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碎影
周末在家颓了两天,在家一直打王者,很想买一款孙悟空全息碎影的皮肤,这款皮肤不论从外观和内涵上都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是我心心念念的一个原因,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其到底有什么意义,这篇文章也就做一下我对其的了解与认识
颠覆性的人物形象:设定满分这次孙悟空不再是猴子,而是继承了“至尊宝”皮肤里的设定,成为了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游戏中的游戏角色,一个由召唤师视角扮演的继承悟空灵魂的虚拟形象。 不仅如此,,鉴于孙悟空一直想尝试当潮男,商城老板特地在这款“全息碎影”中加入了足够多的街头文化和潮玩元素,因此大家能从中既能看到缠上绷带、画满涂鸦的黄金水管金箍棒,又能发现他身上放大比例的夸张配饰和大胆配色,唯一不变的就是孙悟空自由又不羁的个性。
但是,对于这款皮肤,除了贵,人们并不能欣赏。有人叫他「水管工」「全息猴」「嘻哈客」,对亚文化稍有了解的人,也只能含糊笼统地称之为「赛博朋克」。
尤其是这款皮肤的台词,模糊不清,意象纷杂。在低龄的王者荣耀玩家之中,这些台词几乎无法激发任何情感和共鸣,至今也没有一句台词朗朗上口、广为流传。
和痛苦一样锐利。
梦见了一只电子猪。
看不见的海滩上,磁带播完了。
还有神经漫游者、帕克、凌晨三点、脑波、七零八落、碎片……………………
对此我特意查了一下这些词的来源,发现出自一部叫《全息玫瑰碎片》的小说
1977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威廉·吉布森,在科幻选修课上提交了自己的期末作业,"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即《全息玫瑰碎片》,后来他将这一短篇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稿费27美元(也许这是为什么全息猴背着一个日式小书包?)。
威廉·吉布森创作生涯中的最佳短篇作品,包括其科幻处女作《全息玫瑰碎片》,挑战旧式科幻的战斗檄文《根斯巴克连续体》;更有三篇赛伯朋克的先驱之作《约翰尼的记忆》《新玫瑰旅馆》《整垮铬萝米》,吉布森最富盛名的长篇作品《神经浪游者》即滥觞于此。 这十篇异彩纷呈的杰作记录了赛伯朋克宗师的成长历程,是科幻拥趸不可或缺的史料级文本,极具收藏价值。
科幻迷必读的史料级文本
采撷赛伯朋克宗师的十个灵魂碎片
剖析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奇想之旅
有人以为小孩在玩游戏,其实,是孙悟空把自己的记忆注入到了玩家脑内,提取制造了全息碎影孙悟空。
与其说这句台词是背景故事的一部分,不如说是策划对游戏和现实生活关系的一段思辨。因为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策划自己身上:策划以为自己用童年看的《大闹天空》、现在看的《银翼杀手》,创建了「孙悟空全息碎影」这个皮肤。殊不知,这些记忆本身,也是别人创建的。
于是,策划又以这种晦涩的方式,把赛博朋克、全息碎影、潮男孙悟空注入了几千万玩家的心里。
这首词与唐朝诗人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霄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时代瞬息万变,很多事物都是风靡一时又立马消失。接下来我们回忆一下当年那些很火的事物。
从哔哔机到智能机过度的产品,当时有一个小灵通好像是特别酷的事,但是那些年手机发展的特别快,翻盖的,滑盖的,还有插一直牙签笔的,直到现在触屏的。
应该没人不知道这款 游戏 的吧,当时每天都流行收菜,偷菜,给谁浇水施肥,乐此不疲,谁偷了自己的菜可能气个半死,偷了别人的菜窃喜半天。记得当时还有qq牧场,qq餐厅,QQ宠物,抢车位,都是回忆啊。
20年前的三鹿还没有问题,我女儿当时也是喝三鹿长大了,现在很 健康 (好庆幸)。相信到现在还有很多二十岁左右的人群喝过三鹿,当时在超市随处可见三鹿各种奶粉。后来无良商家所做的事情令人发指,引起了轩然大波,三鹿也从此消失在货架和电视广告上。
当年背背佳的广告也是红极一时,印象中还是时长很长的那种广告。当时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被广告所吸引,仿佛从广告中立马看到了自己驼背的孩子的希望,应该有不少人买过吧,反正我就交过这个智商税,用了两年发现啥效果都没有。
当年悠悠球火的时候不亚于前两年的小猪佩奇,大街小巷都是卖悠悠球的,玩悠悠球的,悠悠球的品种和花式也很多,记得当时拥有一个发光的悠悠球是特别骄傲的事。电视上还经常放悠悠球大神把悠悠球玩得特别炫酷,羡慕不已。是不是边甩绳子还要喊相应的咒语来着?
记得当年还是那种老年机的时候,俄罗斯方块是每个手机上都自带的 游戏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沉迷其中,大人一边批评小孩玩俄罗斯方块要把眼睛玩瞎,一边躲着背地里悄咪咪地玩,还记得那时候总是等四格长条的心情吗?
