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教案设计,第1张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文章作者茨威格的成就及著作。

 2、感受文章“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语言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根据文章核心内容提出问题,并利用问题探究、分析课文的能力。

 2、示范并练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朗读技巧。

 (针对中专幼教专业)

 (三)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接触名家名著,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追求。

 2、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难点:

 启发引导学生探求托尔斯泰的坟墓美在何处,真正理解并领会文章所描绘的“朴素美”以及托尔斯泰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情境法、诵读法、启发引导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询问学生对“坟墓”的感受。

 教师归纳:恐怖、阴冷、哀伤……,总之很难和“美”产生联系。虽与坟墓有关,但我们要展开的却是一段寻“美”的历程,希望大家用心感受,你们会有一份美的收获。(多媒体出示课题)

 2、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板书)

 谁的'坟墓

 什么样的坟墓

 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要求学生将对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接下来的学习中,借此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章核心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二、课文讲析

 (一)谁的坟墓

 播放课件,了解托尔斯泰的成就及著作,感受其显赫的声名。

 (二)什么样的坟墓

 1、看

 并对比世界著名陵寝谈感受

 2、读课文

 (1)关于作者:斯蒂芬·茨威格(课件)

 (2)(配乐朗读))教师朗读课文第一段做示范,学生朗读第二段,注意感受朗读语速与音乐节奏的配合,体会文章的内在情韵。(引导学生学习:利用与文章协调的音乐来控制语速和情绪的技巧)

 3、体会词句

 (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体会并归纳托尔斯泰坟墓的特点:朴素逼人

 (2)思考:朴素=最美(用问题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求,不是简单回答问题)

 (三)为什么是最美的坟墓

 1、人们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托尔斯泰的坟墓

 敬仰,这种情绪甚至感染了周围景物(情景交融)

 2、这种发自心底的敬仰来自什么

 对比其它声名显赫的伟人墓地(课件显示)

 3、出示直接评价托尔斯泰墓的句子:

 理解作者的“宏伟感人、打动人心、剧烈震撼”都指向了墓主人的人格美

 4、对前面的思路进行归纳(板书)

 震撼

 无名墓冢 伟大声名

 朴素逼人 对比 反差 无比敬意

 托尔斯泰墓的朴素 其他伟人墓的奢华

 人格美

三、拓展与小结

 (播放课件)跟随著名主持人王利芬老师再次造访“世间最美的坟墓”,在情境中感悟托尔斯泰人格的高尚之美。

 四、布置下节课活动

 请同学们谈谈对“美”的认识

茨威格一九二八年拜谒了列夫・托尔斯泰墓,写了情文并茂的《世间最美的坟墓》,给读者以至深的审美享受。是什么妙笔让文章生发如此美感呢?

一、以小见大,构思新巧。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鲁迅语),他一生的创作达九十三卷之多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列宁)。给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写纪念文章,极易写成作家评传,会让一般读者感觉繁冗乏味。茨威格打破了这种纪念文章的常式,独辟蹊径,避繁就简,以托尔斯泰墓为构思对象和线索,让人耳目一新。谒墓思人,由墓之朴素而对比联想到托尔斯泰一生伟大、繁富的精神创作,折射出托尔斯泰崇高、光辉的人格。这样以实写虚、以小见大,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比衬增色,主旨突出。托尔斯泰墓是朴素的,它“远离尘嚣、孤零零的”“只是一个长方形土堆而已”。为了突出其朴素美,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文章很讲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手法运用于文章始末。文题“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最美的”英语短语是“The best beautiful”,它是比较级的最高形式,只是隐略了众多比较对象。这一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撩发读者急欲探美览胜的阅读兴致。文章每段起首句照应文题,也用对比手法一再交代托尔斯泰墓(比其他人的墓)“更宏伟”、“更感人”。耐人寻味的是:这样开门见山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期待,与实际上坟墓的朴素又构成内在的反差。如第二段中“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与紧接的“它只是……没有……没有……没有……连……也没有。”语义结构上的对比打破了读者思维平衡,开启想象空间的闸门,激发读者缅怀托尔斯泰的生平、人格。文章结篇也用对比,融叙述、议论、抒情为一体,既营造了托尔斯泰墓虽朴素而庄严肃穆的气氛,又涌动着读者“内心深藏的感情”,言尽而意无穷。

文中衬托手法用来轻灵活泼。托尔斯泰种树的往事像童话般纯真、美丽,衬托出托尔斯泰对幸福的执着向往、高尚的人格,也反衬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第二段中关于墓地景物的描写,意在反衬墓地的宁静、肃穆,生动的照应前文“远离尘嚣”“孤零零”的朴素。

