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风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着众多的民族风情。其中,苗族的文化是非常独特的。苗族人民性格豁达开朗,热情好客,喜欢歌舞和喝酒。他们的服饰也是非常鲜艳夺目的,以青、红、黄为主色调。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芦笙节”,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除此之外,苗族的风俗习惯也非常有特色。例如,苗族女子结婚时,需要穿上一套十分华丽的蓝色裙装,这种裙装被称为“花旗袍”,代表着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苗族人民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青年牵手走”,在这个传统中,年轻男女们手挽手散步,相互了解和交往,是苗族婚姻和恋爱的重要习俗。
侗族风情
贵州的另一个著名民族就是侗族。侗族的文化底蕴深厚,以侗族的木结构建筑、侗族的锦缎和侗族的歌舞等吸引着众多游客。侗族的吊脚楼是其代表性建筑之一,其特点是外立面采用木材结构,屋子四周悬挂“吊脚”,形似鸟巢,具有独特的山地乡村风情。
侗族的锦缎是手工编织的绸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特别是“侗锦葫芦”和“侗锦天丝”更是被誉为中国的“丝路之宝”。此外,侗族的舞蹈和歌曲也非常动人,厚重的民族情感文化在其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布依族风情
布依族是贵州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文化包括音乐、歌曲、舞蹈、习俗、建筑等。布依族的建筑有独特的“民居塔”,这是一种木质结构的房屋,有多层,底层用于居住,上层则用于储存粮食和物品。
在习俗方面,布依族的“拜穗节”是非常有特色的庆典。每年春季,布依族男女会穿上华丽的服装,来到田野里唱歌跳舞,祭祀丰收之神,庆祝新年的到来。此外,布依族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精妙,颇具艺术价值。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A,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欢用绿,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和年轻的成年人包头帕,多条纹和纯蓝色头帕衣服的双排扣外套和长翻领衬衫,裤子,裤子较长,旧的很多人穿袖外套礼服。服装方言区(第二)和(第三次)方言地区妇女之间的区别,解放后,布依族许多的男人穿汉服。 (三)方言妇女的服装分为两种类型的衣服和服装。
便衣:服装,蓝色,青色,大襟上衣,领口处的做盆栽的按钮,布钉,的胸前佩戴绣靛蓝围裙,颜色鲜艳的腰带系(已婚)磁盘盖的长确定12楼的头巾,面纱,内八层棉花线,上下两端的装饰,4个十字绣挂毯外,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身穿蓝色布和笋壳“测试。 “
服装:夹克穿谢晋的绿盘肩膀,用彩色花线两侧的小广场摆放成一个半圆形刺绣服装的肩膀,领口挑花织锦的权利。套分为三,中间的锦缎,上下两蜡染衣服下部的挂毯是一英寸宽的装饰。胸穿绣花围裙系浅色的腰带。下穿长蜡染的百褶裙到脚背。一个盛大的节日穿的服装在穿着绣花锦缎基于几何的图案,一组漂亮的服饰需要三到五年。另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为“粉红色的订单,相同的上部图案和蜡染裙子,但裙子,我的身体是洋红色,因为印染布制成的古朴,典雅,端庄,老年妇女喜欢在节日和盛大(二)的场合。方言区妇女穿大襟衣服和裤子,内衣边缘镶嵌着蓝色杆和花边线绣花围腰。
布依族年轻妇女喜欢戴银虫,鱼,花,鸟头饰银或翡翠手镯。
,食品
县布依族的主食是米饭,个别田田村主食以苞谷。糯的食物,假期糯米蒸熟或糯米糕。喜饮酒,多自酿自烧米酒和苞谷酒的,一般30度左右,四点皆有酝酿之中。Shidonglayue的朗姆酒刺梨糯米酒糯米做的准备好客同类相食。 ,必须先饮酒,热情好客,一般男嘉宾男陪女嘉宾的女性骑马,喝酒捻盘,带头的老人,陪老人和在主机和客户。此外,布依族也吃狗肉,牛肉。
现场
县布依族多依山傍水门,几十户人家,数百个家庭聚集寨的小村庄,没有一个单一的家庭的十几户散居。
住房建设和更符合当地的条件,使用一个斜坡建筑,上层住在较低的关牲畜,或上半年,为后期建设的山寨,天花板仍然畜圈,很少有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山寨内的石头外,羞辱和更多的杉木,楸树和香椿木结构房屋的屋顶瓦片或石板,住在家里,用石杵,石石碗,石槽石缸,村庄和更多的石头寨墙附近的山大多是石屯,一个典型的石头建筑。
布依族住房,主要的房间有一个神龛,左,右两侧的厨房,宿舍间,室内主要房间有一个壁炉,冬天烤火,每个村寨中或寨内置的下一次地球庙祭祀山神,也是一个地方收集的过程。
家后死亡的,由长子继承父母的传统观念,被称为BR />
布依族家庭,他的父亲重男轻女的父亲,作为父母有能力掌握国内的经济和可支配家庭成员。 “哥哥,父亲,姐姐在婆婆的母亲”。她的丈夫去世,妻子的继承和再婚之前,他的死亡,财产,妻子的丈夫,你失去的财产的处置权。
>
布依族婚俗有些什么? 在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一般人家婚礼。定婚之前,双方先打听对方的门户,包括门第、门风、狐臭、性病,认为门第相当,由媒人从中撮合。待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详载女之生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男家请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按男女八字算吉利否,属相相合否,俗称“合婚”。合婚妥,报知女家。定婚前还有“相女婿”和“相媳妇”之说。在换庚帖后,男家备酒席,请媒人陪女家父母、亲戚来家相亲。席间未来的女婿出来拜见。逾数日,女家备酒席,请男家到女家相亲,席间未婚媳妇出来拜见。双方相亲后,没意见,男家送定婚礼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布依族的习俗 布依族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图库、黔西图库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史记》、《汉书》都把他们记载为古代“南中”地区国、夜郎国的主体。