小时候小朋友很喜欢玩的东西,很便宜,门口摆摊的阿姨能轻轻松松用这玩意儿完成一幅“大作”,那时候小朋友看了直呼神奇,纷纷解囊,几乎人手一个,上课画,下课画,能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一个人晚上一整天也不会腻,每天都期盼玩出新花样。
还要什么东西风靡一时很快就消失了?欢迎给我留言。我是裁缝方师傅,谢谢。
这个问题要看时间段的,我是一个80后,讲一下我自己经历的一些东西吧。
1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上初中,那时候我们留行玩贴画。四大天王的,周慧敏,胡慧中,叶倩文,曾华倩,赵雅芝等明星的。把贴画贴在自己的文具,书本上。还留四大天王的发型。现在那种贴话消失了。
2小时侯喜欢玩滚铁环,打木棒,弹玻璃球现在不留行了,现在的孩子也不玩了。
3高中的时候留行给同学写信,交笔友。一有来信就激动的不得了。期待笔友的来信,也没有打过电话,就是通过文字彼此交流,人是很纯的,情谊也是很纯的。
4大学时候刚开始留行BP机数字的,汉显的。有事没事拿出来炫耀一下。带上它就像小狗一样,一有人呼叫你,就得赶紧找公用电话。
从小出生在农村,家里比较困难,大哥大没见过,传呼机是真的见过,挂在腰上,那是村里有本事的人才能用得起的,记得好像是03年那会儿还是小学的时候同学有的人拿着复读机,第一次发现有比录音机还要神奇的东西,05年06年那会儿刚上初中,那会儿同学中有个拿MP3的可是牛的不得了,后来出现了MP4然后发现MP3依然是自己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再后来MP5也有了,小心翼翼的借同学的mp3听听歌感觉幸福的不得了,再后来有同学拿着手机,翻盖的金立语音王,在全班人羡慕的眼光中放首《千里之外》,上大学后家里给的生活费稍微多了,几百块钱买了个二手诺基亚,诺基亚的功能让我开发的玲离尽致……后来出来做兼职工作,周末去卖手机,音乐手机、拍照手机、3G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一晃十来年过去了,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当年的这些电子产品都已经退出了 历史 舞台(几乎没人用那些老古董了)不过那会儿的电子产品质量是真的好,要不然嫌我家的旧电视(我记得特别清楚是黄河牌)太占地方我妈依然舍不得扔,我想等以后我们的小孩长大了他们对于复读机MP3这些东西可能就是书上能见一下, 社会 发展越来越进步,等2049年回头看看现在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这时代大变迁的年代,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新陈代谢那是必然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性的 时尚 或产物!
记得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那个阶段,好像最流行的穿着就是军装。不管你是不是军人身份,上街出去谁要穿一身军装会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我记得当初我曾经认识一位军人,他给我弄来一套女军装。我每天只要穿着它,感觉就自信满满。可惜在一次公出住旅店时,想洗洗它就事先泡在了盆里。由于突然接到通知必须马上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就把这套泡在盆里还没来得及洗的军装忘了!当时那个年代通讯又非常困难,又不可能再回去找。所以丢了这套军装让我郁闷的要死要活的~~
那个年代男青年还都实行戴军帽,所以就有不少人因为喜欢军帽又在讨弄不来的情况下,有人会就冒险的去抢军帽~~我好像模糊的记得那个年代抢一顶军帽判刑非常重,好像至少要判十年以上~~~!
到了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不少港台的**作品引进大陆,年轻人都穿上了喇叭裤,健身裤。女人都烫起了头发。大街小巷都播放着录音机,渐渐后来又有了装磁带的影碟机,再稍后就有了光盘,磁盘。
但最让人感觉自豪和方便的就是刚刚有了BB机那个时间段!那个时候的公用电话火得不得了!因为人人几乎腰里都挎着BB机,家里,朋友谁谁有事能都通过BB机呼唤找到你了,虽然反过来还得找公用电话去回复~~
随着时代的进步, 科技 的不断发达,电话的普及很快就淘汰了BB机。但是装一部座机需要三四千元!电视的普遍,也很快的淘汰了影碟机。
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各种 时尚 的服装和颜色多彩的布料,早就把最初年代那种全国几乎灰,蓝,黑的暗淡色彩妆扮得靓丽,鲜艳。让我们的祖国顿时也显得更加的有朝气蓬勃!
所以,时代越进步,旧的东西和旧的传统观念都会慢慢的被淘汰。人们一定要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更好适应当今 社会 的进步发展~~!
