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老师上课时的词语

描写老师上课时的词语,第1张

1形容老师讲课好的词语

形容老师讲课好的词语有寓教于乐、深入浅出、信手拈来、谆谆教导、诲人不倦、谆谆告诫。

1 寓教于乐

读音:yù jiāo yú lè

释义:通俗的来说,就是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造句: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不能寓教于乐,教育事业就得不到良好发展。

2深入浅出

读音:shēn rù qiǎn chū

释义: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

造句: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我们很容易理解。

3信手拈来

读音:xìn shǒu niān lái

释义: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造句:此人谈吐不俗,引文用典,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4谆谆教导

拼音: zhūn zhūn jiào dǎo

解释: 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出处: 《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白话译文: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

举例造句: 父亲,您生前谆谆教导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

5诲人不倦

拼音: huì rén bù juàn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白话译文: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

举例造句: 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

6谆谆告诫

拼音: zhūn zhūn gào jiè

解释: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告诫:规劝。恳切耐心地劝告。

出处: 《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白话译文:讲的人不知疲倦,听的人若无其事。

举例造句: 督促提督吴永安等,相机前进,并与广西抚臣徐延旭联络会商,和衷共济,仰副圣意谆谆告诫之至意。

2形容老师上课的成语

本,条文、照葫芦画瓢 反义词断章取义,道士宣科、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不生动:科条。

形容讲课、状语形容老师讲课照着书读的四字成语是“照本宣科”。” 结构偏正式,没有发挥:宣读、定语:“也不用僧人持咒:书本;科;宣。

出处元·关汉卿《西蜀梦》第三折、添油加醋 例句语文课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能照本宣科。照着本子念条文、讲稿。

用法一般作谓语;不能写作“昭”。 辨形照。

近义词照猫画虎。 照本宣科 zhào běn xuān kē 解释照:按照。

3形容老师讲课好的的成语

形容老师讲课好的的成语有:

一、循循善诱 [ xún xún shàn yòu ]

1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2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3 示例:先生~,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二、谆谆教导 [ zhūn zhūn jiào dǎo ]

1 解释: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2 出自:《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3 示例:父亲,您生前~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 ◎毛岸青《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三、诲人不倦 [ huì rén bù juàn ]

1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2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四、绘声绘色 [ huì shēng huì sè ]

1 解释: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2 出自: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第而华传其妙。”

3 示例:尤其是谈她自己的儿女,那真是~,细致入微,没完没了。 ◎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

五、潜移默化 [ qián yí mò huà ]

1 解释: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2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3 示例:民众文学当有一种“~”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 ◎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

4怎样形容老师讲课精彩的句子

1同学们的目光紧紧地盯在刘老师身上,随着他绘声绘色的讲解大家时而惊讶,时而紧张,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喜笑颜开。

2他,圆圆的脸庞,一双机灵的眼睛,正全神贯注地看着黑板,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语文老师先让我们划分段落,然后再将每一个段落划出层次。经过老师的讲解,课文变得有趣了。

3老师让我们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说出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一会儿同学们都纷纷举起手来。

他那神采飞扬的眸子,生动有趣的话语,像磁铁一样把我们牢牢地吸住了。

4上孙老师的课特别有趣,一点也不感到拘谨而且容易懂。每当七他的课时,教室里就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和无拘束的争论声。

5王老师摊开英语课本说:“咱们把这一节课的内容补上。” 一声声好像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林老师两手空空,流利地向我们讲起了四五千年前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自始至终都入神地听着。

6教室里静极了,我像在幼儿园一样乖乖地把小手放在背后,眼睛不时地扫来扫去,刘老师用严肃和蔼的目光环视了一下整个教室,然后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来。

7同学们一个个抱着肚子,笑得前扑后仰的。只有刘欣反背着手,左够右够也够不着背上的纸。打那以后,范老师抱看热水袋上课时,教室里安静了。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连最不爱学习的小明也把胸脯挺得高高的。

8同学们时而露出会心的微笑,时而呈现出惊奇的神色,时而睁大疑惑的眼睛,时而紧锁双眉,膜思苦想。

9每当上课时,我就瞪大双眼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倾听老师的讲解,生怕放过一个字。

10孙老师耐心地启发和引导,把我们从茫茫的迷雾中解脱出来。根据老师的指点,很快解出厂这道题。

11与往常不同的是:他们拿出课本后,没有静静地等着数学老师进来,而是彼此交换着各种不同的目光。

12下午班会时,老师微笑着进了教室,但那微笑的脸上分明多了一层深深的歉意。他的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爆竹般的掌声。

13经过老师耐心的地讲解,多方面启发,一种类型又一种类型地举例说明,我才弄明白。我今天坐得格外直,要知道我是最喜欢作文的,再说上周的作文那么难写,我肯定比他们写得好。

14只见老师大笔一挥,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九横六竖。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开了,可最终谁也没答对。

