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有条「 ”龙”,守护了故宫几百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故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即使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也知道它是古代皇帝的住所。皇帝经常为了能够让臣民信服,常常自称真龙天子,认为自己得到上天的庇佑。有人在故宫发现一条「 ”龙”据说这条「 ”龙”,守护了故宫几百年,看完以后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中华儿女经常自称龙的传人,我们民族的图腾也是龙,不过究竟有没有龙还真的没人见过。一般认为这是人们虚构的,不过流传千百年,大家还是对龙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古代只有特殊身份的的人才能够使用龙的图腾,一旦出现差错可能会招致比较严重的后果。皇帝不管是从服装还是出行居所,一般会有龙作为装饰。龙椅更是每个皇子最大的期盼,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绝对的权威,当然皇城更是少不了「 ”龙”的保护。 故宫有一个特别的设计,金水河围绕整个故宫,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龙,时刻守卫着这座皇城。事实上,这条河历史上还真的发挥过重要作用。曾经故宫一座著名的宫殿失火,就是靠金水河才能化解危机,转危为安。 这条金水河的作用差不多有三个,第一个就是消火。古代建筑一般是用木材,最怕走水。一般出现这种事情,金水河能提供灭火的水源。还能防洪排水,修的这样好看,还能赏心悦目。这样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 谁能想到古人居然这般玲珑心,不得不让人觉得古人实在大智慧。
一个人游故宫给你一个小推荐
兴推荐一个小程序:玩转故宫
它能定位你在故宫哪个位置、你也能看到故宫所
有的地图,这样就不会迷路啦。里面也有建议路
线可以参考,还有语音讲解、但是故宫信号好弱
网络经常掉线。
兴游览线路:故宫的中轴线全都是人、旅行团基
本都集中在中轴线。走了一个宫殿我啥也没看
到、只看到了人头内打开玩转故宫看清地图后我
们决定先走右侧线避开人流先。事实证明这样做
也是对的,侧边的宫殿人少
一点拍照不受大影
响。但想要完全避开人群是不可能的织炎拍照打
卡推荐:除了延禧宫的的网红银杏少不了、还有
兴最后午门下来往前走的这条桥请一定不要错过
啊、太阳西下、与故宫相映生辉。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施行。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轴线。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盛赞它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聚焦这条“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市从2011年启动了申遗工作。过去五年,中轴线申遗进入了快车道。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大批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强化。古都之脊重振,北京老城复兴。
站在北京中轴线上,古都的厚重与京城的繁华相映成趣、一览无余。图/IC photo
中轴线申遗从快车道进入冲刺阶段
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
近20处街道、建筑,囊括了北京城核心区域的文物,也构成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保护对象。
上述文物中,已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而以“北京中轴线”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别有一番深意。
“故宫是一个建筑杰作,天坛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则强调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控制。”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说。
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是世界现存最长的城市轴线,其形成和发展已历700余年,营造依据则可上溯至周朝。
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说,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下发展建设的,中轴线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依据。《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营造国都的规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北京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
如今,从景山上望去,中轴线两侧平缓开阔的格局还在,它统领城市景观的地位还在,如景山、正阳门、钟鼓楼等,他们还是在城市的最中心,还在“统治”着城市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位于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是市民游客俯瞰故宫、远眺北京的不二去处。图/IC photo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于2011年。2012年,其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
十二年的时间,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项工程来说,并不算长。曾经参与多个项目申遗工作的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涉及范围广,北京现存老城的全部范围都有所涉及,这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发掘遗产价值内涵,改善保护状况,同时推进立法。
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同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
吕舟介绍,北京市从2017年全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目前已进入到冲刺阶段。按照2020年推出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的步骤,2023年,北京将正式提交申报文件,争取能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启动百余项文物修缮 点亮中轴线
晨钟暮鼓,镂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
近48米高的钟楼,屹立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与鼓楼一道俯瞰着老城一座座平房院落,遥望着景山。
今年1月,北京钟鼓楼公众号发布消息:经过一年的修缮后,钟楼将于2022年1月13日恢复对外开放。
近年来,中轴线上百余项文物修复陆续启动。栉风沐雨的古都细节,在时光中渐次闪亮。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图/IC photo
从钟鼓楼向南望,是地安门大街,以及景山公园的寿皇殿、万春亭。