以前风靡一时又马上消失的,说不尽的古老。我们国度其实还没有过去多久,就感觉过去几个世纪那么长。既然聊到这,就说说我的认识吧。
第一是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估计这等到我们敬重的老一辈去世之后,真的可以说是断代了现在 时尚 潮流,大家追的从没停止过脚本,年轻人也很少想去真正继承这些手艺。现代化机械流水线早已经代替人工亲劳。
所以没有像样的慢生活,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欢喜。大家可能都还不会意识到。不多说。
第二我想到被时代淘汰的老歌。我们的 情感 ,比如说伤感喜悦都是相同的,只不过每个人经历不同表达不同。所以感情只能被我们延续,歌曲淘汰太正常不过,新的触感占据旧的。
第三点,美好的真善美,是我们现在失分最多。谈起来复杂。自己心灵体验吧。说再多只是烦。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最近一些新鲜的事物比如垃圾分类、瓶盖挑战、十二时辰等风靡全网,热搜不断吃瓜群众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你还记得以前那些很火,现在却很难见到的事物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吧。
市场上曾经有一些很火的品牌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渐渐淡出大众视野,有的彻底停产消失了你还记得多少
万能充
不是万能充时代的小伙伴,估计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步步高复读机
非常可乐
除了品牌,还有一大波小时候的零食,虽然说现在也能买到,但是却不及小时候的味道
西瓜泡泡糖
曾经风靡一时,后来又迅速消失了的东西有哪些呢?我认为是太多了!不胜枚举,不能一一道来,只能列举一部分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大致回顾一下吧。
1、大哥大。
2、三洋收录机。
3、传呼机。
4、按键手机充电器(万能充)。
5、电子手表。
6、搪瓷碗。
7、铝质饭盒。
8、军用水壶。
9、按键手机。
10、甑子。
11、石磨。
12、数码相机。
13、菜篮子。
14、中山服。
15、翻毛皮鞋。
16、火柴。
17、喇叭裤。
18、假领。
19、的确凉。
20、涤卡。
21、凡尼丁。
22、搪瓷盆。
23、半自动双缸洗衣机。
24、黑白电视机。
25、收音机。
26、广播(大喇叭)。
27、晶体管彩电。
28、台式电脑。
29、家用脚踏式缝纫机。
30、连环画(小人书)。
31、玻璃热水瓶。
32、手风琴。
33、脚踏风琴。
34、复读机
35、CD。
36、VCD。
37、DVD。
38、煤油炉。
39、蜂窝煤。
40、太阳神口服液。
41、三株口服液。
42、中华鳖精。
43、MP3。
44、电子 游戏 机。
45、搪瓷盅。
46、频谱仪。
47、摇摆机。
48、飞盘。
49、呼啦圈。
50、汽水。
51、香槟酒。
52、磁带。
53、塑料凉鞋。
54、小灵通手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的追风少年如今也开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我们从无所畏惧到如今心有牵挂,伴随我们成长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些曾经带给我们很多欢乐同时又承载着我们众多青春记忆的那些风靡一时的产品
MP3: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有一台MP3,那个时候一个小小的方块可以储存我们摆满抽屉的磁带或者CD,赞叹 科技 的神奇,以及免费下载听歌的新鲜感。MP3记录了我们最初追逐的偶像,心底暗恋的人的喜好,以及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悲伤和喜悦。
磁带:
小时候家长给买来听英语磁带的复读机,有多少小朋友是用来听歌的,那时候还没有MP3,现在老家抽屉里还有一抽屉那时候听的磁带,为了买张正版的,省吃俭用两星期。
小灵通:这是上高中的时候家里为了方便跟踪人到哪去了配的物资,接打电话,发短信,最喜欢玩的是里面贪吃蛇的 游戏 ,有小伙伴用过同款吗?
万能充:以前叫万能充,现在叫啥也充不了,那时候手机市场还是诺基亚的天下,家家户户必备的万能充,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随着诺基亚一起慢慢消失在大众的视野,所以,不想被市场所淘汰,请及时给自己充电。
小霸王:小时候家里有一台小霸王可以炫耀好久,放学了写完作业,邀上三五个小伙伴一起享受 游戏 的乐趣,魂斗罗,超级玛丽这两款 游戏 是小时候的最爱,小时候家里的小霸王好像基本就没拿来学习过,都是玩 游戏 去了。
傻瓜相机:数码相机没有走向市场之前用来记录生活影像最好的设备,用的是胶卷,拍完照之后还得拿到照相馆去洗出来,那时候最火的应该是柯达胶卷,慢慢的随着傻瓜相机被市场淘汰,作为消耗品的胶卷也在市场上消失了。
各位看官还有什么补充的,请留言评论,一起追寻儿时快乐的记忆。
最近一些新鲜的事物比如垃圾分类、瓶盖挑战、十二时辰等风靡全网,热搜不断吃瓜群众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你还记得以前那些很火,现在却很难见到的事物吗?今天就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吧。
市场上曾经有一些很火的品牌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有的渐渐淡出大众视野,有的彻底停产消失了你还记得多少
万能充
不是万能充时代的小伙伴,估计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步步高复读机
小学学英语的必备品
波导手机
曾经手机中的战斗机!!!
非常可乐
以前百事和可口可乐在它面前都是弟弟!
孩儿面
也叫小蘑菇~
除了品牌,还有一大波小时候的零食,虽然说现在也能买到,但是却不及小时候的味道
西瓜泡泡糖
绿舌头
周小玲辣条
香芋味奶糖
正大无花果丝
旺仔摇摇冻
六丁目方便面
大大卷
CD机和大哥大手机就是曾经风靡一时但随后马上退出市场舞台了。
我国CD流行可能是1995年之后大概有5-8年的流行期,后来因为VCD的出现,CD机就基本上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哥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流行,最初买一个要花 2-3 万,那时候工薪族的月工资是 1-200 元,基本上要先富起来的人才买得起。我的家用电话是 1992 年装的,花了 4500,不止半年的工资。你可以算算这些钱的购买力现在相当于多少钱了吧?慢慢的大哥大被外形更漂亮,更多功能的手机替换掉。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
费翔的磁带专辑一套共有4集,分别是《费翔的第一次》、《慢慢的告诉你》、《别离时》和《把心交给我》。
第一集《费翔的第一次》收录了费翔出道以来的经典歌曲,如《一场游戏一场梦》、《情难自已》、《最爱的人伤我最深》等等,展现了费翔早期的音乐风格和唱功。
第二集《慢慢的告诉你》则突破了费翔以往的音乐风格,以轻柔的旋律和温暖的歌词为主,如《慢慢的告诉你》、《心痛》、《我只在乎你》等等,让人感受到费翔温情的一面。
第三集《别离时》则是费翔的成熟之作,收录了许多深情的歌曲,如《别离时》、《你的眼神》、《我是真的真的很爱你》等等,展现了费翔在音乐上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集《把心交给我》则是费翔的经典之作,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把心交给我》、《一夜长大》、《美丽的神话》等等,展现了费翔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4集磁带专辑不仅展现了费翔的音乐才华和唱功,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的音乐情感和生命力,成为了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
一、什么是“古典音乐”?
