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中的投射法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投射法,第1张

投射”这个词,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此种内心深层的反应,实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而这种基本动力的探测,有赖于投射技术的应用。

投射法:向受测试者提供意义比较含糊的刺激情境,让其自由发挥,分析其反应,然后推断其人格特征。

利用这个方法设计的测验称为投射测验。

就是让被试者通过一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其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方法。测试中的媒介,可以是一些没有规则的线条;也可以是一些有意义的;也可以是一些只有头没尾的句子;也可是一个故事的开头,让被试来编故事的结尾。因为这一画面是模糊的,所以一个人的说明只能是来自于他的想象。通过不同的回答和反应,可以了解不同人的个性。

具体方式是提供给被试者一种无限制的、模糊的情景,要求其作出反应,让被试者将他的真正情感、态度投射到“无规定的刺激”上,绕过他们心底的心理防御机制,透露其内在情感,常用的投射法包括词语联想法、句子、故事完型法、绘图法、漫画测试法、照片归类法等。

在心理学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有一种叫投射,

也就是将自己内心的一部分特色投到对方身上,

因为对方身上有和自己内心相似的部分,

于是就用对待自己内心一部分的方式来对待那个人,

那个人成为你内心的代言人或者说替罪羊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实现对他人的客观全面的认知。下面是我给大家蒐集整理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的偏见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的偏见

1、最初印象。是指初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印象往往在以后的人际知觉或人际交往时不断在头脑中出现,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资讯的心理,从而影响认知效果。由于最初印象是通过对对方的衣着、谈吐、风度等等的观察给对方做的初步评价,因而总是表面的、片面的。

2、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在观察一个人时,往往从这个人的某种特征或品质出发,对他作出总体判断。这种特征或品质起到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品质。如果认知物件被认知者表明是好的,就会被一种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若一个人被表明是坏的,就被一种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以点概全,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偏见,我们所说的子不嫌母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学习好即三好学生等都是如此。

3、先入印象。是指对人的知觉并非出于对客观物件的直接交往,而是在交往之前,相互之间或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就已经掌握了某些资讯,并把这些资讯投射到物件身上,影响对知觉物件的认知。先入印象形成于交际之先,基本上是对一个人过去情况即他的历史的了解,只能说明物件的过去,而不能真实反映他的现在,更不能证明他的未来。先入印象对认知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我们对某人形成了一个好的先入印象,就会在交际过程中以肯定的眼光来看待他,给他以好的评价。比如对有名的作家,人们总是身份崇拜的,在接触之中,就会更多地看到他的才气、观察能力、气质等等,甚至把他作为心中的偶像。对一般的人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事先听人家说他不错、很可信,我们就会较快地与他建立友好关系。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对某人有不好的先入印象,则可能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对他不友好。比如,如果听说一个人干过偷鸡摸狗的事,一旦丢失了什么东西,就会怀疑他。先入印象往往成为人们认知的基础,它宛如认知的一幅有色眼镜,戴上它看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有某种不变的颜色,从而影响知觉的客观性。

  4、投射作用。是指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认知者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和愿望投射到认知物件身上,假设别人与自己是相同的,从而作出不合乎实际的评价。其特点就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煞或无视自我与非我、主观与客观、认知者与认知物件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自我统摄非我。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以为别人也爱听,客人来了就放起时髦的曲子;爱吃鲜鱼的人,以为别人也不嫌鱼腥;自己不抽菸的人也往往没有想到别人会抽菸,因而客人上门,总是忘记以香菸招待等等。然而,认知物件与认知者之间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在人际认知中,我们应该从认识物件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出发,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客观地认识他人。

5、自卑羞怯。自卑和羞怯,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极度自卑的人,往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有过创伤的。一般说来,自卑感强的人较多是性格内向,勤于反思而又敏感多疑者,他们自尊心也很强,但他们不是积极进取以获得自尊,而是消极退避以保护自尊。正是为了追求一种不使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安全感,为了不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于是不愿坦率地与人交往,对集体性的或富有竞争性的社会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自卑感强的人惟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实际上正是自己低估了自己。而别人对他的轻视,常常正是由于他们自己的自卑和退避行为造成的。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为中心倾向。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幼倍受家庭的宠爱与呵护,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别人期望高,要求严,自我约束松,要求低。因而,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相处过程中,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去看待别人,要求别人,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想法与感受。交往中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行为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学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