古代“骆越地”,即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地带,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区。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布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布依族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征。自1951年开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为布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汉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新中国建立前,布依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各地流传着一种用汉字或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的一些类似方块字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宗教经典,被称为布依语“土俗字”。新中国建立后,于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试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司马迁《史记》中记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农业一直是其突出的经济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干栏式“吊脚楼”多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和六枝一带,由于盛产青石,住房从基础到墙头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俗称“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墙和山顶的石筑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典型者如扁担山石头寨,所有住房和寨墙、古堡、寨内通道,以及横跨河流的平桥、拱桥、梯田保坎等,无不用石头修筑;甚至连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显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独具。
民间文学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
南盘江一带壮族布依族的结婚习俗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明代开始流传至今,传承了布依族乡人民乐观的人文情感,团结友好、乐观向上的品质。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然后论姿色妍 索牛马多少为聘礼”, 这是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再由家长出面议定定聘资。明代后,布依族婚姻缔结是自由选择和凭媒说合两制度并存,后凭媒说合越来越普遍,旧时的姑表亲、姨妈亲等亲上婚姻普遍,多父母包办,个别自由选择。解放后,随着《婚姻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和贯彻执行,布依族青年男子有婚姻自 ,在得父母的同意后,则按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商定婚期,礼俗从简。近亲结婚、早婚现象已检少见,妇女政治和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父亲家长弱化,家庭管理趋向民主化。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相亲:主要方式有三种:1、男孩56岁时,父母为儿物色对象,女比男稍大;2、“指腹为婚”;3、自由选择,男女青年利用节目、 等,互唱情歌沟通,称为“朗绍”。
二、托媒:经月老、冰人说合,作为婚姻关系的证人和双方对话的桥梁。
三、问亲: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往返多次才最后确定关系,女方收下礼品。
四、论婚:1、“对八字”;2、取“红八字”;3、“回八字”;4、送彩礼,多以粮价折现金,少为2石6斗米,多为3石6斗米。
五、过礼:婚姻关系确定后,媒人和男方家组成8至16人的“过礼队”送礼到女方家,举行合家“礼节”。
六、接亲:这是最隆重的一次礼仪。1、男方组成“迎宾客”随同,“过礼队”,一同前往女方家;2、女方家亲家中;3、男方家大办三天红喜酒。
壮族的婚礼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主要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回门四个习俗。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
布依族的习俗什么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
布依族的习俗有哪些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衣族结婚习俗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至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1956年8月8日,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日常食俗 布依族过去有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新鲜的稻谷一般用碓舂加工成米,现舂现吃,在河边或有溪水的地方,水碾把稻谷碾成米,然后加工成米饭。民间喜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加工糯米时,一般都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舂烂揉成圆或长方形的粑粑保存或食用,其中以芝麻油团粑粑最具特色。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日常菜肴也丰富多彩,如布依族喜食的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狲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
