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最感人的一部国产老电影是哪部?

你认为最感人的一部国产老电影是哪部?,第1张

开国大典,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刻,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我们终于站起来了。

最感人的**我相信大家心里肯定都有不少,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绝对是《阿郎的故事》每每在大街上听到这首歌的主题曲都会勾起我的回忆让人伤感,发哥演的爸爸和我老爸是真的太像了,痞里痞气看似一事无成,刀子嘴豆腐心,其实心里满满都是爱。不过我爸爸也在去年去世了,以前年轻不懂事总是冲撞爸爸,就和**里一样,俩父子就没有好好在一起谈过一次话吃过一顿饭,总觉得是仇人。也许只有失去以后才懂得这种感觉吧。

不说我的事了,我先介绍下这部**,希望没看过的朋友能多多了解下。

阿郎(周润发饰)是一个出色的赛车手和放荡不羁的浪子。他的女友波波(张艾嘉饰)对他一往情深,无视他的缺点,并不顾母亲的反对和他结了婚。结婚之后,阿郎依然只顾着自己,甚至出手殴打已经怀孕的妻子,在妻子临盆之际,他依然选择去参加非法赛车,结果因比赛中撞死警察而被捕入狱。波波的母亲串通医生谎报婴儿夭折,带波波去了美国。阿郎出狱后,面对妻离子散的结局无比追悔。他从孤儿院领回了儿子波仔(黄坤玄饰),靠开货车抚养孩子。十年后,阿郎陪波仔参加一项单车比赛,恰好比赛是由波波为美国一家时装公司推销童装而举办的,夫妻相见,无言以对。后波波得知波仔是自己的儿子后,想带走波仔。阿郎为争回波仔及表达复婚决心,执意参加了即将举行的车赛,不想,旧病复发,人车蹈入火海。波仔和波波看到后连忙翻出围栏去救火可是已经为时已晚。音乐响起,全剧终。

希望大家看完以后能好好懂得珍惜眼前人,亲情始终是亲情,是斩不断的。愿天下父母都健 健康 康,儿女都是孝孝顺顺,所以有人都不留遗憾。

英雄儿女,感染了一代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为了当时的最强音

个人认为《唐山大地震》**所彰显了人文关怀,让我数次动容。

基本上从开始哭到结尾,尤其是做了妈妈后,感悟很多,没有孩子时,替方登不值,有孩子后,觉得元妮一辈子最可怜!一辈子被痛苦和悔恨折磨着!

自然灾害永远都是那么无情,它可以瞬间摧毁无数个家庭,让原本美好的一切,瞬间毁灭。 **中,母亲也是无奈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想救自己的女儿,但是那个情况,如果不做出这个决定,一个都活不了,谁能体会那时母亲的痛苦,明知道女儿会恨自己,会怪自己,快最后结尾的那个母亲,也是同样的,不能因为自己女儿的腿而害了一群救援战士,那刻的痛楚也许真的只有体会过得人才能明白。 女儿回家的时候说,我怎么感觉来过这,对,无数次梦见过这个地方,亲人永远是亲人,妈妈还是永远记得你爱吃西红柿,都洗好给你了,妈不骗你。成天的惦记着你,不愿意搬家,就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家人更亲的人,没有比回家更近的路……

个人认为是《开国大典》

我观看后心情激动万分,久久不能平静。

一、感叹新中国来之不易。为了推倒“三座大山”,争取人民得解放,成千上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才迎了了胜利的曙光。

二、重温中国***的伟大业绩。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是 历史 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的肺腑心声。

三、领袖的魅力和思想的光辉。中国***的缔造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创者,毛泽东同志是时代的巨人,非凡的领袖魅力和伟大的思想光辉。

四、开国大典,是中国新民主革命的一个缩影。那创新超越的28响礼炮,是不忘 历史 的纪念,是陈旧腐朽的结束,是崭新秩序的建立。

最感人的一部国产老**就是《开国大典》,毛主席站在天安门搂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看了《开国大典》,无比激动,自豪。中国人民终于在毛主席正确领导下,当家做了主人,人人有地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自力更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奋斗,由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

我认为最感人的是《开国大典》。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当时的心情十分激动,眼泪盈眶。如果没有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子弟兵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艰苦卓越的奋斗。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没有我们现在的国泰民安和全国人民的幸福美满生活。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去前线卫国,就做好一个尊纪守法的公民!

《开天辟地》《开国大典》《毛主席和杨开慧》,讲述毛主席早年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一生,为新中国创建,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不朽业迹,我们永远缅怀毛主席!

影片中的王成,是千万个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战士的杰出代表,他慷慨就义为国献身的高大形象,一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影响了好几代人,情节感人至深,画面令人震撼,他就是英雄的化身,正义的象征,中国人的标志。所以每当背景音乐响起时,我们都会向英雄致敬,更为英雄落泪。

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王成。王成告诉他妹妹王芳也在军中。后来王成英勇牺牲,全军开展了学习王成的运动。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当王文清见到王芳时,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他克制住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好好学习,情节也很感人。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们的感人故事,和为了祖国英勇献身的可贵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后来人。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关注。

人生的苦和甜 淡淡的感动,浓浓的爱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见面。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 交谈中,许灵均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他并不艳羡。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的道路,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丛珊)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他认为,国家在好不容易迈过“文革”这个大坎之后,个人更应该同亲朋一起,不离不弃地跟着她走向新生。

孤独的许灵均

**采用倒叙和蒙太奇的手法,在许灵均去北京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中穿插回忆他在敕勒川的生活。在许灵均和父亲隔了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见面里,他欲言又止,那一声“爸爸”终究没有出口, 既期待,又胆怯

父子之间既熟悉,又陌生,这一切都源于许灵均幼年时其父许景由不满与许母的婚姻,不顾一切的离开了妻儿。后来,母亲病重而亡,父亲又因资本家的身份远走美国,彻底抛弃了许灵均。这也就是为什么许灵均是孤独的、缺爱的,这个心结伴随了他三十年。

集体中的许灵均

许父带着许灵均在首都的繁华之地吃喝玩乐,有意且无意的宣扬美国的“个人荣誉”以及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他明确的表示出想要补偿许灵均,想要弥补这份 缺失了三十年的父子之爱

1957年,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他 曾无数次的想到自己的父亲 ,渴望得到父亲的保护,但是没有。

那时,他感到孤独、绝望,曾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他还是活下来了。是大自然纯净了他的思想,是劳动陶冶了他的感情,是质朴、善良的牧区人民温暖了他的心。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牧场的那些岁月。他解除劳教后,因无家可归,被留在牧场放牧。老牧民董大爷给他钉上门帘子挡冷风;董大娘送来了热腾腾的面条。十年动乱中,郭谝子等牧民想方设法保护他免遭横祸。在他们之中, 他找到了父亲和母亲 ,找到了那份自己失去多年的父爱母爱,他的人格也在逐步完善,他对父母的爱成了他对国家、对集体的爱。

有家的许灵均

在一个瓷器店购物时,许父和女秘书买了一个800元的仿钧窑花瓶,而许灵均只为妻子买了一个四块五的泡菜坛子。许景由之后感叹“ 婚姻是一种条约和义务,不管你和妻子有没有感情,都要把这种条约恪守到底,否则,就会良心不安 ”。这既是对许父的绝妙的讽刺,也是引出了许灵均的婚姻和爱情故事:

从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场的李秀芝举目无亲,无处安身。

善良的郭谝子一句“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儿给你送来 ”。

结果一个备受迫害的“老右”,一个背井离乡的逃荒者,就这么结成了夫妻。先进家,后认识;先结婚,后恋爱。没有复杂的 情感 纠葛,只有两颗同样善良的心慢慢靠近、吸引、交融……就这么结成了简单真诚,质朴的而又牢不可破的 情感 关系。

在我的生活中,突然闯进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我好像等待了多年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她对我是那么的信任,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好像她也等待了我好多年 ”。“ 我把心都扒给他了,比钱贵重的多 ”(哦!爱情!这美好的爱情!这妙不可言的酸臭味!)

许灵均遇到秀芝之后他的人生是圆满的,他不再孤独,不再缺爱。

许灵均的爱

他的对父母的爱是不完整的,他没有享受过父母之爱,也就无法感受到爱父母是一种什么感觉。在集体的生活中长大,有了爱人,他感受到了爱,自然也就学会了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

当许灵均去找他爸爸时,秀芝说:“ 你去呗,那里有洋楼住,有小 汽车 坐,还能跳光屁股舞 。”不过这也只是说说而已,秀芝似乎早就看穿了结局,灵均纠结的时候她满是淡定:“ 你走不了,我心里有数 。”灵均感到她过度自信:“ 你是不是觉得我离不开你 ?”秀芝淡然说:“ 我可没那么大本事。但是这里有你深爱的草原,深爱的工作,还有她。

所以,灵均走了,秀芝淡定地对孩子说“ 你爸爸就是风筝,飞的再高,线头也在妈妈手上 。”

到了最后,许灵均的心路历程终于明了,他等了二十年了,他看到祖国的希望,他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了二十年的汗水和眼泪,他怎么会放弃自己深爱的一切?他怎么会走呢?

许父说许灵均是个坚定的 社会 主义者。但是,有血有肉的人,无关于主义、仇怨、政治和 历史 ,没有什么宏大的政治理想,只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家之间、人与国之间最真挚的 情感 。

许灵均最终还是回了家,回了那个他与秀芝的家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中国著名**演员。

当她随友人去合众影片公司看拍戏时,那娇小,甜美的外形,被导演朱石麟看中,便让她饰演影片《龙潭虎穴》中的丫环。时年16岁。朱石麟为她改名王丹凤,又在影片《肉》一片中扮演角色。由于她扮相很甜,表演纯真,自然,影片上映后,效果不错。不久又让她在《新渔光曲》一片中主演渔家女一角,一举轰动影坛,被影界称为“小周璇”,名噪一时。

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主演《三朵花》、《丹凤朝阳》、《教师万岁》等影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泰、中电一厂、二厂主演《青春河边草》、《肠断天涯》、《无语问苍天》等影片。影片《青青河边草》,是一部根据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改编的。王丹凤将女主角不幸遭遇及内心感情,揭示得含蓄,真切,成为她表演走向成熟的代表作。

1948年赴香港,在长城、南国等影片公司主演了《无语问苍天》、《琼楼恨》、《方帽子》等10几部**。

1951年返回上海,担任上海**制片厂演员。

1955年赵丹运用斯坦尼体系排练舞台剧“雷雨”,王丹凤饰四凤。还有舞台剧“家”中的鸣凤。两个角色,不同的人物内心,王丹凤将她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把两个角色处理的既截然不同,又不失女性的含蓄与柔美,显露了她高深莫测的表演技巧。1957年她以优秀的演技,又出演了《护士日记》一片,细致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在护士岗位的思想发展与变化,在《女理发师》一片中,又以夸张、自然、可信的喜剧手法处理女主人公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美好心灵。在主演古装片《桃花扇》中饰演才气横溢的俏丽多情名妓李香君,将女主人公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演得真挚,感人。以后又在《玉色蝴蝶》一片中,从少女演到老年,角色跨度之大又成为她演员生涯中一次新尝试。

1985年,王丹凤夫妇应美国白宫邀请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里根总统就职典礼。90年代初移居香港。

王丹凤曾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

王丹凤一生中扮演过各种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角色,而每一个角色她都表演的真实,可信。这与她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底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负于角色新的生命,新的内涵,是我国影坛上不可多得一位优秀女演员。 王丹凤异常出众的相貌和风华正茂的年龄,连同她主演的众多影片,自然引起了香港**界同行的密切注意。于是,新成立不久的香港长城**制片公司向王丹凤发来诚挚的邀请,高薪聘请她在该公司即将开拍的新片中担任女主角。王丹凤为了拓展更为广阔的演艺天地,1948年11月便行色匆匆地赶往对自己来说十分陌生的香港。接着,王丹凤无暇顾及眼前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街市,就一头扎进了正在等待着她进入新角色的摄影棚里。在程步高编导的《锦绣天堂》、《瑶池鸳鸯》、乌莫方编剧、马徐维邦导演的《琼楼恨》、王元龙导演的《王氏四侠》、齐闻韶编剧、谭友六导演的《海外寻夫》、陶秦编剧、李萍倩、刘琼联合导演的《方帽子》等六部影片中,扮演一个个宜古宜今、性格各异、且很有光彩的女主人公形象。