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最狭义的解释是,把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最广义的解释则是,把时间前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 music”。
二、别称——“高雅音乐”与“严肃音乐”?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喜欢把“古典音乐”与“高雅音乐”、“严肃音乐”混为一谈,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古典音乐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并不不妥,但这两种观点在某些人理解下,却很容易成为“让古典音乐走向大众”道路上的一道鸿沟。
第一个问题,古典音乐是不是“高雅”?我觉得应该肯定这种说法,不过我们对于这里所指的“高雅”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有些朋友之所以认为古典音乐“高雅”,是因为瞧见了台上指挥家们西服笔挺、冠冕堂皇的庄重模样;是因为看到演奏这些音乐的乐团演奏家们整齐划一、一丝不苟的装束;是因为注意到了音乐厅典雅华贵、祥和隆重的布置气氛;甚至连观众们都要衣冠楚楚、注重礼节。其实,这些表面的“高雅”并不能体现出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音乐的高雅气质是从旋律中透出来的!严谨而完整的结构、优雅而曼妙的旋律、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才是古典音乐“高雅”的根源。其中我们可以听到属于人类最圣洁的情感、发自心灵最深处的呼唤和最崇高的理想。表面的高雅其实只是长期以来西洋音乐发展中形成的定式与惯例,虽然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一种“浮华”,但却又很难想象,一群衣冠不整、装束各异、甚至蓬头垢面的演奏家、指挥家出现在观众面前,能够演绎出好的效果。因为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乐中那独特的严谨、庄重气质。其实当今的欧美古典乐坛也在力图改变自己过于拘谨、与大众较为疏远的形象,著名的柏林森林音乐会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那里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赏古典音乐,不必拘泥服饰是否得体,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随心所欲的鼓掌喝彩甚至一边野餐一边听音乐。
当今中国的教育界尤其喜欢把“古典音乐”称作“高雅音乐”,原因很简单,老师们看不惯学生沉迷于对港台歌星的追捧,所以时常组织学生去欣赏一些所谓的古典音乐会,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让高雅音乐进入校园”等等。这种做法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简单的组织学生去看、去听,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从小就在心中埋下对古典音乐(高雅音乐)的厌恶之情。加上如今的大环境、大气候,通俗娱乐占据了大部分视线,或许很多人就会终生对古典音乐心存畏惧。
其次,一些媒体把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之间划上等号,我觉得更是一种极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对古典音乐的第一感觉就是“晦涩、难懂”,如果再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被冠以“严肃音乐”的统称,恐怕今后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将越来越少。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一部分古典音乐的表达形式以及旋律主题确实是“极其严肃”的,但同样应该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是歌颂、是赞美,拥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无比欢畅的情怀。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题严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乐,也往往想要传达出一种“严肃中的快乐”。譬如贝多芬著名的《欢乐颂》、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虽然这些作品都饱含着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终无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振奋之感。其实入门之后,听众们就会发现其实古典音乐并不难懂,也并不只有严肃和深沉。
之所以在国内出现古典音乐的这两个并不准确的“别称”或者说“代名词”,我只能遗憾的说,一些媒体和“学者”对古典音乐的推崇只停留在一个十分形式化的层次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对古典音乐有系统的、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弄巧成拙,反而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自己与古典音乐之间遥远的距离,成为一个误区。
三、古典音乐魅力何在?
很多没怎么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往往觉得听古典音乐的人有些古怪,这是因为他们还不能接受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有不少朋友,面对古典音乐百年来长盛不衰、乃至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的形势感到不可理解,他们对于古典音乐能够历久弥坚的解释是——“每个年代、每个群落总有那么一些以听古典音乐为高雅情趣的“附庸风雅之士”;这群人并不懂得古典音乐的真谛,却煞有介事的和着音乐,闭目凝神、摇头晃脑;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多了,所以造就了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繁华,或者说“浮华”,事实上古典音乐早就已经是时代所淘汰东西了”。很多对古典音乐了解甚少,或者有兴趣入门的朋友,在这种言论下会显出犹豫、彷徨,他们会怀疑古典音乐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我们不妨来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如果延伸开去,其实就是——古典音乐究竟有什么好听?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或许,这对于培养入门者的欣赏兴趣是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
如果只看表象,那么音乐最基本的功能只是取悦听众的耳朵罢了。如果我们要挖掘音乐深层次的内涵,那么我觉得,音乐对作曲家而言是一种表达心境、抒发情感的途径;对于聆听者而言,则是为了从音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慰藉、求得精神世界的共鸣。以上两点正体现了音乐的两个特性——娱乐性和思想性。即使是流行歌曲也并非纯娱乐性,而是有思想的。但是古典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性却要更加深刻、含蓄、多变且耐人寻味。他能够表现出人类最深层、最炽烈的情感和最为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古典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直白,但是留给我们遐想、思考、回味的余地更大,所以它耐听、能够经历岁月和时间的考验,有人说:一旦喜欢上古典音乐,你就找到了自己一生中除了爱人以外的另一个终生伴侣,而且古典音乐是永远不会和你离婚的。虽然比喻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但也颇有哲理。
不过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与古典音乐所具备的丰富内涵相比,我的文字实在有些苍白无力。或许一些已经入门的朋友读了上面的文章,会与我取得一定的共鸣,但对于更多站在古典音乐大门外的朋友而言,这些“说教”或许依然难以打动他们。音乐选择是很主观的,所以古典音乐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生活在如今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有些朋友一生对音乐这种艺术都没有兴趣,将之视为“噪音”,有些人则一生都不愿意接受古典音乐,认为它过于“枯燥、晦涩”。这些观念上的不同都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偏好乃至知识层面、思想境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明白,这个系列文章不可能改变古典音乐在当前的境遇,我只是为了一个理想和爱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为我遇到了另外一些朋友,他们对古典音乐不熟悉,但是通过一两部作品的引导,却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苦于古典音乐唱片过于昂贵,也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入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与欣赏范围。短歌行的这个古典入门系列正是为这类朋友“踱身定做”的。让我们共同在古典音乐的天空中翱翔,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理想,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把古典入门进行到底!
