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歌坛李娜可谓是个家喻户晓的歌星。她所演唱的《青藏高原》、《嫂子颂》、《好人一生平安》、《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歌曲曾倾倒过无数的听众。在其出道十年间,共为160余部影视剧配唱200多首歌,那时中国影视剧几乎一半叫响的歌曲都是由李娜唱出来的。
然而,1997年的春天,就在李娜入行十年,演艺事业正处于颠峰状态之时,她却做出了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无法理解的决定,先是将户口从郑州迁移到张家界永定区并在天门山选址造屋,而后又奔赴五台山,在那里削去青丝、落发为尼。此消息一出,圈内外一片哗然,很多人为之感到惋惜。关于李娜为何出家的原因,一时间也众说纷纭:有人说李娜是因情感受挫,看透了人世间的情短意长;也有人说她在音乐界登峰造极,很难再突破自己,出家逃避生活中的困扰;甚至当年也有媒体认定为是唱片公司精心策划的炒作,为了制造些新闻博取声名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昔日的歌星李娜已成了今天的昌圣法师,远离世俗,潜心修学佛法。那么,当年,事业如日中天的李娜为何遁入空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宁愿放弃名利双收的演艺事业,而愿与一盏青灯一世为伴呢?事情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长春国贸还是在这里独家揭秘我所知道的内情,也算是给曾喜欢李娜的那些歌迷们一个交待吧!
李娜原名牛志红,1963年7月25日生于河南郑州,苦孩子出身,五岁丧父,一直与母亲和妹妹相依为命。小时候的穷苦生活也造就了李娜坚强不屈、争强好胜的性格。1976年,13岁的李娜如愿考入了河南省戏曲学校攻读表演。1981年毕业后留校实验团演出多部传统豫剧,并以《百岁挂帅》中佘太君一角获得河南省第一届青年演员调演的一等奖。1984年进入河南省豫剧院一团,1986年她又转入河南省歌舞团工作。此时的李娜虽然在河南已是颇有知名度的角儿了,但她依然没有满足。在学校时她就喜欢唱歌,并以仿唱邓丽君的歌闻名。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歌唱事业,她毅然辞职南下学习唱歌,后来又到北京发展,开始为一些影视剧配唱。李娜在1988年获全国“如意杯”歌手大赛通俗组第一名后,一连串的荣誉便一直伴随着她——1990年获全国“第二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2年全国“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大奖,1993年“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歌手”并成功地举办了李娜个人演唱会。1995年还获罗马尼亚世界流行歌手大赛“金鹿杯MTV”大奖。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地成功,但身处物欲横流的娱乐圈的李娜却显得格格不入,有人为了利益拼搏,有人为了金钱在挣扎,这一切让为人正直、淡泊名利的李娜很看不起,因而她在娱乐圈里的知心朋友也不多。业余时间与人交往得很少。但李娜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成功,对自已要求也更加严格。在没有演出的空闲时间里,她常常是躲在家里练声,她曾以整整一年时间谢绝了各类的演出邀请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下午要练两场音乐会的量,有时甚至一星期都不下楼。李娜曾坦言,她的声音没有什么先天优势,全是后天“自我摧残”出来的。后来在李娜不懈的努力下,她的声音已经可以在三个八度的音域内自由驰骋,在纵横无碍的空间中能将作品发挥得淋漓尽致,歌唱技艺也达到了一种自由王国的境界。
然而,长期苦练唱歌发声,也使得李娜的身体非常虚弱,隔三差五地感冒发烧跑医院。
1995年初,两个信奉佛教的朋友得知李娜的情况后来看她,顺便送给了她一本《大明咒》,让她在闲暇时间阅读。李娜当时并未在意,放了许多天没去管它。几个月后的一天深夜,李娜依旧两眼盯着天花板心烦意乱地难以入眠。她突然心血来潮,拿出那本经书读了起来,在从头至尾读完后,她突然就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从此李娜看空了一切,喜欢上了佛学。后来李娜在朋友陪同下去寺院,与寺内的住持进行了一次长谈,倒出了心中的苦闷,求其指点。住持称李娜与佛有缘,并赠语李娜:“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解脱才是智者梦中的故园”,让其回去领悟。回来后经过数月的认真思索,李娜不顾家人及朋友们的劝阻,最终做出了出家的决定。
1997年,李娜来到了普寿寺的女子佛学院专修班学习,并在那里落发,取法号为释昌圣。然而她在普寿寺因水土不服至全身浮肿。于是在1998年,李娜又转到广州的无着庵修行,并正式受了三坛大戒。但李娜出家的事情一经披露,立刻成了国内媒体的追逐的目标,为了避开媒体无休止的纠缠,同时也为了更好地照顾定居国外的年迈母亲,李娜远赴美国修行,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少有与外界联系了。今天的昌圣法师正矢志不移快乐地走在潜心修学佛法的道路上,相信她总有一天会迎来满天绚目的佛光。祝福她!
