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在《咏荆轲》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陶渊明内心深处仍然有着不灭的激情,在《咏荆轲》中,他借用古代神话表达了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这首诗一气呵成,感情真挚。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在诗歌创作上都受到他很大影响。他的名字和李白、杜甫一样流传千古。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 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 探虎穴兮 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 成白虹。

《史记·刺客列传》,全文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荆轲(~公元前227年),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从生卒年看不是,荆轲晚一点

高渐离 战国末燕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古代的一种乐器,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歌,古歌名。《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境)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人称为《易水歌》。

轲刺杀秦王时,高渐离为他弹琴,他自己唱的。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619—684),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七岁能赋诗,高宗乾封二年(667)对策入选,授奉礼郎。曾于武则天咸亨元年(670)从军出塞,复于咸亨三年(672)从军西南,累官至侍御史。高宗调露元年(679),武后当权,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被贬为临海(今浙江临海)丞。睿宗文明中(684),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天下,武后读之说:“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敬业兵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四库全书》收《骆丞集》四卷,《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易水”在河北易县境内,易县就在北京西南不远处。《史记·刺客列传》曾描写了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上最悲壮的送别场面,荆轲承担了燕太子丹让他出使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任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不能不想到这一历史事件。

前两句回顾了上述历史事件,诗人只选择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燕太子丹,他是这一历史事件的导演;一个是荆轲,他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角。诗人还选择了一个细节,即怒发冲冠,将荆轲临别时慷慨激昂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了。

后两句由历史过渡到现实。作者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这种过渡非常自然,特别是“昔时”与“今日”两个偏正词组,将历史与现实非常巧妙地连贯起来。特别是“水犹寒”三个字,将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卷一称此诗:“一气挥洒,而重在‘水犹寒’三字,一见人虽没,而英风壮采,懔烈如生,一见易水寒声,至今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此诗旨在送别,却写成了怀古诗。诗的结构也体现了这一点,全诗用三句写古,用一句写今。即使最后一句实际上写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可见仍然是在怀古。这一历史事件太感人了,同它相比,送别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荆柯刺秦王是中国历史上无数次刺杀行动中最负盛名的一个。这位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刺杀秦王。这种不畏强权,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以及竭力扭转乾坤、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场刺杀活动最后还是失败了。是造化弄人,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呢

荆轲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但我们要先了解,荆轲是什么样的身份?什么缘由导致他以身刺秦?

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荆轲是谁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是这样介绍荆轲的:“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司马迁为我们介绍得非常详细,荆轲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来迁居到卫国,人称庆卿。再后来到了燕国便改姓荆,人称荆卿。

荆轲喜好读书舞剑,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也更像一个游侠。荆轲曾经向卫元君游说,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年),秦国攻下卫国濮阳(今天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卫元君则被迫迁到野王(今天河南沁阳),成为了秦王的一个附庸。随后,荆轲便开始周游列国。

壮士刺秦为哪般?

话说战国时期秦王赢政一心想灭掉各个诸侯国,实现四海归一。嬴政重用名将王翦打败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所有的土地,又派兵向北侵占土地,兵锋直指燕国边界。这时,原来在秦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见此情形,就偷偷逃了回去。

秦王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但面对浩浩荡荡的秦军,燕太子害怕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想了个办法,决定找人行刺秦王。他先找到田光,但田光年老力衰,于是就向燕太子推荐了荆轲。

我们看看太子丹是怎么劝说荆轲的:“秦王要兼并天下,让四海臣服,十分贪婪。现在,韩国已经被灭,秦王又南伐楚,北讨赵,接下来就要轮到燕国了。燕国力弱民少,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各诸侯国又害怕秦王,不敢合纵,所以,我认为,如果能有一位勇士出使秦国,以重利相诱,迫使秦王归还诸候的土地,是最好不过的。如果不行,就杀了他,群龙无首,趁其内乱,诸侯联合,一定能打败秦国。”

太子丹的出发点一方面是为了挽救燕国将亡的局势,反抗强秦的兼并。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排除他的个人恩怨,太子丹于年幼时被当做人质留在秦国,他肯定过不上什么好日子,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国,却又面临着也国的命运,燕太子对于秦王定是怀恨在心。可是,荆轲愿意刺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有人认为荆轲只是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的确,荆轲能够冒着生命危险入虎狼之地,刺杀秦王,从个人情感而言,肯定包含着报恩之情。就在临死之前,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但是就此把刺秦的意义仅归结为报恩,恐怕太过狭隘了。

从大局来看,燕太子请求荆轲出面的缘由是“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纵。”

而当时荆轲的回答是:“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不足任使。”由此可见,荆轲是把刺秦作为国家大事来看的。后来他激励樊于期自刎献首时也曾说:“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既能解除燕国之患,又能为将军报仇,这也说明了荆轲接受刺秦的任务主要是为了反抗暴秦,并试图让燕国走出被灭亡的险境。

陶渊明曾作《咏荆轲》诗:“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明知不论成功失败,都将一去不归,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大义凛然的行为也只有胸怀宽阔、懂得民族大义之人才能做得出。

失败之因又何在?