2018年年底,景山公园寿皇殿建筑群经过4年的修缮,再次向公众开放。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第二大建筑群,也是景山古建筑的核心区域,寿皇殿的开放,使景山公园完整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从1955年起,寿皇殿一直划归北京市少年宫使用,可在历史上,这里是一处重要的皇家祭祀场所。此轮修缮,公园根据历史文件和老照片,将作为少年宫教室、礼堂使用时铺设的舞台、暖气、办公用品等物件一应拆除,对损坏的瓦件逐一更换,全面恢复了其历史面貌。
景山向南,过故宫、天安门广场后,是京城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的正阳门。2020年10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启动,对象包括箭楼城台、浮雕、窗眉、室内木构件油饰、屋面等。修缮中,每一处都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
正阳门以南,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仍在进行。去年,这里发现了明代遗存镇水兽,吕舟说,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我们很期待能发掘到正阳桥的桥体遗存,但到目前还没有什么新发现,仍然有待考古发掘”。
再向南,天桥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吕舟说,天桥是中轴线重要节点,考古时如发现遗存,哪怕是河岸的遗存,也将复原并保护起来。
吕舟说,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融入了正阳桥相关元素,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三个景观,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
据了解,未来,正阳门箭楼可能打造成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并通过各种互联网玩法吸引众多年轻人到访游览。
最近几年,北京市已完成钟楼及钟架、鼓楼擎檐柱,景山兴庆阁,太庙享殿东、西配殿和寝殿东西配殿、世庙北墙,社稷坛中山堂、宰牲亭、坛墙和坛门,正阳门箭楼等文物古建的修缮工程。
今年年初,太庙、先农坛、先蚕坛等文物古建修缮方案获得文物部门批复,将进行局部修缮和保护。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庙,在日光照耀下颇显庄严。图/IC photo
近年来,在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北京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百余项工程陆续启动,古都尽显芳华。
修复文物、改造旧城的同时,中轴线也被构造成视觉景观。
2021年,北京市开始实施“点亮中轴线”项目,北端范围延长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今年1月20日晚,从鼓楼向南远眺万春亭,一条璀璨的灯光带向南延伸,照亮了钟鼓楼、旧鼓楼大街和地外大街,仿佛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天上的街市”。
按设计方案,“点亮中轴线”景观照明提升项目主要包括6个核心建筑群,搭配6段场景故事:永定门区域“江山永定”、正阳门区域“京韵繁华”、天安门区域“庄严恢宏”、故宫景山区域“壮美紫禁”、钟鼓楼区域“时空流转”、奥运塔区域“时代锦绣”,最终形成“一轴,国之正中;六境,广汇祥和”的寓意效果。
申遗规划、文本拟明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
立法是申遗工作的重要一环。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其中明确了受保护的中轴线文化遗产对象、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并提出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介绍,《条例》明确提出,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北京中轴线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以保护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持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的平面空间结构”,“维护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突出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统领地位”,“保护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背景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的历史格局、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等。这些规定落实了中共中央2017年提出的“老城不能再拆”的重要指示,必将全面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故宫建筑群及其外围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为中轴线的保护与申遗提供法治保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介绍,作为中轴线申遗的核心技术文件,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三个文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申遗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市、区以及各部门协同,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叶楠说。尤其是本次申遗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遗产区跨东城西城两区,沿线用地权属复杂,用地功能多元,保护整治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建立共识、明确标准、制定计划、统一步调是关键。
从景山公园俯瞰故宫,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群依然蔚为壮观。图/IC photo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规划工作的负责人,叶楠介绍,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必须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框架内工作,依据申遗文本确定的遗产构成要素及遗产价值,划定保护管理分区,我们称之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并明确相应的保护管理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核心内容也被纳入了《条例》之中。
“我们发挥了规划的‘龙头’作用,搭建了一整套以实施为导向的技术支撑体系,不仅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的内容转换为可指导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项目库,还为项目落地制定了详细的设计导则,以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达到世界遗产的标准。”叶楠说。
