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8

2019-01-28,第1张

综述

护士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摘要:工作倦怠是一种和工作情境有关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的耗竭状态,多发生于护理工作人员之间,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对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能够为预防和干预护理人员的工作倦怠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也为改善护士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工作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工作倦怠    护士    相关因素

美国临床及社会心理学家Fredenberger和Maslach及国内李小妹等发现:护士作为服务于人群的职业群体,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倦怠,并有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甚至辞职的倾向增加。它可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并易导致护士脱离护理队伍,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就个体而言,工作倦怠对护士的工作和生活皆有影响,护士群体因工作倦怠而在工作中表现为态度冷漠、离职意向增加,这些改变则会间接地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并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8]。它还会直接对护士造成情感、认知上的消极改变,给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心电图异常等[15]。

1  职业倦怠的概念

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职业倦怠或工作疲溃。Mosby字典指出倦怠感是指精神或躯体能量耗竭的一种状态,一般是经过一段时期的慢性压力后产生的,且这种压力是与工作有关,无法缓解的,有时会引起躯体疾病,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心理上的综合病症。从三个维度来讲,工作倦怠即情感枯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倾向(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消失(diminishedpersonal accomplishment)。其中情感枯竭是系列症状的主要方面,它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指一种情感上过度的付出感和资源的耗尽感。去人性化倾向代表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是指在工作中对他人消极、冷漠、愤世嫉俗的态度或情绪。个人成就感消失则代表工作倦怠感的自我评价维度,指自我能力感降低及倾向于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消极的评价。Maslach等认为这三个维度在倦怠发展的过程中次第促进出现,也有学者认为三者的发生顺序恰恰与之相反,还有的则认为三者并无发生的先后顺序,它们可以独立甚至同时出现[2]。初看,工作倦怠和工作应激、抑郁的概念似乎很相似,实际则有所区别。其中工作应激是工作倦怠形成的前因,存在工作应激不一定发展成工作倦怠:而抑郁则具有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普遍指向性,不同于工作倦怠单一的工作情境指向性[17]。

2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211工作负荷过重  在我国,护士缺编严重,长期超负荷工作和“三班倒”的工作制使护理人员生活无规律,长此以往导致用心脑过度,身体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疲劳。

212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也称为角色压力)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越高9。临床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由于护士多为女性,她们不仅要完成好护士的角色,还要承担起妻子、母亲的角色。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及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士感到角色压力过重。多重的角色,以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22个体特征因素

221人口统计学特征

人口学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感有关。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低工作年限的护士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感,高学历的年轻护士工作倦怠感高于低学历的护士3。女性医护人员在情绪衰竭方面要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在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方面男女性别上无明显差异10。ICU、急诊科、儿科等科室护士患工作倦怠的比例较高4~5。单身者比已婚者易产生工作倦怠感,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易产生工作倦怠11。护理管理者应对离异、单身群体、高学历护士给予特别关注。在编护士比合同护士及护生倦怠程度低。

222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具有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防御性应对、缺乏耐性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12。A型人格医护人员与B型人格医护人员相比,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去人格化程度得分高13。护士的情绪控制与自我成就感与医生比较略显不足14。

3.护士产生工作倦怠感的相关因素

31 情感枯竭

情感枯竭是一种因情感资源耗尽而出现的极度疲惫状态。由于护士的工作多数要在与病人进行接触中完成,因此大的工作量必定也伴随着对病患更多的情感付出,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情感枯竭,而当抢救无效、病人死亡时,护士还可能因此受到家属的责难或医生、领导的批评,辛苦的劳动得不到肯定,由此可能更易导致情感枯竭。

32 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工作倦怠的人际情境维度,表现为将服务对象当作物体看待,态度消极、冷漠。当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低时,去人格化程度亦高,其服务态度则较冷漠。惟有提高员工的满意度才能提高其工作质量。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新护士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并应在新护士独立工作前考察其是否能胜任工作,以避免工作时出现较高的去人格化程度,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33 个人成就感丧失

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特征是倾向于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感觉工作能力衰退、自尊心下降。

