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这部书我比较喜欢,它是围绕着湘西人家生活的故事来写的。边城是由沈从文所写的一篇小说,更多的像是以散文来继续。边城的这种文学地位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个作品在名字上很像,是钱钟书的围城。这两部书我都是比较喜欢的,相对来说围城会更加喜欢一些,边城的这种语言、措辞会更加具有诗意化。在剧情的张力上是不如围城的,并且围城讲述的故事即便是放到现在也依然能够沿用,整本书的矛盾冲突点设置的很好,完美的表现出了在婚姻中的各种情况。这也是钱钟书的大成之作,成为了非常经典的一本小说,在书店中的销量一直是很不错的。
而边城的话,围绕着女主角的一生来描述的。讲述的是女主角遇到的事情以及在爱情上遇到的挫折,在边城中展现出了人善美,整体的故事基调是很温馨的。不会出现很刀的剧情,比如说像平凡的世界中主角就会经历一些大的个人灾难。在边城中并未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心事。书中对亲情的描写也是很不错的,女主角和爷爷的这种亲情虽然没有父母这一代隔着,但是两人的情感仍然很浓厚。不像现实生活中的亲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认为边城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是很美好的,展现的是那种最纯粹的亲情。在对于爱情的刻画上,则是等一城烟雨,也未必能够等来那个人。人生若只如初见,很多人是没有结果的,遵循本心的选择。
所以边城这部书我很喜欢,它围绕着女主角翠翠来描写的湘西人家故事。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很温暖的,不会像人间失格一样看完之后会觉得很悲哀和迷茫。
一、《边城》是长在风日里的童话
《边城》的开头宛若一幅风俗画,又似一张素描勾勒几笔便把这座童话般的小城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就是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小城里才滋养了人性的美,造就了童话世界里才有美好。茶峒里的主人公翠翠便是汲取了之日月精华,正如《边城》里所写的那般 “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 ”
小说里翠翠的名字也是取之大自然,只因“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故取名为翠翠。翠翠的身上流露着大自然的野性,生命的活力,以及对爱情的懵懂,对爷爷的那份依恋等等。对于这个女孩,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对她心生爱慕并都想娶她为妻,故而翠翠的爷爷就给他们指出了两条路一是车路,另一条是马路。故天保与傩送在一个月圆的夜晚相约到碧溪岨唱歌,他们轮流唱下去约定如果谁得到了翠翠的回应便得到爱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两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厚,同时也能够看出他们内心的善良。那晚翠翠在睡梦中也听到了这顶好的歌声,并且还梦到自己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其实在翠翠的心里对于爱情是很模糊的,她不知道内心世界里到底喜欢的是谁?也许她的世界唯一确定的便是陪伴在爷爷身边。而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在哪个茶峒的小城里老二傩送为了翠翠,宁愿舍弃父亲为自己准备的作为那携带碾坊的婚事,而老大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爱情来成全兄弟。这种成人之美令我们欣喜。
此外在这个童话般的茶峒里,因为没有受到“文明社会”的规矩绳墨的浸染与束缚使得这里的民风很淳厚质朴无害。在这个世界里没有纷争,没有心机。正如小说里描绘的那般“ 由于地方的风俗淳朴,便是做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还有老船夫的渡人不收钱,还常常请渡河的人喝酒。翠翠曾对老船夫打趣道“爷爷,你倒大方,请副爷同船上的人吃酒,连葫芦也让他们吃到肚子里去了!”老船夫活了七十多年,二十岁便开始守在这溪边。无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无人过渡时爷孙二人便坐在门前的大岩石上晒太阳好不清闲惬意。 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碧溪岨里,于风日清和的天气去吃一口酽烈的烧酒,尝一尝煎的焦黄的洒有红辣椒丝的鲤鱼豆腐;逛一逛那安静平和的杂货铺、油行、盐栈、花布庄;碰到水手时唠一唠家常日头便也要落山了罢。宛如同童话且富有生活气息。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边地的安静和平、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古朴的白塔、翠绿的竹簧等山水风景与端午赛龙舟、捉鸭子比赛及男女唱山歌等民俗事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完美的结合。浸透着边城的整体生活风貌和独特的文化品格。
