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点?

中日韩三国人性格上有什么不同点?,第1张

中日韩三国虽然都地处东亚,文化根基亦是一脉相承,但由于三国在历史潮流中面对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冲击,以及原本就存在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习惯等差异,使得三国形成同源不同流的文化和国民性格。

首先,可以对比一下日常生活中三国国民的行为:

中,日,韩三国人坐地铁,日本人一声不吭,只订着一个地方目不转睛;中国人眼睛乱转,一刻也闲不住地东张西望;韩国人则吵吵闹闹,喋喋不休。

关于吵架,韩国人光吵不动手,是儒教式的;日本人只动手不吵,是武士式的;中国人则是又叫又动手,是充满谋虑的立体战。

对于性,日本人往往认为,性不是一种禁忌,而是一种日常艺术,是一种美。韩国的性文化保守性强,说现代韩国的性文化只是李朝时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延续也不为过。直到今天,结婚的女友一定是处女,这是先决条件。而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性文化的发展也比较早,渐渐的形成了独特的以性心理,性生理,和性医学为中心的性学。到宋代,程朱理学对性以及性学的发展有所抑制。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正常的性观念和性表现的压制都是前所未有的。今天中国人终于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性观念和性表现现在都比较自由和开放。对于性,日本人闭口不说,文字大胆,身体开放;韩国人满嘴荤话,思想保守,中国人是中庸之道,介于二者之间。

韩国的妻子们重感情,对丈夫强势而热情;日本的妻子们对丈夫百依百顺,温柔体贴,很难了解其内心;中国的妻子们既重感情,又有城府,将丈夫们训练的服服帖帖。

中国人喜欢牡丹,国色天香,象征荣华富贵;日本人喜欢樱花,刹那盛开,瞬间凋零,象征残酷之美;韩国人喜欢木槿,质朴无华,小家碧玉,却不屈不挠顽强生存。

中国人喜欢看[三国演义],讲国家大事,规模宏大,象百科全书,将文治武功溶于一炉;日本人喜欢[忠臣藏],讲武士搏杀,刀光剑影,残忍冷酷;韩国人喜欢[春香传],讲才子佳人,对诗传情,和美优雅。

日本人最诚实,一般不说谎;而中国人的谎话是一大特产;韩国人不说谎却有说大话的可能。

当我们将三国的国民行为与其地理位置相对应的时候,不难发现:中国是大陆德行,圆滑世故,雍容大度;日本是岛国德行,心胸狭窄,细致认真;韩国是半岛德行,自尊心强,心怀怨恨。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在这个地球上,大概再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讨论自己民族性的民族。明治维新以来,有关日本人国民性的著述、论文、报道、随笔不计其数,直到现在,从各个层面加以论述的日本人论仍然层出不穷。在日本,最早对日本人民族性进行具体论述的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权威国文学家芳贺矢一。他在1907年写的名著《 国民性十论 》中,把日本人的国民性特征分析为以下10条:

(1)忠君爱国

(2)崇尚祖先,珍惜家族名誉

(3)现实主义

(4)爱护草木,喜欢大自然

(5)乐观主义

(6)淡薄,潇洒

(7)清丽纤巧

(8)清净纯洁

(9)恪守礼法

(10)温和宽恕

正当日本人在中日、日俄战争中胜利而自诩为“世界一等国民”时,为使国民好好反省一下,1916年大町桂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剖析日本人民族性 》(共收录了35个人的76篇文章)一书,其中他就如下方面做了指责:

(1)日本人的谎言

(2)贬毁本国的恶习

(3)没有同情心的民族

(4)岛国的根性

(5)小国式人物

(6)产业的缺点

日本作家坂口安吾于1935年发表了《 日本文化私观 》一文,其中他剖析了日本人憎恶心太弱的旁观者性格,并指责日本人即使本土的传统被欧美风潮破坏也毫不关心这一共性。另外《世界国民性读本 》一书对日本人的国民性做过如下概括:

(1)忠孝义勇

(2)清廉洁白

(3)高雅优美

(4)崇尚祖先

(5)外来文化的同化

(6)热爱自然

(7)喜欢海洋

(8)纯洁

(9)灵活

此书指出的日本人民族性的缺点是:

(1)缺乏公德,注重表面

(2)缺乏雄心壮志、冒险精神和创造精神

(3)没有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文化

外国人写的批判日本人的代表著作首先要数留日中国学者戴季陶的《 日本论 》(1928年)。国民党上层人士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翻译兼秘书曾多次访问日本。他批评日本的国体只不过是对“万事一系,天壤无穷”的神权的迷信和实为奴隶思想的武士道精神。他还指出,日本国民性的优点是在吸收世界文明的同时,兼备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作为缺点,日本人仍然具有卑微的岛国根性和崇拜欧美、藐视中国的倾向。在艺术上,好战精神与优美宁静的心境、精巧细致的形式相结合。其审美意识虽然优雅精致,但并不崇高伟大。在公共道德上,虽然有和平互助的习性,但被功利的商人根性所支配。对于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藐视中国和韩国的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民族性的指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战后的1948年,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 》在日本翻译出版,一时间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因为《 菊与刀 》是历史上首次由外国人编写的正式的综合性日本人论,受其影响,不久出现了各色各样的日本人论著作。《菊与刀 》突出强调了日本人的双重性格:一方面喜欢菊的高洁,另一方面又有刀一般的残忍。

值得注意的是,与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日本人更爱用“与外国人相比,我们日本人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从这一惯用语不难看出日本人的国际文化比较意识,这源于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强烈好奇。比较才是日本人改变自己以求得发展的动力吧。

解放后的1965年,文化人类学者崔宰硕在《 韩国人的社会性格 》中把韩国人的性格总结归纳为五大特征:

(1)家庭主义

(2)官本位主义

(3)上下序列主义

(4)亲疏差别主义

(5)共同体意识

在此之前,虽然不是正式的研究论文,但1963年韩国的代表文人李御宁曾以随笔的形式写过《土地与狂风——这就是韩国人 》。该书于1978年在日本被译为《 恨的文化论 》出版发行,并成为热门话题。这可以说是解放后最早的韩国人论。迄今这本书仍作为畅销书给韩国人以深刻的影响,因此把它称做“20世纪的韩国人论”也不夸张。

1971年,心理学家尹泰林在《 从意识结构上看韩国人 》中,以韩国文化、韩民族的起源、风土人情为出发点,对韩国人的国民性进行了论述:

(1)过分忍耐和以感情为主的思考行为模式

(2)过分执着,保守性强

(3)自卑于权威

(4)注重体面,易陷入形式主义

(5)功利性强,追求现世的思考方式

韩国国文学者全烈圭曾在《 韩国人的心 》中对韩国人的心理性格做了如下评述:

(1)家庭主义

(2)女性观: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

(3)夫妻观:在儒教式家庭中的婆媳关系和婆婆的权威

(4)祖先观:崇尚祖先,对自己姓氏的绝对骄傲

(5)教育观:优先孩子的教育

(6)社交观:yes/no分明,社交能力比日本人强

(7)团体观:比起日本人来过于强调个人的主张

(8)劳动观:儒教伦理是劳动欲望的源泉,忠于国家

(9)出世观:官本位主义

(10)饮食意识:喜欢味美的食物,能吃得大汗淋漓

(11)娱乐意识:比起日本人来,喜欢有个性的娱乐

(12)幽默观:性格幽默。幽默的内容以对权威的攻击为主

(13)审美意识:喜欢曲线美和未经雕琢的自然美

就东方文化或者说是中华文化的影响而言,中国是最深的,其次是日本,再其次是韩国。中国拥有最本源的文化根基和传统;日本虽然没有根但在继承和接受之后有了自己的理解,算是一个嫁接比较成功的样本;韩国的移植算是比较失败的,因为,他们终于没能发展出自己具有竞争性的文化分支。这并不是说,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化,而是说,韩国人没有一种有竞争力的文化。看一国文化是否有竞争力,我认为,并不是看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而是看该民族自身对其文化的信仰程度和文化自信。韩国比起日本来,显然缺乏这种自信,更不要说与中国相比。

