婆大喊一通,说是惊扰了街坊四邻。公公知趣,并不反驳,一个人拿着唢呐不声不响的走了。有时候,身后也会跟着一群孩子。不多会儿,村子南边,远远地传来唢呐悠远高亢的声音,我们一猜就知道,那一定是公公在河边,对着河对面的大山在吹奏,于是,欢快悠扬的唢呐声便飘荡在村子的上空。
近几年,村子越来越富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村子里成立了一支秧歌队。会吹唢的公公和性格开朗的婆婆当然是主力队员。农闲的时候,他们每天都会到村东头的广场上去排练。遇到四里八村婚丧嫁娶、庙会或者春节,就到了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过春节,我们一般会在老家多呆几天。因为在外地工作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也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一年一次的大团聚,那种欢乐的气氛自不必说。
腊月29那天,家家户户开始忙活起来。鲜红的对联,五彩的门神,栩栩如生的窗花,大红的灯笼……过年的气氛异常浓烈。夜晚,家家户户门前的大红灯笼闪闪烁烁,在风中摇曳。站在村头的大街上,那一盏盏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绝对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拜年,在农村是比较隆重的风俗。按照满人的风俗,男人拱手,女人作揖。哈哈,不过,我和丫头只是凑热闹,嘻嘻哈哈,这些礼节是断然学不会的。小丫头们一夜之间都变成了骄傲的格格。我见了女儿也改了称呼:“萱格格吉祥!”把丫头美的花枝乱颤。
初一上午,家家户户欢欢乐乐的拜完年,吃完丰盛的午餐,村子里的秧歌队开始粉墨登场了!我和丫头最乐得看一脸褶子的婆婆,对着镜子描眉画眼。白白的粉底,浓浓的眉毛,粉红的眼影和脸蛋,抹上红嘴唇,最后再穿上那身翠绿色镶着红色花边的演出服。哈哈,我和丫头看着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婆婆,经常会笑得前仰后合。婆婆冲着我们故意来个夸张的造型说:“你们看看,这不是老仙女下凡吗?”
随着震耳欲聋的欢快的鼓点,高亢悠扬的唢呐,打扮的花花绿绿的秧歌队员们,踩着欢快的鼓点,忘情的扭动着,跳跃着,挥舞着……那气氛,那场面,那一脸的笑靥如花,全然看不出那都是一群60岁以上的老人啊!
4、那片乡愁
结婚十几年了,每到假期,老公便归心似箭。他说:“那里是故乡,是我的根啊!”那份急切与期待的心情,望眼欲穿的目光,真是让人动容。所以每年的大小假期,我和丫头都会跟随着老公回老家几次,小住几日。
我也便理解了他的那份对故乡的眷恋和乡愁。也读懂了婆婆见到我们那份难掩的喜悦,满眼的甜蜜,追随的身影;站在大门口目送我们的汽车驶出很远,依然挥动的手臂,以及那依依不舍得目光……
回去的次数多了,村子里的房屋,街道,山水,乡邻也渐渐变得熟悉和温暖起来。那个远在千里之外的美丽的小村庄,那山,那水,那人家,那些温暖的片段,便也会时时出现在的我的梦境里,挥之不去,回味无穷!
金城灵宝南五十华里外,有个小山村叫上刘村。它东临伏牛山系余脉胡山,西望秦岭东缘的娘娘山,南依大青山以为屏,北靠黄河而闻涛声。呈南北走向的两条大沟,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雨剥蚀。勤劳智慧的张姓族人,祖祖辈辈就生活繁衍在这块黄土地上。小山村自古及今,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乡贤张向群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追溯到张家的上几代人,张向群的曾曾祖张殿杰清代曾官拜六品承德郎,曾祖父张清魁官拜六品功牌,清魁生七子,向群家为四门之后,是当时方圆显赫的名门望族。随着岁月推移,族人染上了洋烟瘾,致使家道中落。解放后成分划为下中农。后人谨记祖训,耕读传家,安分守法,昼夜劳作,过着食仅裹腹的小农生活。
1953年9月,张向群出生在这个小山村。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与小他三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在人们歧视的目光中,苦度日月,备受人生艰辛,所幸还有叔父的照应。他幼小的心里装着一句话:顽强地活着,长大了挣钱,回报救助过自己的好心人。
在那个靠工分吃饭的年代,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更何况两个未成年的少年。人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真是不容易。十四岁的张向群,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割草换工分,拾柴备炊饮,上山挖草药,养兔剪毛换油盐,维持兄妹二人的艰难生计。叔父可怜俩兄妹,就央求生产队干部给孩子生活劳动的机会。于是他当上了生产队的饲养员,饲养着全队12头耕牛,每天能挣八分工。
