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作文

写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作文,第1张

鸟类世界中。有许多爸爸承担起原本属于母亲的孵卵责任,用自己的体温,精心呵护着坚硬冰冷的卵壳,直到孩子们破壳而出……

澳大利亚的空旷林区、草原和沙漠地带,生活着一种貌似鸵鸟的鸟——鸸鹋。雄性鸸鹋无疑是一位尽心竭力的好爸爸,对于这一点,雌性鸸鹋最有发言权。

产卵之前,是雌性鸸鹋忙碌的时候,它们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为未来的孩子们挑选一位称职的父亲。这样的挑选,似乎更像是一种自古传承的仪式:雌性鸸鹋卧在地上,被选中的一位体态圆润、魁梧饱满的先生,会卧在雌性的背上——雌性认为这一位可以做称职的父亲后,它们完成交配,而后产卵。

此后的两个月,鸸鹋父亲不吃不喝,专心致志地卧在卵上,就像大多数鸟类母亲那样——这时候,我们才明白雌性鸸鹋的择偶标准,被选中的父亲,需要有足够多的脂肪储备,一方面供给卵孵化时所必须的温度,另一方面来抵御夜间的寒冷和饥饿的折磨。丰满肥胖的父亲会更好地完成孵卵的任务。

经历过艰难而漫长的守候,鸸鹋幼鸟终于出壳,这时的鸸鹋父亲,体重要下降10公斤左右——这是它们作为“模范父亲”最好的见证。

在爸爸的怀抱中睁开双眼的还有企鹅。企鹅的繁殖配对期正是南极漫长的极夜,白昼到来前,卵已产出。孵卵期间,雌雄企鹅轮流担负着孵卵的使命,一方孵卵,另一方则跃入海中觅食,积蓄能量,恢复体力。然而在诸多种类的企鹅中,唯独帝企鹅,是不折不扣单独孵卵的称职父亲。

帝企鹅的雄鸟将卵置于脚面上,用腹部下垂的袋状皮褶将脚面覆盖,于是卵被帝企鹅的肚皮与脚面夹裹,就像装进了一只恒温的孵化器中。雄鸟在孵卵期间,同样要坚持约两个月的“绝食”,全靠消耗脂肪来维持。

由于帝企鹅多数只产一枚卵,这枚卵便显得尤为珍贵,雄性帝企鹅对于卵的呵护和渴望,也似乎成了一种充满父爱的本能。并不是每只雄企鹅都有蛋孵,于是那些没有蛋孵的雄企鹅往往拿起一块石头或冰块放在自己腹下的皮褶中,装成孵蛋的样子,连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地慢慢前进。倘若有真正的帝企鹅父亲不小心,走路或是跳跃的时候将卵滚落,通常会有手疾眼快的“假爸爸”飞快地扔掉自己的假卵,而将真卵抢过来放在身上。丢了卵的不幸父亲实在找不到自己的卵,只好垂头丧气地捡起一块石头放在自己的脚面上,聊以慰藉。

极品爸爸:漂亮的雄性海马堪称爸爸中“极品”,最有说服力的是它的装备——育儿袋,在那里,小海马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时光了。

不过把“好爸爸”称号演绎到极致的应该是海马。雄海马为了抚育子女,身体甚至特化出了一个类似“育儿袋”的器官,雌海马将卵产在雄海马的育儿袋里。卵在育儿袋中不仅安全,而且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受精卵嵌在育儿袋的内壁,通过雄海马的血管,直接把氧气和养料供给胚胎,于是卵在海马父亲的育儿袋里安心发育,直到孵化。

孵化后的小海马,还要在海马父亲的育儿袋里待上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这个期间内,雄海马的育儿袋依旧不断分泌着营养物质,以供小海马之需。当小海马成长到相当大后,海马父亲根据水温的高低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通过收缩早已肿胀的育儿袋,将小海马排挤到海水之中。直到此时,雄海马作为“全职父亲”的工作才宣告落幕——它所完成的工作,甚至非常类似于哺乳动物当中的母亲所担负的责任

