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也称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55%-78%(Angst,1999),Goodwind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若加上环性心境则超过4%。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目前,我国尚缺乏系统的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香港特区(1993)男性15%、女性16%。
双相心境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IV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单、双相概念首先由Leonhard(1957)从遗传学角度提出,并于1980年纳入DSM-III分类体系。
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虽有单相躁狂(常归为双相之列),但一般所谓单相一概指的是单相抑郁(重性抑郁),是心境往返于正常和抑郁之间。
和单相抑郁一样,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患病率(05%~15%),高复发率(90%病人多次复发),高致残率(WHO列为十大致残疾病),高死亡率(25%~50%自杀未遂,11%~19%自杀身亡)和高同病率(46%酒依赖,60%药物依赖)特点。
双相障碍又以临床症状的多样性(躁狂症状,抑郁症状及精神病性症状)和病程的复杂多变性著称,极易和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混淆,造成漏诊和误诊,治疗难度也极大。其诊断、分类和防治是现代精神病学中最复杂最困惑的疾病。给病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成为当今全球最热门和最主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也是对精神病学严峻的挑战。今就双相障碍分类、诊断和治疗简述如下。
1 分类和诊断
早在1978年Angst按躁狂、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分为三类:(1)Md(躁狂重,抑郁轻,即今天的BPD1); (2)Dm(抑郁重,轻躁狂,即今天的BPD11); (3)MD(躁狂、抑郁症状均重,需住院,也属于BPD1)。也有分为6种亚型的(表1),多数只分为BPD1,BPD11,环性心境障碍和未定型4种。
按发作频率可分为快速循环型(发作≥4次/年),超快速循环型(≥4次/月)。
表1 双相障碍的分型
分 型 特 征 DSM-IV诊断
BPD I 躁狂+抑郁 BPD I
BPD II 轻躁狂+抑郁 BPD II
BPD III 环性人格 环性心境障碍
BPD IV 抗抑郁药诱发躁狂或轻躁狂 物质诱发心境障碍
BPD V 抑郁+双相家史 重性抑郁(或假性单相抑郁)
BPD VI 躁狂无抑郁发作(单相躁狂) 未加标明心境障碍
Klerman G 1987
如果在一次发作中躁狂和抑郁症状共存,即有经典躁狂症状,又有明显焦虑、抑郁、心境恶劣,则称之为混合状态(混合性躁狂,心境恶劣性躁狂或易激惹性躁狂)。历史上有躁狂性木僵,病人呈运动性迟滞,刻板,缄默,但心境高涨。观念飘忽的抑郁,病人心境抑郁,但思维加速,有观念飘忽的描述。多出现在躁狂和抑郁转型或过度期间,往往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更常见的是病人兴奋多动,但心境是低沉而忧郁的,单独发生,自始至终均有此混合症状。值得注意的是躁狂时出现一过性心境低沉十分常见,但混合状态最常见于躁狂和抑郁症状持续存在的病例。
约10%~20%病人既符合躁狂诊断标准,又出现一个或多个精分“一级症状”(如评论性幻听,思维影响,被动体验等),按研究用诊断标准应诊为分裂情感障碍、躁狂型。按DSM-IV被诊为躁狂,伴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与心境高涨一致,被诊为躁狂,伴心境协调的精神病症状。不协调的被诊为躁狂,伴与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症状。
双相障碍诊断除依据横断面精神症状外,纵向病史和家史也颇重要。BPD病人,尤其BPDII病人往往忽视其轻躁狂史。因此,不仅要详细询问病人,最好包括知情人,才有可能揭示是否有过轻躁狂,否则常误诊为重性抑郁。这种鉴别具有极大治疗和预后意义。
2 治疗
如前所述BPD含多种复杂症状,病程又变化无常,除易造成误诊外,也给治疗带来困难。
2.1 治疗原则和目标
(1)明确诊断,排除继发性障碍,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以心境稳定剂(MS)为主,辅以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或BDZ。没有一种药能全面有效控制/预防BPD所有症状,多数病人需联合用药。
(3) 以全面、持续症状缓解为目标,长期维持治疗是必需的。
(4)除急性控制症状和防止复发外,更应力求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强化心理治疗,减少心理应激因素。
(6)难治和病情严重,强烈自杀意念和行为者可优选ECT。
2.2药物治疗
(1)心境稳定剂:既往称抗躁狂药,对心境的两极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急性治疗躁狂,也能急性治疗抑郁;具有稳定心境作用,维持治疗可预防复发;不恶化症状,不加剧发作频率。
①锂盐:是经典抗躁狂药,有很多对照研究证实,对急性躁狂,抑郁治疗和维持治疗都有效,对混合,快速循环效差,是最常用的MS之一,但毒副作用大,应注意药物监测;
②抗癫痫药:
a 第二代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和丙戌酸盐对快速循环和混合躁狂效果优于锂。毒副作用多,有的较严重,如对肝损害,胰腺炎,粒缺,剥脱性皮炎等;
b 第三代抗癫痫药:近年来相继问世并用于精神科临床,比较看好的有批吡酯(妥泰),为广谱高效抗癫痫药,很多个案,开放和对照研究证实对躁狂的效果,尤其难治病例。可单用,一般和MS联用。突出优点是不引起体重增加,甚至可减轻体重。
(2)苯二氮卓类:常用劳拉西泮和氯硝西泮,吸收快,可注射,镇静作用强。可用于明显焦虑,激越,攻击,躁动,失眠病人。仅供临时短暂使用。
(3)抗精神病药:在引入锂盐之前,躁狂治疗一直用抗精神病药,最早用氯丙嗪,以后使用更多的是氟哌啶醇,一度成为抗躁狂首选药,但锥体外反应大是其缺点。
上世纪90年代一批新型抗精神病药上市,躁狂治疗又有了很大进展。众多的新药中以维思通,奥氮平研究的较多,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对躁狂有效。据报道1999~2001年全球新型抗精神病药处方中,70%用于包括BPD在内的非精神分裂症病人。这些药共同特征是相对传统抗精神病药而言EPS少,耐受性好,作用广谱,疗效好。
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BPD有以下优点:
①比MS更快,能更有效控制急性兴奋症状;
②本身具有心境稳定作用,对躁狂和抑郁都有效,反映在治疗精分时PANSS焦虑抑郁评分减少,其抗躁狂和抗抑郁作用度认为与其D2,5-HT2拮抗药理作用有关。有人甚至提出是MS合格的候补药,至少是MS理想的补充;
③耐受性好,毒副反应小,有效剂量下EPS少;
④可改善认知功能;
⑤也可用于维持治疗,预防复发。
近年,有关维思通治疗BPD的文献日益增多,其中不乏大样本、设计严谨的双盲对照研究。研究表明:不论单用或合并MS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和氟哌啶醇相当,明显优于单用MS;耐受性比氟哌啶醇好,起效较快,多数可在一周内起效;对混合性躁狂、快速循环、难治性躁狂、分裂情感躁狂型、对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都有效,表明维思通治疗躁狂是其直接的作用,并不取决于其抗精神病作用。
维思通治疗躁狂的剂量平均为2~4mg/d,常在1周内加至有效治疗剂量,小剂量有预防作用。
虽然其它几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也具有抗躁狂作用,但维思通无过度镇静,无抗胆碱能副作用,与MS的药物相互作用少,价位较适中。维思通合并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适应证已在全球17个国家获得批准,2003年美国FDA批准了维思通单用或合并MS治疗急性躁狂的适应证。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无疑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双相障碍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
,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种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
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
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
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双相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
抑郁发作
疾病诊断:与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于双相障碍目前病因未完全
阐明,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化验结果支持临床进行诊断。