张向群天资聪颖,且酷爱读书,但因家境没有机会上学。他就用劳动休息的间隙和下雨天,学识字,读书本,时断时续地读完小学。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他求学若渴,听说谁家有书,他死缠烂打,想方设法都要弄到手,一旦得到,如获至宝。他说:偷闲读书不是痴,无识无知最可耻。一部《三国演义》不知读了多少遍,从中汲取营养,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做人的道理,在苦难的年月里熬日头……苦难的日子,磨练出了他吃苦耐劳、处变不惊、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独特性格。
十八岁那年秋天,靠叔父及村邻的张罗,张向群总算成了家,生活真正拉开了序幕。他办事公道,为人正直,深得村民信任,在村选举中担任了生产队会计,一干就是十几年。在任期间,他没有乱花队里一分钱,没有为自己多记一分工。他明白,如果没有关心照顾他的众乡亲,就没有他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小山村,也吹醒了庄稼人的经济意识。1983年农村土地下放后,张向群看准了药材经营的生意。于是东挪西借,又贷款四千元,开始了中药材经营之路。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在涧东办起了药材收购站。几年间,无论严寒酷暑,顶风冒雪,他都推着自行车夹着麻袋,奔走于五亩、朱阳的山乡村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进村入户,收购药材,组织货源。他上河北下广东,奔波于江西樟树、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全国各大药材市场,了解药材行情,掌握市场需求。多年下来,他的生意越做越活,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九十年代初,黄金开采的热潮席卷豫西,藏金埋银的小秦岭撩动了无数人的淘金梦。张向群在朋友鼓动下,转让了药材收购站,踏上了矿山开采的跋涉路。他与朋友合伙组建了民工队,在秦岭金矿承包了坑口,三年中赔得血本无归。他没有就此罢休,又重整人马,先后在阳平金矿、朱阳金矿、嵩县的旧县等处找矿脉、打矿洞,尝尽了采矿生涯的酸甜苦辣。到2003年底,不仅赔光了多年经营药材的老本,还欠下了300余万元的债务。最困难的时候,他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甚至吃饭都成了问题。逢年过节,债主围门,他白天躲债,夜深回家。如此巨大的挫折并没有压垮他,反而磨炼的他百折不挠,愈挫愈奋。他像一匹满身伤痕的苍狼,舔舐伤口,养精蓄锐,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时机。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张向群忠厚待人、诚心为事的品行,感化了朋友,赢得了信任。2005年经朋友帮忙,他到朱阳的硫铁矿区黑山采区采矿作业。在黑山的日日夜夜里,他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劳作在两头不见太阳的巷道之中。几经艰辛,终于出矿了。三年时间,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2008年初,他在五亩乡孟湾建起了铅冶炼厂,因冶炼技术缺乏等因素,赔进了200余万元。他深深地感到:知识就是金钱,科技就是财富。于是了铅冶炼技术专家,与专家共同分析生产过程的道道环节,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进行工艺改造,一举扭亏为盈。他在工艺改造过程中虚心向专家讨教,钻研学习冶炼技术,由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2008年秋,经陕西省潼关县企业局牵头,张向群承包了潼峪镇冶炼厂。从冶炼炉改建到原料配比,从技术指导到生产流程管理,他事必躬亲,现场指挥。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成了资产千万的龙乡致富领头人。
2010年,在与潼关县企业局合同到期后,张向群带领项目部人员,历经三四个月的考察,与宁夏自治区采用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建成了忠宁、吴忠和青铜峡三个铅冶炼厂,总投入资金15亿元,安排灵宝及忠宁周边的富裕劳动力300余人。
2014年,国家环境政策收紧,对冶炼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张向群忍痛关闭了吴忠、青铜峡两个冶炼厂。在资金紧缺、经营陷入低谷的情况下,他优先保障一线员工的劳动工资,优先解决家庭有学生的员工工资。2015年5月,几个冶炼厂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环评验收,重新启动,企业生产逐步走上了正轨。他靠自己的勤勉与实干精神,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功后的他,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小山村,没有忘记龙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给过他帮助的所有人,他办了好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实事:
——建提灌站,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以前的上刘村山路艰难,吃水必须下到羊肠小道的陡坡沟底,靠人担牲口驮,辅助以收集雨水的旱窖。他上面奔波游说呼吁,下面号召村干乡贤,广泛发动群众集资,筹资30余万元,建起了坡长770米、扬程250米的二级提灌站,把沟底的蓄潭水送到了村民的家门口。
——兴修道路,改变了村民的行路难。2006年他先后捐资14万元,修通了杜家洼到上下刘村3公里的交通主干道,当年又贯通了下刘村到东淹村15公里的次干道。用自己的汽车运送水泥、砂石,雇用铲车挖土填路,支付了修路人员及劳动力所有的工费。
——重修戏台,解决了群众的看戏难。他出资近百万元,重修了古文庙,并连续五年义务为村里请来有名的剧团,公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给小山村增添了浓浓的喜气。
——乐善好施,看望敬老院孤寡老人。逢年过节,他都去五亩乡敬老院送温暖,给孤寡老人们送去煤炭、面粉、棉衣棉被以及生活用品。用自己的善意之举温暖孤寡老人的心田,使他们安度晚年。并捐资10万元改善了敬老院的设施条件。老人们说:向群比亲儿子都亲。
——慷慨捐资,促进经济文化建设。五亩乡筹建龙湖风景区,打造旅游乡镇,他慷慨解囊,捐资38万元,促进了山乡的经济发展。乡里举办元宵节文化活动,他捐资4万元,活跃乡村的文化气氛。
张向群用大山一样的胸襟,容纳了创业过程中常人难以容下的一切。他办事认真,舍得付出,待人诚心,赢得了周围人的普遍尊敬。熟悉张向群的人,如是说:
他是一个事业心强、百折不挠的人。市场经济大潮中几起几落,但他从不气馁,永不言败,坚定的意志支撑他奋力前行,顽强的毅力助推他为理想而拼搏。
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常说,受过苦的人最知道甜来的不易,别人对他的滴水之恩,他永远记在心上。几个在他困难时帮过他的人,他翻了身后都给与了更大的回报。
他是一个重义气讲情面的人。一位陈姓朋友经营陷入困境,求助于他,他尽管资金周转困难,还是想法资助了130万元,让他给职工发放工资过春节,几年中累计帮助该朋友达3000余万元,并为其提供银行担保,账至今没有还上,法院执行找上了他的门。多少人说他不该办这事,他笑笑说:困难时你借给人家粮食一口,胜过富裕时的黄金几斗。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63岁的张项群并没有停下奋进的脚步,一张宏图勾画出了他的勃勃雄心和凌云壮志:宁夏铅冶炼产业区建设如火如荼,在城东产业集聚区建起了中轻物流公司,在五龙工业区建造12层的灵瑞矿业总部大楼,在东淹村和上刘村建起了药用植物基地和泡桐基地。几年来累计为国家上缴税金4000余万元。
他是大山的儿子,有着大山一样的情怀。他用“包容、舍得”诠释着自己的人生梦想;用创业、奋进谱写人生的精彩华章,用勤恳、智慧创造人生的不朽价值;用平淡、不争修炼自己的美德情操,不负今生,无悔人生。他的作为令人肃然起敬!钦佩之余,赋诗一首,赞曰:
孤苦求生创业难,百折不挠奋争先。
功成不忘乡亲事,乐善好施美誉传。
一
山是大地的脊梁,大地因为高山才更伟岸挺拔;山是乡村的父亲,靠山吃山,是人们赖依生存的地方。于我而言,山是我的亲人,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山。我生在一个小山村,从一出生开始,就注定与山分不开。如果说,山已烙印在我的身体上,那么,那座叫“小岭”的山,就已融在我的血液里。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我能感受到融化入血的那座山,跟随我的心脏跳动,沿着我的血管搏动,时而濡润全身,时而泵回心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小岭脚下的小村庄叫小岭村,那是外婆的家,我从四岁半到学龄前期,都在那儿度过。母亲生下大弟,年幼的我无人照顾,被安放到外婆家。
那年,小岭山脚下那幢低矮的泥墙瓦房前,小小的我抱着父亲腿,紧抠着他裤管。当一个个手指头被生生地掰开后,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恐生的我,哭得撕心裂肺,任由小舅小姨怎么哄,也停不住哭。那时我恨透了小岭,是它挡住了我的视线,挡住了父亲的背影。这次历时最久、声音最宏亮的哭泣,让我在小岭村得到一个绰号“特等爱哭婆”。我一边张嘴“哇哇”哭着,眼珠却一边滴溜溜地跟着外婆转。只见她一会儿去房里忙着收拾东西和扫地,一会又去厨房,时不时在路过身边时看看我。
也许是别无选择,也许是哭累了,我的声音渐渐降了下来。这时,外婆来到我身边,摸摸我的头,示意别再哭了,然后,从裤袋的角落里掏出一点东西,放到我的手心,把我的小手指弯过去,握住手心的东西。
“别哭了,先把糖糖藏起来,再到厨房去,我给你煮了荷包蛋。”外婆小声地说。
我极不情愿地抬起头,用抵触的眼光看着外婆。可是,她没有丝毫不悦,眼中充满了怜爱和慈祥,这目光如同一股暖流,滋润着我的心田。那一刻,小小的我读懂了外婆的目光,她是疼爱我的。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有糖吃,会令孩子们垂涎三尺,荷包蛋只有生日才能吃上,可那天,外婆让我全部拥有。我不知是该高兴还是不高兴,反正止住了哭。
