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读《安妮日记》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安妮日记》有感1在世界反法西斯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一个普通的犹太少女和她的日记备受瞩目,那就是安妮弗兰克和《安妮日记》。
1942年至1944年,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法西斯向无辜的犹太人民伸出了黑暗之手,让原本安逸和谐的犹太民族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安妮弗兰克一家为躲避遭受折磨的痛苦生活,藏匿在她父亲奥托所在公司的办公大楼的密室,与范丹恩一家、牙医艾尔弗雷德杜塞尔开始了在密室里的生活,八个人在密室里度过两年煎熬的岁月。最终,因他人告密,八个人被党卫队逮捕了。
安妮是一个乐观、勇敢的女孩,在被压抑和恐惧笼罩的密室生活中,她始终心存希望。她博览群书,努力地学习法语、英语、几何、历史等课程,乐观地面对生活。我们应该学习她那种乐观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合上《安妮日记》,我觉得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吃山珍海味,而安妮连温饱也不能解决;我因父母没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大哭大闹,但安妮却只能悄声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而且我生病了可以去医院看病,而安妮生病了,也只能含点草药,凑合凑合。我的生活和她的生活一比,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总抱怨生活太苦太累,有繁重的功课,但是安妮呢?她不仅要做功课,还要干家务,生活没有一点自由。现在,我再也不抱怨了,因为安妮要比我苦多了,但是她很少抱怨,总努力去做好。我要向她学习!安妮能在逆境中站起来,而我呢,却是垂头丧气,我应该学习她遇到困难时,不在逆境中沉沦,而是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地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真想大喊一声“安妮,你真棒!
读《安妮日记》有感2《安妮日记》是一本述说了勇气与希望的书。
78年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世界的上空,挡住了阳光,横扫了欢笑,夺去了快乐,有的只是恐怖与死寂。更是让一个种族承受了灭族之灾。这一场场战役似乎焚烧了生活的希望。但偏偏有一个女孩儿,总是用自己不灭的天真与善良来充当那时仅有的一束阳光,一次又一次 温暖着他人和我。她,就是安妮。
我们从未亲身体会战争,更不能体会挣扎在死亡边缘的恐惧,但电视报纸上那一双双惊恐无助的眼睛,也足以体会战争的恐怖。可安妮何来的勇气希望去反抗呢?又是用何等的信心来支持那一束阳光的温暖?反复在书中寻找答案,良久,我明白。
是生活,生活带给她希望,安妮的精神世界总是充满了阳光,鲜花,自身的魅力在无声地浸染着每一个人。她用自身芬芳着危机四伏的环境,就算身处逆境,就算面临危险,也决不妥协!在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吧。回想现在,我们生活在安定的社会,也不会遭受生命的迫害,不用成天提心吊胆,应该庆幸。换做我们若在当时谁能拥有安妮一般的勇气?我不自诩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我也曾因遭受困难挫折而停滞不前,诱惑处处存在,当灰心时我也想放弃一走了之。现在我有些许明白,这样做是错的,也许我不该走的这么快,而忽略生命的快乐,面临困难提提脚,迈过去,会是另外一番感受。不管生活如何,它依然芬芳,大千世界依然精彩。用生命和力量去搏击天空,就算失败也要有爬起来的勇气!安妮的结局虽然悲惨,可她诗一般的心灵依然不老,它是不死的。
不管怎样,大步的向前迈吧,生活依然芬芳。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读《安妮日记》有感3在这个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而这本《安妮日记》特别让我记忆忧新。
故事中的主人公安妮是一位犹太小女孩,她原本生活在德国后来又由于纳粹兴起后和家人避难到荷兰,在她10岁生日中收到了一本日记薄,从此便天天开始写日记,可是一场战争破坏了这幸福的生活---荷兰人大量抓捕犹太人做壮丁,为了逃难他们躲进了爸爸工作大楼的一间密室,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天天在写日记。
我读后第一感就是德国人很残酷,为了战胜他国,把犹太人抓去做劳役,使他们失去自由无法得到正常人使用的权利,顽强的弗兰克一家“失去光明”躲在一个小密室里仅仅靠朋友的帮助才得以维持生计,我无法想象在这度日如年的25个月中他们是怎样生存的。在这本日记中,我看到了安妮那渴望上学、玩耍的小小愿望。也使自己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在这段时间中他们无法看见光明、无法获得快乐、无法大声说话……感受到了强烈的悲痛!安妮对别人的感觉是直言不讳,坦率的文字中表现了对生活的苦闷和对长辈的不满,希望自由的心愿。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不会没有自由更不会吃不饱,穿不暖,可在安妮那里处处可以体现出战争、歧视发生的“生活约束”,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对生活的满足。从中我们感悟到安妮热爱生活永远满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还要学习她敢于深刻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她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值得大家永远学习。
读《安妮日记》有感4寒假,我终于静下心来看完了《安妮日记》,他的作者是安妮.弗兰克是一名德国犹太人,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她从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写下的日记,成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灭绝犹太人的著名见证。不幸的安妮于1945年因伤寒病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1947年,由其父亲整理出版,即巜安妮日记》。
阅读《安妮日记》留给我印象最深,也是触动最大的,便是日记的主人公--安妮。一个原本无忧无虑的生活在阳光下,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女孩,却因为战火的侵袭,不得不跟着家人过起了,躲躲藏藏、危机四伏的隐居生活。然而,主人公安妮,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突遭变故就一直沉沦下去。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没有放弃等到战争结束,重见阳光的那一天,她隐忍坚强,面对着众人都不解和嘲讽,她能够懂得退让;她也渴望亲情,在心里发出自己最真切的`呐喊。
《安妮日记》的1944年5月3日,最后一段这样写道:
我年轻,拥有无数可能;我年轻,清楚的知道自己在经历着一次了不起的冒险。我正处在危险之中,绝不能终日牢骚满腹,我已经被赐予了很多:开朗的性格,无尽的欢乐和力量。每天我都觉得我的内心在成长,自由在临近,大自然多么美丽!我身边的人多么善良!这样的冒险多么有趣!那么,我有什么理由绝望呢?
看完这段话后,我不禁感慨:在战火中安妮的乐观,勇敢,坚强是多么令人敬佩,它们也成为安妮最坚实的武器,带领着安妮走出绝望的深渊。
《安妮日记》,它,是一本普通小女孩的日记;它,发出了渴望自由与爱的呼声。
读《安妮日记》有感5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安妮日记》。
安妮写日记用的日记本,是她的爸爸在安妮生日那天送给安妮的。安妮叫这本日记本为“吉蒂”。这本书以一位犹太少女的思想与青春特有的清纯语言,描绘了一幅残酷的世界大战的真实画面。在这些蠢蠢欲动的文字中,流露出一位犹太少女的渴望;这些蠢蠢欲动的文字,将安妮的心变得晶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争时期的花季少女温柔、坚定的内心世界。
安妮一家因战争爆发而到安妮父亲的公司后的一些房子中居祝安妮在日记中称他为“密室”。安妮父亲还邀请了凡·丹一家与一位医生进入密室居祝在这里,安妮度过了最重要的花季少年,在这里感受到了人世间的不公与残酷,也在这里享受到了朦胧的初恋之青涩。
在日记里,她诉说着她愤世嫉俗;在日记里,她控诉人世间的痛苦与残酷;在日记里,她倾诉了她那种剪不断的惆怅;在日记里,她谈到了外面的一切与追求自由的青春渴望……
密室中,没有新鲜的空气与温暖的阳光。安妮,在这恐慌与战争的打击之下,慢慢地让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变得足够的坚定起来;安妮,在这饥饿与随时都有可能丧生的危险情况之下,慢慢地成熟着;安妮,在这枪声与炮声的威胁下,渐渐地适应这个环境,逐渐看懂这个世界。外面的一切在向安妮下战书,她在这令人窒息的环境下,向所有事物挑战着。 安妮从来没有服输,她在争执着;安妮从没有低过头,她在奋斗着;安妮从没有停过步,她在前进着。
读《安妮日记》有感6少女的日记、本该是纪念日常的奇想、情窦初开的悸动。
平凡而快乐的“流水帐”常是这年纪的文笔产品。
但你见过这样的时刻处在死亡的威胁下的‘密室’里的少女的日记吗《安妮日记》就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
《安妮日记》告诉我们的,就是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问题。
《安妮日记》的内容是:恐惧、不安、奴役与饥寒交迫。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有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与纳粹集中营,阴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为她生命的终点,真挚的情感与卑微的希望,贯通整本日记。
写作时的孤独与秘密的保存,却转为世人的广大回响。
善良、正直毕竟才是普世价值。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读《安妮日记》有感7慢慢地读,细细的品,在合上《安妮日记》最后一页后,在书中一行行小字中,寻出了一个少女的形象。
她,一个犹太小姑娘。生命中花开的季节在一个阴暗的密室中流逝,在提心吊胆的躲藏中过去。
她,在少年如花般的季节里没有伙伴,没有欢笑,甚至没有意见合身的衣服,同龄人该拥有的一切,她都不曾拥有。伴着她成长的,只有这一本日记。
从安妮清纯的文笔中,我读出了犹太人的苦难和痛苦。而安妮,在苦难和痛苦中挣扎的同时,又慢慢寻找几丝快乐。
安妮13岁时,她们一家人和凡·丹先生一家人以及一个牙医八个人为躲避纳粹党追捕,躲进了一间密室,仅靠两位保护人提供的物品度日。
安妮勇敢的笔墨记录了她的困惑,期待与成长。再次正视安妮,她真的很了不起。
在长辈们的话语伤害到自己时,她善解人意,将委屈的泪水留给自己,将微笑赠与别人。在许多困难扑面而来时,她不屈服放弃,将汗水洒在成功之上。在自己努力得不到认可时,她自信坚强,坚信自己只要努力就是最好的。在自己青涩的喜欢融入一个男孩子的心时,她懂得珍惜,为自己青春融入几笔色彩亮丽……
25个月中,安妮改变了许多,从一个稚气的孩子到一个成熟的少女;从一个娇气的**到一个顽强的少年;从一个虚伪的童话到一个真实的自我……
她,在痛苦中寻到的快乐足以令她的青春变得美丽、充实……
读《安妮日记》有感8我读过许多书,但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安妮日记》。