据史料记载,荆轲接受刺杀任务后,一行人来到秦国,随身携带价值千金的礼物去见秦王的宠臣蒙嘉。蒙嘉先是在秦王面前吹风:“燕王的确是惧怕大王不敢发兵反抗,他愿意举国称臣,只求能奉守先王的宗庙。燕王不敢亲自前来,特地斩了樊于期的头颅,并献上燕国地图以表诚意。燕王亲自在朝廷送行,派使者前来向大王禀告,请大王明示。”

这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秦王当然大喜,急忙穿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荆轲捧着装有樊于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一前一后走上殿。当他们走到宫殿前面的台阶时,秦舞阳因为紧张害怕,脸色大变,浑身发抖,让秦王感到很奇怪。

幸好荆轲机智稳重,回过头朝秦舞阳笑了笑,然后上前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之地的粗人,没见过世面,今天见得天子的威严,所以害怕,还请大王原谅宽容,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接下来,秦王让荆轲把地图呈上,荆轲小心翼翼地献上地图,慢慢打开卷轴,当地图完全展开时,藏在其中的匕首也显露了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荆轲一把拉住秦王的衣袖,抓着匕首就刺了过去,可惜没能刺中。秦王大惊失色,抽身而起,挣断衣袖,伸手拔剑,可急切之间一时难以拔出。

这时,只见荆轲在大殿之上追赶秦王,秦王只好绕着柱子跑,群臣惊慌失措,但又亳无办法。因为按照秦国律法,上殿大臣不得佩带任何兵器,守卫宫禁的侍卫虽有武器,但都在殿外,没有命令也不能上殿。

无奈之下,大臣们只好惊慌地用手去抓荆轲,亏了御医夏无且用他身上的药袋向荆轲投去,秦王才有了喘息的机会。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却击中了柱子。秦王又回过身来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然后痛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捉你,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秦王的大臣们立刻蜂拥而上,斩杀了荆轲。

我们在为荆轲扼腕的同时,不禁也感到疑惑,为什么干挑万选的荆轲没有取得成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秦王在遭袭之后,又为什么没能及时拔出佩剑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大抵可以分析出一二。

首先,准备不充分,缺乏好的搭档。荆轲在答应太子丹之后,并没有立即行动,毕竟刺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想好谋划,充分准备才行。但是燕太子恐惧秦王的进攻,不断催促荆轲。

另外,刺秦之事只有一人恐怕难以实现,荆轲自始至终准备的都是两个人的行动计划。这一点在《史记》也有所记载。荆轲自己很清楚拿着兵器入强秦,必须要小心谨慎,本来他是要等待高手一同前往的,可是燕太子唯恐荆轲反悔,就自己挑选了秦舞阳与荆轲同去。

秦舞阳虽然“年十三杀人,人不敢仵视”,可毕竟有勇无谋,心理素质极差。刚走到殿前的台阶就“色变惊恐",这不仅引起了秦王的疑心,也增加了荆轲的心理负担。

其次,目的的不明确,造成行动的迟疑。燕太子派荆轲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者间徘徊。这种目的上的犹豫,必然将导致荆轲刺杀行动上的迟疑,而给荆轲带了灾难性的后果。

根据《史记》所载“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可以看出,如果荆轲抱的是坚决刺死秦王的这种唯一想法,那么在匕首即将显现的第一瞬间荆轲就能将匕首拿到手,并且一刀刺进秦王的胸膛,在秦王还没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之前,秦王就已被刺死了,从而完成这一闪电般的行动。

根本轮不到秦王先是大惊,而后又站起身这一系列的反应。一瞬间的迟疑给这次刺秦行动带了灾难性的后果。退一步说,燕太子丹的“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这个设想也是根本办不到的,充分暴露了燕太子丹在政治上的幼稚。

太子丹还举了一个“若曹沫之与齐桓公"的例子,当时齐桓公时齐国的实力和政治形势哪里能和现在赢政的秦国实力及政治形势相比呢在军事实力悬殊这么大的情况下妄谈“信义”,希望秦王能够讲信义,是一种很愚蠢的想法。