接过外婆递给我的小碗,乳白色的汤汁,浸泡着一个金**的荷包蛋,几粒碧绿的葱花点缀在上面,像一粒粒玉屑,极诱眼睛,挑逗我的味蕾。可能是这色彩分散了我的注意力,也可能是阵阵清香安抚了情绪,我停止了抽泣。喝一口汤或者咬一口蛋,眼神不曾停留,东张西望打量着这陌生的地方。外婆继续忙碌,似乎我的到来,她家并没有增加一个人,没有增加她的负担。
外婆的床,靠在墙的一侧,那是我睡觉的地方。黑色的苎麻蚊帐,像一块绝缘布,屏蔽了我所有的快乐。想着远方自己家的白蚊帐和父母亲,我的心比黑蚊帐更暗。外婆轻柔地拍着我,又轻轻对我说些什么。我侧过身,背朝着外婆,佯装睡着,却在黑暗中把黑蚊帐,用食指卷了又卷,直到迷迷糊糊睡去。第二天醒来,一侧耳朵已经藏了水,枕头也有一片湿的。
外婆家门口,有一口小水溏,塘埂离家有一米宽。屋檐下的塘角边有一个废弃的石磨,麻麻点点的花岗石就像我的心事,中间有一个磨粉时喂各类粮食的洞,似乎是我离开家被掏空的心。许多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坐在石磨上,她的两只羊角辫上扎着红绸子,一双扑闪的大眼睛失神地盯着塘水,将身影和心事全部浸入碧绿的水中,那个孩子就是我。偶尔,有小鱼浮出水面偷看我一眼,又转身摇头摆尾地走了;有时,会有几滴零星的小雨,在水面画出一个个小圈,然后再晕开散去,它也淋湿我的眼角。
外婆总会悄悄地出现在我身后,在我的脑袋上抚摸几下后,便把我牵回家。我感觉她的手很粗糙,手掌的裂缝和老茧,弄乱了我的头发,在脖子上滑过时,似乎划破了皮。
小岭那座山,是外婆劳作的地方。她不放心留我一个人坐到塘角的石磨上,便把我也带上山去。我极不情愿,磨磨唧唧在后面走着,东扯一片树叶,西扯一棵小草。外婆等了又等,终于走到那片菜地,放下箢箕,抡起锄头,忽然又放下来,从口袋拿出一个鸡蛋:“赶快趁热吃了吧。你就在这里玩,这片山岗视野开阔,没有水塘,就算你到那边石头上玩,也在外婆视线之中,安全。”
我心里带着抵触情绪,磕破蛋壳,然后一点点剥掉,狠狠地摔到那条小路上。路边**的小花,也捂嘴笑着,看我笑话;狗尾巴草更是吐着舌头、扮着鬼脸;山风在耳边掠过,还弄乱了我的头发。等我把最后一口咽下,就发疯似的跑到更高更远处,爬上石头,对着远处的群山大喊:“啊——啊——啊——”小岭也回答了我:“啊——啊——啊——”
外婆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放下刚抡起的锄头,扭过头来看着我笑了。这一刻,我看到漫山遍野的花儿都笑了,笑得那样灿烂甜美,外婆的笑脸就像一朵向日葵,条条的纹路掩饰不住温暖又明亮。
拾起山间一颗颗小石子,仿佛那是心里的忧伤,我拼尽全力扔向远方。看着被石子砸中的叶子在向我点头,一种释然的感觉,让我心情轻松了许多。直到外婆锄完地时,我一直在重复着扔石子。外婆挑着箢箕,把锄头竖在箢箕中,一手扶着,另一只手牵着我走下了山。外婆的手心有细细的汗珠,温暖而滋润的手掌把我的小手包围。
那夜,我终于听清外婆柔声细语地说:“闰儿,你母亲生下你弟弟就身体不好,现在你弟没了,她承受不了,身体就更差。所以你要听话,不要坐到塘边的石磨上去,不能让你再有任何闪失。等你长大该上学时,就可以回家了。”外婆一手把我搂在怀里,蒲扇在她另一只手中,摇成催眠曲的节拍。蒲扇摇的风,舒爽得让我蜷成外婆怀里的小羊羔。
自从大弟过世,外婆更小心照顾我,她劳作时一步也不让我离开她的视线。小岭山上成了我儿时的欢乐场。蟋蟀、蚱蜢、蝈蝈,是我地面上跑的玩伴;蜻蜓、蝴蝶、甲壳虫,是我空中飞的玩伴。安静的时候,我坐在那块石头上,望着远处的天际,无论天空是低矮还是高远,永远都是被远处的大山顶着。外婆一锄一锄地挖下,就像对大山一次一次鞠躬,虔诚地、热切地不曾停歇;又像阳光下大山的倒影,永远离不开大山,永远走不出大山的怀抱。
下雨的日子,我搬出一大一小的两张椅子,放到家门口。外婆拿出做女红的小簸箕,在门口坐下,那小椅子是我的专座,挨着外婆坐下。雨点滴落在瓦片上,敲响古典音乐的旋律;簌簌地落在茅草房上,像是给主旋律的伴音;滴嗒跳入池塘,仿佛天地弹奏一曲的混响立体音。我安静看着塘角石磨的喂米口的水从清浅到满溢;看着雨滴落在水面,散开一个个涟漪。我努力数着每一圈,数着长大的`日子。
外婆的手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摸高了我的个头,摸长了我的头发。外婆的蒲扇每夜为我摇,摇虚了那圈竹丝包的边,用蓝色的洋布重新裹了一圈。外婆不摇蒲扇时,我把蒲扇柄朝上,手拿着蒲扇的两边左瞧右看。那是一颗爱心,就像外婆巨大的爱心手势,蓝色的纯净,安详又睿智,从不张扬。
我数着星星和萤虫,数着雪花和寒风,盼望自己快点长大。面对小岭的峰峦,我想像自己长出了翅膀,飞越到被山撑起的天边,抱回满怀的白云,为外婆做一件温暖的棉袄;我想像自己臂膀健壮,把小岭山上栽满树苗,不让外婆再一锄一锄地挖,似乎她佝偻的身影也会渐渐挺拔;我想像自己所学的文字,都是一枚枚金币,能为她换来不用手摇的蒲扇,换上不用自己纳麻线的软鞋垫。
二
我稍长大,离开外婆家,每天重复上学读书的日子,这并没有冲淡我对那座山的怀念。耳边某一时刻的鸟鸣,熟悉的清脆声,让我仿佛感觉它是小岭飞来的小精灵。我循声望向它,也望向远处的小岭。每个下雨的日子,外婆门口的水塘,都会出现在我心里,也有雨滴溅出的千万个涟漪。
快到放假时,我便掰指算着寒暑假的日期。放假那天,我会算着从自己家到外婆家的最短时间。那迫不及待的脚步,扬起薄薄的尘雾,是我小跑身后的一溜烟。