布依族和汉族人结婚好不好 只有相互能不能接受,合不合适的问题。因为毕竟不像维族 等信奉 教的少数民族,一般不嫁外族;即使嫁了也要对方遵从 教,比如那不食猪肉什么的我就受不了。但我听云南的朋友说,你们布依族女子出嫁有个“坐家”的习俗吧,这个估计是个难题(得商量好,时间太长可不好)。接亲时要对歌的吧,会难住你男友的(不过可以事先练练)。其他的风俗,饮食习惯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不知道“水稻民族”的你们应该吃大米多些吧,别嫁到北方总吃面食不习惯就好。我想主要是上面的坐家、对歌、饮食看能调和好不,不互就真的没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了。当然,不知道是否所有布依族的习俗都一样。。。
贵州布依族结婚崂 布依族婚俗资料整理与简介
[内容提要]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以后各代有“西南蛮”、“蕃”、“仲家蛮”、“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本文试图从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学位论文、论文集等方面简单介绍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们对布依族婚姻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 布依族; 婚姻; 专著; 期刊; 研究报告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其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近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对布依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的出版层出不穷,如黄义仁先生的《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布依族简史》、《布依学研究》、蒋英的《布依族铜鼓文化》、吴文定的《布依族服饰与地理环境》、《论布依古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与此同时,婚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布依族婚姻方面的资料,回顾学者们的艰苦历程一:
研究报告
布依族主要聚集有贵州地区,所以对布依族的研究也就自然的以贵州为中心,贵州省对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最多的。如伍文义先生的“平塘县上莫乡布依族社会历史及婚姻丧葬”,文章中的第二部分婚姻习俗就论述了布依族婚姻[1];“镇宁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调查报告”[2] 此篇从民族学、社会学角度对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性质以及它对布依族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要确立婚姻必须经历“请布社”、“卡介”、“得娟”、“艾把”、“得把”等过程,此外,还对榔梢习俗作了一些讲述;“水城特区猴场、红岩民族乡婚俗与节日礼仪调查报告”的第一点谈论婚姻[3];雷广正的“平塘县掌布乡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其中的第十五小点―婚姻、丧葬[4];赵崇南的“望谟县乐康乡布依族生活习俗调查”,文章中的第四小点论述了姓氏、婚姻、家庭[5];唐合亮的“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生活习俗”的第六点谈论了婚姻制度、家庭、家族[6],给我们介绍了完成一桩婚事大致有如下过程,即提亲、吃开口饭、订婚、讨八字、送报、结婚;“惠水县羡塘乡民族婚俗与家庭状况调查”的第二点就说到婚姻制度[7];邹晓辛的“长顺县广顺区苗族布依族习俗调查”[8]。
二:专著
光写婚姻的专著较少,但在其它专著中写关于布依族婚姻的资料却很多,诸如;邹绍志编著的《中华奇婚异俗》第371---382 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其中有“追打‘鲍鼓’”和“吹木叶、送花包”等到文章,所谓追打“鲍鼓”就是指追打男方到女方接新娘的人。追打“鲍鼓”是一种极有特色的婚俗事像,在举行婚礼之前,男方要请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去接新娘,称之为“鲍鼓”和“娅鼓”(即伴郎和伴娘);此外还有李朝龙和李廷兰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中的婚俗篇,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的《布依族简史》中的“婚姻、节日、丧葬”,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黄义仁,韦廉舟的《布依族民俗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41-42;
王伟,李登福,陈秀英的《布依族》 民族出版社,199165-69;黄义仁的《布依族史》 >>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大全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其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布依族“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和感恩有关。
