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亡夫后有没有再嫁?从她的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她对她已亡的丈夫的思恋?

李清照亡夫后有没有再嫁?从她的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她对她已亡的丈夫的思恋?,第1张

李清照改嫁、离异始末  公元1129年,49岁的赵明诚死了,这年李清照46岁。赵明诚给她留下了南下逃难时携带的十五车金石古籍,这些东西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半生心血的凝结。为了将这些物品从山东运往南方,夫妻俩受尽了苦楚。战乱中它们是极大的负担,时刻要担心兵匪水火的侵扰。现在明诚死了,望着着堆积如山的收藏品,李清照百感交集。

  虽然物是人非,生活还要继续。李清照决定将十五车藏品中的绝大部分寄托到随皇室逃难到洪州的弟弟敕局删定官李沆那里。然而,当年年底,金兵就攻陷了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备受打击几乎麻木的李清照带着随身的最后一点珍藏品辗转流离来到绍兴,租赁了一位钟姓士子的房屋居住,暂时的安定下来。她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忽有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五个箱子,李清照悲愤莫名,为了找回这些承载她心血和记忆的箱子,她公开悬赏寻物,谁料想没几天,钟姓房东拿着十八轴画卷领赏来了,真相至此已经大白,可是,作为独在异乡的寡妇,她又能怎么样呢。只好花钱赎回画卷,其他的物品,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李清照真正感到了孤独无助的痛苦,她无法忍受孤苦伶仃、担惊受怕的生活,的确,她才46岁,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这样一位天才女诗人,是不应该在这种生活中走向人生终点的。痛苦迷茫中,一个男人出现了,他就是时任右承奉郎的张汝舟,在这个男人甜言蜜语的攻势下,李清照确实被他吸引了。李清照经历了和赵明诚神仙伴侣般的浪漫爱情生活,又连遭国破家亡的厄运,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让她不顾一切的向往着甜蜜、温馨的家庭生活,没多久,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命运没有显出它的仁慈,它仍然在给李清照制造接连不断的噩梦。张汝舟追求、迎娶一位46岁的寡妇,显然不是为了她的容貌,也不是李清照以为的——他看中了她无与伦比的才华,而是抱着最赤裸龌龊的目的——得到她的收藏品。

  婚后,两人都有上当的感觉。张汝舟渐渐的将自己浅薄、暴虐、恶俗的本性暴露无遗,让李清照欲哭无泪。李清照的古玩字画也没有张汝舟想象的那么丰富,而且还不愿相让,让张汝舟大为失望。不过,他们都还存着一丝幻想,李清照希望自己的忍让能够维持这个家,了此残生。张汝舟以为哄骗、欺诈,可以诱使李清照将藏品相让,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张汝舟恼羞成怒,开始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甚至想将她打死,除去这个年老色衰的包袱,得到她的财物。

  关键时刻,李清照就是李清照,一个智慧、刚毅、顽强、独立的女子。抛弃了幻想,她不能坐以待毙,她要自救。很快,李清照得知了张汝舟利用欺瞒手段获取官职的证据,她立即检举上告,按宋律,妻子控告丈夫,即使证据确凿,妻子也要入狱两年,为了摆脱这个恶棍,李清照宁愿忍受牢狱之灾,也不愿苟且忍辱,最终两人双双入狱。

  当时,李家和赵家还有很多人在朝为官,在他们的帮助下,李清照仅仅坐牢九天就被放了出来。她终于达到目的,离异成功。

  李清照与赵明诚是古今人人共同羡慕的恩爱夫妻,神仙眷侣。古代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结婚之后难得长期和谐。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近乎完美,这有李清照本人大量情感深挚缠绵的词作为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样脍炙人口的抒写别离相思的名篇,打动了无数的后代读者。赵明诚去世之后,李清照整理夫妻两人毕生的金石古物收藏,作《金石录后序》,声情并茂、哀婉欲绝地记载了与赵明诚婚后的恩恩爱爱、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夫妻深情,款款流露。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恩爱情深,是阅读与理解李清照大量优秀爱情歌词的出发点与立足点。

  关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夫妻关系,今人有更加深入细微的研究。逐渐的,一种走向极端的观点也出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有许多的不和谐,赵明诚纳有姬妾,夫妻甚至时时反目!。如此以来,有关李清照诸多名篇的作年及其解读,都产生了歧义。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一般认为是李清照南渡丧夫之后所作,抒写了亡国与丧夫的深痛。陈祖美则认为该词是李清照南渡之前遭赵明诚冷遇时所作,“表达作者的‘无嗣’和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很可能是要歌给自己的丈夫听”。"确实,世界上没有矛盾、永远和谐的夫妻是不存在的,尤其是人到中年之际,容易产生“中年情感危机”。李清照与赵明诚也不能免俗。然因此夸张两人的矛盾,人为地拿着“放大镜”去寻找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裂痕,则会导致一种偏颇,乃至厚诬古人。本文试图通过对李清照与赵明诚莱州重逢时的作品分析,透视夫妻情感的微妙变化,对夫妻两人可能产生的不和谐及其原因做一些剖析。

在诸暨市大唐街道开元东路,有一家特别的花木店。 店主葛某是大唐当地有名的爱心人士,也是大唐快乐爱心志愿服务中心的创始人。 他今年45岁,并未结婚生子,却被500多个孩子称为“爸爸”,同时他又是300多位老人的“儿子”。 白天就算没有人在,店也不关门,给过路的人提供歇脚之处 。以各种形式温暖着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孩子。 

葛某说。 对孩子来说,其实钱不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有人倾听、关爱,与人有情感上的共鸣。下午4点多,一阵下课铃响,孩子们不约而同来到公益辅导课堂学习。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爱心爸爸”——葛某。这些孩子全是他的助学对象。 如今,葛某和他的志愿服务中心资助的孩子不少于500人。除了诸暨市内,还有周边余姚、桐庐等地的。 葛某从小就讲义气,喜欢做公益。同学有困难,提出什么需求,他都会尽可能伸出援手。而促使他走上公益之路的缘起,是他救助的一个流浪汉。 