三、巧用长句,婉转含情。文章长句迭现,节奏舒缓,意味深长;且句间关联多变,语句容量丰富,情感摇曳有姿。不妨随意举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整个句子如果压缩就是:(托尔斯泰墓)不留姓名(却)更扣人心弦。和原句相比较,它黯然失色:枝叶剪除使内容空乏,关联词抹弃而句意不明朗,副词省去而情感无力,且失去了长句所营造的悠缓、绵长、含蓄、真挚的抒情氛围。原句中关联词的使用,使语流缓中有急、流中有顿,一波三折,婉曲含情。

其所以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或者说它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声名盖世的托尔斯泰苦嗜朴素,朴素是他人格的呈现和象征。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正是作者立意之所在,普通蕴含伟大,对比中使人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所以说这座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一代文豪,却只是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地方歇息。这是一个人崇高品格的体现,这是一个人深刻的内涵,说他最美,恰是因为它所体现的人格之光。

因为托尔斯泰留给人们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伟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着人们,然而他墓地周围朴素、安谧、祥和,不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完整,所以作者说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是最美的。《世间最美的坟墓》寄寓在对墓地朴素美描绘中对托尔斯泰人格美的赞美。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11月7日(阳历11月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与列夫•托尔斯泰及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写朴素的坟墓的特点。

 3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4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2通过阅读课文,提升对美的判别和认识能力,提高审美品味,培养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与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东西,总能带给我们美的愉悦,美的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晃动着美的身影,比如年轻清秀的面庞,设计精美的黑板报,以及我们上学时一晃而过却印在心里的蓝蓝的海,这些因为和谐,因为色彩,都能给我们一种美感。再如高大宏伟的建筑,洁白坚挺的纪念碑,松柏掩映的烈士陵园,因为宏伟,因为庄严,也给我们一种美感,一种肃穆美。然而,还有一种美,与这些都不相同。既没有色彩夺目的外表,也没有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却被称作“最美”——世间最美的坟墓。

 只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死者的名字都没有,为什么能被称为最美美在哪儿呢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茨威格写的一篇《世间最美的坟墓》。

二、检查预习。

 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和列夫•托尔斯泰。师补充介绍写作背景。

 明确: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等。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在生活的平淡中渲染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暴行而自感无能为力,流亡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最后抗议。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他以自己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的一部长篇小说。尚有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写作背景:茨威格于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瞻仰了托尔斯泰墓,被坟墓的朴素及透过朴素流露的伟大精神震撼了。他借《世间最美的坟墓》这篇游记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

三、出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四个教学目标

 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出示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2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

 明确:(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3体现了托尔斯泰墓怎样的特点呢

 明确:自然、普通、朴素、宁静

 朴素 远离尘嚣 没有装饰 没有墓碑

 4作者认为朴素的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这种感情呢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3)“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

 (4)“看上去再也没有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5这种朴素对到他安息地来的人又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明确:“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作纪念。”这种对内心的强烈震撼引发的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6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作用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作用: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7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对比说明什么

 明确: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说明: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五、讨论发言,拓展延伸。

 在茨威格的眼中,托尔斯泰人格的朴素美是美的,那在我们的眼里,什么是美呢

 (同学发言,简评,总结)

 大家所说的,无论是外表美还是内在美,都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也就是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所以,真正的美是不仅能有一种瞬间的愉悦,还要能引起内心长久的震撼,这种内心的震撼又会赋予事物更持久的美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美在内心,让我们记住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让自己的青春因为可爱而在生命中留下一个美丽的回忆。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媒体显示)

七、布置作业。

 结合自身感受,依据本课的写作特点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一、 了解外国散文在形式、内容上的特点,欣赏外国的美文。

 二、 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加深学生对朴素美的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 继续训练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五、 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一、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二、 感悟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所昭示的哲理。

 三、 文章中对墓地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四、 体会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

 五、 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设想:

 一、 利用多媒体,感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

 二、 插入文学常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 启发学生思维,通过对优美散文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一幅如画的山水流连忘返时,当我们偶遇一位绝世的佳人目瞪口呆时,或者当我们读到一本绝妙的好书爱不释手时,我们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呢

 对,是美。正是因为美,使我们有了种种奇妙的感觉。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便是一篇绝妙的美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咦,有的同学一听就迷惑了,坟墓一听就使人恐怖,哪里还能产生美感呢那好,现在我们就走进这篇文章,看它到底美在何处。

二、 作者简介(幻灯显示)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代表作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焦躁的心》。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后半期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以一生辛勤的创作,登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 朗读课文

 注意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思考:为什么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

  四、 课文分析

 出示托尔斯泰墓。(幻灯显示)