34 应付方式与工作倦怠感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积极或消极的应付方式和工作倦怠相关,退避应付方式和情感枯竭呈正相关,自责应付方式兼与情感枯竭、去人格化倾向呈正相关,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则和个人成就感呈正相关。因此,性格特点可能是应付方式影响个体情感枯竭程度的深层原因。

4工作倦怠感在不同护士群体中的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急诊护士的情感枯竭相对较高,去人格化倾向较低,资历较浅的急诊护士则个人成就感较低[20]。儿科护士由于要面对大量患儿家属的要求而更易发生工作倦怠感。精神科护士则由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多数难以解决而容易发生工作倦怠感[21]。此外,单身者比已婚者更易出现工作倦怠,而离异者又比单身者更易产生工作倦怠。在居住环境方面,于集体宿舍居住者工作倦怠更高。在年龄方面, 则是26—30岁的护士更易出现工作倦怠[22]。

5.常用测量工具

西班牙学Moreno-Jim6nez于1998年编制了(Nursing Burnout Scale,NBS)护士职业倦怠量,涵盖工作环境、人格特征和对压力源不同的应对方式3方面因素,人格特征是倦怠量表测评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因素。核心量表包括以下5个内容即护士工作中常见的压力源、职业倦怠、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以及描述护士倦怠的生理心理因素。该量表采用1至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高[19]。

6 护士工作倦怠的干预措施

61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避免长期工作量超负荷

建立弹性排班制度和护士资源的科间流动机制是应对这一现象的有效措施。首先,应清楚界定护理工作的范畴,将不属于护理工作的内容交给护士以外的人员完成;其次,应该对不同能力、不同年资、不同学历的护士进行分层次安排使用,使个体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所长;最后,依据各时间段工作内容的分布情况来安排护理人力资源,以此组合成各岗位的工作程序,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62 为护士提供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面对应激性事件时从外部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主要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在情绪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援助。情绪性社会支持包括谈话、倾听以及表达关心和同情[12]。有调查显示,来自上级的支持比来自同事更重要,来自家庭、朋友的非正式支持可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7]。管理者可组织集体活动以增加护士的社会交际、营造团结互助的集体文化、帮助协调护士与家人和同事的关系、在护士遇到物质上的困难时尽量提供帮助等。同时,还应让护士感受到管理者亲和、乐于助人的一面,使得护士在需要帮助时主动来寻求支持。

63 让护士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

护士是医院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接触病人最多,关注她们的工作状态和需求,让护士参与到管理的决策过程是实现这一点的捷径。在医院和病区的管理中,尤其在制订和护理工作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多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护士的认可。护士的需求因此得到满足、工作状况亦得到改善,并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尊重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倦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其工作质量亦因此而提高。

64 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

休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身心疲惫,帮助工作人员维持高效的工作状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护士的休息时间和正常休假常常被剥夺。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保证护士的正常休息和休假,此外,还可通过合理安排上下班时间、优化工作环境、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帮助护士短时地放松自己。

65 维护良好的医护关系

良好的医护关系,医护配合的默契程度对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有着显著的影响。科室应多安排医生和护士进行沟通,护士长应尽量抽时间参加医师的查房和病例讨论,并可邀请经治医师参加护士的病例讨论。同时,科室还可多安排医护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使医生和护士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互相了解对方的职业内容、观念,理解对方的角色期待,从而在工作中能相互体谅,减少冲突的发生。

66 对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技巧可减轻工作倦怠的程度,开展沟通技能的学习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中文明用语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缓解护患冲突。良好的护患关系,也可以缓解护士工作压力,从而有效避免工作倦怠。

67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

对护士开展应付方式指导,可以有效地消除应激源。如指导护士进行放松训练,以控制工作压力所致的不良心身反应;或者指导护士通过适当的活动转移个人对工作压力的关注,缓解各种负性情绪等。

68 个体的策略

为预防和改善工作倦怠状态,护士不仅要客观认识造成工作倦怠的因素,还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首先应注重培养外向的性格,在工作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倔强、任性[17],其次应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护士还应学习并保持有效的应对能力[26],提高自身在挫折面前的内控感,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克服偏见,寻找积极的减压方式以应对其情绪困扰,最后个体还应对工作有理性的认识,对工作目标的期望切合实际。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组织变革速度加快,职业不稳定性加剧,使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对于护理人员而言,职业倦怠是直接影响护士工作效率的重要职业危险因素,随着人们对倦怠问题关注的急剧增加,为保证护理服务质量、维持护理队伍的稳定,对护士工作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切实解决了相关问题,才能预防和降低工作倦怠。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 HJ.Staffburnout.Journal of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2]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67—572

[3]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冯莺,骆宏,叶志弘.MBI量表在护士工作倦怠研究中的测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7):477—479

[6]王树珍,赵琦.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FJ].护理研究,2008,22(9):2292

[7]李靖.枯竭研究进展.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2):286—290.