45岁的葛某至今没有成家,爱心服务团队的大姐们都想为他牵线搭桥,但看到葛某忙于事业、热心公益,每天过得充实幸福,也就不那么着急了。葛某也自己打趣说,耐心等待,必有佳人!他还说,我希望更多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 。 我的父母都不在了,他们在世时,都喜欢做公益,我也是深受他们的影响。有余力时,照顾一些老人,既是对父母思念之情的寄托,又能把他们热爱公益的精神传承下去。 葛某组建的快乐爱心志愿服务中心已有义工近1000人,各类专项捐赠资金超过550万元,各项服务工作已经实现了社会化、项目化、正规化和专业化运作,团队还曾荣获诸暨市十佳公益项目。 

  几篇

  芬芳馥郁绍兴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南的青山绿水,不仅养育了许多的才子,也养育了钟灵毓秀的女儿。

  水乡的柔风细雨,不仅造就了绍兴女儿一个如花似玉的容颜,也造就了她们如水如歌的情感。她们纤细多情、她们婉约敏感、她们明眸皓齿、她们衣袂飘飞。一如这漫山遍野的茶树,青葱翠郁。也像这洁白、淡雅的栀子花,芳馨醉人。

  在梅子细雨的时节,连绵数日的小雨,紧一阵、密一阵,把天上地下都淋得湿漉漉的。林荫道边的花墙湿漉漉的,小巷里的青石板路也湿漉漉。这织一片相思,织一片恋情的细雨呀,把江南女儿的心也淋得湿漉漉的。

  走进小巷深处的一家小酒店。店虽不大,但处处体现主人的精细,古香古色的桌椅,简单、雅致的小摆设,墙上挂着具有江南风格的纨扇。扇面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几个小菜摆上后,老板娘款款而来。端来了一瓶绍兴的佳酿——“女儿红”。很早便知道了女儿红这种酒,味甘洌,色橙红,入口甜爽滑润,口感极好。开启瓶子后,果然一股馥郁的米酒清香扑面而来。我们笑着问起了“女儿红”名字的来由。老板娘告诉我们,古越民俗中,谁家生了女儿,都要将几坛当地酿造的醇酒封藏在墙壁内或地窖里,等到女儿十八岁出嫁时才掘出作为陪嫁之礼或开启招待宾客。是啊,“女儿红”,这埋藏了十八年的“女儿红”,凝聚了多少的亲情、多少的相思、多少的泪水呀。也许是因为把那麽多的情感酿在这酒中,才使得它馥郁、浓酽吧。如此动听的故事真让人感动,就是不会喝酒的我也会浮想联翩,仿佛高朋满座的婚宴之上,红红的酒倒入白色的瓷碗里,人们欢笑畅饮,而一旁静坐的红衣红盖头的新娘,她美丽的双颊也会透出这红红的酒色,更加娇羞可爱……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艾婉的故事里。

  与“女儿红”齐名的“状元红”也是绍兴最有名的传统黄酒,它是家中生了男孩时储藏的,待到男孩得以功名时再品尝。这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可能造就。

  “女儿红”、“状元红”大小商店均有售,但彩绘精细,仿佛工艺品一般的,实在不敢问津。而普通的酒,从零沽到瓶装坛装的,我们都尝了一点。有的清而淡雅;有的味甘而馥郁,即使不太正宗,饮后颊齿留香,也很有些回味。可见所谓正宗不正宗,那是比较着说的。

  现在在绍兴要找好酒,应该去鉴湖,这个在绍兴西南的湖泊虽然不大,但它是绍兴的主要水源,其水质比较醇厚,特别适合做黄酒,因此是绍兴老酒的摇篮。最好的绍兴黄酒酿造点都在鉴湖附近,在那里可以买到真品,口味地道,只要是懂酒之人,怕是要千杯嫌少了。愿鉴湖之水长流不息,绍兴黄酒生机不竭。

  黄酒是绍兴特产。绍兴以黄酒名闻天下。“中国黄酒数绍兴,绍兴十里飘酒香”。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酒城”。绍兴酒有着源远流长的酿造历史。千百年来,绍兴一直浸润在一片酒香醉芬的氛围之中。

  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余两种为葡萄酒和啤酒),黄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少康时代。春秋时期。其源于中国,且为中国独有的酒种。黄酒的品种众多,如山东的即墨老酒、福建老酒、广东珍珠红酒、无锡惠泉酒等,而为酿酒界所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国黄酒精髓的,就只有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又名“老酒”,基本定型为状元红、加饭、善酿三种。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以此佳酿献给吴王,吴国军士狂饮,积坛成山。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时期,绍兴黄酒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王绩写的《酒经》中已对绍兴酒的特点和制作,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而脍炙人口的“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诗句则出自南宋诗人陆游之手。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就专门提到了绍兴酒;《镜花缘》第70回里还有关于绍兴“女儿红酒”的描写。南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建临时陪都时钦定绍兴黄酒为宫廷御酒,史称“黄封贡酒”。有加饭酒、花雕、红雕……

  绍兴老酒是一种不经蒸馏的发酵酒类。它采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独厚的鉴湖之水酿制而成。鉴湖水经岩层与砂砾过滤净化,水质清澄,甘冽可口,含有多种矿物质,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此酒具有色泽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鲜甜醇的独特风格和越陈越香、久藏不坏的优点,人们说它有“长者之风”。