在这些影片的其中一部古装片《锦绣天堂》里,王丹凤再次圆梦和她崇拜的“**皇后”胡蝶在一起配戏。而《王氏四侠》则专为王丹凤度身定做,导演王元龙还煞费苦心地为符合片名,不但亲自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而且另请了著名影星王引、王人美,两男两女共同联合主演。可喜的是,王丹凤在香港拍摄的这几部影片,都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她那种小家碧玉型的**形象,深受香港观众的欢迎和喜爱。王丹凤在香港短短两年多时间,又迅速再次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在她面前的是一幅更为广阔而灿烂的前程美景。

1950年初,王丹凤与陶金、刘琼、韩非等人,作为香港**剧团的成员,前往广州进行慰问、劳军演出。在广州这座被誉为“祖国的南大门”的新生城市里,王丹凤看到了解放了的人们一种无比喜庆的崭新精神风貌,心花怒放,处处感觉非同以往。他们一行又参观了驻地的兵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朴素和良好的军容军纪,结合香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给年仅25岁的王丹凤震撼很大,感想颇深。紧接着,王丹凤又留在广州参加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议,通过几天来的学习,她看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光辉前景,体现到作为一个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自豪。

回到香港之后,进步**界学者司马文森、洪遒、齐闻韶等人像地下党一样,秘密组织大家学习《社会发展史》,暗自收听来自大陆捷报频传的喜讯,思想单纯、激进的王丹凤,再也不愿在她认为的港英统治下的资本主义的香港空耗青春了,于是,王丹凤毅然拒绝了香港其他一些**制片公司的拍片续约。在当年年底,在进步的**人士司马文森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王丹凤满怀着对新中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与专程到香港前来接她的未婚夫柳和清一起,重新回到了阔别两年的倍感亲切和熟悉的上海。在解放了的上海,由千万双观众渴盼的眼睛,在等待着王丹凤回来塑造新的角色。 祖籍浙江宁波的王丹凤,1924年8月23日出生于上海。她的美丽与生俱来,她的外表惹人喜爱。经营旅店为业的爸爸给她起了个优雅而又吉利的好名字,名叫玉凤。虽然说王玉凤并非艺术世家,但父母亲却爱看地方戏,每次上戏园或剧场的时候,总是把王玉凤带在身边。久而久之,耳濡目染,那光彩华丽的舞台在女儿稚嫩的心田播下了种子。她酷爱看**,在自己的闺房的四周和床边,都贴满了从画报上剪下来的许多明星照和剧照,特别是把周璇、袁美云、胡蝶等人主演的**奉为至爱,把她们当作自己最崇拜的“青春偶像”,凡是由她们主演的每一部**,王玉凤都要想方设法的前往观看。在**院里,她如痴如醉的观看着银幕上周璇、袁美云、胡蝶演绎着的动人角色,特别是看到她们扮演的不幸女性以那种悲剧结局而收场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银幕上的角色一起融入剧情之中,有时更是忍不住的在剧场里伤心的低声哭泣起来。虽然王玉凤也明白,这是演员们在演**,但她却一时半会难以从银幕上的悲剧情节中及时的清醒过来。

1941年,王玉凤已出落成犹如盛开的花朵一样的美丽少女,这时候她在爱国女中的中学读书生活也即将结束。王玉凤的邻居舒丽娟是“天一影片公司”和“合众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1938年起先后在新华、华成、华影、国泰等影片公司任演员。她深知邻家小阿妹的王玉凤酷爱**,有一天便带着王玉凤前往自己所在的**公司参观。当时正在执导**的导演朱石麟发现了王玉凤那俊秀的美貌,他当时就叫住王玉凤,和颜悦色询问她愿不愿意当一名**演员。王玉凤听到导演的这番话,从心底里感到又惊又喜,但是,作为一名刚毕业的中学生,王玉凤还是老实地告诉朱导演,要先回家征得家长的意见以后再说。

当王玉凤兴高采烈地把在**公司遇见朱导演的情况,向父母高兴的汇报时,孰料,开旅店的父母却坚决反对女儿去干演员这一行。随后,王玉凤又再次来到**公司,主动找到了导演朱石麟,述说心愿。朱石麟很是高兴,他当即让王玉凤在由他导演的影片《龙潭虎穴》的布景前,以扮演一个小丫头端茶的戏来试镜头,朱石麟发现镜头中的王玉凤不但十分上镜,而且非常抢眼。于是,朱石麟当即与王玉凤签订了3年的拍片合约。朱石麟对王玉凤未来的灿烂星途,寄予了最深切的厚望,于是,他还特别把“王玉凤”原名的这三个字,稍微改动了中间的一个字,去掉“玉”而换上“丹”字,为“丹凤朝阳”之意。王丹凤的艺名,便由此而来。 《龙潭虎穴》中的小丫头,仅仅只是王丹凤初上银幕“试镜头”的一个开端和起步。镜头里的给剧中人的老爷端茶的小丫头不但小巧玲珑,而且娇美动人,虽然这个小的很不起眼的小角色,并没有出现在公演的影片中,但王丹凤的出众容貌和质朴的表演,已经足以让朱石麟感到喜不自禁了。所以在当年,王丹凤便接着在朱石麟导演、桑弧编剧、顾也鲁、吴茵主演的《灵与肉》中扮演一个女学生。随后在当年年底,王丹凤又在于由编剧、屠光启导演的《新渔光曲》里一跃成为了女主角,与当时的红小生黄河配戏。当年由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脍炙人口,在1935年2月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展览的“荣誉奖”,其中由著名音乐家任光所作的主题曲,旋律优美,极赋特色,广为流传。此次重新拍摄的《新渔光曲》,是在此基础之上另一种崭新的延伸。

王丹凤就在这部《新渔光曲》的影片中,扮演了过去王人美所扮演的角色———受尽剥削欺凌、贫穷而又善良的渔家姑娘小猫。这一角色对王丹凤来说,不但显得特别的陌生,而且是与她的家境和个人的经历简直天壤之别。但是,充满神奇光与影的银幕诱惑力和对角色的深深喜爱,使王丹凤对这个极富有挑战性的角色情有独钟。尽管她在踏入银幕前后始终没有受过专门的表演训练,也缺乏长期拍戏的实践经验,可王丹凤对自己扮演的这个人物的悲叹命运首先是深深的感动。所以,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王丹凤在经过导演的耐心启发下,完全融入到了角色当中,把这个渔家女表演得真挚而传神。影片放映的时候,立刻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这部《新渔光曲》在某种意义上虽步人后尘,但有所创新的主题和艺术化的感染力,还是使这部影片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功。 1942年4月到1945年8月三年间,是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上海沦为“孤岛”的时期,上海的**巨头张善琨把当时的各影业公司全部集中在一起,综合而成“中联影业公司”,后改为“华影影业公司”。王丹凤便先后在“中联”、“华影”影业公司陆续主演和参演了《落花恨》、《春》、《秋》、《博爱》、《断肠风月》、《浮云掩月》、《三朵花》、《合家欢》、《两代女性》、《万紫千红》、《新生》、《丹凤朝阳》、《红楼梦》、《大富之家》、《教师万岁》、《凯风》、《春江遗恨》、《情海沧桑》、《人海双珠》、《鹏程万里》、《莫负少年头》、《幽兰谱》等共计22个影片,在这些以家庭悲欢离合和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影片中,王丹凤扮演的几乎都是那种被侮辱、被摧残和被迫害的不幸女性形象和历经爱情波折的气质高雅的大家闺秀,银幕中不同的女主人公不尽相同的悲剧故事,牵动着银幕之外的无数观众的心,王丹凤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最闪光的著名**明星,被誉为 “小周璇”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之后,当时由“华影”一家独揽**生产大权的一枝独秀,立刻被许多在战后如雨后春笋所纷沓成立的新的**制片公司所取代。在1940年7月,柳中亮、柳中浩兄弟俩联合创办的“国泰”影业公司在上海率先挂牌亮相,在此之前,柳氏兄弟关闭曾经创业的“国华”影业公司,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此番他们重整旗鼓,投资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杨小仲编导的《民族的火花》,杨小仲极力邀请王丹凤前来主演剧中的一个富有爱国思想的进步女教师的形象,这也是王丹凤在她主演和参演了25部**之后,一改过去那种柔弱而不幸女性和形象姣美的大**的崭新戏路。这部进步影片是柳氏兄弟作为重定“国泰”之时的“开山之作”,由于该片内容首先符合和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所以一经献映,就立刻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于是,柳氏兄弟联合创办的“国泰”影业公司,在1945年到1950年期间,共拍摄不同题材和类形的影片多达40余部,其中既有进步的时事片、以抒情见长的文艺片、还有为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猎奇而拍摄的恐怖凶杀的惊险片,使他们的这家影业公司不但成为上海**界的新宠,而且由于善意经营市场和懂得运行机制,而成为影业公司的一道最著名的品牌。

其间,王丹凤作为一位“芙蓉出水”的新星,可自由选择拍片,她从不与任何一家影业公司固定签订合同,所以,非常自主地在各影业公司相继拍摄了《终身大事》、《青青河边草》、《月黑风高》、《乱点鸳鸯》、《鸾凤怨》、《断肠天涯》、《无语问苍天》、《珠光宝气》、《夜来风雨声》等9部著名的影片,故享有当时上海**界著名女演员中拍片最多的“高产女星”之称誉。

特别是让王丹凤感到万分欣喜的是,能与她昔日少女时代的“偶像”周璇、袁美云同时在同一部**《红楼梦》中领衔主演,周璇扮演林黛玉,袁美云反串扮演贾宝玉,而王丹凤扮演的薜宝钗,一颦一笑,显示出一种大家闺秀的雍容与华贵,导演卜万苍之所以选择王丹凤,是认为她的年龄、相貌和气质最符合和贴近剧中人,这给起初总是担心与大明星配戏怕演不好的王丹凤信心大增。 1950年,王丹凤与陶金、刘琼、韩非等人,作为香港**剧团的成员,前往广州进行慰问解放军演出。11月,王丹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上海,投入了新中国的怀抱。

此时,王丹凤与柳和清正忙碌着在筹备两人的婚礼。柳和清出身**世家。父亲柳中亮与叔父柳中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共同经营上海国泰影业公司发家。以后柳中亮创业大同影业公司,柳和清完成学业后便帮父亲在公司打理业务。1951年元旦这一天,王丹凤与柳和清在相爱长达7年之久后,喜结秦晋之好。1月15日出版的《青青**》杂志,特意用了整整两个版面的图文,完整报道了王丹凤和柳和清在上海逸园大酒店举行结婚典礼的详细经过。婚礼隆重而热烈,上海**界的著名导演、演员和工商界的老板及朋友都亲临祝贺。

继而,王丹凤便重返影坛,在当年柳中亮独立门户创办的“大同”影业公司里,主演了新拍摄的影片《彩凤双飞》。这部影片由朱端钧等人编剧、潘子农导演,王丹凤和李纬、陈述演对手戏。在影片完成后不久,留守在上海的多家私营**厂合并在一起,成立了上海联合**制片厂。

随后,上海联合**制片厂又经过“公私合营”,全部归属于国营体制的上海**制片厂。1952年12月,王丹凤成为新成立不久的上海**制片厂的一名女演员。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57年,上海**制片厂改组拆分成立了“天马”、“海燕”、“江南”三个**制片厂。江南厂开篇的第一部**,就是由艾明之编剧、陶金导演的《护士日记》。这部影片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由王丹凤扮演的那个年轻漂亮、积极向上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的崭新银幕形象。

《护士日记》主要讲述青年女护士简素华为了服从国家建设需要,毅然离开上海,奔赴祖国边陲参加工业建设的故事。自从王丹凤拍摄**以来,还从未扮演过这类新中国新女性的角色。

接下来的日子里,王丹凤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在认真仔细地琢磨着简素华这个角色。随后,她来到上海护士专科学校,访谈了好多即将毕业的护士。摄制组到包头钢铁厂拍外景的时候,王丹凤又自觉深入到一群青年女工中去,她从那些来自四面八方参加包钢建设的青年人中,汲取着塑造先进青年的营养。