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
(2)——古典入门第一步
在序章中,和大家探讨了一些问题,看到不少朋友很期待这个系列文章的未来,也看到自己的一些观点能够被大家所认可,这就更坚定了把这篇东西写下去的信心。在前面的序章里,我只是很笼统地谈了一些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看法和认识,而在今天我想和大家继续探讨,究竟应该如何走进古典音乐殿堂的大门。<BR><BR>我自己是什么时候,如何喜欢上古典音乐的呢?我想和许多爱乐者一样,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跨入的,说不上是从哪一年哪一天开始的,更说不好是怎样开始喜欢上的。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对于音乐就很有兴趣,听得最多的应该是父亲用那台结婚时候买来的港产“四喇叭”从电台节目中录下来的磁带。诸如王结实、谢丽斯的通俗歌曲、苏小明的《军港之夜》、邓丽君的优柔小调等等。不过在我记忆中家里有一盘唯一的JVC牌60分钟录音磁带(其它录音带都是SONY的)——标签上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录音的内容,但我至今还记得磁带的塑料外壳是灰色的。之所以念念不忘,是因为里面的录音节目令童年的我十分着迷,那时候曾经问过父亲,回答只说放的是外国音乐。记得当时自己会经常拿出这盘灰色的磁带来,放进“四喇叭”中翻来覆去的听,丝毫不觉厌倦。那时候的我,应该还在念小学。
进入了初中之后,也许是那个时期必然的兴趣变化,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开始迷恋港台流行歌曲,只是烧得还不算高,从来没去看过现场演唱会,只是陆陆续续积攒了大约几百盒正版磁带。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候自己听流行歌曲,似乎只是跟着媒体的炒作、宣传而在刻意追逐着一种虚无缥缈的潮流。歌词中的情与爱自己能懂得多少?歌曲中激荡的旋律又有多少现在还能被我记起?似乎一切过往的时尚前卫、流行趋势,都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与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自己再也无法从流行歌曲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找到了那盘灰色的磁带。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似乎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专心致志守在“四喇叭”跟前,不断按动“BACK”与“PLAY”,不知疲倦反复聆听的场景。音乐依然如此的动听,令我感动,似乎让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了音乐中最美好的东西。
当有了一套真正的高质量音乐回放系统之后,我开始尝试着接触古典音乐,这已经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儿。在吃惯了流行歌曲带给我们的“娱乐快餐”之后,接受古典音乐的表现风格,自己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记得最早的时候,每当电视台、电台播放那些偏于阴沉、艰涩的古典音乐时,我总会有昏昏欲睡之感。看到一些评论文章介绍,说是能够从古典音乐中听很多东西,我虽觉匪夷所思,但又不由不信。只觉得那些音乐应该距离自己比较遥远。所以最初听古典,我显得没什么耐性,总是回避那些篇幅较长,“旋律找不到准心”的曲子,刻意寻找那种录音效果出色、曲目篇幅较短的古典或交响题材的唱片来练耳。起先,被逼真、辉煌的音响效果震撼了一阵子,其后却又隐约感觉这些唱片中的某些段落好像在哪儿似曾相识过,似乎早就浅埋在脑海中。冥思苦想一番,终于找到了根源——那盘灰色的录音磁带。
再次回味磁带中那一段段名曲联奏,虽然音色与CD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MP3都不如,但却如此倍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蕴含于古典音乐中无尽的宝藏。此时的我自然不再满足于欣赏联奏中的片断,而是急不可耐的想投入古典音乐浩瀚的海洋中,寻找一个个曾经令我着迷过的亮点。就这样,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从中获得的精神财富也越来越充实。有时候回想起来,那盘灰色的录音带真是我最好的入门导师。虽然磁带早已被封存箱底,但每当我回忆起来总是倍感欣慰。
以上谈了我自己的一些经历,目的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把古典音乐看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她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留意一下如今精美玲珑的手机铃声、听听某些电视广播节目的背景音乐,您会惊异的发现,我们被林林总总的古典音乐名段所包围着。<BR><BR>所以,抛开对古典音乐的心理障碍是普通听众入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跨出这一步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所谓“功到自然成”,急不来也求不来。如果您看了我们的系列入门文章,依然感觉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千万不要强求自己,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在序章中我就说过,古典音乐并不适合每个人,大家的性格脾气、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各不相同,因此古典音乐对不同人的吸引力也就不尽相同。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与态度都会有千差万别。所以读者们尽可以用洒脱的态度来看待这第一步,水到渠成之时您会很自然的跨出,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将古典入门进行到底
(3)——古典音乐与音响器材
如果能够跨出古典入门的第一步,以一个开明的心态来接受古典音乐,那么我的经历可以告诉大家——后面的路就相对好走了。不过大家也千万不要以为从此便是前途坦然、一帆风顺。我深知对于很多朋友而言,在他们心中关于古典入门这个话题,肯定还有许多问题等待进一步地解释。今天我们来分析第一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听古典音乐是否一定需要发烧器材?