2消极闭塞倾向。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消极闭塞倾向,主要表现如下。

孤独:一些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形影孤独,独往独来,性情冷僻,沉稳有余, 不足,很少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造成同学不愿与其交往。

自卑:自卑是过低评价自己而造成的消极体验,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多种原因,

如家庭条件、容貌长相、学习成绩、才艺特长等。自卑心理致使一些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出现不自信、敏感、猜疑等现象。害怕、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情抑郁、压抑。有些学生用自傲来掩饰自卑的心理,喜欢与人争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导致关系紧张。

嫉妒:在才能、成绩、荣誉、容貌等不如别人时,由羞愧、愤怒、“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中产生复杂的情绪状态,限制了交往的范围,抑制了交往的热情,甚至造成“视友为敌”。如培根所言:“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去毁掉人间的好东西”。

情绪自控能力弱:对人缺少正确对待,对别人的话语缺乏理解,缺少宽容、忍让之心,一旦看不惯别人做的事,听不惯别人说的话,当即反驳,毫不留情。实际调查发现,男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好讲“义气”,往往导致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影响了同学间的和谐关系。

胆小羞惧:有些学生性格恬静,不善张扬,过分在乎别人评价,害怕留下不好印象,好面子,习惯于迁就、忍让,甚至忍气吞声、唯唯诺诺,不善与人评理,不善与人平等、坦诚沟通,总是委屈自己,结果与他人关系也未搞好。

3功利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商业意识日趋增强。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视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有用即交往”、“有求即结识”、“互相利用”等功利意识增强。多注重“往前看”,进取征程上能用到就想办法结交相识;用不上就不交往。忽视“向后看”,感恩意识缺乏。个别学生将功利主义作为人际交往的指导思想,表现为有用的才交,无用的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的交往观念。

4虚拟淡漠倾向。随着网路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开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踏着 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网际网路上互诉衷肠。”可谓是某些大学生交际现象的形象描述。依据调查,有39%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路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现如今,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是不可思议的。青年学生利用网路进行交际日益增多,网路虚拟交往具有两面性,在扩大人际交际范围与物件的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表现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网路虚拟交往一边是鲜活的人,另一边却是符号,虽然符号可传递思想和情感,但无法感受到现实人际交流的情感色彩,长此以往必然引起交往者的情感匮乏而趋向冷淡。加之,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交往中受阻,就会转向虚拟世界里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回圈,导致更加沉溺于网路,脱离现实,最终将导致退缩孤僻、自我封闭,致使人际交往出现淡漠与疏离。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则批注说:推己及物。简单点,换成一个大家更熟悉的说法就是:推己及人。

 这其实现实生活,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有这样的说法,被称为“投射效应”,它指的是总是将心里的一些想法加在别人的身上。比如你觉得一个东西好吃的时候,就会一直去跟别人推荐,觉得对方也应该喜欢吃,但是其实对方可能对这个食物并没有任何的好感。

投射效应:为什么你会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

 苏轼跟佛印是一对好朋友,经常都会相互拜访。有天,苏轼去拜访佛印,对佛印开了个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则微笑回应说:“我看你像是一尊金佛。”苏轼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后跟自己的妹妹说了这件事。苏小妹却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观’,你看别人是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听到这里,苏轼才明白为什么佛印会说,他看自己像是看一尊金佛。

  佛心自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投射。

 投射效应,是指我们有将自身的特点归因到别人身上的倾向。在对别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会以为他们也具有跟自己相似的特点,把自己的情感、特点都强加在别人身上。

 心理学家罗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询问来参加实验的80名大学生,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显示,有48名大学生同意背着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并认为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乐意这么做。而其余不同意背大牌子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会同意这么做。可见这80名学生都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投射效应通常有三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相同投射