15老师让我们到麦地里看看,数分钟内麦苗长高多少。回到教室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

在起立的刹那间,我偷偷地漂了老师一眼,咦!奇怪,老师脸上竟露出了往日难得的笑容。

5形容老师讲课讲得好的句子有哪些

老师讲课的声音时高时低,仿佛山间的清泉缓缓流过我的心田

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老师的话不多,分量却很重,话语里的每个字,都轻轻地拨响了同学们的心弦。

英语老师书写英语句子时是那么自然、流畅,就像在黑板上书写着一个个美丽的音符。

只见她聚精会神地埋头计算,脑门上沁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似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他用粉笔灵巧地在黑板上写着,就像是姑娘们在用绣花针绣花一样。

扩展资料:

形容老师讲课讲得好的词语有:

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如坐春风、受益匪浅、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绘声绘色 、情感到位、引人入胜 、栩栩如生 、声情并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能言善辩,侃侃而谈、如坐春风、春风化雨、醍醐灌顶、恍然大悟、生动形象、循循善诱、抑扬顿挫、茅塞顿开、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惟妙惟肖、妮妮动听、如醉如痴、通俗易懂、一点就通。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作者] 张九龄   [朝代] 唐代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平。

标签: 伤怀 情感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译文

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趴在栏杆远望,道路有深情。

想来江山之外,看尽烟云发生。

朝中事情多半无能为力,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

我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在清凉风中,谁说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缨。

拴在槽上的马受束缚,蜷曲无法伸直,不自由的笼中鸟想念远行。

年底临近傍晚(年将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事物可贵之处是合其情性,身心劳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内心自省:挂冠辞官是正确做法,追溯往事叹何时公平。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注释

名含义:秋天的晚上,张九龄登上一座高楼,望见泛滥的南江淹没始兴郡的道路。

南江:罗定江古称泷水(“泷”读shuāng,音“双” ,指急流的水。泷水是因其上游水流湍急而得名),又叫泷江、南江,是广东十大河流之一。南朝齐时(479~502),罗定江曾称为“南江”,置有“南江督护”。清范端昂将其与西江、北江、东江并列为“广东四江”:“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清屈大均说:“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也是将泷水称作南江。又“‘南江’,《刘注》:‘当指赣江。’,不知何据。我以为当指浈江。”

始兴郡:《郡县释名》广东卷:始兴“县西十里有塔岭,始兴之水出焉。郡县以此名”。始兴是粤北第一古郡,自古著称为“古之福地”。三国吴永安六年(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定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有1700多年历史,古人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名为始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改始兴郡为韶州,隶岭南道。始兴县属之。

潦:lǎo,雨水大。路上的流水,积水:潦水。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

沙衍: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堇天子传天子乃遂东征,南绝沙衍。

天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

伏: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槛:读音为jiàn,栏乾,栏板。参见《汉语大字典》1263页和1308页。

眺:读音为tiào,远望。

津:《说文》:“水渡也。”指渡口。

途:道路。

津涂:道路。张九龄《自豫章南还江上做》:“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唐·李行言《秋晚度废关》:“物色来无限,津途去不迷。”

远情:犹深情。唐·杜甫《西阁雨望》诗:“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

江山: jiāng shān。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烟云:烟霭云雾,也比喻变化消失的事物。

滔滔:比喻言行或其他事物连续不断,形容大水奔流貌:白浪滔滔。

役役:劳苦不息貌。有所求而不止曰役役。《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宋·梅尧臣《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之四:“秋虫至微物,役役网自织。”清·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今之读书学道者,皆卤莽灭裂以从事,何怪乎役役终身而无所得也。”铁生《敬告我汉族大军人书》:“役役焉执干戈卫他人社稷,已不免贻笑全球,况又杀同胞之光复军者乎!”

飒:风声,清凉的样子。又衰飒。杜甫·夔府书怀诗白首飒凄其。岑参诗鬓毛飒已苍。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唐·卢纶 《长安春望》诗:“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 秦 关。” 宋·陆游《感怀》诗:“老抱遗书隐故山,镜中衰鬓似霜菅。”

孰:谁

云:说

华缨:彩色的冠缨。古代仕宦者的冠带。《文选·鲍照》:“仕子彯华缨,游客竦轻辔。” 李善 注:“《七启》曰:‘华组之缨。’” 宋·龚鼎臣 《东原录》:“纸尾勤勤问姓名,禁林依旧玷华缨,莫惊书录称臣 向 ,便是当年 刘更生 。” 明·高启 《青丘子歌》:“不慙被宽褐,不羡垂华缨。”

枥马:读音为lì mǎ,拴在马槽上的马。多喻受束缚,不自由者。 唐·白居易 《续古诗》之三:“枥马非不肥,所苦长絷维。” 明·刘基 《北上感怀》诗:“倦鸟思一枝,枥马志千里。” 清·陈维崧 《贺新郎·读汉书李陵传七用前韵》词:“循发更衣闻绪语,起听悲鸣枥马。”参见“ 枥骥 ”。

