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全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扩展资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参考资料:
终究是柔肠百转心腹口书画流 年愁无愁下一句怎么回答?下一句应该是“别是人间好时节”。
这句话出自唐代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整首诗描写了诗人对别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的思考。
“年愁无愁”指的是年少时的快乐无忧,而随着成长,人们逐渐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接下来的“别是人间好时节”暗示了人生中美好时光的短暂和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实际解答方法和对策:这句话虽然出自古诗,但也可以引申为对于人生的一种看法,即珍惜眼前的美好,享受当下的快乐,不要让自己沉溺于过去或过度担心未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珍惜和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
拓展说明:这句话的深意也可以引申到社会中,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资源,推崇公德心和社会责任,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不要让误解和矛盾毁掉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
1 关于少年不知愁的诗句
关于少年不知愁的诗句 1找一首古诗词,形容少年不知愁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赏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2关于愁的诗句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
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相见欢两首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花红易衰似侬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人生愁恨何能免,消魂独我情何限!"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语已多,情未了。
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敦煌词)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敦煌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
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李煜《临江仙》)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清平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古代文人们都喜欢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中,今天就给大家推荐几首抒发愁绪的诗歌。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虞美人听雨
作者: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三幅听雨的画面,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寂的人生长卷,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也从侧面透现了社会从相对稳定到动荡离乱、劫后荒凉的演变过程。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古艳歌
两汉佚名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这首诗用《诗经》常见的“托物起兴”的手法,用一只孤单的兔子兴起抒情主人公孤单的情感。这只孤单的白兔一边奔跑,一边回头看,似乎是在寻找往日的爱人,抑或是在回味“双兔傍地走”时的旖旎缠绵。后两句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锦瑟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中运用了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四个典故,组成一组有象征意蕴的物象,并由这种物象折射传达出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心灵感悟,形成一组有特殊韵味的心象。这些情感实际上是李商隐晚年对自己人生经历一次大总结,其中既有对甜蜜爱情的回忆,又有爱情失落的悲伤痛苦;既有对自己仕途生涯的无限感慨,又有着自己忧国伤民的无限怅惘之情。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最后两句更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1丑奴儿:即《采桑子》。四十四字,平韵。
2博山: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3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4不识:不明白。
5层楼:高楼。
6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7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8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
9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这首词是辛弃疾罢官后,在闲居地信州代湖所写。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在思想感情方面,这首词的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爱上层楼”,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也只有不懂忧愁为何物时才有兴致登上高楼,效仿前辈的文人雅士们抒发一下所谓的忧苦之情。 到了下片时,话锋一转到了如今,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不仅让他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这所有的愁绪着重体现在这里的“尽”字,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有的人评论说由于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所以抒发这种情感是一大忌讳的,加之辛弃疾流放罢职的身份,所以一腔愁绪只能转到天气上“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结尾。而我认为这固然是一个原因,这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最大原因恐怕是辛弃疾自己的心绪所决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