二、《边城》里蕴含的艺术
《边城》极美,对此聂华苓说:“在《生》中,沈从文是一个雕塑家,在《边城》中,他成为一个画家。”然而她又说“以艺术而论,《边城》不是沈从文最好的作品。”[1]《沈从文研究》88页。不过在沈从文的眼中却青睐《边城》的艺术手法。他曾言:“这作品原本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它既经济而又不会缺少空气和阳光。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或许艺术是自然与人生的完美形式的模仿品。而沈从文人生长的经历使得他对“人生”、“人性”、“生命”之间的联系与分割、存在与湮灭的关系产生了思考及远离政治而亲人性的创作手法,采用伦理道德的视角去剖析人生。
沈从文在《习题》的前记里感慨“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悬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座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正是因为这样,沈从文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会融入对人性的思考及人性的建构。故在展示人性运用了富有中国元素的中国山水写意画的模式。如文中的“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或“溪面很寂静,祖父同翠翠在田园里看萝卜秧子。”寥寥几笔,若山水墨画那般恬静平和,透出湘西小城的幽静清和。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氛围。
而且为了充分表现人性,还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文中写到的爷爷死后及白塔的圮坍,到后来又的重建,便是沈从文内心对善良的人性再现的体现。象征的手法还体现在翠翠与竹林的关系上。翠翠是便是竹林的象征,在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故竹林便是她的内心世界的表征。其实对于《边城》而言,本身也具有象征性。它象征着“现代商业文明”尚未入侵,人性道德败坏之风还没吹到的净土。此外,对比的手法在《边城》里也多处运用。表现在人物的对比上面,把爷爷作为过去乡村美好德行的化身,与之相对的是船总顺顺是河街商业阶层的代表,还有大老二老不要碾坊,而要渡船的精神只是至上主义与“现代商业文明”所推崇的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这些精神逐渐趋向物质的冲突,把一个民族最后一块具有原始民风的净土所处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边城》背后的哀戚
在《边城》所描绘的那个世界,表面是似乎是平和的、温情的、淳朴的、纯美的,然而在这表象之下还存在着隐伏的悲痛。从《边城》所表现出的美与善是很直白的,展现出人性中的美与善是自然的、美好的。不过人性不仅仅存在美与善,还有其隐藏深处的阴暗面。因此沈从文才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 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年轻起来。”
尤其是在写《边城》的过程中曾回乡探望病危的母亲,敏锐的发现乡村的进步中带有堕落的趋势。正如《长河题记》中阐述的那样“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面对着种现状,他的内心是哀戚的。表现在《边城》里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是孤独的。那孤独感融入了沈从文自身的情感经历,包括内心受伤后的痛楚及生活中的压抑。这种不为人理解的内心孤独,与翠翠相对应。他热烈的崇尚美,故才描绘了山清水秀的茶峒,里面的生命是经过他美化后的样子。不过《边城》里的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现实的同时也是理想化的,那理想化包含着那种对于堕落的趋势无法挽回的悲剧背后深深的无言的追悼。
故沈从文才在书写《边城》里时特意在平和之下刻画出一种难以排解的隔阂。那无形的隔膜几乎席卷了主要的人物。其中有爷爷与翠翠、大老与二老、二老与爷爷,甚至对于翠翠自我本身也存在着隔阂。这种隔阂在文中也提到如 “日子平平的过了一个月,一切心上人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么份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然“似乎”二字道出了那巨大深沉的无法真正接解除隔膜的悲凉,这无形的隔膜是时刻在暗示着《边城》具有的悲剧性。