  因采用不同的配料和酿制方法,所以,绍兴老酒分加饭、元红、善酿、香雪、花雕等品种,各种酒具有其独特的风味。加饭酒是在一定的水米比例中,再增加糯米饭酿成,因其用饭量比其他黄酒品种多。因此,质厚味甜,味道特别醇厚,故称“加饭酒”,是绍兴酒中的代表品种。善酿酒是以陈酒代水,用酒酿酒制作而成,其味特别醇厚。香雪海是以加饭酒糟做成烧酒代替水,再加工成酒,便为“香雪”。状元红酒是用红曲酿成,色深而味浓。

  来绍兴,千万不能忘了品尝一下绍兴的老酒。它醇香甘甜,醇厚可口,使人回味无穷。其中以善酿最佳,但最负盛名的却是加饭,因为善酿呈甜味,有点腻口。绍兴老酒酒度不高,酒性柔和,色香味别具一格,据说格外适合女子。而“女儿红”、“状元红”则是其中的极品。它含有十几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是饮料酒中之佳品,又可作料酒,用作烹饪,还能避腥添味,用绍兴老酒作调料煮饪菜肴能增添美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烹调佳品。绍兴酒也是配服中成药的理想药引。绍兴酒是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酒,目前年销日本达2000吨。绍兴酒出口近3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量5000吨以上,占我国黄酒类外销的首位。

  绍兴的酒,醇香自不用说了,而慕名而饮,冲着绍兴酒来的,却多是受到鲁迅的《孔乙己》、《风波》等小说的影响。在绍兴鲁迅路、曲尺形的柜台、板卓板凳,仿古布置的咸亨酒店,再现了历史的原貌。

  如今这里每天顾客盈门,外地来的游客总要到咸亨酒店小坐,浅斟薄醉一番。饮几杯绍兴酒,来一碟茴香豆,感悟昔日古镇酒店风情。同样,绍兴的咸亨酿酒厂,也因鲁迅的文章而名声大振,驰名中外。

  绍兴黄酒至今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陶土罐、竹耙、竹筐,甚至荷叶、竹叶、黄泥,依然是黄酒酿造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绍兴黄酒的酿造要经过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发酵、开耙、灌坛、压榨、煎酒这几道工序。一般来说,1斤米可以做1。7或1。8斤黄酒。

  酒厂从立冬开始做酒直到来年立春,称为“冬酿”,整个一年里,只有这段时间适合做黄酒。绍兴东浦镇是绍兴酿酒的发祥地。镇里几乎人人都会做酒,且家家做酒、年年做酒。东浦酒厂生产绍兴黄酒的全部四大系列,即:元红(干型,糖分15以下)、花雕或加饭(半干型,糖分15—40)、香雪(甜型,糖分100以上)、善酿(半甜型。糖分40—100)。糯米用来做加饭酒,梗米做元红(当地人称之为“梗元红”或“土绍”)。全部为手工酿制。发酵的程度就直接决定酒的好坏,发酵过头酒太酸,发酵不够酒又‘嫩’了,没有味道。

  堆满了厂里的那些看似粗陋的陶土坛子也是颇有讲究的。至少到目前为止,陶土坛在整个黄酒酿造中的地位正如葡萄酒之与橡木桶,同样是独一无二的绝配。陶器特有的细微的透气性对发酵的菌种“活”性相当重要。事实上,还没有一种器皿可以代替这种古老的酒坛。而且,新的坛子还不能用来装成品酒,只有那些装过半成品酒的旧坛才行。因为新做的陶土坛难免有细小渗漏或难以发现的疵点,会导致成品酒氧化变质。

  开耙是黄酒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酒味是酸还是甜都在这个环节决定。开耙师父在当地是很有地位的,被称作“酒头脑”,每个酒厂在开耙时都会请酒头脑到场,由他们根据每缸酒的表面颜色、缸内的“嗞嗞”声、手感触的温度来决定时否“开耙”。

  开耙后,黄酒还要进行压榨(滤去酒中杂质)、煎酒(用高温煮沸杀菌)等工序,最后再进行灌坛分装。如今,手工制作的绍兴老酒仍延用宜兴陶坛装灌,用箬叶和黄泥封口。虽然古老的黄泥封口早已远离了现代生活,但在酿坊看来,这仍是绍兴手工黄酒风味的标志之一。

  在数字化的今天,古老的绍兴黄酒依然遵守着千百年来的规则不曾改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无需改变。古越龙山、会稽山和女儿红。是绍兴黄酒的“三剑客”。悠悠鉴湖水,造就了绍兴黄酒在历史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也造就了它的经久不衰的声誉。我们的国宴酒为黄酒,生产企业便是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下属的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古越龙山”,是黄酒行业唯一中国驰名商标,唯一国宴专用黄酒。1915年“会稽山”加饭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就为绍兴、为中国酒赢得了最早的一枚国际金质奖。其厂家便是绍兴东风酒厂,它地处绍兴鉴湖水系中上游,水质清冽尤好,为酿制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如今,该厂是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之一,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均属全国同行业之首。绍兴女儿红酿酒总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女儿红”黄酒,色如琥珀,澄黄透明,味比琼浆,醇厚甘鲜,酒体协调,滴滴入口,唇齿留香,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和1925年的西湖博览会上,绍兴老酒都获得了特等奖状与金牌。建国后,绍兴老酒是全国18大名酒之一,每届全国评酒会均被授于质量金牌奖、1984中夺得全国金杯奖。198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酒类大奖赛中又荣获金牌奖章。

  一杯“女儿红”下肚,酒力上来,立马感到热血沸腾,有一点飘飘然不知身在古今。此时,我立刻发现了绍兴人咸、晒、霉等方法制作食物的好处来。绍兴先贤有人曾经作过探索,鲁迅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到过多少次大的饥谨,竟这样吓怕了居民,专喜欢贮藏干物,有菜,就晒干,有鱼,就晒干,有豆,又晒干……”鲁迅的话是有道理的,却不想他自己也进入了这样的晒腌文化之中。