汉字文献有记录的布依族 “三月三”,其宗教仪式最为庄严。布依族先民,“其俗畏鬼神,尤尚*祀”(魏收,《魏书·僚传》卷101,《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9页);1854年的《兴义府志》记载有布依族“三月三”民俗,即是南北盘江红水河的“城乡皆以三月初三、六月初六、九月初九祀土地神”。“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米饭。苗语以是日为‘更将’,犹汉语‘过小年’也。三、四两日,各寨不通来往,误者罚之”。然后在“清明祭墓,以纸钱挂墓上,谓之‘挂青’”。清朝道光贡生黄晋明描述望谟“三月三”的民俗状况是“桃李花开三月三,啸声吹暖碧云涵。女寻男去男寻女,一曲蛮歌意态憨”。清朝道光副贡生张国华也证实望谟布依族的祭祀状况,“闻道旱年群祷雨,屠牛人上后山头”,食牛毕,即雨。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学礼仪》是祭祀父母的发端(韦永勤,《布依工作通讯》,世界知识出版社,第187页);布依族的经典民间文学《囊荷斑》也讲到囊荷斑卖粮仓卖家来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说唱歌师王妈爱田常唱到这样的内容);布依戏也有卖身葬父母的剧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传说来推断“三月三”的渊源,该民俗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与挂青的民俗有关
望谟县、罗甸县红水河江岸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上坟挂青”的民俗有关。布依人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羊,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或着装枫香树叶子衣,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并顺便采集枫香树的枝桠,拿到家里插在房子四周的墙壁里。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成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孩子,作为节日的礼物。
与花米饭有关
望谟县中部的“三月三”与花米饭有关。当时的花米饭的颜色只有三种,黑颜色用来感恩父亲,黄颜色用来感恩母亲,紫红的颜色用来感恩媒人;随着人们情感的加深,花米饭变成了五色花米饭。另外一种传说是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妇女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贫穷,没有什么东西可带,就决定做花米饭带回去孝敬父母,结果获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种的说法是一个女子来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饭寄托自己的哀思,人们为这个女子的行动而感动,认识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个人应该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于是就有“三月三”这样的民俗。
与“祭地蚕”的民俗有关
贵阳市一带的“三月三”的渊源与“祭地蚕”的民俗有关。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祀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与“祭祀民族英雄”有关
“三月三”的渊源与“祭祀民族英雄”有关。传说洪水滔天之时,是布依族的先祖“布杰”上天惩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种上了水稻,最后累死在天边。人们为了纪念他,选择农历三月初三在野外杀猪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枫树搭起帐篷和歌台来歌颂他。布依族是南北盘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坝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据《贵州民间故事集成·安龙卷》记载,东汉末年,一外来部落意欲攻占龙广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坝村),当时驻守广西的汉将岑彭、马武率兵与布依人民一同抗击来敌,战斗中不幸牺牲,时为农历三月初三蛇场天。人们把这两位英雄埋葬在田坝村纳拿与者棉寨之间的土丘上,为他们立碑,修祠堂,并把农历三月初三后第一个蛇场天定为纪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为寨神,每年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历时三天,但祭祀活动已经不是大家关注的主要内容,而到田坝“赶毛杉树”对歌才是远近闻名的,即已演变成布依族传统的音乐民俗节日了。
祭祀王囊仙、韦朝元等英雄有关
安龙县洞洒、当丈一带的“三月三”与祭祀王囊仙(又名仙姑)、韦朝元等布依族的民族英雄有关。每年的三月三,洞洒村仍然进行祭山和纪念仙姑的活动。阳春季节的洞洒千亩油菜花灿然的坝子里,仙姑田中王囊仙纪念碑越发挺拔,庄严肃穆。随行村民说,上世纪80年代时期,从初五到初八,册亨、望谟、兴义、贞丰甚至安顺、紫云等地上万名各族群众,会自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纪念英烈,歌会三天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
历史也可以证明“三月三”与古时的“上巳节”有关,是汉族、布依族和其他民族的共同的节日,只是各民族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观的变化,有的民族还保持这个民俗,有的已经放弃了。总之,“三月三”并未消失,它从汉族地区转向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林林总总的名目存身于世。今日的布依族“三月三”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三月三”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布依族远古的文化内涵。