边城中的人越是善良,我们才能更易于感受到隐藏背后的悲哀。这种悲哀,不仅仅存在情节的推进而加深,更体现在人物本身的气质当中。自然愈平静安祥,“自然人”便越显得悲哀,一个无形的“现代商业文明”一步一步笼罩这他们是生存的空间。不过这一切沈从文都没有直接挑明,而是让读者在用身心去感受那风景之美及人性之美的背后是痛苦无奈的哀戚。那哀戚之下蕴含着作者对乡下人现代生存方式的反思及对民族未来生存方式的终极关怀。童话化般的小城随着情节的推进,淳朴善良的祖父去世了,雄壮如小牛的大老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的出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还有翠翠痴痴的等待。翠翠“清明如水晶。”那般的眸子,不得不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即使茶峒的青山依旧在,碧溪岨的绿水依旧流,但是这个如桃花源般的童话世界终究还是破灭了。 这种破灭虽没有西方俄狄普斯王的剧烈的戏剧性,却有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中国式的天长地久的悲凉。 那种对乡下人在“现代商业文明”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被他浓缩在字里行间里深深地浸透入心灵深处。
四、沈从文里的《边城》
对于这篇诗情画意的富有童话的《边城》我怀有的是一种深深的热爱,不过在这“纯美的”童话里给我以冲击性的恰恰也是这点。在阅读这副唯美梦幻的“图画”时,仿佛你身处其中似的。你会碰到和蔼可亲淳朴善良的老船夫;会遇到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气质的翠翠;还会碰到在码头上扛东西的守信自约水手及穿着花布裙的小妇人正坐在门前的小凳子上做鞋子;还会听到傩送那悦耳的情歌。在不知不觉中你会被作者带入他笔下的的理想湘西世界, 那里所有的人都是可爱的,都是可亲的。在那里可以看到买卖双方不肯让对方吃亏的你推我让,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性情以及发现人性中蓬勃的野性的力量。这种原始的力量及人性美在“现代文明”笼罩之下慢慢的消失,这才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随着越来越走近那个诗意的小城,会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意图不仅仅刻画的具有中国式乡村的暖暖的水墨画,而是想透过边城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重造民族品德。沈从文对此有过说明“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3]沈从文沈从文批评文集[C]珠海出版社,1998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才塑造出了这个纯洁明净、安静和平、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
这个世界的背后不仅仅是对纯美人性消失的痛苦还夹杂着沈从文身处于都市之中的不被人认可的孤独。这体现在边城里没有老伴的爷爷和没兄弟姐妹的翠翠,以及爷爷死后独守渡船的翠翠,构成了一幅孤独的画面。边城可以说是沈从文内心的写照,他的那句 “照我思索,可以理解我。以我思索,可认识人。” 便是最好的阐释。一生都以“乡下人”自称的他,对湘西人怀有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他们的命运同情又有他们具有的原始野性的人性美的热爱。而边城作为寄托作者个人情感的载体,不仅表现了对堕落趋势之下的人性美消失的哀痛,更注入了作者自己三十多年生命历程所体验到的哀乐。
《边城》意在向我们介绍一个也许一生都接触不到的世界——这点在作者的题记中表露无遗——所以“世界观”说明在前几章占了不少篇幅:和《白鲸》一样,详尽细致甚至显得琐碎的叙述来源于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令书中的一草一木触手可及,呼之欲出,仿佛这是从另一个世界旅行至读者之间的漫游者,为我们带来的邀请函。
而维持两个世界的联系,令我们不至于在这远离俗世的边城水土不服的,则是在异世和常世都灿烂夺目的共通之处——情感。
《边城》是一部讲述人的情感的故事,理性在其中几无立足之地:老船夫守护渡船数十年不愿收取船资,为自己取利的算计自然是没有的;船总顺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舍弃了让自己更加富有的机会,自然也说不上精明;傩送为了自己的心上人“不要碾坊要渡船”,更标志着代表感性的爱情战胜了代表理性的利益。
情感也并非只会带来美德:兄弟二人爱上同一个姑娘,越是光明正大的争夺,越让失败者饱尝痛苦;老船夫为孙女的未来操碎了心,却无意间促成了天保的悲剧;理智上不应迁怒于人的顺顺和傩送,还是无法阻止自己心中生出的疙瘩。
书中唯一的重要女角色,女主角翠翠,更鲜明地体现出了情感的美丽与脆弱。翠翠的生活并不多彩,她满溢的情感主要的倾泻对象也只有爷爷(明明是外公,真是逼死强迫症)和爱情。
少女对爷爷的感情清晰明确,从一开始单纯的依赖,到后来学会关心,又时常任性赌气,但对分离的恐惧还是常常把她拉回最初依赖爷爷的小女孩。故事结局,爷爷去世,这份情感在爷爷生前为她带来多少快乐,就在最后为她带来了多少悲伤。
爱情在翠翠的心中还只是朦胧的幻梦,害羞与向往是十五六岁少女感受爱情的主旋律,为爷爷的调笑发怒却又关注新娘出嫁花轿的翠翠也不例外,刻意回避心上人的娇羞与任性是她的特权,哪怕不理性,又有谁能指责她,能否认那份单纯的美丽呢?