影片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在其中适当加入了抒情化的爱情点缀,这是在当时一切强化政治要素、淡化艺术特点的非常时期,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

影片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表现女护士简素华慈母般地哄着高昌平的女儿入睡时轻声哼唱的摇篮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简单的词句,流畅的曲谱,虽然只是一首小小的儿歌,但是,由著名作曲家王云阶所作的乐谱用在这里却极为合适,歌词里的“小燕子”所表现和比喻的也正是像简素华这样一代有志的青年女护士。这首插曲是导演陶金为了从生活真实出发,符合护士身份,主动提出让王丹凤自己亲自演唱。以前王丹凤曾在几部影片中演唱过**插曲和主题歌,而这次在现场拍摄时,王丹凤是从她心底里所发出来的一种最佳的情绪融合。影片公映以后,凡是看过**的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从嘴里哼唱几句,收得了很好的效果。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插曲不但得到了少年儿童们的喜爱,而且也成为在大人们间几十年经久不衰的经典歌曲。 1978年,王丹凤首先在参演的《失去记忆的人》中亮相,随后,王丹凤又与韩非、孙景路等老演员一起主演了喜剧片《儿子、孙子和种子》,并于1980年在峨影厂与项堃一起主演了《玉色蝴蝶》。从那以后,王丹凤便再也没有接拍**,《玉色蝴蝶》也就成了王丹凤告别影坛的封箱之作。

王丹凤淡出影坛后,她没有休闲在家,更没有停滞不前。作为民主党派人士,她深入基层,参政议政。改革开放30年来,王丹凤从一个著名影星,成长为在上海政协和全国政协会议上频频亮相的社会活动家,一个促进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1985年1月20日,对于王丹凤和她丈夫柳和清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他们俩应邀来到华盛顿,参加美国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

作为**界人士,恐怕没有第二个像王丹凤夫妇那样受此礼遇。

1989年丈夫柳和清从上海**制片厂退休,他只身赴香港,涉足香港餐饮业闯天下,在“美食天堂”之冠的香港独树一帜,崇尚素食,创办“功德林上海素食馆”,数年之后,居然奇迹般地大获成功。从一间小店发展到拥有香港铜锣湾和九龙尖沙咀繁华地段两间相当规模的素食馆。

香港的报纸如此评介“功德林”:别人开餐馆只管做生意,柳和清先生出身**世家,又有夫人王丹凤作后盾,“功德林”就开得颇有文化修养,就连开列的菜谱都充满传统文化的气息。

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结婚50年为“金婚”,60年为“钻石婚”,王丹凤与柳和清已经携手走过了58个年头,已经跨越“金婚”,向“钻石婚”迈进。

58年来,王丹凤无论是走红地毯,还是踏水车、踩秧田;无论是头顶光环的熠熠红星,还是下厂劳动的普通女工,柳和清与王丹凤始终是恪守相望,左右相随,忠于爱情,矢志不渝。 改革开放后,王丹凤申请去了香港,在那进而开了一家素食餐馆“功德林”,所用的食料,都是由中国民航专机每天从大陆产地空运去的,新鲜美味,色泽漂亮,生意红红火火,随后还开设了分店。据友人讲,去餐馆品味美食的顾客,最初大都是她昔日的观众,这些年逐渐扩大到崇拜她的海内外名流雅士和追星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王丹凤定居香港开饭馆,是她在人生旅途大方向上的最佳选择。由于操作成功,生意兴隆,“功德林”素食餐馆已经继铜锣湾之后,又在九龙尖沙嘴发展了一个新的分店。虽然选择退出银幕,定居香港。然而她仍怀念**界中的旧朋故友,经常与在香港的**明星李丽华、陈云裳、夏梦、龚秋霞等交往。1985年,她夫妇俩曾应美国总统里根的邀请,出席就职典礼,还特地访问了中国**皇后胡蝶,一起合影,留下珍贵的纪念。

对于演戏,王丹凤已经是上海滩上功成名就的老牌影星,自1941年从影到1980年息影,王丹凤已经整整在银幕上塑造了54个艺术形象,成为大陆**圈内无人可以攀比的高产明星。她16岁踏入银海、60岁下海经商,在**界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现今,对于倾情浇灌的“功德林”,夫妇俩潜心研究首创了几百种素食配菜,从而扬名香港饮食界,这可以说是王丹凤另外一种成功和辉煌。

2020年10月19日,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这些日子很多关于那场战争的老**,接二连三在电视上放映,还有新拍摄**在**院里放映。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我还是差不多49年前的1970年在朝阳半拉山修造厂的礼堂里看到的,那个时期对**有段顺口溜“朝鲜**哭哭笑笑,越南**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搂搂抱抱,中国**新闻简报”,中国开始闭关锁国,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和苏修的的**一律看不到了,只有顺口溜里的几个国家**接二连三地在大银幕上放映,另外就是那几部样板戏翻来覆去地放映,那时没人知道电视是什么东西。听个**录音剪辑就觉得精神食粮了。而飞机大炮和哭哭笑笑搂搂抱抱的**看腻的时候,突然几部国产的战争**和反特片放映,令人感到很欣喜,而记得第一部看到的就是我至今喜欢看的《英雄儿女》,这部**和在此之前看过和后来看过的**情节有些不同,感觉**的开始部分就进入了高潮,前面一点点铺垫,就进入了战争状态,然后是平铺直叙的故事展开,小的时候看**,就喜欢看打仗,对于后续的 情感 戏,感觉没有前面那么激烈精彩,看到最后虽然也是志愿军大进攻,但是觉得不过瘾,下面就是几十年来看这部**的感受。

**的开始,很多人遇到空袭,大家纷纷躲避,在一个小河边,主人公王成和妹妹王芳,在小树下躲避轰炸时偶遇,王芳回头露出那张甜美可爱清秀的脸庞,小的时候看到就感觉她真是女神,当时就觉得这个王芳真是太漂亮了,黑白**但掩饰不了她那美丽的脸庞,虽然我是七岁男孩子,那张转过身来露出美丽微笑的笑脸,令我终生难忘,王政委的吉普车在公路上,遇到敌人轰炸机炸下的弹坑,车过不去,很多朝鲜妇女头顶石头将弹坑填平,第一次了解到朝鲜人经常头顶物件,后来在丹东鸭绿江边,看到现实中的朝鲜妇女,真是一个装满白菜硕大的盆,也是顶在脑袋上步行运输,朝鲜老大爷招呼众人将吉普车抬过了弹坑,在此期间王政委见到了王成,聊起家事,得知他的父亲王福标是上海的老工人,曾经是他的地下党战友。

到了前线,本来王成有伤不能上前线,正在郁闷时,看到大部队向前线开拔,一位战友招呼王成,王成拿起枪跟上大部队,冲上前线,可能是看的**剪辑版本不同,后来再看这段似乎就没有了,感觉最初的版本很淳朴真实,大部队进发时,王芳等文工队员,在路边为战士们打竹板鼓劲的镜头也是经典镜头。

王成上了前线,指挥官指挥他去守无名高地,他到了无名高地,只有一位奄奄一息的战友交待他阵地的情况,王成一人坚守阵地,将很多武器弹药归集在一起,自己背上步话机,和指挥所联系,以自己一人之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指挥所里王政委和张团长急得团团转,一定要守住无名高地,话务员一次次呼喊“203、203,我是延安,我是延安,请回答”,版本不同,话语也不同,我记得最初的版本是“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是黄河,请回答”,对面传来王成的声音,“再近一点,再近一点,开炮”,再就是王成和敌人肉搏的声音,听着令人揪心,他最后对着步话机声嘶力竭地喊道“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个英雄的镜头真是令人万分感动,最后他从敌人那里拽出一个爆破筒,拉开引信跃入到敌人的人群中,他手握爆破筒的形象,背后是霞光万丈,怒视前方,一跃而起,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镜头是那部**的精彩瞬间,太感人太震撼了,小的时候认为正方人物一般都不能牺牲,还问大人王成牺牲了吗?看到后来王政委给王芳看照片时才确认,王成牺牲了。

王成牺牲之后的情节作为儿童看起来不过瘾,但是多次看才觉得这以后的每个情节都是那么令人难忘,尤其是那首激荡人心的《英雄赞歌》,至今唱起来或听起来仍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放到任何年代任何国家都是永不过时都适用,王芳上前线慰问炊事班,掩护炊事班战友受伤,后转移后方遇到敌机轰炸,朝鲜阿爸吉抬担架过河,被敌机扫射受伤,王政委和张团长两人站在山坳里,听到远处的炮声,述说家史,那是战争暂短的休闲时刻,还有军长和政委夜里谈话,不同剪辑不同故事,谈话中政委和军长建议自己的警卫员小刘可以上前线,小刘听高兴地从被窝里爬起来,直说太好了,但是有的版本这段也没有了,王城的父亲和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当时第一次看到朝鲜族的头摇飘带舞,王福标看到王政委,两位老友在朝鲜前线重逢了,王芳伤愈回到前线,和父亲王福标见面,王福标正要和她说她的亲生父亲,她走到还以为是首长的王政委面前,“报告首长,王芳归队”父亲王福标向她介绍这是我经常和你提起的王文清,他是你亲生父亲,王芳一下激动地说不出来话,王政委走过来说“你不仅有个工人的爸爸,还有个革命的爸爸”,**最后是志愿军大反攻,政委的警卫员小刘也冲向战场,在冲过铁丝网时自己奋不顾身趴在铁丝网上,战友们从他身上踏过冲向敌方。

上述就是这部**的大概情节,可以说那时的演员演得真是出神入化,刘世龙扮演的王成,简直就是王成本人,一看就是一个英雄战士,感觉有点定式了,后来再看他的**,总想着王成形象,《刘三姐》里的阿牛,怎么看不是那么回事,那部**在《英雄儿女》之前拍摄的,而我看到的时候是70年代末期,老**大放送年代,看到阿牛觉得没有王成帅,实际上文革前他主演的《鸿雁》里的邮递员,还是很真实好看的,里面方化扮演的老猎人形象特别令人感动,在爬雪山之前,告诉邮递员,“打猎的人,最不喜欢不听话的人,跟着我抓住我的皮带,一定不能放手”邮递员听他的话,在疾风口处也没松手,千辛万苦上了峰顶,将信送到收件人手里,那部片子里刘世龙演的特别自然活泼,将敬业的小邮递员演的似乎就是你身边的人似的,纪念刘的文章里好像都忘记了这部**,就记得王成和阿牛。后来在李默然拍摄的反特片《熊迹》里仅仅扮演一个小配角,那部**是根据真实苏联KGB在中国事件改编的,真实事件媒体进行了报道,还挺轰动的,实际上这种间谍活动无时无刻不发生,只是当时中苏关系不好,中国方面故意揭露苏联间谍活动,后来媒体还揭发KGB以男女关系问题,威胁中国驻苏使馆外交人员,想发展为KGB间谍,结果中国外交人员没有理会,直接汇报大使馆,苏联方面很丢脸。在那部**里就觉得刘已经人到中年,没有了年轻时的帅气,后来再也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作品,偶尔春节晚会上露露面,让老观众怀怀旧,前两年去世了,他的王成战士形象,我的感觉大陆拍摄的**里,至今尚未有超越者,曾经**《小花》里哥哥的扮演者唐国强,感觉很多是在模仿前辈。

王芳的扮演者现在知道是谢晋大导演推荐给这部**导演武兆堤的,在北京**学院写进偶尔看到刘尚娴,感觉就是剧本里的王芳,武兆缇正在头疼这件事,先后试了几个演员,包括后来在**里出演朝鲜姑娘配角的几个演员,都不十分满意,谢晋马上通知他,到北京**学院千方百计找到了仅仅见过一面的刘尚娴,武兆堤也非常满意,刘一下成名,可惜没赶上好年代,1964年拍摄的这部**,两年后就是文化大革命,刘失去了整整10年,没有**可拍,再出来拍摄的《怒吼吧,黄河》张瑞芳主演,**实在不值一提,如果赶上好时代好 社会 ,或许她会成为中国的奥黛丽赫本,儿童时期她就是我的女神。