踡跼: quánjú,蜷曲或弯曲不伸的样子。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楚辞·离骚》

笼禽:笼子中的鸟。比喻不自由之身。

遐征:远行;远游。

岁阴:岁暮,年底。

向:1 对着,朝着。2 近,临:~晚。秋天漠漠~昏黑。

晼晚:1太阳偏西,日将暮。《楚辞·九辩》:“白日晼晚其将入兮,明月销铄而减毁。” 朱熹 集注:“晼晚,景昳也。”2 年将老;老年时期。3 指时令晚。

日夕:近黄昏时;傍晚。又日夜之意。晋· 陶渊明《饮酒》:“山气日夕佳。”

空:徒然,平白地。

屏营:bīng yíng。也作“屏盈”,彷徨。出处:《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屏营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见其涓人畴。”李白《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

得性:《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 毛 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由:原因,缘由。

近名:好名;追求名誉。《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明 李贽 《杂述·征途与共后语》:“余老矣,死在旦夕,犹不免近名之累。”

内顾: 回头看。内心自省。

觉: 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今是: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指认识过去的错误。

追叹:谓追溯往事而感叹。 汉·蔡邕 《陈太丘碑文》:“ 河南 尹 种府君 ,临郡追叹功德。”《三国志·吴志·薛莹传》:“ 建衡 三年, 皓 追叹 莹 父 综 遗文,且命 莹 继作。” 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同治元年》:“然而事已至此,不遑追叹。”

何时平:什么时候太平;怎样承平。何时:表示疑问。平:安定。时平:时世承平。南朝·梁简文帝《南郊颂》序:“尘清世晏,仓兕无用其武功;运谧时平,鹓鹭咸修其文德。” 宋·刘克庄《贺新郎·郡宴和韵》词:“但得时平鱼稻熟,这腐儒,不用青精饭。”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赏析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 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  此写于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张九龄辞官南归之时。  陈建森认为此诗作于张九龄在洪州时(但无佐证):“如他在被贬洪州时说:“物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作者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諡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的其它作品

○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 西江夜行

○ 春江晚景

○ 感遇十二首·其一

○ 答陆澧

○ 张九龄更多作品

长江三峡之巫峡的神话故事:

巫峡的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

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扩展资料:

巫峡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十二峰之外,还有众多的险峰异壑,令人目不暇接。苍峡连彩霞,出峡复入峡。

巫峡是三峡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还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滋润了历代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章。

—巫峡

1闽北文物与历史征文600字

闽北山川秀丽,文物古迹众多,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平是中国东南的一个重要旅游区。闽北旅游资源丰富,是华东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密集区之一。雄伟秀丽的奇山异水、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的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近年来该市致力于构建“北山南水”的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做大、两个带动”。“一个做大”就是武夷山做大。“两个带动”就是以武夷山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周边县(市、区)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闽北的战略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04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66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7%;旅游总收入17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市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55%。

为了来发闽北的旅游资源,促进闽北旅游事业的发展。武夷山还打造茶文化旅游线的精品线路延平区举行首届乡村旅游文化节暨“三月三”民俗文化节。为了推动延平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区 充分挖掘各乡镇的旅游资源潜能,开发出绿色生态休闲健康游、理学名邦山水游、成功之旅名胜游等系列旅游项目向客人推介。

闽北的民俗文化

闽越族人生活在从武夷山区到闽江两岸的广袤地区,由于部落不同,他们有的以蛇为本部落图腾,有的以鸟为本部落图腾。虽然由于历史的演变,闽越族早已迁徙或融入其他民族,但是以蛇或鸟作为图腾崇祀的习俗却被以民俗活动的形式在闽北留存下来,并世代传承不衰。另外,闽北与吴越和楚地为邻,吴越文化和楚文化在闽北也得到传播。秦、汉之后,中原人口一次又一次大规模南迁,闽北成了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民俗"沉积"在这里。与此同时,随着宗教的兴盛,宗教文化也逐渐"渗透"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此外,闽北特定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还孕育出许多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俗文化活动,这部分民俗文化活动虽然流传范围有一定的局限,但也保存着它们自己的特色。因此闽北民俗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而且呈现出多元并存、各具特色的特点。

2一篇以《故乡之夏》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的作文,我的故乡是邵武

故乡之夏我的家乡—邵武,是历史文化古城,自三国吴王孙权置昭武县,因晋朝避司马昭讳改名邵武,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为福建八府之一,历史上曾出2个宰相、7个尚书,宋代民族英雄李纲,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出生于邵武。