背负新的希望流浪

同样是为了精心呵护孩子,有些动物却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背着子女浪迹天涯。

负子蝽,从它的名字中你也猜到了它是如何呵护下一代的。雌虫临产卵时,爬上雄虫体背,用前足紧抱雄虫的胸板,用后足蹬在雄虫腹部的翅上,支撑起身体,腹部末端向下弯曲,开始产卵,一次可产100多粒,自前而后,排列非常整齐。卵牢固地粘在雄虫体背上,雄虫就驮着卵在水中生活,等待卵的孵化。雄虫背负着卵,寻觅食物,躲避敌害,直到卵发育成熟,若虫破壳而出,相继游离而去,负子蝽父亲的使命才算告一段落。这种生活在池塘、河渠、水库水域中的小昆虫可算是动物界中“好爸爸”的典范了。

有时候,仅仅对卵的呵护还是不够的,刚刚孵化或者出生的幼子,无论恶劣环境、食物短缺、敌害威胁,都将是致命的打击——对于幼子的守护和养育,是“模范父亲”们另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当处在缺水的环境时,南美洲的箭毒蛙会毅然决然地将后代——蝌蚪背在身上,寻找更为广阔的水源——为了使宝宝们茁壮成长,父亲责无旁贷。

非洲的牛蛙对于蝌蚪的保护同样和水域有关。蝌蚪们的最大威胁,并不是寻觅食物的鸟、蛇或其他生物,而是强烈的阳光:灼热的光线使水温升高,牛蛙父亲忽然变得“严厉”起来,驱赶着蝌蚪向着较深的水中游去,因为那里的水温较低;当水域面积变小时,环境开始干燥,牛蛙父亲便充当起“挖掘工”的角色,利用嘴和前肢挖掘出一条沟渠,一边通向蝌蚪们所处的水坑,另一边则连通着附近多水的水坑。牛蛙父亲用身体挖掘水渠拯救蝌蚪的行为,定格为充满父爱的闪亮画面。

我 的 宝 贝

我永远记得那天,你就那样躺着,无论我怎么碰你都毫无反应,希望随着我的眼泪的风干消失的荡然无存······

今年夏天里,我第一次和妈妈在花鸟市场看动物,我看有人在卖仓鼠,我就拉着妈妈走了过去,看着一堆仓鼠中一个黑白相间的小仓鼠,像个小圆球似的挺可爱,我就让妈妈买下了。回到家我想把你从笼子里拿出来,可你却咬了我一口。

我还记得有一次你把你的窝给弄倒了你却跑了出来,你这可把我给急坏了。我到处找你,可是找不到,找遍了房间几乎每个角落还是没发现你的踪影找到很晚才睡。第二天,放学回家我发现胖胖的你躺在你的窝里睡大觉,我很惊讶,去问爸爸是怎么回事,原来你夜里躲到卫生间碰上爸爸上厕所,你悄悄的跑到爸

爸脚上,爸爸小心地把你捉起来放进窝里的。你可真是调皮呀!

我记得还有一次,你乱跑掉进了水里,我从奶奶家回来时发现了奄奄一息的你,我连忙从水里把你给捞了出来,帮你把身上的水擦干,把你放在阳光下晒着。你在阳光下直发抖,我看你浑身的毛全湿了,也变瘦了变小了,两眼可怜巴巴的看着我,过了一会儿你也不发抖了身上的毛也竖立起来了 。我说你呀你呀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要不是我及时发现你要不就挂了呀!

