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在课堂涌动 作者/高存升 思想品德其实是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领悟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和良好社会认同的培养。这些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深度参与和体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真正的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学生必须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在交流、碰撞、领悟中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才能有实效。 一、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引发学生思考、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往往依赖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程度。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者要用适当的教育机智,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审美情趣。”教育者要善于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其自愿投入其中,乐于运用自己的机智去探求、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悟、用自己的理智去收获。例如,讲授自立自强时,我利用学生对周杰伦的追捧心理,给他们讲述这位小眼睛的歌手在未成名前的艰苦生活。在学生津津乐道于周杰伦的星座、爱好时,学生进一步知道他超乎常人的艰辛付出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他真正成功的原因。只有当学生们愿意去摸索时,才愿意付出行动,才会在摸爬滚打中有感悟、有收获。教学中能否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决定有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留出师生真争论的空间,激发观点交锋、碰撞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思品课教学必须让学生的思想自然流露、相互碰撞才会实现有效性。人文精神的实质是自由精神,自由精神的培养需要自由思想的空间,自由思想空间离不开自然感情的流露。学生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才是教师最应该关注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教师才会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教师才会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论文 )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注重求同却忽视存异,往往为了实现所谓的教学目标而以预想的种种方式束缚自由思想,禁锢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学中留下争论空间,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想法可以自然表露出来,也许不同的见解会遭遇到对方的批评,但是,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在坚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既是一个论证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过程,也是一个吸纳、兼容别人观点的过程。在学习社会公平教学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现在社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差距的扩大会导致社会不公,他还举例一位罪行累累的老大却能因为有钱由县人大代表逐步变为市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面对如此观点我多少有些担心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辩证性和正确性,于是把这个观点交给全班同学讨论,看看学生们的`思想态度。出乎我的意料,多数同学认为中纪委介入、黑老大被抓,表明社会还是公平的,他们可能一时得意,绝不会猖狂下去。实践表明,有时这种自由的交锋不一定需要教师的指引或者纠正就可“百川归大海”,最终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能否留下一个适合学生独立思考、自然流露自己观点的环境,让不同的观点交锋,是实现思想品德课思想性的重要手段。 三、精心设置课堂生成的问题,调动思维积极参与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在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与否,而在于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深浅。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开手脚、抛出问题,让学生感到“好像是这样,又似乎不是这样”,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困惑、再探索。学生苦苦思索如果终有回报,其学习的积极性会空前高涨,思维也会停留在亢奋的状态中,这时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效上都会收益很多。例如,在讲解正义行为也必须有限度时,我们给出了一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判断:银川市某小区的电动车屡次被盗,业主们谈贼色变。一天傍晚,三名业主在发现有小偷摸进车棚准备盗车时,为了制止小偷的盗窃行为,众人一拥而上你一拳我一脚把小偷打翻在地,其他丢失电动车的业主闻讯赶来又是一番拳脚相加,等到警察赶来众人已致使小偷小腿骨折、不能独立行走。学生通过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运用法律常识自然会懂得:即使是正义的行为也要有限度,否则就可能变成非正义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动起来,由困惑而想动,再到行动,直至会动,就会事半而功倍,收效明显。 四、巧用归谬方式,引领学生自我反省 给初三学生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时,有位学生振振有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既然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那就应该让人民轮流来执掌政权,这样做不仅能让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被埋没,还能使国家实现能人政治、清明政治。我没有正面评价这样一个貌似合理的说法,而是安排所有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做了以下步骤的活动:1.征求意见:向全班学生征求愿意管理国家事务的意向,结果全班人人请举手。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中学生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2.能力自评:觉得自己能够胜任领导职务且管理的绝对的好人请举手,结果还是人人举手,也就是说全班六十余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把国家治理好的贤人,没有人觉得自己不行。3.根据本班的测试结果推测一下全国有多少人愿意管理国家事务,其结果大概至少有十亿人愿意。4.根据测试结果预算一下:如果每人执政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年?每个人执政一月需要多少年?每人执政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大致需要多少时间?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一展抱负,为了公平执政时间不缩短。最后一秒钟的答案很快出来:1000000000/60=16666667分钟/60=277778小时/24=11574天/365≈317年。这就是说每个人执政一秒钟的话全国大概要用32年的时间。5.讨论:如何才能让一秒钟发挥最大效用实现所谓的“能人政治、清明政治”?结论是:每个人只可能说一句如“同志们好”这样最简单的话。这就是说在这轮流执政的32年时间里无论谁来执政,任何人什么事都干不成。那么把时间延长到一年、二年、三年会怎样?这样耗费的时间长会使大多数人根本来不及推行自己的施政理念就已灰 飞烟灭。看来这种观点连基本的权利都实现不了,更实现不了能人政治、清明政治。同学们讨论到这时,都扭头看着提意见的同学,那位提出这一观点的学生懊悔地摸着自己的脑袋似乎在说“唉,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最后不好意思地说:“我考虑得太简单了”。 学生的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教育机智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情感、观点、思维都参与进来的时候,并经过摸索——困惑——感悟——收获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说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实效。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十六中)
“SEL儿童社会情感课程”在我们附小小开课啦!