无法确定。“娜家姑娘熬成婆”是一首著名的民间童谣,其中“娜家姑娘”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用于形容一个美丽的姑娘。因此,“娜家姑娘熬成婆”的歌词中并没有提及真实姓名。这首歌谣在中国流传甚广,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演唱版本和曲调。歌谣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因为长期劳作而过早衰老,令人感慨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
距离陈可辛执导的**《李娜》杀青已经过去2年,相关信息终于有了新的进展,关键词却让人忧心忡忡。
根据欢喜传媒昨天发布的公告来看,发行方和制片方签了一个 保底协议 ,金额高达 6亿 元。
据说这部**的成本高达3个亿,但高投入 高回报在哪都是铁律,影视行业更是屡屡中招。
更何况,陈可辛的《夺冠》最终票房也不过8亿多点。换句话说, 改名为《独自·上场》的《李娜》,至少要比肩甚至超过《夺冠》的成绩,华文映像才有可能不赔钱。
如今的**市场,票房就跟 娱乐 圈中的观众缘一样,都是玄学。所以《独自·上场》最终的数据,还是要等到**上映才能揭晓。
今天就从**发布的 3张海报 入手,全方位回顾一下李娜的一生。
1982年,李娜出生于湖北武汉。她的父亲曾是一名羽毛球运动员,李娜最开始打的也不是网球而是羽毛球。
在小学二年级那年,李娜被网球教练相中,自此才走上了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海报设计的台词是李娜问父亲,是不是因为他没拿过冠军,所以要她替他拿?像极了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 有一种鸟自己飞不高甚至不会飞,就拼了命地让下一点使劲飞。
但根据李娜在过往采访中的说法,父母对网球不仅不甚了解,而且当年让她参加 体育 项目的初衷也很简单:身体 健康 。
如此看来,这段情节的设定,很可能是为了丰富李娜的过往。更直白点说,是为了给她最初的“不热爱网球”找一个台阶下。
李娜的父亲或许并没有给过她太大压力,但父亲的离开确实给李娜造成不小的打击。
除了 情感 上的打击,父亲的去世还给李娜出了一道难题:打网球的信念没有了,家里却因父亲的病欠下巨额债务。
所以李娜打球的目的,从最初的身体 健康 和让父母安心,一夜之间变成 还清家里债务 。
对于14、5岁的李娜而言,父亲的离开和母亲另组家庭,都是大事。在这个时候能获得去美国网校待10个月的机会,意义自然不仅仅是学习,更是喘息。
就在那一年,年仅16岁的李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出了海报台词的原句。
可问题在于,当时的中国网球还处于一个相对保守的阶段,那边的莎拉波娃在16岁时已经在日本拿到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巡回赛冠军,而李娜在18岁,也就是2000年的时候才摸到大满贯比赛的门槛。
更要命的是,随后不久,李娜的身体还出了问题。
2002年,李娜带病参加亚运会,赛前打了封闭不说,还被临时通知跟姜山(队友兼恋人,现在的老公)被拆分开来,只为了带着新搭档多包几个奖牌。
最后的赛果是各自拿到冠军季军,颁奖时被扇的那一巴掌也是名场面。只是不知道,这段 历史 会不会被拍进**里?