  酒的余力使我想起了朱安——鲁迅先生的原配。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是知晓的,可为什么鲁迅偏要把朱安“贮藏”起来,让岁月来风干朱安的青春呢?一开始便将一个女人放在那样的被动地位我感到了心里的不安。鲁迅呼吁妇女解放,关注祥林嫂的命运,但对家里的朱按却一筹莫展——怜爱不得又抛弃不能。鲁迅在母亲面前弯曲了,他在朱安面前逃避了。“原来伟大者在强大者面前也无奈过,徘徊过;原来鲁迅也曾年轻过,没有高度过;原来鲁迅也曾不鲁迅过。”

  看着我们着实不胜酒力,老板娘用一个橙亮的黄铜壶湿了一壶香气四溢的黄酒,然后加一点糖,最后加个鸡蛋,其温润暖和的感觉可以渗入心底。老板娘看出我的疑惑,便解释起来:在我们当地,不会喝酒或年老不能多饮者,以鸡蛋同黄酒蒸着吃,如吃炖蛋一般;女辈一般不善饮,则以黄酒、鸡蛋、糯米、红糖各四两蒸食,有补肾之效……

  最后的一道残阳铺在酒的波纹里,转忽不见了。时间固有它自己的力量。光滑的石井栏裂碎了,高大的皂荚树更加高大了,紫红的桑葚还未成熟,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何首乌开始茂密起来了……而朱安女士那只曾被搁置的小船现在仅作了一个失败的花朵标本。

  继续举起一碗酒,和着一个女人的哀怨,和着一丝愧疚干杯。当暮色忽然笼罩下来的时候,我轻轻地放下了被我喝干了的两个酒碗。我想,我肯定是醉了。

  拜谒绍兴

  从念小学时候起,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一直是我心目中最钟爱的篇章。曾经遥想在那样铮铮清越的文字里出现的故乡一定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后来知道那就是绍兴,一个让无数人藉以寻找乡土情结和精神家园的江南水乡。

  还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那阵子,一首《钗头凤》便在心中余音绕梁挥之不去。曾经勾勒过那样一个镌刻着红尘绝恋的园子,那定然让世间多少园林亭榭相形见绌。后来知道那个伤别离的沈园就在绍兴。一个出产了“红酥手、黄藤酒”,留下了“错错错”的千古嗟叹的煽情古城。

  仅凭这些,心中的绍兴便值得前往拜谒一回。这样的心思经由性情影友的一番怂恿促成,在五月的一个艳阳天里便如愿以偿了。于是背上相机和简单的行囊,走,我们到绍兴去。

  乌蓬浆摇过桥来

  同团出游的萍是一家新闻单位的实习生。想象不出,天生玲珑气质的她还是一个执着的鲁迅迷。一待落脚绍兴,她便津津乐道地念起了鲁迅作品中关于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关于孔乙已和少年闰土、关于乌篷船和社戏的章节。于是在鲁迅笔下被浓浓渲染的故乡情结的引领下,文化遗存最丰厚的鲁迅中路成了我们的首选。以至于当晚顾不上洗却一路行车的劳顿,便急急找到咸亨酒店,在南腔北调人影憧憧中去曲尺柜台前买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而后,咂一口再咂一口,直到陈年老酒的醇香和强劲在不知觉中把自己惹出醉意来,才知趣地摸摸塑在门口的孔乙已谦躬的手,撤离。

  次日一早踩着树影婆娑的石板路开始了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游程。三味书屋临水而筑。它那墙边伸向水面的石阶,临河的墙角湿湿的苔藓,连同黑油的竹门、古色古香的门窗檐瓦依然如旧,风景未殊。而那书房当中的扁、扁下面有着梅花鹿和古树的画及长案、书桌等摆设亦如中学课本中的描述。清晨的阳光清幽幽地浮游在天井里、过道上、竹树林中,隐约让人感到一股悠远的翰墨书香在这个旧时私熟中飘逸开来。这样的一方净土足以与那墙外的繁华和喧嚣相抗衡。出三味出屋百步之远,便依次是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最偏爱的是那个藏在鲁迅故居后面的情趣盎然的百草园。这个由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和矮矮的泥墙根、光滑的石井栏构成的童年乐园如今已难得听到“叫天子”和油铃虫、蟋蟀的鸣叫声了。即便如此,当我打量一个安静的角落,打量那满园子初夏的落英飘絮时,还是被那淳厚的童年气息包围着。鲁迅已乘黄鹤去,但百草园留下来了,他的文字的灵气留下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趣世界留下来了。这样的童趣世界,也许是谁都心驰神往的。怪不得萍在那块镌刻着“百草园”的纪念石上让影友给她连着拍照时满脸乐盈盈的贪婪,神情也极尽投入。鲁迅后来离开绍兴后便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没有回到百草园来领受那桑椹和覆盆子的味道。想必百草园里的味道一定是他风雨人生中心头永远的温馨。

  庭院深深

  游完鲁迅故里,那满街飘来浓浓的油炸臭豆腐和霉干菜的味道,才使我们意识到是饿了。于是在三味饭馆美美地进了午餐。沿鲁迅中路步行百米来到沈园。

  那沈园的灵气,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在古筝淙淙流淌的背景音乐里,满池疯长的田田荷叶、傍水搭建的楼台亭阁、竹树掩映中的石径小桥仿佛把那800年前陆游和唐琬的邂逅从中文教材里导出,在南来北往客面前一说再说。但那邂逅却是难咽的苦果,是长别离的前奏。君不闻满眼柳色总是烘托别时无多之苦?爱而不能的人穿行在沈园风过影摇的柳荫下,当是肝肠寸断的。难怪陆游在《钗头凤》里写出“满城春色宫墙柳”便急转直下成“东风恶,欢情薄”。而那痴情唐琬一颗柔弱的心更是担不住一份无解的错。听任那尘俗的风雨将心中深深的情零落成尘辗成泥。在不胜悲恸中和得“世情薄、人情恶”的词句,不久便在忧郁中如花凋逝。人到诀别处,不如不相遇。原来那远古的爱情也长着一样的爱愈深则伤愈切的面目。陆游和唐婉的悲情故事终归成为昨日绝唱,但苦乐交缠的爱情依然在人世间千回百转。于是乎,那镌刻在乌黑碑壁上的荡气回肠的两首词,则如深深的印痕,烙在从这里走出去的游人心头。而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沈园,则让这个温情脉脉的古城,还抹上一层深沉的悲凉。