王政委的扮演者田方是这里最出彩的之一,他那坚毅的眼神,真是指挥员的做派,很有大将风度,对敌人充满仇恨,下命令用坚毅的语气“给我狠狠地打”,田方本在上海会成为赵丹、刘琼、蓝马式的大明星,但他早期就投身革命,去了解放区,后来一直负责文艺宣传工作,他的表演自然,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气质非凡,他和刘尚娴都是上海人,气质中有着上海人独有的贵族气息,注意贵族气质不是指有些人那种拿腔作调,装逼高高在上的样子,因此看到他就感觉十分亲切,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烈火中永生》江姐扮演者于蓝的丈夫,他们合作的一部片子《革命家庭》,可惜他仅仅露了一两面,另外就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的父亲,可惜这么一个大才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田壮壮回忆起自己离开北京即将上山下乡之前,到劳改农场看父亲的场景,找到地方,和看守说要见田方,看守不耐烦地说,等一下吧。田方出来,看到儿子,两人一开始默默无语,后来田方嘱咐自己的孩子,注意了以后就靠你自己了,见面时间不长,田方回去了,田壮壮坐在农场附近的马路边上抽了一个小时的烟,那时田壮壮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父亲的一句话“靠你自己了”,田壮壮到乡下修理地球,后回城上学,成为大导演,被冷冻不允许拍片,到解冻,觉得第五代导演没有发挥出他们身体内所有的才能,或许 社会 和时代限制吧,没有办法,田壮壮几年前翻拍炒民国费穆老**《小城之春》冷饭,可以说是不咸不淡,毫无生气,去年还在《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导演的那段**里扮演蒙古老大爷,五个故事就不知道这个故事要说什么,田或许很有才华,但是可能发挥不出来,在陈凯歌**里扮演角色,虽然他演得很好,但故事本身令人摸不着头脑。田方在《英雄儿女》**拍摄过程中,对导演武兆堤和刘世龙、刘慧娴等青年演员帮助很大。真是一个长辈的姿态,二刘后来回忆田老的帮助真是太大了,受益匪浅。可惜了一代人。

张团长扮演者郭振清,最初是李向阳的扮演者,文革期间翻拍的《平原游击队》和他拍的相差不是一星半点,除了方化演得鬼子以外,没有一个演员值得称赞,再早就是《六号门》码头工人,文革中或许家庭出身好,没受多大影响,文革期间1972年年初上映的四部片子里的《艳阳天》,他扮演配角生产队长,后来在文革红片《决裂》里扮演那个大老粗校长,**很荒唐,但他的出演还是很好的,那部片子最有名的是葛优他爸葛存壮的“马尾巴的功能”,后来又出演《车站》,感觉抄袭高仓健日本**同名**,在这部片子里,他演得很出色,感觉他出演万岁军38军长梁兴初应该最为合适,都是一脸大老粗的样子,现在也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了。

朝鲜老大爷阿爸吉的扮演者浦克在里面虽然戏不多,但很出彩,但了解浦克这个演员,感觉还是在《艳阳天》扮演的大反派马之悦的出演,觉得那部片子他演得真好,地主马小辫要杀肖长春,被他拦下,在猪圈里将刀藏了起来,看《艳阳天》时,当时痛恨马小辫这样的地主,后来杀了肖长春的儿子小石头,改革开放后揭示出来,所谓地富反坏右,都是人为地拉出等级,地主富农被迫害地走投无路,人被逼到墙角里,很多非理性的事情就会发生,曾经上小学时我们上学学的课本里的《刘文学》,当时上学时觉得刘文学真了不起,敢和地主搏斗被杀,地主罪该万死,实际情况是地主家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半夜出来偷点粮食,刘文学发现,要喊人,地主觉得自己被抓,未来就是无休止的批斗,家人一定不得好,就下死手掐死了刘文学,我在课本上插图上画了两个人的对话,同桌的缺心眼班长孙平站起来揭发我,似乎是阶级斗争新动向,郑老师过来看了看,觉得没多大问题,就说用橡皮擦了把,那个狗逼班长没有再放屁。

扮演老工人王福标是长影老演员周文彬,在此之前的《甲午风云》中,扮演贪生怕死的方伯谦,《党的女儿》里的国民党军官,也是老戏骨。还有那些话务员、参谋、朝鲜姑娘、大厨师的扮演者,有的就是一带而过,但演得都很精彩。

这里要提一下《英雄赞歌》的演唱者,当时你或许演职人员字幕里都没有她的名字,先后找了几个人演唱,找到张映哲,她也唱了多遍,后来自己说,我这就水平了,当时演员不图名不图利,就是组织交代任务完成就好,后来导演反复听,就觉得她的歌声最好听,**就用她的了。

今年朝鲜战争硝烟散去60多年了,不管 历史 如何评价那场战争,我心目中《英雄儿女》这部**永远是经典。

  诵读古诗词,不能完全依据现代汉语,否则会发现韵辙平仄有时不是那么规范。同样,随着时易物替,解读古诗词也不能完全照搬字面意思。

  最典型的是月份。古人的月份是按农历甚至夏历推算。比如《诗经·豳风》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其实是初秋和初冬的事。按夏历也即阴历推算,七月已至夏末,几近初秋,这样的夜晚,天蝎星西沉,天气转凉,所以被记录为“七月流火”,而不是后人误读的“七月热得冒火星”。九月已是初冬,让妇女们着手准备寒衣,故曰“九月授衣”。古人厉害,在没有现代工具和技术辅助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肉眼和体感,对天象岁时进行观察,形成记录。这是人类祖先的宇宙意识。江河奔流,物竞天择,藉由这些生动、可感、经验性的历朝历代的文字记录,历史的“自然性”有据可考了。

  就说七月。阴历七月,娇艳欲滴的荷花早已盛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出水芙蓉”由此而来,并逐渐演化为对于女性清奇曼妙的赞美。看过三部以《出水芙蓉》为名的**,两部是美国米高梅影业公司出品,一部是香港导演刘镇伟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米高梅影业公司1944年首映的那部喜剧,一个叫史蒂夫的流行音乐作曲家爱上了美丽的游泳课老师卡罗琳,闯进女子学院后各种歌曲、舞蹈、花样游泳以及男主花样百出的被虐情节,让整个**院洋溢着快乐。翻译非常出色,**看完了,“女人每天都要对自己说:你是最美的,世界上每个人都爱你”,这句经典台词陪伴了许多女性许多年,包括我。片名译得也好,是涵养了传统文化的意译。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句诗,用芙蓉的纯净天然形容文章写得自然质朴。“清如水”“清水出芙蓉”这类诗句,符合古典审美标准,也可以用来描绘女性的天生丽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到南宋无名氏撰写的宋传奇《李师师外传》《李师师外传》里,宋徽宗听闻李师师艳名后的第二天傍晚,就带着重金宝物,到镇安坊“驾幸”李师师。小说用的是欲扬先抑的对比法。老鸨先是送上果食,后又送上各种肉食,还要求这个重金恩主依例沐浴更衣。时间在延宕,恩主的心情更加急迫。“为徒倚几榻间又良久,见姥拥一姬姗姗而来,不施脂粉,衣绢素,无艳服。新浴方罢,娇艳如出水芙蓉。”李师师出场这段描写的最大特点是不正面写李师师如何“色绝”,只写其如何清婉、如何有个性、如何不慕钱财,最后写到如何“艺高”,“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漫然,流韵淡远”。李师师何许人也?北宋末年汴京名妓,相传与宋徽宗赵佶、著名词人周邦彦都传出绯闻。北宋开市后,教坊文化发达,又碰到风流倜傥的帝王一力提倡,自是产生了许多善才名曲。帝王以宋徽宗为最,与教坊青楼的关系非比寻常,留下了许多可猜想的绯闻空间。宋徽宗和李师师的关系,北宋末年已经或明或隐见诸某些文字。有意思的是,贵为帝王的徽宗似乎也不以为忤。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文人情趣”。传八卦是世风,敢传当朝帝王的八卦,恐怕不是无风起浪。靖康之变后,徽宗、钦宗二帝被囚五国城,李师师也从公众视野里消失。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南宋初年,诗人刘子翚在《汴京纪事》的最后一首里写到李师师的一种“下落”。借李师师湖湘沦落,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故国之哀和古国之思。

  美人迟暮本就令人伤感,何况“一曲当时动帝王”的李师师沦落至此,常人不免唏嘘。其实,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李师师的忧伤,即便是在恩宠顶峰时期,也被《洛阳春》记录在案:“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洛阳春》的作者是周邦彦。周邦彦相传是李师师的另一个恩主。“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传说是这样甚嚣尘上,以至于连周才子未识李美人之前所写的这首广为流传的《少年游》,不仅被后世好事者传为因李师师而作,甚至还编出徽宗吃醋的桥段。书生人情一纸间,与美人好,得美人垂青,吟诗、作词、抚琴、唱曲,都是风雅留情之举。而李师师正当怀春之年,不重皇家重诗家,似乎顺理成章。一个是大内才子,一个是倾国佳人,人们愿意如此为他们编造故事。但这个顺理成章,顺的是老百姓自己的理儿,成的也不是一代名妓的故事。欢场总归是欢场,帝王也好,才子也好,喜欢归喜欢,娶不娶回家,能不能白头偕老,是另一说。青楼出身,即便“芙蓉如面柳如眉”,最后也是“零落成泥碾作尘”。或“缕衣檀板无颜色”,或“老大嫁作商人妇”,或“怒沉百宝箱”,岂止李师师,王师师,张师师,众多的师师,不都是如此不甘心地收了终场吗?

  四十多年前,母亲开始恢复与娘家交往后的第一个春节,记得旧金山的舅舅那时还在国内,第一次来我们家,逛新华书店时抱回来一整套简体版的“三言二拍”。这套书,后来某种程度上成为我的文学启蒙。“三言二拍”都有涉爱涉性书写,严格来说,并不适合幼小学生阅读。记得是某个暑假,我躲在蚊帐里,几乎一气儿把两个“拍案惊奇”看完,这是通俗小说的好处,好读。“三言”就看得慢点,记住了个别细节。某年在浙江丽水碰到作家龙一,讨论起这个问题,他也主张“开架有益”,让家里的书架完全敞开,不开书单,不立任何规矩。许多阅读都是这样,起初并没有目标,所谓开卷有益。懵懂无知的阅读中,慢慢地也完成了一种自我教育。这种成长教育,包括性和爱的教育,传统的中国式的家长往往会有意忽略。

  写作跟阅读一样,经验丰富,视野杂,写的东西才有可能好看。看过采访作家张爱玲的文字,张爱玲最爱看小报上的花边新闻和杀人越货的报道,每天都会买各种各样的上海滩小报。貌似高冷的女作家居然有这等不能告人却还要告人的偏好,当时年少,看到此处,忍不住大笑,但这个细节也记下来了。张爱玲在中国内地被一些研究者重新打捞出来后,有一阵子,许多青年作家纷纷学她的笔法写东西。学得像的,似乎没有几个。这一点不奇怪。笔法只是书写的外在风格,张爱玲的那种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是她的时代和她的生活给她的,这是旁人没有办法学的。

  近年来,网络文学忽然成就了各种大IP,受到关注。各种议论中,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承继了中国古典通俗小说的衣钵。是不是衣钵不好说,但古典小说,哪怕是志怪、传奇,表面怪力乱神,实质上写的依旧是现实。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和《聊斋志异》。阅读古典小说,无论有名还是无名,总还是能看到写作者鲜明的情趣和志向。从写作的动机看,纯粹消遣娱乐的古典小说倒真不多见,大概因为古典时期的写作者都是非职业写作的缘故。以“三言”为例,《警世通言》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纂的一组白话短篇小说,现实指向性就很明显。《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其中之一。这个故事被各种戏曲传唱,甚至被拍成**。拍**是当代的事了。上海姑娘潘虹那时候年轻,又美,杜十娘这个角色由她饰演。潘虹饰演的杜十娘是大女主,像反抗的李师师。“三言”里这类故事不少,对于女性个体意识的书写自觉,甚至超过今天一些网文。

