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写春城败象,饱含哀叹;抒思乡之情,充满离愁反映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残暴行径的揭露,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杜甫的《登高》表达了作者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扩展资料: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一、前人解读之误。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
二、情感深度分析。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
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杜甫诗的主要风格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四个字,指他诗中情感深沉充满蕴藉,语势停顿转折丰富,读起来感情饱满强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诗歌内容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正所谓“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诗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