>是描述二战时期安妮和她的一家人被纳粹党追捕而被迫藏在荷兰的一个密室里的生活实录那段时日是犹太人最黑暗的日子,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而安妮这样一个花季少女,却在一个暗无天日的密室中度过了她最活泼、最美好的那段光阴
在密室生活刚开始的时候,13岁的安妮差一点就被逼疯了。几乎不见天日的生活,严格的生活制度,这都是一个花季少女不应该承受的。这样一个花一般的年纪,她不能和我们一样自由、自在,而是天天躲在密室里探照灯照不到的死角里,被逼迫着习惯阴暗以及白昼如同黑夜的生活。我甚至能够体会安妮写日记时的绝望与无奈的心情,但安妮的乐观还是使我感到一丝欣慰的。我常常想,如果安妮在二战结束前夕幸运地活下来,那么历史上是不是又会多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文字以及她笔下的生活都让我深感震撼、悲愤。
安妮在与世隔绝的密室里度过了她两年花季少女最重要的时光,而这两年只有日记本陪伴她。在黑暗即将过去的时候,安妮却离开了这个纷争的世界,安妮一家只有她的父亲一人生还,其他人都惨遭不幸。看到这里,我对纳粹党十分愤恨。他们剥夺了安妮美好的童年,安妮她甚至没有过感情的经历和花季的幸福、快乐以及友情。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不只是对安妮一个人的惋惜,而是对所有犹太人的同情。
读《安妮日记》有感9安妮日记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于二战期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花季少女,安妮以细腻的笔触、平静叙情、深沉的情感,描述密室的点点滴滴和个人成长的轨迹……
谁会想到一个正在成长的花季少女竟会受到如此残酷和待遇,她在黑暗中那勇敢、坚强的笑容以及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永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真让我佩服。
当我讲到“爸爸妈妈和我艰难地走在雨中,每个人都拎着一个书包和一个购物袋,里面乱七八糟地装上了一切能塞的东西,早晨赶着去上班的人向我们投来同情的目光”。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安妮还很小就到处东奔西跑的逃难,而我却非常不懂事,小时候,就是因为刀子划破了我的手指而到现在都不敢碰刀子,不敢切菜,再想一想安妮,人家一直逃亡,多危险呀,人家都没有抱怨句,没有一丝畏惧,而我却因为一件小事,不敢碰刀子。哎,我太不懂事了!所以,我要学习安妮,要学会勇敢,学会适应环境。
读完安妮日记我若有所思,一个坚强的女孩是如何在这种被压迫的痛苦下写出了一本孩子们心里的“名著”呢?答案是这样的:就是因为安妮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在生活中,有多少像安妮这样的人,他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但他们也毫无怨言,在劳苦中感受快乐。我现在每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无忧无虑,就更应该抓住每个机会锻炼自己,不做温室中的花朵,要做高山岩石之松,这样才能炼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才能炼出一对飞翔的翅膀,才能练出一对飞翔的翅膀,才能早成人才,成好人才,长大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我要学习安妮,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安妮”。
读《安妮日记》有感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多么悲伤的字眼,它让我们铭记着痛苦,和教训。我们今天之所以能读到这些饱含着泪水与血汗的文字,得益于那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安妮日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这本书主要讲了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大量残害犹太人,犹太人被押往集中营或者当今枪决,被迫之下,有着犹太血统的安妮一家躲进了爸爸公司里避难。两年零两个月的密室生活,压抑,恐怖,整天都提心吊胆,而安妮便用她的日记记录下这一切。
从安妮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渴望幸福,渴望关爱,她在整日的煎熬中,一直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可是这一切的平衡,都被纳粹党打破了,他们因为记恨犹太人的智慧,下令屠杀犹太人,当时几乎无人幸免,万恶的希特勒在一次次的骗局中引导着人们走向一个个深渊,人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生不如死。
安妮曾在日记中写到:“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纵使是世界如此丑陋不堪,安妮仍然坚信,正义即将会到来,两年零两个月的等待终究不会白费,可是,天不遂人愿,最终,安妮一家还是被纳粹党发现了。
引起这一切的是什么人?是纳粹党?是希特勒?不,是人们的贪欲,是人们对于金钱,对于诱惑一种本能的需求,但是需求过大,欲望过大,终究会毁了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
读《安妮日记》有感11合上《安妮日记》,我长舒一口气,回想安妮的遭遇,我不禁感叹万分,安妮是多么地坚强啊!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安妮是个犹太小姑一娘一,正直花样年华的她,本该拥有一段纯真快乐的岁月,却因为无情的战争。被迫与家人和朋友躲在“秘密后屋”中避难。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她担惊受怕地度过了两年,原本温良恭俭的人们,渐渐变得敏一感自私。“秘密后屋”的生活并没有使安妮绝望,她始终坚强乐观,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在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安妮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而她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了。但安妮的坚强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上,同时,《安妮日记》带给我强烈的震撼和影响。
以前,我是个非常没有毅力的人,有些事情通常做到一半便会觉得困难,于是就放弃了。今天,我觉得跟安妮相比,我所遇到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而我却不像安妮那样坚强,这使我万分羞愧。从此以后,我不论遇到什么难事,都会坚持不懈,把它做完。就像那次,要背一篇很长的文章,刚开始我还信心满满,相信能把它全部背出来。可过了很长时间,连一半都没背出,我脑子里放弃的念头越来越大,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安妮,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又使我坚定了信心,我仔细地读了几遍,把很长的段落分开记忆。我一字一字细致地读背,轻轻在嘴里一遍一遍默念。遇到背不出的就再去读。慢慢地,这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扎了根。 可以说,苦难、屈辱、恐惧并没有把这位弱小的女孩压垮,同样,这些也不能压垮我们。
学会坚强,像安妮那样,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一切。
读《安妮日记》有感1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安妮日记》。读完以后,我十分佩服安妮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1933年德国的法西斯建立以后,他们就开始大肆的迫害犹太人。安妮一家只好躲到安妮父亲公司后面的“密室”里去生活。安妮每天都在密室里听广播、读书、写日记,快乐的活着,每天都在乐观地想:“我比那些已经被送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幸福多了”。不过,安妮一家最终在1944年8月4日被抓住,都被送到集中营去。最后,除了安妮的爸爸之外,其余人都死在了集中营里。
安妮是不幸的,但安妮没有向不幸屈服,而是乐观的过着每一天。比起安妮,我们比她幸福多了。当安妮住在终年没有阳光的密室里生活时,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到操场上玩耍;当安妮每次偷偷摸摸地去买菜时,而我们却能开着车下着饭店吃着美味佳肴;当安妮在狭小的密室里一个人学习时,我们大家却在整洁、宽敞的教室里读书、唱歌、画画……。安妮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快乐、开心的活着、学习着,而我们在这么好的条件下,还整天抱怨作业太多,不想上学……。我们比起安妮差的太远了,我们一定要学习安妮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今后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遇到了困难,都要去积极地面对它,努力克服它,乐观向上的度过每一天。
读《安妮日记》有感13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安妮日记》。
全书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安妮和其他七个犹太人躲进了后屋,过起了藏起来的生活。他们通过他人为自己买食品,减少食品和开支,在后屋生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写了日记,记下了在“后屋”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后来,因被别人告发,八个犹太人全被捉住了,被送往“犹太人集中营。”他们真是太不幸了。
书中的安妮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但是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而是特别疼爱她的姐姐—玛戈特。姐姐犯再大的错误,父母也不责怪她。而安妮一点也不行。从中我们感受到爸爸妈妈对玛戈特是多么的偏心呀,更让我们感到了安妮对父母对自己的批评感到了极度的不满呀。做人就要公平的对待,不能偏心,才不会引发别人对你的不满。
他们是多么不幸呀。特别是安妮,一生下来就是犹太人,不受人尊敬,只得四处躲藏。他们在白天不得发出声音,要不然就极可能会被人发现,被送进犹太人集中营。可是,面对不幸,安妮却是乐观的面对,从来不会消沉,而是乐观的生活下去。对她而言,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开始,胜利的好消息总有一天会到来。他们还是富有智慧的,找到这样一个适合躲藏的“后屋”。因为害怕别人会看到楼梯找到他们,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可旋转的柜子做门,让人发现不了。
我要像安妮一样乐观,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开开心心的,向好的一面想一想。
读《安妮日记》有感14安妮·弗兰克,一九二九年降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出生名门,家族地位显赫。她还是一个处于花季的少女,可是很不幸,在那个年代,世界不太平,而作为犹太人,她不得不随着家人躲到神秘小屋中,这对一个少女是多么的残酷!