  “网红”这个词这两年红了。无意间翻看了一下短视频,许多女性网红开始用身体“带货”。“带货”也是刚刚红起来的新词。在女性就业有较大选择余地的今天,通过“身体”,原始化地谋生存、谋发展,如果不是被迫,而是出于女性自身的选择,我这个老古董看完之后,还是有些伤感。

  好吧,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难以阻挡的变化,形成了许多诗词伤感的来源。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七月芙蓉生翠水》写芙蓉盛开,也写人事兴替。“七月芙蓉生翠水。明霞拂脸新妆媚。疑是楚宫歌舞妓。争宠丽。临风起舞夸腰细。乌鹊桥边新雨霁。长河清水冰无地。此夕有人千里外。经年岁。犹嗟不及牵牛会。”一句“七月芙蓉生翠水”,写活和写足了芙蓉开放娇艳似霞的胜景,在芙蓉霞光的映照下,一池碧水生机盎然、生动活泼。词的上阕,除第一句外,其他各句似乎都着力写妙龄女子明艳生辉的姿容。七月芙蓉盛开,好似“新妆”。明霞,起舞,细腰,色、形、态宛然眼前。借写女性之美,喻指芙蓉也即荷花的错彩镂金,笔触大胆、细腻、清灵、可感。欧阳修终归是一代宗师,起笔只用一个“生”字,就能生出花来。越美好的事物,越经不起时间的磨损,整个下阕,宕开眼前景物,由荷花池写到更大更远的时空,这是抒情,在“物境”中引入了“情境”。借描物抒写胸中丘壑,本是诗的擅场,作为诗文改革先锋的欧阳修,在词的写作里,也有意无意融入了诗的追求。

  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以倡导诗文改革而名。欧阳修诗文改革的具体表现是举韩愈柳宗元大旗,对抗五代以来盛行的西昆体和太学体,不仅有理论架构,文学实践同样丰富出色。《朋党论》《秋声赋》都是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但今天的读者,可能更熟悉《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也系欧阳修因范仲淹“乌诗台案”牵连贬官滁州后的“下沉”之作。“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气息贯通,末章显志,诗性和思辨性浑然一体。可以说,《醉翁亭记》作为实践文本,充分表达了欧阳修的文章主张,即文章要论事说理、抒情言志,言之有物,靶向性明确。欧阳修的这个改革主张,是改革五代以来盛行的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不是不要文采,而是提倡文采文辞为内容服务。

  有意思的是,在欧阳修自己的写作排序中,文章也即散文是第一重要,诗词是副业,是捎带手的事儿。或许是认为不那么重要的缘故,文章写作追求言之有物的欧阳修,对于词的写作,却要宽容得多。诗直抒胸臆,词婉转表情,欧阳修总体上遵循这一传统。这个态度的变化,也体现了欧阳修的实事求是。

  文章大家的欧阳修也是词家,词的写作,深得“要眇宜修”之道。从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可以约略感受到这一妙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讲究而不艰涩,丰润而不铺张,让我喜欢。音韵优美,读起来可以说句句都好,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各种意象令人意想不到,却又那么贴切传神。对于欧阳修这样阅历深厚、经验丰富的大家,写作是情感排遣,也是时局感怀,是兴发际会,也是更加博大深沉的生命忧患。表面上似乎写闺怨伤春,实质上,词也好,文也好,看任何事情,写任何东西,可能山都不是山、水都不是水了,景别都带着景深。景深也是眼力,决定了写作者的笔力。

  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冯延巳的词有花间词的婉约,又广开题材,不拘“宴宾酬客”,被后学者传颂。其实,欧阳修最像冯延巳处,还是“因循出新”,因循词的传统的基础上,又开新面。有评论认为,欧阳修对于词的创新方面有两点贡献,一是沿着南唐李煜的方向,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朝着北宋柳永的方向,开拓了词的通俗化趣味。两首写“七月”的“渔家傲”,都体现了这种突破。以欧阳修的另一首写七月的“渔家傲”为例。这首《渔家傲·七月新秋风露早》写农家生活,朴实、有趣,用今天的话说是“接地气”,这使词从文人化趣味扩大到民众趣味。“七月新秋风露早。渚莲尚拆庭梧老。是处瓜华时节好。”欧阳修是造境高手,通俗不流俗,用词精巧,音韵晓畅。这是欧阳修的词的好处,得到传统和创新两派的认可。

  “渚莲尚拆庭梧老”,在田园派诗词中,荷花或者莲花是常见的一种意象。莲的果实叫莲子,莲子居住的房子叫莲蓬。渚莲就是莲蓬。

  人们对于荷花的感情,来自于美,来自于习俗,主要来自于实用。相传中国古人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习俗。荷花或莲花有理由受到人们欢迎。花开可赏花,莲蓬结子可采莲,荷叶可煮粥熬汤。南方冬天,尤其临近春节时,壮汉们会光着脚,下到抽干水的荷塘里踩藕,间或还会捉上几条大鱼,为年夜饭配好佳肴,这是荷花在这一年最后的奉献。必须是壮汉,荷塘泥泞,再能干的主妇这时候也只能在岸上助兴。

  至少我,对于荷花的喜爱,主要来自莲子,藕还在其次。

  莲有诸般好处。不记得采莲是否用来怀人,但莲子鲜甜,喜食莲子确实是从小养成的习惯。生在水乡,“采莲南塘秋”是生活常景。我说的是四十年前。四十年前,长江中下游河汊密布,出门是水,需要摆渡、行船,沿途的池塘里和河湖里长满了荷花或莲花。荷花或莲花是多年生草本,生命力极强,又全身是宝,一年四季都可以当主角。八月初,菜市场里,就会有农人在地上铺张荷叶,荷叶上,莲蓬堆出了尖。不像其他摊贩,售卖莲蓬大多是临时活儿,大概持续半个月左右。喜欢吃生莲子的人得抓紧。莲子生吃,是比任何水果都要更接近“鲜”这一层滋味的。新鲜的莲子,带着湿气,鲜,甜,先鲜,后甜,因鲜而甜。莲子是河鲜的一种,不能脱水,所以买莲子是连着莲蓬一起买回家。把莲子从莲蓬里摘出来,不到半天,就会变硬变黑。莲子清火,又好吃,聪明的农人把莲子做成干货,过去是在南货店里卖,物流便捷后,东西南北各大超市都有售卖,煮汤,清蒸,红烧,都可。

  荷花具有较强的适应力,种植普及度高。有水的池塘可以种植荷花,没有池塘,用瓦缸或者瓷盆接上水也能种,也会开花。我在北京的许多池塘里都看到荷花。最著名的是朱自清在散文《荷塘月色》里写到的清华园的荷塘。什刹海荷花市场直接以荷花为名,莲花池的荷花据说有三千年的种植历史,品种出色者当然还得数颐和园和圆明园。北京的超市里偶或也能见到新鲜莲子,可惜不但不甜,甚至还有点干涩。一方水土养一方植物,莲子还是南方的好。

  莲子如此鲜美,从《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南北朝民歌,围绕采莲,留下了许多浪漫优美的诗句,也让后人对先人的生活产生了兼具细节的想象。采莲看起来很美,其实是个技术活儿,长期生活在乡下的农人也未必能驾驭刁钻的腰子盆。芜湖话里,“腰子”是肾的意思。腰子盆是长江流域采莲和采菱角用的工具,形如腰子,两头尖,中间稍胖,也很浅,只能盛一人。有经验的人知道,这样的盆在荷花塘或者菱角塘里,很难保持平衡,也很难划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湖北黄梅有人,在长江上划着腰子盆,进入江西九江江面,被拦截下来。烟波浩淼的长江和娇小的腰子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个新闻报出来后,令我吃惊的不是此人行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荆楚文化里这种自古以来似乎就层出不穷的“异想天开”。

  夏天,去乡下过暑假是最期盼的事。采莲的经验没有,采菱角的经验有过一次。小姑妈自己划得好,鼓动我也试一试。七八岁的孩子懂什么,竟然就爬上盆,划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几个农人路过大叫起来,我这才意识到有多危险。菱角比莲子早,夏初上市。菱角开白色小花,持续不断地开,菱角也是采了又长,长了又采,持续不断地长,直到夏末。这时候,莲子上市了。我们也要收拾收拾书包,准备回城。

  这是从前。可以行船的河道和荷花池、菱角塘,在各种工业园区和居民住宅的蚕食下,已经一个一个地从地图上消失了。去年夏天,一起长大的闺蜜从南方快递来一个大箱子,装满了莲蓬。鲜甜的莲子吃完,思恋像野草,更加疯长。

  荷花与莲花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睡莲科。荷花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孕育和衍生了许多品种。如果硬要强调差别,莲叶要比荷叶更加阔大,荷花要比莲花更加出挑。荷花的叶和花会高出水面,所谓“亭亭玉立”“出水芙蓉”。而莲的叶和花大多齐着水面,或浮在水面。中国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个差别,最典型的证据,便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的观察力极强,看到莲和荷的区别,所以既写了莲,又写了荷,莲写叶,荷写花,各取其胜,各得其所。

  全国不止一个净慈寺。杨万里写的净慈寺,位于杭州西湖南岸。西湖得名于北宋,也扬名于北宋。北宋时期,西湖总面积将近63平方千米,与今天基本持平。“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南宋朝廷偏安临安后,文人墨客在此长期逗留,西湖的名声越来越大。净慈寺,今天的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净慈寺里的“南屏晚钟”作为西湖十景之一,是大名鼎鼎。净慈寺对面是雷峰塔,相传法海用来镇压白娘子。鲁迅的著名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写的就是这座雷峰塔。塔因文名,所以现当代以来,雷峰塔名声大噪。雷峰塔名声大是大,真没什么可看。比较起来,还是曲院风荷值得看。附近的北高山也不错。秋天的时候,当然是去满觉陇赏桂了,但我最爱去平湖秋月。西湖处处有荷花,夏天的早晨,从求是村出发,骑车到平湖秋月,只需半个小时。沿途都是新鲜的荷花,晨光中,新鲜饱满,美如处子。平湖秋月的人不多,坐下来,吃上一碗桂花藕粉。西湖的藕好,藕粉也与别处不同,糯,甜,一点点Q弹,撒上一把满觉陇糖渍的丹桂,人间天堂也是美食天堂。

  藕好,藕粉就好。湖北的藕也好。疫情后期,响应线上助农,购买了许多湖北洪湖出产的藕。打开快递,每节不仅裹着泥,还都精心地用保鲜膜包裹起来,像人参一样。这是卖家认真。把带着洪湖湿气的泥巴洗净,用筷子压一压,塞紧糯米,上锅蒸,大火,三十分钟。又甜又糯的糯米藕就可以出锅了。洪湖的九孔藕与别处不一样,轻轻地咬一口,可以拉出好长好长的丝。

  口味是有记忆的。语言也是这样。我有一个男同事,早年留学英国,能说一口标准的京白,还能说相对标准的牛津英语,后来不幸罹患脑瘤,病至晚期时完全丧失认知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去世前一年,语言开始返祖,满口是苏北乡下方言。

  语言会返祖,口味更如此。忘了是谁说的,说五岁以前的口味,往往会形成一个人的终身口味,或者说最执着的口味。这一点,许多成年以后四海为家的人可能体会更深刻。青年和中年时期,是一个人口味最开放的时期,也是身体最能承重的时期。到了老年,口味开始苏醒,开始返祖。我自己就是典型案例。十七岁离家到西北读书。那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头两年,粮食市场没有放开,西北种植小麦、高粱、玉米,但不产大米。学校食堂里,馒头管够,米饭凭票供应。年轻的胃口开始学习接受面条、馒头、窝窝头以及辣椒、醋、孜然,还有一种叫“蓬灰”的由蓬柴草烧制的草灰,大街小巷的兰州牛肉面都靠它增加口感。四年后回到南方,重新巩固南方口味。之后,又北上北京近三十年。东南西北仿佛都待过,口味似乎更宽容才是。其实不然。记得某年出公差到呼和浩特,各种原因,一连去了五趟。这一年,从吃的角度,很惨。被草原民族优美深情的歌声打动,但面对丰盛的烤全羊,从舌头到胃都罢工。接待方单独炒了一盘青菜送上来,也难以下咽。草原民族的蔬菜是羊油炒的。我可能是“最汉”的汉人了。接待方很尴尬,顽固的口味,让我更尴尬。这种顽固的口味,过了四十,更加任性横泼。口味的变化,是生理的变化。从前一度酷爱的辣椒,几乎不能吃了,就连清淡的杭邦菜也被部分扬弃,几乎全方位地向淮扬菜回归。因为不能吃辣椒,连从前最爱去的巴蜀大地,已经将近五年都不敢涉足。淮扬菜在江淮之间,以河鲜和海鲜为主。河鲜和海鲜都讲究一个“鲜”字,对食材要求高,在江淮之外,吃到鲜美的淮扬菜自是不易。人老思还乡,恐怕也是这个原因。