情感的复杂即在于两份不同的情感难以独立,而是交缠混合,互相作用。翠翠萌动的春心时常干扰她与爷爷的交流,而对爷爷的深厚情感与对别离的恐惧又让女孩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爱情——其实这点在爷爷这里又有何不同?对女儿旧事的痛苦回忆让爷爷对翠翠的将来满怀担忧,而对孙女的关切又迫使老人努力促成好事,看似矛盾,却在情感的乱流中显得理所应当。
由于所有人类所共通的情感的注入,这部描绘陌生乡村的小说具有了让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人接触并理解的契机,而接触后又反过来使人适应了书中浓烈的湘西风味。茶峒的集市、水流、渡船、龙舟,为并没有亲眼见过这些新鲜物事的人们提供了有趣的谈资,在这新奇描写的字里行间流泻出的,则是湘西农人淳朴的心。
对乡村风物和人民形象的塑造不仅在《边城》,也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得以体现,其中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更是在不同小说中登场,反复渲染出了这些与《边城》来自同一世界的人事物们共通的特征:
沈从文的短篇《屠桌边》对屠户朴实的描绘,与边城中善良真诚的屠夫十分相似;而在他的另一部作品《三三》中,女主角三三家中也有一座边城中提及过的碾坊——想必这民间色彩浓烈的装置令作者印象十分深刻吧;此外,《三三》这篇小说中渲染着的少女对城里,对朋友,乃至于对爱情若有若无的向往,以及一以贯之的羞涩,又让人很容易将她与翠翠联系起来。
与不同情感间的交缠一样,《边城》以及其他湘西小说对于民风的塑造也在作品的情感灌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书中的主角若不是这样一群毫无机心利欲的人民,又如何能让小说被闪耀的情感充满而不掺以沉重的理性,构建出一片宛若梦幻的真情世界呢?
无论是情感还是风物,单独写出来都是散文范畴,而令《边城》成为一部小说的,是作为书中丰沛情感与乡村风情的载体的,一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故事。
不计算小说开头的“世界观介绍”,剧情是从第四章叙述翠翠在两年前的端午遇到傩送二老开始的,这次相遇促成了翠翠与傩送的情根深种,但他们却没有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迅速而热烈地开始恋爱:说实话,在许多西方故事,诸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乃至《百年孤独》中,人物爱情的发展都快得让我有些惊讶,好像主角根本没发展什么感情就突然干柴烈火了——传统上,中国人习惯了好事多磨,习惯了日久生情,习惯了明媒正娶,所以不习惯太“快”的爱情。
中国倒也不是没有一见钟情的作品,比如以牡丹亭为代表的爱情戏剧,但那终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虽然西方同样有基督教的压制与文艺复兴的反抗,但回溯文化根源时我们会发现,古希腊人民在津津乐道他们的种马主神时,我们的孔老夫子则在大声宣告“思无邪”。
所以我们不可能责怪翠翠对爷爷的询问赌气发火,也不可能责怪少女看见心上人却避而远之——要知道,一首山歌就能勾搭走翠翠母亲的湘西农村,受传统的毒害已经算比较轻的了:身为翠翠长辈的爷爷丝毫没有封建家长的架子,是真的全心全意以翠翠的态度为第一标准,甚至推荐派来媒人的天保靠“走马路”的方法来追求爱情,这样的家长放在其他故事里,本应该轻松引出皆大欢喜的结局才对。
爷爷让出自由恋爱的通道后,挡在翠翠面前的障碍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窗户纸,那是积累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镌刻在她心口的记忆,是少女的矜持。
我在这里绝非要否认文化传统的正确性——实际上正因为它根本算不上错误,才令悲剧色彩更加浓重:没有人怀有恶意,没有人犯错,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为了维护未给出答复的翠翠的最终选择权,爷爷对天保派来的媒人只能含糊其辞,直到傩送向天保表明态度,兄弟二人以山歌决定爱人归属,天保又拒绝让弟弟代唱——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天保已经清楚自己会输,但当老船夫怀着误会前来“祝贺”时,他仍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刺激。
天保出事之后,爷爷虽然怀着内疚,但对翠翠终身大事的重视还是令他强迫自己屡屡出现在傩送和顺顺面前,这又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促使两人对老人愈加冷漠,直至其带着遗憾离世。
对于这个悲剧,我们能责怪什么呢?
难道要责怪爷爷尊重孙女的开明吗?
难道要责怪天保拒绝代唱的磊落吗?
难道要责怪老人促成幸福的奔走吗?
难道要责怪傩送痛失至亲的哀伤吗?