后来就是李娜和姜山提交了退役申请、一起去华中科大读书,过了几年美哉美哉的学生时光,直到孙晋芳的出现。
当时全运会举办在即,网球队又极度缺人,即便如此,对网球兴趣寥寥又失望过的李娜,还是不想回去。
身为国家 体育 总网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孙晋芳,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了李娜:
无独有偶,《夺冠》中郎平对朱婷也说过差不多的话。而孙晋芳,和郎平是一个时代的女排选手。
选择为自己打球的李娜,在2008年旧伤复发之前,世界排名已经到了第16位。这个成绩放在中国选手中,已经是当时最高的世界排名纪录。
可当时摆在李娜面前的,除了旧伤,还有举办在即的奥运会。
怎么办?是听从国内专家的意见保守到奥运会后再手术?还是听从德国专家的意见立刻手术?
选择了后者的李娜,在那届奥运会上的成绩是女单四强。
而在08年奥运会后,孙晋芳 再一次 改写了李娜的命运:让4名女子网球运动员“ 单飞 ”,其中一个便是李娜。
开销之庞大虽吓人,但 简单的目标更诱人。因为只有目标变得简单,一个人才能保持专注、心无旁骛。
从那天以后,李娜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好好打球。而李娜在那之后的成绩和光芒,也变得愈发耀眼:
那一天,李娜创造了 历史 。而 父亲没能看到这一刻,也成了李娜最大的遗憾。
如果不了解李娜,或许能看懂前两张海报,但一定看不懂这第三张到底在说些什么。
网球对于李娜而言,是任务、是责任、是技能,唯独不是快乐。这和起初的被动选择有关,也和她后来的经历有关。
一个并非始于热爱的职业,最后登了顶,当事者难免会出于报复心理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尤其是取得成绩后的李娜,广告、代言接到手软不说,且个个的金额都高得吓人。
所以在高光时刻后长达 15个月 的时间里,李娜的状态都差到让人不敢相信。好在教练洞察到问题的根源,让李娜卸掉了心中的包袱不说,还学会了享受网球——享受比赛的乐趣,享受赛后的荣誉。
2014年,是海报上的时间点,也是李娜获得“最后胜利”的年份。那一年,32岁的她成为澳网 历史 上年龄最大的女单冠军。2月,李娜在世界上也排到了第二名。
9月,李娜膝盖上的旧伤迫使她退役;11月,她的比赛积分被清零、世界排名也被清除。
那句“我唯一的敌人就是我自己”,至此才显露出真正的含义。
李娜的成功是不可复制,就像每一个结果背后都有一连串的原因一样。
但把她的故事拍成**,除了励志,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
李娜的性格很直,曾在比赛上因为忍受不了观众的聒噪当场发飙。
这一幕和那个著名的嘴巴子一样,不知道会不会被拍出来。
但在《夺冠》中,女排失利时观众席上同胞们的失态,虽被静了音但也能从口型中get到那些不堪入耳的话语。
那次事件让李娜的形象受到很大影响,但风评却随着她的成功而有了明显的变化。
所谓“高情商”和“低情商”的区别,有时只在话语权多少而已。
说到这里,不禁再一次想到《夺冠》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否是郎平本人亲自说过的,不得而知。但这其中强调的 民族自信,确实是急速发展的我们所急需的。
除了上述提到的,李娜和姜山的爱情也是她故事中的一大亮点。在**《独自·上场》中饰演姜山的人,是胡歌。
现实中的姜山和李娜讨论战术时会被骂;
李娜在赛场上发挥失常时会对着姜山怒吼;
这些如果被拍出来,估计会看起来很有喜剧效果。而姜山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莫过于深情的陪伴。
在李娜的故事里有那么多关键词,不知道陈可辛导演最后会选择什么作为故事主线。
如果说“价值观”是贯彻了《夺冠》的真正核心,那么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 孤独” 应该是李娜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预告片说的那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