一本日记本,成为了她的知心朋友。她像它倾吐一切。在这个神秘小屋里,她快速的成长,她思索着,也在不断地学习着。她每天用日记记录下她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有她的少女情怀,她的悲伤以及她的苦闷,抱怨……。
“我常常问自己,要是没躲起来,要是我们都遇难了,那就不会受这么多苦,不会连累那些保护我们的朋友,不也挺好的吗?不,不对。我们还想活下去,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还要自由,幸福的活下去﹗”这番话,出自安妮,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泪﹗
在她遇难后,他的爸爸劫后余生,并把安妮的日记公诸于世,这,也算是了了安妮一个心愿吧。这本日记在安妮的亲朋好友中互相传看,无疑,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这本书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难道是因为坦率真诚?还是因为这本日记写出来人们的心声?有人说: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的影响的描述最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还有人说:在历史上众多在痛苦和损失之时为人性尊严发言的人当中,没有谁的声音比安妮·弗兰克的更铿锵有力。
在这个和平年代,谁也不会真正地体会到安妮的心情,我们现在有幸福生活,无需我们自己再去做什么。所以,再没人能像安妮一样了,我们没有机会像她一样,但是我们却有机会去学习她所具备的而我们从不曾拥有过和体会过的精神!
勇气,坚强,智慧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没有一样是拥有的,因为她是多么的独一无二!
读《安妮日记》有感15最近,我怀着惋惜与气愤的心情读完了《安妮日记》这本书,我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处境。
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开始对犹太人进行全面追捕,安妮与其他八个人一同住进了父亲奥托公司的一个隐蔽房屋里(分别是安妮、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艾蒂丝·弗兰克、姐姐玛戈·弗兰克、凡·佩尔斯夫妇和他们的儿子彼得和牙科医生阿·杜瑟尔)。他们就在这整天见不到阳光的地下室里,度过两年的时间。对于安妮来说,这可是花季少年最重要的两年时间。我不禁为安妮这个原本活泼可爱的犹太姑娘而感到失望与同情。
在这封闭式的两年里,安妮并没有虚度,她在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书、写作、学习各国语言,并与她唯一的知心朋友——日记本“吉蒂”倾心交谈。我也从她的日记中,深刻的了解了安妮。我也十分敬佩她的乐观。想想,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密室中,可能不出两天就会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渴望获得自由。而安妮并没有对这种生活而反感,而是满怀自信,来度过每一分一秒。当读到描写外界飞机轰炸的镜头时,我也同安妮一样心惊肉跳,我仿佛看到一架架飞机在空中纵横交错地飞着,一阵阵燃料弹雨“轰轰”地下着,无情的“杀手”噼啪地炸着,一条条“红河”,带着人们无比憎恶的心缓缓地显出狰狞的面目……
同时,我又万分感谢“犹太人秘密据点”的提供者和保护人:艾莉、米普、亨克、克莱斯、库拉勒。他们无私地向他们提供着食物及生活用品;如果没有他们,安妮八人也不能活这么长时间。还有,我真想对告举安妮他们的人大声痛喊:“人们永远恨们!”
安妮日记给了我许多感悟,也教给我许多事情,更让所有读者都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安妮日记》作为自己第一部独立导演的戏剧作品,是在北京SARS疯狂肆虐的时候。那时候,我突然面对死亡或者是空荡的王府井大街或者剧场内80人戴上了白色口罩或者是我只能呆在家里,我恐惧了。坐在21层楼房的窗口前,我常常会想生命的瞬间与无期。那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我想,真正的战争无非是把我们内心的恐惧放大再放大吧,因为,我
们还是在“和平年代”里直视着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从大到零星的战争。我们隔山望去,战争依然进行着,无数贫民百姓在其中煎熬,战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与我们隔绝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一再的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通过SARS这场遭遇战,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到,人类社会越高级越精致越庞大,也就可能越脆弱,就象玻璃制品,表面上坚硬而华丽,但被不知名的硬物一碰,就会稀里哗啦。不光奇病怪疫,不安全的因素也在徘徊窥伺。
于是,我不止一遍的阅读《安妮日记》,我也想让更多以为我们可以安之若素生活的人阅读到她。
二、背景资料: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三、今天我们又要说什么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象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象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十三岁的安妮呢?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如:开场安妮刚来到这个密室,她会觉得“这儿象个小客栈,一个非常奇特的夏季公寓”;她会对不配合其跳舞的姐姐说“你知道我们快要忘记怎么跳舞了…当我们出去的时候,我们什么事都忘了”;她会从顶楼窗户去遥望“那儿是水上住宅……一个船夫和他一家人住在那儿……他们有一个小男孩,刚会走路,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会掉进河里,我老看着他……”你会发现她的生活在密室中也如此丰富,以致姐姐都会由衷地说“我妒忌你是因为在早晨起床你已经有事要安排了。”……这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明知极其困难的情况,过节时安妮还是为每个人准备了温暖人心的礼物。
同时,对于战争她会大声疾呼:“我们年青,玛格特、彼得,还有我!你们大人已经有你们的选择!但是看看我们……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想着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可怕的事情,我们就得死。在每样东西……思想、希望……在每样东西,正在被毁灭的时候,我们要尽力去坚持一种理想。世界这样乱七八糟不是我们的错。我们还未出世的时候这些就开始了。”
对饥饿,安妮可以形容“肚子空空的,可咕噜咕噜,全是各种各样的调子。万达安先生是深沉而低调,象大提琴。彼得是高音,象是吹长笛。当我们围在一起吃晚饭时,好象一个管弦乐队在调音,只需要托斯卡里尼举起指挥棒,我们就可以演出华格纳的《女武神》了。
对彼得的喜欢,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我跟着安妮在每一处寻找这样的种子,希望她在温暖我的同时能温暖每个人,我决定把她在舞台上放大。我觉得更多是内心摒弃恐惧以外的东西——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我不断地在寻找,有一天,终于在我筋疲力尽时,我找到更坚定的主题:在绝境中要不断看到自己制造的希望与美好,虽然最终走向毁灭。
四、我们如何去做
在明确内心的需要后,我确定演出的完整性要达到写实与表现的完美结合,在大的极致残酷情境下,去表现最真实的人的内心情感与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处表现写意,细节内容写实。总体走现实主义的路子:以写实的手法、生活化的语言,遵循生活的逻辑,创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达到对普通人的关注。这应该是一出打动人内心深处的戏剧。--话剧《安妮日记》导演—姬沛
回答者:冰蓝不二 - 秀才 二级 8-24 16:58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参考资料:
回答者:┝嗳情√_A46 - 试用期 一级 8-24 17:04
安妮·弗兰克[德国]
来源:绿土地 作者:文坛采编 日期:2005-10-27 19:10:21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生,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尚差3个月。奥托·弗兰克(Otto HFrank)安妮·弗兰克的父亲,是弗兰克一家经历纳粹恐怖统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1980年去世。
《安妮日记》[德]安妮·弗兰克/著 海南出版社 198元
内容简介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
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前言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 of Anne Frank:The 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性事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性事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假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后记
1944年8月4日,大约十点到十点半之间,一辆车子在普林森葛拉赫特街263号门前停车,车中走下几个人:全身制服的纳粹党卫队中士卡尔·约瑟夫·席尔柏包尔,以及至少三名荷兰籍安全警察,后面这几人武装,穿便衣。一定有人向他们通风报信。
他们逮捕了所有藏在密室里的人,以及帮助他们的维克多·库格勒与约翰斯·克莱门两人——没有捕到蜜普·吉斯与伊莉莎白(贝普)——且搜索贵重物品与现金,全部没收。
库格勒与克莱门被捕后,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1944年9月11日,他们未经审判,被解往荷兰阿莫斯弗特一处集中营。克莱门因为健康不良,在1944年9月18日获释。他从此住在阿姆斯特丹,1959年过世。
库格勒1945年3月28日被送往德国强迫劳动的时候,和几位囚友逃脱。他1955年移民加拿大,1989年在多伦多去世。
伊莉莎白(贝普)·弗斯库吉尔·维杰克1983年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蜜普·桑特洛席兹·吉斯目前还住在阿姆斯特丹;她丈夫詹已于1993年去世。
密室八人被捕后,立即送到阿姆斯特丹一处监狱,然后解往威斯特波克,该地在荷兰北部,是专门监禁犹太人的一个中继站。就在这天被解送,三天后抵达奥希维兹集中营(波兰)。
根据奥托·弗兰克的证词,赫曼·凡·佩尔斯(凡·丹)1944年10月或11月被送人奥希维兹营中的毒气室毒死,就在毒气室拆除前不久。
奥古斯特·凡·佩尔斯(皮特洛尼拉·凡·丹)被从奥希维兹解往贝根贝尔森,再解往布亨瓦德,1945年4月9日送到特雷希恩市,后来显然又转到另一处集中营。可以确定她没有活下来,只是遇害日期不得而知。
彼得·凡·佩尔斯(凡·丹)1945年1月16日被迫参加从奥希维兹到矛特豪森(奥地利)的“死亡行军”,1945年5月5日在矛特豪森丧生,距这个集中营获得解放只有三天。
富利兹·费弗(杜瑟尔)被从布亨瓦德或萨克森豪森解往纽恩加姆集中营,1944年12月20日死于营中。
艾蒂丝·弗兰克1945年1月6日,在疲饿交加之中死于奥希维兹-柏克瑙。