临窗而坐,满眼浓浓绿意,惹人欲醉,南风送来几缕花香,忍不住就有了远足郊外,放飞心情拥抱大自然的冲动。 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是最恰当不过形容邵武的词语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景观独特,浑然天成,原始森林、奇山景观、古庄古庙、蜿蜒溪流,连绵起伏、层峦叠嶂的丹霞地貌,拥有数以千计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鸡冠山雄伟挺拔、田螺峰独然挺立、天马峰腾云驾雾、狮子峰张嘴长啸、巨龟岩怡然自得、姐妹峰婷婷相偎,还有双狮恋、猴王峰、天榜、马鞍峰、巨舟峰、鸳鸯一线天、老鹰崖、古塔峰、寿星岩、天笋峰、双马峰、五钟山、五虎朝狮、圣人唇、海龟石、小天下第一关、仙人浴池等等,不胜枚举。在其中赏其峰涌瀑,观丹崖茂林,听松涛鸟语,游曲溪逐浪,攀登临绝顶,览千峰拥翠,秀丽的丹山碧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是一个集植物种类、动物资源、昆虫世界的天然宝库,又一处不可多得的科研考察、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理想之地。 一阵微风拂过,垂柳也婷婷玉立在岸边,微微探着婀娜的身姿,俯视着明镜般的碧水中映出的那俏丽妩媚的脸。

极目望去,蓝天白云下,一行飞鸟正鸣叫着飞翔在碧空之上,那欢快的声音,经久不衰的回荡。 ¬ 而此刻的我,没有尘世间的愁心烦事,没有追逐名利与金钱的浮华奢侈,只是很贪婪的、如同婴儿吮食般要把这如画似锦的美景刻进我的脑海、浸入我的骨髓,融入我的血液,让她与日月同在,历久弥新。

3闽江文化和历史作文

、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乡土人情共同组成了独具闽北特色的旅游资源。

目前,已有一至三级中高档旅游资源实体181处(延平的茫荡山,建阳考亭书院、建窑遗址,建瓯万木林,邵武天成岩、李纲祠、和平古镇,光泽的乌君山、武夷天池,顺昌华阳山等)。武夷山是全国仅有的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之一,她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开发区于一身,南平境内省级风景名胜区有:延平茫荡山、浦城浮盖山、建瓯归宗岩、松溪湛庐山、政和洞宫。

南平市区还有12万亩水面的延平湖,是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4建瓯的历史故事

东汉建安初年(196),划分侯官北乡土地,设置建安县(以年号为县名)。

建安八年(203),贺齐进兵建安,立南部都尉府。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设建安郡,郡治在建安,属吴会稽郡南部都尉,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今浦城)、东平(今建宁部分)、将乐、昭武(今昭武)、绥安(今泰宁、建宁2县)、南平、侯官(今福州)、东安(今同安、南安2县)10县,改都尉为太守。

晋惠帝(291-306)时,建安郡属江州(今江西九江),管辖建安、东平、吴兴、建阳、将乐、邵武、延平(今南平)7县。 南朝宋高祖时,建安郡仍属江州。

陈永定二年(558),建安郡改属闽州(今福州),后改称丰州(今福州,民国18年版《建瓯县志》误作江西抚州)。 隋开皇九年(589),废郡为县,属泉州(今福州)。

大业三年(607),恢复建安郡,郡治设在闽县(今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4县。 唐武德四年(621),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移治建安县,下辖建安、建阳、绥城、将乐、唐兴(今浦城)、闽县6县。

武德七年(624),邵武属建州,领县7。武德八年(625),建阳并入建安、领县6。

景云二年(711),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复改建安郡,建安县属建安郡。

乾元元年(758),复为建州,属福州都督府。建安悬各建州。

上元元年(760),建州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771),建州属福州都团练观察置使。

中和四年(884),因黄巢起义攻打建州,建州寓治建阳。景福二年(893),建州刺史徐归范叛附王潮(即闽王王审知之兄) 五代晋天福八年(943),王延政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

南唐保大四年(946),陷建州,殷亡。王延政家族被迁移到金陵州。

建州改为永安军,不久,又改为忠义军。建安县属忠义军管辖。

宋开宝八年(975),南唐平,恢复建州,建安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建州属两浙西南路。

雍熙二年(985),建州改属福建路。端拱元年(988),建州升为建宁军节度。

建安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治平三年(1066),划出建安、建阳、浦城3县部分地盘设置瓯宁县,与建安县同驻一城,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

熙宁三年(1070),撤销瓯宁县。元佑四年(1089),划分建安西北12个里(建阳、浦城之地不再划入),设置瓯宁县,属建宁军节度管辖。

自此原建安县分为建安、瓯安两县,县治同驻一城。建炎二年(1128),州卒叶侬兵变,知州事方承移建阳。

建炎四年(1130),农民领袖范汝为在建州在洄源洞聚众起义,知州事刘子翼移治崇安。绍兴三十二年(1162),改建州为建宁府。

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元至元初年(1264),建宁府属江浙行中书省杭州。

至元十三年,元军取建宁。至元十五年,改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路,属福州行中书省,置录事司。