文化自信是一种很怪异的东西;首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必然造成一种固执的坚持和保守,对外来文化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蔑视;其次,这种自信又会有豁达雍容的一面,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接纳和同化。这种矛盾性体现最明显的是日本。日本人拥有一定的文化自信,这体现在其学习能力上,也体现在其矛盾心理上。正是因为这种矛盾心理,使日本人成为三国中最早跨出向西方学习这一步的国家。自信,使他们敢于去学习;不够自信,使他们需要而且愿意去学习;所以,日本人必然会而且很容易迈出那一步。因此,日本不仅能积极地在数千年前谦虚地学习了中国文化,也在18世纪放眼看世界,开展了意义深远的明治维新,并且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并没有放弃在当时看来相对落后的日本传统文化而是聪明地将两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其民族的文化进步。

韩国处于朝鲜半岛。早在秦汉之际就有明确的史书记载有朝鲜半岛与中原大陆的交往。可以说朝鲜半岛国家是世界上受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同时朝鲜半岛长期以属国的地位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朝鲜半岛国家或多或少曾有一种身为先进文化享有者的骄傲。同时,这种与日俱增的骄傲又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他们没有源文化的的尴尬现实。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及缺乏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得半岛国家既想摆脱中原文化的巨大影响以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文化但又无法像岛国日本那样从外来强势文化中获得发展契机。现今韩国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强国,由于缺乏具有强竞争力的文化,韩国在某些方面总是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以表达其内心的强烈情感。。随着韩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韩国人迫切地希望其文化也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席位。此时的韩国很像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急于表现出其不凡的一面,韩国的国民性格也带有类似色彩:暴躁、激动、热情、易怒、倔强、敏感、追求物质享受。当然,由于长久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人往往又具有谦和、温顺、彬彬有礼、传统、保守的特质。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据地质学家与考古学家考证,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约从250万年前延至15000年前),由于冰川;的作用,日本列岛曾以陆桥的形式与亚洲大陆相连,原始人类与动物可以自由往来。因此,在日本发现的距今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与陆生脊椎(zhuì)动物化石,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及动物化石,有许多共同之处。直到一万多年前的全新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才使得日本列岛与大陆完全分离。后来,中国大陆的上古居民,仍利用日本海左旋环流和季风,跨过朝鲜海峡,东渡日本。

中日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周秦时代的神话故事《山海经》(记事以山海地理为纲,涉及上古迄周之历史、民族、宗教、神话、物产、医药、巫术等各个方面)中,已经有“倭属燕”的记载;公元前一世纪的《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史学家班因等撰)中,更明确记录了东海“倭人”向中国朝廷进贡之事;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则开始为日本立传(《魏志·倭人传》),详细记述日本国情和中日交流史实。从《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南朝宋范晔撰)。《三国志》,一直到《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清张廷玉等撰)、《清史稿》(近代赵尔巽主编),中国历代16种官修史书中都有对日本情况和中日交流的专门记载,如《倭人传》、《日本传》(从唐代开始中国称倭为日本)等,从未间断。

中日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初的渠道主要是中国移民迁居日本,这些“渡来民”有的经过朝鲜半岛,有的直接漂流到日本,他们所传播的主要是物质层面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后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如邪马台国的遣魏使,倭五王的遣宋使,奈良、平安时代的遣隋使、遣唐使以及中国的聘日使等;此外还有各种留学人员,如人唐的留学生、学问僧等。彼此间交流的内容也扩大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面。宋、元、明、清时代,中日两国间的交流方式则以商人贸易和僧侣往来为主,经济、文化交流并举。到了近代,两国间的交流途径就更加多样化。

中日文化交流,对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甚至对于国际关系、民族情感、革命运动、人民友谊、日常习俗等等,都产生过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回日军驻地的经过。使我们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浓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感悟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

聂将军的信应该是表达了他绝不会因为一小部分日本人的罪行而对无过错的日本小姑娘身上施加同态复仇,也希望借此表现出中国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唤醒更多日本人加入到反法西斯阵营中。

我也不知道对不对,你看看吧!