玛各与安妮·弗兰克在那年10月底,被从奥希维兹解往德国汉诸威附近的贝根贝尔森集中营。1944至1945年,由于卫生条件奇差,爆发斑疹伤寒,夺走数以千计营囚生命,玛各也在其中,数天之后,安妮也不免。推定她是2月底或3月初去世。两个少女的尸体大概被弃置于贝根贝尔森的乱葬岗之中。这个集中营1945年4月12日被英军解放。
1944年9月3日,威斯特波克最后一批犹太人离营,他们八人之中,只有奥托·弗兰克活着走出集中营。奥希维被俄军解放后,他被经由奥德萨与马赛送回阿姆斯特丹。他在1945年6月3日抵达阿姆斯特丹,在这里住到1953年,移居瑞士巴塞尔与他一个姐妹的家人会合,后来他一个兄弟也来此居住。他后来与艾尔傅莉德·马可维兹·盖林格结婚,后者原住维也纳,也进过奥希维兹,丈夫与儿子在矛特豪森遇害。奥托·弗兰克1980年8月19日过世,过世前一直住在巴塞尔城外的柏斯费尔登,在这里致力传扬女儿的日记,让全世界的人共享。
《安妮日记》:记录二战中犹太人的苦难
2005年05月27日 07:57: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42年10月9日,我们的许多犹太朋友成群地被带走,盖世太保用运送牲畜的卡车把他们运送到威斯特伯克集中营,我们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将会被杀害……
“1944年2月3日,我已经到了无所谓生死的临界点,没有我地球照常运转……
“1944年7月15日,这真是一个奇迹,至今我还坚持我的信仰:尽管人们都有这样那样的荒谬和缺陷,但我坚信人们内心的最深处都是真正善良而美好的……”
当安妮故居博物馆馆长汉斯·威斯特拉给记者打开《安妮日记》时,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
一如其他安妮故事的讲述者,汉斯把那段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同年7月6日,由于迫害犹太人的风声紧急,她的一家和朋友共8名犹太人藏到了她父亲公司的密室,从此开始了历时25个月的暗无天日的生活。
汉斯说:“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她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
另一方面,《安妮日记》还向人们展示了小安妮作为一个成长期的少女,如何面对战争和种族迫害、自我成长与定位、寻求自由等心路历程。这些平凡而真实的历史记录,伴随着主人公的心境起伏,足以引起人们心中的震撼和共鸣,因此能够深深打动和吸引世界上众多的读者。
汉斯介绍说,安妮创造了一个名叫吉蒂的虚拟的朋友。每天,安妮给吉蒂写信,叙述自己的心情和周围发生的事情。1944年3月,在伦敦的荷兰流亡政府通过广播号召荷兰人民把自己的日记保存下来,战争结束后,这些日记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发表,安妮听到这条消息后决定整理和重写日记,幻想着有一天日记能够公开发表。
藏匿25个月之后,安妮一家于1944年8月被人出卖,8个藏匿着的犹太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奥特幸免于难。战后,他看到安妮的日记写得如此优美,就决定把它翻译出来,给他在瑞士的母亲,也就是安妮的祖母阅读。奥特把日记的内容给朋友们看,朋友们认为它应该被发表出来。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日记在荷兰编辑成书出版,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安妮日记》。《安妮日记》随后在法国和美国相继出版,并在当地引起轰动。汉斯说,1955年,人们将《安妮日记》编成话剧公演。1959年,好莱坞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其中包括中文版。
汉斯还向记者讲述了安妮故居的沉浮。二战结束后,安妮躲藏的密室已经人去楼空,破旧不堪。1955年,一家荷兰公司申请在此地修建办公大楼,阿姆斯特丹人听到这消息后非常生气,他们自发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并找到阿姆斯特丹市的市长。其中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还表示愿意出资建立一个基金会,把安妮密室遗址改建成一个博物馆。1960年,安妮故居博物馆成立。
汉斯说,安妮博物馆是一个非常小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开门的最初10年里,欧洲大陆极少有人去参观,主要的参观者来自英、美以及那些没有被纳粹占领过的国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大屠杀,他们希望通过《安妮日记》来了解一些过去的历史。
1974年,当汉斯来到博物馆工作时,每年的参观者约有20万。那时距二战结束已近30年。安妮博物馆的董事会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二战的兴趣会慢慢减小,于是,他们决定在10到15年之后,关闭安妮故居博物馆。
但奇迹发生了,人们并没有因为二战的远去而淡忘历史。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安妮博物馆因此免于被关闭的命运。汉斯说,仅2004年一年,参观者总数就达到93.6万人。今年到目前为止,参观者数量超过了去年同期。博物馆为了方便游客,不得不决定把每天的开放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从上午9时到晚上9时。
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汉斯说:“人们聊起那段历史,就会谈到大屠杀,就会谈到安妮。”
二战前,大约有8万犹太人居住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没有人能够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安妮博物馆已经成为阿姆斯特丹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曾有人质疑《安妮日记》的真实性。为了证明历史,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专门对此进行了考证。经过调查考证,委员会形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厚厚的调查报告。大量证据表明,《安妮日记》的真实性无可置疑。
汉斯对记者说,《安妮日记》对于荷兰小学生并非必读书,但在绝大部分荷兰小学,学校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历史,讨论二战。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阅读历史书,阅读《安妮日记》的兴趣被大�%F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加拿大女作家蒙哥马利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读《绿山墙的安妮》有感
长着红头发,满脸雀斑,爱幻想的女孩是谁她当然就是加拿大赫赫有名的经典形象——安妮雪莉咯
车站边,坐着一个小女孩,一身可笑的绒布衣裳,一双热切的大眼睛寻找着来接她的人当她乘上马车
飞速前进,到达绿山墙农舍,我才知道他们叫安昵;在去斯潘塞家的路上,我才知道她是个孤儿,父母死于热病
六月的早晨,是如此美丽昨日的悲伤,安昵已遗忘虽然她不能留在绿山墙,但她,可以想象那双大眼睛,早已凝视着窗外变幻无穷的天空,她的心也飞到九霄云外啊,这真是个让人留恋的好地方当她终于知道自己可以留在绿山墙农舍时是多么欢天喜地,当她和同班同学吉尔伯特布莱恩结下冤仇时是多麼愤愤不平,当她和黛安娜巴里成为知心朋友时是多么快乐无比她,对待爱,对待恨,同样如痴如狂安妮的每一次闯祸,哭笑逐渐让我与她融为一体我跟着她哭,跟着她笑,跟着她为自己寻找烦恼然而,这里边也有我的朋友,她们是黛安娜、鲁比、简和乔西,她们和我和安妮一起成长
安妮的那双眼睛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乏味的生活开始充满诗情画意,枯燥的钢琴曲也变得生动有趣安妮就像一把明火,点亮了我的心灵!从此,哪怕,掉如绝望的深渊我也会努力爬上来,哪怕踏入艰险的荒漠我也会奋力走出来乏味、枯燥不再是我的对手,我可以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格外精彩!
好词好句
虎口拔牙与众不同不以为然朝夕相伴骨瘦如柴满不在乎唠唠叨叨自顾自沉默寡言腼腆全然不同孤零零孤独凄凉庄严神圣聪明伶俐难以相信归根到底枝繁叶茂馥郁芬芳纹丝不动
1从附近的苹果园里,飘出一丝丝迷人的芳香,起伏平缓的原野与紫色的夜幕终于
合到了一起,小鸟们也停止了歌唱。
2长长的灰鼠色头发,水蛇腰,耷拉肩,茶色的稀疏、松飘飘的络腮胡子,自打20岁起就这么长着。
3上身穿着棉毛混纺的很不起眼且过于短小的浅**衣服,头上戴着一顶已经褪了色的茶色水兵帽,帽子下面是一头红发,两根小辫子垂在脑后,脸庞很小,青白且又瘦削,满脸雀斑,大眼睛大嘴巴,眼睛可根据角度和情绪的不同变成绿色和灰色。
4大眼睛里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嘴唇长得可爱逗人,情感丰富,前额宽阔,身上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
5隐藏在盛开的樱花中,沐浴在月光下睡觉,不是很浪漫吗?就如同睡在用大理石砌成的客厅一样。如果您今晚不来,我想明早也肯定会来的。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如果”俩字是何其的残忍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已经知道了结局,但其实恰恰是知道了结局后再读安妮的日记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她的日记中每一次出现对未来的向往时,或者是出现“如果”的字眼时都能令我想到那令人痛心的结局。
看这本书时我常常在想,如果安妮没有被抓去集中营中,如果她没死,那她的人生肯定很精彩,她的日记的细节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想象一下吧,当安妮站在台上娓娓道来在秘密小屋中的细节时,她是怎样的表情呢?
想象一下吧,如果秘密小屋没被发现,当战争结束时,安妮再一次踏出房门看到外面的世界时的神情又是怎样的呢?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所以才说“如果”俩字是何其的残忍……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她至少用力地活过~
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写书评,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写,毫无头绪,但总会好起来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触:
一、小小的年纪,丰富的内心
安妮的情感细腻,情绪多变,最可贵的是她敢于深层剖析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对错,这也是她能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得过且过,我想如果人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混沌度日,虽长命百岁也不如安妮的16年有意义。
二、理解的重要性
安妮和彼得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典型心理代表,他们深深感觉到没人理解的痛苦,安妮表现得尤为明显,她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表现出叛逆,如果她的妈妈能试着理解她,心就不会那么疏远,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要试着理解我的爱人,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变,去要求,这完全是以爱之名的残害!