至元十七年,改为建宁路总管府。建安县、瓯宁县属总管府。

至正二十二年(1362)立建宁分省。 明洪武元年(1368),罢录事司恢复建宁府。

建安县、瓯宁县属建宁府管辖。 清自顺治三年(1646)起沿袭明制。

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民国2年裁府,合并建安、瓯宁2县,各 取首字命名为建瓯县,属建安道管辖,道址设在南平。民国17年,废除道,只设省、县两级,建瓯改为县 ,直属省管辖。

民国35年,全省划分为7个行政督察工,建瓯属第三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建阳。

1949年5月13日,建瓯解放,设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水吉、松溪、政和、邵武、光泽9县,专员公署设在建瓯。 1950年3月,改为建瓯行政专员公署。

同年4月,署址移设建阳,改名为建阳行政专员公署。建瓯县属建阳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建阳专员公署并入南平专员公署,建瓯县改属南平专员公署管辖。 1970年复设建阳地区行政公署,建瓯县属建阳地区行署管辖。

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改名为南平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南平、顺昌、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邵武、光泽10个县市。 1992年10月20日,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

5宋朝大臣李刚简介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进士他和赵鼎、李光、胡铨合称“南宋四名臣”靖康元年金兵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击退金兵不久遭主和派所斥宋室南渡以后,建炎元年五月甲午(五日)宋高宗(赵构)一度起用李纲为相御史中丞颜岐说:“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右谏议大夫范宗尹说:“李纲名浮于实,有震主之威,不可以相”李纲上任,“首陈十事”,决心重整朝纲,主张用两,河,义,军,收,复,失,地李纲主,政,仅七十五天,建炎元年八月十八日便遭罢相,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十月八日,受殿中侍御史张浚弹,劾,罢观文殿大学士,仍留提举洞霄宫之职居住鄂州,建炎二年十月间朝廷命其移往澧州(治今湖南常德市澧县)御史中丞王绹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建炎二年十一月四日,又被贬,谪万安军(海,南,岛)十一月下旬,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建炎四年,遭,贬,流,放,遇,赦,后,隐居泰宁丹霞岩绍兴九年正月,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李纲忧愤成疾绍兴十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李纲死后葬于福州市闽侯县荆溪镇光明村大嘉山南麓文天祥《忠定公赞》:“其道则隆,其运则剥噫,胡出处之不常,为苍天频卜” 朱熹评价:“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窜斥濒九死,而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伟人矣!” 郑大漠作诗曰:“吾爱李丞相,经术文章匠时事不可忘,书生作良将旧筑读书堂,双江古刹上”李纲的表章奏札和政,治,军,事,论,《中兴至言》、《遇论》等,议论剀切,朱熹称为“正大明白,而纤微曲折,究极事情,绝去雕饰,而变化开阖﹑卓荦奇伟”(《梁溪先生文集序》)他喜为诗,多记述行踪游迹之作,其中《五哀诗》缅怀屈原﹑贾谊﹑杜甫的“忠义”风烈,寄寓爱,国,情,怀;《建炎行》追叙为相期间“出处去就大概”;《病牛》中“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等句,表达了宏大的抱负他也能词,词风豪放,咏史诸作如〔水龙吟〕“光武战昆阳”﹑〔喜迁莺〕“晋师胜淝上”等,有讽,谕意义 著有《梁溪集》180卷﹐附录6卷﹐有清刊本另有《靖康传信录》3卷﹐《建炎进退志》4卷﹐《建炎时政记》 3卷﹐均收入《李忠定公别集》﹐有邵武《徐氏丛书》初刻本,系李纲在北宋末、南宋初置身朝廷时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的记录,是研究这段历史的宝贵资料李纲是宋代著名爱,国,民,族,英,雄,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代表作为《六幺令》、《水调歌头》([一]、[三]、[六])、《水龙吟》(三)、《永遇乐》、《江城子》([二]、[七])、《念奴娇》([一]、[三])、《雨霖铃》、《喜迁莺》(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幺令》以江烟水云歌月以及玉树疏钟古寺高楼等背景映衬词人“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之感古伤今之情怀和“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之坚韧不拔之操守,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李纲墓正面有石碑坊,上书“古社稷臣”,墓前有石望柱,顶饰莲花,另有羊、虎、用端、石马、文臣、武将保存完整文臣头戴高冠,身著朝服,双手持笏,严肃而恭敬,雕塑感强;武将顶戴头盔,身披铠甲,双手拄剑,威武而虔诚石兽严肃而有情感是重要的宋代陵墓雕刻。

6和平古镇作文

它是饱含南武夷乡土气息的山歌,从遥远传唱至今;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今天;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的是尘埃,留下的是珍贵。

它就是奇迹般地保留着300余栋明清古民居的和平古镇。和平镇位于福建邵武南部,是一座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