首先是文化上的吧,日本是四面临海的岛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强些,前些年的动漫都是比较盛行欧美风的,比如哥特萝莉侦探实际簿,丹特丽安的书架,侦探歌剧少女福尔摩斯,强袭魔女还有魔法类的动漫等等,西方的节日也经常在动漫看到呢,比如圣诞节。还有就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了,现在在每部动漫几乎都能看到各种祭典,学园祭啊,神社夏日祭奠啊什么的,喔,对了还有樱花盛开的时候赏樱花。另外日本毕竟是动漫大国,日本人的想象力都比较丰富呢,最知名的就是哆啦A梦、海贼王和龙珠了。

在动漫的画风上,剧情上还有音乐这些都是和中国没得比的。

日本的动漫基本都会商业化的,现在要想赢得好的销量,剧情,画质,音乐这些都必须要做好。在剧情方面日本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样的情节一般都不会出现第二次,而且让人印象深刻,感到有趣不像中国,剧情单调简单,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

画质和画风方面我不想说了,中国要是能达到哆啦A梦的水平就已经很不错了。

音乐方面的话日本是无可挑剔的,主题曲,结尾曲,插曲一般都是由知名的声优和歌手唱的,比如AKB0048。

值得一提的是动漫的配音也是举足轻重的,有的时候一个声优都来的比一位监督重要。

中国动漫角色配音现在都没什么特色呢,看看日本,钉宫理惠算是一位重量级的声优了,说到傲娇和贫乳没有人不会想到她,现在新兴的一种疾病钉宫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患钉宫病的患者,听不到钉宫理惠的声音,歌曲和骂人声就活不下去,而且患者还在继续增加,这真是令人担忧呢。

根据日本内阁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1945个)和我国通用汉字表中的一级、二级常用汉字(3500个),可以发现大约有600多个汉字存在着字形上的差异,其中属于结构字形上差异的大约有588个,如:県(县)、伞(伞)、(亲见)(亲)、気(气)、机(几)、里(里)、默(默)等;属于外貌字形上差异的大约46个,如:亚(亚)、渴(渴)、穂(穗)、鸟(鸟)等。(括号外的汉字为日本简体字,括号内为我国的简体字)。

  中日汉字在字形结构上出现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方在汉字字形整理中遵循的取字或用字原则有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日本《常用汉字表》取字比较注重“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如果从大处着眼,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字形与字义两者完全契合的。如:“为、昙、碁、车、马、风、竜、贝”等字;另外一类是取字或者用字意图与本义并不完全契合,而只具有某种曲折的间接联系的。与前一类相比,后一类的情况在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另外,如果数体都符合“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那么则选择以笔画少的为正体。如:“竜”与“龙”本是一对异体字,都能体现字的“初形本义”,但是由于前者笔画少,所以取其为正字。我国在整理字形时,本着从简,便于应用的原则。“整理字形的标准是:同一个宋体字有不同笔画或不同结构的,选择一个便于辨认、便于书写的形体;同一个字宋体和手写楷书笔画结构不同的,宋体尽可能接近手写楷体,不完全根据文字学的传统。”

  2.从深层次上讲,日本取字、用字的原则还与其文化息息相关。字形是文字内容的形式承载,是文字能够成其为文字的物质依托。对于文字实现其消除有声语言传递的时间障碍来说,字形固然是必要条件,而文字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其文化蕴涵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字形来实现的。字形是汉字文化蕴涵的镜像。同一个字如果存在不止一个字形,也就是所谓异体字,其形义之间便有了多维的联系,而这种具有多维的形义联系的字形又有更多的机会蕴涵某种文化信息。同字异形不光有历时更替的,而且也有同时共存的。汉字从传入日本到现在,受到日本语言、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融会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日本为了使汉字能够很好地表现日本文化,在汉字字形整理中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是以民族文化为本位。

  

  日本的汉字文化蕴涵

  1.单字文化蕴含考

  “灾”和“灾”,均属会意字。《说文,川部》:

  之灾。日本列岛濒临太平洋,属于著名的地壳变动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火山、海啸、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岛国,日本选用“灾”字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该字形描绘的是字义所指现象发生的原因——水、火,更符合“初形本义”,而且也符合日本的自然环境。而我国简化了的“灾”的字形只是勾勒字义所指现象的典型表现——房屋遭火焚。