 与陌生人交往时,由于彼此不了解,相同投射效应很容易发生,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从自我出发做出判断。自己感到热,以为客人也闷热难耐,不问客人的意愿就大放冷气空调;有的老师讲课时对某些知识点不加说明,以为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应该不用多讲,但是在老师看来很简单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则未必。《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华封人祝尧“长寿、富贵、多男子”在华封人看来,寿命长、富贵、孩子多是人之所欲,而在尧看来“多男子则多聚,富则多事,寿则多辱”。可以看出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不同的,即使是一些基本特征也不能完全投射在他人身上。相同投射的发生在于忽视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在意识中没有把自我和对象区别开来,而是混为一谈。

  2愿望投射

 这种投射就是会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别人身上。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能够出人头地,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开始进行了培养。不管是学习上的培养,还是兴趣上的培养,我们在身边都常常能够看见: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够有所提高,家长专门为孩子请了家教来辅导孩子写作业。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家长专门为孩子报了舞蹈班,来让孩子能够接受到专业舞蹈老师的训练。家长通常会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希望,不少家长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甚至希望孩子替自己去实现曾经的理想。然而这种做法常常会限制孩子的发展,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就是“投射效应”在家长对待孩子方面会产生的误导。

  3情感投射

 这种现象在爱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对自己喜欢的人越看越觉得优点很多;以此相反,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来越觉得他有很多缺点。于是人们过度地吹捧、赞扬自己喜爱之人,严厉指责、肆意诽谤自己厌恶之人。认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是美好的,自己讨厌的人或事是丑恶的,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这些人或事上进行美化或丑化,这种心理倾向失去了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导致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泥潭。

 总的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把自己作为标准,来评判别人是个怎么样的人,而不是按照实际的真实情况来进行判断。投射是一种认知心理的偏差,过度理想化地认为别人就是自己所想的那样,没有真正地看见别人,这也是很多人边界不清的其中一个原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明白和理解了投射效应,具备更加清晰、透彻、高效的解决问题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情感关系与社会关系,时刻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与情感,这不仅能很好的交流与沟通,而且更容易达成理解与共识。

因为父母那一辈吃尽了苦头,总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过上优渥的生活,不用吃苦。具体的原因如下:

1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少吃点苦

父母那一代条件艰苦,学习条件也很差,受的教育程度也不高,长大之后,只能做一些苦力活来维持家庭开支,而且还要到处奔波。而当年一些上过大学的同龄人,毕业后工作稳定,安居乐业。所以有了孩子以后,就希望他好好读书,以后有个好工作,过上幸福的人生。

2父母对孩子肯定会有期待的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会觉得,孩子是应该传承自己的志愿的,应该去完成父母年轻时没有做到的事情。如果孩子达成了父母的愿望,父母就会觉得欣慰,会觉得几十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

3为了跟别人攀比

父母跟邻居朋友聊天的时候,难免提到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优秀,就会感觉特别荣耀,有成就感。其中有一些父母会为了炫耀,而给孩子安排很多的功课,把孩子的未来安排得满满当当,把孩子变得十分优秀,让朋友称赞。

4因为从古至今的思想

自古以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根深蒂固的思想所带来的,但是过度的期待会使得孩子失去快乐,比起功成名就,孩子的幸福其实更重要。

5不能把孩子变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

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也是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很多孩子,被要求必须名列前茅,不然父母就会说:你辜负了自己多年的辛苦付出。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全家人的期望,压力太大,可能适得其反,变得郁郁寡欢,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压力大,考试大失水准。所以过度施压是不可取的。

中国的父母总是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古至今一直如此,但是孩子也是有思想的,孩子是有自己的愿望的,应该适当地放松孩子,让他有机会去实现他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一辈子为了父母的愿望而活着。

自我投射是指个人把自身的情感、感受、感觉等与自身身体上或精神上有关的反应投射到他人或物体身上的行为。

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有个玩偶被一个小孩玩了几天之后就丢在公园的角落里,等着被送到垃圾桶里去,你看着这个玩偶会有什么想法?

