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居易他被誉为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作者白居易他被誉为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第1张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白居易《长恨歌》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即为“长恨”:《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宫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雨到奏凯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白居易的《夜雨》解读: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风格。诗人通过描绘夜里风雨纷纷的场景,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对其相爱女子“东邻婵娟子”湘灵真挚的思念之情。

原文: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白居易喜爱早春风光、恬静闲适自得的感情

  具体表现为:

  第二联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第三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产生迷乱的感觉这一联是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对景物的描写更是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

  尾联写白沙堤之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白居易的诗作平易近人,有“老妪能解”之说。白居易除了留下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不少的情诗传世。这些诗很多与他蓄养的歌妓个爱妾有关。

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官员家中很多都蓄养家妓。宴饮作乐多有歌妓陪伴,白居易也不例外。白居易,晚年集禅、道、酒、色于一身,可谓“雅俗共赏”。仅仅是诗句中有名字的家妓就有20多个,这些情诗中,“皓腕”、“歌黛“”、“舞腰’之类的词语处处可见。从中也反映出白居易也是风流才子。

《容斋随笔》记载,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小庭亦有月》的诗:“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绢随意歌。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单单这一首诗中,有名字的家妓和小妾就有至少4人。

白居易自己也说:“菱、谷、红、紫,皆小臧获名。”臧获,即家妓。诗中的菱角、谷儿、紫绢、红绡等女子都是他的小妾或家妓。白居易宴饮作乐喜欢歌妓陪同,与白居易的家庭出身有相当大的关系,他出身于官僚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当上翰林学士的时候,就开始在家中蓄养歌妓。

在苏杭做官时,和他交往的歌妓就更多了,白居易也过得非常开心。苏州做官时,白居易做《宿湖中》:“幸无案犊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而在苏州留下了更多的绵绵情诗,任杭州刺史时,家中有两个小姬很受其宠爱。一个是樊素,一个小蛮。樊素,长着迷人的樱桃小口,极善唱歌;小蛮,腰细如杨柳,极善舞蹈。白居易有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不过此时白居易已经50岁了,不复年轻之勇,不禁感叹岁月无情,遗憾地作诗《蹭同座》抒发感叹:“春黛双蛾嫩,秋蓬两鬓侵。谋欢身太晚,恨老意弥深。……花丛便不人,犹自未甘心。”一首《杨柳枝》更加强烈地反映出这种感叹:“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留下很多趣谈。其中他与元稹共用一歌妓的故事流传甚广。元稹是白居易好友,仕途遭遇挫折被贬职,非常郁闷,常与白居易饮酒对诗作乐排忧。白居易将自己最欣赏的女子,青楼歌女玲珑介绍给元稹,元稹很快就被玲珑迷住了。

这里要搞清楚青楼跟妓院不一样,青楼里的女子都是卖艺不卖身的女孩,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去的场所。因为白居易和元稹都喜欢歌女玲珑,所以杭州街头巷尾一时间都传说白居易和元稹共用一歌女。

白居易在杭州任上过得逍遥自在,不免对政绩有所疏漏,以至于宋人批评他宠幸歌妓,耽误了政务。

白居易杭州刺史当了三年官,穆宗长庆四年(824),白居易改官太子右庶子,赴任洛阳。要离开时恋恋不舍,杭州太舒服了,不仅景色怡人,还有歌妓美妾伺候逍遥快活。但皇命难违,他在将要离开杭州赴洛阳时,作《西湖留别》说:“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荫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看得出西湖美景和脂粉飘香,欢歌笑语的妓船令白居易留恋难以割舍。

晚年的白居易体弱多病,他也不想连累更多的人跟他受苦。他做出两大决定,一是卖马,二遣散家妓。其中包括他最宠爱的樊素和小蛮。要说白居易的人品真是不错,就连马都不忍弃他离去,至于人就更不用说了,樊素和小蛮等也都不忍弃他而去,但白居易还是施散家财到洛阳旧居去住,身边只留下樊素。而将小蛮留在长安城的永丰坊里,白居易觉得小蛮太年轻了,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希望她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如意郎君。

临别时赠《杨柳枝》给小蛮: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西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而小蛮对白居易是一往情深,每日吟唱这首诗,以至于长安城里人尽皆知。白居易的人格魅力确实很厉害,自己虽然年老体衰,可家妓仍然对他爱慕不已,仰慕的除了他的才华,更喜欢的是他的为人吧!

也可能是歌妓因人而异吧,唐朝文学大家韩愈的家妓就不怎么待见他。韩愈也有两个宠爱的侍妾,一个叫绛桃,一个叫柳枝。二人能歌善舞,让韩愈非常开心,作《感春诗》说:“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艳姬蹋筵舞,清月刺剑戟。”

就连在外公务繁忙也时常想念自己的美妾。韩愈任兵部侍郎,平定藩镇军阀王庭凑叛乱时,也不忘思念美人,作《夕次寿阳驿题吴郎中诗后》绝句:“风光欲动别长安,春半边城特地寒。不见园花兼巷柳,马头惟有月团圆。

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侍妾们却跟韩愈不一条心。侍妾柳枝就不愿意陪伴韩愈这样的老头子,趁韩愈不在家时,跳墙逃走但随即被抓回。这也不该他的侍妾,毕竟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恋爱自由,强扭的瓜不甜嘛。但韩愈很伤心,也很愤怒,作诗一首:“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还有小园桃李在,留花不发待郎归。”《镇州初归》,从此再也不愿搭理侍妾柳枝。

反观小蛮是个痴情女,为何喜欢白居易这个糟老头子呢?首先白居易人品不错,再就是其才华横溢,气质不凡,自然充满魅力。白居易送给小蛮的这首诗,也被皇家乐团所欣赏,当为唐宣宗演奏的时候,宣宗极为赞叹,问此诗是哪位大师所作诗中的永丰坊在何处呢诗中的意境让宣宗着迷,让侍官到永丰坊折取二枝柳条种在皇家花园用以观赏。

白居易知道这件事后,更为感慨,为此赋诗《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斌》: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推植天庭。定知玄像今春后,柳宿光中绿两枝。

谢谢你的关注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32

12

安脉中小学成绩管理系统

值得一看的成绩管理系统相关信息推荐

横向比较,纵向跟踪,让校长和教导主任等人员跟踪教师及学生的教学成绩进步状况

上海安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七夕表达了白居易的什么感情

律师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动物乐园 正在咨询一个宠物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情感表达_表达情感的句子

「知乎」聚焦热点话题,解答专业疑问,有问题,就会有答案上「知乎」, 看万千知友们火热讨论

广告2021-03-07

白居易的七夕描写了什么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注释 烟霄:云霄。 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此宵:七月七日。▲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153赞·1,408浏览2020-07-18

白居易七夕古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表达了诗人对这位有情人深深的同情。 原文: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988年,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为白园捐立石碑,以纪念白居易,碑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1995年,4个日本人于此上书“樱献”。

1赞·535浏览2020-10-19

七夕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1赞·1播放

《七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牛郎、织女会少离多,每年只有一次七夕相会,但比起世上无期的离别来,他们相会是有期的,可盼的,值得羡慕的,反衬之下,表现出久别相思的痛苦。 《七夕》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 原文如下: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白话译文: 分开鸾扇走进了帐篷,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扩展资料:

文学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 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诗意在诗人的想象中奔驰,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七夕

35赞·1,812浏览2019-03-04

 白居易的巜七夕 》描写了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描写了月亮银河星空的永恒状态,表达了诗人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翻译: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 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扩展资料 赏析: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5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9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