小说的终幕伴着一场仿佛要毁天灭地的雷雨拉开——在第二章里,作者就叙述了茶峒水患的情形,一句“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便生动地刻画出灾难来临时给人带来沉重乃至麻木的痛楚,然而这几句话笔触轻描淡写,又夹在若干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世界观介绍”里,并没有给人很深的印象。
直到与故事主线息息相关的灾难来临:老船夫“管了五十年的船”被冲走,“与茶峒风水有关”的白塔坍塌,还未看到孙女安宁未来的老人猝然离世——三重前所未有,触目惊心的破坏在刹那间充了满眼,读者才猛然回头,发现前文那短短几行字里,到底积攒了多少深不见底的凄苦。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边城》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两个悲剧。
我本该更早一些想到这点的,因为在书中第一个经历亲情与爱情双重悲剧痛苦的并不是翠翠,而是傩送。
作为主角,翠翠经历的悲剧线索更加清晰,两份交缠的情感迎来两个悲剧,这两个悲剧又同样交叉融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爷爷尊重和关心翠翠的情节,亲情悲剧的结局就不会如此动人,而二人的亲情细节,则是在老人帮助孙女推动爱情进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误会产生的爱情悲剧,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促使老人郁郁而终,造成亲情悲剧的压力。
小说的最后,作者派出在前文并没有多少刻画的杨马兵,用他的善良呵护双重痛苦下的翠翠,稍稍化解了老船夫死后过于沉重的气氛,而顺顺决定将翠翠接回家等傩送回来的情节,又令湘西农人的淳朴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当然,要消去翠翠的悲伤,还是要等那和她经历过相同磨难的,唯一的人回来。
这个小说的结尾洋溢着如此动人的气息,使我不舍得,也不敢用自己的笨嘴拙舌来自作聪明,只好原封不动地录下原文,与君共赏:
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边城 读后感 。
边城读后感2000字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 散文 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 文章 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 故事 ,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边城读后感2000字
边城此文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小也是长在乡土气息重的县城有关。读此文,就如闻到了故乡的气味。
三四年的边城,如鲁迅的药,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现代小说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东西们般,牵强附会,全是噱头。
但是作为一个水平有限的学生,分析它的象征,实在一件过于高难度的行为,况,70年来,人们所通读透解,加上沈从文先生自己也提过一二,具体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们所公认的象征,去努力发现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涩牵强的套路。
故此,我将试着谈论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弥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边城,出这样一个名字,沈先生显然是想表现不为功利所染的淳朴风土人情。文中所出现背景和事物大都为自然物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东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产物,河流,山,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爷爷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小镇里婚嫁自由,只要儿女们喜欢。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妓女) 文化 ,也如此的与众不同。即便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楼上的歌声,也就是她的生计,可以因为河上的一个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处处不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从中透露出沈先生对此的喜爱。
下面我重点分析一下爷爷的重义轻利。孙女俩生活拮据,可爷爷却为人如此的“不爱钱”,似乎与钱有仇般,处处与钱为难。实际上,爷爷是传统的边城人思想,以不爱钱为荣。
文中几处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
文中有个细节,翠翠不愿去看热闹,要与爷爷守船时,爷爷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压她,以使她乖乖去玩。为什么要品德压一个女孩子呢,因为对爷爷自己,这是最具权威性的东西,所以下意识的拿来“恫吓”翠翠。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发生关系时,爷爷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这倒是让我想起了故乡的风情,有时也是如此。互相推诿前遍,来来去去没个停,有时甚至掷钱与地上,而人奔走开了。
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读来就如生活中发生的事般真实。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可见他对这种风情的喜爱。人人以情义为重,一不要钱为荣,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情。