  “羲”和“义”,“羲”为会意字,甲骨文从羊,从我(刀锯),表示用刀锯屠宰牛羊以祭祀。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羲。而“我”是象形字,本义当为锯类工具,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部》:“羲,己之威仪也”,日本依旧以“羲”为字形,未作简化,取字意图首先是为了确保该义所指概念密切联系的现象(我国则将其符号化,简化成了“义”,已无法看出字源)。另外,日本的“羲”,既不来自中国的儒学,也不来自东方佛教,是一个日本的范畴。包括良心、名誉、情面、义气等,实际上含有不让自己的名字和声誉被任何诋毁所玷污的责任。这种“羲”的责任在大量传统文学中得到赞颂,并被同武士的德等量齐观。其中最流行的就是堪称日本民族叙事诗的《忠臣藏》(又名《四十七浪人的故事》),讲的就是47位忠义浪人抛弃自己的一切,为主君挽回面子而复仇、然后集体剖腹的故事,起因就是一位地方大名自尊心受辱,觉得有损威严而已。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并无多大的价值,但是却被选人本国的教科书,在剧院里演出,拍摄成现代**,印成通俗出版物,成为今天妇孺皆知、日本生气勃勃的文化的一部分。

  “耻”和“耻”本是一对异体字,我国以“耻”为正体选用字,日本《常用汉字表》以“耻”为正体选用字,中日正好相反。《说文》:“耻,辱也。”小篆字形作“耻”,从耳从心,会意,给人以“听到批评时,心里羞愧”这样的联想。这是“耻”之“初形本义”。“耻”写作“耻”,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从耳止声,这是汉字经过隶变,很多偏旁和笔画混同了,这使汉字的理据性大大减弱。因而,学者们都认为“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由此可见,日本《常用汉字表》取“耻”的意图不仅是因为“耻”这个字形更符合该字隶变前的“初形本义”、“传统字理”,即该字形是以本义所指概念引出的结果来表示本义的(我国则根据从俗原则取“耻”),而且从另一方面看,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至今也仍然谈不上开放,封闭、保守、排外等特色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日本人已经完全习惯了在一个狭小、封闭的集团空间中生活,每时每刻都注意着他人的眼色、目光行事。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先生在自己每天行为的根本准则)。”所以日本人的“羞耻心”源于企图掩藏自己的毛病、弱点以及与他人的不同之处,避免因暴露了这些而受到歧视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为核心,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卑心理。

  

  2.字组文化蕴含考

  (1)“颜”和“裹”——表和里的矛盾性格写照。“颜”为形声字,篆文从页,彦声。隶变后楷书写作“颜”。《说文,页部》:“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本义为眉目之间,俗称印堂。后来又引申为额头、面容、面子、色彩等。“裹”,表示衣服的内层:绿兮衣兮,绿衣黄衣。后引申泛指里面。日本常用汉字表保留着这两字的初形,我国则简化成“颜”和的才是真心话)。”这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颜”和“裹”的行为观念。日本人一直用“颜”这个词来表示人格、人品、权力、名誉等,一方面注重表面上的现象,而另一方面,他们更重视“隐藏着的、朦胧的、模糊的”“裹”。日本人之所以注重“颜”,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关系到人格、人品、名誉等,但是能左右这些的本质东西的还是“裹”。日语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发现日本人不喜欢露骨的、直来直去的说法和行为,因为一旦事情太明了,事物的任何价值也就随之消失了。

  (2)男汤(男澡堂)、女汤(女澡堂)、钱汤(澡堂)、秘汤(坐落在深山中鲜为人知的温泉)——日本的澡文化“汤”,形声兼会意字。金文和篆文从水,汤声也兼表热义。隶变后楷书写作汤。《说文,水部》:“汤,热水也。从水,昜声。”本义为热水。又特指温泉(海内温汤甚众,有新丰骊山汤)。日本取其“初形本义”,未作简化,而我国则取其引申义(带汁液的菜食),简化成“汤”。基于火山众多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日本成了一个温泉的王国,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天然温泉,为日本人满足肌肤之悦、养生休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仅温泉浴场遍布东瀛列岛,而且投币式淋浴箱也随处可见,公共澡堂生意兴隆,使日本人成为世界上最喜欢洗澡的民族。洗澡在日本有着宗教上的意义,即洁净、清静及信仰,表现出对神的感谢和佛教中的无我无欲、身心皆融入净土般的“圣境”。追求“洁净”自然也就成为超越时代的、绝对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感觉、道德意识乃至文化心理,给这个民族打上了鲜明的精神标记。如进门脱鞋的规矩和礼仪;还有千百年来,统治着日本主流画坛,最能拨动日本人心弦的,始终是那种清爽、明净,或略带朦胧的风格。

