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汉室没落,群雄逐鹿的时代。董卓等人起兵造反,之后就有了曹操以天子的名义来号令天下;也有了刘备以扶持汉室的名义来统一中原等事件。无率他们是什么样的理由,其实这只是他们对于权利的渴求。当中的曹操是我们熟知的军事家、战略家、一代枭雄,他对洛阳十分喜欢,但是他死后却葬在了安阳,因为曹操生前被封为魏王,定都在安阳,在安阳建立了宗庙,所以死后被葬在了安阳。
一、曹操对洛阳的情感曹操出生在官宦人家,他是费亭候,可以说曹操是名符其实的官二代。曹操的父亲在洛阳当官,后来曹操就来到洛阳发展他的事业。通过他父亲的关系,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这是曹操人生当中的第一份工作,后来曹操还任命顿丘令和议郎等职位,但是因为不满当时的皇帝宠信宦官于是他辞官不做回老家了。后来遇上了朝政改革,朝廷派他出任典军校尉。再到后来的董卓造反,曹操挟天子来号令天下,将汉献帝安放在许都,都跟洛阳有着很深的渊源。洛阳可以说是他梦想起飞的地方。是他成长、成名的地方。他对洛阳有着很深的感情。
二、曹操为何安葬在安阳?当时的邺城(安阳)是袁绍家族的所在地,曹操消灭了袁氏残留的势力以后就占领了这个地方,并且把安阳当做了统治的中心,他心中以为占领安阳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胜利。所以他逼迫当时的汉帝加封自己为魏王,并将国都定在了邺城,也就是安阳。并在安阳这儿建立了自己家族的宗庙,所以他死后入祖归宗也是很正常和合理的事情。
曹操死后没有选择洛阳这个繁华的帝王之都,而选择安阳他曾经封王的地方,一方面是认祖归宗,另一个方面说明曹操虽然为人阴险狡诈,但是他始终以汉朝臣子自居,由始自终没有称帝。从此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很在乎别人如何评价他的人,所以曹操又怎会入葬洛阳背上千古骂名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离情别绪,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比玉壶,表达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近日,在我国河南省洛阳市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洛阳市的杨先生因为跟妻子闹离婚,无意间得知一家情感挽回机构很有效,所以便交了几千块钱,请求该机构帮自己挽回妻子,杨先生跟着情感机构照做了,前前后后一共做了八十多页的PPT,结果妻子还是选择了离婚,如今杨先生算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恐怕杨先生的妻子得知此事以后,更加不愿意理会杨先生了。
首先,根据记者的调查来看,杨先生跟妻子都已经结婚八年了,这八年时间里都还不错,夫妻感情算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前段时间,妻子一直跟杨先生闹离婚,杨先生并不愿意。对于离婚的原因,杨先生并没有多说,记者也不好继续追问。
只知道,杨先生的妻子提出离婚以后,杨先生便开始想办法追回妻子,但是多次游说都没有效果,但是杨先生上网的时候看到了一家情感挽回机构,杨先生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便加了这家机构的老师微信。
其次,在该机构老师的指点下,杨先生开始有计划地挽回妻子,根据杨先生的聊天记录来看,杨先生还因此做了八十多页的PPT,结果这些行为根本没有让妻子回心转意,妻子还是坚持要离婚。如今,杨先生认为该情感机构是骗人的,所以要求要退款,但是情感机构表示杨先生的实施太晚了,这才导致挽回的效果不如预期,但是该情感机构并不愿意退款。
最后,杨先生如今已经报警处理,警方也在着手调查郑州市的这家情感挽回机构,在这里也要提醒各位,不管在感情中遇到任何事情,都要自己想解决办法,市面上所谓的情感挽回机构,都是骗人的。
描写洛阳繁华的诗句有:《秋思》、《莺梭》、《春夜洛城闻笛》、《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鹧鸪天·西都作》等。
1、《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又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2、《莺梭》
宋·刘克庄
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译文: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中,正是它们,费了多么大的工夫,才织成如此壮丽迷人的春色啊。
3、《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4、《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5、《鹧鸪天·西都作》
宋·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译文: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我自由自在,吟万首不为过,喝酒千杯不会醉。王侯将相,哪儿能放在我的眼里。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我也懒得去,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花都洛阳城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小传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李杜”。
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韵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4.漫卷:胡乱卷起。5.白日:白天。6.青春: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8.襄阳:今属湖北。9.妻子:妻子和儿女10.洛阳:今属河南。11.却看:回过头来看。12.纵酒:尽情的喝酒。13.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15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16 愁:忧愁。17 涕泪:流泪;流涕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赏析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写作背景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