但是文中也表现了重利轻义的外来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担忧。边城中最具“势利”性的,就是那间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场,就是金钱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从身上摸出一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当地风情。当然,我并没有说谁的错,我是说,碾坊陪嫁,之类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团总家,即便不是以金钱在思维,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钱,并且毫不掩饰,这与边城风情,就本质的不同。
边城式的乡土气息,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到底往何处去,这是沈先生的深沉担忧,她既爱这泥土气味,憎恶重利轻义,以乡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势必然,纯粹爷爷式的文化传统行将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征着这边城文化到底往何处去。其实,不论往何处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会以为是喜剧。嫁大老,沈先生对大老不满,嫁二老,象征着本土文化的变质,出走,则如鲁迅言,不是回来,就是堕落。以上象征,是他人观点,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结局,用他自己的话说,她其实竭力呵护着他们。因此,边城以等待做结局,不让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来。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结局,等待拯救翠翠与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 方法 。他让翠翠的等待留在纸上,几十几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翠翠所象征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吗或许,得到了拯救,或许,只留下了残迹而已。
或许,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绘的朴实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许,为先生写点悼念的话,只能写三个字。——美永存
边城2000字读后感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 传统文化 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美丽安逸的小城,一群质朴的人们在这里劳作着,生活着,一切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安静。水不是的颤动,波动着这里人们的心弦。岁月慢慢的流逝着,但是这个小城里的一切仿佛这里的水那样虽有颤动,但未起波澜。所有的事务是那样的平静,安详,犹如一幅泼墨的 山水画 。
初读《边城》,给我这样的感觉。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美丽的小城里的动人故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仿佛离开了城市,来到了一个幽静凄美的小城,听作者娓娓道来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开始读边城,在赞叹茶峒淳朴的民风。那里依山傍水。老船夫,翠翠,黄狗,三个人物过着安逸的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船夫坚持摆渡不要客人的钱,客人坚持要给,船夫也去城里买上茶叶,烟送给那些过客。翠翠天真烂漫,帮爷爷摆渡,带着那条黄狗。在 端午节 赛龙舟的盛会上,傩送抓鸭子,种种的描写,都看出茶峒这里质朴的民风。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边城,一个纯净的边城。这些就是抛开《边城》的故事我所能看到的。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对茶峒小城的景色的描绘,同时也讲述了一个 爱情故事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偶遇了傩送,翠翠的心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人,傩送也记住了翠翠。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是美好的。但大佬和傩送同时喜欢翠翠,他们说好了轮流给翠翠 唱歌 ,谁的歌声能打动翠翠谁就娶翠翠。后来大佬的死,老船夫的死,傩送的走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个悲剧。
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并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他们的爱情也像这本书一样,平实,他们的爱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老船夫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操尽了心,在一个风雨夜遗憾的死去了。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活着就是为了翠翠的终身大事,这个是支持老船夫活下来的精神支柱。老船夫的独生女因为一桩老船夫看起来很失败的婚姻死去了。所以老船夫就尤其的关心翠翠的婚姻大事,他希望翠翠能找个好人家,不要像自己的女儿那样。老船夫的后半生就是为翠翠活着。大佬和傩送的竞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他们也有着边城人们都有的质朴。他们用唱歌这种方式比试,追求翠翠。而翠翠对待感情的羞涩使得大佬溺水死去了,使傩送走了。傩送该不该回来呢傩送他爱翠翠,可是他抹不去哥哥死去的伤痛。如果他回来了,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哥哥死了,他却娶了翠翠,这绝对不是傩送这个讲义气的人会做出的事情,也许经过时间的洗礼,傩送会回来的,也许不会。作者也没有给我们这个答案,故事发展到了悬疑的顶端戛然而止。作者说:“也许他明天就会回来,也许他永远也不会再回来。”只留下可怜的翠翠孤单的,凄凉的思念着,思念着傩送,爷爷。