时间就这样在我从自己家到外婆家的穿行中溜走了,已经参加工作的我,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到鞋店找寻心仪的鞋垫。我抚摸柔软的棉质鞋垫,想像外婆那双裹出半成品的脚,它一定能温柔以待。两双纯棉鞋垫和一台小型电风扇被收入囊中,让它们代我去陪伴外婆。
与我同去外婆家,还有男朋友陵。小岭依然青翠,水塘依然清澈,而外婆的眼神却变得混浊。她看不清陵,听到陵叫“外婆”时,眼里浊水陡涨。她一边擦试眼角,一边说请人来杀鸡煮菜。我拥着外婆,一边告诉她不必张罗,一边示意陵趁机表现自己。我捋起她耳边的头发,曾经记忆中的青丝已变苍白;我摸摸她的眼角,想抚平岁月刻下的皱纹。外婆并不配合我为她除皱,笑得更灿烂,纹更深。陵做的那顿饭,色香味俱佳,收买了外婆的胃,也收买了她的心。
“闰儿有点调皮,你要多多包容她。她除了有个性之外,其它都非常优秀。”外婆把我的手放到陵的手心,满意地将自己最疼爱的外孙女交给陵。“有你照顾闰儿,我放心。”
每逢过年过节、外婆生日,我和陵都会抽空陪外婆。
记得那年中秋节,陵一个人去看望外婆。陵回来告诉我,外婆知道我怀孕了,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养了十只鸡,说过年时就可炖给我吃。
八月二十日,小岭村一个表舅到学校找到陵,说外婆病重。陵安排自己的工作后,马上到单位陪我前往小岭。可是,等赶到时,我和外婆已是阴阳两隔。
白布覆盖下,外婆躺在已扯出草席的床上。我心痛地流泪,却不能过去(我们这里的习俗,怀孕不能看已故的亲人)。我多想扑过去再牵外婆的手,多想外婆用她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我一遍又一遍;我多想再感受一次她用蒲扇扇风的轻柔,多想她再给我两颗糖、煮一个荷包蛋……
外婆笔挺地躺在那儿,没有了痛苦、没有留恋,腰直了、腿也直了。
放在屉子里的鞋垫,外婆舍不得穿,包装都未打开。那台小型电风扇陪在外婆的枕边,可她床上总有一把蒲扇。有人问她,有电风扇怎么还要摇蒲扇?外婆说是电风扇风大,吹一阵凉了之后就关掉,还是摇蒲扇的风合适。我知道,外婆是把那台电风扇当成我,让我陪在她的枕边,每晚给我摇蒲扇。
外婆,能听得见我对您说话吗?您为什么要养鸡给我吃?怀孕不吃炖鸡,宝宝也一样长大。外婆,小鸡掉了就算了,您为什么要去捉掉到水沟的小鸡,难道您忘了自己已经七十六岁了?您一定忘了自己眼睛患白内障,已过手术期,几乎失明。失去一只小鸡,我还有外婆,可是,失去外婆,鸡于我还有何用?
外婆,您说吃“枸杞子”、“蔓京子”、“夜明砂”蒸猪肝,您的眼睛就能看得清,我已每种买了一包,准备重阳节送给您。可今天提前给您带来了,您睁开眼睛看看吧!
外婆,他们说,中秋节的第二天,您准备来看我。走过门前那口水塘,走到田埂上,阳光刺眼,您失去方向,摔倒在田埂出水口。您请邻居送您走过田埂,说河堤和马路更宽,您就能来看我。邻居不放心,依然把您送回家。外婆,您为什不提前一天跟陵一起来?您为什么不让舅舅或表弟妹他们送您来我家?您为什不捎信来让我去接您?
纵有千言万语,外婆已听不见只字片言。
出殡那天,陵陪着我,远远地、失神地望向外婆的方向。我多么想冲上去拍拍灵柩,大声呼喊安睡的外婆;多希望那几包中药蒸猪肝,能让外婆睁开眼睛看看。可是,一切都让我那么无助。
当锣鼓响起,灵柩抬起,我的心被掏空,耳边似万乐齐奏,眼前的光渐渐暗黑,晕倒在陵怀里。
我听到陵急切的呼唤,从迷糊中醒来,送殡的队伍和锣鼓声已渐远去。我朝着小岭的方向,瘫坐在地上,久久不愿起来。小岭的坡上,外婆安睡在那儿。
次年,我带着儿子来到小岭,来到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当我双膝跪在外婆的坟前,放声痛哭,哭出没看外婆最后一眼的遗憾,哭出没送外婆上山的愧疚,也哭出心中对外婆的千万遍呼唤。刚满百日的儿子不谙世事,不明白我的伤悲,用小手拍打坟堆,似乎是完成我曾经的心愿。满坡灿烂的山花,那是我思念外婆的种子,在小岭上生根发芽,陪伴着外婆。遍野碧翠的小草,是我对外婆的思念,在小岭山上葳蕤成遍,年复一年。
外婆离开我已二十三年。可是,外婆安睡的小岭山,已融化在我的血液里。外婆门前的那口小水塘,在岁月迭替中,依然清澈地映出月缺月圆、春潮涌起。
小岭的山、门口的水塘、外婆的手掌和蒲扇,我从来都不用记起。因为那山、那水和外婆一直在我心里,从未忘记……
那山抒情散文1
那片山,用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画卷上着上了许许缤纷,然而岁月无情,终究还是将我送离了她的怀抱,让我失去了和她相互依偎的资格。
翻开过去的回忆录,细数昔日体悟。是那口清澈的泉,用她的甘露将我滋润;是那棵歪脖子树,用他雄壮的身躯将我呵护;是那方被繁星点缀的小院,用她的柔情为我搭起了庇护所……
可这一切到了如今,残留的仅是一片荒芜。
小时候,我贪恋那林边可口的野莓,我迷恋那林中清唱的布谷,因为那时,它们是我欢乐的源泉。如今,我学会用贝多芬的曲子,去形容那片山的声音;我学会用达芬奇的画,去比喻那片山的容颜;我学着用朱自清、老舍的笔,去书写那片山的风情。
可我再也不能迈着幼年时的步伐,去重走当时的温馨。就算词藻再华丽,我也不可能再听到她的赞许,这只不过是忙碌之余,写给过去的悼词罢了。
我渴望在我忧伤的时候,能有那么几缕清风,轻拂过我的心房,像童年时一样。
我渴望在我孤单的时候,能有那么几丝生机,路过我的身旁,像童年时一样。
我渴望在我得意的时候,能有那么几颗小树,为我驻足在远方,像童年时一样。
然而这一切的失去,都是因为前进的步伐!