[8]陈晓.临床护士社会支持、工作倦怠两因素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6~8

[9]席波,李军.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5):3—5

[10]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刀.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

[11]程灶火,谭林湘.艾森克个性问卷理论结构的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I),9—12

[12]Zellars KL,Perrewe PL.Affee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Coping--in organizations口].Journal—of-Applied Psychology,2001,86(3):459—467

[13]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14]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15]王伟,周新明,王培席等.临床护士疲劳程度与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8

[16]王晓辉,孙志华.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J].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140

[17]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18]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7—219.

[19]唐颖,Eva Garrosa,雷玲等.护士职业倦怠量表NBS简介明.中国职业医学,

2007,34(2):151-153.

[20]宋双.中文版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广东医学2010,31(4):501-502

[21]周或,张黎明.护士工作倦怠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5,11(10):769—770

[22]稻冈,文昭.护士“心身倦怠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1,2:53—55.

[23]Burisch—M.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urnout: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spositions and experience.Work—And-Stress.2002,16(1):1-17.

[24]乐燕,刘晓虹.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2006,13(1)

[25]王慧,杨敏,高伟,王朝霞 护士情绪劳动表现策略与工作倦怠相关性分析-护理学杂志2008,23(3)

[26]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适应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9):659—662.

[27]李小妹.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11):645—6495.

暑假即将来临,谈起假期的打算,无论是北京的周华老师还是河南南阳的党俄宾老师几乎表达了同样一个愿望:又累了一个学期,好不容易盼来了假期,就想好好休息几天,别的什么也不想干。 一直以来,传 承文化、培育人才,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状态。教师的职业状态正在挑战他们对职业的坚守程度。

多数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 教师也成为弱势群体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北京某小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 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是周华认为自己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对该市31所中小学的调查显示,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 相比较而言,高三老师的压力更是一般人难以想象。一位高三班主任称自己是“完全围着学生转”,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一刻不想着学生,特别是临近高考,“神经根本放松不下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曾做过一项教师工作量的调查,其分析表明,一周任课数目超过二十节,教师的情绪、情感衰竭和对人的负面反应都会递增。而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加班加点就是家常便饭,每天的工作量几乎都在负荷以上。 “当教师难,当中国的教师难,当高三的教师难上加难。”河南省南阳市五中的党俄宾已经担任了20年的高三任课教师,在他看来,高考是家庭幸福的起点,是改变命运的美好时机,作为教师,为学生前途负责的想法让他不敢懈怠。 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是每个教师头上套着的紧箍咒。升学的压力从各级教育部门传递到各个学校的领导,随之堆积在教师身上,而高三教师,不仅自己的压力无处排解,还面临着舒缓考生压力、稳定学生情绪的工作,只能“撑着”。不少高三的班主任,形容自己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一旦学生成绩下降,他们首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再适合做老师?”年复一年处在高压状态让他们生活的圈子狭小,也不愿意过多地接触别人。 除了工作的压力,职业认同感的缺失也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当年报考师范学院一定程度是因为教师是个光荣的职业,但现在我却骄傲不起来。教师队伍中可能是有个别人不负责任,但社会舆论导向似乎整个教师队伍都有问题。”一位从事了20年教育工作的老师说,这让她很气愤,也感到委屈。 教师职业倦怠不容忽视 带病的大夫如何给别人健康 “工作压力与职业枯竭有着直接且强烈的因果关系。”许燕从2000年开始就关注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她所说的职业枯竭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应激状态。她指出,适度的压力可以给工作注入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但长期处于高工作压力下无法解决,又缺乏缓冲和外部支持的话,就可能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或者枯竭,而枯竭带来的多是负面影响。 在2002~2004年间许燕负责的有关教师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课题,连续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共60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枯竭状况,发现大约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近两年来,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好转。 许燕介绍,职业枯竭多发生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职业,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咨询人员等,这些职业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要求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长期面对这些压力,一些人会出现情绪情感上的疲惫不堪、消极怠工,甚至对工作的厌倦。 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2005年广州市教育工会曾经对市属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204%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教师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如果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本身。许燕说,教师出现职业枯竭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 许燕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结果显示,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回报、超负荷的工作量、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出现问题、多种角色间的冲突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如果教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摧残,他们的离职倾向就会加剧。 枯竭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转折点 教师亟须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教师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许燕说,“多数人在经历枯竭感的时候,往往浑然不觉,忽略自身发出的警示信号,直到身心无法负荷,引发各种疾病。事实上,枯竭就是以最强烈的手段来提醒你要放慢脚步、体验生活,思考如何去改变这种状态。面对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的潜在威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可以将职业枯竭的危机转化为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 “有了心理压力要学会转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党俄宾介绍自己的经验。许燕说,教师感觉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并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或亲友、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实践证明,锻炼真的能缓解心病。 职业枯竭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许燕说:“要积极规避职业枯竭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要正视和学会如何摆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可实现的人生发展目标,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 同时,要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对抗职业枯竭的技巧。“要认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地积聚内心的能量,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许燕说,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想法和行为,接受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作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 许燕说,职业枯竭是资源过度消耗又得不到补充的结果,为自己注入资源是有效缓解职业枯竭的手段。她建议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通过休息或锻炼缓解生理倦怠,通过倾诉或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情感枯竭。“职业枯竭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只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只要积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早做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完全可以从职业枯竭的状态中复原过来,并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枯竭。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许燕同时指出,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预防教师的心理枯竭。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讲座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在一些地方,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心理学专家在教学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帮助,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

