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 导读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一千块钱的鞋子可以买,十块钱的运费舍不得掏;一千块钱的机票可以买,三十块钱的延误险舍不得掏;几百块钱的零食可以买,几毛钱的购物袋舍不得掏;
现在大学生购物,只要觉得值和价格高低没关系,口红要涂迪奥999,化妆品要用SK2神仙水,手机要买最新款苹果,穿鞋要穿限量AJ。
当代大学生的钱包,在商家的眼里就像上钩的鱼,在大学生眼里,第二件半价等于不要钱,消费满五百送三百,等于赔钱甩卖,虽然上课从来没有准点过,双十一倒计时到一秒不差,看着购物车里的那些商品双眼放光,比最虔诚的信徒看到神迹还要狂热。
当代大学生把花呗额度当作银行卡余额,骑共享单车、去夜店蹦迪、把奶茶当作主食,把化妆当成工作。
壹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男生女生消费重心不同,但都好“吃”。
女生爱打扮,超过813%的女生每天都会使用护肤洁面产品,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至少每周化一次妆;男生在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爱好上的支出比重更高,喜欢游戏和聚会。而食品饮料对男生女生有同样相当的重要程度。
数码3C是主要的大额消费,旅游和培训考证居其次。
网络比拼时代,没有好装备怎么打怪!大学生平均每14个月更换一次手机,手机均价为28363元,男生更关注手机性能,女生看重手机像素和外观。
品牌观念:从品牌小白到专家;品牌选择有主见,社交圈内的种草者
大一挖掘品牌,大二大三尝试新品意愿更强,大四独立的品牌观念更强。大学生使用的品牌平均每两年一次迭代。
不执着于特定品牌,最依赖朋友或网友的个人使用体验,或自行了解产品参数,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较低;乐于推荐好用的产品,453%的大学生会向亲友推荐好用的品牌;网络和社交是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来源。
低年级学生注重基础技能培训,即将就业的高年级生更倾向考证培训
703%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类培训,其中英语培训(301%),专业知识培训(292%)和考证培训(283%)最受欢迎。
叁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基于以上内容,总结下来,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冲动消费,无计划性
大学生正值血气方刚的年纪,容易冲动。这样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他们对真理的追求上,也表现在他们对消费的追求上。很多时候大学生并不是因为需要某件物品才购买,而仅仅是因为喜欢就买,但买回去之后,却常常发现这件物品并没有发挥自己预期的作用。这就是学生典型的冲动消费。这种无计划的消费导致学生入不敷出,也是现代大学生缺乏储蓄意识的表现。
二、追捧名牌,不量入为出
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件名牌服装,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在一些男同学看来,没有一双名牌的运动鞋非常丢人。一些女同学更甚,为了一件名牌的服装或者一件名牌的化妆品甚至一个月吃方便面。这表现出了大学生对名牌的过度追捧。
三、矛盾的心理
有的人对大学生充满了误解,认为他们花父母的钱不心疼,从不懂得体恤家长的辛劳。其实很多学生在消费的时候内心也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的。一方面,对于自己渴望的物品,充满了占有欲;另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实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状况又舍不得花钱,觉得对不起父母。只是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占有欲压倒了一切,但这并不表明当代大学生就是完全自私自利的。
肆 我们应该如何理性消费?01 正确规划自己的开销
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是父母负责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少自己规划自己的开销。上了大学以后,父母一般会给一定数额的生活费,有的家里每月给,有的一次性给一学期的,这时突然拿到这么多钱,许多大学生没有消费意识,容易产生消费冲动,购买大量自己喜欢却不一定用得上的物品。所以要正确规划自己的开销,分清哪些需要,哪些不需要。
02 不要盲目跟风,合理支配消费
现代社会的大众媒体利用消费者易受心理暗示的特点试图引导大众消费。而当代大学生恰恰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媒体通过网络广告、横幅、海报、传单等形式向校园传递着大量外界的时尚与消费潮流信息,使得大学生在消费上容易丧失应有的判断力。大学生要学会判断自身需求,不要盲目跟风,合理支配消费。
03 拒绝攀比消费
相互攀比,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有的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片面崇尚超前消费,不懂量入为出,给家里和自己带来经济负担,更是有人选择极端的方式来偿还,往往会坠入深渊无法脱身。因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炫耀,不攀比,勇于做真正的自己。
04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理性消费心理的塑造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科学合理的消费习惯等,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参与,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和谐的消费环境,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参与不断完善,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05 培养独立自主人生观
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在消费时,必须勇于直面现实并逐步学会独立自主,以免沦为过于依附父母拖累社会的“巨婴”。适当的兼职与学习并不冲突,大学生不该只停留在象牙塔当中,也该多与社会接触积累经验,独立自主人生观不是金钱可以轻易衡量的。
结语多数大学生大学才拥有更多的选择消费的自主权。有了更多消费自由的同时自然也就面临着一些问题。能否处理好,将关系到整个大学生活。消费的安排直接的影响生活的质量,毕竟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长,基本都是有限定的。不合理的消费会打乱个人的生活秩序,影响学习生活。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观,这对学习、生活乃至日后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并进行积极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号召大家从现在开始,多读书,少购物,控制自己,理性消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如何高效地促成用户消费转化?开门见山地讲关键在于:情绪。
为什么情绪很重要,先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15年罗辑思维搞了一场卖书活动,罗胖打包卖书,一套六本,封装好了不知道有什么书,限量8000套。
一家淘宝店主根据以往经验判断这个套装肯定会有价值,因为只有8000套。所以他在开卖的第一时间就抢了10套,8000套书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被一抢而光。
罗辑思维的留言区就有人在问,哪里还能买到这套书?