三、珍惜眼下
看安妮内心世界的时候,我总在想我13~15岁的时候在干什么,答案是无忧无虑吧,尽管家境拮据,但起码衣食无忧,有着充分的自由,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怀大笑,想跑就跑,想跳就逃,这看起来简单的需求,在战争时期都是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反而迅速成长,尽管恐惧笼罩,尽管噩梦不断,但支撑她的还有很多,她能为了争取单独学习的时间而与杜塞尔起争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小说炮火连天,遭遇可怕的灭族危机,安妮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沮丧和悲伤,而是一直拥抱自己热爱的一切,不断汲取营养,用尽全力来等待阳光的来临。
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坚持到解放,能重现过上正常的生活,当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的心是颤抖的,捶胸顿足,就差一点点,奇迹并没有发生,命运并没有被改写,我想如果安妮能活下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像她自己向往的一样,亲爱的安妮,祝你在天堂依然坚持自己,依然与众不同~~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安妮日记》给人以希望而看不出任何绝望
以前只看书名,会觉得《安妮日记》又是一本文艺小说,因此一直提不起兴趣。直到后来接触到一篇介绍有关二战纳粹对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过程的书,其中包括《夜》以及《安妮日记》,直到那个时候,我才惊醒,原来这是一位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德国犹太小女孩避难期间所写的日记。于我而言,这与历史书籍无疑,因为它真实记载了那一段恐怖时期一位普通犹太人所见所感,难怪当它被改写成戏剧搬上舞台上,台下观看的众多亲身经历并存活下来的犹太人啜泣不止。这就对了我口味,我的态度也一百八十度转变,对《安妮日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我对历史有着无穷的好奇心。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封面上以安妮的淡**照片作为背景,第一眼看到的我,没有感到丝毫痛心,反而被这位面带微笑并显得平静的小女孩所鼓舞。我在想,面对二战期间纳粹的所作所为,避难过程的各种艰辛,安妮或许像封面上一样依然面带笑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
可是当我看完译者序后,我心情变得沉重,因为内容提到安妮的日记最后是由被送往集中营后唯一幸存者的父亲重访故地整理而成,似乎在提醒我即使安妮如此热爱生活,最终还是被残酷的现实击败。让我感到最为惋惜的是,就在她和家人朋友被告密后运往德国之后的一个月,他们所在的城市布鲁塞尔便被盟军解放,他们是最后一批被运往德国的犹太人。
撇开日记所记载内容的事前事后,我们很容易会发现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譬如,在秘密房间里各种节日里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与皮特之间差点成为情侣的互动。如果你不告诉我这本日记的时代背景,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
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妮前后日记里所表现出来的心智的逐渐成熟,而无论两年前还是两年后,她所表现出来的心智成熟度都远胜于同龄孩子。一位十四岁左右的小女孩竟然能够写出散发出强烈独立思考能力的文字,如分析她与各个亲人之间互动关系的内容,理性地与姐姐玛格特交流关于与皮特感情的问题,略带激动地陈述分析父母对她们两姐妹付出的不平等的爱。
对本书,我有一个小小建议。在看完安妮最后一篇八月一日写的日记后,后记里提到了安妮及其亲人朋友在被逮捕运往德国集中营后的生活片段及平静地陈述各位成员的生命终结,只有安妮的父亲皮姆最后幸存下来。这个结尾让我心情一下子压抑了不少,或许一部好的关于历史的作品应该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所以编辑这样处理后记也可以理解。但是从社会积极意义上来说,后记的最后引用一些关于主人公及二战幸存犹太人正面的生活纪实,或许整本书的基调就能给人以更多的希望和积极情绪。
44、如果没有深切的爱恋 宁可独活 ——安妮宝贝 《眠空》
45、孤独是空气,呼吸它感受自己的存在。 ——安妮宝贝
46、一个人笑著笑著,也会掉眼泪。 ——安妮宝贝 《清醒纪》
47、我在车上,看到雨滴从玻璃上滑落的样子,原来是有轨迹可循的。 ——安妮宝贝
48、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 他终究会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测生活,都不重要。 ——安妮宝贝 《莲花》
49、每个人都希望它带来愉悦、饱足、和谐、舒适、温暖、安全。这是一厢情愿的念头。这条河流的方向,最终远方是获得释然和自由。真正的自由,则是放弃我们对他人的要求和期望,放弃对外在形式的依赖和需索。最终,是对自己所坚持的意愿和妄想的放弃。这种放弃,并不令她觉得婚姻使人头破血流或者一噘不振。这是命运赐予给人的一次机会。给予休憩、完成以及思省。 跳进一条危险的河流,去了解自由的真相,并让自己得到洁净。 ——安妮宝贝 《春宴》
50、有人说,如果不知道回到哪里,心就如同无根的兰花 ——安妮宝贝 《春宴》
51、温煦阳光晒得人略有些发懒,只觉心里洞明而平然。于是我便躺下来,脸枕着墓石,闻着这植物和泥土的味道,闭上眼睛。我知道我会睡过去。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的人生,倏忽过完了大半,不过是二三事,如同世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那亦不过都是旧的事。 ——安妮宝贝 《盈年》
52、相信爱,一如相信真相;相信他,一如相信自己 ——安妮宝贝 《春宴》
53、如果你知道一切不存在任何坚固的稳定的不变的可能,你就不会畏惧。我们有什么依傍呢。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没有什么能够一成不变。 ——安妮宝贝 《春宴》
54、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安妮宝贝 《得未曾有》
55、每一个时刻,我都试图说服自己,哪怕下一分钟就要死去,哪怕人生遍布遗憾,破碎,痛楚,失败,也不要放过当下产生悔意 ——安妮宝贝 《春宴》
56、她说,大海是地球最清澈温暖的一颗眼泪。她喜欢看海。然后他去逛街。城市有大片红砖尖顶的欧式建筑。古典的风情带着忧郁。街上到处是明亮干爽的北方的阳光。 ——安妮宝贝 《告别薇安》
57、人要如何超越自己的境遇,这并非是可以训导出来的指向,只能是一种天性。隐约中引领着更为广阔的界限。不管当时如何,胸中是否有大志,一早是看得出来的。 ——安妮宝贝 《素年锦时》
58、住在家里,无法离开家庭,这是他没有目标的生活所能持有的惟一支撑。她不过是他的一个遭遇。这是现实,确凿,真实,残酷,与爱或者感情全然没有关系。只是各自对所承担的生活做出的无力反抗。这个婚姻,其本质就是一次反抗。他们以此试图突破自身某个特殊阶段,却与对方无甚关系。 ——安妮宝贝 《春宴》
59、如果幻觉给予的,是为眼前现实提供一块紫罗兰色丝绒布,用以覆盖、遮挡、掩饰、伪装,那么当失去这块薄布,没有屏蔽保障,一切赤裸裸双目清明,你将会看到肉体与深渊之间的距离。微妙的一线之隔。游戏规则是,即使你知道丝绒布背后的黑幕,也要装做对此一无所知。并且兴致勃勃继续推进。 ——安妮宝贝 《春宴》
60、是。我们岂能对茫茫人海中孤独和隔离的处境无所畏惧和伤痛。即使我们保持镇定自若,冷淡自处,但在内心无可否认,每一个人都持有救赎或被救赎的期待。 ——安妮宝贝 《春宴》
61、长期婚姻,最后成为一个由习惯、信任、秩序和责任构成的共同体。形式稳定,渐渐脱离自我。人性所具备的脆弱、深邃、变幻、矛盾,奔腾而流动的能量,注定与被框架和模式局限的现实有相悖之处。只有恋爱和来自心灵的驱动,才能靠近这无法言喻的甜美和黑暗。婚姻如此之理性,在剔除动荡起伏的同时,也剔除好奇和深入。一对男女,生下儿女,日夜相对,渐渐失去对彼此的兴趣和探索。 ——安妮宝贝 《春宴》
62、每个人只能独自面对生命的黑暗深渊断崖绝壁,风声呼啸,自身不能保全。又有谁可以互相依仗,长久凭靠。 ——安妮宝贝 《春宴》
63、有无知觉的死,才有这般肆行尽兴的生。不对死持有对抗性的态度,生,才能具备洒脱而热烈的情意。 ——安妮宝贝 《春宴》
64、生活似乎是虚假的,却又这样真实,并重重包裹,让人喘不过气来。 ——安妮宝贝 《二三事》
65、爱情,几乎无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信念。人类实用而贪婪,无情而善变,它最终将沦落为一场幻觉或者一个故事。谁都可以在内心成为一个编造故事的说故事的人。包括我。没有故事,人生多么寂寥。 ——安妮宝贝 《春宴》
66、如同一段旅途的意义,最终都并不在于外部的目的,而在于内部的过程。在写作中曾经踏出的专注、警惕、感情强烈的每一步,原本是一个人探索内心边界的路途。 ——安妮宝贝 《春宴》
67、她少年时想要和贞谅反向而走,在临远积极投身友谊寻找伴侣,成年之后却自动放弃。投靠人群需要付出太大代价。事实上,她并不知道如何与人互换。她的生命在按照一种既定的秩序坚定有力地抽生、蓬勃,即使是新生的结构,也遵循同一轨道。等她清楚自我的属性,她便也学会了坦然接受孤立。 ——安妮宝贝 《春宴》
68、不是重要或者牺牲的问题,爱里面一定有自由,如果没有,这关系就不具备活性的前途。我们不能对谁服从。哪怕相爱,也不代表我们要接受对方意志 ——安妮宝贝 《春宴》
69、也许无法承认,他对她的爱最隐秘而晦涩的部分,其实是渴望成为像她这样的人。敢于直面甚至撕剥自己的生命,让它破碎,露出真相。敢于倾尽自己的感情,哪怕被它践踏。这是他内心需求的一部分。但是被滚动不止的安全和急躁的生活陷落。做不到,其他部分也不过是背道而驰。无法给予世界以意志,因为在接受这世界所有规则。没有信仰,不管是对爱,还是对真实。试图抓住一切愉悦,却拒绝负荷创痛。不相信感情所代表的光,始终警惕和躲避黑暗。 ——安妮宝贝 《春宴》
70、在现实触乎可及的物质利益面前,以及在岁月更替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一堆老祖宗遗物面前,家园可以是一堆新造崛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也可以是时间深处以对世间万物的审美和理解建立起来的精神系统。这是选择。人们会选择哪一种结果。前提来自他们认为哪一种更具备价值。 ——安妮宝贝 《春宴》
71、飞翔。即使之后是漫长一生的告别。 ——安妮宝贝 《清醒纪》
72、感性需索更多的交融和消灭,理性却时时跳出来进行检视和过滤。成人恋情崎岖幽微,需要力气。生活中若缺少幻术、欺瞒、假相、隐藏,只能拿出更为黑暗和强大的勇气,赤足踩上剃刀边缘行走。 ——安妮宝贝 《春宴》
73、说得过分美好以及圆满的言语,都不会是真实。 ——安妮宝贝 《春宴》
74、毕竟她走过的地方太多。知道路过的人,只不过是路过的风。 ——安妮宝贝 《告别薇安》
75、这些男子,不管是已婚还是单身,最终呈现的都是束缚于大地的庸常之心,拖沓冗长毫无作为。胆小,自私,懦弱,虚伪。属于人世的恋情,被重力拖累,果然都不具备超越性。自我重新回归的时候,总是让人破碎。 ——安妮宝贝 《春宴》
76、所谓成功男人,商业社会中精于算计的商人,不会不明白女人心中世俗的盘算和需索,除非他们故作痴呆。青春美貌在都会中随处可见遍地可拾。也许值得为了床上片刻欢娱付出若干时间精力,但没有一个聪明男人会为此搭上稳定关系的沉重代价。 ——安妮宝贝 《春宴》
77、有时我们会选择对某个人某件事服输,其实是向自己服输。人不可能一直试图战胜自己,这代价危险。有时你必须允许自己败给这个世界不可测的脆弱和威严,败给人性的复杂和深不可言。 ——安妮宝贝 《眠空》
78、在旅途中你必须习惯身体伴随物理空间的移动。 内心流动纷繁的意识和景象,更感觉到它的内向思省。 ——安妮宝贝 《莲花》
79、自幼年开始,她就一直说服自己对这种贫乏进行对抗。物质的贫乏,情感的贫乏,精神的贫乏,信念的贫乏。种种贫乏而无可回避的现实。竭尽所能地对抗,尝试让自己逐渐丰盛独立的途径和可能性。即使路途坎坷,一直颠沛流离。 ——安妮宝贝 《春宴》
80、教堂里挤满人。在一块黑板上,他们看见手抄的一段话,神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 ——安妮宝贝 《一个夜晚》
81、或许,男女之间占据比重的,是征服,占有,控制,支配,贪恋,欲望。它们顶着爱的形式和名义行事,唯独缺少牺牲。 ——安妮宝贝 《春宴》
82、即使不能善待,但那依旧是恩慈,只是幻觉稀薄。即使再剧烈,仍只是烟花,留下的不过一地冰冷的尘埃 ——安妮宝贝