  荷花看起来娇艳,却没有这些顽固的口味,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对于荷花,大概可以用两个“既……又……”来概括。一个“既……又……”是,既拥有“活化石”的老资格,又拥有娇美的花容。金庸大侠笔下有个人物叫“天山童姥”,荷花是植物界的天山童姥。第二个是,美丽的东西往往无用,而荷花既美丽,又全身是宝。在栽种普及的亚洲东南部,印度和越南这两个中国的近邻,甚至以荷花为国花,而荷花几乎打通三界,从世俗世界到灵魂世界,都被高度认同。随和,适应能力强,使荷花早在十万年以前,就与恐龙和蕨类植物同期出现,并超越恐龙——存活至今,超越蕨类植物——栽种广泛。

  如《周书》所记“薮泽已竭,既莲掘藕”,是距今五千年前的西周初期有关于荷花的人工栽培记录。其实,更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土了荷花的花粉化石,这说明距今七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采集和播种荷花的花粉。从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荷花与人类的关系更加紧密。

  中国人对于荷花的情感异常丰富。在诸多的民间或文人的文字中,我其实还是最喜欢王勃沿用乐府旧题书写的《采莲曲》,气如长虹,调韵悠扬,是初唐气象。“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全诗很长,只读开头几句,便已知道它的好处了。

  刘琼,艺术学博士,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现居北京。曾获《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奖、《雨花》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评论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著有《聂耳:匆匆却永恒》《通往查济的路上》等专著。刘琼女士2020年在《雨花》开设“花间词外”专栏,此为专栏第七篇文章。

  1、《松花江上》金山与张瑞芳正处在热恋之中的一部“私报于公”的作品,也是两个人唯一一次的银幕合作。

  2、《渔光曲》第一部获得国际**节荣誉大奖的中国早期**,最为突出的亮点是那首由蔡楚生作词、任光作曲的哀婉绵长、旋律优美的主题曲。

  3、《壮志凌云》金焰、田方、王人美主演,最动人的是银幕之外的于蓝通过观看这部**而悄悄喜爱上银幕上的田方,而当时享有中国第一位“**皇帝”之称的金焰,通过这部**,与“美牙美人”王人美一见钟情,喜结秦晋之好。

  4、《八千里路云和月》白杨和陶金的“银幕搭档”的开门之作。

  5、《家》、《春》著名大文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2,可惜缺少之3的《秋》与之相配套,想当年,大陆的上海和香港都曾经拍摄过这部名闻遐迩的代表作品。

  6、《马路天使》几乎家喻户晓的一部由明星组合的佳作,赵丹与周璇个人情感的最佳“激情交叉点”。

  7、《南国之春》在影圈有“南国乳燕”之称的陈燕燕的早期默片。

  8、《青年进行曲》大剧作家田汉的忧国忧民的应时之作。

  9、《太太万岁》张爱玲的“小资情调”代表作,卖点不是女主角的“太太”,而是喧宾夺主的大有“观众缘”的上官云珠。

  10、《桃李劫》袁牧之和陈波儿的珠联璧合。

  11、《啼笑因缘》“言情大圣”张恨水加上“**皇后”胡蝶,精心演绎一出民国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喜剧。胡蝶一人饰两角,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倍感好奇。

  12、《万众一心》民族**加抗战题材的双相结合。

  13、《西厢记》“银幕慈母”林楚楚的古装扮相,中国最早把王实甫的古典名著改编拍成的**。

  14、《塞上风云》当时话剧界的明星,如陈天国、舒绣文和黎莉莉等联合主演的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应景之作。

  15、《夜半歌声》1937年拍摄、被誉为早期**名片的号称“中国第一部恐怖片”。

  16、《游击进行曲》《青年进行曲》的姊妹篇。

  17、《大路》一部男性**,充满阳刚之气,金焰的代表作,聂耳的(开路先锋),陈燕燕、黎莉莉的花枝点缀。

  18、《铁扇公主》中国动画片鼻祖“万氏兄弟”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19、《摩登女性》著名影星欧阳莎菲的个人**代表作,一部维护女权的新潮**。

  20、《清宫秘史》周璇与舒适主演。当年宏大的**巨制,后来被毛泽东主席点名批判、并与刘少奇主席“关于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千古奇冤相牵连、还由此气死该片的导演朱石麟。

  21、《渔家女》“金嗓子”周璇与“袖珍小生”顾也鲁联合演绎出一出富家少爷爱上可爱清纯的渔家姑娘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歌曲(疯狂的世界)便是源于此片。

  22、《脂粉市场》又一部由“**皇后”胡蝶主演的**。

  23、《不了情》张爱玲的言情故事,刘琼、陈燕燕的男女情事,当年大上海典型的“小资情调”,剧情缠绵悱测,堪称文艺类型片的代表作品。后来,还又发展到香港的同类片名和不同内容的一种无限延续。

  24、《长相思》周璇和舒适的又一部时装**,著名歌曲《夜上海》就出自此片。

  25、《船家女》“标准美人”徐来和当年的当红小生高占非主演。

  26、《慈母曲》顾名思义,“银幕慈母”林楚楚的**代表作。

  27、《恶邻》一部题材狭小的无声**小品。

  28、《儿子英雄》没有任何名气,但很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9、《二百五小传》田汉编剧,另名《梨园英烈》,把传统的故事和戏曲演员的悲欢离合结合一起,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30、《风雨江南》另名《结亲》,用讽刺的手法表现一幕“结亲”的闹剧,后来的《抓壮丁》的风格与之有异曲同工之效。著名小生冯喆一扫“英俊小生”的模样,扮演了一个迂腐的老地主,令人叫绝。

  31、《风云儿女》该片的出名,主要来自于片中结尾处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令人浩气回肠的国歌。

  32、《腐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此片并非列入中国早期影片当中,因为它是在1950年由上海的文华公司拍摄的。**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改编,**较好的体现了小说中主题的精髓。

  33、《孤城烈女》陈燕燕的形象一反常态,所以,“四大名旦”的头衔当之无愧。

  34、《关不住的春光》赵丹、徐韬、王为一作为“新疆难友”加多年知己好友,在银幕前后唯一一次的友情合作。女主角是与金焰离婚之后的王人美。

  35、《秋海棠》秦瘦鸥的小说,马徐维邦的导演,李丽华的主演,一出旧中国戏曲演员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36、《红楼梦》曹雪芹的传世名著,在百年来的影坛上不知演绎了多少回。此番由当年的“四大名旦”之一的袁美云反串“公子哥”贾宝玉,周璇扮演林黛玉,王丹凤扮演薛宝钗,清一色的漂亮女明星,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37、《联华交响曲》由几部短片共同组成,贴近现实的写实作品。

  38、《还乡日记》张骏祥与白杨短暂恋情的银幕合作,另一部是张骏祥导演、白杨与金焰主演的《乘龙快婿》。

  39、《混江龙李俊》早期的武打功夫片,取材于“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章节。

  40、《浪淘沙》吴永刚的“另类”导演作品,是中国影坛最早的探索影片,全片仅有2个人物,金焰和章志直把“逃犯”和“警长”这两个剧中人的鲜明性格,表演得很有层次。

  41、《恋爱之道》冯喆和舒绣文继《裙带风》的再次银幕合作。此片在香港上映时引起广泛影响。

  42、《明末遗恨》著名小生梅熹和“四大名旦”之一顾兰君的古装演出,该**是在当时话剧演出轰动后开拍此片。

  43、《母与子》卢碧云与张伐的主演,家庭生活和夫妻、母子亲情表露得真切感人。

  44、《女儿经》女儿家的私事、烦恼事,这类题材在今后多年常演不衰。

  45、《前台与后台》著名**大师费穆的“实验性”**作品。

  46、《青春之歌》与1959年北影厂的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同名但内容却与之截然不同。前者是又名《青春颂》的充满“小资情调”的文艺生活片,而后者则是革命题材的典范杰作。

  47、《人民的巨掌》“左翼”昆仑公司在解放之时的顺应新形势的过眼云烟之作。

  48、《桃花泣血记》“**皇帝”金焰与一代“无冕影后”阮玲玉的美丽与哀愁。

  49、《天伦》传统的故事,传统的情节,传统的题材。

  50、《体育皇后》黎莉莉的健美与风韵,早期明星的造星声势。

  51、《天明》不错的题材,陌生的**,深邃的立意,却距离太遥远。

  52、《天堂春梦》路明、石羽、蓝马、上官云珠,四大影星,他/她们都是当时红透半边天的影星,该片也在中国影坛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53、《武则天》同类题材在不同年代反复上演,百演不厌,这是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顾兰君版”的大型宫庭巨制。

  54、《希望在人间》上官云珠和蓝马继《天堂春梦》、《万家灯火》后再度联手,由银幕上的“夫妻”演变成真实生活中短暂的“情人”。

  55、《相思债》一部模仿好莱坞的充满悬念的文艺类型片,在同时期不多见,很好看,戏中的插曲也很有味道。

  56、《如此繁华》如此酸甜苦辣,如此悲喜交加。

  57、《都市风光》看尽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

  58、《少奶奶的扇子》根据外国作家王尔德的著名小说改编,此剧曾多次被中国影人搬上银幕,这部影片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袁美云和英俊小生梅熹主演。

  59、《生死恨》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主演的中国第一部人工上彩的京剧戏曲艺术片。

  60、《新旧上海》狭义上的“新”与“旧”之间的老上海之比。舒绣文主演。

  61、《新女性》一代影星艾霞自杀后复活于银幕,阮玲玉精心倾情的**代表作。

  62、《野玫瑰》王人美的美丽与粗野,金焰的率真与纯情,两个鼎盛时期的红粉佳人和英俊小生的“最佳银幕伴侣”与“最佳生活爱人”的影坛结晶。

  63、《雪中孤雏》一部煽情的悲情故事。

  64、《压岁钱》并非儿童题材,而是成人的事情。

  65、《遥远的爱》秦怡和赵丹扮演的一对志不同、道不合的挂名夫妻,明星效应是这部影片的突出光彩。

  66、《夜店》该片来自于俄国大作家高尔基的小说《在底层》,众明星捧场。

  67、《一串珍珠》观看默片时期的无声形体,好似恍然隔世之感。

  68、《银汉双星》又一部张恨水的“才子佳人”、“鸳鸯蝴蝶”,金焰是演出此片的“情场高手”。

  69、《表》类似《三毛流浪记》,旧社会儿童的悲惨遭遇。

  70、《姊妹花》“**皇后”胡蝶闻名海内外的佳作,她一人扮演大宝、小宝两个贫富悬殊的姊妹,面貌相同性格各异,只可惜该片的姊妹片《再生花》现在不复存在。

  71、《小城之春》1948年开拍,距离50年之后神奇地被世界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唯一一部的世界十大经典名片。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是那浓浓的挥抹不去的乡思情愁。

  72、《万家灯火》上官云珠和蓝马继《天堂春梦》、《希望在人间》后再度银幕结缘。

  73、《一江春水向东流》距今为止,上座率最高、放映周期最长、观众观看人数最多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

  74、《十字街头》含泪的喜剧,带笑的悲楚,冷酷的现实,还有白杨和赵丹的风华正茂。

  75、《三毛流浪记》雅俗共赏、老少皆益的儿童经典形象和儿童经典故事,同类题材时隔多年至今无可与之比肩。

  76、《乌鸦与麻雀》看完此片,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做“中国早期**的典范”。