;近日,我从贵州省荔波县有关部门获悉,自幼生长在美丽的小七孔风景区边缘、大七孔风景区的上游--联山湾乡村旅游区的布依族青年韦开典,因创作一首带有浓郁布依族风情文化的乡村民谣《联山湾》,入围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人民网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共和国旅游文化杰出人物评选活动”,把荔波布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出出来,展示了荔波布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当地市民茶余饭后议论的热门话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人物。联山湾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了人们十分向往的旅游热点。
我了解到,2009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坚持“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四位一体发展格局促进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荔波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提升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搞好旅游包装推介促销工作,除了组团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长沙等大城市进行旅游促销外,充分挖掘乡土民族文化资源,经常性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艺表演和机关文体赛事活动,极大丰富了荔波市民的文化生活和游客参与体验活动内容。同时,鼓励全县广大文学艺术工作爱好者积极发挥个人才华和潜能,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文化,并运用汉语言的表现形式歌颂和展现荔波丰富多彩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为外界了解荔波、向往荔波营造浓厚的文化环境氛围。
在这种全县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大气候的影响下,家乡情绪深厚、热爱“三农”工作的的荔波县布依族青年韦开典,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钻研荔波乡村旅游,撰写若干篇旅游报道、旅游调研文章,并于2008年秋天创作出了在乡村旅游业界、乡土音乐界引起不小反响的乡村民谣--《联山湾》:
山弯弯,水湾湾,我的家乡在联山;
山弯(呀)鸟儿飞,水湾(呀)鱼儿跃,
清水浇得庄稼壮,青草养得牛羊肥;
男人播种黄金谷,女人编织七彩布,
白云碧水映木楼,布依人家乐悠悠;
山弯弯,水湾湾,好山好水联山湾。
这是荔波县第一首浓郁的布依族文化风情乡村民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联山湾山水相依、山青水绿,人居和谐、男耕女织,悠然自在、生活富足,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联山湾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布依族农耕文化。由于《联山湾》的成功创作,使联山湾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同时韦开典也因《联山湾》的广泛传播而倍受社会关注和尊敬,成为荔波挖掘布依民族旅游文化的第一人。今年4月份,贵州省文联、贵州省音乐家协会、黔南州文联有关领导专家曾经慕名前往联山湾考察采风。今年四月,韦开典又创作了短篇散文《梦醒联山湾》,把他对故乡的真挚情感升华到了纯真的梦幻般境界,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故乡--联山湾山水相依、山青水绿,人居和谐、男耕女织,悠然自在、生活富足,犹如世外桃源般的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联山湾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布依族农耕文化。韦开典也因此曾经获得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散文作家邵建国先生的高度评价,产生了“一首民谣、一篇散文写活了一个乡村”的文化景观奇迹,引起地方新闻界、文艺界、音乐界、摄影界、评论界、旅游界有关知名人士的强烈关注。
据悉,韦开典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旅游调研文章,对推动荔波旅游发展有积极的借鉴参考意义,对宣传荔波旅游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说起曹操的儿子,大家都会说曹丕、曹植、曹彰。但是,你可能忘了,曹操还有一个很宠爱的儿子,叫曹冲。也许有人记得我们曾经在小学课本上学过《曹冲称象》,那就是他。
曹操儿子很多,但最爱曹冲。因为曹冲很聪明,五六岁的时候就有了大人的智力。曹冲除了聪明,还很善良,心地善良。
据说有一次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了。由于当时刑罚很重,负责看管的胥吏很害怕,打算自首。曹冲知道后说:“三天后你就可以自首了。”曹冲用刀捅了捅衣服,弄得像老鼠咬的样子,走到曹操面前,假装很担心。
曹操不解,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曹冲说:“有人说衣服被老鼠咬了,主人倒霉。我的衣服被老鼠咬了,所以我不高兴。”曹操说:“那都是胡说。放心吧。”
过了一会儿,小官吏来报告说马鞍被老鼠咬了。曹操哈哈大笑,说:“我儿子的衣服还会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所以不要责怪。
这说明曹冲不仅聪明,而且善良。后来类似的事件很多,靠曹冲的智慧救了几十个人,所以曹操很爱这个儿子。
曹操到底有多爱曹冲?