83、生命是一场幻觉 ——安妮宝贝
84、人在虚弱和压抑时,更容易接受深层关系,试图与他人联结。如同她和一同的关系,发展快速不合常态,却有各自的深层动机所在。感情,从来都是和理性背道而驰。对两个面具健全的人来说,他们对感情的寡然,也是对各自生活处境的漠视。 ——安妮宝贝 《春宴》
85、做爱的本质原来是伤感的 ——安妮宝贝 《告别薇安》
86、微小个体对时代无足轻重,时代对个体来说,却具备摧毁、影响、重建的力量,这是时代的强势所在。它代表的是方向,影响个体生命具体的取向、观念、质量和模式。密不可分。 ——安妮宝贝 《春宴》
87、不仅仅因为他们聚少离多,只是,婚姻这个形式,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想象力和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消减磨损。 ——安妮宝贝 《春宴》
88、爱尔兰的钢琴音乐。伴有风琴。竖琴和吉他。很美。象清凉的水滴,会一点一点地坠落在心里。常常漫不经心地听着它。 ——安妮宝贝 《如风》
89、当时的文人,留恋不舍它的美,试图用文字留住一座城市的魂魄,把它风干、凝固、成形。试图为一个时代留下记录。文字本身是流动的载体,是水和种子一样的属性。 ——安妮宝贝 《春宴》
90、她与所有曾经的男子谈过的恋爱,最终都只是在与自己恋爱。一切都是重复经验。知道最后不过是如此而已。只是一种幻术。 ——安妮宝贝 《素年锦时》
91、战战兢兢是深渊,优雅洒脱是自忘 ——安妮宝贝
92、这些无常的熄灭的黑暗下去的东西,是我的人生必须去面对和承担的终局。 ——安妮宝贝 《春宴》
93、事物就该让它以本来面目抵达最终的路途,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这也是你我所拥有和失陷的真实面目,不能更多,也不能更少。 ——安妮宝贝 《春宴》
94、有些爱情因为太急于要得到它的功利,无法被证明,于是也就得不到成立。 ——安妮宝贝
95、肉身,这目前仅存的解救。如果不以卑微的肉身相爱,不以真实的孤独交融,不以脆弱和天真彼此袒露,不以生命中深刻的喜悦和悲伤交付,我们又将如何相爱。 ——安妮宝贝 《春宴》
96、可是我至为想念你。莲安。 ——安妮宝贝 《恩和》
97、金戈惊破长生诺,往事哪堪细思量 ——安妮宝贝
98、爱的无心隐藏和善意袒露,到最后都是人心深处共通的折射面 ——安妮宝贝
99、除了占有范围之内的一席之地,再无别的去处,内心不具有安稳和信任。这些被高价售卖的混凝土建筑,这些被分割出来的一平米一平米,在某些时刻,己强盛于生命质量。 ——安妮宝贝 《春宴》
100、诸多感情或者自省,原就是一个人内心里的自生自灭。 ——安妮宝贝 《二三事》
安妮宝贝语录21、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它们是我的榜样。
2、痛彻心扉的爱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经以为的花好月圆……爱情只是宿命摆下的一个局。
3、孤独是空气,你呼吸着它而感觉到自己存在。——《二三事》
4、有时候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确实幸福的。
5、不是不想为一个爱的人,陪着他同甘共苦。如果有一个男人值得深爱,为他抵上命也是幸福的。只是没有那个人。——《八月未央》
6、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7、暗蓝暗蓝的颜色充满了孤独的负罪。
8、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
9、当一个人快死亡的时候,他会经历潮状呼吸。那是生命停止之前最后一段呼吸。汹涌极了,就像大海的声音。——《蔷薇岛屿》
10、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为某些只有自己才能感知的来自内心的召唤,走在路上,无法停息。——《彼岸花》
11、不相信爱情的人会比平常人容易不快乐。——《告别薇安》
12、婚姻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并非结局。爱情同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理想。所以,对他们而言,爱情是可以被替代的,或许,也是宁愿被替代的。
13、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14、聪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15、我从来不自欺欺人。我只看真实。
16、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
17、很多人一旦分开也许会永远都不再见面。
18、幸福是照射在脸上的温暖阳光,瞬间就成了阴影。——《彼岸花》
19、有两个独立的房间,在各自房间里工作,一起找个地方吃晚饭,散步的时候能够有很多话讲,拥抱的时候在一起的时候觉得安全,不彼此表白,表白是变相的索取,不会太想对方,累的时候,知道他就是家。——《蔷薇岛屿》
20、我们可以盲目,但不可以绝望。
21、我喜欢寂寞的人,因为他们善良
22、在每个人的心里,其实是有爱情的,一直都有。我想它不是婚姻,不是诺言,不是家庭。它是一种气味。引导人盲目前行却无从触摸。——《彼岸花》
23、有些事情在劫难逃。
24、手指不会动了,眼泪不会流了,时间不会走了。
25、喜欢的就要拥有它,不要害怕结果。
26、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彼岸花》
27、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蔷薇岛屿》
28、我们一直是在离别中,比如和爱的人,和伤害,甚至和时光
29、你的头发美丽而哀愁。就象你的灵魂。
30、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31、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
32、如果有过幸福。幸福只是瞬间的片断,一小段一小段。
33、爱如捕风,你想捕捉注定要离散的风吗?——《告别薇安》
34、会过去的,就会过去的。我们的痛苦,我们的悲伤,我们的负罪。
35、生活里常常有些东西常常突然变得没有依靠,像海市蜃楼一样,那么恢弘壮大的观望,刹那间就消失不见。——《彼岸花》
36、我微笑。在任何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
37、一个女子的寂寞就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如果一个男人对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热的。她是谁对我其实已经并不重要。
38、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
39、像我这样的女人,总是以一个难题的形式出现在感情里。
40、因为爱他,所以离开他。我喜欢这句话。有些感情如此直接和残酷。容不下任何迂回曲折的温暖。带着温暖的心情离开,要比苍白的真相要好,纯粹的东西死的太快了。
41、也许都是很短暂的。
42、他们似乎从没有正式地告别过。而每一次都是绝别。
43、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
44、不长。不会太长,我永远不知道永远到底有多远。
45、语言无法穿越时间。只有痛苦才能够穿越一切永恒。——《蔷薇岛屿》
46、渴望占有愈多而愈脆弱。
47、握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
48、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
49、或者你全部听我的。或者我全部听你的。这是两个人之间相处的唯一原则。
50、总是需要一些温暖。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
51、我总是以为自己是会对流失的时间和往事习惯的。不管在哪里,碰到谁。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
52、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53、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记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一直无能为力。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八月未央》
54、时间让爱情面目全非,情欲是水,流过身体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告别薇安》
55、伤口是别人给与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绿屋的安妮》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1《绿屋的安妮》讲述的是一个孤儿的故事:
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老兄妹,他们本想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做帮手,却鬼使神差的收养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的名字是安妮。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言辞,一切平凡的事物在她的眼中都妙趣横生。正因为这一点才使绿屋的主人马修和玛利亚改变了收养一个男孩的想法。在来到绿屋后,安妮认识了既懂事又漂亮的戴安娜,此后又因安妮的活泼、好动、不拘小节,她干出了许多出人意料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主人公安妮·雪利让我的心灵深深的受了震撼,我从她奇特的想象中感受到了她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河堤上盛开着雪白的樱花的樱花树,被安妮想象成了身穿白色礼服、披着白色轻纱的新娘子;树木丛生、花团锦簇、生气盎然的林荫大道,被安妮想象成了梦幻的‘花朵隧道’; 巴利家的闪耀着光芒的的湖水,被安妮想象成了‘闪亮的湖水’。从这些和其它等等中我发现了安妮这个可怜又幸运的女孩内心深处的乐观与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戴安娜是安妮的好朋友。她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知书达理,温柔可亲,穿的衣服总是最时髦的。她和安妮在一起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她们一起欣赏树林里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一起在幽静的林间小路畅想未来,一起在缀满红苹果的树下办家家酒。
玛利亚和马修是收养安妮的好心人,他们富有同情心,在树林子里拥有一个风景秀丽的绿屋。但是他们不太出门,和外界的人交流甚少,只有琳达夫人和他们有密切的来往。马修是个非常害羞的人,因为长相的原因,她不敢和别的异性说话,除了玛利亚和那个百事通琳达夫人。此外,我觉得玛利亚的内敛和慈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正是因为她的谆谆教导才使得安妮变得乖巧和懂事,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皇后学院。
吉尔巴特是安妮的竞争对手,因为吉尔巴特说了安妮的红头发像极了红萝卜,所以安妮记了仇,一定要在学习上打败他。在他捉弄安妮时,我觉得这个人十分讨厌,但当我读完全文后才发现这个人原来是很善良的。他为了能让安妮在家乡教书,放弃了自己可以在家当教师的机会。