什么是SEL它是“社会情感技能学习”的简称,课程来自美国CASEL协会的优秀课程体系,是一门结合正面管教理论、阿德勒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学的系统社会情感学习课程。
SEL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展开,只有少数的国际学校会有专门的社会情感技能培养,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已经有部分学校将SEL课程纳入校本课程。
师大附小提倡父母学习和善坚定的育儿理念,期待我们的孩子有机会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接受SEL课程关于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做负责任的决定五大模块的学习,附小创江西之先河,把SEL课程作为一门特色育人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儿童社会情感SEL课程,我们带领孩子创建惯例,制定班级指导原则,共创完美学年;
我们带领孩子了解自我感受与他人感受,接纳不同的情绪,了解正确管理情绪的方法;
我们带领孩子们学习如何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学会在困扰之下冷静思考,并作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决定;
我们带领孩子们学习沟通技巧,学习相互尊重,尊重差异,建立合作,从错误中学习,关注解决问题……
开学伊始,同学们对社会情感SEL课程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性。课堂上使用了启发式提问、头脑风暴、工作分工、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带领同学们 开展了“开展几乎完美的学年”活动:约定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一起创建一个安全而成功的课堂和学校所需的指导原则,在教室里创建一种共同负责的愿景,学会自省和自我调节。
SEL课程将帮孩子获得更加完整、幸福、成功的人生。
第一、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你。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我们现在的研讨会来说,如果上面的发言人演讲精彩,大家还会给点面子,反之,如果内容无聊透顶,大家现在一定在想:还不如回房去打牌。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这也是一门学问。
1、学会公正。每个老师都有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我也有。我喜欢聪明可爱又听话的孩子,至于那些成绩不好,又调皮捣蛋的孩子,说实话,我也恨不得他们立刻消失,但是话说回来,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要表露得太明显,尽量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无形中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大家的老师,我不愿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2、学会宽容。只要是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进步;宽容学生的任性和调皮……但是说得容易做得难,有时一下到气头上,忍不住就会大骂一通,我也一样。但有时不防换换方法,我就遇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几乎天天犯错,我也毫不客气地训过他几次,突然有一次我心平气和地原谅了他,他受宠若惊,向我保证不再犯错,虽然后来他也在继续犯错,但每次在我知道前他都会主动向我认错,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现在的孩子懂事更早了,更任性了,也就更难管了,但只要你是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们信任你,教育效果就会更好。
3、学会坦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作父母的心态,也是作老师的心态。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取得优良的成绩,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然而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比较糟糕,加上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他们与孩子的交流只是简单的几句:你怎么还不做作业?怎么还在看电视?学习怎么那么差?……所以面对这么多半懂事又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你是在唠叨来唠叨去的话,往往要么没效果,一边耳朵进一边耳朵出,要么令学生听得厌烦,从而讨厌你。不如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甚至说得现实一点,我就直接对学生说:“你们现在学习就是为了解决以后的衣食住行。”当他们意识到,也许他们自己就会努力。
4、学会幽默。不少学生说特别喜欢听我讲话,因为我总是喜欢给他们讲很多事:有讲我的亲身经历、有讲故事、有讲国家大事、有讲笑话、有就事论事……在讲这些事的过程中,还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慢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我还喜欢时不时开开学生的玩笑,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总是有笑声。我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说:又怕我,又喜欢我。
5、学会交流。老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良师益友。但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果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6、学会鼓励。人性的弱点中曾说: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课上,我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简单的题让学困生做,对了就及时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他的课才会被学生接受,才能真正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第二、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学会控制课堂。
那么如何控制好课堂?我们的课堂为什么会失去控制,为什么会“乱”呢?我们先来找找原因:
一是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本学科内在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兴趣。失去了兴趣,自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就“乱”了。
二是教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老师只拼命抓学生的学习,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师生间的感情上的隔阂,甚至对立。有些学生就会故意制造一些“小麻烦”,故意气老师——“乱”就不可避免了。
三是学生本身的特点。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敢于怀疑,是青少年的心理优势。然而这种心理优势有时候也会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思路漫无边际、脱离正题,说一些无关的话,或做一些无关的事等等——“乱”自然就产生了。不过这种“乱”也是正常的和必然的。青少年注意力的特点之一,就是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学生在每天六节课的每一个40分钟内,都保持高度的集中,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乱”有时候其实是学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放松”与“自我休息”。
那么,我们如何控制并扭转“乱”的局面,达到由“乱”而“治”呢?还是那句话:对症下药!