  游过鲁迅故里,品过沈园,翻看手上的旅游册子,才惊悉,那岁月带不走的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及其背后的故事,原来都在这个名士之乡的街坊台门中、古迹胜地和名人故居中传扬着。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锲而不舍治水的大禹;笔墨铸就经典作品《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凛然正气的鉴湖女侠秋瑾……但发烧影迷小缪早已抵御不住水乡古镇自然景观的诱惑,频频建议转换视角了。于是挤用仅剩的不到半天时间去走街窜巷,去搭乘乌篷船,去领略一个乡土绍兴真实的心跳。

  安昌古镇据说是当年绍兴最大的繁华集镇。我们到来的时候游人出奇的少。才在镇口稍一定神品味这鲁迅笔下的鲁镇依稀的影子时,河面上已经忽悠悠摇来一条细长的乌篷船。那戴着乌毡帽的船公很干脆地报出5元钱的价格后便热情地把我们扶上船去,一路上手足并用,摇桨划橹,并用那难以听懂的方言和我们搭话。那沟壑纵横的脸上透出的热情和友善让人心头倍觉温暖。就这样的人在乌篷中、乌篷在水中。目之所及是枕河民居和台门建筑的粉墙黛瓦、曲折的石板巷、斑驳古旧的跨河古桥以及村妇浣衣的身影,恍如时间的流水在这里打了个漩涡,把一些过往的东西沉淀下来又轻轻搅起。与老船公挥别后上了岸来,一切都是那样慵懒得富有诗意。我们或者信步踩踏沿河的青石板老街,或者流连桥头忙着摆拍,或者进到幽深的师爷府一探究竟。也时而展开手上的导游图和村民比照问路,没想这里连花白了头的老太太们也是满脸微笑从容大方。尽管没能幸遇水上迎亲和社戏,但安昌那扑面盈怀的水乡气息已让我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夕,一种梦游般亲近江南的迷离况味已直透到内心深处了。

  江南水巷

  傍晚时分,抢着还有夕阳余辉,便匆匆回到市区,直奔念念不忘的仓桥直街地段而去。踩在这样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中,一样的是人流如梭,南来北往。但听着脚底下松动的石板不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看老字号店门外竖起一面面古朴的招牌布幡,夕光打在瓦陈屋脊上像抚摸岁月的脸,你便忍不住想在这里流连再流连。而与街面隔屋平行的水弄堂里,流淌了千年的水依然不舍昼夜,生生不息;河面的每座石桥每块石阶,任由岁月的尘埃侵蚀,穿越历史云烟依然忠实刻录着种种往事道道足痕,并把今日载入陈迹;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境界依然飘着蒙蒙的韵味,使过往看客在乌篷穿行中让繁华和浮躁踯蹰体外,还心灵恬淡如菊。绍兴,你对于鲁迅而言是故土,是心灵憩园,而对于外来人,对于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过客而言,又何尝不是?

  即行至此,今夜的我当在这里驻足。我是真的希望自己就此迷失,不知归路。

唐代诗人元稹在这首诗里要表达的,既是对曾经深爱过的妻子的深切悼念,用极其细腻的笔墨描述了夫妻之间的缱绻情分,也是对岁月与生命的哲理思考。和他早期的生活作风有关系。元稹年少才俊,放荡不羁,男女关系比较混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初中的时候,一首《如梦令》,让我们认识了李清照。然而,大家真的了解过她的一生吗?

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北宋齐州章丘明水镇,父亲李格进士出身,据说还是苏轼的学生。所以李清照也算是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候由于家庭条件优越,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不少诗书。再加上李清照本人天资聪慧,后来成为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风婉约,描写关于爱情的一些词更是千古传唱,不止婉约作风,李清照本人身上还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也是极其刚烈的一个才女。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正是因为与封建思想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一样,李清照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对诗词颇有自己的见解,年少的李清照就有才名,前来提亲的媒婆络绎不绝,但是直到遇见赵明诚,她才一见钟情。

在建中靖国元年,当时还是18岁的李清照和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完婚,两人门当户对。当时赵明诚虽然是出身于一个官宦人家,但是他却是一位满腹经纶,并且有着绅士气质的难得好男人。因此在婚后,李清照与丈夫也是情投意合,很是幸福。在平日里,二人经常是一起研究诗词歌赋,可谓是情趣相投。一首表达对丈夫思念之情的《醉花阴》更是千古流传。

可是好景不长,北宋末年,朝廷党羽纷争比较严重,赵明诚的父亲被冤致死,赵家从此一落千丈。而此时金兵也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李清照和丈夫为了避免,乘船准备南下。可是在这次南行途中,郁郁寡欢的赵明诚感染了恶疾,很快就病死在去南方的途中。

丈夫的离世给了李清照很大的打击,而在李清照失意之时,张汝舟便开始有意无意地接近她关心她,给了李清照情感上的慰藉。所以不久之后,李清照便顶着世俗之风嫁给了张汝舟。可是婚后不久,李清照便发现张汝舟只是看中她的钱财,所以这段婚姻还维持不到百日就结束了。

经过这次失败的婚姻,李清照再也不敢轻易谈婚论嫁,但由于提亲的人太多,于是她便出了一副上联:"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只有能对出工整下联的人,才有资格娶她。人们看到后纷纷自找无趣,直到李清照离开人世多年后,才有一位和尚对出了下联:"倘修仙佛,休偕佳偶但依僧"。虽然对出来了,看来二人却并不是有缘之人啊!