不可否认,古典音乐的魅力,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于音响效果。不少交响乐、协奏曲所体现出的力量、震撼乃至光辉灿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不同器乐合奏所营造出的美妙音色。欣赏现场表演的时候,这种感觉无疑最为强烈,这便是很多爱乐人始终钟情于音乐会的原因。但并不是经常有高水平的音乐会上演,即便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票价也往往令普通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因此,感受古典音乐,在家中欣赏唱片无疑是最为廉价、便捷的方式。谈到唱片,那就必须谈到用来播放唱片的器材。或许有些古典入门者会听到这样的忠告——想真正听好古典音乐,一定要购置一套稍微像点样的音响系统,否则你根本感受不到古典之美。我觉得,这话不算全对,也不算全错。古典音乐包括各种各样不同的类型,其中尤以交响曲、协奏曲这类有大编制乐团参与演奏的作品对器材要求为高。如果要深切体验每一种乐器的音色之美,那么对音响设备优劣更是讲究颇多。就拿古典音乐中最常见的弹奏乐器钢琴来说,要完美重现它的音色决不是很多朋友想象中那么简单的事情。
首先,回放大编制的作品,需要有足够的响度方才能够体现出音乐中所蕴含的力量。很难想象,在又轻又柔的音量下能够表现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所以保证音响器材拥有足够的功率,能够提供比较响亮又不至于失真的回放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接下来声音的厚实度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器材嗓门“傻大”,但出来的声音给人的感觉总是漂浮、玄虚而缺乏底气。这样单纯的“响亮”,依旧无法表现出交响乐厚重、沉稳的气质。因此保证声音还原的厚度,才能让交响乐回放效果更上一个台阶。选择采用大口径、高品质扬声器单元的音箱以及大功率、高保真的功率放大器乃至专业的Hi-Fi CD唱机、更换材质设计优秀的信号线和音响线,都是提高声音厚度的途径。当然每个人对“厚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必刻意穷追,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您的系统能够在一定的大音量条件下保证不出现明显失真的情况,同时声音播放又具有一定的厚度与底蕴,那么它基本就可以胜任交响乐以及绝大多数古典音乐的播放。然而这仅仅是胜任而已,古典作品的音色之美还体现在许多细节处理和宽阔精准的音场上。所以进一步提高声音的细节表现能力,注重系统的音场定位效果便是第二个层次。这中间除了需要在器材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之外,对您听音室房间的声学环境、器材的摆位方法等都会提出各种各样更高的要求。如果您的音响系统能够表现出唱片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譬如:演奏过程中乐器、旋律、音色、音准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演奏者呼呼的喘气声、提琴乐器的擦弦声甚至指挥翻动曲目总谱的声音,那么显然您的设备具有很好的细节表现力。如果您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闭上双眼,能够准确、生动地体味出乐团不同乐器、乐手所在的位置以及他们的变化,完美还原出近乎真实的声场宽度和纵深度,那么您的系统用来播放古典音乐将会非常不错,因为他能够让音乐表现力更趋于真实、准确。第三个层次则是动态与感染力。拥有一套动态出色的器材是很多音乐爱好者兼发烧友所期待的,因为这样能够带来最强烈的听觉刺激,从而触发心灵,而让音乐更富感染力。兼顾声音的厚度与细节,加上良好的声场定位还原,超大的动态无疑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音色应该是音乐之美中最为直截了当的吸引力、最容易被普通听众体味到的魅力。许多入门的朋友需要通过体验来自音色的美妙,通过听觉层第一个环节的刺激,来进一步体验古典音乐作品美妙的旋律,进而从音乐中提炼其精髓,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典音乐入门听众确实需要一套较为优秀的音响器材。但我们必须了解,古典音乐之美是多方面的。说得片面一点,高档器材所能体现出的仅仅是音色之美(当然这里所指的“音色”概念是很宽泛的),仅仅是音乐的“外表美”。古典音乐更多的精髓蕴含于其内在的“心灵美”。“心灵美”由浅入深体现在优美的旋律、强烈的表现力以及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等方面。显然,旋律、节奏、调性等对于器材的依赖性就不像音色表现那么强了。假设播放同一张唱片,对比普通器材与高档器材之间的差异,可能在音色的饱满度、音场的开阔度和纵深度方面优秀器材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是曲目的旋律、节奏、调性是不会随着器材改变有明显变化的(当然,除了个别十分劣质的器材)。因此即使在最普通的收音机上欣赏广播电台的古典节目,只要信号接收平稳,听众同样可以感受到来自音乐的曼妙美感。而我觉得大多数音乐作品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内涵主要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编织、抑扬顿挫的节奏与调性变化体现出来的,丰富多彩的音色变化起到的是次要作用(当然不是说不重要)。
(4)——认识巴洛克音乐