于是这位店主赶紧把这10套书上架销售,他想现在趁机加点价肯定好卖。
所以他提价到450元,结果放了两天也无人问津。然后他就降到了原价400元,还是没有人问。降价销售以后,依然无人问津,最后这套书在这家店里不了了之。
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罗辑思维那里,8000套书在一小时之内被哄抢而空?而在淘宝店主的小店里,一再降价,放了10天还是卖不出去?
原因就在于所搭建的购买场景不同,说到底就是罗辑思维和店主所调动情绪的能力有所不同。
首先,罗辑思维团队封装了6本不透露书名的套装,限量8000份,给大家制造了神秘感和稀缺感,激发大家的好奇心和参与感;
其次,罗辑思维团队是有很强的营销能力,单就罗胖本人强有力的说服能力就能调动不少观众的购买动机,制造一种非买不可,错过就会有追悔莫及的认知恐惧;
最后,制造时间的紧促感,限定在同一时间,倒计时秒表飞快的转动,大家要在一起疯抢,你大脑还在激烈地斗争要不要买?看看时间,再看看急剧减少的数量,让人没有过多的的时间去犹豫,匆忙之下就要完成下单,这种仓促感对用户的理性进行了挤压和挟裹。极大地触发了用户怕后悔,怕认知焦虑,怕错失机会的损失厌恶情绪,从而形成购买转化。
反过来再看淘宝店主,没有时间上的紧促感,没有蜂拥而至的争夺感,更没有唤起大家认知焦虑的恐惧感,商品除了陈列在那里,没有任何情绪的挑动,自然也就没有预期促成转化的购买行为。
所以情绪是什么?
有个很贴切的类比,情绪就是触发行动的开关。恐惧了,人会启动防御,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开心了,人会喜形于色,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一面;伤心了,人会逃避现实,寻找疗养伤口的地方;愤怒了,人会进行抗争,捍卫自己的“尊严”……
这些情绪就像是内嵌在我们基因上的开关,一旦启动,就会直接地去影响我们的行为。那如何应用这些情绪开关,促成销售转化呢?
笔者分别从“产品”“营销”“设计”三个维度来一一举例,限于篇幅,每个维度,用一个典型的方法进行论述。
一、产品思维的情绪促成转化
互联网产品的核心要素就是产品、流量、转化率,实体多一个空间的要素。在产品阶段,如何应用情绪的转化来设计产品呢?我们知道产品的规划初期要做用户研究,用户画像分析,产品定位,用户使用地图……
在“用户使用地图”这个阶段就可以抓用户的情绪触点,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峰终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研究发现,人们对一段体验的评价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对人们的记忆几乎没有影响。这个发现被总结为“峰终定律”。
以宜家购物体验地图为例,横坐标代表体验路径的各节点,纵坐标代表各节点情绪的好坏。我们在体验完宜家商场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值”(⑥⑧⑨)与“终值”(⑳)的体验感受上,而在其它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时间长短,对我们评判宜家体验几乎没有多大影响。
宜家就利用这个定律,在用户体验的结尾上做了一点点的优化就产生了巨大的效果,顾客只需要花1元钱就能买到一支冰淇淋,价格便宜,味道可口,这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吃到美味的冰淇淋即会缓解逛街后的疲惫,让人身心愉悦得到满足,同时又会让人觉得宜家的产品会有性价比很高的“错觉”。这个终值体验就应用地非常巧妙,花费成本不大,但却能得到用户更好地体验反馈。
因此在制定用户使用地图时,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设计好用户体验情绪曲线,把握用户在关键节点的预期情绪,满足用户应有的需求目标,在用户没有预期的节点上制造意外的惊喜,打动用户。这也是小成本的破局打法——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或许没有大成本的富丽堂皇,但可以有小成本的温馨体贴。
二、营销思维的情绪促成转化
营销是可以从产品(品牌)认知、情感沉淀、促成行动三个阶段做好情绪设定。重点说第二阶段的情感沉淀,情感是由情绪积累产生,有一个简单的公式:E=Σ T( FI)
情感(Emotion),情绪(Feeling),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