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不仅有城堡、谯楼、分县衙门,由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塔名的“聚奎塔”,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和平书院,还有许多庵庙宫观、祠堂及义仓,仅建筑技艺精湛、雕饰精美、外观壮美的“大夫第”就有5座,是我国保留最好,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旧市古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

古街全长600余米,宽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铺筑,从北到南,随形就势形成“九曲十三弯”,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呈网状的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

走进和平镇,你还为其至今保留的传统文化、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所叹服。“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浸润着莘莘学子。

这里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文风炽盛,人杰地灵。从唐代到科举废除时,和平出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

这里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舞蹈遗存相当丰富,仅舞蹈种类就达70余种,主要有花鼓灯、七巧灯、踩高跷、刀花舞等,而尤为珍贵的是和平保留下始于奴隶社会的傩舞,可谓是古文化的活化石。而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等,则让游人体味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情。

这儿,就是和平古镇。一个历史悠久、建筑精美、民俗古朴的和平古镇。

7邵武 杨氏医家简介

参考资料;1杨子,邵武 与医药卫生,福建民族,2001:2:392李正芳,张宝森主修,邵武县志,清咸丰五年版,福建省邵武市地方志编蒃委员会整理,1986年7月重印。

P425页。3杨子然主编,邵武大同 杨氏宗谱。

2004年2月印刷。4杨家茂,杨兴荣治疗痧瘴病症经验,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9:1:1235清:王琛等修纂。邵武府志。

清光绪二十六年版,首页,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五十六年重印。

6秦振夫、朱书田等主编。邵武县志。

民国二十五年版。首页,邵武永生堂印刷。

8求介绍袁崇焕的文章,可以是历史传记,也可以是歌颂他的不是贬低他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

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

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时关外地悉为哈剌慎诸部所据,崇焕乃驻守关内。未几,诸部受款,经略王在晋令崇焕移驻中前所,监参将周守廉、游击左辅军,经理前屯卫事。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在晋深倚重之,题为宁前兵备佥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及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崇焕以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

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

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

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三年九月,承宗决守宁远。 佥事万有孚、刘诏力阻,不听,命满桂偕崇焕往。

初,承宗令祖大寿筑宁远城,大寿度中朝不能远守,筑仅十一,且疏薄不中程。崇焕乃定规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

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督之。明年迄工,遂为关外重镇。

桂,良将,而崇焕勤职,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 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遭父忧,夺情视事。四年九月,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寻以五防叙劳,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崇焕之东巡也,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至五年夏,承宗与崇焕计,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自是宁远且为内地,开疆复二百里。

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督屯通判金启倧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

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

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

第意坚,且欲并撤宁、前二城。崇焕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

崇焕遂乞终制,不许。十二月,进按察使,视事如故。

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

崇焕闻,即偕大将桂、副将左辅、朱海,参将大寿、守备何可刚等集将士誓死守。 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

乃尽焚城外民居,携守具入城,清野以待。令同知程维楧诘奸,通判启倧具守卒食,辟道上行人。

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守将杨麒,将士逃至者悉斩。人心始定。

明日,大军进攻,戴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炮,伤城外军。

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而启倧亦以然炮死。启倧起小吏,官经历,主赏功事,勤敏有志介。

承宗重之,用为通判,核兵马钱粮,督城工,理军民词讼,大得众心。死,赠光禄少卿,世荫锦衣试百户。

初,中朝闻警,兵部尚书王永光大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 经略第、总兵麒并拥兵关上,不救。

中外谓宁远必不守。及崇焕以书闻,举朝大喜,立擢崇焕右佥都御史,玺书奖励,桂等进秩有差。

我大清初解围,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崇焕方完城,力竭不能救也。

高第镇关门,大反承宗政务,折辱诸将,诸将咸解体。 遇麒若偏裨,麒至,见侮其卒。

至是坐失援,第、麒并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赵率教代麒。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

议战守,自崇焕始。三月复设辽东巡抚,以崇焕为之。

魏忠贤遣其党刘应坤、纪用等出镇。崇焕抗疏谏,不纳。

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荫锦衣千户。 崇焕既解围,志渐骄,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之臣专督关内,以关外属崇焕画关守。