精读了这本蒙哥马**的《绿屋的安妮》后,深深的被作者的清新自然的文笔所折服,她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让我领略到了优美的海岛风光,异国的别样风情。其实,作者对安妮热爱自然,渴望幸福生活的刻意塑造,最终还是作者人生态度和是非观念真实反映。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2我读过的书很多,但在书籍的海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绿屋的安妮》。安妮那天真、活泼、聪明、顽皮和善言的形象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绿屋的安妮》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创作的。它讲述了一个孤儿的故事: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老兄妹,他们本想收养一个男孩,却鬼使神差的收养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小姑娘。安妮活泼好动、不拘小节,从此,发生了许多出人意料和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我的眼里,安妮是个热爱自然、渴望亲情的女孩子,虽然有些人厌烦她爱说话的性格,但我很愿意与她成为好朋友,这样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妙趣横生了。我欣赏安妮奇特的想象力:她把樱花树和白桦林,想象成身穿婚纱的新娘子;“林阴道”想象成“白色的欢乐之路”;“巴里的水池”想象成“闪光的小湖”,从中我体会到了不幸的安妮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安妮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大学,却因为养母的眼睛不好而放弃[学业,陪伴养母,可见安妮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我们都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正如安妮一样,她坦然的面对发生的一切,所以生活的十分快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千万不要放弃······但是,在生活中,我却缺少安妮的品质,特别是在学习方面,我常常是遇到一个难题就不去思考,导致见的题型少,考试时做题速度较慢。但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已在心中下定决心: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打倒它!
《绿屋的安妮》是一本好书,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那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至今记忆犹新······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3我读过的书很多,但在书籍的海洋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绿屋的安妮》,安妮那天真、活泼、聪明、顽皮和善言的形象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绿屋的安妮》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创作的。它讲述了一个孤儿的故事: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老兄妹,他们本想收养一个男孩,却鬼使神差的收养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小姑娘。安妮活泼好动、不拘小节,从此,发生了许多出人意料和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在我的眼里,安妮是个热爱自然、渴望亲情的女孩子,虽然有些人厌烦她爱说话的性格,但我很愿意与她成为好朋友,这样我的生活就会变得妙趣横生了。我欣赏安妮奇特的想象力:她把樱花树和白桦林,想象成身穿婚纱的新娘子;“林阴道”想象成“白色的欢乐之路”;“巴里的水池” 想象成“闪光的小湖”,从中我体会到了不幸的安妮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读后感《我的作文——《绿屋的安妮》读后感》。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安妮面对生活中种种困难都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大学,却因为养母的眼睛不好而放弃学业,陪伴养母,可见安妮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我们都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正如安妮一样,她坦然的面对发生的一切,所以生活的十分快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千万不要放弃······但是,在生活中,我却缺少安妮的品质,特别是在学习方面,我常常是遇到一个难题就不去思考,导致见的题型少,考试时做题速度较慢。但从读了这本书后,我已在心中下定决心: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打倒它!《绿屋的安妮》是一本好书,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那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至今记忆犹新······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4《绿屋的安妮》是一名名叫蒙格马利的加拿大的作家所写。这部作品很儿童化,对于女孩子来说很有吸引力,细腻的文笔,精彩的故事让人回味。这部作品是我很早前便看过的了,但是现在我依旧把它找了出来,我依然能细细的品读这个作品。
《绿屋的安妮》讲述了一名叫安妮的孤儿,在阴差阳错中来到了马修和玛利亚两兄妹的生活中,他们本想收养的是一名男童可以帮助他们分担农活,可是安妮来到了他们家,从此,这个家发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有快乐的,悲伤的,可笑的,尴尬的许许多多的事,让马修两兄妹没有了起初不愿意收养安妮的想法。主人公安妮活泼,可爱,乐观,让人觉得其实没什么事情大不了,总有解决方法的。
人生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次一次的不如意而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与渴求,我们的生活依然要继续。我一直认为作者想要通过安妮传达的就是我们对于生活要乐观,用乐观开朗去面对世界,世界将会不一样,我们的生活也将会美好。
我一直有一个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因为一些小小的事情,便觉得生活不如意,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难过的那一个人,有时候我们应该自问,我们健康吗?我们很健康!我们四肢健全吗?我们不缺胳膊少腿的!我们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吗?我们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有什么不满意呢?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觉得自己的处境是最凄惨的?对于生活,我们的步伐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想法而走,我们能不能过得好,就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5安妮是一个孤儿,马修伯伯和玛利亚夫人把安妮领养了,从此安妮开始的他的不平凡的生活旅程。
安妮开始上学那天,黛安娜就做了安妮的朋友,她们两个非常友好。
安妮是个很坚强的女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她都能处理好。
有一次,安妮答应了黛安娜要教她做花篮,正好这天安妮的爸爸(马修伯伯)要带她去森答夫人家,对于安妮,这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正要上车时,安妮突然拒绝了去森答夫人,这让爸爸很吃惊,安妮说:“爸爸,我答应了今天教朋友做花篮,我不能去。”马修伯伯很高兴的答应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友情和诺言。
还有一次,安妮买了一瓶陌生的药水,陌生人说:“喝了它,你的头发会变好看的。”说完,匆匆忙忙的走了,安妮回到家立刻喝了,结果头发变绿了,安妮坚强的不哭,而且还坚强的去上学,不管同学们怎么笑她,说她,安妮坚强的性格多么值得我学习呀。
在安妮和朋友一起玩游戏时,安妮的朋友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安妮看见了,跑到水池边,呼叫那位好朋友,那位好朋友用手势向安妮摆手,不会游泳的安妮立刻跳入水中,去救那个朋友,安妮先把朋友扶上岸,安妮扒着石头上了岸,朋友很激动的向安妮道谢,安妮却笑着说:“没关系。”
安妮和朋友一起去探险一起去学习。安妮是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
我读了绿屋的安妮,知道了怎样却对待朋友,遇到事情要怎样勇敢的面对。
通过读《绿屋的安妮》让我懂得了朋友之间的友情,生活中坚强与挫折都是靠勇敢取得胜利的。最终让安妮走向美好的未来。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6有这么一本书,它的作者是蒙格玛利**,大文豪马克。吐温曾赞誉作者:"你创造了自爱丽斯以来最讨人喜欢的少女。”这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绿屋的安妮》。
本书的主要内容说的是:一个叫安妮的小女孩身世十分悲惨,年幼丧母,不久后,父亲也离开了人世。马修与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十一岁女孩安妮。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于是,安妮在绿山墙开始了她的新生活,在此期间,在她的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后来,安妮还在学校里认识了黛安娜,她们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最终安妮以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她梦寐以求的学院。
安妮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倔强并富有想象力的可爱女孩。而我最佩服她的是她的乐观豁达,在马修说出他要领养的是个男孩时,她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在她接过的第一套衣服不是她梦寐以求的灯笼袖时,她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在被人冤枉用葡萄酒灌醉好朋友黛安娜时,她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安妮的一生,可以说都是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的。
是的,人生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挫折都要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而我有时候正是缺少这一份乐观。碰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我失败后,总是怨天尤人,从来没有像安妮的这一份乐观豁达,我不能再这样了,我要像安妮一样把每一件事都看得拥有另一份好处。
绿屋的安妮,一个可爱,倔强,永远乐观的女孩,值得我学习!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7自从寒假读了《绿屋的安妮》这一本书之后,我的脑袋整天就像放**一样,看到了安妮的生活情景,深深地将这个可爱女孩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难以抹去。至于她干过的那些傻事,我就更难以忘怀了。如今,安妮便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对象,我要做一个像安妮那样的女孩。
《绿屋的安妮》写的是一个孤儿的故事;在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兄妹。由于他们身边没有儿女,本想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做帮手,却鬼使神差的收养了一个女孩。没错,她就是安妮。她有着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言辞,一切平凡、普通的事物在她的眼中都妙趣横生。她非常活泼、好动,并因此没少干出许多出人意料而又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
