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爱国演讲稿(四分钟的)

中学生爱国演讲稿(四分钟的),第1张

  爱国演讲稿

  同学们,当我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我国选手夺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运动场上的时候;当从广播中听到我国的运载火箭、通信卫星飞上蓝天,奔向宇宙的时候;当从报纸上了解到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时候,我们怎能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又怎能不从心底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多么骄傲!

  每位学生心中都有一颗爱国之心,那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诚然,作为新时期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应该用勤劳的双手让祖国繁荣昌盛,我们应该用坚强的臂膀给祖国安定祥和的环境,要知道,整整八十年,五四青年安家定国的愿望还没能完全实现,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无可推卸的责任。其实怎样去爱国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这也是永远无法用语言能够概括出的答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相同,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填写自己的一页。

  今天我要说,如果祖国需要,我愿到雪域高原,做千里冰川上的一朵雪莲;我愿到万里戈壁,做茫茫黄沙中的株绿杉;我愿到帕米尔高原上的红旗甫,让绿色在生命禁区里闪耀光芒。我也相信,只要祖国需要,在座的每一位都会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最可宝贵的一切一切,这难道不正是伟大民族之魂的闪现吗?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灿,在创造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而且还涌现了无数的爱国人物。所以我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的实践,为了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学生。

一、 在国家危难时要勇于献身。

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两弹”之勋邓稼先怀看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于1950年四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议,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了卓越不朽的功勋的业迹。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教师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学生产生同感共鸣。这既可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即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万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到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

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

二、利用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在学习《抗日救亡运动》这节内容时,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是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悲惨的命运和渴望回到家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那如诉如泣壮怀激烈的情韵和时而低回时而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随着歌声充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思维逐渐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了。使学生看到了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那种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愿望。在歌声中教师提问:东北人民为什么流落他乡而又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指出“九一八事变”使东北开始沦为日本殖民地,从此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涯。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把学生带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东北大地,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爱国主义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岳飞、文天样、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无论是郑观应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等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们,要改变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起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略,前仆后继,历尽艰辛。”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

四、爱国主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当今社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爱国主义的核心。为了说明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办法来引发出要讲述的道理。如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林则徐的不畏强暴、方志敏的赤胆忠心等爱国事迹,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爱国就是要反帝反封建,集中表现为“拯救中国”。当遇到外敌入侵威胁民族生存的时候,爱国就表现为拿起武器同侵略者作斗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当今的爱国主义就是对社会主义祖国有深厚的感情,热爱和忠诚社会主义祖国,这是今天爱国主义的核心。通过以上分析讲解,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学生不仅懂得了爱祖国本身包含着热爱社会主义,而且明确了只有将对中华民族的一片深厚的道德情感全部倾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之中,才是真正的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从思想上、知识上充分装备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WTO的认可与加入,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在这个舞台上,如何成功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必须先从思想的高度上认识我们面临的局势:我们虽有辉煌的文明,但仍处于落后的状态;我们虽已取得了成就,并得到世界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制度十分仇视,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维护已取得的革命成果与建设成就,维护祖国的稳定统一。目前,世界已进入以智力和知识作为资源和生产力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与理念。

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内容,向人民提出新的要求。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总之,在中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不能单纯地罗列具体事例,也不能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而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全面的爱国主义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实际效果与目的之统一。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以及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创设历史情境,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相关的地理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壁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张骞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教师展示西部优美风景导入:

 师: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优美的吐鲁番,神秘的天池,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呢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自主预习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老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结合课件及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讨论上述问题,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合作探究

 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汉与匈奴的关系如何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张骞有没有分别达成目标通过学习你从张骞身上学到什么

 2、为什么汉朝时从长安到亚非各国的商路被成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汉代社会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2、汉与西域的联系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护的设置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篇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一、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史的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课本内容包括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理念

 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本课体现的理念是学会正确识读历史地图。讲历史故事,学会看历史地图都是本课采用的一些方法。本课教学中,落实理念的方面是,分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有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知道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与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通过设置西域都护府,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张骞不畏艰险、富于冒险精神、忠于国家、、机智果敢、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

 2通过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学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意识。

 3通过对比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进行交流的“物产”,使学生直观的体会什么是交流,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桥梁作用,体会文明与交流、发展的关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树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张骞出使西域有“凿空”之意,他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二)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1知识构建方面: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得还较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

 2认知心理特点: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我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在本课教学中以创设情境讨论法为主,辅以提问设疑法、读书指导法、地图识别法,讲授法,分析法,分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讨论法。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树立起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主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我尽可能利用、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创设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出答案,发现问题,开拓思维,进而掌握知识,在辩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六、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我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讲授新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说明民乐永固城的历史由来和扁都口的历史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环节一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熟悉课本,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初步感知本课内容。

 环节二

 1教师播放课件,出示西域位置图,指导学生了解西域的形势,由此引出“招贤令”交代通西域的历史背景。

 2播放“张骞通西域”视频,然后用演示幻灯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线。

 3组织活动:“我走张骞路”,对学生识图进行指导。

 4讲解张骞第二次通西域。结合史料对张骞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大胆表现。

 5出示丝绸之路线路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用电子笔在图上标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种东西方的物品或技术,让学生分类并展示。