情感=情绪刺激强度,在时间维度上的求和。
举例说明:我在京东上长期购物,每次买到的商品又快又好,收到货物所产生的情绪就是满意的,长期积累下来,我就对京东的品牌以及购物体验形成了信任和依赖。如果有一次收货出现了问题,我也会找京东客服进行沟通,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换成一家新店,没有长期情绪的积累所形成的情感依赖,我可能就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给差评,投诉,甚至直接拉黑。这就是营销在时间维度较长的情感维护,营销并不是我们狭义理解上的搞活动,而是自品牌建立以后,每一个引导消费的行为都应该称为营销行为。
短期的,“bug”营销就是典型情绪转化法。讲个很有意思的实例,一人去一个大卖场去买衣服,恰巧看中一件衣服,进门就问正在看手机的老板价格,老板装作看手机没在意,大声问里屋的老婆,这衣服多少钱。老婆吆喝道“560”,然后老板说“260”。那人听了二话不说赶紧把钱付了,心理暗喜,拿着衣服就开溜。这就是利用人爱占便宜的心理,让人产生意外的好运。
不要以为“bug”营销只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营销方式,而传统的行业没有什么“bug”,不会存在这样的营销方式,其实这个例子就很好的佐证了“bug”营销也可以很接地气,到现在依然有很多类似肯德基、拼多多、百度云等大公司乐此不疲地在用这类营销套路,还深得人心!
总之,运用营销促成情绪转化,就是要营造场景消费的氛围,渲染用户的购买欲望,抓住用户怕失去,怕焦虑等厌恶损失的情绪,适当地制造紧张感、竞争感、饥饿感……(当然这一系列的营销行为背后,也得用法得当,力度合适,让人自然信服,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设计思维的情绪转化
人类的共识,人是视觉感知的动物,对美好的事物都有所向往。设计不必多说,从我们的视觉感知层就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产品界的大神乔布斯就是将“艺术”和“科技”完美的结合,设计出了具有颠覆意义的产品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时代的革命。苹果的产品从设计体验来说,真的让人爱不释手。
从我的理解来说,设计是一门被动的艺术,它不会通过语言来主动推销自己,而是用既定的的形态来感染用户,传达给用户潜移默化的情绪,以此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就拿熟悉的金融产品界面设计举例。我以“用户体验五要素”来说明,设计金融产品安全可信性(确定性情绪)的落地。
战略存在层:产品定位明确,这款金融产品是做什么的,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什么,他们有什么需求层次,他们的年龄阶段,喜好特征……以此来确定产品的风格、色彩等标准体系。
能力圈范围层: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竞品是什么样的,给予用户什么确定的预期回报,以此来设计突出产品自身的特色,有别于竞品,优势在哪,怎么呈现给用户持久的依赖性。
资源结构层:组织结构能赋予产品的可靠性有哪些,权威机构、组织、个人的背书,知名合作伙伴的有力支持,权威媒体的报道,能力卓越的内部团队,以此来强化设计产品背景的可信性。
角色框架层:产品的结构框架,确定每个界面、元素的角色作用。在结构层面做到结构层次清晰,交互逻辑正确,操作流程明确,让用户在交互体验上感觉安全可信。
感知层:可以分视觉感知和交互感知两个维度。设计思路要考虑到:①简单清晰。一个页面只做一件事,删除冗余,信息明确;②高效贴心。减少等待,减少步长,缓解焦虑,反馈及时;③安全可控。信息脱敏,操作可控,安全提示。
情感消费品:
情感:人一生当中所能涉及到的情感,比如:爱情,亲情,友情。再细化来讲就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友,为人师,等等)
消费:购买物品。
情感消费品:也就是你所想要表达的所有情感因素,都可以用购买的物品代替所代替。
比如:送爸爸/妈妈,送爱人/女友,送儿子/女儿,送朋友/亲人,送领导/客户······所有的礼品。生日送礼,结婚送礼,节日送礼,纪念送礼,开业送礼,乔迁送礼······都属于情感消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