记载曹操经常在大臣面前夸奖曹冲,有死后传颂之意。当然,曹冲不是长子,将来能否成立还不确定,但可以看出曹操是爱他的。
十三岁曹冲死时,曹操痛苦万分。曹丕安慰他。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幸运。”言下之意,曹冲不死,将来就交给他。
这还没完,曹操还得给曹冲秘密结婚。
所谓鬼婚,也称鬼婚,是指给死去的人找配偶。当然,这个配偶不会是活人。这是一种情感寄托。我不愿意看到我的孩子在他们死后孤独终老,所以曹操找了一个死去的袁兵女人给曹冲陪葬。但是因为不符合儒家礼仪,所以一直被禁止,所以被袁兵拒绝了,没有成功。
曹操虽然鹤立鸡群,在礼仪面前不得不后退一步,但他没有放弃,他继续为曹冲寻找甄士隐的死女人。记载:雇甄氏亡女,合葬。
当时荆州有个神童叫周布依,也是聪明绝顶,和曹冲玩得很好。曹冲死后,曹操开始怀疑周不疑。要杀他,曹丕恳求道。曹操说:“这个人你管不了。”最后,周布依被暗杀。
在云贵高原中部有一个古老民族,名为布依族。布依族在有戏剧之前就有瑰丽多姿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诗及民间说唱、歌谣等,形象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生活历史,生活风貌和心理素质。
从形式方面看,布依族歌谣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但是最有民族特色的是韵文体。这些韵文体是从歌唱形式传唱下来的,故布依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乡歌海”。
为了便于表达和朗朗上口,布依族诗歌主要使用重叠、复沓、对仗、比兴等手法。特别是复沓,是布依族民歌中常用的一种抒发情感的手法,有段式复沓和句式复沓。有时段式复沓中又包含句式复沓。押韵有押头尾韵、腰韵和尾韵等几种形式。
布依族既善歌又善舞。如击铜鼓就边鼓边舞,除铜鼓舞外还有织布舞、花包舞、扁担舞、秋千舞、转场舞和狮子舞等。
明代时军队南征驻扎在贵州,将军傩带到了贵州。因军傩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当时的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地戏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也传到了布依地区。
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但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并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使其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地戏中木雕的面具后来多为粉墨勾脸,还增加了文戏演出剧目。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
无论是移植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也变成布依族的山歌。
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
布依戏中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风格质朴。
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着别致古朴的面具,其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和绘制常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着力渲染。
演出时,演员头上蒙以青纱,然后藏上面具,通过面具上眼、鼻、嘴处雕开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着表演技艺,成为别具特色的一个民族戏剧的剧种。
演奏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和木叶伴奏。器乐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中使用,并可作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在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中使用。
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由于其处于调整发展中,至今尚无专业组织,很难统一规范,各地业余布依戏队的演唱与演奏多带随意性,因此可以大致可归类出两种音乐。
第一种是正调类唱腔,包括正调、反簧板、大王调、喊板等。其中的正调为主要唱腔,民歌类为辅肋唱腔。第二种是由起落调、浪哨腔、喊板、灯调、苦调等组成。其中的起落调为主要唱腔。