首先,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要苦练“内功”。精心备好课、上好课,将一堂堂精彩的课呈现给学生,但有时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备课。什么意思?不知各位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一段时间课堂气氛很热烈,可一段时间却又死气沉沉,这时如果还是按部就班上课,根本就没什么效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利用半节课或一节课时间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学习的故事、或其它的一些事情来调动一下情绪。心情好了,做事、学习自然就有精神了。
其次,教师要“爱”学生。严以为表、爱以为里、严慈互济、宽严有度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教师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很多时候疾言呵斥只会适得其反,更容易造成对自身威信的挑战。我常利用 对话式批语来和他们交流。
当然,批评是必不可少的,要学会正确及时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表扬不仅仅是对良好学习行为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不良学习行为的一种否定,一种提醒。我经常走下讲台,因为这样一方面便于与学生的交流,另一方面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可以在较近的距离上用敲敲课桌、碰碰肩膀、低声叫出名字等办法进行提醒。如果总是“蛛守”讲台,不但会失去许多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而且还有可能丧失对远离讲台的一部分学生的控制。这对维持课堂的纪律是很不利的。
第三、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上好第一节课。
“第一节课”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任班级中所授的第一节课,它的任务与一般课的任务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上好第一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
1、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第一节课,每个学生都会期待他的新老师,若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在学生中树立好的形象和较高的威信,为以后上好这门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呢
首先,要注重仪表美,使学生感到你是位可亲的老师。
新课教师一亮相,几十双眼睛就会从头到脚地注视着你。如果老师不修边幅,或穿奇装异服,或浓妆艳抹,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讲台如舞台,但又不同于舞台,讲台上的教师注重的应是课堂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只有“和谐”才使人觉得舒服,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对服装或发型的注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课堂的和谐。因此我在走进教室之前,会打扮得体、大方,适合自己,留给学生一个美的第一印象.
其次,注重感情因素。
在第一堂课中,应该充分注重自己情感的发挥,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应“严”中包含“情”。我喜欢用自己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来感染学生,经常利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生只有喜欢你,信任你,才会接受你。
2、利用“第一堂课”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刚接新班,有些学生特别是差生,他们很自卑。因此,第一堂课中要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我就会跟我现在带的班的学生说我们去年升六年级取得的成绩,告诉他们去年我带的班很多学生在升级考试中数学都考了满分。通过他们的成功例子,使学生看到自身价值的存在。我对他们说:“我作为你们的老师,对大家是一视同仁的,我不想了解你们的昨天.我只想看到你们的今天和明天。现在,大家是在同一条跑线上。在我的脑子里是一样的,就像一张白纸,看谁经过了的努力,能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绚丽多彩的图画。”这样说,既表明了不歧视差生的态度,减少差生的戒心,又有鼓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
3、“第一节课”提出明确的要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除了正面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外,还应对学生提出一些必要的要求,如: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等等。告诉学生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必须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要求或规章的提出,对学生是一种压力,也有利于控制课堂纪律。
第四、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必须要认真备好每节课。
说到备课应该是每个老师的拿手好戏,怎么备,怎么上,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就不在这罗嗦了,只要你把课备得精彩,还怕学生不喜欢吗?