这是一个有不少人回答过的问题,在所有的答案中,有人感到可怜,有人感到难受,也有人感叹世间不公……

如果认真想想,真的是这个玩偶多姿多彩吗?并不是,这些人只是看到他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就是自我投射中的情感投射。

自我投射是人用来理解世间万物的主要方式(这应该是情感生物的一种共性),这里的世间万物主要是指情感生物--包括人和其他有情感的动物。

在人与人之间,自我投射是人们能够互相理解的基础。

但是个人的意识形态普遍是狭小的,不同的生活状态会造成不同人或群体之间的误解、攻击、刻薄等偏激行为。

比如在新闻上常看到的某个母亲因为孩子成绩没考好或者是某道题没做出来而对她的孩子大打出手的事情,这就是自我投射所造成的攻击行为。

因为在这些母亲看来“2+2=4” 是一个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她的孩子就是怎么教都教不会呢?

事实上她没有意识到她是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而她的孩子才几岁,她总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这只是从她的能力去看待这个问题 ,而不是从她孩子的能力去理解她孩子面对的问题。

这就是自我投射在不考虑对方所处的客观环境时,容易出现的一种刻薄现象。

当然,不要忘记,那些女人本身也是被伤害过的人。

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方式是自我投射,所以人要理解别人需要先理解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理解是不可能理解他人的。

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方式是自我投射而不是心灵相通,这就注定了人容易感到孤独的事实,这也说明人是孤独的。但是当自我投射出去的感情跟另外一个人的感情重合的时候,人们会出现短暂的心灵相通的现象,这就是共情。

共情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人共同感受一种情感的现象。共情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共情;一种是模拟的虚假共情。

真实共情就是两人有相同的经历或愿望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虚假共情,是因为人不可能经历每一件事,所以在交往过程中,面对有不同经历的人时,某些人为了表示理解对方,往往会假装自己也有那种情感,但容易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厌恶。

比如说,面对一个受到伤害陷入痛苦中的人,你想安慰对方,你可能在心里假装你也很痛苦的样子,这就是虚假共情。

但人心是很敏感的,虚假共情并不会给人带来安慰,受伤害者也很容易看穿虚假者的假装。

不曾有过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人就不能够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即使在内心中模拟出对方的感受,那也是隔山又隔水的遥远一瞥。

说起来我记得在《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里好像有句话说:心理学家不需要有相同的经历也能理解对方的内心。

我是不怎么认同这句话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分析得出对方的心理状态,但是受制于个人经历和现实认知的束缚,心理学家是不可能仅凭分析就达到感同身受的地步的。

而且这句话也容易让那些学了几年心理学理论的学生变得自大和傲慢。我看还是谨慎一点,把这句话修改一下或删掉比较好。

自我投射是个人用来理解别人的主要方式,但是也不要忘记了,这也是别人用来理解你的主要方式。这社会上有很多人期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如果正好是你,你应该考虑一下别人是否与你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而且就算别人与你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别人也不一定会愿意理解你,因为存在感到原因,有些人会更喜欢看到你去哀求他的样子。

最后说一下怎么通过自我投射来评估个人精神状态的好坏。

人的各种情绪中--喜、怒、忧都是有用的,它们对应人的各种遭遇,比如愤怒,这是个人受到伤害时候的一种情绪,这对于自我保护很有帮助(当然,某些任性骄横的人的愤怒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不提)。虽然有时候也有大喜大怒大悲,这也属于在正常的情绪波动范围。但是有一种情绪是完全没用的,它就是悲凉。

悲凉是个人多次遇到伤害和挫折而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时所产生的心理崩溃后的一种极度悲观的消极情绪。

在悲凉状态下的人会对什么都感到悲伤。比如像是对丢掉的玩偶感到悲伤,对叶落花谢也能感到悲伤,甚至对树枝折断也能感到悲伤,这就是悲凉心理所看到的一切。

但是,对于无情感的客观事实,它并没有真正可悲的存在,悲凉的人所看到的只是他内心的情况。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开始为落叶感到悲伤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是你的自我投射所起到的作用,这时候需要你重新审视一下你的人生,因为这说明你经历了或承受了太多的伤害,而你的内心开始崩溃了。

TA的心理学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0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