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过年习俗

纳西族的过年习俗,第1张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民间流传“纳西祭天人”和“纳西祭天大”的俗语,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纳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称为大祭,在春节期间进行,是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故春节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举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扩展资料

纳西族祭天简介:

祭天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尤其忌讳“秽气”,所有成员和用于祭祀的物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除秽仪式”。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祭天场内只能使用纳西族的语言。禁止外人进入祭天场,凡是新增加的成员,都必须向所有的成员赠送礼品后,才被容纳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员。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洁净和专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和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仁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和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

-纳西族节日

分类: 娱乐休闲 >> 音乐

解析:

纳西族民歌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 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歌谣,属于短小民歌。有传统古歌和随编随唱的即兴歌。按内容可分为生产歌、风物歌、习俗歌、情歌、喜歌、苦歌、婚歌、挽歌、猎歌、牧歌、儿歌等。传唱最早的劳动歌有《打稗子歌》、《打猎歌》等,多为采集、狩猎、游牧时期的古歌。进入农耕后产生了《天女洗麻歌》、《搓线歌》、《放牛山歌》、《耙田歌》。《栽秧歌》等。风物歌有《玉湖水》、《三思水》等;习俗歌有《祭畜神歌》《喊丰收神歌》;仪式歌有《量米歌》《敬酒歌》、《穿裤子歌》、《穿裙子歌》;巫歌有《招魂歌》、《送鬼歌》;婚仪歌有《结亲歌》、《求婚歌》、《祝婚歌》、《送亲歌》、《劝女歌》、《喜歌》;丧仪歌有《含殓歌》、《谢恩歌》、《送葬歌》;纳西族民歌,多用《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等曲子演唱,情歌则多用《时本》调吟唱。

纳西族歌谣,主要分为传统调和即兴调两大类。传统调也叫大调,纳西语叫“本底子”或“本子”。纳西族民间长诗皆属传统调。即兴调也叫小调,无固定的唱词,望物起兴,灵活多样,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纳西族广阔的社会生活。纳西族人民世世代代惯于用民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美好的愿望,调子一般低沉哀怨,如泣如诉,但东部地区因受藏族民歌影响,调子比较奔放、粗犷。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诉苦歌》、《反三征歌》和歌颂革命军队的《贺龙敲石鼓》等慷慨激昂的民歌民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高亢、欢快的歌颂中国 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民歌。