  

  3.字系文化蕴含考

  (1)“门”旁文化考——日本的和式建筑、空间文化一瞥。日本是寸土寸金的岛国,日本人合理地利用空间,巧妙地使狭窄的空间表现出美感、协调感和实用性,形成了特有的空间文化。而日本的和式建筑就是空间文化的代表杰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门”旁的汉字——“関”、“间”、“闲”。

  《说文,门部》:门,闻也,从二户,象形。日本为保持其象形度,借用该字后没有简化,(我国则省作“门”)。日本人说的“门”,几乎都是建筑在“边界线”上的门,是意味着与外界隔离开的大门,总称是“出入口”,一般都不上锁,而房屋内的门多用“~口”、“~户”。中国的宅院,一般都有好几个“门”,而日本的宅院只有一个。再看“関”字,为会意字,金文从门,中像有闩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关,异体作阴。《说文,门部》:“关,以木横持门户也,从门, 声。”本义为门闩。日本把“房门前后的一块地”称为“玄关”,该处一般要比屋里低出十公分左右,日本人在接待外人时,常常在“玄阴”应酬而已,如轴、插一束鲜花,别无他物。看起来好像白白占去了一块空间,可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它是体现房屋主人审美情趣的重要空间。“同”,原为“闲”,会意字,用门中可以看到月光会空隙之意,篆文将月移到门中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闲。俗改月为日写作同。《说文,门部》:“闲,隙也,从门,从月。”本义为空隙。上述的“玄関”也是“间”的很好体现。“玄阴”既不属于房屋的“内”也不属于“外”,而是“内”与“外”的“间”。“玄阴”给主人和客人一个回旋的余地,主人可以在“玄関”判断是否请客人进屋。即使不请客人进屋,因为已经在“玄阴”接待了,所以也不算把客人拒之门外。日本人之所以很注重“玄阴”,留心把它搞得整洁明亮,就是因为“玄阴”是生活中重要的“间”。“间”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它给人留有充分的想象、判断的余地,而这种“余地”是日本文化特别注重和推崇的。如果用“日”代表日本民族,用“门”代表社会环境或规则,那么,“间”字形就恰是日本的人际关系图。从外面的“门”到内部的“日”,中间存有空间,下边留有开口。这空间不是物理上的隔断,而是自己给自己定位并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开口是给人留有思考或回旋的余地,以便求得调和。即使是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所以日本人在表示时空意义上的范围时,更注重把它作为一个空白区的垫在意义。甚至干脆把“人”称作“人间”;伙伴儿称作“仲间”;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子、笨蛋)”。不管与谁交往都要注意“间柄(关系)”。有人把日本文化称为“间人文化”(《间的日本文化》,剑持武彦著,日本朝文社)或“间人主义”(由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个人主义而言),意思就是行动时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组织的立场、心情及相互间的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存和尊重。日本人觉得“同”是一种平衡的感觉,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可以通过其来介入,使原本不平衡的东西变得平衡起来,这里面深藏着日本人对人或事的一种调和感,并反映在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日本人很少用握手来表示致意,而一般会和对方保持一段距离,用点头、弯腰鞠躬直至双膝跪下、上身伏地来表示。又如:俳句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有人说它是世界上最短的定型诗歌,一共只有17个音符。日本人认为好的俳句,并不要求它表达什么思想、主张、情感,更不允许出现什么议论、评判,而是能用语言描绘一个情境,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即能创造令人产生种种遐想的“同”。江户时代的著名俳人地用一个“跳”字传神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时空相交,天地浑然的立体画面。而且它所描绘的那种空凉、寂寥的情境十分符合日本人遐想联翩的审美意境。日本的国技——相扑比赛也极好地体现出“同”的文化。每场比赛之间总穿插发悬赏金、喝大力水、撒盐净化土台等内容,用“间”把紧张的比赛分开,使比赛既紧张又轻松。观众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相互交替的间隔中,尽情欣赏心、技、体融为一体的古老竞技。而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也在有意无意地磨练自己的“间”意识和“仲间”(伙伴儿)精神。日语里采用“兜圈子”式或婉转的否定式的中性、暧昧的语言也特别多。孕育出这种“间”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自古以来的农耕作业要求众人的协调、配合和耐心。同时,年复一年发生的种种自然灾害使他们习以为常并采取积极对待的态度,人们学会了从变化中体会“美”的存在,对于一种状态向一种状态的转变即“间”倍加欣赏。二是日本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十分接近,所以意识形态也相对稳定,相互间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日本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往往可以心照不宣地表达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而无须多费口舌。还有一个“闲”字,《说文,阴部》:“闲,阑也,从门中有木。”本义为栅栏。后来借作“闲”,由空隙引申为闲寂,这也可以说是日本人的另一种审美追求。由于日本的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大自然的变迁十分敏感,常常流露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种“感性”的特征,使得日本人产生了“物哀、幽玄、闲寂”的美学理念。称作“和室”的日式房子干净整洁,在不奢侈的质朴中,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古雅和闲寂的美,从字形上看,日本人不愿意把含有自然之物的“木”(日本人更愿意理解成树木)的“闲”字进行简化,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因此,在“门”旁汉字中,不仅蕴涵了日本民族居住空间的审美意识,而且透示出他们对“距离产生美”的审美意识。