前进!前进!何处是终点何时才能满足为何前进又为了什么而前进
我一遍遍地逼问自己,那片山也不停地向我询问,可我的答案也不过是那继续前进的步伐而已。
昔日美景,犹如过眼云烟,神秘,美丽,让我不禁去仰望,奈何转瞬即逝。想要伸出双手将她挽留,又害怕失手将她拍散。只能一边欣赏一边悼念,一边沉醉一边写着悼词。
成长时时都在进行,我们时时都在改变。而回忆,虽然时时都在保留,却也时时都在消散。
那片山,是我心中最绚烂的天堂,最繁华的都市,最温馨的庇护所。
却也只能是我心中的而已。
那山抒情散文2玖月初六,是老舅七十大寿的日子,为了早些参加大舅的寿宴,我抄近路,骑摩托从赤壁开发区红旗桥进入荆羊公路,途经南山村,沱儿潭水库,因路途较远,一路无心赏景,只想快些到达目的地赤壁市官塘林场中心坪村罗家山。
途中山路蜿蜒,十分险峻,自然小心翼翼的骑行。在中心坪村分岔顺坡而上,因坡路陡峭,骑行很是吃力,便在山腰找了一处平地上歇息了一会。 遥望山脚,一处很熟悉的村庄映入眼帘,这是一个四面环山面积不足20亩的盆地小山村名曰包官山。包官山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官塘林场中心坪村。
陡峭的公路直插山脚,风景也非常秀丽。是通往村庄的唯一公路。六百多年前孔氏祖先从江西临江迁移至此。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所以对这片村庄,既熟悉又有种说不出的感情。摩托行至村口时,特意将车停靠路边进村看了看。
曾听村中老辈们讲过包官山的来历,一说“包家山”,解释为:原居民姓包,后为孔姓所居,沿用故名包家山;二说“苞谷山”,解释为:此地多种苞谷,故名苞谷山;三说“包官山”,源自屋后乾隆四十二年所修的凉亭“不朽亭”上的碑文:“山有峻岭,名曰包官”,所以名包官山。第二说最不靠谱,苞谷遍及全国各地,用这种毫无地域特色的农作物为庄名,使村庄都毫无特色了。应取“包官山”,不管“包官”为何意,应以文字记载为准。正名:“包官山”!
村里有口水井,很是出名,一泓清泉,从石缝中汩汩而出,夏天沁人肺腑,冬日热气腾腾。上有小池,蓄为饮用,下有大池,洗菜洗衣。 现已在山冲上头修建蓄水池,引来清冽的山水,流进家家户户。昔日热闹的水池边,不见山姑的笑,不闻捣衣声,世世代代饮用的泉水,已完成历史使命,唱着悠闲的小曲,汇入门前的小溪。
包官山庄屋后的包官岭山坳上建有一座凉亭----不朽亭。南坡修公路时毁了凉亭,现在只见到原修建凉亭用的石块零星散落路边。我认为当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争道时,古代文明必定会作出牺牲,牺牲的不是凉亭,牺牲的而是文明! 从北坡上凉亭的古道全是石板台阶,南坡有的台阶是就着山上天然石头开凿的,坡陡路险,山路蜿蜒。坐在摩托车上顺着新修的水泥路小心翼翼往下滑行,不敢分神,心绷得紧紧的,生怕滚落山坡下。
好不容易才滑行出这段险路,道路渐渐平坦起来,终于长吁了一口气,索性将车子停靠在路边,放松下紧绷的神经。
途经纸棚沟时,小小村庄一晃而过,印象中的'老屋场,已焕然一新,村民们都相继盖起了小洋楼。古老的村庄,儿时经常走过的独木桥,已然消失在记忆中。 我不曾忘怀,这片古老的村落,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常常去舅舅家,那时候,山路崎岖,像羊肠小道。大晴天时,尘土飞扬。下雨天时,泥泞难走。没有太多的心思去看那些花草树木,去听那些百鸟欢唱。走得实在太累,就会觅一处有水源之处,捧一掬山泉水,牛饮一番,然后坐在山边石头上,歇息歇息。
舅舅家位于赤壁市官塘林场中心坪村罗家山。这个村庄是个小山冲,四面环山,村庄就窝在其中,树绿水清,开门见山,山路弯弯。早有鸟儿啁啾,晚有云雾缭绕。这样的环境在喧嚣嘈杂的今天,还有些世外桃源景致,是很适宜修身养性的地方。 在村口有座石拱桥,没有人清楚它们的年纪,听老人们讲起,在他们出生的时候,这些拱桥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少说也得几百年历史了。它们都是用青石拱制而成,每一块石头都有几百斤,经过凿刻,形成规则的模样。石块相拱承压,再在缝隙里填上石灰,便可以承受洪水,经历风霜。据说是崇阳,百花岭等地通往蒲圻外界的必经之地。历史就像这样演绎,在拱桥的岁月里,留下斑驳的痕迹,那是时间的证明。然而,岁月就像是一场洪水,除了片刻冲刷的踪迹,什么也没有留下。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什么都在变,村子也早已换了几个模样。当年崎岖的羊肠小道,已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庄连接了外面的世界,山乡正在巨变。村里年青男女纷纷外出打工。只是这拱桥,一直屹立在那里,虽然已经荒废,桥身长满杂草。有时候觉得,它像是一个标志,家的标志,就像夜空中明亮的北极星一样,看到它,游子就能看到家的方向。
阔别数年以后,再一次踏入这片熟悉的土地,有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连血液里都回荡着熟悉的声音。