总而言之,每个老师都希望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都希望把课上好,上课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许多老师都有一些很好的“绝招”,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任何一种“绝招”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学生、所有的场合。多探索、勤实践、善总结、好学习,就会有好的办法,就会有好的效果
老师是教育者,是孩子们学习的老师,也是生活中的老师,将SEL社会情感学实施到课堂中有利于老师更好的教授课程,课堂氛围也更加的好。
建议参加专业的SEL社会情感学习讲师认证班,拟将会收获SEL的理论。学习如何设计SEL课堂,并懂得运用教材教具进行最有效且符合孩子成长需求的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应试教育”逐渐淡出教学的舞台,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更多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改效果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景、场景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也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初中历史是一门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学科,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讲解历史的史实、过程及详细的情节。而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方式是实现不了这一教学目的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把情感教育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笔者看来,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历史观,可以说初中历史教学任务重大。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老师应是扮演“导学者”的角色。在这种新型的教学观念背景下,老师指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如此,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性格的健全、综合素养的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单靠历史教材自身的魅力是不够的。此时,老师就要起一个助燃器的作用,老师对于史料要进行精心筛选,创设问题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得纸面上的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化,在提出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就更加了解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适宜的史料知识创设其所需的问题情景,发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富有生命气息,有效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涵养,促进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进步。
三、运用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状况,感受历史人物的心理。可以说,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可以多加引用。如在学习某一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历史事迹的时候,为加深学生对其的印象和理解,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到博物馆去参观有关历史人物的史料记载等。如此,学生就更加立体地了解到了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吃力了。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
要想很好地实现情感教育,就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情感,培养学生对历史这一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取得实践课程效果的最大化。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无限潜力,首先学生就要对历史这一门学科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教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初中历史知识的构成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有文字,还有、地图、表格等。在现代化信息高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PT等把初中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还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在声音、图像并存的动态画面中了解历史知识,这就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同时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有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转变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不应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我教你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多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环节、提问环节、思考环节,增强学生参与度,使得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主场”。如此,通过情感教学就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发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出发点,赋予历史课堂的情感性,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情感教育贯穿在历史课堂中,才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6(120):45
[2]王郁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J]赤子:中旬,2014(3):120
;一、情感教学的核心
情感教学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相区别的是,情感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对情感的运用,将情感融入进课堂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上课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为什么引入情感教学
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知识结构往往比较混乱,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学生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不能自如地归纳、总结历史概念。
即便是最基本的时序性,都是很多学生无法攻克的难关。
对于绝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历史的零散性远胜过整体性。
而现今的中学历史课堂中,大多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但由于学生本身掌握的知识有限,所以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分析和结论,更谈不上灵活运用概念了。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是由有着丰富情感的人的活动构成,在情感教学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
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二者都是含有丰富情感因素的个体,脱离了情感的历史课程必然是枯燥无味,不但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同时还将降低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如何运用情感教学
(一)寻找启情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历史教师的备课的重点往往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结构、知识点方面进行设计,在课堂中,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主宰着课堂,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知识的承载者,却不能更好得参与进课堂。
因此,教师若想在传统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在备课这一环节中,必须要深入体验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善于发掘含隐性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要先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设计本课的情感教学方案,让自己先被教材中的情感所打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去感染学生。
在《祖国统一大业》这一单元中就可以用余光中的《乡愁》那首诗作为启情点来引入情感,让学生在这首诗歌的情感中去回顾历史上 的由来,然后再结合“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让学生主动去构建一个关于 的知识框架图。
因此,一个好的启情点,可以很好让学生进入课堂,并且在课堂内容的展开上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历史教学中应大胆地运用音乐创设情境,通过音乐,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之中,拨动学生思想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上《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导课阶段先向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受首歌曲: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沉郁悲怆的歌声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八十多年前的东北战场,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无不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后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在音乐所烘托出的情景氛围下,学生更能进入状态,在这一堂课的情景教学中学生学会的可能不仅只是知识,更多的也许燃起他们的那颗爱国心。
这一课的情感创设也很好的为下堂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作了巧妙的铺垫。
(三)情感教学中的语言
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语言作为知识传播的载体,是组织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具有独特性。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不会特意去关注教学语言,因而课堂就显得比较枯燥无味。
但在情感法教学中,语言作为情感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情感课堂的创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言艺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学人员唯有自己的真情,才能唤起学生的真情。
情真意切、声情并茂地讲述历史,定会将学生带回历史的画面中去,让学生感同身受,动情动容。
例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有感情的朗诵清代陈澧的《炮子谣》,凝重的声音一下子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鸦片毒害、令人凄凉和痛恨的情感世界中,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