有一天我家要来客人,那天很冷我回到家时你还活蹦乱跳的,在盒子里和往常一样握着两只小手,站立两只后腿,快速的跑来跑去,像是迎接我回家一样,可爱极了。可是到了晚上我发现你连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呢?我给你喂东西你也吃不下,过了一会儿你身体有点僵硬不动了。我赶快把你放在我的热水袋旁边暖着,又放我热乎乎被窝里呵护着,你偶尔还能爬起来跑动一阵子,让我又燃起了希望。你时而窜到我耳边休息一阵,时而窜到我腋窝下,原以为你暖一夜就会好的,哪知道我陪你很晚才睡也无济于事,早晨醒来你已离我而去······

过了一天我恋恋不舍的把你给埋了。可是我还是时刻想着你,你那吃东西时两手抱着好吃的往嘴里喂,小小的身体缩成个小圆球,一会儿两边腮帮就塞得鼓囊囊的,吃饱了就开始来回跑动的可爱的身影总在我脑海里回忆。

我想,到我很老很老的时候,仍会记得自己曾拥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宝贝。是宝贝,就一定会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永远······

海鸥老人吴庆恒

海鸥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一位普通的昆明市民。之所以叫他海鸥老人,是因为每年的秋天,昆明的滇池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的海鸥,这个时候,总有一个老人,几乎每一天都带一些自己买来的面包,去呵护这些美丽的海鸥。 老人很苍老了,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很善良的眼睛,肩上挎一个自制的泛白的布袋子,里面装满了喂海鸥的食物,很细心,总是微笑着看着眼前飞上飞下的海鸥们。据老人讲,这些海鸥很通人性的,当一只海鸥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会用凄厉的叫声呼唤其他的海鸥离开,曾经有一个海鸥,因为游客的抓捕,导致骨折,老人很小心的呵护着这只受伤的海鸥,从1992年起,老人每年都能看到这只受伤的海鸥来昆明,仿佛,海鸥很惦念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飞临昆明,也是一种探望和安慰吧。

来公园游玩的人很多,但没有人知道老人的家境,只是听他自己说每一个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而他要用其中的二分之一给海鸥们买吃的东西。有的时候,由于老人病了,每月自己的开销多了些,给海鸥们买东西的钱就少了,于是,老人就去饭馆里捡拾别人丢掉的东西,用他的话说就是穷人要有穷办法。 云南电视台的记者们知道了老人的情况,请老人讲述自己和海鸥们的故事,老人很激动,也许是寂寞太久了,看着老人激动忘我的讲解,心里升起了莫名其妙的伤感。临到最后,记者和老人约好,要带记者们去看海鸥晚上栖息的地方,那时海鸥的一个临时的家。临别之时,老人一直很客气的道别,连说了几个再见和谢谢,最后竟然摘掉了帽子,和镜头和记者朋友们道别,那种客气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涵养和尊贵。 隔天约见的时间到了,老人并没有赴约。

又隔了几天,记者忽然见到了老人,老人低着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精神,他坐在滇池水边的石凳上,很沉静,只是用手无力的把面包伸向海鸥。记者问老人情况,老人的声音很低,很安详的告诉记者,这几天病倒了,几天的时间,只喝了一碗面条。过了一会,老人说他很累,想回家休息。夕阳中,留给人们的是老人蹒跚的背影。 又过了一些天,年轻的记者朋友们很挂念老人,经过了很多打听,终于知道了老人的家,等走过弯弯曲曲的巷子,看到的却是老人已经去世的消息。经询问才知道。老人的名字叫吴庆恒,是早年西南联大的学生,建国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没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独,海鸥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

后来昆明的人渐渐知道了海鸥老人的情况,由护林局组织自发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依靠在滇池,微笑中若有所思。这算是对老人的告慰。纪念海鸥老人——吴庆恒先生。如果有来生,希望他永远有微笑。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一理念,本课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老人与海欧》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九册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文字流畅、 舒缓,讲述着人与动物的感人故事,牵动出人与动物的真挚情感,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根据课前预习要求在阅读中思考、做批注,并能抓住感受深的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辅助理解课文内容。

 3设计思路:本课文情浓厚、真挚感人,在教学时大胆取舍,活用教材,紧抓情线、层层深入:1、由动作悟鸥情,引疑问 2、看老人举动, 忆温馨、知不舍 3、 看外貌,结合资料,知不易 4、 再看鸥情,明情理 5、 续写诗篇,情绵远。抓重点词句,品重点段落,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之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三、教学目标:

 1、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厚感情,感受到动物是有灵性的,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每一份感情,都能得到它们的回报。

 四、教学重点:抓住老人的外貌、 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浓厚感情。

 五、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六、教学过程

 (一)、 悟鸥情,引疑问

 1、齐读课题,出示学习提示:快速默读课文15、16自然段,想:安放老人遗像时,海鸥有哪些意想不到的举动,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

 3、重点体会16自然段的“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上方,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这两句话,抓住“轮流”、 “瞻仰”、 “肃立不动”“白翼天使”体会海鸥的伤心与对老人的依恋。

 4、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读

 教学意图:通过品味朗读,让学生抓住鸥群的动作体会它们伤心与不舍的同时又会心存疑问“是什么让海鸥有了如此意想不到的举动?”从而引出老人对海鸥的爱。

 (二)看举动、知不舍 看外貌、知不易

 1、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作简单批注。

 2、 班内交流:此处,孩子们的感触会有所不同,交流是可以打乱课文顺序,谈清自己的体会,随品随读。在品读时注意抓住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体会,在学生汇报时,随机点评追问“你找的是描写老人的什么?描写动作的语句还有那些?这样对老人神态、 外貌、 动作、 语言的描写有个归总。(这是百度上面找的)

 导语:读了《山羊兹拉特》,我感受深触。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阿隆(皮商的儿子)和兹拉特(他家的一头羊)互相帮助,共渡难关的故事。皮商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他便让阿隆将家里惟一的羊兹拉特拉到城里卖了。

读《山羊兹拉特》有感

 读了好几遍,很喜欢这个喜剧结尾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12岁的男孩阿隆家有一只老山羊兹拉特。这年冬天,家里收成不好,父亲决定让阿隆把山羊牵去城里卖给屠夫。妈妈和妹妹们都不愿与兹拉特分离,但不敢反抗父亲的命令,阿隆牵着兹拉特走在通往城里的路上。颇通人性的兹拉特虽对走在陌生的道路上觉得奇怪,但依然十分顺从地跟着阿隆走了。然而,中途他们遇到了暴风雪,白色的世界里他们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冻僵了的他们幸运地找到一个大草堆,躲了进去。雪下了三天三夜,他们就在草堆里待了三天三夜。

 饿了,兹拉特吃草,阿隆喝兹拉特的奶;困了,就枕着干草入睡。第四天,他们终于在一个农民的帮助下回了家。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了。焦急的家人见到平安回家的阿隆和羊,都万分欣喜。家人听了阿隆的讲述后,对兹拉特也是格外感激,再也不打算卖掉它了。

 故事很感人,结局很美好。全文看下来,最拨动我心弦的还是阿隆和兹拉特之间的对话。尽管山羊只会“咩咩”地叫,但从中明显可以体会到它与人的感情,对人的信任。现实生活中正是缺少这种信任。人们往往把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却在真正的朋友为你付出后才懂得珍视。山羊自始至终都把人类当作最好的朋友,而人们却被生活所迫,必须卖掉山羊。直至在困境中,羊救了人,人们才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羊,把羊当作了朋友和亲人。

 感情是可以不断积累和升华的,而信任就是一剂强有效的催化剂。相互信任的感情往往是最稳定最长久的。让我们从山羊兹拉特身上学会信任吧,让爱时刻与我们相伴。

读《山羊兹拉特》有感

 《山羊兹拉特》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创作的一篇短篇童话小说,讲述的是一只老山羊和一个贫穷家庭的亲情故事。