  古代婚礼流程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但对其的认识则古今大不一样。

  古人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即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把交合男女阴阳、产生子嗣的婚姻之礼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婚礼和婚姻制度有密切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文明教化程度。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概略而言,我国传统婚礼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礼的一切仪节,包括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的一系列环节,几乎都由父母双方的家长包办,真正婚姻的当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比女子尊贵,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为主动。男方家长想为儿子娶亲使,先请媒使向女家提亲(称“下达”),如果女家接受了这门亲事,就开始进行纳采、问名等一系列仪节。

  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摈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一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就告辞回去复命了。

  催妆 送妆 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是后代在婚礼的演变中发展出来的。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浙江一带,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谓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绍兴一带,还有送“女儿酒”作为嫁妆的,即在女儿满月或数岁后,即酿酒数坛埋入地下,待女儿出嫁之日,取出作为嫁妆礼品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椐《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 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帏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戒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 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3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

  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上轿前,女家先使一妇人手持灯或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 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因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因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席谐音“息”(即小儿、后代),袋谐音“代”,都是传宗接代的意思。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压邪的。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先秦时,新娘拜见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赞者引带着去见公婆。新娘双手捧着盛有枣子和栗子的竹盘,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脸向东行拜礼,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盘摆在席上,公公用手抚了一下,站起来回拜,新娘再行拜礼,然后下堂,从女随从手里接过盛有肉干的竹盘,走到婆婆的坐席前,进行如同刚才一样的仪式。

  接着,赞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种以甜酒赐给新娘的礼节,然后,新娘再用根据规定准备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馈食礼”,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来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献之礼”赐还给媳妇。

  再公公婆婆和媳妇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阶下堂,新媳妇由东阶——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显示新媳妇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妇的资格。 再拜见公婆后第三个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妇要到夫家的祖庙行“庙见之礼”——即拜见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灵。经过这一系列仪式,新媳妇才算正式成为夫家家族中的一员。

  从汉魏到唐代,北方一带,拜堂有在“青庐”中举行的。所谓“青庐”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设一帐幕,新娘从特备的毡席上踏入青庐,公公婆婆则踏着新娘的脚印随后而入,以压媳妇的锐气。新娘入门后,先拜猪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见公婆及亲戚。

  后来,逐渐把拜堂这一仪式改在新婚之夜进行。新郎迎请新娘进门后,各执一端用红绿彩缎结成的同心结,并立在高烧大红龙凤喜烛的堂前,请男家福寿双全的太太,以秤杆或机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见公婆及尊长亲戚。这时,拜与被拜的双方往往要互赠礼物。最后夫妻交拜,礼毕之后,新人由亲友送入新房

  酒筵 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当然,酒筵有蘩有简,规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义,则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因此,酒筵也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 先秦时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众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专设一席,新郎新娘在司仪的指挥下,相对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饭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时间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义的仪式无过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线相连,新郎新娘各执其一,相对饮酒的仪式。酒杯一分为二,象征夫妇原为二体;以线连柄,则象征两人通过婚姻而相连;合之则一,象征夫妇虽两体犹一心。新婚夫妇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调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间互敬互爱、亲密无间。 由于这一仪式意义深远,所以后来的婚礼中都少不了这一节目,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名称有所不同(“饮交杯酒”)、器皿也有所变化、饮酒的形式也不一样。

  秦汉以后,在婚礼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帐”、结发等仪式。当新郎将新娘迎入新房后,两人一起在婚床帐中女左男右对坐,随后由前来参加婚礼的女宾或司仪边唱边向帐中抛洒金钱彩果,即所谓“撒帐”。接着,将一些预先从新郎头上取下的头发交给新娘,让她和自己的头发梳结在一起,称为“结发”。

  这以后,新郎就从床上下来,到外室接受亲友道贺,招待众人参加酒筵,而新娘则仍然在帐中继续安坐,直到酒筵结束,新郎再度回房为止。

  闹房:在近代,这是新婚夫妇在婚礼之夜在新房接受亲友祝贺、嬉闹的仪节,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

  在先秦时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结束,标志着婚礼之夜仪式的基本结束,接下来,新郎新娘就安寝了。

  大约在汉代时,参加婚礼的宾朋不甘就此罢休,于是就有了“听房”的做法:新婚之夜,爱看热闹的人悄悄来到新房窗外,偷听新郎新娘的言语及举动,以此为笑乐。

  传衍至晋代,民间已有戏弄新娘的习俗:于大庭广众之前,以各种怪问题来难新娘,甚至对新娘施以种种恶作剧。

  后来流行的“闹房”,可能就是这一习俗的演变。 各地的“闹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闹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时闹过了头,往往给主宾双方带来尴尬和不快,但因为它给婚礼增加了热烈的气氛,所以后来的婚礼中往往少不了这一节目。

  2005现代人婚礼流程

  结婚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因此,古往今来,人们都把婚礼看得非常神圣,婚礼的形式也随各家条件的不同而繁简各异。那么,婚礼到底如何办?本人很想将积十余年来为各路新人全程摄像\策划婚礼之后的一孔愚见,与新人们交流分享,仅供参考。

  一、找一家物有所值的婚庆公司

  在一般人看来,办婚礼是件简单的事情。但“过来人”都知道,实则并非如此。要想把婚礼办得有档次、有内容、有特点、有味道,且周到而顺利,的确不易。因为婚礼这项“工程”有其非同寻常的特殊性。它类似演出,又不是演出;不能象电视台做节目一样,既不能彩排,又不能补拍,必须一遍通过,而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新人采取找专业的婚庆机构帮自己操办婚礼的方法,这无疑是明智之举。但选择婚庆公司一定要慎重,要选择那些经验多、有实力、声誉好的公司。最好是选择给自己周围的人成功举办过婚礼的公司,这样相对了解,更觉稳妥。从广告上初选公司时,一定不能只图便宜,众所周知的老话“一文钱一文货”并非没有道理。当然,花高价钱却得不到相应服务的例子也是有的。所以新人们不妨多走走,“货比三家”,但在有些关键的服务项目上却要看准了“立即收网”,比如婚庆典礼的重中之重--摄像师。