 同学们,请看,这就是茨威格笔下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那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墓到底美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发现它的美(同学回答)

 1、发现美。(幻灯显示)

 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

 2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4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同学回答)

 明确:对,是朴素,就是一种逼人的朴素美。(幻灯显示)

 那么,这种美是怎样产生的呢现在,我们找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感受美的句子,看看我们自己对这些有没有同感。(同学回答)

 2、感受美。(幻灯显示)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

 2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3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可见,作者对托尔斯泰墓的确是顶礼膜拜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魔力使他如此的呢(同学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一个词——“庄严肃穆”,就很能说明问题。托尔斯泰的墓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外观并不是很美丽,为什么能在作者心目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原因只有一点,就是墓主人的人格力量。如果墓主人换作一个普通人,而不是作者所崇拜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话,这个墓就一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墓了。正是这种肃然的敬意使作者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幻灯显示)

 思考:作者在描写了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之后,又说明墓中“包容着当代最伟大人物当中的一个。”

 此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同学回答)

 明确:对比。墓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幻灯显示)

 问:运用这种对比有什么作用呢

 答:更能衬托出托尔斯泰的伟大,给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问: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对比的运用吗

 答:有,是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的墓的对比。

 出示拿破仑的墓穴,歌德的灵寝,莎士比亚的石棺。(幻灯显示)

 问:几位伟人墓比较说明什么

 答:更表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使读者产生更具体深刻的印象。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生动而又深刻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墓的美。3、表现美。(幻灯显示)

 1墓地的朴素与墓主人的伟大形成对比。

 2托尔斯泰墓与其他几位伟人墓形成对比。

 可见,对比在写作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手法,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便可以采用,这会使你本来平平的文章出现一点闪光,使你本已出色的文章更加完美。

 好,我们回过头来赏析一下整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一个极为朴素的墓地,给人留下的却是振聋发聩的印象。现在,大家就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一下全文。(同学回答)

 总结:尽管这是一个极朴素的墓地,但他与伟人高尚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作者受到感动,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世间最美的坟墓中。使文章内容与形式、情感表达与理性思考完美统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幻灯显示)

五、 完成课后练习(幻灯显示)

 1、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作者在这里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表现凭吊者的崇敬、郑重、肃穆的心情,表达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2、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新的、更美好的启示”指什么)

 答:托尔斯泰生前精神饱受痛苦,希望死后在这样朴素的坟墓中灵魂获得幸福

 3、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这样描写景物,有什么效果)

 答:时间在行进中,让人感受一颗伟大的灵魂永恒不变;温情的景物描写,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沉思。

 六、 布置作业

 课后,同学们要认真朗读这篇课文,仔细品味本文的妙处,力求学以致用。另外,认真预习下一篇文章——《冬天之美》。

1、(jīn、gū)(yóng)(chì) (xúe);

2、有时、约束、安静、奢侈;

3、墓志铭、安息地、纪念碑式;

4、

a,不矛盾,从文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托尔斯泰的敬意,也可以看出人对这位伟大文人的思念,因而经常云他的墓地看望他。

b、他儿时听到关于幸福的古老传说,就和哥哥在庄园里亲手种树,多么天真无邪,多么富有童趣。而饱经忧患、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回想起这些往事,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才是幸福的,于是他愿意将自己埋骨于此处。要理解这段话其实并不很难,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其中的一些语言信息,比如:“远离尘嚣”“饱经忧患”等,再结合我们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

c、正是这朴素平凡的托尔斯泰墓,体现了他的人格。作者并没有用过多的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修饰,用朴素的语言展现朴素的托尔斯泰墓,而效果却并不“朴素”,他给了读者一个伟大的托尔斯泰,而伟大之处,就是他平易朴素的人格。

5、因为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加宏伟、朴素的了。他的坟墓没有十字架、没有-------它只有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但这整块土地都是他的坟墓,人们对此墓的朴素、宏伟有着敬畏。也突出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不平凡!

6、

小说

《复活》

《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童年少年青年》[2]

《一个地主的早晨》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黑暗的势力》

《教育的果实》

《克莱采奏鸣曲》

《哈泽·穆拉特》

《穷人》

《哥萨克》

《高加索的囚徒》

《谢尔基神父》

《忏悔录》

《伊凡·伊里奇之死》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哈吉·穆拉特》 《克莱采奏鸣曲及其他故事》

《霍斯托密尔:一只马的故事》

散文

《什么是艺术?》(1897年)

《天国在你们心中》

《到底怎么办》

《当代的奴隶制度》

《回忆录》(未完成)

《给自由主义者的信》 (英语,1898年)

戏剧

《黑暗的势力》(1886年)

《教育的果实》(1889年)

《活尸》(190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5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