在系列文章的前三篇和大家交流了一些古典入门的心得体会,很多朋友都嫌我闲话太多了,OK!从本篇开始让我们开始正式启航。不过此前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挠着我——我们该从哪里说起?按照很多前辈的经验,似乎从贝多芬开始入手最为合适,而我自己的经验也是这么告诉我的。但同时又觉得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似乎更加合乎逻辑,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古典音乐发展的足迹,那么按照计划就应该从巴洛克音乐说起。但问题又出现了,很多有经验的爱乐者都会告诫说:对于入门听众而言巴洛克似乎枯燥、深邃了一些。回顾自己的历程,非常赞同这种说法,初听巴洛克往往会令人感觉宗教气息过于浓重、旋律平淡无奇,从而产生不知所云的困惑,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方能领悟其中奥妙。这就令我感到两难了,究竟应该遵循音乐发展的时间顺序,还是该向巴洛克妥协?突然脑海中浮现出了《四季》、《皇家焰火音乐》、《水上音乐》这些耳熟能详作品的旋律。没错!巴洛克音乐中同样也有很好的古典入门曲目,这些被录制过无数次的经典曲目至今依然受到绝大多数爱乐者的喜爱。所以我决定还是从巴洛克音乐讲起,但只向大家推荐一些相对较为通俗易懂且悦耳动听的巴洛克曲目。
首先我们要知道,“巴洛克”是一个时期的简称,这个时期通常是指从1600年到1750年之间这150年的范围。这个时期内产生的音乐作品,习惯上便称之为“巴洛克音乐”。当然时间的概念是刻板的,艺术形态则是相对灵活的。或许有人要问,“巴洛克”为何意?其实它本与音乐无关,“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通常来说,巴洛克音乐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节奏特别强烈、活跃,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跳跃且持续不断;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作曲家普遍强调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于音乐的速度、力度变化在当时相当被看重;曲目的调性也从文艺复兴时期单一而保守的教会调式发展为采用大小调形式。同时西洋管弦乐器也在巴洛克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不过诸如管风琴、羽管健琴、维奥尔琴这类颇具历史的古乐器依然被广泛使用。
在音乐表现形式方面,巴洛克时期要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体裁丰富的多。皇室以及贵族对音乐的需求,促使许多巴洛克音乐家开拓出很多新的音乐表现形式,歌剧的兴起(并不是起源,歌剧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为突出的一点。虽然巴洛克时期的歌剧曾被一些专家批评为“矫揉造作”,但却是此后歌剧发展的一个基础。声乐领域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神剧、经文歌、清唱剧、受难曲和弥撒曲等,这些都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见在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在西洋音乐中依然占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时期的器乐曲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各种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赋格和奏鸣曲等诸多表现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过发展、演变,从而成为了后来更为成熟的形式。
我们的文章将要为大家着重介绍的将是其中大家较为熟悉的三人——维瓦尔蒂、JS巴赫以及亨德尔。他们属于同一时期的伟大音乐家,维瓦尔蒂最年长,出生于1678年;而巴赫与亨德尔都出生在1685年。维瓦尔蒂的名字与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部作品应该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乐,甚至堪称流传最广泛的古典曲目。虽然其贡献远不如后面二人来的大,但知名度却非常之高,他所作的协奏曲也具有一定的品质。巴赫被誉为“音乐之父”,他的功绩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见的。亨德尔则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师,从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愉悦、优雅,他的协奏曲作品、歌剧、神剧都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宝贵的音乐财富。这些大师以及有关的作品我们会在后面详细撰文介绍。
最后简要谈谈巴洛克音乐的演奏。对当今的指挥与乐团而言,演绎巴洛克音乐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其一是采用现代乐器演奏,但是缩小乐团规模,以符合巴洛克作品的特定需要。其二则是采用古乐器或者仿古乐器演奏,甚至成立专门的小编制巴洛克乐团或者古乐团。两种方法相比,显然后一种演绎更能贴近巴洛克音乐的本质。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曾经有专业乐评人说过——乐手手中的乐器是次要的,关键是他们对音乐的领悟与表现力,现代乐器同样能够体现出古乐的精妙、感人之处。当今巴洛克音乐演奏方面的好手包括:加迪纳与他的英国巴洛克独奏家乐团、哈农库特与他的维也纳爱乐协会古乐团以及马里纳与他的圣马丁室内乐团,他们都是当代乐坛巴洛克音乐最为权威的诠释者。所以购买由这三位名家指挥的巴洛克作品录音是相当安全的。
好了,在和大家一起仔细倾听诸多巴洛克音乐名作之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一个引导、铺垫的作用。后面的章节,我们会向大家详细介绍维瓦尔蒂、JS巴赫以及亨德尔三人的一些比较容易普及的作品。在此之前,大家可以先去听一下我们同期为您奉献的一张非常好的巴洛克音乐精粹集锦——RR公司出品的,感受一下巴洛克音乐的风韵。