  77、《神女》全片仅有三个人物出场,两段连贯的情节发展,一个形象鲜明的伟大女性—那就是阮玲玉。

  77、《丽人行》上官云珠的转型,黄宗英的成熟演技,还有曾经风靡影坛“沙莉年”的沙莉,三个女性一台好戏。

  78、《春蚕》大文豪茅盾早期的小说搬上同样是早期的中国银幕。

  79 《孤岛天堂》**大师蔡楚生的代表作,黎莉莉的风情万种,在银幕上尽现。

  80、《劳工之爱情》又名《掷果缘》,最早银幕上的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的谈情说爱,只可惜是默默无闻的默片。

  81、《情海重吻》比《劳工之爱情》进一步,但美中不足的仍是难听明白。

  82、《方珍珠》老舍的原著,陶金的“破风筝”,戏曲演员的一出爱与悲。

  83、《狼山喋血记》**大师费穆的“实验作品”,比这出寓言故事更为称奇的是银幕之外的惊天秘密。

  84、《宁武关》戏曲的原汁原味,与中国第一部**的问世之作《定军山》一脉相承。

  85、《忆江南》田汉的名剧,周璇和冯喆的主演,其中,冯喆的英俊潇洒,周璇的一人分饰两角,都显示出大明星的风采和无法抵挡的超人魅力。

  86、《三个摩登女性》阮玲玉、陈燕燕、黎灼灼和金焰,三女一男组合成一幅三十年代青年男女的“浮世绘”。

  87、《蝴蝶夫人》模仿外国名剧,迎合流行潮流,不是正宗,但很有味道。

  88、《春残梦断》大明星刘琼和李丽华的文艺片典范。

  89、《母亲》范雪朋、顾兰君等明星都演过同名的“母亲”,此次由秦怡主演的母亲,别有一番感觉,因为当时才二十几岁在影片中要将母亲从24岁一直演到74岁,是锤炼一个杰出演员最佳的良机。

  90、《青青河边草》大明星王丹凤和严俊再次演绎中国版的《魂断蓝桥》,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结局把原片的悲剧收场,改为更符合中国百姓容易接受的“大团圆”。

  91、《夜来风雨声》王丹凤与另一小生的爱情悲情,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不知让多少观众留下同情的泪水。

  92、《新渔光曲》著名的《渔光曲》之后,再并非“狗尾续貂”的成功演绎。

  93、《西厢记》这回是周璇的红娘,慕容婉儿饰崔莺莺,白云演张生,片中的《花好月圆》由周璇演唱,好听又流行。

  94、《失去的爱情》秦怡与金焰结合后唯一一次的银幕合作,**中两人演的是悲剧,而现实生活中两人却是新婚的喜剧开篇。

  95、《幸福狂想曲》赵丹与黄宗英银幕上的首演伴侣,而银幕下的两人也由此片喜结良缘。

  96、《假凤虚凰》石挥与李丽华的讽刺喜剧,由此还引发出当年上海界理发行业的集体大罢工。

  97、《裙带风》冯喆与舒绣文的时事讽刺剧,话剧先红,**后续。

  98、《龙凤花烛》英俊小生冯喆一人扮演两兄弟,与小鸟依人的陈燕燕两情相依。

  99、《鸾凤怨》青年男女的恩怨情天,爱恨情愁。王丹凤与冯喆一对“金童玉女”的最佳银幕搭档,到了16年之后又在银幕上联合演出了另一出“才子佳人”的《桃花扇》。

  100、《共赴国难》第一部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内容的故事片,它让**呐喊出民族革命的呼声,点燃起大众抗日救亡的火焰,当时的观众赞誉它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牵挂高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牵挂高一作文1

 星星牵挂着月亮,和它一起为夜空缀满光华,大地牵挂着春天,和它一同为人间涂抹生机,花朵牵挂着蜜蜂,和它一道散发出浓郁的香,画笔牵挂着白纸,和它一起描绘出炫丽的未来!

 回首千年前,是谁牵挂着远方的丈夫,才写下“莫道不消魂,帘卷东风,人比黄花瘦。”的千古名句,到底为什么会写下过如此真切的诗句啊!因为牵挂啊!那一份留存在心里的空白已被占去,用了真情实感才能写下如此感人肺腑的诗句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怎样的感情才能让孟郊写下如此不朽的诗文啊!是牵挂不错的,只有母亲那一份不含一丝杂质的感情。才能让孟郊感受的如此明白,如此确定!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流芳百世的诗文,又需要怎样的一种感情呢对,是牵挂。芳草萋萋的古原如此迷人,而在这种情景下离别叫人情何以堪,“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那每一片草叶都似乎饱含离情。对朋友的牵挂如此深情那么依依不舍。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一线如发。古人应念,杜鹃枝上月残月。”这样气壮山河的宣言如此地真挚,让人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事实上,他也做到了,他做到了自已对国家的宣誓,他虽死犹生。

 纵观历史,有无数牵挂。立誓为国家贡献的学士,战士,即使既身在“曹营”,心,也依然在汉;有对恋人许下“待出之日,定骑着青骢马,来载你去那西陵松柏下,永结同心。”却含恨,撒手人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牵挂,当母亲一针一线绣着儿子的衣装时,恐怕儿子迟迟不归来时,这不也是一种牵挂吗只有用最无瑕的感情,才能流露出最真诚地牵挂!像那繁星牵挂着月亮,如那大地牵挂着春天:同花朵牵挂着蜜蜂;似那画笔牵挂着白纸;像那妻了子牵挂着丈夫;如那母亲牵挂着儿子,也像牵挂着朋友的他!

牵挂高一作文2

 独在异乡的客,半夜的霜气裹着他,不肯退去,他披起衣裳,掀开薄纱似的帘帐,独倚楼栏遥望着一轮明月,任月的光辉吞噬自己。

 母亲怎么样呢?父亲还咳嗽吗?妹妹还是吵着要听故事才睡觉吗?……

 这一切,无论如何也无法使他忘却,即使在这异乡生活了十年,二十年,纵然他的口音变了,可他明白,自己终究是客,只有自己的家乡才是真正可以停泊的地方。无论在哪儿,他也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对家乡对亲人的牵挂。这一夜,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睡去的。于是,他冲了一杯茉莉花茶,用瓷碗外的余热烘着自己干赤的手,让这氤氲的香气把自己吞没。“或许牵挂真的是一种力量,他是支撑着生活的原动力,只要你牵挂着一个人,把他装在心里,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可以带着他。因为这份牵挂创造了你生命的色彩。”——他随手翻开手边的一本书,书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牵挂就是动力,但是你的思念并不遥远,因为你们永远共享着这一轮皓淼的月。”他不禁猛然一惊,在抬头遥望时,已明月当空,他欠了欠身,只听“啪”的一声,茶碗掉在了地上,茶水在地上漫流,应着月亮的光辉。他不禁恍然大悟,思念本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怎么自己反而对牵挂充满了悲伤。只有分别,才有相遇的快乐,这牵挂是在孕育相聚的欢娱,而自己不该有的悲伤也恰如这茶杯里的水倒掉即空,空则明净。他踏过那一滩洒下的茶水,脱下自己的外罩,轻轻挂在衣钩上,当他再回首看那一轮明月时,自言自语道:“也许我永远是我家里人的债,而他们也是我的债吧!”他微笑了,这是一份多么美丽的债啊!他在牵挂里睡去了,酣眠在异乡的旅店中,他释然了,超脱了。

 牵挂是人生中的一支歌,不管是苏小小的歌阙,还是李师师的墨香,不管是李龟年的红毯绣,还是徐志摩的康桥,不管是沈从文的边城小镇,还是川端康成的魔镜,这里面总有一种感怀,在我们的心中隐隐作痛。如小王子对康索罗的爱,法国人对小王子的爱那样深沉,隽永。

 牵挂的歌,在客的心中亘古常青,牵挂的歌,就像我心中的你和大地,永不老去。牵挂的歌,在客的梦中回响……

牵挂高一作文3

 一缕相思情满怀,一场亲情皆牵挂。犹如风筝细线拉。犹如藤蔓绕篱笆。

 一种思念是挂牵,一种寄托亦牵挂。牵挂犹如一线没有边缘的纸,写满了无数内心的誓言;牵挂犹如晴夜里皎洁的明月,寂静中充满着长长的期待;牵挂,犹如大海里激起的浪花,短暂中沁出恒久绵长!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人间的亲情有多深,牵挂就有多深;人间的情谊有多浓,牵挂就有多浓。

 回顾历史,漫漫长路,撒下一路千古流长!因为牵挂,才有《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才有“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才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才有“思群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妙女佳章;才留给了我们一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从旧处生!夕阳中,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孤独守望;细雨中,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翘首祈盼;孤灯下,杜甫“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的无限相思……都饱含了无数浓浓的牵挂之情。多少时光的变迁,多少岁月的斗转星移,唯有一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无奈叹息。

 利刀难断东流水,天涯难隔家乡情。漂泊他乡,心有所向,每逢佳节。独自悲唱,“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牵挂。夕阳的余晕洒在天涯一方瞭望远方,一声长长的叹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的牵挂。乡情有多深,亲情有多浓,此时只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与深深寄托。

 牵挂如小溪缠缠绵绵,如河流滔滔不绝,如大海汹涌澎湃。它是心空的灯,是心海的伐,是心绪的经,是心田的犁,是心箱的密。伤心时的泪,开心时的醉,都因牵挂而可贵。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林的错,离别也不是时间没有等过,然而只要爱过,等过,付出过,再远的历史也不是传说。虽然祝福只是一种形式,但有你、有我、有他的牵挂,即使海枯石烂,心也温暖如昨,情也浓浓依旧,祝福亦是绵长恒久!

牵挂高一作文4

 闪着雷的深夜,伴着一道凄惨的白光,朦胧中你彷佛看见了我,从梦中惊醒,可只有惨厉的雷鸣与无边的黑暗激生的恐慌来相伴你的愁思。我的印象却如闪动的影一般从你眼前消失不见。

 你望着我被官兵从屋子里带走,哭着,喊着,求那些兽心的官兵不要抓走我。你原本纤美的手,此时死命地抓住我的衣服,已经磨出了血;乱发,泪水,纵横了你秀丽的脸,我只能在你撕心裂肺的号啕里渐行渐远。

 你不甘,带上为我赶制的棉衣,独自跋山涉水上千里,来到长城脚下寻觅我的身影。茫茫人海中,我早已不再,积蓄已久的苦在此刻全部倾泻,我万万没想到,你的哭声竟震倒了压在我身上的长城,凝聚我们爱的配饰使你认得我,可现在的我,早已不是俊秀儒雅万杞梁,而是冰冷无情的白色骨架,闪着噤人寒光的骨架。

 风风雨雨不知又是几百年……

 那个让你心碎的日子,雍华的衣着还是掩不住你内心的淡凉,随着我的逝,原本幸福的你的心,正在慢慢死去。喜乐高奏,独坐红轿中的你心中泛起苦涩,当队伍经过我的坟前,那新土再次撩起你的愁思,悲伤之情再也无以抑制,你发了疯似的冲出轿子,扑倒在我的坟前,大声呼唤着那深藏在心已久的名字:山伯!

 在你欲绝的痛哭声中,又伴着雷鸣,我的坟裂开了,思郎心切的你跳了进来。于是这世上多了对双宿双飞的彩蝶。

 孟姜女哭长城是历久不衰的美谈,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不愧是一段佳话。是什么,造就了这跨越生死、流芳百世的爱情?是牵挂!

 牵挂,一个多么美好甜蜜却又苦涩的字眼。相思后终得团聚是幸福的,可白了头断了肠的苦念换来的空寥、苦楚惟有己知。李白有诗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可我倒认为更是“惟有思者留其名”,那些与思念有关的总能使人铭记一生的。因为,这是人类最高尚最美好最纯洁最真实的一面啊!

 牵着,挂着,也许是蜜糖似的甜,也许是青橘样的酸,可都值得我们去品味,去品味一个毫无遮拦的人性,不是吗?

