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感的特点

情绪情感的特点,第1张

情绪情感的特点有两极性,情境性,感染性。

1、两极性

首先,情绪、情感具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对立的性质。如喜与忧、爱与恨、开心与苦闷等。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情绪与情感概略分为好、恶对立的两端。

2、情境性

指情绪、情感随人所处的时间、地点等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因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需要,因而,对同一事物或现象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及情感。比如,课余休息时,弹琴唱歌会令人愉悦;紧张学习和工作时,它却使人厌倦。

3、感染性

情绪、情感可以影响和感化他人并引起“共鸣”。比如,人们在观看文艺节目时,情绪与情感常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产生悲欢离合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一时紧张,一时轻松;一时忧心忡忡,一时开怀大笑。

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反映的是主体需要和客观外界事物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有三个成分,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主观体验: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是三成分最重要的。

外部表现:即表情,包含面部表情、姿态表情、语调表情等,情绪和情感均有外部表现;生理唤醒:指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皮肤电活动变化等。

题库内容:

感化的解释

(1) [influence sb to better way of life;convert]∶用言行的 影响 ,使人受 感动 而 逐渐 转变 用党的政策感化失足 青年 (2) [get worked up]∶跟外界接触而 动心 但这 大约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 忘却 了。——鲁迅 《故乡》 详细解释 用言行感 动人 ,使之转变。 《后汉书·陈禅传》 :“ 禅 於学行礼,为说 道义 以感化之。单于怀服,遗以胡中珍货而去。”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 王紫微广之 曰:‘仰以事君……俯以临民,必先诰诫号令,感化 人情 ,而使下见信。’” 《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 》 第四五回:“ 果然 是个不孝之子,也应该设法感化他。” 郭沫若 《屈原》 第五幕:“ 先生 ,我是一个 普通 人家的女儿,我受了你的感化,知道了做人的 责任 。”

词语分解

感的解释 感 ǎ 觉出: 感触 。感觉。感性。感知( 客观 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 直接 反映 )。感官。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 刺激 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感动。感想。反感。好感。 情感 。 敏感 。感染。感召。感慨。 感喟 化的解释 化 à 性质 或形态 改变 :变化。分化。僵化。教(刼 )化。熔化。 融化 。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用在 名词 或 形容词 后,表示转变成 某种 性质或 状态 :丑化。绿化。 习俗 ,风

 导语:问题学生的出现和其人格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比较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所以"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用科学的态度、广博的爱心、炽热的情怀、融洽的环境,对问题学生进行感化,使他们健康成长。

 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1、正面诱导法

 正面诱导就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错。正面诱导不同于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尤其忌居高临下的训斥。正面诱导重在诱和导,诱就是启发,导就是引导。事实要摆得准确、充分、有力,道理要讲得恳切、透彻、明白,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从而引起内疚,受到震动,激起改正错误的欲望。有经验的老师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巧妙地引出深刻的道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教育,明辨是非好坏,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

 2、信任考验法

 马卡连柯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重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手段”。信任考验法就是大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考验,从而娇正不良的道德行为。例如,让犯过偷窃错误的学生去管班上的图书;让不守纪律的学生担任班上维持纪律的值日。马卡连柯曾叫一名工学团的学生(少年盗窃犯)去银行取一笔巨款。当这个学生取回款后,马卡连柯原封不动的锁入抽屉,这个学生惊讶地说:“老师,您数一数!”马卡连柯说:“不用数,我相信你”。教师的信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个少年不但改正了偷盗的错误,后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还成了一名战斗英雄。

 3、利用契机法

 某些时机常常可以成为教育学生使之发生突变的最好契机。哪些契机可以利用呢

 一是新的开端,新环境。例如,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转入新校、新班;换了新班主任、新任课老师等等。这时,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改变自己的形象,恢复自尊,给他们带来了一次弃旧图新的机会,是教育的好时机。

 二是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获奖、受处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以及精神或肉体处于痛苦状态时,如能恰当利用,也能必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自我抑制法