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个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地处理各种问题,使职业生涯更充实和有实效,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的开发阶段,个人可以对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测评,为职业生涯的发展制定出方向、目标、时间和方法,使其具备可操作性。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定期去医院体检,为了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也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年检。

应该加强对职业生涯圈的管理,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定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实践进行理性的评估,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通过教育和培训进行充实和提高,引导职业生涯顺利发展,从而避免职业枯竭。

第一,组织应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创造条件促使员工具有终身可供雇佣的价值,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使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服从和服务于组织目标,同时通过组织目标的实现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和超越。

第二,组织应参与制订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分阶段实现创造条件,协助员工了解自己,制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规划。

第三,组织应参与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年检,针对外界和组织的变化,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引导员工适应变化,使员工的职业之树长青,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职业枯竭的防治主要还是要依靠个人自身的力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学会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更要理解别人的情绪,接受别人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为应对职业压力练好“内功”,在工作场所将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本身分开,体现自己的职业素质:其次,根据Hobfoll的资源守恒理论,当工作所需的资源消耗率高于补充率时,必须进行必要的补充,当职业枯竭发生时,个体往往更好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除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外,更要改变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增加工作的乐趣;再其次,职业压力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机遇,当克服了压力,突破职业心理极限时,往往使职业生涯产生质的飞跃,使个人站在更高的职业起点,这将更好地避免职业枯竭。

组织应保证员工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充电,不断掌握新知识和新观念,使员工的消耗能得到及时地补充。组织应根据员工观念和知识上的缺陷,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针对性强的培训科目,改变员工的观念,弥补知识漏洞,增加员工的技能,提高员工的社会心理素养,增强员工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员工真正认识自己和所从事的工作,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 当今社会压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强,学识有多么渊博,地位有多高,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压力,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原动力,应该积极运用而不是消极回避。认识到了压力的必然性,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处理压力,而不是消极否认压力的存在,以更拼命的工作来掩饰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同时掌握必要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良好的时间管理,通过合理利用时间来缓解工作压力;正确处理工作与休闲的关系,珍惜个人时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通过旅行、体育锻炼、发呆等进行自我调节;向亲友、心理医生倾述工作中的烦闷,特别是不能将消极情感闷在心里,要通过平衡心态来避免钻牛角尖,并可以在亲友的建议下确定更现实的目标: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利用好婚姻和家庭这个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和释放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组织不应是压力的桥梁,而应成为压力的熔炉。在社会大环境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组织有责任为员工创造较好的内部小环境,使员工以较好的心情工作。当个体压力较大时,组织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压力疏导:制定和下达切实可行的业绩指标,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尽量使员工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合理地授权和轮岗;聘请心理医生或组织心理讲座来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缓解因工作复杂带给员工的困扰:保证员工必要的休息时间;关注员工的家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加员工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团队凝聚力;了解员工的真实需要,激发和不断延续员工的“内动力”。