文 / 马醉木
《13个原因》讲了一个花季少女被同学欺凌而自杀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片子的是,它采用了回溯的方式记录欺凌的过程,以汉娜自杀前留下的磁带和地图为指引,分为过去和现实两条并置的线索,穿插着男主克雷和其他几个人的阵营的对立、家长和学校的交锋,通过汉娜的旁白和克雷的找寻,一点点展开真相。
爱情、友情、孤独、死亡……它描写细腻真实的感情,因而显得不做作。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受害者视角讲述,对于欺凌没有停留在浅层次的批判,而是尽力去展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并试图探索背后的原因,还原一个真实的校园生活。 纠缠的人性,扑朔迷离的真相都让这部美剧显得深刻而饱满。
甚至,它或许还不落俗套地打破了美剧中人物的刻板化印象,雪莉可能是荧屏上最不贱的拉拉队长,剧中的nerd千姿百态,有泰勒那样洞察人性的变态,也有克雷这样单纯无害的小可爱。而且它描画的人物不是扁平的,而是圆形的、多变的。导致汉娜死亡的有13个原因,而这13个原因又各自有自己的原因。每个人都参与了这场“谋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完全执迷不悟的恶人。正如托尼一直强调的那样, 汉娜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但你和我,磁带里的每个人都辜负了汉娜,我们没让汉娜知道她还有别的选择,也许我们可以拯救她的生命,也许不能。
本剧完成度较高,剧情逻辑合理。人物情感一层层推进,衔接自然,结局顺理成章。贾斯汀和杰西卡伤了她的心,艾利克斯、泰勒、考特妮、马库斯参与诋毁了她的名誉,布莱斯摧毁了她的灵魂。 失望和压抑一点点堆积,最后酿成一杯吐不出来的毒酒。
强调受害者汉娜的心理过程的同时,也花了一半篇幅刻画霸凌者在汉娜死后的生活困境和心理变化,而这一切,在最后一刻推至高潮,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并分别走向属于自己的结局。克雷和斯凯约好了喝咖啡,杰西卡哭着告诉爸爸,雪莉自首,艾利克斯自杀,贾斯汀出走,泰勒藏起枪……开放式结尾把问题抛给观众,令人深思。正如某位网友所说, 汉娜的死是一面镜子,剧中照出了校园百态,剧外照出了各种牛鬼蛇神。
在气氛的营造上,它比较注重明暗的对比。男主一边听着磁带,一边找到“案发现场”,秘密一个一个揭开,疑惑却一个个跳出来。全片一直到最后才能知道真相,所以漫布着悬疑的灰暗色彩。而汉娜和克雷的爱情却给这部美剧带来了一抹亮色。倘若其他情节都被删去,这该是一部温暖无比的青春校园爱情片。正因为它不是,才使甜蜜的剧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第五集的开头该是最美的一幕吧。蓝色色调,呓语般的女声哼唱,慵懒的男声若隐若现。优雅的音乐中,步入优雅的舞池,两只紧张的小鹿,一步步走进对方的生活,小心翼翼试探对方的心意,等待某一个时机——或许就是那场舞会,我多么希望男主的幻想成真。提前学熟舞步,牵起汉娜的手,搂向她的腰,舞池中只剩两人,曳步、转圈、轻轻摇晃,然后一个顺理成章的吻。灯光打在他们身上,主角们在一起,剧终。可是这场爱情中,汉娜将永远地缺席了。
当然,它的配乐、剪辑和镜头的表现方式也十分出色。第三集开头,红色的沙画背景,节奏分明的音乐和汉娜沉静的讲述合在一起,沙画消隐,杰西卡快速走上台阶,遇到糟糕的贾斯汀的妈妈和前男友。镜头溶接到沙画背景,横摄墙面,又给了人脸图一个快速的特写,紧接着就溶接到贾斯汀闭着眼睛的脸部特写,黑黄的油彩和贾斯汀白净的脸重叠在一起,产生不和谐的对比。紧凑的开头,配乐,镜头语言,都无懈可击,对贾斯汀人物家庭背景的交代十分清晰,刻画人物可谓细腻。
然而,作为一部尝试混入悬疑元素的校园剧,它也有显而易见的不足。
“一些元素过分重复,一些悬疑和秘密被过分宣扬。” 克雷中途出现过几次到托尼那里“无理取闹”的情节,显得人物角色丝毫没有成长,特别容易摇摆,不太真实。从一开始汉娜就表明“我要是没有喜欢上贾斯汀该多好,那这个故事就不会有。”到最后杰西卡的聚会这一集中,这种句式来了一个集中的大爆发,汉娜不断重复“要是我没有去这个聚会”、“要是我没有搭雪莉的车”“我本该……”,密集的悲剧在本就灰色的主色调中令人审悲疲倦,好像叙事者是一个唠叨的祥林搜,在与汉娜对聚会的期待和对爱情的希望的前提下,大大削减了角色的可信度和情节的真实性,也不恰当地给了观众“Hannah is just too much”的错误印象。
为了刻画人物形象导致 节奏拖沓 。尤其是克雷要听自己那盘磁带的时候,角色好像没有成长。11集的时候,男主克雷一直顶着伟光正的主角光环,却仍然维持着角色没有成长,反而像在退步的“我不敢听我那部分的磁带,我好怕我好怕”的coward设定。Judge别人的时候这么义正言辞,到了自己的罪过的时候竟然听都不敢听,像个小姑娘似的扭扭捏捏,哼哼唧唧、磨磨蹭蹭。中间加了一段塔罗牌的戏,显得十分多余,又从莫奈咖啡馆跑到公园,从公园跑到悬崖边,还不断向托尼问毫无意义的问题,几乎耗尽了观众继续看下去的热情。
Did I kill Hannah Baker
Yeah
这句对白说实话一开始不懂为什么要很庄重地拍出来,好像很做作。很明显在磁带中的人都“杀”了汉娜,问这句话似乎没有意义。我想了想,他问的是托尼,实际上是在反复拷问自己的内心。克雷真的忘了吗?通过前几集的叙述,他的脑中出现了许多记忆碎片,他一次次忽视汉娜的感情,他曾对着汉娜和柯特妮的照片打飞机,泰勒还暗示过,也许正是他明白他也是罪人,所以他才这么犹豫,这么想要逃避。
听完自己的那盘磁带,克雷泣不成声。
还好这段磁带揭示的真相、男主浪漫的想象以及高潮渐起的完美配乐,勉强挽救了剧情的拖沓。
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豆瓣评分一度偏低。然而由于改编自北美畅销书《汉娜的遗言》,奠定了广阔的群众基础,加上校园霸凌的题材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IMDb的评分一度刷到91。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