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只要你是个四肢健全的男人,你就不怕娶不到老婆。”俄罗斯女性“饥不择食”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女多男少。俄罗斯总人口数量为144亿,其中男性人口占比为4647%,女性人口占比为5353%,女性数量超男性1000多万。
俄罗斯地广人稀,现在人口问题成了主要社会矛盾之一,既存在人口增长率低的问题,也存在男女比例不均的问题。所以有些国家都“组队”去俄罗斯找“情感归属”,据报道2017年,内地一家婚介所就组织了北上深和香港经济条件都很好的单身男人,去俄罗斯找爱情。
有人认为俄罗斯男人少,是因为二战夺走了大多数俄罗斯男性的生命,导致男女比例还没恢复过来,实际上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因为距离二战结束才70多年,而俄罗斯女多男少的问题已经存在100多年了,1926年男女比例为47:53。
有人说俄罗斯男人少,是因为俄罗斯男性生活习惯不好,由于俄罗斯天气严寒,很多男性喜欢喝酒甚至是酗酒,并且俄罗斯都是烈酒,而酒精对Y染色体的伤害很大,所以最终生下的男孩少。不过这个说法也已经被否认,因为有数字表明,俄罗斯的新生儿中,每年新出生的男孩比女孩要多。
其实俄罗斯男少女多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冒险精神,这个冒险还得打引号,也可以理解为冒失,俄罗斯有个谚语“男人是侥幸活下来的男孩”,因为男孩从小就因为冒险和冒失,容易失去生命。俄罗斯官方在2017年公布的一则数据显示,2016年俄罗斯失去45万劳动力中80%是男性。
第二,战争影响,这里的战争并不是指二战,而是车臣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恐怖主义活动,让俄罗斯失去了很多男性,战争也是全世界男少女多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活习惯,酗酒确实对俄罗斯男女比例影响很大,但跟染色体关系不大,而是因为长期的酗酒,导致俄罗斯男性寿命更短。俄罗斯男性到了40岁,经常发生中风、梗死等疾病。还有酗酒带来的其他风险,俄罗斯每年因酒冻死的人有42万,其中男性占绝大部分,喝醉了躺在雪地里睡一夜,命大的真没几个。
综上所述,当代俄罗斯男少女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酒,这个“全民爱好”,让俄罗斯的性别比例失衡,并且随着人口增长率降低,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俄罗斯女孩性格豪放,热情好客,喜欢交往,节日里喜欢同家人或友人聚 在一起饮酒、唱歌或叙家常。无论相识与否,只要交谈就有一见如故之感。
爱清洁、重仪表是俄罗斯人的美好传统。
出门都力求打扮得体面大方, 年轻姑娘更是注重衣着,不惜重金购买喜欢合体的衣服,妇女不管天气多冷,也不愿穿长裤。
勇敢、善良、正直、真诚、坦率是俄罗斯人典型的性格特点。
凡去过俄 罗斯的人,对俄罗斯人的印象都可以概括为文明、素质高、修养高。
乐善好施、乐于助人是俄罗斯人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到俄罗斯人家做客, 他们会请你到厨房,端上自己腌制的菜、烤制的点心招待你。
有句俄国谚语 说:“炉里烤什么,桌上有什么”,反映出俄罗斯人招待朋友总是倾其所有、 毫不吝惜的性格。乐于助人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多见。 在公共汽车里, 有人忘了带钱买车票,便向其他乘客借钱购买,彼此十分照应。
大家默默地 彼此帮助,乐在其中。
俄罗斯人真诚坦率,豪爽义气。与俄罗斯人打交道,比同日本人打交道 要容易、轻松得多。俄罗斯人坦率豪爽,有话直说,做事喜欢直来直去,讨 厌拐弯抹角。即使在生意场上,他们也往往更倾向于干脆利落地成交,喜欢 一是一、二是二的谈判方式。
对待爱情、恋人,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爱就去表现,去追求,而且非常执著。
感伤主义在俄国是贵族地主阶级精神危机的表现。它虽然促进了俄国散文的繁荣,对丰富文学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技巧有一定贡献,但是这一流派的作品美化贵族地主,企图掩饰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对立关系,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卡拉姆辛(1766-1826)被认为是这一派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说《苦命的丽莎》(1792)叙述农村少女丽莎被贵族少爷埃拉斯特遗弃以至自杀的故事。作者同情丽莎的不幸,对她的心理活动写得比较生动,文笔流畅。但他站在贵族立场,用“命运”来为埃拉斯特辩护,抹杀了造成丽莎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感伤主义正是这种情绪在文学上的表现。它注意内心的情感,夸大感情的作用,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重视自然景物的描写,特别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画。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细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不幸的生活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它表现了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对贵族阶级崇尚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有的感伤主义作家脱离现实,放任个人感情,沉迷于多愁善感之中,甚至赞美过去,歌颂黑暗、死亡,带有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作品多用第一人称,大多采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和回忆录等形式。
感伤主义顾名思义是作者作品带有感伤情绪,将他们对于新兴起来的工业时代所带来的破坏和对人的道德沦丧的伤感情绪表现在作品之中。这个派别的作家大多数都强调了要抒发个人对于社会中这个不可抗力的无奈之情,比如墓地学派的诗歌都特别表现了这一点,<墓园挽歌>是代表作,就表现了这一种忧伤和感伤的情绪。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物哀美’是一种感觉式的美,它不是凭理智、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当用“言传”时,物哀不等同于悲哀。而当以“意会”时,它又确实表达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时甚至是极深极痛的哀情。
卡拉姆辛最具有代表性,其余的都不太出名,连别林斯基也称:“
开辟了俄罗斯文学中一个新的时代……把俄罗斯文学引入了新思想境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