(四)巧用多媒体
历史课具有过去性,这是学习历史的一大难点。
很多遥远的事件倘若单凭板书去罗列概念,不能让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也不易于学生理解。
在课堂情景创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引入历史情感,使学生在产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去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结语:情感教学法的应用,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学记》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位墨守成规的老师是不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与时俱进,用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老师才是经得起教学实践考验的。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笔者会继续探索历史情感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坚持在每一堂课上做到以情育人,以情唤情。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精神振奋,思维也会异常活跃。相反地教师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和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课文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爱子心切。课文中的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毫无修饰的情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父子间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父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辛劳,仿佛听到了父母那慈祥的教导。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热爱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父平凡的举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伟大,并以此激励自己,热爱父母,为报答父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学习。
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
其次要设计好导语和板书并注意美读。导语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板书要注意形式多样,运用变换的字体,亦可用图表、图画,以便学生容易明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上课时能饱含激情地诵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其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活课堂情感氛围。把多媒体电脑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打破了“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显示器上或投影器上显示相应的文本、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或打印出所需要的图文资料,用以实现自己的直观想像。
三、通过学习写作文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布置作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正确的引导,则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初一年级的新生,非常想家,思念爸爸、妈妈,甚至有人暗自落泪。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作文《我的初一生活》、《进入中学以来的感受》、《我长大了》等作文,引导他们观察初中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变化。通过写作文,他们惊喜地发现,短短的几个星期,自己已经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也能照顾自己,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零花钱。并且随着科目的增多,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活动课,比如对一些情节生动、戏剧效果较好的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进行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变得无拘无束,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
情感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师生共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能源。语文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语文的教与学就达到高度的和谐,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有位哲学家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的。开放的课堂实现了教学环境的开放和师生角色的开放,还营造了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因而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实施开放课堂的意义
1开放的课堂实现了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权的开放,进而让学生学会合作和体验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拼摆活动:学生每4人为一个合作小组,组内进行分工,分别由一人进行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是两个完全一样的)拼摆,一人完成拼摆结果记录(填卡片)。先组内比一比,谁拼摆的图形多,它们是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并在组内交流。他们通过分工整理,研究,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对转化法这种思维方法有了较深刻的感知。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而且多种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有助于合作效率的提高。
2开放的课堂打破了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法,尽可能让学生经历学习材料的提供和处理过程,让学生内心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列出了方程解答后,紧接着追问一句:“还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学生马上有想出了不同的解法。接着我指出,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连一些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都想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在作业中学生果然用上了自己“发明”的方法(与例题不同的解法)。
3开放的课堂,智商和情商相得益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智商和情商和谐共振。开放的课堂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高数学素养。
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对话的激情、探究的魅力、智慧的力量,这就是我所理解与追求的新课程所倡导的开放的课堂,情感与智慧共同生成的课堂。
二、如何构建最佳的开放课堂
1开放课堂的组织形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
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里,体现数学应用的成功。比如:在《角和直角》一课中,我这样设计:找出下面图形中的直角。学生汇报后,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我趁机引导:“那你能否在圆中创造出直角呢?”这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圆纸片,“折”、“画”等方法呼之欲出,学生情绪高涨,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去探索。他们找到了自信,脸上洋溢着成功的满足和快乐。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给了学生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潜力,教学自然水到渠成了。
2开放思维角度,构建一个和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张扬。
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我出了这样一题:“计算1+3+5+7+9+11+13+15+17。”同学们看完题后,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汇报自己的做法。这样,在互动中交流了思想,激活了思维。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3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如: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在教学“植树问题应用题”时,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数一数桥墩、一排排的广告牌和节日的灯笼等,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教学百分数后,可组织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或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使学生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以及打折商品总价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宽了学习渠道,为人才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求剩余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了解、调查购买学习用品的基础上创设了以下“购买学习用品”的购物情境,让学生自主选购最喜欢的、最需要的学习用品(数量不限),同时说说想怎么买,并把过程编成一道应用题。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活动理解数学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
4开放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快乐的评价中更自信地成长。
学生始终是评价的主体,我们要改变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师是绝对评价者,家长是观望者的评价状况。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采用了“可爱的我”、“小伙伴眼中的我”、“家长鼓励我”和“教师的话”等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的信息。这样的评价,使学生自己、家长、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如在上完“百分数”这节课后,我说:“请同学结合教师给的三个词条对你这节课的表现给予一个评价。”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我快乐占98%,紧张占1%,遗憾占1%。”有的学生说:“我在这节课里是快乐占90%,紧张占5%,遗憾占5%。因为我有一个问题知道答案,但没有举手。下次我一定会勇敢地去表现自己的。”
总之,只有努力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活动本身给人带来的快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潜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