这部书的风情,故事,人物,景色都是美的,最美的我觉得还是它的结尾,因为无论傩送回不回来这个故事都是那样的凄美。试想:过了几十年,已经人近中年的傩送终于出现同样也变老了的翠翠的面前,多年的等待终于换来的结果,会给人怎样的感动如果过了几十年,傩送始终也没有回来,翠翠一直孤独的等待着他,翠翠会永生不嫁,以祭奠她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这样的结局依旧很美,因为回忆才是永恒。等的滋味,只有心中有期待的人才会体会。等到何时,又如何等待,忍受着自己执著的苦味,肆任时光流逝,倔强地不惜失去本应属于自己的美好,只是默默等待那个或烂漫或无言的结局。等到海棠花落,共看日落月生、风起云涌,是不惜等这一遭;等到事与愿违,无奈沧桑已变、物是人非,是可惜荒废这半生。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不及的泪水,而是应属她的那份幸福。
《边城》这部书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这个美丽,淳朴,和谐,清静,舒畅的边城。在现今这个功利的社会,我们还会相信这样美丽的爱情故事么每个人的心中想到的都是自己,老船夫给客人们买的茶,这么多年义务的摆渡,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么在这样的水土上,这样一群天真,纯洁的人们才会发生这样美丽的故事,在我们现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也许不会再有这样美丽的故事了。翠翠一直的等待,现在的我们还能做到么谁能承受数十年的寂寞,就为心中的爱情。不是我悲观,这样美丽的故事要有一群纯洁的人,一个纯洁的社会,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就不是纯洁的。充斥了太多的功名,太多的诱惑。也许我也不应该这样说,我们的社会里有的是人,只有人们放弃了这些东西,才会有纯洁的社会,纯粹的爱情。所以我们只有从自己做起,保留着一份童心,一份天真,给自己的心中留下一片净土,不要过早的让自己的心被污染。让纯洁的边城,让纯粹的爱情重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相信,不会所有的爱情的结局都是悲惨的,一定会有感天动地的美好的爱情,等来美好的结局的。
读《边城》有感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川湘边境的茶峒县。一位终守渡船的老船夫,两位体力强健的年轻人,在绵延悠长的民歌声中与一位妙龄少女产生难言的情愫。书中巧妙的将时间浓缩,安排各种美丽的“偶然”,牵动读者思绪。
女主人公翠翠的诞生就是偶然,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和一位军人偶遇并私下有了孩子,在翠翠出生后,便自觉有违道德,双双自尽。一个先天带有悲剧色彩的孩子,却在茶峒青山绿水的氤氲美景里充满对生活的乐观与自然之美。小说的地点背景是一大亮点,作者运用较浓重的笔墨描写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人与自然真可以说是和谐相处。正如翠翠和她的小黄狗,书里没有点明小黄狗从何而来,但它一直伴在翠翠身旁,形影不离。即便如此亲近的伙伴也没有自己的名字,其实它并不需要名字。两者心灵上的默契业已超出种群的界限,人和自然在此处达到了和谐,达到了统一。在这里,人能和动物一起安详的活着。如此令人神往的世界,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悲剧。欢乐的景象衬托出的是深深的悲凉。
第二个偶然是翠翠与傩送的相见。在端午节的傍晚翠翠独自在河边等待迟迟未来的祖父,正好与刚刚上水的二老碰个正着。翠翠的童真羞涩与傩送的粗犷能干强烈碰撞。两人各说各话,但都认为对方正回答自己的话,更是都曲解了对方的意思。这样一来并没有疏远他们的距离,反而还萌生了爱情的冲动。傩送喜欢上了翠翠!这是小说最奇妙又最甜蜜的一幕,现在看似老套的剧情,仍焕发独有的魅力。美好的背后是其带来的青春期的烦恼。翠翠进入青春期的表现被真实充分的展现,心中的秘密开始不和亲近的祖父诉说,在渡船上望着新娘发呆,脑子里充斥着奇奇怪怪的念头……为后文的发展添上一分神秘气息。
第三个偶然是祖父的错认,我认为这是全书最精妙耐人寻味的转折,它直接导致了一个个悲剧接连爆发。祖父暗示翠翠的爱情由她自己决定,大老和二老只能通过自己努力争取。而茶峒县最传统的提亲方式是通过山歌。兄弟俩决定轮流唱,公平竞争,看谁能真正令翠翠动心。为了爱情,不善于歌唱的大老也决定放手一搏,当然,必败无疑。二老动人的歌声飘进了翠翠的梦乡,也飘进老头的心房。祖父对这一晚的山歌甚是欣喜,但却误认为是大老的嗓音。翌日,祖父便亲自去恭喜天保,得到这个消息,他没有告诉弟弟,而是死心放手,独出外做生意了。而后不幸遭难,不明不白的死在外地。傩送以为是因为祖父,哥哥才会出意外的,就渐渐疏远了渡船人一家。这就直接演化为最后翠翠独守空房的悲剧。
几个偶然环环相扣,整个故事从头到尾清晰而自然。照常理,两情相悦,终成眷属应该才是他们的结局。茶峒县环境优美,渡船人朴实善良,不曾收别人一分钱入自己口袋,除了文末的大雨,县城中又没有大的变故像是天灾或是战乱。有喜到悲这种对立面的转变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又出在了哪里呢
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沈从文先生对环境的描写把握细致:山里的日夜春秋,从万里晴空到星汉灿烂,都不感奢华。而是让人觉得书中的景物是亘古不变的存在,他们不是为了要博人眼球而故意待在那个地方,他们只是为了生存,为了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而我们很容易的就会把景物和人结合在一起,茶峒县的县民们也如山水般不慕求荣华富贵,善良朴实地生活着。就像在上文提到过,天人合一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自然与社会环境。这是一个不失真实的世外桃源,可我认为最妙的,是身处这桃源中的翠翠竟落的如此下场。