最后,剑术不精。从刺秦的整个过程来看,荆轲的剑法并不高明。据《史记》记载,他应该至少有3次机会。第一次就是刚刚展开地图的时候,图穷匕现,离秦王那么近,秦王又毫无防备,本应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要是高手,必会成功。

第二次机会就是秦王“绕柱而走”的时候,群臣无一 人佩有武器,有武器的士兵又不能私自进入大殿,仿佛“空门”的情况下,荆轲再次没有刺中,可见他的身手并不灵活;第三次是他被击倒后,投出匕首之时,匕首却只扎在了柱子上。

总之,荆轲行刺秦王本来是一个有很大把握能完成的行动,但却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后果是愤怒的秦王首先攻打了燕国,让燕国提早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但荆轲那视死如归的勇气和为国家挺身而出的豪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荆轲刺秦王,未果而死。没有人能理解荆轲,也没有人敢为荆轲报仇。就连当初任命荆轲的太子丹,最后也被父亲处死,献给了秦国。

历史上只有一个人记得荆轲,知道荆轲,敢于不顾性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荆轲报仇,那就是高建礼。

今天,高建礼这个名字被更多人所知,是因为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中有这样一个英雄。我们都知道高建礼是一个会弹琴的法师,输出也不错,但是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的高建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实话,挺可惜的。

高建礼是战国时期燕国人,钢琴家兼刺客。但高建礼是一个特殊的刺客,因为在《史记》中刺杀秦王的刺客中,高建礼是唯一一个,他不是被权力或权势所驱使,只是为了报仇而刺杀了自己的好友荆轲。

如果高建礼敢为了复仇放弃生命,你就可以知道他和荆轲的感情有多深了。用今天的话说,颇有点“好朋友,一辈子一起走”的意思。

荆轲初到颜地时,与擅长打击乐器的高建礼交了朋友。他们志趣相投,很快成为知心朋友。

据说荆轲喜欢喝酒。有一天,他在燕市跟高建礼和狗屠夫喝酒。酒酣耳热之时,高建礼击楼,荆轲站起来跟着唱。两个人相视一笑,开心不已,然后相对哭泣流泪,旁若无人。

他们必须是知心朋友,知道彼此的喜与悲,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

统一秦国六国的步伐加快,燕国无法抗衡。最后,太子丹找到荆轲,让他刺杀秦王。荆轲既然是太子的客人,出于太子的宠爱,也没有反对。

荆轲去刺秦的时候,丹王子和所有知道这件事的客人都来潇水边送行。高建礼也来了,他给荆轲送行,荆轲又喊。或许是知道这是最后一次,荆轲的歌声深入人心,无比悲壮。

所有的出租车服务员都面面相觑,流下了眼泪,然后走上前去,唱起了“风萧萧,水很冷。一个强者一旦离开,就再也不会回来。探虎穴,入蛟宫,呼天,成白鸿。”伴随着歌声,荆轲开车走了,头也不回。

荆轲刺秦王失败,荆轲死了,燕国开始承受秦王的怒火。为了拯救国家,王茜杀死了太子丹,并要求秦王冷静下来。但秦王根本没有收手的意思,“命王建军斩燕”。用了五年时间灭了燕国,活捉了燕王。

太子丹的客人和荆轲的朋友被秦王驱逐杀害。高建礼隐姓埋名,当了酒保,在宋子家打工。当时酒席锤打是常事。高建礼听到酒席的锤打声,也没忍住劝告。

高见礼一看就知道是音乐,于是侍从告诉了宋子。宋子令高见礼来建楼,称好,赐酒。高建礼知道自己不能再隐瞒下去了,于是“走出自己的框框,打造自己的好衣服,让自己更好看。”众宾客皆惊,纷纷跪拜抗礼,以为是登高,他们在唱歌,众宾客含泪而去。"

宋子有一个很有技巧的客人,却不知道怎么传到秦王的耳朵里。齐王命高见礼攻朱,有人认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荆轲的好朋友,怕他报复荆轲,所以虽然让他给自己盖楼,却把高见礼的眼睛戳瞎了。

高建礼蒙了,惊了,屋里还是满满的惊喜。因为他没有其他动作,所以渐渐能玩到秦王附近。时机成熟,他把楼房灌满了铅,秦王乐得合不拢嘴,就拿起楼房砸秦王的头。

高建礼最后失败了,当然他自己也丢了性命。但这种不为名利,为朋友报仇的“义”,还是令人敬佩的。

这并不是人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 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 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稳秘里,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一点儿不可知的未来,摇撼她的情感极厉害,她无从 完全把那种痴处不让祖父知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2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