 隆重的灯节将至,为了应付家里的开支,硝皮匠勒文决定把老山羊兹拉特卖到城里的屠夫那里去。家里人虽然不舍,终究难抵贫穷的折磨;而作为动物,山羊即使有何意见也无人能懂。就这样,它被硝皮匠的大儿子阿隆牵着走上了它从未走过的去城里的路。不料,途中天气骤然变冷,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年仅12岁的阿隆和山羊在风雪中迷了路,侥幸中找到一个被雪覆盖的干草堆避难。在草堆中,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三夜:兹拉特吃干草,阿隆喝兹拉特的奶。其后的故事变得轻松喜悦:阿隆和兹拉特平安地回到了家,兹拉特从此受到家庭成员般的待遇,再也没有人提起卖兹拉特的话题。

 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这篇小说中,爱是双向的,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爱有着不同的走向。在小说开头决定把山羊卖到城里时,这种爱的流向是从硝皮匠全家指向兹拉特的,家庭每个成员对兹拉特的“不舍”充分表明了这点,但这终究是人对动物的感情,他们之间有一条人为的鸿沟无形中划分了两者间的等级:人终究是人,动物终究是动物。当人因为贫穷,生活已经无以为继时,就得牺牲山羊的性命来成全人。天降大雪,在阿隆处于饥饿的边缘时,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流向也改为从动物到人,兹拉特不仅以它的乳汁维持了阿隆在草堆中的生存,而且它看似简单的“咩—咩—”声也从情感上慰藉了处于孤独中渴望交流和关爱的阿隆。正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这种深刻的感动,以及阿隆全家在经过了“生离死别”和失而复得的情感淘漉之后,才终于让勒文全家与山羊兹拉特的情感超越了简单的人与动物这一有着内在等级关系设置的阶段,进而真正具有了平等的可能。爱在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互动,使得小说的情感主题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呈现出和谐完整的独特格局。

 孩子们读了辛格的作品,就会把动物当作人一样来对待。千万句空洞的说教“我们要保护动物”的话,不及辛格的一篇文章来得影响大。文学对人的影响是直抵心灵的,而空泛的囗号是一阵风。从这种意义上讲,儿童文学家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取代的。我们国人喜好的往往是那种囗号式的宣传,对人的影响也只能是月光晒谷。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能真正读到好的儿童文学的作品,或是会去读的人又有多少呢?不是说没有,只是说少之又少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电视、网络、书报构筑起来的孩子空间,充斥着大量的血雨腥风,饕餮之景。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见怪不怪了。什么都会吃,当然是好事,只是不懂得有些动物是不能吃的,敬畏一些动物,其实是在敬畏,也在敬畏我们人类自己。

 大人们读了则说,若依辛格的教育,那我们就不能吃肉类了,羊不能卖,自然更不能吃了;不能吃,自然也用不着养牲畜了,养它有什么用呢?不吃肉,我们吃素,我们不都成了素食主义者了吗?既然动物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难道植物就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了?正是书呆子。什么都不能吃,我们是神仙?动植物本来是老天爷赋予我们人类食吃的对象,我们吃了有何过错?更有何罪之有?动植物世界里有一条规则叫:“适者生存,肉弱强食。”我们不吃它们,难道让它们来吃我们?大人们振振有词,理直气壮,问得你无话可说。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我们什么都敢吃。吃的范围越来越广,地面上的动物越来越少,有的动物已被吃得在地球上消失了。

 正因为大人们的自以为是,自私自利,自作聪明,把人畜的界线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壁垒森严;不仅如此,把人也划得三六九等,如同牲畜一样,要杀便杀,毫无顾虑。世界因有爱,才五彩缤纷,生气勃勃;没爱,这世界如同荒漠,一片沉寂,如同长夜,一团漆黑。

 我们的***提出了“和谐社会”,这很有眼光。什么叫“和谐”?“和”者,人人有饭吃之意;“谐”者,人人有话可说之义,这便是老百姓对“和谐”最朴素的理解。我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和谐地球”的观念,让动物们、植物们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各司其职,人类尽量地不去伤害它们,让它们顺其自然,并与它们和平相处。

 这便是我读辛格《山羊兹拉特》一文给我的启发,愿我的启发能在人们中间引起共鸣,广泛传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49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