吕舟介绍道,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国家文物局。
吕舟解释,申遗文本要解决申遗的整体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说清楚遗产价值,是不是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突出的;证明遗产的价值是真实的、完整的;明确保护管理措施。
按照《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的步骤,2023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件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争取能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中轴线保护强调公众参与和监督
对于即将在10月1日施行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教授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规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所有遗产“必须有长期充分的立法性、规范性措施,确保其存在和得到保护”。通过立法妥善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维护其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是中轴线申遗的必要手段,也体现了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
现实地看,以法律来规范和引导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行为,可以有效应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秦红岭说,当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不少压力,文化遗产传承利用质量有待提升,保护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存在部门职责分割情况,部门如何协同配合缺少统一的法定依据,亟需通过立法来规范调整。
“立法主要是保障申遗期间提出的保护目标和措施稳定延续,不会因时间推移、大家把握的差异而有很大变化。”吕舟说,中轴线保护范围、尺度比较大,其保护工作尤其需要在法规层面予以系统规定。
《条例》不但明确了对有形物的保护,还规定要保护在北京中轴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秦红岭认为,这说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形态的中轴线——它们构成北京的“脊梁”,又包括国家礼仪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京味文化的源泉。
那么,中轴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呢?秦红岭认为,从与中轴线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桥中幡”(民俗杂技)、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民间音乐);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民俗舞蹈)、天桥掼跤艺术(传统体育)、“天坛的传说”(民间文学)、“前门的传说”(民间文学)、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传统技艺)等都是中轴线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内容。这些传统民俗既承载着北京人对中轴线的集体记忆,更反映着北京老城生活的民俗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晴朗天气里,市民在天坛公园游园散心,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图/IC photo
《条例》提出“鼓励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保留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条例》第19条第五项),秦红岭表示, 这一项作为一个倡导性条款,对中轴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活化保护有重要推动作用,定期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方式。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对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明确,保护机构应与居民建立日常沟通机构,听取意见建议。
吕舟认为,《条例》专门用一章来规定文物的利用和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文保思路。“参与不仅是来参观,还有一起保护、监督,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和保护等”。
秦红岭表示,强调公众参与是当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公约规范的重要内容。加强公众参与,有利于调动公众保护利用北京中轴线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本次出台的《条例》,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是一个亮点。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在居民的知情、参与、监督方面,除了建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建立与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外,秦红岭还建议,未来实施细则可以进一步细化公众参与的程序,明确要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认真回复与采纳公众对中轴线遗产保护利用的各类意见,并建档备查。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展圣洁 马瑾倩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
十月,作为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即将来临,首都北京,十分艳丽多姿。
我们迈步来到世界最大的皇宫——北京故宫。
故宫博物院
故宫又称紫禁城,紫是“紫薇正中”的“紫”,意思是,皇帝也是人间的“正中”。而“禁”则指皇帝所居,严禁侵扰。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皇宫。据介绍,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总面积72万平方米,共有宫室9999室。有人这样推测过。如果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在每一间房住一个晚上,等到他住遍所有的房间,已经是一位27岁的青年。我和同事边走边聊,偶然发现,故宫不但房子是9,而故宫每道的铜钉也是横竖9颗。这是为什么?中国古代人认为“9”字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而皇帝作为人间最大的人,必须用相应的“9”字才会合衬;而且“9”的谐音为“久”,即“永久”,寓意江山天地长久。寓意仅是寓意,人民的意愿才能天长地久。