牵挂高一作文5

 所谓人皆有灵。人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情。如花与蝶,鱼与水,彼此相依,如影随形。

 有着日久生情的“亲“,或相依为命的“责任“,无数丝线缠绵相连,就构造了所谓的人之常情。

 但人与人,或者人与物一旦生情,一物对另一物产生了思绪,忧愁,久念不曾相见,这种羁绊名为“牵挂“。

 在我伸出稚嫩的手去触碰这个让人怦然心动的世界时,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那甜美的声音在我耳际回响,如同悦耳清泉,让我沉浸其中,又似复古的茗茶,让我沉溺其中,不沾染任何的污垢,纯白无瑕。

 她教会了我怎么去感知。

 少年时期,骄阳似水。

 母亲给我带来的屁股,真是我所不曾忘记,也不敢忘却的。

 只记得那时我独自在家,冷清的只剩下挂钟摇摆。又正好是夜晚,莫名其妙带来了不小的阴森。我不自然的打开了电视,想要覆盖这层离奇的感觉。我幽幽地瞄挂钟一眼,时针与分针恰好呈九十度角,我不禁加快了心跳,母亲还未归家!

 尤是在那一瞬间,我听到屋外渐大的雨声,在我窗户边染上大片的白花。顿时我不知何如的描写我的心情,只觉耳际一声丝线摩擦,来回割着我的喉咙,发出不太友好的噪音。我心渐渐加快,面红耳赤,立即关掉电视,竖耳倾听。焦灼的等待着,门外是否有一丝响声?正如鱼儿渴望水。

 心跳随时间步伐盛夏,不过我认为我的会更快一些。

 我不知为何此时我会如此的思念我的母亲,仿佛一辈子不曾相见过。迫切的等待着,想要下一刻到她身边去紧紧抱住,想念那个每时每刻都温柔教导我的母亲。

 窗外雨滴猛烈的敲着。每次撞击,都使我心惊肉跳。

 我不知道我是何如都熬过了,这一个钟头。

 终于,那声久违的脚步降临,我一个激灵翻身跃向门槛,险些跌倒,撑住了门把才站住。冰冷的手把无法深入并刺激到我炽热的心。我立即离开门把手,不由分说就往外望去。

 啊,那是母亲!裤脚有些溅湿了。她摇曳着下摆在雨中穿行。我热泪盈眶,不顾风雨之大,想要呆在那个世界上最温暖的怀抱。

 我终于知晓了什么是牵挂,眼前看见了母亲憔悴的站在门口望着我的身影,明明我对她说了会晚些回家,可客厅的灯却亮着等待我的身影。现在,我明白了。

 这就是牵挂吧。我含泪笑着说。

牵挂高一作文6

 “想起那个人的时候/正有一片云从我的窗口飘过/轻轻飘飘的云朵,衬着蓝蓝的天/很像是谁的生活……正像那个突然涌上心头的人/从如烟往事里偶尔闪过/其时,正有一片云彩/在窗外用淡淡的眼光看我”。

 读着这首看似其貌不扬的小诗时,不知为何,心头突然有一种莫名的共鸣与感动。人都是感性的动物,都曾经爱过或者现在爱着,可能是亲人、朋友或者是情人。对于这种爱,就算已成往事,也会铭记在心。当你有空时,在想什么呢?或许在想他(她)吧!牵挂着他在干什么,吃得好吗,睡得怎样,过得幸福吗……总之,都是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对于你来说,这些便是你牵挂的全部。

 年少时的我们,轻狂过、冲动过、拼搏过,也曾经心动过。或许在你并不算成熟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个人,默默地关注你,傻傻地对你好,悄悄地靠近你,而你也如此。可这个时候,大家都不忍心捅破这层薄薄的窗户纸。许多长者称之为酸甜苦涩的“初恋”。其实,这种便是爱的萌芽,比起酸酸甜甜的青苹果,更像看似诱人却略带苦涩的樱桃。不管是什么,都好。

 等长大后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人也渐渐变得现实了。这时候所谓的爱,或多或少掺杂些其他的元素,大多是在金钱与权力的基础上,再也看不到年少时的那份纯真与无邪了。在除去喧嚣的寂静中,独自一人品着一杯黑咖啡,是否会想起那个人,想起那些懵懂的往事,甚至发自内心的牵挂他。当然,这一切绝对不能说出来,只能放在心里,沉淀在心底。

 无论在山上还是在山谷中,无论在田野边还是在草地上,稍一留心,都很难找到不会开花的草。只不过,有的开得早,有的开得迟;有的开得大,有的开得小;有的开得艳丽,有的开得朴实;有的花期长,有的花期短……总而言之,所有的草都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比起那些时常能看到的艳俗的温室花,是否更怀念那朵曾经瞥过一眼的脱俗的花呢?是啊,人总是这样的。

 当你看到那片云的时候,就是你孤单的时候,你会想起谁,你会牵挂谁?

牵挂高一作文7

 牵挂是相互的,无论相距多远,彼此都存在于对方心中,只因血浓于水。

 16岁以前,我像是一只长不大的雏,躲在爸妈坚厚的臂膀下,成长。每每看到其他小朋友“被迫”独立时,我都会在心中暗自骄傲,我是最幸福的小朋友。

 然而16岁以后,我终于不再是一只雏,昔日的骄傲更不是我现在的资本。自来到这所全日制的学校后,我的生活就变了。我感觉我还没有飞向自然就落入囚笼。我的幸福似乎在一点一点的消散。

 好在妈妈给我买了一张电话卡,临别前嘱咐我有事打电话。于是,原本失落的我,看到系着钥匙的绳伸入笼中,心里得到了一丝慰藉。

 此后的几日,我便以最快的速度吃完午饭,奔向宿舍的电话桌,快速地拨通电话,“嘟嘟”几声后,便传来熟悉的声音:“宝儿,吃饭了么?”“和同学处的怎么样?”“今天的知识学懂了么?”听着这些关切的话语,我沉默了,眼中,泪珠在打转。调整好状态后,我又会问妈妈许多问题:“妈,你现在在那里呢?”“我爸是不是又去外地了?”“你吃过饭了么?”

 每每待到星期六,我会早早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听到第二节的下课铃响起时,我会快快地逃离这个“囚笼”。

 到家时,我总会拨一通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已经安全到家了。她会问我周末想吃什么,宿舍里有什么缺的。偶尔因为太开心,我会忘记给妈妈打电话,她总会在我到家后半小时内打过电话来。日子久了,我觉得我已挣脱“囚笼”,适应了环境,飞向自然,幸福又一点一点地走近我。

 我在牵挂中成长,收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不再奔向电话,我不再因为听到妈妈的声音而悄然落泪,我更不再是那只雏。

 在广阔的蓝天中,我要飞向更远的地方。但无论我离家有多远,我们彼此都存在于对方心中,只因,血浓于水。

牵挂高一作文8

 提起牵挂,我心中便会泛起两种颜色:深绿和海蓝。

 好几年以前,我有好长一段日子过得很沉闷。那时我还小,只有七八岁,便尝到了什么是无味。终于有一天,邻楼的姐姐送了一只白色的波斯猫给我。由于颜色的缘故,我给它起名“小白”。

 我的生活,因为有了这只猫而从沉闷里苏醒。

 小白很通人性,不光你说话它能听懂,甚至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让它猜出你的心情。老人说狗不嫌家穷,猫却喜欢家富的主人,对于这个,我并不赞同。小白对主人尤其忠诚,好几次客人来我家,觉得小白可爱至极,便想要走,没想到刚抱回自家一天便又“恭送”了回来,原因是不论给它吃多么好的东西,它都“喵喵”地叫个不停,浑身的毛僵直地“炸”开,用双眼紧紧盯着门,千方百计想要逃走回家。客人都忍不住说了:“哪有这么忠的猫儿……”那一刻,我抚摸着小白,心里颇感自豪。

 养小白的日子里,它是我唯一的听众,我把它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我所有的悲伤、欢乐都会推心置腹地讲给它听。它能听懂。我把它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然后讲给它听。阳光潜进屋里,洒满它全身。它便会眨着一只深绿、一只海蓝的双眼,与我对视。世界上的颜色没有一种能比得上它的眼睛那样纯。那时,我的心便会被那纯明的深绿和海蓝所占据,好幸福的感觉……

 然而,我长大了,对于我来说学习似乎比天真更重要。于是,妈妈把小白送人了,真的送了。临别时,小白那双眼睛向我一眨一眨的,还是那么纯净,可里面透着一缕悲哀。

 我不知小白到底去了哪里,送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过得好不好,甚至是不是还活着。

 我常望着窗台,阳光还在,依稀洒在大理石上。但上面本该有一个纯白的身影卧着,把头安详地靠在窗户的玻璃上,用那两只不同颜色的眼睛望着我的'。

 我意识到,不可能再有了。

 我现在能做的,只有对小白无尽的牵。但这是不是一种徒劳呢因为,我的世界从此少了那沁透心脾的深绿和海蓝。

牵挂高一作文9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是连接(亲情、友情、爱情)感情的纽带。牵挂是一份亲情,是一缕相思,是一种幸福。

 自古就有“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妙句佳章。这一切都描述了因为牵挂而终致面容渐消瘦直至付出生命。其中因为牵挂而表现出的那一份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的情感,让我们感悟到牵挂是一份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它所体现的是情感牵挂的长短。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在洪水地震等灾难之后,我们公安战士、消防战士、解放军战士,分分秒秒牵挂着人民群众的生死安危,他们出生入死,在第一线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颂的战歌。当父母不在他们自己的孩子身边时,他们每时每刻都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牵挂着孩子的身体状况;牵挂着孩子的学习;也牵挂着孩子们的表现。这是伟大父母的牵挂。

 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关注贫穷山区,关爱山里孩子,关怀身患绝症的、身体残缺的弱势群体,无数个有志之士,无私地捐助,热情地帮助,这一份份的牵挂让人间有了更多感人的故事。

 有时,牵挂却是一杯浓浓的感情的琼浆,又是一句依依惜别的美好祝福,那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的飞鸟四处漂荡,穷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的心中。那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犹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夫妻之间的那份牵挂啊,好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更有朋友之间不含血缘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与勇气。

 牵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行为:买一粒药丸,送一杯热水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句“晚安”,是牵挂的表现,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表现。我已学会了。

牵挂高一作文10

 牵挂是等待,犹如凛冽的寒风中吹不倒的常青松。

 ——题记

 父爱是树,提供了我人生的柴;父爱是柴,燃起了我未来的火;父爱是火,点燃了我前面的灯;父爱是灯,照亮了我日后的前程。

 曾几何时,我不解父亲的腰背为何弯曲;面庞为何留下伤痕;眼神为何愈加迷离。直到那个凛冽的冬天。

 那是个“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日子,天气出奇的寒冷。我乘坐在回家的公交上,蜷缩着。透过窗花,我看到远处车站牌下站着一位瑟瑟发抖的中年人。车逐渐近了。我看到了弯曲的腰背,布满伤痕的面庞以及迷离的眼神。啊,是父亲!他紧紧裹着“浮”在身上的大衣,衣服的一角已被狂风掀开。我冲下车去,他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似的,快步向我走来。那大衣彻底被风俘虏了,在他身后飘着飞着。他走了过来,迅速握住我的手。他定是要让我暖和一些,可我握到的分明是一只寒冷的手啊。他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惊慌地将手缩回去,我迅速抓住那只逃跑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因为我知道,我抓住的是我一生的财富。

 喘息仍会有白气产生,脚下仍是如履寒冰,但胸中却是赤热的。我笑问父亲“为什么今天回来接我?”“活儿少,在家牵挂着你,过来等等你。”“你来多长时间了?”我帮他理了理那被我拒绝的大衣。父亲犹豫了一会儿,略带些结巴的说“刚来,也就……几分钟吧。”

 我们向村里走去。看场门的李叔从房中探出头来“来,快进来暖和暖和,都等三个钟头了,定冻坏了。”我望向父亲,他铁青的脸上略带些尴尬。我感觉一块薄冰从我的脸颊上划过,又暖又凉。

 很难想象,是一种何其强大的支撑力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在凛冽寒风中苦等了三个小时。普天下最伟大的人也莫过于此吧。可他并不是什么伟人,他只是以为极其普通的父亲,我的父亲……

 牵挂,只是这轻描淡写的牵挂。让他无畏这寒风的侵蚀;让他不在乎那失去知觉的双手;让他不敢到厂房中去坐一坐,因为他觉得,下一辆车中有他牵挂的儿子。

 牵挂,仅因牵挂,这寒风中的牵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18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