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疯病发作的时候创作出了《星空》,这幅作品以动感和快速的描绘方法来抓人眼球,表现出了梵高内心的思想斗争,还有压抑的情感。
一、印象派梵高梵高可谓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了,印象派深入描写了乡村街道还有大自然的景色。并且借用光照条件的不同所绘画出各类不同的颜色,他们的绘画作品着力于展现景物的真实感。在印象派的眼中,那些真实感不就是转瞬而逝的美丽吗?所以印象派的绘画风格都是比较随意的,就显得更加自然,还可以增添作品的生活气氛。梵高的作品就是真情实感的表达,他画出的是内心对事物的看法,还有自身对生命的感受。
二、《星空》的构思路程在画《星空》的时候,梵高疯病复发,甚至还进了精神病院去治疗。在这个情形下,梵高的精神却没有颓废,反而画出了许多极具冲击力的作品,《星空》也就由此诞生了。看这幅作品的时候会先被闪烁的星辰,还有笔直的柏树所深深吸引。那些动感的线条仿佛描绘出了充满生机的世界,无数的小星辰在耀眼的月亮周围环绕,形成了漩涡的星空形状。明月和星星还有柏树,看着就像有了鲜活的生命,一般正在奋发向上,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强烈意志。
三、对绘画的无限热情梵高是一位天才画家,他热爱世界,同样也对绘画有着无限热情。但是天才终究是孤独的,粗鲁的世界并没有看到梵高的这一份爱,梵高也一直未被世人理解。画作中祥和的星空仿佛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而明月和星光则会在黑暗的途中给人们指引。天空中飘荡的白云就是梵高自身的写照,仿佛是他在哀叹自己可悲的爱情。
创作背景:
1889年,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他在那儿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
他此时的绘画,已完全地趋于表现主义。在他的画上,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梵·高的《星月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不同的人面对这幅旷世之作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谁也无法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可是他大胆张扬地表现自我主观世界的尝试,对绘画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无比的执着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衍生作品
美国纽约民谣摇滚歌手Don Mclean曾献给文森特一首的英文歌曲《Starry Night》。
2017年12月8日,全球首部全手绘油画风格**《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正式上映。
梵高在《向日葵》这幅画中要表现的内心思想是要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向日葵》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1888年夏天,孤独的梵高试图在阿尔组织一个名叫“南方画室”的画家沙龙,向一些画家发了邀请,结果只有保罗·高更答应前往。高更是梵高在巴黎蒙马特认识的朋友,他们彼此欣赏。收到高更准备前往阿尔的消息,梵高很高兴。
1888同年8月,他画了第一幅《向日葵》。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在阿尔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给予了高度评价。
2、艺术鉴赏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是跳动的火焰,颜色鲜艳夺目,明亮的**饱和度极高,可以被称为“**的交响曲”。梵高喜欢用纯色点画的绘画技术。它去掉了轮廓线,把每个形状都分解成彩色小点构成的区域,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追求光线和色彩的情绪。
-向日葵
蒋勋先生的书总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文笔清丽之中流露出一种感性的意境。当他用内心深处的情感去理解梵高,碰撞出的是心底的感动。
《蒋勋破解梵高之美》不是科普教材,没有系统地讲述绘画技巧,也不是一部梵高传,没有详实深究地考证每一段梵高的人生经历。只是 蒋勋先生用他独特的美学视角去讲述梵高画作的故事,却能让人更深地领悟梵高的纯粹与孤独。 就像书中说的,让读者在喧嚣的时代,与伟大的灵魂在书中相遇,找回最纯粹的自我。
蒋勋先生带着一叠稿纸,一站一站的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解读80余幅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也许读者读过全书后还是分不清各种绘画流派,印象派还是后印象派,还是不懂那许多的绘画手法,可是 当掩卷沉思时,会感到心底的潮涌,向日葵、星空、高更的椅子等等大师的作品在脑中盘旋,每一幅都添了历史的触感,和大师的体温。