在故宫的正门,有这样的介绍:据有关资料考证,13世纪前半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到13世纪60年代,元世祖忽必烈征服金国后,才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构筑都城,命名为大都。同时,在今天的紫禁城一带建造大内宫殿,北京故宫就是在元大都基础上兴建的。故宫始建于1406年,1420年竣工。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将京都由江苏南京迁到北京,从此共有24位皇帝(明代14个,清代10个),在这里执政,统治中国491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1912年出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
偌大的故宫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南为处理朝政的地方,即外朝。外朝的主体建筑有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还有中和殿、保和殿。北为生活的地方,叫内延,内延是帝王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俗称“三宫六院”。三宫是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六院是指三宫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外朝和内廷的所有建筑都排列在北京的中轴线上。总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四周有10米高的围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城墙四角,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整个故宫建筑,布局统一,主次有序,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空间丰富多变。
故宫正门——午门
我们游览故宫,一般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走过石板御道,眼前就是用青砖铺垫的故宫正门——午门。仔细观察,午门面积呈现凸字形,中有重楼。正面有三个洞。两侧有左右掖门。按皇宫里的规定。中门专供皇帝出入。到了清代,新科状元、榜眼、探花,发榜这天可以从中门进出一次,此外,皇帝结婚时,皇后可乘轿子中门进宫。其他文武进士按会考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真是等级森严,不得违背。午门的整体造型宛若展翅飞的凤鸟,所以又称“五凤楼”。
据记载:明代午门前是皇帝“延杖”朝臣之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午门悬灯结彩,皇帝赐宴百官,并亲临观灯,与文武大臣一起赋诗,称为灯车。清代,午门是皇帝每年冬至颁发翌年历书之地:战争胜利在这里举行“班师”、“献俘”仪式。从午门到端门两则的庑房原有朝房。东庑房设有吏、户、礼等公署;西庑房设有兵、刑、工等公署。
进入午门,我们见到的是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华、英武两殿为两翼。文华殿后便是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的琉璃瓦,在夕阳的余辉照射下,闪闪发光,犹于一道金色长城。从大殿的门牌上得知,三大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各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当年四月毁于雷火,正统六年(1441年)重修,1562年改名全极、中极、建极殿。1645年起改为现名。
先说说太和殿,导游跟我们说,太和殿面积1800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大门。未等导游介绍,我们一眼就可看到大门两侧一对铜狮子。东面是雄狮,它的前足踩一绣球,即象征权力,又象征统一宇宙;西边是雌狮,左前胸抚弄一小乳狮,象征子嗣昌盛。据史书记载:狮子并不是生活在中国的物种,它是随着佛教的传入,最初作为一种护法的神兽出现在佛教艺术中,不久这种动物的造型便出现在帝王的宫室和陵墓当中,开始成为守护中国封建帝王的动物。在紫禁城中只有帝王居住、使用的宫室的门前才设置狮子,显示那种王者之气。太和殿的门前广场,面积36万平方米,广场东西两侧有房间32间。内有一条形似玉带的金水河,长200多米,上跨白玉石桥五座。桥的造型美观。同雄伟壮观的午门城楼,金碧辉煌的太和殿相映衬,引人瞩目。院内还有防火防水铁缸,有人统计过,在故宫内共308口,其中铜缸231口,铜缸中有18口是镏金的。明代时,太和门是皇帝御门听政的地方。清代,皇帝在这里举行宴会。祀坛出宫在这里下轿换车。皇帝结婚时纳彩礼,册立、奉迎礼都要经过此门,再往前走,就是外朝区。
故宫太和门
走进大殿,正中是一个约4米高7层台阶的木制方台,我反复打量,这不就是我小时常听父母讲皇帝坐的金銮车吗?导游说,你讲的对,这木制座子就叫金銮宝座。虽小,但它与整个太和殿形成一个整体,而端坐在御座中的帝王则成为建筑的灵魂,人的尺度与建筑的尺度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创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皇权至上的环境气氛。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七扇金雕龙围屏。方台两旁有6根沥彩贴金蟠龙金柱,我仔细观察,每根高127米,直径1米,每根大柱上都盘绕着一条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梁枋间彩画绚丽,石青、石绦、银朱、桃红各种颜色鲜艳悦目。红黄两色贴金龙纹图案,姿态万千。这里有双龙戏珠,单龙飞舞;有行龙、坐龙、升龙、降龙,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殿顶中央藻井上,是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旁边还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金銮宝座,真成了大龙、小龙,像是一个龙的博物馆。据建筑专家介绍,皇帝的宝座就在北京故宫的中轴心点上,寓意为皇帝为核心的皇权象征。中轴线南面从午门一直到天安门延伸到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一直到天安门,全长约8公里。
故宫中和殿
故宫保和殿
过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中和殿呈正方形,纵横各三间,周围有廊,攒尖式屋顶,四条屋脊汇于鎏金圆顶之下,殿内设御座,此殿为皇帝临朝前的预备室,相当于现在的后台休息室。
走进保和殿,它比太和殿小,据殿门牌上介绍,该殿重建于1765年。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十分秀丽。殿间空间宽敞。此殿是皇帝举行大宴和殿试之用。
三大殿共建于一高达812米的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上,更显大殿的高大气魄。在三层大理石的台阶上,有18个明镜铸造的铜香炉。这些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各种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据考证,清代,中国共有18个省,这18个铜香炉各代表一个省。台基每层的边级都用白玉石龙头。龙嘴里都有一个小园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下大雨时,水从龙头咀流出来,就象是千百条金龙在喷水,这样既美观又实用,解决了雨水流放问题,显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