  (2)“気”字短语一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体现。我国简作“气”,象形字,甲骨文像云层形,因与数字“三”形近易混,金文与篆文稍加弯曲,以像云气升腾流动之状,隶变后楷书写作“气”。《说文,气部》:“气,云气也。象形。”本义为云气。后来做了偏旁,“云气”之意便借用“气”来表示,日本简作“気”,即下半部多了个“乂”。《康熙字典》:“五”,古文为“乂”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汉字源流字典》:“五”,象形字,甲骨文本像两物交叉形,或于上下各加一平横,以突出纵横交错之意,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五”。《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这是就当时的社会思想所作的附会,本义当为纵横交错。而日本根据《说文》的解释,以与本义密切相关的现象来表示本义为取字意图:“気”实为五行之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王充曾在《论衡》中说过,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做万事,如果五行之间不能相制,则不能相使,不相克则不能为用。诸物之间相害相利,动物之间相胜相食,都是五行之气在起作用。指出了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排斥、相互克制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的协调、结合,才使宇宙万物经常处于平衡的状态。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仅尊重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而且非常注重人的心灵感受,良好地保持着和他人的和谐关系,在引进“气”的同时,根据自己本国的生活习惯、思维等对“气”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扩展,使得日语中的“気”更具有一种形象的、生动的色彩。“気”的意义随搭配词及使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不仅能表达变化、流动的自然现象,而且更钟

  结语

  中日简体字的字形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方面,日本的取字原则不仅兼顾“初形本义”,即所谓“传统字理”,而且更体现了以民族文化为本位的思想意识。另外,日本对会意字的保留情有独钟。所谓会意,就是字形构成、形义联系比较松散,需要借助某种程度的联想来领会其理据。这种性质决定了由会意方法构成的汉字有较多机会传载有价值的文化信息。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凡是构成理据所蕴涵的取字或用字思维不符合异国人的思维规律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会意字,一般都有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异域文化信息蕴涵其中。反之,其构成理据只反映了共同思维规律、普遍观念意识的会意字则一般无跨国文化蕴涵可言。

近日,两名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在发布广岛美食测评视频时,公开发表了有关广岛原爆的言论,引发了日本国内的不满和抗议。留学生称广岛原爆同情不起来,并表示日本人对该事件的真相不太了解,原爆博物馆也故意展出儿童物品来激发怜悯心,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很多日本人的愤怒和不满。首先,作为公众人物,留学生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话语不仅仅是自己的观点,更代表着一部分人的声音。因此,公开发表此类言论需要慎重考虑,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话语会对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次,广岛原爆是二战期间的一场灾难,造成了数万人的死亡和伤害。尽管历史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相关的历史事实和人民的痛苦仍然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作为留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尊重当地人民的感情和经历。第三,言论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公开发表歧视和侮辱他人的言论。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留学生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素质和社交礼仪,尊重当地人民和文化,避免伤害他人的感情和情感。最后,作为留学生,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并且尊重和包容当地人民的观点和文化。通过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积极贡献。总之,公开发表有争议的言论需要慎重考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作为留学生,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并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社会,为推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做出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76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