一些量表的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可作为医生辅助诊断和确定严重程度参
考,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不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诊断的确定
仍然依据病史、精神症状检查,及结合病程进展的规律综合考虑。
疾病鉴别:双相障碍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
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治疗原则:
①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足量足疗程治疗,全程治疗,可以减少急
性期痛苦,改善远期预后。
②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危机
干预,以提高疗效,改善治疗依从性,预防自伤自杀,提高社会功能。
③长期治疗,双相障碍复发率很高,需要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
④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治疗,因需要家庭给予患者支持、帮助。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果严重起来,人会有明显的抑郁倾向,但情感性精神障碍跟抑郁不同的是,情感性精神障碍还会有焦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吧。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时候会被忽略,那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是什么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过去也称为心境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基本表现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呈两种完全相反的临床状态。抑郁发作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三方面。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
心理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包括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等;精神运动性症状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运动性刺激等;躯体症状主要包括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非特异性躯体症状,疼痛、周身不适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原因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来的,那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有遗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两者共同结合导致患病。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又有狂躁表现的精神疾类疾病,一般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I型,II型和环形心境障碍三大类,患病之后患者最典型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会在抑郁和狂躁之间不停地切换,甚至有时会有自残的倾向。
对于情感类精神障碍的患者来说,通常有一些情感方面的临床表现,比如说处于抑郁的状态。患者表情淡漠,少语,不喜欢与人沟通和交流。经常把患者自我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当中去不容易走出来也拒绝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不与人沟通交流。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冲动易怒,多言多语。
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有一定的症状的,具体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有哪些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躁狂或轻躁狂的症状。躁狂的表现跟抑郁的情况完全相反,患者有兴高采烈、兴奋、说话多,滔滔不绝难以被打断、患者自我评价非常高,感觉可以做大事、爱管闲事、面部表情丰富、动作多,比如手舞足蹈、整天跑来跑去、不知疲倦等。抑郁发作的症状和躁狂的状态可同时存在,也可以快速地交替发生,但是患者往往以某一种状态为主。
还有一种是抑郁症状,抑郁症状的表现有闷闷不乐、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自信心低、自卑、自责、自罪、不想活的想法、甚至自杀的行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反应慢、效率下降,另外会有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早醒、性功能障碍等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点
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时候会被搞混,那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什么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会出现长时间的失落或者长时间的精神亢奋。情感性精神障碍经常没有任何症状的就会出现狂躁症状。在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否则的话情感性精神障碍不仅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伤害,对周围的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要知道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自行缓解的病理倾向。缓解期精神活动几乎完全正常,不残留人格缺陷。虽可能多次发作,但无精神衰退之虑。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有抑郁症和躁狂症两种基本类型。如果两型同时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则称为“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旧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以明显而持久的情绪高涨或情绪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心境改变通常伴有整体活动水平的改变。其他症状大多是继发于心境和整体活动的改变,严重者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大多有反复发作倾向,每次发病常常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
具体表现有以下三种:
一、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
躁狂发作的特点:情绪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三高)
躁狂发作的发作形式:轻型躁狂、无精神病性症状躁狂、有精神障碍症状躁狂和复发性躁狂症。
二、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
抑郁发作的特点: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三低)
抑郁发作的发作形式:轻型抑郁症、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复发性抑郁症。
三、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双相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错发作。
双相障碍的发作形式:混合性发作、快速循环发作。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persistent mood disorder)
持续性心境障碍的特点:持续性并常有起伏的心境障碍,每次发作极少严重到足以描述为轻躁狂,甚至不足以达到轻度抑郁。因为这种障碍可以持续多年,有时甚至占据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因而造成相当大的痛苦和功能缺陷。
持续性心境障碍的发作形式:环性心境障碍(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恶劣心境(持续出现心境低落)。
心境障碍临床上需要进行系统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只是辅助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