 自我抑制法是针对问题学生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的心理特点,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惩罚等形式,提醒和警戒自己,以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例如,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书桌上,文具盒里,房间墙壁等处贴上一些警示自己的格言警句,用以提醒鞭策自己;自己规定若做了一件坏事,实行自我惩罚:或罚做一项重体力劳动,或罚帮别人做一件好事;个性强、脾气躁的同学若与别人争吵发怒时就作深呼吸,或低声唱歌以转移注意力,平抑激动心理,避免不理智行为。

 5、排除诱因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不可低估。因此,避开诱因虽然是一种消极防备的方法,但对一些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志差、尚属初犯的学生来说,有意识地排除各种不良诱因,再配合其他方法进行教育,能起到防止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作用。例如,与容易出现错误机会的场所隔离;避开一些做坏事的伙伴集团;禁止看一些格调低下不健康的书刊和录象;在征得双方班主任同意后,对一些结伙违纪做坏事的学生调换班级等等。

 6、榜样示范法

 模仿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实验证明,榜样具有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作用。一旦榜样在学生心中确立,他们就会自觉地在自己的言行中仿效、认同。教师要有目的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榜样。要使榜样起作用,一是榜样要可亲可信可效,树立榜样的威信,消除“高不可攀”的心理障碍;二是重视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就是无声的命令;三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榜样。

 7、惩罚强化法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心理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习惯是多次强化的结果。奖罚就是一种对学生行为肯定与否定的强化。对问题学生来说,及时地对他们的行为作出正确与否的评价,有了正确性的行为立即表扬或奖励,出现错误及时批评或处罚,能使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奖罚强化要注意:一要以表扬为主,少用批评慎用处罚;二要奖罚及时;三要形式多样;四要公正适量,不可滥用。

 8、情感感化法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育学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野马驯化”,情感感化法就是要求教师怀着真诚的爱生感情,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无微不至地关怀、爱护、帮助、体贴学生,真诚地信任、尊重、鼓励、教育学生,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当学生开始亲身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真挚情感、殷切期望时,学生的内心将发生突变,“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的教诲就能发生效力,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行为,沿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9、抓闪光点法

 品德不良学生自尊心强,自卑感重。有的对进步丧失信心,有的“破罐子破摔”,对表扬之类从不奢望。抓闪光点的方法就是善于发现和积极利用学生的某一优点和长处,燃起学生自尊自信的火花,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强烈动机。要抓闪光点,首先要善于发现。要抛弃诸如“不可救药”、“一无是处”等种种形而上学的观点,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长处。其次,要积极利用闪光点,即给学生发挥长处、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场合,并及时地进行鼓励、表扬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尊、成功、荣誉等积极情感。

 问题学生的原因和特点:

 1、父母从小娇生惯养,到年龄较大时便无法管教。有些父母便听之任之。有些父母即便管了,由于方法欠妥及其他一些原因,所以效果也不好。这类学生往往任性、经不起挫折、怕吃苦。

 2、父母离异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对前途失去信心,便自暴自弃。这类学生往往容易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3、家庭变故导致从小就缺失父爱或母爱。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这类学生往往容易接受别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4、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有的父母在孩子较小时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教育方法,对孩子动辄打骂。造成孩子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暴力倾向。有的则是一个打骂、一个护短,造成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屡屡犯错又屡教不改。

 拓展阅读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的方法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但观察一下现在的校园,挥霍父母的血汗钱,用来吃喝玩乐的学生不在少数,毕业后不愿工作父母养活的“啃老族”也有不少。严重缺乏报恩意识。学生对老师辛勤教育、同学之间的帮助显得寡情薄义。

 如何帮助学生感恩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祖国的培养,老师的教诲。这是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已经关注了很久,考虑了很久,我想应该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感恩的启蒙教育,开启孩子的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时机,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当前学生缺乏感恩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究其根源,就是感恩教育在他们接受的教育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已经被边缘化。家庭无原则地溺爱,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学生陷入情感教育的“沙漠”,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思想已经成为一个盲区,孩子对家长只知索取、不思回报,感恩之心严重缺失。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

 感恩的启蒙教育,也即是小时候家长要注重感恩教育,入学时候老师应该强调感恩教育,入初中老师再一次进行感恩教育。在他的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

 二、及时点拨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各自班级的具体情况,设置如下活动:

 1、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出刊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古人云:“言为心声”,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8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