  二、摄像师是全天婚礼的灵魂

  目前南京优秀的一流婚庆摄像师并不是很多,而且南京地区的婚礼举办时间相对固定,摄像人员不可能赶场,所以尤其在那些公认吉利的旺日子里,优秀的婚礼摄像师就愈加缺乏,供不应求。如新人们因价格原因或因择选过慎,而与适合于自己的优秀摄像人员失之交臂,则会给自己的婚礼造成很大遗憾。以往这样的憾事时有发生。其次,我还想告诉新人们,在确定好摄像师之后,一定不要怕麻烦,要尽可能的和摄像师进行接触,多交流(最好是交心),让摄像师多了解自己,以便他在工作中,根据不同新人的性格和特点拍出精点的画面。这一点在南京的婚庆市场能做到的还不多,只有罗曼庭婚庆公司在要求摄像人员一定要和新人交流沟通摄像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给自己最好的朋友拍摄婚礼,是大家(尤其是摄像师自己)最满意的婚礼。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摄像师和新人之间知根知底,且有一种情感的链接。在婚礼中必要的程序之外会把新人的特色之处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不呆板、不造作、不程式化,让人觉得流畅自然,亲切感人。

  三、结婚并非得用“豪车”

  当前大部分新人所用的接亲方式是豪华车队,十几年来似乎已成为定式。这种方式无可厚非,但我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此形式的科学与否也并非无商榷之处。车队接亲,兴起于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基本上没有私家车,有的人一辈子都坐不上几回小汽车。那么,在结婚的当天,以车当轿,尤其是以豪华车当八抬大轿就显得风光异常,美意无穷。为组一个上档次的接亲车队,搭多少人情,花多少银子,对新人家来说都是一个字"值"。那么,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有了自己的“轿子”,车来车往,平常而已。此时的新人再坐上“卡迪”、“劳斯”,那份心中的得意已大打折扣。何况以“卡迪”、“劳斯”为首的车队,在婚礼的旺季少说也得六、七仟,甚至于万元以上。抛开这笔不菲的费用不说,接婚当天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平安,是新人们最大的心愿。结婚当日的顺利平安,将兆示着两个人一生的幸福安康。因此,把婚礼当日各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应是新人们所考虑的头等问题。据以往媒体统计,在婚礼当日车辆出现问题的概率远远高于其他环节。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新人们在非必要的前提下免去车队接亲,也许是时智之举。替代车队的方式多种多样,仁智各异,比如古典轿子接亲,传统而新颖,喜庆热闹;自驾车接亲,随意而亲切,情意绵绵;三轮车接亲,简朴而随和,优雅惬意。或干脆省去接亲环节,新郎新娘一起在酒店恭候客人举行婚礼也未尝不可。把车队这笔费用节省下来,或增加婚礼现场的喜庆高雅,或提升婚宴的美味档次,或留作日后的蜜月出游,何乐而不为呢?

  地点:新娘家

  内容:

  1、新娘梳洗、用早餐,伴娘、化妆师准备新娘、伴娘化妆。

  2、新郎和摄影、摄像师、伴郎回合,去拿新娘捧花、头花、贵宾花,扎花车。新娘家提前午餐。

  3、新郎进门:新郎进新娘家门,新娘家人“堵门”,新郎派红包,同时伴郎把贵宾花给新娘父母。新郎向新娘求婚、戴钻戒,新人向父母敬茶,父母回赠红包,新人互喂甜品。

  4、新郎接新娘出门:新娘母亲将新娘要更换的新鞋子拿到楼下,新郎给新娘换上新鞋,前往新郎家。

  所需物品:

  捧花、头花、扎婚车、贵宾花、红包、茶水、甜品、鞭炮、新娘新

  地点:新郎家

  内容:

  1、迎新娘,婚车抵达时放鞭炮

  2、新娘进门拜公婆,新郎父母回赠红包,新人互喂甜品。

  所需物品:

  鞭炮、茶水、红包、甜品

  拍外景:如有天气变化或者时间来不及,此项可以省略,或者提前到酒店改为拍内景。

  地点:酒店

  内容:

  1、新人提前到达酒店,时间多余可以在婚房休息,新娘换妆,新郎整理礼服。然后在拱门下迎宾。

  2、司仪宣布婚礼开始。

  3、证婚。

  4、交换婚戒指、切蛋糕、倒香槟、喝交杯酒。

  5、抛花球。

  6、婚宴正式开始,新娘换装。

  7、烛光仪式、父母答谢、新人答谢。

  8、敬酒。

  9、闹洞房。

  (仪式过程以司仪沟通为主,此处仅为参考)

  所需物品:

  签到本及笔、海报、婚庆布置等内容、戒指、小礼品等等。

  喜糖、酒、烟、火柴、礼炮等小物品均由帮忙的朋友在下午送到酒店,并放在每桌的桌面上。另外,还必须要带好新人第二天要换的便服、新娘的卸妆用品等生活用品。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幸福和快乐的。

但是结婚后会有很多的约束,相比婚前少了很多的“自由”。

婚后会一下减少很多外出活动,少了很多酒局和饭局。

有的人结婚后基本上不怎么和朋友往来了,这都是有原因的。

因为是好朋友,所以都会为对方着想,会尽量减少很多的往来。

结婚后的人不再是无约束,要考虑妻子或者丈夫的感受。

以家庭为主,不能自私地只为自己着想。

所以朋友之间就会减少聚会的几率,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庭。

因为结婚后,行动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约束。

当朋友找你喝酒时候,你会考虑到妻子的感受。

当朋友找你逛街时,你会想到丈夫的感受。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幸福,所以更加珍惜这份爱。

