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绪情感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

人的情绪情感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第1张

情绪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为与认知过程相区别,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态度的体验叫感情。但是,感情这一概念比较笼统,难以表达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过程和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人们常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绪,如愤怒、恐惧、狂喜等;而把稳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责任感、热情、亲人之间的爱等。情感要通过情绪来表现,离开情绪,情感也无法表达了。

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叫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面部表情:指面部肌肉活动的模式,它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人的不同情绪和情感,是鉴别别人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

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时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

从生物进化角度可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叫原始情绪。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基本情绪的种类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例如,人们可以体验到悲喜交加的复合情绪,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叫敌意,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情绪叫焦虑。

人有基本情绪,又有不同情绪组合起来的各种各样的复合情绪,所以人所具有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

一、尝试着增加其他活动内容。恋爱中的男女见面无非就是四件事情,吃饭、逛街、看**、睡觉,从最初的害羞不好意思,到几个月之后的熟视无睹,每件事都没有变化,感情也就由激情变为平淡。所以在一起的时候,不妨加入点其他活动内容。

比如两人一起做做饭,看看书,做做手工,偶尔出去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能做的事情还多,不要只会重复。实在不行,你也可以找个借口送个小礼物给她,你要给的是惊喜,不是多么贵重的礼物。

二、改变环境。如果你被条件限制住了,不能增加改变原来的活动内容,那就换个地方。以前你们天天在这家吃饭,那就换一家,不要每天都在同一个地方吃饭。散步也是一个道理,今天在这,明天就去那,换个环境感觉真的会变的。世界这么大,总有惊喜会出现。

三、改变自我,学会提升。从最简单的开始改变,比如穿衣风格和妆容,再到内部思想文化,试着丰富自己的见识眼界,增加知识文化底蕴,这个比较难,但是效果是惊人的。做得好的话,别说让感情重回最初,死灰都能复燃。提升了自己,丰富了知识,整个人的气质也就随着改变了。

如果开始的第一和第二都没用,那就好好学习第三点,希望这三点建议能给你的恋爱带来更加甜蜜的美好时光。既然要改变,那就彻彻底底地改头换面,找到一个新的情感模式不容易,想要维系它也不是一个易事,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恋爱中的双方愿不愿意改变,愿意为彼此改变多少。

相爱容易相守难,想要感情长久的维持下去,男女双方就必须站立在较为公平、平等的地位,能够成为彼此的依靠,一起相扶相持的走下去。只有这样的情感模式,才是最健康牢固的,在这段恋爱关系中,双方都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过分依赖的相处模式,尤其是一些女生,过分信奉“男人负责挣钱养家,女人负责貌美如花”这种扭曲的恋爱观。她们宛如只能依附别人而活的藤蔓,哪怕衣食住行这样的生活琐事都处处靠男生打理帮助,更别提挣钱这种大事了,所有的生活压力都在男人身上。可他也是普通人,也会累也想有个肩膀靠一靠,而陪在身边的女人却无法给予这些,并且两个人的三观也会逐渐拉开层次,变得无话可说。慢慢的男人会厌烦,会想念外面的自由和刺激,最终很可能出轨。

还有一些大男子主义严重的男生,他们信奉“以夫为天”的恋爱观,以爱为名,剥夺女性的自由,控制欲极强。就好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男主安嘉和,虽然爱自己的妻子,却忍受不了她和别的男人说话交流,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了家庭暴力这样的惨痛结局。

因此,在我看来,男女相处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珍惜伴侣,但要有自己的生活。彼此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起携手努力实现美好的未来。这样旗鼓相当的模式,才能在婚姻中获得最大的尊重和平等的地位,两人的关系是恋人,更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坚定牢靠。

一个文化的核心源头是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情感模式的选择,所以,要探寻一个文化的根基就必须追溯其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情感模式",会发现其对情感模式的定义非常奇怪,正好与心理学的共识相反!认为,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被价值观所决定的,即价值观塑造情感模式,这样的谬论和唯物论及进化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想要对自我和中国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就要突破这个谬论!

情感模式是一切体验和价值定义的前提,人类是先有情感模式,后有价值定义!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蒙昧的文化、一个残酷的文化,就是因为因为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过于低级和病态!

一个文化的情感模式也可以被称为"内视角",即内心所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内视角关注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尊荣,通俗来说,就是恐惧和面子!这样的内视角和动物差别不大,这使得中国文化停留在了一个动物性本能的蒙昧之中,而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则在"生存"和"荣华富贵"的两极之中摇摆,数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文化,其情感模式下的内视角都是决定性的,既是起点又是目的!情感模式就像一个隐藏的驱动程序,必将驱动人生走向其预设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对其情感模式呼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被塑造了扭曲病态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是追逐病态体验的一生!

"生存恐惧"和"荣华富贵"必然造就麻木、隐忍、对抗、贪婪的民族性格,也必然造就"等级尊卑"的病态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改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就永远不可能抗拒其隐藏的"必然性的驱动力",永远的回到野蛮的原点!对一个文化来说(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其情感模式主导的价值驱动是不可抗拒的!

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上帝虽然创造了中国人的肉体,却没有赋予中国人审美性的情感模式,这让我们永远停留在了一种动物性的蒙昧之中,被生存的恐惧和贪婪的欲望死死的拖住,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的文明!

情感模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它就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本身,这种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7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