当年几代同堂的老屋,儿时与表兄弟们嬉戏的场所,如今已是残砖断垣,变成了菜园,岁月苍桑,风雨无情,随着子孙们开支散叶,谋生四处,它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人生聚散无常,亲人间离多合少,儿时欢笑,只能在此重温…唯一处变不惊的是养育这片蔬菜园的黑土地,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年复一年的生命更叠,这片土地依然焕发着生命的绿色。
我的外婆家就在这里,外公外婆去世早,没丁点印象,两舅舅早年就外出参加工作。一年也难得见上几面。每次去外婆家,也只是呆在隔壁堂舅妈家里。印象中堂舅妈是个瞎眼老太,但心地十分善良,特别和蔼可亲,一直视我们如己出。去她家里,不会觉得拘束。她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早已出嫁。堂舅英年早逝,只剩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儿女十分孝顺。 童年的事纯真,亲情使然,不会在乎血缘关系的亲与疏,表兄弟们小时候十分亲密,我也很喜欢去他们家里玩。黑房子,晚上表兄弟挤在一床,不肯分开;粗菜杂粮饭,吃起来特别有味;一起下河抓鱼,一起上山摘野果至今我都在想念童年那段温馨幸福的美好时光。
大舅年轻时一直在官塘五公里沈家山煤矿工作,退休后,搬回老家罗家山,准备在家乡颐养天年。大舅原来几代人住的老房子,由于常年没在家,早已破败不堪,大舅返乡后,前几年翻盖过一次,如今又嫌房子小了,两年前再次拆掉旧房盖起了一栋小楼房,新楼伫立在本就不起眼的小山村里,远远望去显得十分抢眼。
玖月初六是大舅七十大寿寿庆之日,四面八方亲友受邀,齐聚于此为大舅祝寿。一个平时人迹罕至的小山村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许多。大舅今年年届古稀,年轻时带着梦想从这里走出去,晚年时又选择回归故园,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故土情结么? 大舅在我的心目中,是个十分重情义的男人。特别对我的父母,一直照顾颇多,父母常常念叼起他的好,并告诫我们兄弟姊妹们,不要忘了大舅的哪份恩情。
老舅忙前忙后的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笑容里充满着幸福。我们深深感觉到老舅实在是个非常不简单的人物。他阅尽了人生的世道沧桑,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几十年来,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换来如今子孙满堂,家业兴旺。辉煌的路上洒下了闪光的足印,常年的辛勤劳作,也给老舅的脸上留下了岁月刻划的年轮,头上镶嵌了春秋打造的霜花。但是,他积累了人生最大的财富,那就是勤劳善良、宽厚待人。这朴素的品格,伴随他老人家经历了坎坷的岁月,便伴随他迎来了今天晚年生活的幸福。
高高举起的酒杯,将满满的祝福送给这位古稀老人,但愿他生活之树常绿,生命之水长流,让鲜花和绿叶点缀他不老的岁月,让阳光普照他老人家永恒的季节。
文/依依
十三岁离开故乡到外求学,尔后又回到故乡教书育人十年有余,离开时已是大龄女青年。但,岁月阻止不了一颗狂躁出山的心,那时,羡慕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只想在林立的高楼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做一个“城里”人。
离开时,没有一丝留念,如脱缰的野马,还欣喜找到了奔驰的疆土。有人问我,你的老家在哪里?我的回答往往让问者不知所云,一致回答没有听说过。是啊,没有听说过,一个“与世隔绝”般的山村,又怎么能跻身进入“中国版图”呢?
从此以后,当有人再问起时,我便把故乡拉拽到几十公里外有迹可寻的“门面村”。我为自己的“聪慧”沾喜得意,渐渐地,我的故乡好像就真的成了……。我无数次深深地沉思,谎言就是这样,说得次数多了,好像假的也变成真的了。而自己,险些就成了那个在谎言里沉睡的女巫。
“妈妈,这个房子是哪里啊?”,在一旁看电视的女儿探过小脑袋,努着小嘴问我。“是妈妈以前的学校”“妈妈,你以前是老师”?
女儿一连串的问题,发酵了我对过往岁月深深的追忆和故乡深深的歉意。我没有在意过故乡有如此丰富的人文风貌,更没有在意过故乡有如此美景昭著于世。
我继续翻看着这本记录故乡生命的志书,我对故乡有丰富的 旅游 资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几年,我 旅游 的地方也不少,但都是选择去大城市看林立的高楼,去古都看辉煌的建筑。
还是一位友人告诉我,在沙湾镇混子村有一个叫板水沟的地方,有着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特别是那一河山水,清澈见底、凉爽惬意,掬水可饮。
当时,我心犯疑惑,也犯不屑,思忖着这都是城市人找优越感的说辞,仙境?你去待吧,待个一天两天还行,让你一辈子都待那儿,我看你怎么个美法?现在,我为自己的浅薄感到羞耻,为自己的麻木感到可笑,我的灵魂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堪?
峡谷谷底均宽48米,顶部均宽300米,峡谷两山山巅呈起伏状,峡谷陡峭的山体长满上千种杂树,沟底有上百处泉水喷出流淌到河中,河水清澈透明,清凉刺骨。
绿树中百鸟鸣叫,山花烂漫,河流中鱼儿跳跃穿梭。为何叫板水沟呢?