 7结合,引导学生说出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完成活动:丝绸之路是之路。

 8指导学生看课本65页,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之后演示课件。强调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

 9播放课件比较秦朝和西汉疆域的大小,指导学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领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护的设置。

 环节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问题,并播放,指导学生进行讨论。

 2课堂小结谈感受。

 3巩固练习: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篇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件

 教学目标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新丝绸之路》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看到黄沙万里的大漠,听到悠悠的驼铃声,此时此刻,想必大家都想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风光,赏一赏那如醉的歌舞,请问有谁知道这块神秘的土地在哪里吗在古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它对于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域是指什么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3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和意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2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陌生的、荒凉的地方。汉朝时,对于中原人来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西汉初年,那里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3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

 4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

 5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了什么作用

 6虽然此次出行的目的没有达到,可遇到的挫折倒不少。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

 挫折:(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

 (2)所到之处,有茫茫的戈壁滩,有人迹罕至的雪山峡谷,道路不熟、语言不通、缺衣少食,非常人所能承受。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钦佩:(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

 7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两次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可以从时间、目的还有结果三方面来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时间目的结果

 第一次公元前138年联络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了解了西域各国概况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发展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互派使节,交往日益频繁

 8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9西域和中原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且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

 1学生阅读教材“丝绸之路”一节,思考:这条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什么被称为“丝绸之路”

 2根据课本第63页《丝绸之路线路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请你根据上图,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2)假如你是当时的商人,你会沿着丝绸之路运送中原的哪些东西到西域各国又会把西域的哪些东西运到中原地区

 (3)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什么问题

 (4)“丝绸之路是一条彪炳史册的中外交往之路”,你能说出理由吗

 (5)“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6)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3教师投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图,引导学生明确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有力的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图解助记

 “丝绸之路”示意图。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学生阅读课文第65页内容,思考:西域都护设置的目的、时间、职责和意义各是什么

 2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目的:西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

 (2)时间:公元前60年。

 (3)职责:“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4)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

 1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C)

 A文景之治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考古印证了历史的印记。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发现许多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证实(C)

 A张骞曾出使西域

 B班超曾出使大秦

 C陆海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中亚与东南亚都是中国版图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首先是西汉时期,因为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来回走了两条不同的路,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就有两条分支。但是西汉的商人雄心勃勃,不局限于陆上贸易,大胆开拓海上贸易,由此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到了东汉时期,班固担任西域都护,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加强了新疆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丝绸之路加强了汉朝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代的物产,促进了汉代国力的强盛。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爱国的表现:

1、应当以读书为准,只有读好书才能有机会报效国家。

2、红领巾佩戴干净整齐。

3、升旗仪式的态度,庄严、严肃、守纪律。

4、爱护环境讲卫生。

5、你可以学习雷锋,为身边的人做出贡献。

爱国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字眼,是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俄罗斯每五年就要专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引导人们坚定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新加坡的中小学每天早晨都要进行全校朝礼,通过升国旗、唱国歌、齐声朗诵爱国誓文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韩国国歌里有这样一段歌词:"用我们的意志和精神,热爱我们亲爱的祖国,把身心和忠诚献给她,不管面对痛苦还是欢乐。"在美国国家庆典时,人人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肯尼迪一句"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是美国人崇尚的名言。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提倡爱国理念。

中国人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该书梳理了中华民族爱国情怀对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的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的中国,就要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就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这一意义上说,爱国又与富强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肖邦曾说过:“爱国高于一切”。是啊,爱国是一种崇高而又圣洁的情感,不是一些虚伪的谎言,也不是一些做作的感叹,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吧。留学生王渊本可以得到一十分荣耀的奖项,但这必须更改国籍,奖杯与她只有咫尺距离,但她却毅然放弃了,在奖杯与祖国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祖国;小姑娘为了一枚硬币,竟不顾一切地在雨中寻找着,找不到就绝不回家,大家一定会认为这有点小题大做了,但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她对祖国的热爱;一位病危的老人在深度昏迷的状态下,亲人的呼唤并没能把他叫醒,而国歌却唤醒了他,可见祖国在他心里占有多大的份量

1作为小学生,爱国就应该天天佩戴红领巾,严肃参加升降旗仪式,高唱国歌,眼睛望着国旗,在

心中默默地感激那些为今天幸福生活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2作为小学生,爱国就应该天天佩戴红领巾,严肃参加升降旗仪式,高唱国歌,眼睛望着国旗,在

心中默默地感激那些为今天幸福生活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

3爱护公共电话亭,注意关灯,节约每一度电,拧紧水龙头,不浪费一滴水,吃完盘中餐,爱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小学生谈爱国,就应该从努力学习、有效学

习做起。做好每一次课前准备,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节操,唱好每一首歌,画好每一幅画,完成好每一次作业,积极参加每一项活动。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

(1)爱国主义是指千百年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而的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崇高理想,表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3)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4)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深刻内涵,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尊严而斗争,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08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