除此以外,布依戏中还有一种布依彩调,它与广西壮族彩调板凳戏有着渊源关系。布依族集居地区之一的黔南与桂北仅一水之隔,在清乾隆前流传在广西、西林、隆林、百色、凌云、乐业、田林、旧州一带的彩调板凳戏,接受了湖南花鼓戏和桂戏影响,布依戏逐渐由歌舞演唱形式变成了戏曲化的演出。
布依戏的唱腔古朴,富抒咏性。布依戏的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布依戏的表演分手、眼、身、步,有三元华盖,指法、定眼、绕场步、马弓步、大小三角步、抖步、丑步、矮步等。武打行当中有挡丁、挡巧等。
布依戏演出活动无舞台限制,演出于“岁终新正”的节日里,其习俗分为“加官开台、扫台封箱”两部分。舞台背景多为具有驱邪祈福、消灾纳吉的“八仙”幕布。服装、化妆较为简单。
到了清代的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王有益的布依族人,他是贵州兴义县人,他在广西隆林县、西林县等地学成了壮剧后,回到家乡,把学来的戏技用于改造本民族的“八音坐弹式”。
八音坐弹是布依族的一种说唱形式,“八音”指说唱时伴奏的八种乐器,即牛骨琴、葫芦琴、铓锣、笛、箫、钗、鼓、月琴。八音坐弹戏最初是由八音坐弹的说唱发展而来的。它演出时穿本民族服装,头饰也简单。表演时多为小生、小旦载歌载舞。
王有益组织的戏班打破了小生、小旦歌舞演唱格局,他根据汉族小说唱本《穆桂英》等,编排了《七姐妹》、《琵琶记》等,到各村寨巡回演出。由于吸收融会壮戏、桂戏服饰、化妆和表演技巧,使观众耳目一新。戏班演到一处轰动一处。
王有益还打破世俗观念的阻挠,第一个把自己独生女儿王新芝送入戏班学戏,在《七姐妹》中扮演穆桂英,发挥了“文打扇,武挥刀”的技艺,轰动盘江。王新芝后来成为布依戏第一个女旦新星。
在王新芝之前布依戏只有男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黔桂地界享有盛名的侬茂生。侬茂生小时就向邻里姐妹学唱“浪哨歌”,后拜本寨戏师杨永禄为师,学布依戏旦角唱功及身段步法。
侬茂生10岁就登台表演。后演《樊梨花》一角成名。他演到十七八岁时,所扮演的女性更具女性魅力,其跑圆场如迎风摆柳,被观众誉为“风摆柳”。
由八音坐弹演变的布依戏音乐曲调,有过场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紧板、慢板、正调、长调、武打升官调、八谱调、反调、倒茶调、吃酒调等。如布依戏《罗细杏》就有布依传统的“八音”及喜调、哭调、山歌调,以及彩调中的四平腔、八路优等曲牌。歌唱时融入了布依族独有的真假声及高音收尾的民歌唱法,听起来古朴纯真、优美心。
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剧用正反调形成的自然和声演奏,布依戏用正反调演奏。壮剧高音胡是用马骨制作的,布依戏高音胡多用牛骨制成。壮剧低音多用二胡,布依戏低音用的是葫芦琴。壮剧幕布一般未着画装饰,布依戏幕布多着画装饰,甚至连顶篷也画有图饰。壮戏剧目不分“正戏”与“杂戏”,布依戏则分“正戏”与“杂戏”。
布依戏正戏多沿用汉戏剧本或汉族古代故事改编本,如《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送京娘》、《樊梨花》、《朱砂记》、《三下南唐》、《四下河东》、《辕门斩子》、《五虎平西》等,表现汉官时,自报家门,审问等用汉语,引子、定场诗、演唱则用布依语。
杂戏开始时没有剧本,全凭口头流传,故演出以生活小戏为主,篇幅较短,多表现本民族故事,具有浓郁的民族生活特色。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存留下来的布依戏已无“正戏”与“杂戏”之分了。
11布依戏的剧目有哪些特色?
布依戏在吸收融化安顺地戏、黔南壮剧、汉剧、苗族端公戏时,移植改编了一些剧目如《薛仁贵》、《说岳传》、《四下河东》、《王玉莲》、《梁山伯祝英台》。表现布依族英雄斗争故事的有《六月六》。布依戏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演的剧目有《人财两空》、《穷姑爷》等。
在布依戏中,占比重很大的剧目是表现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的内容,其中有《罗赫信》、《红康金》、《罗细杏》。
《罗细杏》讲的是清代布依族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名叫罗细杏,在封建包办婚姻背带亲的逼迫下,嫁给了她所不爱的人。在丈夫家中她受到丈夫公婆的虐待,她曾经幻想用辛勤劳动改变自己的境况,但残酷的生活事实教育了她,她终于在情人的帮助下冲出了封建礼教的牢笼,双双逃过了滚滚的南盘江,去寻找新的生活。
后来,人们对《罗细杏》又进行改编,罗细杏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得到深层次的合乎情理的表现,使得她反抗封建土司、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形象更加光彩夺目。另外,她与阿品的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也得到乡亲们的支持。
在改编本中,罗细杏不是嫁到夫家,而是被土司侬大爷的管家三狗带兵丁强捆上花轿,抢进侬家,在侬家逼迫她与侬大爷的儿子侬二拜堂成亲。