不希望因为和朋友出去,影响到家庭和谐。

毕竟每个人考虑的是以大局为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舍去一个,选择重要的那个。

因此会慢慢地脱离“朋友圈”使得朋友知道,以后有什么聚会,酒局饭局都不会再叫你。

一起都是为了你好,以家庭为重。

结婚后的人不是“见色忘义”而是身不由己。

谁都希望能出去和朋友一起“欢天酒地”开开心心的。

但是婚后的人做不到,把爱人仍在家里,自己却偷偷的开心快活。

只能是渐渐的淡出以前的“朋友圈”开始束缚在家庭的这个环境中。

星期五君言:大多数人谈到鲁迅先生,就会想到他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是一个“嬉笑怒骂皆文章”保持愤怒的作家。其实,看过鲁迅先生的私人日记和信件的读者都知道,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着巨大的痛苦,却不得不继续前行和生活的人。至少在他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之前,他是一直想着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

鲁迅先生曾经在床底下藏着一把刀,他内心太过苦闷,以至于想了解自己。可是想到深爱的母亲鲁瑞,他又不能这么做。其实也正是鲁迅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让他的情感和婚姻陷入了巨大的苦痛之中。

这个痛苦,要从他的婚姻开始……

结婚当天,他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一句话也没有讲

1906年农历6月6日,25岁的鲁迅与27岁的朱安结婚了。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一直是新思想的引领者,他强烈抨击守旧的思想和繁文礼节。可是这场婚礼,在母亲和整个家族的安排下,全部按照传统的礼数,一个都不能拉掉。他像木偶一样被人摆布着,这样的情景对他来讲显得如此的滑稽和嘲讽。

鲁迅的堂叔周冠五回忆说:“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我们扶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他照样一声不吭,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鲁迅在老家的朋友王鹤照也参加了婚礼,他回忆说:“鲁迅先生结婚是楼上,第二夜鲁迅先生就睡到书房里去了。听说印花被的靛青把鲁迅先生的脸也染清了,他很不高兴。当时照老规矩新婚夫妇是要去老台门拜祠堂的,但鲁迅先生没有去。后来知道是鲁迅先生对这桩包办的封建婚姻很不满意,故第二天就在自己的书房里睡了。”

从很多人回忆录中,很多鲁迅研究者都认为,鲁迅先生在新婚之夜藏在被子里哭了。他曾经给友人写信说,结婚之前一切随家族意愿,结婚之后,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

所以在新婚夜之后,鲁迅决然的搬出了书房,他住到了母亲的房里。在新婚的第四天,就启程去了日本。

有学者认为,根据这段话认为鲁迅先生在新婚之夜,自己藏在被子里哭了。他曾说,结婚之前随家族,结婚之后,一切事情自己做主。新婚之夜以后,鲁迅决绝搬出新房,住在母亲的房间,并且在新婚第四天,就起程去了日本。

这桩悲哀的婚姻,“他们”都是一步步被逼入坑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一位十分开朗,勤俭持家的女人。在鲁迅父亲去世之久,在家道中落之后,鲁瑞扛起了一家人的生活,照顾着鲁迅三兄弟。

鲁迅母亲鲁瑞

我们知道,在清末时期要想获得个人的发展依然是中举科考。可是鲁迅却落榜了。他的母亲鲁瑞家中剩下的几个银元都给了他,到南京去求学。

鲁迅走后,整个家其实越加的败落。这时候邻居给鲁迅介绍了一门亲事,就是同样住在绍兴的朱家。当时的朱家家境殷实,据说他们的大姑娘朱安也十分的贤惠。鲁迅母亲一听,十分的满意。

鲁瑞立即给儿子写信,要求定亲。鲁迅当时虽然抗拒包办婚姻,可是他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又不能违背母亲。他也抱侥幸心理,相信母亲能帮他选一个让她满意的妻子。

1899年农历二月,鲁迅与朱安定亲了。鲁迅得知朱安还是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遵守着《女儿经》教训的女人,十分的不满。他与母亲抗争过,可是无济于事。

鲁迅曾经也给朱安写信,希望她放开小脚,希望她不要遵从古代那种三从四德的对妇女的压制的礼仪,可是朱安始终不听。她已经被礼教的思想洗脑,被封建的意识禁锢了思想。

鲁迅绝望之下,去了日本七年,他写信让朱安再嫁,可是周家和朱家都不愿意。朱安呢,她不知道未婚夫为何嫌弃她,她在江南小镇,一等就是七年。

鲁瑞觉得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她就想出一个妙计,给远在日本的鲁迅发来一份电报,说母亲生病,让鲁迅速回。

他看透了这是一场骗局,可是又有什么办法,他知道如果自己不回去,母亲会成为整个小城的笑柄,会被他连累。他只好回去。

朱安与娘家人

鲁迅好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常对人说,‘我不知道什么叫爱。’但是家中屡次要他回国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亲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作新郎了。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有专家认为这门婚事的促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鲁迅家族出于经济的考虑,另外一种是鲁瑞可能被欺骗。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桩让两个人都陷入痛苦的婚姻!

而这巨大的痛苦几乎伴随了他半生,并且这种痛苦植入了灵魂,从小家道中落受到的冷眼,青年落榜受到的冷遇,中年婚姻受到的冰冷的感情……尤其是后者让他更为无奈,因为这是他最爱的母亲给予他的,他无法拒绝。

朱安

而朱安呢,新婚第四天,朱安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住在周家的“蓝门”,来曾经惨死过一个书生,阴冷又凄惨。那里很久都无人居住。只有孤零零的朱安。

而鲁迅后来遇到了爱情,遇到了许广平,他带着许广平决然离开了北京,到了上海同居。当朱安听到这个消息,她绝望的说:“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与我们看经典**,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79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