我要做一个像安妮那样乐观和充满想象的女孩。也许在安妮空虚的内心深处,想象填补了它的空虚,给了她快乐和希望。使她很乐观的用眼睛和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许多困难和挫折等着我们,我们要携手乐观和想象;以乐观的心态想象着美好的未来、、、、、、
我要做一个像安妮那样天真的女孩。当安妮把葡萄酒错当成草莓汁与她的好伙伴分享时,那该是一幅多么天真、有趣的画面啊!她们抓起瓶子就倒了满满一杯品尝起来。写到这儿,我就想笑,可我还是忍住了。但要继续往下写时,我忍俊不禁,笑声一口气喷了出来,为安妮所说的话哈哈大笑起来。真好喝,我从来没有喝过草莓汁有这么好的味道,黛安娜你喜欢喝的话,尽量多喝点。安妮回味无穷、赞不绝口的对她说。这一切在我眼中充满了无限的天真气息。虽然她们的样儿看起来傻傻的,不过这正是她们天真的体现,难道不是吗
我要做一个像安妮那样坚强的人。从小到大,我们一直都依偎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茁壮成长。可是安妮没有,这一切对于她来说只能是幻想。当她知道自己是个孤儿时,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生活和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是坚强过好每一天。当她失去友谊时,她也并没有因此而失落、郁闷,反而努力地去挽回。最后,她不但没失去这个好朋友还收获了更多的友谊、、、、、、
我很赞同,欣赏闻名世界的大文豪马克吐温写信称赞本书作者蒙哥马利**中所说的一句话:你创造了《爱爱丽丝梦游仙境》以来最讨人喜欢的可爱女孩。我要做一个像安妮那样的女孩!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8前不久,我借到一本书——《绿屋的安妮》。看到封面,一个活泼的女孩儿眼望未来,背后绿葱葱的小矮树,深深的吸引住了我。看来,一本好书,封面的视觉冲击也很重要。
翻开书页,我的好奇之旅开始了。
《绿屋的安妮》写的是一个孤儿的故事:
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老兄妹,他们本想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儿做帮手,却鬼使神差的收养了一个女孩儿。并逐渐爱上了她可爱的性格。
文中的安妮和我一样可爱,但她那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言辞却可以使人和平凡的事物变的妙趣横生。
其实我有时认为文中安妮的性格简直就是我的影子。活泼好动;不拘小节;聪明;善言;顽皮;倔强,是我又是她。可作者用对景色的描绘,告诉我安妮的小岛如此优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不同。那作者是想要借助此书来表达什么呢?
还记得在文中,琳达夫人和史本赛夫人多次想要推翻安妮的思想和改变安妮的快乐生活,安妮都用自己超强的能力阻止了。而且,不管任何人遇到困难和不高兴时,安妮这个小甜心总会让人破涕为
笑和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其实,作者刻意塑造这个热爱大自然,渴望亲情和自由的安妮小姑娘,最终还是作者人生态度和是非观念的真实反映。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收获很多,人在一生的旅途上凡事都不可放弃,只要你去珍惜它,抓紧它,它将会为你一生的道路上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安妮就是在被错认领养后,珍惜老兄妹的照顾,努力让他们尽快认识自己;并在得到学习的机会后努力学习报答老兄妹。
其实,人生的反复无常曾让安妮困惑和失落过,但安妮还是相信,人生的旅途尽管遥远,但也充满了幸福。她不禁感慨万千:
“冥冥之中,凡事皆有天意!但岁月轮回,美好的世界又何时不在呢?”
读完了,我最大的收获是——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还亮的智慧,每周一本书,你的人生比天大!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9蒙哥马利**曾这样赞赏过:“你创造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以来,最讨人喜欢的可爱少女。”她,是一位平凡中却带有自己的个性;倔强中却带有善良;顽皮却又可爱,她就是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小姑娘—安妮。
《绿屋的安妮》写的是一个孤儿的故事:爱德华王子岛上有一对老兄妹,他们想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子做帮手,但弄巧成卓地收养了一个女孩,她就是安妮,安妮是个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一切事物在她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好,她天真、活泼、好动、不拘小节,因此弄出了许多惹人捧腹大笑的故事。
“马修伯伯,您能告诉我那池塘叫什么吗名字吗?”
“那是巴利家的池塘。”马修说。
“真难听,这个名字我一点也不喜欢,干脆叫它‘闪亮的湖水’好了,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也许好些,它有些让我激动的心跳了,伯伯,您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这是故事中的一段情节,从中我体会到了安妮的丰富,她那天真的本性,任何事情都想的真么平凡却富有生命力!真本书让我见到一个聪明、顽皮、善言……的女孩,安妮热爱自然、渴望情亲,有自己的个性,安妮的长相遭到大家的议论,但她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她,她牢记着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安妮是个仗义的人,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黛安娜,黛安娜长的非常漂亮,和安妮的长相真是天差地别,但她没有嫉妒,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黛安娜,和黛安娜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她俩一起努力学习,最后收获了一份真诚的友谊和无穷的知识。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人生的启示,在成功的路上是艰辛的,需要一点点的累积经验,踢开阻挡自己的绊脚石,更需要朋友的帮助与鼓励,遇到困难并不可怕,没有勇气战胜困难才是可怕的,努力也许会有失败,但“失败乃成功之母”,就算失败100次也要尝试101次,在风雨中磨练自己,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处变不惊。“你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你放弃就一定失败”。我也懂得生活中也许有许多烦心事,但你只要简简单单地面对,奇迹总会降临,多一些童心,用纯真的眼睛去看世界,你会发现世界很美,很美,丰富的想象更会给你增添许多乐趣额,无聊时幻想一下身边的事物,赋予它们生命力,你的生活会变得很充实!我更收获了友情的可贵,黛安娜的母亲不与许她和安妮相处,黛安娜表面不理会安妮可她心里却依然惦记她,安妮更以一颗宽容、大方的心理解黛安娜,友情需要互相信任,“真正的友情是两个好朋友在一起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朋友是你默默的倾听者,是你哭时安慰你的使者,你笑时陪伴你的天使,但你拥有了一份友情,一定要像呵护一个小生命那样去呵护它,保护它,珍惜它,友谊万万岁!
当我走到一个小池塘边时,想起了那“闪亮的湖水”……
《绿屋的安妮》读后感10曾经在《聊斋》里面看过一篇,题目是叫《阴差阳错》,但是此阴差阳错非彼阴差阳错。
《阴差阳错》错的是阴阳生死,而《绿屋的安妮》错的是将男孩换成了安妮。
那张喋喋不休的小嘴,总是不会让人忘记。我不是记住她的可爱,而是记住了她的喋喋不休。
我这人就是这样,喜欢记住一个人的缺点,不喜欢记住她的优点。
安妮,樱花,还是在春天如同披着白色婚纱的如同新娘一样,薄暮中的樱花,很美。
安妮可以说是幸福的,谁也不可以说她不幸福,她虽然曾经不幸福过,但是最后不还是很幸福。
毕竟,她有爱着她的人,她有着可以珍惜的人。
满树樱花,也许是作者唯一没有想好的地方,也许是反衬其意,但是樱花因为开的过去美好,所以凋瑟得很快,只有七天。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绿色的头发,这是让我最想要笑的,多么鲁莽啊,却又是那么的可爱。
作者的文字清新流畅,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交朋友啊,还有容易波动的情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那美景描写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马修和玛利亚夫妻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最后,留在家乡教书而放弃深造,更是让人觉得她是发自内心的懂事。
从十一岁的孤儿,到最后的所有人的骄傲,让人感觉非常的惊讶,与一种无可用语言表达的兴奋。
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
看来是当之无愧的。
从追求现实美,到现实美追求到心灵美,这一点非常可贵。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绿屋里的安妮,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欠缺的,只不过是一份心情。
1、《安妮日记》简介:
是安妮十三岁到十五岁时写的日记,其中大部在秘密小屋里写成的。这部日记记载了一个少女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一个少女在特殊环境中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小作者对爱的追求和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一九四七年出版后立即受到热烈欢迎,它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2、鉴赏《安妮日记》
从这本日记中,我们看到一个纯洁、率真又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们对她孩子气的顽皮、倔强、焦躁、苦恼感到理解和同情;我们更为这样一个年仅十四五岁的孩子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身处逆境却不屈服、不沮丧,反而勤奋学习、怀抱理想的顽强性格感到钦佩。她在日记中记载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铁证。个性令我们感动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丑恶暴露无遗,世界正在变成荒漠的可怕现实,感到无比痛苦的同时,仍然坚持自我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于失败,反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用汲取知识、精神上的充实,弥补物质的匮乏,追求心灵世界的最大自由。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给人以鼓舞吗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剧本,它承载了人类所有的完美词汇——乐观、信念、感恩、勇气和爱。
安妮,你让我们明白,温暖,完美,信任,尊严,坚强;你让我们明白,颓废,空虚,迷茫,但是是糟践自我;你让我们怀念,你让我们振作;你让我们明白,要好好去爱,好好生活。
扩展资料:
《安妮日记》是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写的日记,是其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
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夙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