瓶颈期是指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障碍),进入一个艰难时期。跨过它,就能更上一层楼;反之,可能停滞不前。

遭遇工作瓶颈期时处理方法如下:

(1)工作瓶颈期又称职业枯竭,职业懈怠。这是几乎每一个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都会遇到的问题!遭遇工作瓶颈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可能是因为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甚至不管原因是什么,最后造成的结果都是渐渐挥发对工作的热情。

(2)首先找到原因。无论什么问题都是有根有据有原因的,我们首先要找到为什么会遭遇工作瓶颈期!只有找到原因了,那么解决问题也就可以对阵下药了。

(3)把心情放轻松。然后要想办法放松心情,心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以去健身房健身、短期旅行、户外运动、朋友聚会等等,都是很好的放松心情的办法。

(4)树立职业目标。找到了遭遇瓶颈期的原因 ,放松了心情之后就是再次振作的时候了!这个时候需要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找到前进的动力就可以为之奋斗了。

扩展资料:

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

(1)将工作和生活分开

如果感觉到工作压力很大,那么就将全部的压力留在上班的时候,也许可以抽出一定的业余时间去想工作的事情,但是不要将压力带入到个人的情感生活和私人生活当中。下班进了家门之后,就要忘了工作的事情,不要上班下班都是一个状态,这样会导致人的情绪陷入崩溃状态的。

(2)丰富业余生活

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朋友倾诉,或者是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当工作已经不再让自己感到开心的时候,那么就要想办法去做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来让自己走出消极的情绪,比如聚会、旅行、健身、运动等。

(3)学会冷静思考

工作量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变成一种压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慌不忙的冷静处理。首先,可以抽出一点时间来思考工作方面的事情,一切不急于执行和处理,一定要弄清楚工作的来龙去脉,然后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处理,千万不要把所有的事情放在一起处理,这样会非常棘手,也令人心烦。

(4)净化心灵

越是心理压力过大的时候,心情就会莫名的烦躁,这个时候就不要去一些过于热闹的场所,或者是去见比较话唠的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最好是选择听一些比较净化心灵的音乐,让自己的心情变得平缓,才能调节情绪。

参考资料:

-瓶颈期

-职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基本信息 4 发布通知 5 前言 6 标准正文 61 1 范围 62 2 基础术语 63 3 方法术语 64 4 心理术语 65 5 拓展术语 66 汉语拼音索引 67 英文对应词索引 1 拼音

GBZ/T 296—2017 zhí yè jiàn kāng cù jìn míng cí shù yǔ

2 英文参考

Term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3 基本信息

ICS  13100

C 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296—2017《职业健康促进名词术语》(Terms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romotion)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7年09月30日发布,自2018年04月15日起实施。

4 发布通知

关于发布《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总则》等4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国卫通〔2017〕18号

现发布《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 总则》等4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行业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

GBZ/T 295—2017 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 总则;

GBZ/T 296—2017 职业健康促进名词术语;

GBZ/T 297—2017 职业健康促进技术导则;

GBZ/T 298—2017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上述标准自2018年4月15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9月30日

5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网吉林电力科学研究院、3M中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霜、张巧耘、余善法、丘创逸、戴俊明、孙成勋、杨敏、杨晓瑛、刘晓曼、王瑾、许忠杰、王恩业、王超。

6 标准正文

职业健康促进名词术语

6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健康促进术语的基础术语、方法术语、心理术语、拓展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健康促进相关活动。

62 2 基础术语

21

健康素养 health literacy

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22

健康生活方式 healthy lifestyle

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的行为模式,包括合理安排膳食、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和、改变不良行为、自觉保护环境和学习健康知识等。