书名叫“破解”梵高,其实觉得理解更贴切,因为如果说谁能真正“破解”梵高之美,也许答案只有梵高自己。
梵高的自画像,深沉、准确、毫不妥协的眼神,凝视着自己,好像要逼视到灵魂最深的地方,使人颤栗,使人悸动。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蒋勋先生用《维摩诘经》来描述梵高心里的那团火,他不与现实妥协,要一种绝对纯粹的爱,近乎于信仰上的殉道。所以他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
梵高最早的奉献不是艺术,是信仰。
梵高童年深受家庭的影响,信仰的激情,从他父亲、祖父一路传承,新教牧师的血液川流不息在他的身上奔腾。他星期天长坐在教堂,聆听牧师的布道,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牧师,要帮助在底层受苦受难的人民,为人类做更大的救赎。
所以梵高与别的画家不同, 他以信仰入画,他的画便有血有泪,不是徒具外观形式的空洞艺术。
梵高把所有的爱贯注在宗教与艺术上,在1885年之前,他的绘画主题主要是煤矿工人、纺织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劳动,他想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去救赎,去践行自己的信仰。
不是科班出身的他,27岁开始起步画画,作品常被其他画家嘲笑,画家嘲笑想做画家的梵高,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可这又有什么关系,被世俗嘲笑,他因此没有任何顾忌, 他画的是他的信仰,他的生命,他的色彩与别人无关。
1886年,梵高陷入了沮丧与绝望,在弟弟提奥的召唤下,他来到了巴黎,巴黎,是一个可以使人以梦想自豪的地方,贫穷、潦倒、落魄,都不可耻,失落了梦想才是最大的悲哀。 巴黎像一道光,使整个生命色彩丰富起来。
梵高在巴黎,遇到了唐吉老爹,一个善解人意的长辈,鼓励着梵高要画下去,生命要充满梦想。在那里,梵高渐渐明白,所谓救赎不是往乞丐的碗里放一枚硬币, 他的救赎,就是燃烧自己。
两年后,他离开了巴黎,在阿尔,梵高的热情如同火焰一样的燃烧。
阿尔的邻居并不理解梵高,他们窃窃私语,这是一个不知名的画家,这是一个怪异的疯子。
只有梵高知道生命的美学是活出独特的自我。
就在这个南方小镇,梵高的火焰燃烧到了极致,《星光夜间的咖啡屋》,四周都是冷色调的深蓝,浓郁的黑或沉暗的绿,只有咖啡厅布棚下那一阵昏**的吊灯,释放出温度,是一种寒夜里的温暖。
向日葵,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彪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 梵高的《向日葵》,又像透着一股倔强,插在陶罐中,燃烧着生命之光。
在阿尔,他遇到了他,一个抛弃了妻儿以及高薪工作只为了寻找绘画灵魂的人,梵高和高更,也许是共同的信仰使他们相遇。梵高把《向日葵》献给高更, 把自己的自画像送给高更,并且比喻为日本僧侣,献给永生之佛。
《椅子》,一幅是梵高的,很简单木椅,丢着他的烟斗,一包烟丝,背景的木箱里被遗忘的洋葱发了芽。
一幅是高更的,有扶手、结构比较讲究的椅子,放着一支点燃的蜡烛,旁边有两本书。是梵高精心为高更购置的“家具”。只是,椅子空了,灯光、烛光兀自燃烧。
两个人的相处并不和谐,太多的冲突使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梦想在现实中变得荒谬、扭曲。终于在1888年底的一天,梵高拿着剃刀割掉了自己的右耳。 梵高说,一切都结束了。高更离开了。
1889年5月,梵高被送到了一家精神疗养院,在那里,他在小小的病房里凝视着自己,画出一幅幅的自画像,或者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眺望从黎明到深夜的风景, 在他生命最后的一年里,煎熬出了最惊人火花。
他患病期间的作品,感动了岁月。 极度毁灭的疯狂与极度宁静的省思,似乎同时并存在梵高身上 ,他在病房的窗口,看了的正常人看不到的美。他的宗教只成为个人孤独地与大地、天空、云与暗夜星光的寂寞对话。梵高的《星空》宁静圣洁,连白云都卷舒自如,旋转徘徊,仿佛和星辰恋爱,仿佛和山丘恋爱。
艺术家都是偏执狂?也许吧。不疯狂,不成魔。 就像蒋勋先生在书中说“没有一种疯狂,看不见美。”
1890年5月,梵高到了巴黎,不久就转往巴黎北边的奥维小镇,在那里他画了奥维教堂,在深郁幽蓝的天空下,小教堂的结构像是要被拆解,但仍是一座坚固的信仰的教堂。 也许像他自己一样,虽然精神被四分五裂的拉扯,虽然被世人所不解,却始终坚持着自我的信仰直到生命的毁灭。
同年的7月27日,在那片和向日葵一样金色的麦田里,梵高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拿起一把当地农民用来驱赶乌鸦的枪对准自己,当子弹穿过胸膛,他捂着胸口跑回家,提奥从巴黎赶来,二十九日凌晨, 梵高燃尽了自己。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梵高燃尽了自己,也点燃了后世人心中的火苗,他心中的那团火永远地在他的画作中燃烧着,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当六便士早已被尘世淹没, 月亮永远在天空中闪着光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