山峡生有楠木、红豆杉、银杏等国家珍稀种树,相传在古代修建京都宫殿就需要这些优质的木材,当地官府工匠到此砍伐木材,并锯成板方顺河流飘逸出山,当地人就把这条飘逸板方的河沟称为板水沟。
两岔河是旧事漂放木排的聚集地、羊尸岩则是一头被三匹豹狼追至悬崖跳崖而被藤蔓架在半山腰的羊无人可救而得名、方竹坪则是满山生长四方形的竹笋而得名、三岔河则是三条水溪汇集成河而得名。
看着这清晰简洁的介绍,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急迫的心情,这么多年守着的这方水土,居然能忘情到从未问津?我为自己是沙湾混子人而羞愧,决心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姐姐与我同行,我们驱车在河底徐徐前行,打开的窗户灌入阵阵凉风,有一丝冷意骤然而至。姐姐回头关切地说:“这里温度比外面低”,劝说我把车窗关上,不要因为此沟而感冒躺床,那就太不划算了。
我没有关上车窗,而是让几十年前就该吹拂我的山风吹拂着,正好吹醒昏昏沉沉堆积几十年的歉意。“要是大热天来就好了”,姐姐继续说着。是啊,可我按捺不住想识得庐山真面目,迟缓一刻都是亵渎。
大热天赤脚在水里走走、抓点小鱼、螃蟹、石炕那才叫有趣,那才叫回到童年的感觉。我安静地听着姐姐的诉述,暗喜忽略这么多年大自然赐予的仙境,还好找回来了。
我们在一块宽敞的河滩停车徒步前往上游而去,姐姐说,从这里一直走,可以走到桐梓,我惊讶地反问道:“真的”“当然是真的”,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从混子村历经五一村、工农村、建设村便是这近在家门前的板水沟,在继续前行便是了桐梓的官仓镇。
陌生的烧烤人笑眯眯地看着女儿,说这几条鱼都是河里捉的,捉了老半天,这鱼“狡猾”得很,小妹妹你吃了会更聪明的。女儿扭头瞅着我,想征求我的同意,我对女儿笑笑点头以表示同意。
我和姐姐则站在他们支起的一堆柴火旁,驱逐有些寒意的身体。当我们准备离去的时候,他们搭在小木屋旁的帐篷吸引了女儿的注意力,嚷着她也想进帐篷里去玩玩。姐姐忙上前说:“我们到前面鱼塘去钓鱼”,一听钓鱼女儿就跟着我们蹦蹦跳跳地走了。
上游确实有一个很大的鱼塘,这些都是就地取材,水是板水沟的水、鱼是河里的游鱼,就算买了鱼苗来喂养,也是这水喂养长大,也比“闷”鱼塘的鱼新鲜嫩滑。
因为,在她的心里,母亲就是万能的,无论何事只要问母亲,母亲都能第一时间解决。为在女儿心中有这样的地位而高兴,但也为有这样的地位而深感“烦恼”。
这时,一位胖墩墩笑眯眯的中年妇女颠着脚步跑了过来,谈论着有关钓鱼的事项,女儿这才露出了笑脸。 可半天不上钩的鱼儿,让女儿失去了耐性,丢下渔具跟随一地奔跑的“山鸡”玩耍去了,“山鸡”在女儿的追逐下居然试着飞翔,女儿惊得直喊:“鸡居然都能飞?”。
我和姐姐哈哈大笑, 笑高楼大厦里哪知道生命奔跑的快乐,哪知道与大山共呼吸才是生命最初的状态。 没有钓鱼经验的我们,无法取得鱼儿的垂爱,它们始终不光顾我们的鱼钩,最后,还是鱼塘主人馈赠了我们几条。
我和姐姐相视一笑,牵着女儿的手跑了起来。“妈妈,哪些植物是植物界的杀手呀?”,随处可见的荨麻含着笑意生长在这片朝气润泽的土地里,“就是这个像鸭掌一样植物就是杀手吗?”,女儿认真地揣摩起“杀手”,用稚气的童声惊喊起来,“妈妈,杀手身上长毛了”。而现在,这些“杀手”却是野菜馆里的珍稀 美食 。
我看着路边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野菜,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为什么以前的猪肉好吃,就是因为猪大爷吃了这些天然的补品。我们继续徒步在这清幽雅致的峡谷溪水间,峡谷层层的绿意在溪水两畔蜿蜒起伏,我为这绿、这山、这水开始浮想联翩……。
姐姐说:“下次我们带把刀来”“也背个背篓来”,我附和着姐姐说。“你们要就拿点去吧”,老人低沉而明朗地说着,姐姐推迟说无论如何也要给钱的,“你们随便拿吧”,姐姐拿了几把折耳根、竹笋,也把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却说用不了这么多,硬要把十块还给我们,让我们只给两三块钱就够了。
悬崖洞里不知是何动物跳跃飞窜的声音惊扰了我们,我们举目望去,却扑了一个空。“妈妈,是不是猴子呀”“也许是吧,也许不是”。而此刻,伫立山巅的姊妹峰却粘住了我们的双眼,它们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茂密的绿色植被铺染在它们身躯的每一个角落,而山尖升腾的雾气更像是它们两姊妹呼出的热气。“妈妈,城堡也”,女儿动听的声音随流水、微风盘旋姊妹峰巅,它们腼腆地遮掩了双眸。我举起手机,把此刻留在了相册里。姐姐催促我们加快脚步,我们瑟瑟地躲进车里,开启了回家的路程。
女儿很快就在车厢温暖的气息中沉沉睡去,我却没有丝毫困意,心中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在呼唤。如果……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定会坚守家乡不再远离,守着这方水土、守着父母,守着百年之后的自己,做土地忠诚的儿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