我利用倒推故事分析一下结局。离结局最近的是祖父的死,但老人去世是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他们只是执行了自然规则的最后一环。要说祖父去世直接导致了结局难免过于迁强。再往前看,是天保的死,傩送的心态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天保是在外出做生意时遇险,做生意也难免会出一些意外,船总顺顺一家应该是很清楚的。二老对渡船人的心态不应因为一次意外的事故而彻底转变。要弄清其中的缘由,还要把故事继续往前看。书中的一个细节十分微妙,老人在错认歌唱者为天保后, 私下里告诉他“成功”的喜讯。他知道老人是错认弟弟为自己时,并没有告诉弟弟。这是人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封闭自我常见的表现。正是这种普通而又自然的性情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悲剧的伊始浮出水面。
但悲剧的造成并无孰是孰非。茶峒人淳朴忠厚的性格终导致了桃源里的悲剧。它是深沉的,更是无解的!旁人无力改变,唯有叹息、叹息。作者很巧妙地利用这个矛盾,构建出茶峒县清纯的故事。田园牧歌的笔法令人向往,结局又令人痛心。无解的矛盾,无解的故事,留下了我无解的思考:
淳朴是否也是一种罪过
边城读后感 范文 2000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它展示了一个和谐、纯净的湘西世界。在这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里,沈从文先生为我们展现了山城茶垌码头团总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然而能够破碎的人们必定真正地活过,那些美丽的“错误”幻化成一株株虎耳草,造就了这一段凄美动人抑或是刻骨铭心的故事。
纯真——“错误”却又美丽的诞生
翠翠从小与爷爷和黄狗生活,她父母的相识、相知再到翠翠的诞生,给我的感觉都是一个遗憾,一次错误。由于父母的相继离世,翠翠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然而在沈先生笔下,这个远离都市喧嚣与浮华的湘西世界却凭着青山绿水,自然地养育并 教育 着翠翠。“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是她纯真的自然人性。一次美丽的错误更生了一个美丽的可人儿,朴实的自然给予了女主人公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的性格。
误想——“错误”却又美丽的邂逅
当十三岁的翠翠端午节在码头偶遇到“二老”傩送时,一切的故事逐渐开始。翠翠在一个对的时间里遇到了一个对的人,然而却做了看似不对的事:在夜幕降临的朦朦胧胧的河面上,翠翠等着早已回到家的爷爷。在她焦虑的等待过程中,翠翠与“二老”偶遇,然而,他们的邂逅毫无烂漫可言,有的只是那种湘西特有的自然朴实和两个人小小的误解。沈先生以极其合理平淡的生活画面嵌入两人的相识,在“错误”去又美丽的邂逅之下,颇有几分活泼的气息,毫无矫揉造作之风。
误听——“错误”却又懵懂的变化
翠翠断章取义地听乡绅太太们说“二老”与碾坊主人的女儿讲亲时,心里的醋意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十五岁少女懵懂的心事,“到河下时,小小心腔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是生自己的气。”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或许,这正是翠翠从未有过的母爱与做为女性的涉世,内心的孤独,和不知所措的表现吧!所以,误听后,翠翠的生气让人更觉得是一种心痛,一种少女春情朦胧却不知所措的心痛。
误认——“错误”却又凄美的虎耳草
相信那种淳厚的人性美对每一个人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吧。在渡溪或“逮鸭”的竞技后,“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都与翠翠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的翠翠。“二老”傩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与翠翠提亲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马路”、“车路”的推辞中,也决不放弃对美的追求,执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 ,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在农历十四的那天夜晚,“二老”傩送便在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误以为是梦中灵魂幻化成的美妙歌声,随着旋律在梦中轻轻飘着,有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而爷爷却张冠李戴误以为是“大老”天保既走“车路”又走“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节里容颜虽没有如莲花般的开落,却因爷爷事后的只字未提,错失摘现实中的虎耳草的机会。
翠翠的误以为,爷爷的无心不说,虽如水一样淡薄,明澈纯净,却在冥冥的羞涩、远远观望和小心翼翼的探问中延误了翠翠一生的幸福。这个“错误”是凄美的,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将在女儿身上再一次上演。
低吟——“错误”却又执着的等待
当翠翠、傩送、天保还处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时,“大老”天保坐下水船到茨滩时出了事,淹坏了。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这无不是个晴天霹雳。顺顺失去了长子,“二老”傩送失去了大哥,老船夫失去了孙女可以依附的人,而翠翠还不知怎么回事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二老”因为家庭的阻力,舍弃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爱情破灭了,爷爷死了,白塔倒了,只剩她与黄狗来弄渡船。在这一幅平静沧桑的图画中,因为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人无以承受的悲呛和重量。
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的结局最终未完待续,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会茶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凄凉朴素,当所有的忧伤凝结在这山中小城时,它厚重的背景是否还会像山川日月一样沉静美的化身翠翠是否还会执着地等下去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