23

健康教育 health education

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4

健康促进 health promotion

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环境与支持的综合体。

25

职业健康促进  occup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工作场所健康促进 workplace health promotion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工作条件,改变劳动者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健康危险因素,预防职业病,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促进和提高劳动者健康和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

[GBZ/T 2242010,104]

26

健康场所 settings for health

通过环境、组织和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促进人们健康和幸福的日常活动地点或社会环境,如工作场所、学校、医院、社区和乡村等。

27

健康工作场所  healthy workplaces

由员工和管理者基于己识别的需求,全面考虑工作场所的实体工作环境、社会心理工作环境、个人健康资源和企业社区行动等影响因素,来保护和促进所有员工健康、安全和幸福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场所。

28

健康企业 healthy enterprise

依法履行职业病防治等相关法定责任和义务,全面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环境健康、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劳动者健康和福祉得到有效保障的企业。

29

目标群体 target group

存在共同需求的健康促进干预对象人群。

210

社区  munity

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群组成,他们可有共同的地理环境、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问题及需求等,可分为地域型社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和功能型社区(如企事业单位、学校、军队和社会组织)。

63 3 方法术语

31

健康赋权增能  empowerment for health

使人们获得掌控其生活和健康影响因素的能力的过程。

32

循证健康促进  evidencebased health promotion

通过科学研究和系统调查,运用适合健康促进的主、客体特征的高质量证据,科学、全面识别判断健康需求的决定因素,以达到最有效的健康促进行动目标的方法。

33

健康传播 health munication

在受众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和传递健康信息与策略,以促进个人和公众健康的行为。

34

健康促进激励 health promotion incentives

依据员工完成预定活动、达成目标或预期结果情况,给予有形的商品或服务奖励,以激发员工参与健康促进活动的动力。

35

健康社区行动 munity action for health

通过社区的集体力量来增进社区对健康决定因素的控制,从而改善社区人群健康。

36

行为干预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运用传播、教育、指导、说服、鼓励与限制等方法和手段,帮助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使其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过程。

37

形成评价 formative  evaluation

在健康促进项目执行前或执行早期,对计划内容所作的评价,包括为制定干预计划所做的需求评估及为计划设计和执行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如评估现行计划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指标是否恰当、执行人员是否具有完成该计划的能力、资料收集的可行性以及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等。

38

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

为有效地监督和保障健康促进计划的顺利实施,促进计划目标成功实现,而进行的在健康促进计划实施开始之时,贯穿于执行全过程的评价。

39

影响评价  impact evaluation

近、中期效果评价

对健康促进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评价。

310

结局评价  oute evaluation

远期效果评价

对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进行的评价。

311

工作环境评估  workplace environmental asses ent

考察员工进行职业活动时所在的工作地点及其附近的环境,分析存在的所有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312

健康影响评估  health impact asses ent

通过综合性的过程、方法和工具,来评判某个政策、计划、产品或服务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313

健康管理  health management

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314

健康指导 health coaching

专业人员与参与者共同协作,通过一系列行为学方法来支持和促进参与者健康行为的过程。

315

员工健康调查  employee health survey

通过健康行为、预防保健服务和健康状况等调查,来获取员工健康信息、健康促进方面的福利和需求,以及参与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活动的机会和障碍等资料的方法。

316

员工援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员工心理援助项目

全员心理管理技术

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

64 4 心理术语

41

社会支持 social support

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同伴支持,这些支持能减轻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2

工作—生活平衡 worklife balance

个人能够达到或可以设定自我目标,能有效地履行工作、家庭和社区中多重责任的幸福状态。

43

工作—生活冲突 worklife conflict

工作场所内、外所承担的多重角色任务发生相互干扰和矛盾的状态。

44

紧张因素  stressor

应激源

压力源

任何能够被个体感知并产生良性或负性应激反应的事件或内、外环境的 。

45

职业紧张  s tress;workrelated stress; occupational stress

职业应激

工作压力

个体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与个人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匹配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若持续存在,可导致身心健康损害。

46

职业倦怠 burnout

职业枯竭

工作疲竭感

精疲力竭

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伴随于长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47