崇焕虞廷臣忌己,上言:“陛下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

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

顾勇猛图敌,敌必仇。

昭君出塞一直为后人所传诵,出塞前她是怎么想的,出塞后与她的夫君呼韩邪过着和谐的生活。而王昭君的心思又有谁能懂得,她在宫中受到皇后的打压且连帝皇的面都没见着就被打入冷宫。而后又被当作皇室的牺牲品下嫁给匈奴的单于。在这样辗转的事件过程中,她的心思百转千回,因此许多文人也把她作为文笔下的幻想对象。 一、宫中五更怨 王昭君在汉宣帝(公元前53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其宠爱有加。据说嫱诞生的那个神奇的晚上,井中的浊水变成了清水,如今嫱长大了,清水又变成了甜水,这一切显示着怎样的吉兆呢?农人们多皱的面上沁出暖洋洋的笑容,他们在等待着神降福的那一天.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王昭君在宫中的五年就比我们读大学多一年,在这五年中,她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但是每次午夜梦回,她仍然忆起自己的父母,感叹自己悲凉的处境。 又到深秋时节,更添一股哀伤之感,于是她便信手拿起琵琶,开始便弹边唱: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 这便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当时的王昭君不但有落雁之貌,更有满腹的才华,从她所写的歌赋中,便可知她不是一个空有其表的美女。虽然古代的人对美女的感官与现代人有所不同,但是美的标准应该是毫无二致吧。从这首词来看,当时的她既想念家中的父母及他们的身体状况,但碍于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不可能实现,又想起当今皇上对她的冷落,时间每过一个小时,她的心就更痛一分,她感到自己的孤立无援,处境凄凉,但却无人能诉,只能通过这《五更怨》来叙述自己对亲人的四年和对自己身处深宫的无奈。我想当时的她也许是想通过琵琶的声音来唤起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更多的是期望有人能够听见自己的唱词吧。 二、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北方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后,由汉元帝继位,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著马,冒著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像这样离乡背井的她,又怎堪寂寞和孤独,可想当时的她在初来匈奴时,并不能马上适应那里的生活。北方毕竟比不上南方,北方是大片的草原,一望无际,即使她想回去,那样的坎坷的路途也是她一个弱女子所受不了的。可以说是从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双重的折磨。但她还是熬过来了,因为她知道,在那里有她的使命,她出塞的目的在她的心里很明确,即使她也会因过度四年而病倒,但皇室赋予她的使命必须完成的信念逐渐在心中扩大。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後,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维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後,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③,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我想在古代一个女孩子的名节是何等重要,她们把它看作自己的性命,又何况是一女再嫁,不过王昭君还是克服了自己心理上的禁锢,她的洒脱从这里便体现出来了。幸好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很是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当时的她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婚姻,在两个丈夫相继过世后,我想作为一个妻子定是不好受的,她要承担的是多大的精神压力,也许这也是昭君后来早逝的原因之一。当然她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但是昭君还是想要回到她的国家汉朝,但是却不被允许,这是她郁郁不乐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我看过戏剧《昭君出赛》她最后还是回到了汉朝,她的才华受到了当朝皇帝的肯定和推崇。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 三、文人笔下的王昭君 许多文人墨客都猜不透王昭君出塞前后内心的转变过程,而她的人生也是比较坎坷,在经历了三段感情后,她还能做回原来的自己吗?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王昭君,这一小小的女子尽引起了无数文人心中的共鸣,也谱出了一段国家之间的和谐曲子。 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寄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明妃曲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杜甫在描写王昭君时“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表明了昭君的美是在意态,那么当时毛延寿之死着实有点怨,不管毛延寿画的如此不好,但是也怪当时汉宣帝自己没有看清王昭君的意态。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963年10月,董必武参谒内蒙古呼和浩特昭君墓时,留下《谒昭君墓》一诗,赞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意思是不是尽管很多文人都想猜测昭君的心思如何,但是连昭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因此那些文人不管如何评价她,也许都不能真实地写出当时的昭君心理。 四、屈原和王昭君 刚读《王昭君》时,才发现屈原与王昭君竟然是同乡,而昭君故里的名字“秭归”也是由屈原遭流放时曾经回归故里看看家乡的山水,已经出嫁远方的贤姊女须归来迎他,从此这地方便唤做秭归。屈原与王昭君生年相隔约200年左右。