丽江纳西古乐是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音乐活化石,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研究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不仅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而且还将在今后的民族文化发展中继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居住在中国西南,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地带的丽江纳西族,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能歌善舞、最富音乐天赋的民族。由于丽江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汉藏文化的交融区,又是高原畜牧民族与河谷坝区农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造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汇点,音乐的活化石———纳西古乐便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纳西古乐植根于纳西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婚丧嫁娶、起房寿辰、休闲娱乐都离不开它,在纳西文化构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纳西古乐之渊源能歌善舞的纳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如纳西古乐《热美蹉》,便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音乐舞蹈。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纳西先民就把《白狼歌》献给汉王朝,这是集诗歌舞为一体的乐章,是有记载的纳西音乐与中原文化的第一次交流。唐代《云南志》载:纳西人“俗好饮酒歌舞”。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末些(纳西)……正月十五登山祭天,极严洁,男女动百数,各执其手,因歌舞以为乐。”宋末元初,纳西族为反映氏族战争、向往和平而创作了大型古代乐曲《白沙细乐》。在纳西族古老的东巴经古籍中,就有大量的祭祀性音乐和习俗性音乐。东巴经中用象形文字记录了数十种古典舞蹈的舞谱“磋姆”,不仅是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罕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记录的舞谱。明代绘制的丽江白沙壁画,塑造有优美动人的乐舞形象。明洪武十五年(1382),丽江土酋阿甲阿得归附明朝,朱元璋赐姓木,并为世袭土司,当时明朝实行边疆屯田制,有大批汉族移民入滇,这些移民就把中原文化、技艺传播给边民。其中,音乐的传入有道教等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中原音乐被酷爱音乐的纳西人所接受,被广为传承,同时把纳西族独特的乐器苏古笃、波泊以及冷资筚篥(直笛)增加到乐队中,并溶进了纳西族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素材。地埋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汉代开辟的南方丝绸之路和与之交叉的茶马古道都经过丽江,促进了纳西族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融。素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纳西古乐”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下,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在历史长河中,纳西族先民不但创造了反映本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的音乐文化,还奇迹般地引进、学习,并完好地保存着部分内地早已失传了的汉族古典音乐。东巴音乐、《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已经引起当今世界热切关注并被国际公认为中国纳西人“丽江三宝”。“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各种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纳西古乐之内涵“纳西古乐”是纳西族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创造和吸收外来音乐,充实丰富逐步形成并传承至今的民间音乐。它主要由原始歌舞《热美蹉》、东巴音乐、《白沙细乐》、纳西化了的丽江洞经音乐和具有代表性的纳西民间歌舞《喂默达》、《谷气》、《纳西小调》等其它民间音乐组成。《热美蹉》。它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的丧葬歌舞,并被载录于纳西族东巴经中,此种唱跳只能用于长辈过世后的丧葬仪式中。“热美蹉”是“驱魔”的歌舞,音乐素材直接来源于自然界音乐和舞蹈相结合,无乐器伴奏,无音阶、无音列法则,是模仿兽步的舞蹈,多声部之间形成富有原始艺术美感的不协和音程,是人类原始音乐的活标本,至今还存在于丽江大东、鸣音、宝山一带山区纳西族丧葬礼仪之中。《热美蹉》这样的音乐任何乐谱都无法记录,只有靠世代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东巴音乐。它是纳西古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民间古老而质朴的大量乐章。这些乐章长期在纳西族东巴当中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保存在纳西族东巴经古籍中。纳西族民间又俗称“东巴调”或“东巴唱腔”。它是产生并且迄今仍然保留、传承于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教法事仪式和道场仪式之中的音乐。东巴音乐包含有唱腔音乐、器乐音乐以及舞蹈音乐3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是纳西族保留传承至今的古代音乐文化,在国内外音乐界均享有一定的声誉。随着东巴祭司的不断逝世,由其所掌握并拥有的唱腔也将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白沙细乐》。纳西族民间俗称“别时细哩”,它是迄今仍然保留并传承于纳西族民间的大型丧葬歌舞、器乐组曲。《白沙细乐》包括舞曲、歌曲以及器乐曲牌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它古朴典雅,有相当高深的艺术造诣,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一直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具有着较高的欣赏与收藏价值,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乐曲由《笃》、《一封书》、《三思吉》、《阿丽丽格吉拍》、《美命唔》、《跺蹉》、《抗蹉》、《幕布》8个乐章有序组成。以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贯穿始终,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乐章、有故事、有哲理、有和声的大型管弦乐套曲。丽江洞经音乐。它是明清以来渐次由汉族、白族地区传入纳西族地区,并至今仍然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组民间器乐,其中所包含曲牌名称具有较久远的历史内涵,是近年来国内外具有较高影响的中国少数民族乐种之一,是研究纳西族音乐文化,尤其是研究明清以来纳西族整体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容。400多年来,经历代纳西族乐工的传承、加工、演变,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的思想情感、文化心态及纳西族民间的风韵,使之成为融汉族传统音乐的旋律及纳西族音乐风格为一体的特殊乐种,它是汉族、纳西族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可以说是纳西化了的汉族传统音乐,这便是丽江人民将其称为“纳西古乐”的重要原因。丽江洞经音乐中既保留有汉族江南丝竹的清丽韵味,又糅进了纳西族民间乐曲粗犷、豪放的风格,形成十分独特的格调,它实际上是一种儒释道合流的宗教性科仪音乐,也称为“雅集型儒家细乐”。丽江洞经音乐传承方式有谱传,纳西族用中国传统乐谱“工尺谱”记录唐宋元词曲音乐及道教科仪音乐。《喂默达》、《谷气》等其它民间音乐。纳西古乐还有纳西先民在游牧、农耕等各个时期产生的民间歌舞《喂默达》、《谷气》、儿歌、小调、口弦调、打跳调等,这些民间音乐在纳西社会中广泛流传,为大众所喜爱,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在逢年过节、婚丧寿祭等日常生活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热美蹉》、《喂默达》是最古老的原始音乐,《白沙细乐》是中国至少有700年历史的有故事、有情节的大型管弦曲,丽江洞经音乐是中国音乐界专家认定的至今保存在丽江的中原古典音乐珍品,它们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由于丽江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及纳西族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崇敬和吸纳,加之有我国古老的工尺谱作为传承媒介,因而纳西古乐虽经漫长岁月时盛时衰的流变,其音乐的原生形态却变异甚微,堪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珍贵遗存

纳西族是我们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等区域。现在所拥有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三十二万左右,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那么关于纳西族都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纳西族的风俗习惯吧!

一、居住纳西族民间住房,在明清时还普遍是井干式“木楞房”,用圆木纵横相架,层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缘行,覆之以板,石压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个高出地面的灶台称为“格古鲁”,中间为火唐塘,安上大型铁制三角架,用来烧水,烤火和安锅做饭,会客、用餐和老人就寝均在这个灶台上。火塘两边铺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丽江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则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二、服饰纳西族男子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各地妇女服饰则有差异。中甸县白地一带妇女,身穿对襟长衫,再系百褶长裙,腰束毛织彩带,脚穿云头黑靴,背披白毛山养皮,编发盘辫,保有古风,宁蒗县永宁一带摩梭妇女,头戴布料大包头,身穿大襟小褂,系长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带,美观大方。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族妇女,从清初改土归流以膈衣着便有很大改变,上空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色棉布缝制的围裙,上打百褶,下镶天兰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既可保暖,又可垫背负重。近年,一种既保持纳西古装特色,又有现代服饰特点的新型青年妇女服饰问世,其产要特点是改大襟的坎肩为对开或半边开收腰坎肩,改围腰为长裙,在礼仪活动中颇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疑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青蛙的眼晴”,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纳西妲情侣头像是纳西妲和罗斯。纳西妲是原神中的一位女性角色,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拥有着美丽的金发和绿色的眼睛。罗斯是原神中的一位男性角色,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拥有着深蓝色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这对情侣头像可以在原神游戏中的商店中购买,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购买情侣头像的步骤如下:

1打开原神游戏,点击“商店”,进入商店界面。

2在商店界面中,点击“情侣头像”,进入情侣头像界面。

3在情侣头像界面中,选择纳西妲和罗斯的情侣头像,点击“购买”按钮,完成购买。

此外,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纳西妲和罗斯的情侣头像,然后下载到本地,再将其上传到原神游戏中,即可使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4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