这时,罗细杏取出了情人阿品所赠的半边衣,感慨万端。最后为了忠于爱情,她准备了剪刀自刎,表明以死抗恶的决心。她唱道:
半边衣,手中握,想卜乜、念品哥;可知细杏落牢笼,可知细杏受折磨。卜乜啊,莫说婚姻前世定,只因铁链把人锁。莫说各人命不好,只因世间虎狼多。品哥啊,妹的心思你知晓,跟哥哪怕下油锅。铁链拿当手镯戴,钢刀当作板凳坐。有哥衣裳伴妹去,妹到黄泉双眼合……泪湿品哥衣,刀饮杏妹血。血溅虎狼巢,以示我清白。
为了救出罗细杏,其父罗大爷挥刀冲进侬大爷家拼命,结果被三狗刺死。侬大爷的帮工阿发在罗细杏与情人阿品逃婚途中因护阿品中箭牺牲。还有罗细杏、阿品的好友棍师和阿仙都奋不顾身、机智敏捷地与侬大爷及其管家斗争,保护这对情人逃出了虎狼窝。
布依戏《罗赫信》故事情节与《罗细杏》有些相似,为反对父母包办婚姻,罗赫信不去丈夫卢秀文家“坐家”而与情人卢阿秋双双出逃。
《红康金》中3个反对包办婚姻的布依族姑娘妹勤、妹快、妹花在她们婚姻遭到家庭的百般迫害后,3个人把头发捆在一起,一齐跳入滔滔的红康金河中,用死来表示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和反抗。
布依戏也有不少反映机智人物的故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81年演出的《人财两空》。这个戏是册享八达寨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况甲的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件事、一个情节,歌颂了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揭露了财主的丑恶嘴脸。
“甲”在布依语中是“孤儿”,“金”是聪明,《况甲的故事》是《甲金的故事》的异名。布依戏《人财两空》中的黑甲的原型即是甲金。
这个戏只有两场。反面人物有老财及其老婆财婆,正面人物有老财的长工黑甲、媒婆江嫂。戏曲内容讲的是老财借故到江边亭收租发债,想把王大爹的女儿王二妹娶过来做偏房,请江嫂做媒。
江嫂想:“老笨牛想寻花问柳,五黄六月来收租息,乡亲们危急他欢笑,这缺德事干不得。”所以她和财婆派去监视老财的黑甲一起表面上打着为老财办好事的幌子,实际上利用老财怕老婆又愚蠢的弱点,巧妙地作弄他并让他立下了免掉江边亭全寨历年所欠债的字据。
后来在老财和二妹“拜堂”时,他们暗中请来了财婆,使怕老婆的老财落得一个“人财两空”的下场。全剧尖锐的阶级斗争是在诙谐风趣、讽刺幽默的喜剧气氛中表现的。无论正反人物都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穷姑爷》也是反映机智人物布依戏之一。《穷姑爷》又名《三老姨》,或称《卜当》。讲的是布依族某村的寨老有3个女婿,大女婿、二女婿富有,三女婿贫寒,却聪明过人。一日,3个女婿同往岳父家中,岳父嫌贫爱富,对大、二女婿热情款待,对三女婿则打发另宅食住,并拿蓑衣予以当被。三姑爷一气之下,想出了惩治他们的办法。
三女婿将蓑衣扯开搓成绳索,半夜时,把大女婿、二女婿的马拴在一起,马嘶声惊动了二人。他趁二人前往马厩看马时,进入住房,把粪便放在二人床上。大女婿、二女婿返房见状,怕岳父责怪,只好连夜离开岳父家中。
次日,岳父未见大女婿、二女婿共进早餐,问其下落,三女婿托言上山寻找,乘机将蓑衣斗笠挂在山上,声称二人无颜下山,并要人送食。
寨老责人送去酒肉,三女婿独自在山上受用后,将剩食埋于土中。下午,他邀岳父上山打猎,当岳父饥饿欲等食物充饥时,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声称“宝刀”可以掘土取食,并当场用刀掘土,取出食物给岳父食用。岳父慕其宝刀,逐用重金买下。三姑爷拿着卖刀的银两扬长而去。
《穷姑爷》这出戏情节曲折,演起来,十分诙谐,深受观众欢迎。
布依戏在演出上,很多都是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与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而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即用布依语。
这种采用“双语”的表舞演唱并重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其移植戏之固定模式,充分地显示了在移植戏中浓郁有民族艺术特色和艺术特性。
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
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戏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期间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灾祈福、驱鬼逐疫。
布依戏拥有剧目100余出。由于过去布依族没有文字,戏剧传播仅靠戏师口传身授,或用汉字记布依语音成本传世。历史上的劫难和老戏师的逝世,造成大多数剧本被毁、失传的状况。据统计,现存剧目仅80余个。其中的《穷姑爷》、《人财两空》和《罗细杏》夺得全国大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