据《辞源》条释:“王昭君,汉南郡秭归人。”据《秭归县志》载:“屈原诞生于楚国归乡乐平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郡县,归乡属南郡”、“西汉元始二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此年南郡辖18县,秭归为其中之一”、“吴永安三年,吴分秭归北部置兴山县”。班固《汉书•元帝纪》文颖注中说昭君“本南郡秭归人”,南宋范晔《后汉书•南匈奴传》也说昭君是“南郡人也”。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三国时其地属吴。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由此可见,秦王朝时,现今的秭归县在当时为归乡,属南郡所辖,此时的归乡含现今的兴山县。到三国时期,吴景帝(孙休)于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之北部置兴山县。清同治版《兴山县志》载:“永安三年,分秭归北界立兴山。”此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秭归与兴山时分时并,故宋以后的《太平寰宇记》、《舆 地广志》、《宋史•地理志》等古籍,才记载昭君是兴山人。另据当今的《兴山县志》记载:兴山县到清朝时,总人口不足10万,所以置县较秭归县为迟。后来,又由于战争、灾害、人口迁徙等多种原因,兴山与秭归、巴东、夷陵(今宜昌)等地分分合合达十次之多,直到清朝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6年才复置兴山县至今。 根据《三国志•吴书》、《宋书•州郡》和地方志书中的记载。可以肯定地说,屈原与王昭君是同乡。北宋改革家张商英在游览三峡路过秭归归州时,留下一诗:“归州男子屈灵均,归乡女儿王昭君,山穷林薄不肥沃,生尔才貌空绝群。男为逐臣沉湘水,女嫁穹庐天万里。汉宫无色楚无人,丑貌恶邪空自喜。”宋人范成大在《范石湖集•昭君台》一诗中赞曰:“绝代昭君村,擎世原原宅。”均将诗人屈原与美人昭君以同乡看待。 屈原与王昭君的思想具有相同之处,最突出地表现为爱国主义。屈原的作品及其活动均蕴含着丰富的忧国忧民,大一统的思想,王昭君出塞和亲,其根本点就是为了国泰民安、大团结。另外,屈原为了实现其理想奋斗了一生,最后身沉汨罗,为国捐躯。王昭君作为一代女性,敢于不顾自身安危,千里迢迢担当“和亲使者”,最后葬身异地,为国献身。屈原与王昭君的爱国思想同样是伟大的。 五、昭君与青冢 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为什么没有记载,也许只是因为她是女子罢了,可是历史还是流下了她为汉朝和匈奴两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昭君墓名为青冢,这在一些文人诗词中都有所提到。唐 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仇兆鳌注:“《归州图经》: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怎下的教他环佩影摇青冢月,琵琶声断黑江秋。”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出塞》词:“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翦伯赞 《内蒙访古》:“在 大青山 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 唐 于武陵 《有感》诗:“四海故人尽,九原青冢多。” 阿英《关于<巴黎茶花女遗事>》:“至今青冢埋香骨,一片山茶湿冷红。” 唐 贾岛 《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诗:“渐通青冢乡山尽,欲达皇情译语初。” 南唐陈陶 《关山月》诗:“青冢曾无尺寸归,锦书多寄穷荒骨。”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冢指高大陵墓,这青冢便是个别致的专用词。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墓前雕有联辔而行的双骑塑像,马背上塑的自然是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红粉成灰绿意外延而成一青冢,“独留青冢向黄昏”,笼罩四野的黄昏和风尘漫漫的大漠合为穹庐,什么都可以无情地吞噬,惟独消化不了这一座墓草茸碧的青冢,这青冢在苍茫天地间便格外引人思忖。 塑像底座上是蒙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和亲”二字。当年打不过匈奴,就从女性群落中选取最美丽的女子作为珍品(美色无价)去进贡,且美其名曰“和亲”,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上,只有统治者能拿出这等“高招”来缓和矛盾,救国安邦。 王昭君竟宁元年(前33年)外嫁塞北,“沙碛微惊数骑尘”,“红妆千里为和亲”,南北颠簸,身行万里,此行的最后使命是为了消弭战乱,平消纷争,除了这穿着华贵艳丽的一行人显得单薄之外,从大局俯视,总体上与长赴远征的军队颇有内在的相似之处。难怪,青冢前有几块碑记,有一位将领在所立碑上镌写了与众不同的词句,说是“懦夫愧色”云云:“战骨填沙草不春,封侯命将漫纷纭”,一介秀色夺人的蛾眉的功绩远远地胜过了出没于战云征尘里的千军万马,两相比照,真正的军人来到青冢面前,怎能不问心有愧呢?漠风拂去了风尘,王昭君早已化成为一面反照历史的明镜,在明镜面前,无所遁形的何止是贪财被杀的毛延寿和贪色而懊悔的汉元帝呢?每一个有血性的男儿汉都应当在这里反躬自问,问问自己是不是贪生怕死的、连个小女子也不如的懦弱之徒。 青冢在早年间孤单单的很冷寂,现在不同了,游人如织,流行音乐聒耳。围墙外一茶摊老板有些岁数,他说是半个世纪前的战争年代,士兵见空旷的原野上就这“青冢”是个小山样的制高点,便把大炮架在了青冢的顶垴上……大炮架于高处,无疑提高了射程也瞄准了目标,如果这炮口对准的是入侵的日本人就好了(昭君芳魂有知,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可惜这茶摊老板支吾不清白当时是谁和谁在打仗。 中华民族众多的美女里,能进入艺术殿堂的就那么几位,而王昭君,其灵魂似乎切入了这殿堂里的诸多领地:戏曲演之,剧本甚多,久演不衰;画家绘之,塞风与红妆别成境界;音乐奏之,莫说《昭君怨》、《王昭君》之类的琵琶曲了,连本来姓“胡”的琵琶也成了中国的乐器;至于围绕这个女子的诗词、文章和故事,历史上有谁敢与之比肩呢!“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弄来弄去,竟让后人闹不清这王昭君之外嫁,是幸也还是不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7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