职业歧视 workplace discrimination

一种以不平等态度对待某些员工的行为。歧视的目标较多地指向种族、阶级、职业、籍贯和性别等。

48

工作场所暴力 workplace violence

工作场所发生的可导致工人健康损害和安全危险的暴力行为,通常以身体攻击和语言威胁的形式出现。

49

工作场所欺凌 workplace bullying

工作场所中来自他人持续存在的造成伤害的虐待,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心理和躯体的虐待和侮辱,通常以符合组织内规则和政策的形式存在,主要来自上级,也发生于同事间,偶尔来自下级,是工作场所主要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之一。

410

工作场所骚扰  workplace haras ent

针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或威胁行为,通常包括身体与情感骚扰,性骚扰是其中的一种,是工作场所主要的不良社会心理因素之一。

65 5 拓展术语

51

健康支持性环境  supportive environments for health

在促进人群健康的过程中,合理制定和实施政策,倡导有利于健康的社会规范和共识,创造健康、安全、愉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物质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52

健康促进基础设施  infrastructure for health promotion

开展应对公共健康问题和挑战的健康促进活动,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组织和管理机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等的统称。

53

健康促进伙伴关系  partnership for health promotion

在健康促进活动中,两个或多个参与的个体或部门自愿达成的合作关系,共享健康相关资源和产出。

54

可持续健康促进行动 sustainable health promotion actions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多部门合作创造支持性环境,实施健康促进策略,维护社区和人群的利益,促使经济、技术、设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子孙后代健康影响的长期健康促进行动。

55

健康与生产力管理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management

旨在改善员工健康并提高其生产力而开展各类活动和服务的综合管理方法,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职业卫生服务、员工援助计划、健康促进和带薪休假等所有能够促进员工健康、增加士气、减少离岗和增加员工工作效率的活动。

56

工作场所个人健康资源 personal health resources in the workplace

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健康服务、信息咨询、资源、机会及有利健康的环境,以支持和鼓励员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监护其身心健康状况。

57

健康行为 health behavior

个体或群体所采取的以改善和保持健康状态,或预防疾病与伤害为目的的行为,包括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和戒除不良嗜好等五类。

58

健康指标 health indicator

通过直接或间接测量获得的反映个体或群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状态方面的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等。

59

健康收益 health gain

健康结局的改善程度,用来反映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

510

体力活动 physical activity

任何由骨骼肌收缩而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运动,主要包括职业性、交通性、日常生活体力活动及闲暇时体育锻炼。

511

体适能 physical fitness

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劳,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512

健康文化 culture of health

通过工作场所健康计划、政策、福利和环境支持而创建的一个员工受到尊重、支持和提升的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513

健康福利 health benefits

员工福利计划中所包含的有关健康的内容,如健康保险、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或优惠措施。

66 汉语拼音索引

67 英文对应词索引

长期的压力和紧张的工作环境是许多人常常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职业倦怠和身体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改善。以下是改善职业倦怠和身体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规律作息时间

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状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让身体和心理得到充分的休息,使身体的机能得以恢复,并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心理素质。

二、适当锻炼身体

适当的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机能和抵御各种疾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瑜伽、健身等,也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爬山、游泳等。

三、改善工作环境

改善工作环境是减轻压力和缓解疲劳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增加室内植物、调整室内空气质量、加装噪音隔音装置等。如果可能,可以调整工作地点,转换一个更舒适、更和谐的工作环境。

四、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是维持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同时保持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与家人朋友交往。长时间的工作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和倦怠,因此要适当分配时间,使得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

五、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

对于长时间承受压力的人来说,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调整心态、改善生活习惯等来减轻压力。

六、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可以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和抵御压力的能力。可以与家人、朋友、同事商量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经历,共同疏导压力。

七、注意饮食

注意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应避免饮食不健康和高脂肪、高糖、高盐、高热量的食品,可以多吃富含纤维、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豆类、瘦肉、鱼和海产品等。

综上所述,人们在面对长期的压力和紧张的工作环境时,应该遵循这些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职业倦怠和身体问题。适当的锻炼、规律的作息和饮食,改善工作环境、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和学会有效的压力管理,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等,可以让人们在工作中保持一份健康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97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